s 閱讀頁

第九章 肅宗靈武即位,決心平定安祿山叛亂

  玄宗離京出走,到達馬男醉,發生兵變,楊國忠、揚貴妃被殺。玄宗與太子分道捅艘,玄宗南去成都,大子北走靈武。太子在其親信的勸進下登上皇帝的寶座,是為肅宗嵩宗奉玄宗為太上皇,從實際上取消了玄宗的皇帝地位。甫宗重用李協等人。為自己出謀劃第;重用郭子儀、李光弼等人,直接對叛軍進行征戰。事實上,甫宗也確有平定叛亂的決心和勇氣。他在靈武即位,標誌著唐朝重新組織力量,調整戰略部署,準備東征。收複兩京。兩相對用,安祿山取得長安,玖為大功告成,逐步喪失了繼續進取的精神,開始走下坡路;而甫宗則開始重整旗鼓,準備東山再起,卷士重來,時局的發展,開始有所轉折了。

馬冤騷兵變,玄宗南走成都

玄宗離開長安,過了西渭橋,楊國忠使人放火燒橋,玄宗立即製止道:人們逃難求生,燒了橋不是絕了他們的生路嗎!遂命內侍監高力士組織人力將火撲滅。為了順利前進,又命宦官王洛卿前行,為玄宗等人準備飯食。不料玄宗等到了鹹陽望賢宮,王洛卿與鹹陽縣令都逃之天夭了。宦官們四處找人接駕,根本無人響應,眼看已過午,玄宗還餓著肚子。昔日皇帝的威風,蕩然無存了。無可奈何之際,楊國忠親自去買了幾個蒸餅,才使玄宗有了充饑之物。後來,也有百姓來獻食者,但都是粗茶淡飯,根本不能與宮中的山珍海味同日而語,盡管如此,皇孫輩也都爭相手掬而食之,飯吃完了,肚子還沒有填飽。這些平時總嫌別人侍侯不周的皇室家族,這時落到如此境地,當然心理極不平衡,頗有鳳凰落架不如雞之感。於是,他們痛哭流涕,玄宗也觸景生情,暗自傷悲。

在玄宗悲不自勝的情況下,他也不得不聽聽以往充耳不聞的諫言了。有一位老人向他進言道:“祿山包藏禍心,固非一日;亦有詣閱告其謀者,陛下往往珠之,使得逞其奸逆,致陛下播越。是以先於務延訪忠良以廣聰明,蓋為此也。臣猶記宋璨為相,數進直言,天下賴以安平。自頃以來,在廷之臣以言為諱,惟阿澳取容,是以閣門之外,陛下皆不得而知。草野之臣,必知有今日久矣,但九重嚴邃,區區之心無路上達。事不至此,臣何由得睹陛下之麵而訴之乎!”這就是說,大家早已看到安祿山有造反的野心,但玄宗聽不進直言者的忠告,故麵無人敢再反映真實情況。安祿山叛亂已為家喻戶曉,玄宗卻還閉目塞聽。如果不是玄宗流落民間,個普通老人何以能夠直接向皇帝說出心裏的話。由此看來,最高統治者地位的變化,直接影響著他對待群眾的態度。麵對鐵的事實,玄宗不得不承認:“此膚之不明,悔無所及。”同是一個玄宗,在逃難中明白了很多在深宮中不明白的問題。看來,脫離群眾的統治者必然脫離實際,所做出的決策也難是正確的。

玄宗吃了一些蒸餅,隨後有人給他又弄來了所謂的禦膳,一來他的饑餓稍有緩和,二來他的心情沉重,同時也真正感到離開別人自己不能獨立生活,所以,他就先將所謂的禦膳賜予隨從的官員,然後自己才少吃了一點。最後他又想到隨從的軍士們,當他無法解決眾多軍士的吃飯問題時,就令他們到附近村落去自找飯吃。無疑,這樣自然要擾亂百姓。這些平時吃皇糧的士卒們,這時又像蝗蟲一樣使無辜百姓遭殃了。統治者的胡作非為,給廣大人民帶來了料想不到的災難。

