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境”會有多少?可以說,人生有多長,“逆境”就有多少。大凡成大事者無不時刻與“逆境”較勁,在打敗逆境的過程中,贏得勝局。曾國藩麵對逆境,泰然處之,不是因為他無法應對,而是因為他成竹於胸。
“閱讀精要”
如果說曾國藩在朝中為官的十年還算順利的話,自從他丁憂中出山之後就從來沒有一帆風順過。但越是這種逆境,越能凸顯一個人的精神境界,也正是在這種逆境的曆煉中,曾國藩練就了一身做人為官的真本領。
精明可以占一時的便宜,老實真誠會吃眼前虧,但曾國藩正是靠“拙誠”二字取得常人、一般聰明人難以望其項背的業績。這說明了兩點,一是任何時代、社會總是提倡和渴望拙誠;二是曾國藩吃透了“拙誠”二字的真諦。
(1)親身切入挺身負責才有成就事業的希望
曾國藩倡導“恕”和“忍”。“恕”,是對人而言的,自己不願意做的,不要強求別人做。“忍”,則是對自己說的,“好漢打掉牙,和血吞”,便是善於忍。“恕”、“忍”,都包括在“柔”字之中。曾國藩一生剛強,卻又極重柔道。他說:“近來見得天地之道,剛柔互用,不可偏廢,太柔則靡,太剛則折”。——這些,都已在“禮治”章作了論述。再錄曾國藩之孫婿、曾紀澤之女婿吳永口述的一段故事,來說明曾國藩剛柔並濟的修身之道。這一故事是曾國藩的門生李鴻章說給吳永聽的,當是相當可靠的。李鴻章說:我的老師的秘傳心法,有十八條《挺經》。這真是精通造化、守身用世的寶訣。我試講一條與你聽。一家子,有老翁請了貴客,要留他在家午餐。早間就吩咐兒子前往市上備辦肴蔬果品,日已過巳,尚未還家。老翁心慌意急,親至窗口看望,見離家不遠,兒子挑著菜擔,在水塍上與一個京貨擔子對著,彼此皆不肯讓,就釘住不得過。老翁趕上前,婉語曰:“老哥,我家中有客,待此具餐。請你往水田裏稍避一步,待他過來,你老哥也可過去,豈不是兩便麽?”其人曰:“你叫我下水,怎麽他下不得呢?”老翁曰:“他身子矮小,水田裏恐怕擔子浸著濕,壞了食物;你老哥身子高長些,可以不至於沾水。因為這個理由,所以請你避讓的。”其人曰:“你這擔內,不過是蔬菜果品,就是浸濕,也還可將就用的;我擔中都是京廣貴貨,萬一著水,便是一文不值。這擔子身份不同,安能叫我讓避?”老翁見抵說不過,乃挺身就近曰:“來,來!待我老頭兒下了水田,你老將貨擔交與我,我頂在頭上,請你空身從我兒旁岔過,再將擔子奉還,何如?”當即俯身解襪脫履。其人見老翁如此,作意不過,曰:“既老丈如此費事,我就下了水田,讓爾擔過去。”
當即下田避讓。他隻挺了一挺,一場競爭就此消解。這便是《挺經》中開宗明義的第一條。關於這第一條的“用意何在”,吳永說,他當時聽了,“殊不甚明白”,但他“仔細推敲,一般地講,天下大事在局外議論呐喊,益處不大,必須親身加入,挺身負責,才有成就事業的希望”。吳永肯定老翁“躬自入局”,算是對這個故事的深意的一種理解。近有人說,這個故事說明了心欲取之,必先與之的意思。這也是一種理解。其實,曾國藩說的“挺”,是剛強堅韌之謂,兒子與京貨擔子站著、挺著。他們強則強矣,韌則韌矣,可是誰也達不到自己的目的。惟有老翁婉言相求,又欲親自脫鞋下水,卻一下子解決了問題。他對京貨擔子的“恕”,和自己委身下人的“忍”,使他順利地達到了目的。曾國藩把這種忍讓的“柔道”包括在他的《挺經》中,不僅說明處事必須剛柔互用互濟,而且進一步說明,外表的柔,有時正是骨子裏的剛的不同形式的表現。
(2)靠“拙誠”二字成功
在一個虛浮偽滑的世界,惟有守“拙”的人才獲得成功,惟有至“誠”才能收實效。取巧和虛偽,固然可以取得一時的便宜,終究必定是失敗的。曾國藩的一生事業,就靠著“拙誠”二字而成功。曾國藩生在湖南山間,亢直的民族性,使得他去“偽”而崇“拙”。他也未嚐不想到取巧,但他以為:吾自信亦篤實人,隻為閱曆世途,飽更事變。略參些機權作用,把自家學壞了!實則作用萬不如人,徒惹人笑,教人懷憾,何益之有?近日憂居猛省,一味向平實處用心,將自家篤實的本質,還我真麵,複我固有。賢弟此刻在外,亦急需將篤實複還,萬不可走入機巧一路,日趨日下也。縱人以機巧來,我仍以含混應之,以誠愚應之。久之,則人之意也消。所以他的“誠拙”的態度,非但幫助他事業的成功,並且能變化他人的氣質。