拖拖拉拉的行動,直至半夜才到達金城,金城縣令不知去向,縣民也多半外逃。士卒們到外逃的縣民家中,使用留下的飲食器皿自造飯吃。由於這樣狼狽不堪,有些隨從者就自行逃去,連內侍監袁思藝也溜之大吉了。內侍監是掌管宮廷內部雜事的宦官頭目,是直接為皇帝服務的。身邊的人都逃跑了,皇帝還有什麽威信可言呢!

他們夜宿蜂站,釋站的管理人員也不見了。無燈可用,人不分貴賤,官不論高低,互相枕藉而睡,富貴貧賤之別,在這裏自然消失了。正當此時,王思禮從漳關前線而來,玄宗才知道了哥舒翰被迫投降的消息。由於情況緊急,玄宗立即任命王思禮為河西、隴右節度使,收集潰散的士卒,準備迎敵。

六月十四日,玄宗行至馬黨蜂,將士們饑餓疲憊,憤怒異常,怨言甚多。“龍武將軍陳玄禮懼其亂,乃與飛龍馬家李護國〔李輔國)謀於皇太子,請誅國忠,以慰士心。”太子猶豫不決,沒有作出果斷的決策。恰巧這時有吐蕃使者20餘人欄住楊國忠,要求解決他們的吃飯問題。軍士們看到這種情景,遂借題發揮道:楊國忠要與胡虜謀反!於是,立即右人開弓射之,楊國忠馬鞍中箭,迅速走至馬鬼驛西門內,軍士們窮追不舍,終於將其殺死,並肢解其屍體,還將其首級懸於釋門之外。同時,楊國忠子楊暄,也就是那位參加選官考試不合格而以楊國忠權勢為戶部侍郎的紈絝子弟,還有韓國夫人、秦國夫人等也被殺死。玄宗臨離京時任命的禦史大夫兼置頓使魏方進出麵幹涉道:你們怎麽敢殺害宰相!話剛說完,他也被殺死了。另一宰相韋見素,因平時辦事模棱兩可,這時也身受重傷,兒乎喪命。

玄宗聽到眾人喧嘩,方知已經發生事變,當然,他已無力扭轉局麵,隻好出來慰勞軍士,並令其收隊,穩定下來。但眾軍上都置之不理,玄宗命高力士問其原因,陳玄禮直言不諱地說:“國忠謀反,貴妃不宜供奉,願陛下割恩正法。”玄宗當然不忍割愛,但又不敢反對,隻好說此事由他自己處理。箭在弦,刻不容緩。京兆府司錄參軍韋愕又進言道:‘月今眾怒難犯,在0刻,願陛下速決!”看來,想拖延下去是不行的。玄宗隻好乞求似地說:“貴妃常居深宮,安知國忠反謀?”高力士更直截了當地說:“貴妃誠無罪,然將士已殺國忠,而貴妃在陛下左右,豈敢自安!願陛下審思之,將士安則陛下安矣。”“將十安”是指將士安定,“陛下安”是指玄宗安全。既然沒有將上的安定就沒有玄宗的安全,玄宗還有什麽可說呢!

玄宗回到馬黨釋的臨時住處,與楊貴妃戀戀不舍的話別,命高力士對其賜死。楊貴妃泣不成聲地對玄宗說:‘願大家〔指玄宗)好住。妾誠負國恩,死無恨矣”玄宗也悲不自勝地祝願:“願妃子善地受生”就在二人難舍難分的氣氛下,高力士執行了綺殺楊貴妃於佛堂前之梨樹下的任務。楊貴妃剛死,南方進獻的嵩枝送到。玄宗一邊長歎,一邊又使高力士用荔枝祭楊貴妃。由於軍士尚不散去,玄宗又命陳玄禮等人親自檢驗楊貴妃確已死去,這場兵變才告平息。

在混亂之中,楊國忠妻裴柔及其幼子楊稀,還有毓國夫人及其於裴徽等,都乘機逃走,他們逃到陳倉,均被陳倉縣令捕殺。

楊國忠被殺,罪有應得。安祿山叛亂,是玄宗驕奢淫逸,喜好酒色,重用奸相楊國忠等,導致政治腐敗的結果。楊貴妃無力反抗玄宗的霸占,她隻能梳妝打扮,對玄宗投其所好。因此,楊貴妃沒有禍國殃民的貴任。玄宗處死楊貴妃是為平息兵變,保護自己,而楊貴妃則充當了替罪的羔羊。

六月十五日,玄宗將從馬鬼彈出發,周圍的官員大部散去,朝廷隻有牢相韋見素一人。於是,玄宗命韋見素子韋愕為禦史中亞兼置頓使,準備前往成都。這時,在是否前往成都的問題上發生了爭議。有人認為,既然楊國忠謀反,成都是他的勢力範圍,他的部屬都在那裏,不可到那裏去。於是,有人土張前往河西、隴右,有人主張前往靈武,有人主張前往太原〔今山西太原),還有人主張回到長安。在這幾種主張中,回長安的主張當然不能實現,因為若能回去,何必出來呢!沒有強有力的軍隊打回去。回長安就是字話、故而當時就被韋愕否定了。

他幾種意見,玄宗無所適從,隻好問策於高力士。高力士認為,太原接近安祿山的勢力範圍,朔方接近於蕃戎,都不安全;隴右、河西貧困蕭條,物資供應較為困難,“劍南雖窄,士富人繁,表裏江山,內外險固;以臣所料。蜀道可行”就這樣。玄宗決定直往成都前進了。

太子順水推舟,北去靈武即位

玄宗在馬冤驟臨行之時,當地百姓對他畏敵棄地而逃極為不滿,遂攔道質問他道:“宮閱,陛下之家居,陵寢,陛下墳墓,今舍此,欲何之夢麵對這種尖銳的責問,他當然無言以對。於是,他命太子安撫百姓,自己先行而去了。

眾人攔不住玄宗,隻好又向太子表示:至尊既然不肯留下,我們願隨殿下東破叛軍,收複京師。同時,又質間太子道:如果你們父子都要去成都,誰來做中原百姓的主人呢?很短時間,太子麵前站有數千人之眾。太子雖然沒有推辭的理由,但又說為人子應當盡孝,必須請示至尊以後再作決定。這時,建寧王李談與宦官李輔國手執太子的馬絡頭力勸道:“逆胡犯閱,四海分崩,不因人情,何以興複1今殿下從至尊人蜀,若賊兵燒絕棧道,則中原之地拱手授賊矣。人情既離,不可複合,雖欲複至此,豈可得乎!不如收西北守邊之兵,召郭、李於河北,與之並力東討逆賊,克複兩京,削平四海,使社稠危而複安,宗廟毀而更存,掃除宮禁以迎至尊,豈非孝之大者乎!何必區區溫清,為兒女之戀乎!”廣平王李椒也持同樣意見。這裏所謂的“人情”,實際上就是民意。李淡、李輔國勸太子不要違背民意,太子當然不能反對。在這種看來是眾望所歸的情況下,太子隻好順水推舟,與玄宗分道揚鋪了。