前有述及,李鴻章是他的學生,李鴻章的才氣,是曾國藩所賞識的,並且自以為不及的,但他江南人的虛偽,遠非樸質的曾國藩所能看得過,他看出李鴻章的才幹可用,而浮巧為其弱點,所以當李鴻章在曾國藩幕府時,曾國藩有一次借端對他說:“少荃!既入我幕,我有言相告,此處所尚惟一‘誠’字而已。”李鴻章為之悚然。可是後來李鴻章的功業,未嚐不是他老師一番苦心所造成。所謂“拙誠”,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埋頭苦幹”,就是多做實際工作,不作口頭宣傳。這雖不能完全包括“拙誠”二字的意義,但它的精粹就在於此。所以專說大話而不知埋頭苦幹的人,是曾國藩所最瞧不起的。所以他的湘軍的首領,都是些不善於說話的人。他認為湘軍之所以能勝利就在於此。——其實這就是拙誠二字的實效。
(3)忍得住還要能“吃硬”
為了貫徹他的“拙誠”主義,他又創“五到”之說。所謂“五到”者,就是“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至於這“五到”的解說,照曾國藩自己說:“所謂身到,比如當官,要親自驗屍處置偷盜案,親自私查鄉裏;治理軍隊,要親自巡視營壘,不惜冒箭石之危。心到,就是要苦心剖析事情,有條有理,先分析後概括歸納。眼到,即認真觀察人,認真處理公文。手到,可以說是事的關鍵,要隨手寫記,以防遺忘。口到,就是交代別人做事和警惕之話,雖有公文也要再三叮嚀。”曾國藩這“五到”之說,引起很多人的注意,並且企圖著手實踐。細看他之所謂“五到”,無非是腳踏實地不厭煩瑣不怕艱難地埋頭苦幹。看上去雖覺得不是一件難事,但非有自己認定“拙誠”二字而抱著這個決心的人,是不容易做到的。曾國藩的為人,不論治軍治政或立身為學,都有一種不可及的精神。這種精神就是堅忍和“吃硬”。細看曾國藩自從鹹豐三年(1853年)帶兵以來,到打下安慶為止,在這個時期中,幾乎可以說沒有一天不在艱難困苦中。但他能從奮鬥中求出路,終於獲得最後的成功。曾國藩有一句名言,叫做“好漢打脫牙,和血吞”。他說:困心橫慮,正是磨煉英雄,玉汝於成。李申夫嚐謂餘慪氣從不說出,一味忍耐,徐圖自強。
因引諺曰:“好漢打脫牙,和血吞”。此二語,是餘生平咬牙立誌之訣。餘庚戌辛亥間,為京師權貴所唾罵;癸醜甲寅,為長沙所唾罵;乙卯丙辰,為江西所唾罵;以及嶽州之敗,靖港之敗,湖口之敗,蓋打脫牙之時多矣,無一次不和血吞之。從以上幾句話,可以看出曾國藩成功的秘訣,全是“硬幹”,凡是不“埋著頭苦幹,吃著虧不說”的人,都是曾國藩所最瞧不起的。曾國藩對於他的兄弟,也常常以實幹精神相勉。他說:來信每怪運氣不好,便不似好漢聲口;惟有一字不說,咬定牙根,徐圖自強而已。申夫所謂“好漢打脫牙,和血吞”;星岡公所謂“有福之人善退財”,是處逆境之良法也。所謂“實幹精神”,不僅在得意時埋頭苦幹,尤其在失意時絕不灰心。有一次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連吃兩次大敗仗,曾國藩寫信去安慰他說:“從前的事就如昨天逝去,以後的事好比今天新生。要另起爐灶,重新打開新局麵,開辟新世界,最近兩次的大失敗,不正可以磨煉英雄,使你大有長進嗎?諺語曰:‘吃一塹,長一智’。我一生的長進,都在遭受挫折和屈辱的時候。你務必要咬緊牙關,磨礪意誌,積蓄力量,增長智慧,萬不可以自滅其誌。”他的弟弟聽了他的話,後來果然有所成就。可見不灰心是一切事業成功的基礎。曾國藩認為隻說不做的人,最是要不得,所以他的軍隊中,照例不用喜歡說話的人,成為一種風氣,因為隻說不做,違背了“實幹主義”的原則。“實幹主義”是要埋頭苦幹,不重宣傳的曾國藩認為惟天下的至拙,可以破天下的至巧。凡是自己認定拙樸的人,才能夠厲行實幹主義。
曾國藩崇尚堅忍卓絕,睥睨富貴的曆史人物,如同司馬遷一樣,敬仰屈原、田光等堅忍行世的人物。因此,曾國藩的一生也是靠“堅忍”成事,但由於身份、修養的不同,還是有人不太理解的。譬如王闓運作《湘軍誌》,對曾國藩時有微辭,主要的原因,就是認為他太堅忍、太慎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