太子離開玄宗,另奔前程,看來是眾人擁護他領導平定叛亂,實際上這隻是導火線,內在的原因是非常複雜的。

玄宗於開元二年十二月立其次子嗣謙為太子。按照帝位繼承製度,其長子嗣真應為太子,但由於嗣謙母趙麗妃有寵於玄宗,故被立為太子。後來,玄宗又日益寵愛武惠妃,趙麗妃的地位每況愈下。另外,還有鄂王瑤和光王據也因其母失寵而頗感冷落。不言而喻,太子與鄂王瑤、光王據必然有同樣的感受。他們的共同處境,使他們常有怨言流露。於是,駙馬都尉楊徊就向武惠妃反映他們的情況。玄宗通過武惠妃了解他們的動向後,怒不可遏,遂有廢太子的打算玄宗征求宰相的意見,李林甫支持玄宗,張九齡列舉許多事例說明不可輕易廢太子。由於張九齡的堅決反對,玄宗才沒有更換太子。

開元二十五年四月,楊洞又上奏玄宗,指責太子瑛、鄂王瑤、光王據與太子妃兄薛鏽等,暗中勾結,有陰謀活動。玄宗在李林甫的支持下廢瑛、瑤、據為庶人,薛鏽被流放滾州。接著,這些人又都被賜死。

太子李瑛死後,再立太子的問題被提到日程上來了。李林甫為了討好武惠妃,極力主張立武惠妃所生的壽王帽,玄宗傾向於忠王玲。在猶豫不決的時候,玄宗又征求高力士的意見,高力士當然揣摸到玄宗的心意,遂投其所好地說:“大家何必如此虛勞聖心,但推長而立,誰敢複爭!”高力士的意見完全符合玄宗的心意,所以,他連聲讚許道:“汝言是也!汝言是也!"就這樣,李1-5於開兀二十六年六月初三被立為太子了。

李嶼,初名嗣異,開十五年改名浚,開元二十三年更名1-5;開元二十八年又名紹;天寶於載再名亨。馬鬼驛兵變時的太子就是李亨。

由於玄宗沒有按照李林甫的意見立李嵩為太子,故而李林甫對李亨被立為太子極其不滿。同時,他又顧慮李亨對他進行報複,遂千方百計地想加害太子。

天寶五載正月十五,太子出遊,碰見太子妃韋氏兄韋堅,韋堅又與太子為忠王時的老朋友皇甫惟明相會於景龍觀。於是,李林甫就把這種偶然的相會牽強附會地聯係起來,誣奏韋堅與皇甫惟明陰謀立太子為帝這種所謂罪狀,自然為玄宗所不能容忍,韋堅、皇甫惟明立即被下獄中。不久,玄宗以謀求進身為官罪貶韋堅為縉雲太守,又以離間君臣罪貶皇甫惟明為播川〔治所在今貴州遵義)太守。最後,他們又被賜死。其他受牽連的人很多,凡與韋堅等人有關者,被貶或被流放者有數人之多。為此,太子也惶恐不安,連忙上表請求與韋妃離婚,要求對韋妃也進行處分。這當然是自我表白太子與此事無關。由此看來,太子和李林甫的矛盾日益深化,太子的地位也岌岌可危。李林甫危害太子,當然要假玄宗之手,所以,太子也不能不時刻提防著玄宗。反而,玄宗在李林甫挑撥離間下,也對太子不無惑疑。這樣一來,父子關係自然也難以和諧了。

李林甫死後,楊國忠為相,專橫跋嵩,可與李林甫同日而語。本來,李林甫為危害太子所製造的韋堅、皇甫惟明冤案,楊國忠就曾參與其事;後來,楊國忠專政,太子也自然不滿。這就是說,太子和楊國忠之間也存在嚴重分歧。正因為如此,在安祿山攻取洛陽後,玄宗欲使太子監國,自己親征安祿山的時候。楊國忠大為恐懼,立即找韓國夫人、虢國夫人、秦國夫人商議道:“太子素惡吾家專橫久矣,若一旦得天下,吾與姊妹並命在旦暮矣!"他們相聚哭泣,無可奈何,最後由三夫人去求助於楊貴妃,楊貴妃拚命勸阻玄宗,才使玄宗改變主意。顯而易見,太子能不能掌權,關鍵還在於玄宗。也可以說,如果永遠在玄宗身邊,太子永遠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實際上這就是李亨要遠離玄宗的基本原因。

而對當時的形勢,玄宗與李亨也有不同的思路。玄宗是為了安全而尋找避風港;李亨為了執政而立功,也就是以平定叛亂爭取眾人的支持。一個是消極的逃跑,一個是積極的進取,二者水火不容,當然不能同路而行。李亨要想擺脫玄宗的控製,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必須平定叛亂,以便順乎民心,迎合臣意。這就決定他前進的道路,不是去找叛軍難到之處,而是去找有利於用兵,便於平定叛亂之地。李亨正是根據這種形勢的需要,堂而皇之的離開玄宗,進而又做皇帝了。

李亨離開玄宗的去向如何,也是經過認真考慮的。原來,在開元十五年〔727)時,玄宗決定,其諸子都遙領州牧、刺史、都督、節度大使、大都護、經略使等職,實際根本不到任所,還在京師。根據玄宗這個決定,李亨曾領朔方大使。李亨雖未到過朔方,但他對這裏的駐軍將領卻略有所知,他在這裏也有一定影響,而且駐軍也很強大,道路也較近。這幾方麵,正是他反攻長安,樹立自己威望的有利條件。於是,他決定向朔方節度使的駐地靈武前進了。

李亨經奉天到新平,由於晝夜行走,士卒極其疲憊,逃亡甚多,器械也損失很多,所餘之眾不過數百人。新平太守薛羽棄郡逃走,被李亨斬首。第二天,到達安定,安定太守徐殷也棄城而逃,又被太子斬首一直到烏氏,才有彭原太守李遵迎接李亨,貢獻了一些衣物和幹糧,還在這裏募集了幾百士卒,繼續前進。進至平涼後,在這裏的國家養馬場選取了數萬匹馬,又募集了500餘人,才使李亨的隊伍稍具規模,顯得有點聲勢了。

李亨在平涼停留數日後,朔方留後杜鴻漸、六城水陸運使魏少遊、節度判官崔漪等人,迎接李亨於平涼北境,並且勸請李亨道:“朔方,天下勁兵處也。今吐蕃請和,回給內附,四方郡縣大抵堅守拒賊以埃興複。殿下今理兵靈武,按髻長驅,移檄四方,收攬忠義,則逆賊不足屠也。”這些話的內容,正符合李亨的願望。李亨要過河,有船迎上來,當然是有求必應。七月初九,李亨到達靈武。七月十二日,李亨即帝位於靈武,改元至德,奉玄宗為上皇天帝,後改稱太上皇。這就是肅宗。它在即位的製書中說:“聖皇久厭大位,思傳吵身,軍興之初,已有成命,予恐不德,圈敢抵錄戶這就是說,玄宗早就有意要他做皇帝了。顯然,這是為他在玄宗在位的時候做皇帝說明原因。接著又說:他要平定安祿山叛亂,“須安兆庶之心,敬順群臣之請”,所以,他才即位於靈武。後來的事實證明,李亨靈武即位有利於平定安祿山叛亂,他也是實現了自己的諾言的。

肅宗重用李泌,鞏固其地位

李泌字長源,原籍遼寧襄平,後遷居京兆。因其精明能幹,頗得玄宗賞識。他淡於名利,不願做官。李亨為太子時,與李泌為布衣之交,李亨常稱他為先生。因楊國忠對他不滿,後隱居於穎陽。李亨在靈武即位後,李泌奉召至靈武。肅宗把他視為心腹,不管大小事都征求他的意見,甚至任免將相也與他商議肅宗欲以李泌為右相,他認為賓友貴於宰相,固辭而不為。

李泌雖然沒有任何官職,但他對肅宗的各種決策都很關心,而了有重要影響。至德元年九月,肅宗欲以建寧王談為天下兵馬元帥,統兵東征。肅宗的決定有其道理。因為李伎英勇果斷,很有才幹。在隨肅宗北去靈武途中,多次遇到寇盜,李恢都自選曉勇之士,血戰以保衛肅宗。有時碰到不能按時吃飯或其他困難,大家都把希望的眼光投向於他。由此可見,他是眾望所歸的人物。但李泌卻提出了不同意見。

李泌認為:“建寧誠元帥才;然廣平,兄也。若建寧功成,豈可使廣平為吳太伯乎!”肅宗不理解李泌的用意,又進一步申述自己的意見說:“廣平,家嗣也,何必以元帥為重!”這時,李泌不得不明確自己的意思了。他說:“廣平未正位東官。今天下艱難,眾心所屬,在於元帥。若建寧大功既成,陛下雖欲不以為儲副,同立功者其肯己乎!太宗,上皇,即其事也。”

李泌的建議,很有遠見,他完全是為了肅宗地位的鞏固僅按個人才能說,李談肯定在李椒之上;李佚為元帥,必然在平定叛亂中可以更好的發揮作用。但曆史的教訓,使人們必須考慮另一種後果,就是平定叛亂以後,在統治集團內部很有可能發生爭權奪位的鬥爭,致使肅宗在這種鬥爭中處於極其艱難的地位,甚至像高祖、睿宗那樣,不得不做太上皇。他特別指出:“太宗,上皇‘玄宗),即其事也”就是因為太宗自恃有功,殺了太子建成,迫使高祖讓位;玄宗有功,其兄李成器借鑒李建成的教訓,恭謹相讓太子的地位,其父睿宗也主動退位。這就是說,肅宗要鞏固自己的地位,既要平定目前的安祿山叛亂,還要著眼於未來的穩定政權。正是李泌這樣一針見血地用實際事例說明了自己的用意,才使肅宗恍然大悟。於是,他立刻改變主意,命長子李椒為天下兵馬元帥。

李泌與肅宗形影不離,他們相伴外出,軍士們常竊竊私語道:“衣黃者,聖人也;衣白者,山人也廠顯然,這是軍士們認為李泌不是政府官員,對他不夠重視。肅宗為了抬高李泌的威望,遂對李泌道:“艱難之際,不敢相屈以宮,且衣紫袍以絕群疑廠李泌以為穿上官服隻是裝模作樣,故作姿態,遂穿上紫袍。不料,肅宗立即改變口氣道:既然穿上宮服,就得有官名,遂拿出早已準備好的命令,命李泌為侍謀軍國、元帥府行軍長史。當時,皇帝所謂的宮室都非常簡陋、狹小,不像長安那樣規模宏大,富麗堂皇。所以,元帥府就在禁中。從此以後,李泌和李椒常在元帥府商議軍旅大事。由於軍旅事務繁忙,各地上報的表疏甚多,故而各種要事都由李泌和李椒先行議論後,再酌情上奏肅宗。由此可見,李泌在當時的朝廷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

張良娣是肅宗的愛妃,在前往靈武的途中,由於隨從人員不多,每晚人寢,她都睡在肅宗前麵,保護肅宗肅宗說婦人不能禦敵,張良娣則說在緊要關頭妾可以身替你,你可乘機離去。這種舍己救人的精神,肅宗當然非常感動。但當太上皇賜給張良娣七寶鞍的時候,李泌卻反對張良娣使用鄉豔必說:“今四海分崩,當以儉約示人,良娣不宜乘此。請撤其殊玉付庫吏,以埃有戰功者賞之。”把玄宗對張良娣的所賜物轉賞給“有戰功者”,當然這是鼓勵將士努力平定叛亂。正因為如此,張良娣雖然不悅,但肅宗卻認為是“先生為社模計也。”接受了李泌的建議。

李泌還不讚成肅宗根據個人恩怨處理問題。最初,李林甫曾極力反對立李亨為太子,李亨懷恨在心。曾和李泌談到在收複長安後,將對李林甫發其家並焚骨揚灰。李泌語重心長地勸阻道:“陛下方定天下,不必與死者計較,他的枯骨沒有知覺,反而顯得陛下不夠寬宏大量。現在,跟隨安祿山叛亂者都是陛下的仇敵,如果他們知道你胸懷如此狹隘,誰還敢改過自新,背敵來降呢!”肅宗感動萬分,自感自己不如李泌有遠見。

至德元年十二月,肅宗向李泌詢問破敵之策及其對形勢的看法。李泌胸有成竹地說:我看叛軍把所得子女金帛,全都送往範陽,可見安祿山沒有雄據四海之誌。為其所用者多是胡人,中原人士很少,據此估計,不過二年,叛亂即可平定。肅宗要他把話說得更具休一些,他深人分析道:安祿山的主要將領就是史思明、安守忠、田乾真、張忠誌、阿史那承慶等數人,今陛下若命李光弼自太原〔今山西太原)出井隆,命郭子儀自馮聞人河東,則史思明、張忠誌就不敢離開範陽,安守忠、田乾真就不敢離開長安。這四員戰將被分割兩地,安祿山身邊隻有阿史那承慶。然後,陛下新征集的軍隊進駐扶風,與郭子儀、李光弼所部分別出擊,互相呼應。使叛軍“救首則擊其尾,救尾則擊其首,使賊往來數千裏,疲於奔命,我當以逸待勞,賊至則避其鋒,去則乘其弊,不攻城,不遏路。”最後派建寧王李淡為範陽節度大使,與李光弼共同進攻範陽,覆敵巢穴。元人胡三省對《資治通鑒》有關此事的記載作注說:“使肅宗用泌策,史思明豈能再為關、洛之患乎!”顯而易見,李泌善於縱觀全局,很有戰略眼光。他對肅宗的建議,都有實用價值。

至德二年九月,唐軍克服長安,肅宗在鳳翔召見李泌。李泌表示,他對肅宗報德已足,要再為閑人。肅宗問道:我們長期共患難,現在要同娛樂了,為什麽要遠去呢?李泌回答說他有五不可留,就是“臣遇陛下太早,陛下任臣太重,寵臣太深,臣功太高,跡太奇”。當然,這有怕因功高遭猜疑的意思。肅宗立即表示說:你不要學範盆

了把我當成勾踐,我們隻能共患難,不能同安樂。言外之意。當然是要李泌打消顧慮,肅宗和他既可共患難,也能同安樂。但是,李泌並不相信肅宗的諾言,他尖銳地指出,肅宗賜其子建寧王李淡死,就是相信了張良娣與李輔國的讒言。既然相信讒言能賜其子死,何以能保證臣僚不遭此難呢!在李泌的一再要求下,肅宗隻得於十月同意他歸衡山,並命郡縣為其築室於山中,發給相當於三品官的棒祿。

李泌是一位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他為肅宗出謀劃策,加速了平定叛亂的進程,鞏固了肅宗的地位,所以,肅宗很需要他的輔佐。但由於他淡於名利,不願陷入統治集團內部錯綜複雜的漩渦之中,故而他急流勇退,去過平靜的山大生活。看來,在那種爾虞我詐,爭權奪利的社會裏,很有才幹的人也是難以發揮作用的。

開始反攻,初戰失利

肅宗在靈武即位,雖然又重新組織朝廷,但其力量相當薄弱,莫說進攻,就是自衛力量也嫌不足。於是。他下詔要郭子儀、李光弼班師,回到靈武。郭子儀,華州鄭縣人,他出身於一個中層官吏家庭,是通過武舉考試走上政治舞台的。天寶八載,為橫塞軍使,大寶十三載,為天德軍使,兼九原太守與朔方節度使右兵馬使。天寶十四載,安祿山叛亂初起,郭子儀即被調任朔方節度使,又奉命東討叛軍。肅宗即位時,他剛和李光弼共同在河北常山一帶大敗叛軍,並且取得了很大勝利。

李光弼,在天寶五載,河西節度王忠嗣任用他為兵馬使,充赤水軍使,並對其十分器重。安祿山叛亂後,郭子儀推薦李光弼為河東節度使,不久,又為範陽長史、河北節度使。他奉命班師時,正是他和郭子儀共挫叛軍以後,剛撤軍至太原。

至德元年八月,郭子儀所部及李光弼部分軍隊5萬人到達靈武。這時,“兵眾寡弱”的朝廷,才“軍聲遂振,興複之勢,民有望焉氣肅宗遂命郭子儀為兵部尚書,並保留原來的靈州大都督府長史、朔方節度使的職務;又命李光弼為戶部尚書、北都留守。同時,郭子儀、李光弼又都被任命為宰相。看來,這是要重用兩位將軍,準備向叛軍反攻了。

正當肅宗準備反攻叛軍,前進到順化時,玄宗的使臣韋見素、房館來見肅宗。韋見素因與楊國忠同時為相,事事附和楊國忠,故而肅宗不願用他;而對房嵩則十分信任,立即加以重用。“琯亦以天下為己任,知無不為:諸相拱手避之”。

房棺,是少年好學的知識分子,天寶十四年,安祿山叛亂時,他是憲部侍郎。第二年六月,玄宗離京出走,未曾通知他。後來,他追趕玄宗,直到普安郡,才見到玄宗。玄宗喜悅異常,認為他忠心耿耿,遂命他為文部尚書、宰相。八月,玄宗命他與韋見素同去冊立肅宗,由於他能言善談,對當時形勢的認識很有見解,故而得到肅宗重用。

至德元年十月,肅宗經順化到彭原。房溶上疏請求自己率軍收複兩京,並要求自己安排幕僚參佐,肅宗都表示同意。房琯以禦史中嵩鄧景山為其副手,戶部侍郎李揖為行軍司馬,給事中劉秩為參謀。他特別相信李揖、劉秩,切軍務都交這兩人處理。但這兩人都是書生,不懂軍事,顯然,這樣安排對作戰極其不利。

其實,房棺也隻會坐而論道,紙上談兵,根本沒有實際作戰的才能。他分兵三路,楊希文率南軍,自宜壽前進;劉貴哲統中軍,從武功前進;李光進率北軍,自奉天前進。十月二十日,房棺以劉貴哲的中軍和李光進的北軍為前鋒,前進至便橋,兩軍在前進中與叛軍在陳濤斜相遇。房琅效法春秋時的戰法,進行車戰。他用牛車2000乘,再參加騎兵和步兵。這種陣勢,看起來頗為雄偉壯觀,但不易機動靈活。叛軍看準了這個弱點,他們順風楊塵鼓噪,使牛驚俱。接著,叛軍就縱火焚燒,人畜混在一起,指揮失靈,潰亂不堪收拾。房溶又將楊希文的南軍投人戰鬥,也遭失敗。這次作戰,唐軍死傷4萬餘人,幸存者隻有數千人而已。楊希文、劉貴哲都向叛軍投降。這次全軍覆沒性的失敗,使肅宗大為忿怒,幸而有李泌盡力營救,才使房溶免遭問罪。

房箱是一個“好賓客,喜談論,用兵素非所長”,徒有虛名的高談闊論者,他所重用的李揖、劉秩等人,也都是從來未接觸過軍事的儒生。就這樣,房箱還誇誇其談地說,安祿山的勇士雖多,也難以抵擋他重用的劉秩等人。知彼知己,才能百戰百勝。房珍看不到自己的弱點,認不清敵人的優勢,以自己之短去碰敵人之長,顯然,這是在軍事上的庸劣表現。事實證明,肅宗重用房箱是個極大的錯誤。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