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九章 特殊的遊戲

  讓孩子學琴,絕大部分不是造就小提琴家,而是造就人。音樂對人的性情有極大的陶冶作用。入學了音樂之後,就是一個感情豐富的人,一個有格調和品位的人,一個富有同情心的人,一個拒絕暴力的人。

她們將來必須自謀生活。

居裏夫人培養獨立能力是義母的重要責任之一,但是,這種獨立能力的基礎要在幼兒時期奠定。

井深大

一、讓我們學會動手

你是依賴者嗎凱莉在家跟著媽媽學做縫製浴衣的手工。可是到了領子的地方,由於難度太大,怎麽也縫不好。於是就求助於媽媽。她媽媽是服裝裁剪師,像縫領子這樣的活可以說是舉手之勞。然而,媽媽絲毫沒有要幫她的意思,隻是口頭告訴她該如何做,可絕不動手幫她。盡管媽媽自己心裏清楚,隻要拿出一點點時間,領子馬上就能縫好。由於做不好,露麗特別著急,不由地對著媽媽嚷了起來:“你就不能幫我縫縫嗎?小氣鬼!”對此,媽媽是這樣回答女兒的:“其實從一開始媽媽就想幫助你,心裏麵也替你著急。可是,如果我這樣做了,那你永遠也學不會縫製浴衣,你說對不對?有些事情,雖然想幫忙,可幫了反而沒好處。看到你發愁的樣子,媽媽心裏麵其實是非常痛苦的。”凱莉聽了媽媽的解釋後,發現自己確實有相當嚴重的依賴心理。於是,暗下決心,即使縫得不好,也要靠自己的雙手堅持下去。最後終於完成了任務。

現在的孩子,由於大都是獨生子女,什麽事情都是父母,甚至是祖輩為之操辦,一年級的學生連衣服都不會穿、鞋帶不會係的大有人在。因此,對孩子加強勞動教育確實是當務之急。

在勞動教育方麵,不少家長存在這樣的想法:孩子幹不了,反而添了很多麻煩,不如自己幹;孩子還小,勞動不勞動沒關係,隻要學習好就行。還有的家長講,本來自己這一代人小時候沒享著福,讓孩子多享點福吧等等。這些片麵的認識和錯誤的想法,導致了許多家長忽視對孩子勞動能力的培養。其實,兒童的參與意識很強,如果經常有意識地讓她們做些以自我料理為主的勞動,她們會在體驗成功的喜悅和自豪的同時,逐漸意識到自己的能力,就敢於承擔同樣的或更加複雜的勞動,這不僅使孩子學會了自理,還有助於樹立自信自強的觀念。在勞動過程中,讓她掌握每項工作的要領,並且在做完每一件事時,都要加以表揚、鼓勵,在不知不覺中就讓孩子體會到勞動的快樂和喜悅,認識到自己的能力,並逐漸懂得珍惜勞動的成果。

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小事都需要勞動,愛勞動的孩子處處都能發現她們要幹的事。在美國,那些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在父母的鼓勵下清掃樓道、倒垃圾等。這些愛勞動的孩子一般都顯得精神振奮,身體健康,有著青春的朝氣和活力。

勞動是偉大的,是勞動使人類變得更加先進、聰明和富足,教育孩子從小熱愛勞動,將是她人生道路上一個好的開端。愛勞動、愛料理家務的孩子長大後,自理能力總是比較強。兒童心理學家曾說過:誠然,勞動能力的培養是和社會適應能力緊密聯係在一起的。未來的社會不但是科學發達的時代,更要有一身強健的體魄。如果孩子身體羸弱,即使智力再好,也難以在風雨飄搖的未來社會,去把握成功的人生航船。

美國的父母們普遍重視從小培養孩子的勞動能力。自小就讓孩子懂得:要花錢靠自己的雙手。所以,美國的孩子從懂事的時候就明白家中的富有跟自己沒多大關係,長大想擁有財富就得靠自己的勞動來獲得。

、對於獨生子女的家長來說,不在孩子的幼兒時期培養她們的勞動習慣和辦事能力,將來會後患無窮。習慣於一切靠家長的孩子很少會考慮到父母,這些孩子把父母為她們做的一切視作理所當然,如果父母沒有了自理能力或勞動能力,這些孩子很少有盡她們應有的孝道的。當然,現在城裏的父母們很少有需要孩子出錢贍養的,但是他們得不到自己孩子對自己的關愛,卻也很令人傷心。由於農村的孩子常看到父母的勞動,也經常參與勞動。因此對父母的辛苦體驗更深,比城裏的孩子更加心疼父母。城裏的孩子很難體會到家長的辛苦,所以她們更需要在家務活中體驗一下家長的勞累,如果家裏有保姆,也要讓孩子自己洗小衣物和整理自己的房間,以免她們養成“老爺作風”。

有些社會心理學家曾做過一項調查,該項調查發現:社會中親子之間的糾紛,主要來源於孩子過分依賴家長,讓家長力不從心,而孩子則因某些要求沒有得到及時的滿足,而埋怨家長無能。從小習慣於所有事情都靠家長的孩子,長大後自立自理能力都較差,碰到事總先想到要家長幫忙。但是隨著孩子的需求和家長的能力之間的差距不斷增大,家長與孩子間的不滿和怨言就會不斷增多,甚至會出現各種糾紛和衝突。

從心理學角度,必須承認它有助於孩子成長的積極麵。因為孩子根據家長的要求,在家中完成了任務,並得到大家的好評。這個過程也是孩子真正認識自我人生價值之難得的機遇。這是孩子學做家務最深遠的意義。

專家建議:

列出每周孩子應當承擔的而且力所能及的家務事。

鼓勵孩子做每日必做之事洗漱、整理、選擇校服、準備午餐等。

幫助孩子培養組織能力,確保她們按時完成家庭作業,並把完成的家庭作業放進書包中。這有助於促使孩子遵守學校規章製度。

培養孩子的理財意識。給她們一些零花錢,並由其自行管理。

孩子每天、每月都在變。幫助孩子了解行為和結果的關係,無論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

鼓勵孩子參加社會義務活動。

這是你的責任7歲的索菲婭對所有的事情都有興趣,除了家事外。該疊被子時,她玩樂高;該丟垃圾時,她看電視。

“索菲婭,你今天早上上學前又忘了疊被子。”媽媽不停地指責她,“到底要告訴你多少次,你才會自己將它做好!”“我不知道。”索菲婭一副心不在焉的樣子。她實在搞不懂:這有什麽大不了的:反正晚上不是又要睡覺,又要把被子攤開一次?何必多此一舉!

最後,索菲婭的爸媽開了一次家庭會議,商量如何讓索菲婭負起責任。首先,他們重新討論一遍索菲婭被分配到的家事對七歲的孩子來說,並不算要求太多。然後,根據時間順序,他們把索菲婭該做的事情列成一張表格。

第二天,他們把表格拿給索菲婭看,說:“這張表格可以提醒你該做什麽。為了確定你會完成這些工作,我們要訂一個新的規則;你完成表格上的工作後,一件一件劃掉,然後請爸媽檢查,檢查通過,才可以去做你想做的事。”“你是說,今後放學後我要先做完這些事才可以出去玩嗎?”索菲婭不敢相信她所聽到的。

“對了。你要先做完這些工作,才可以去看電視、去和朋友玩或是做其他的事。我知道你不喜歡這樣,可是這是規定。”媽媽溫和地回答。

索菲婭氣得跑回房間,兩個小時都不肯出來。偶爾開個門,大罵兩三句,發泄她的不滿和怒氣,就又“砰”地一聲把門摔上。

索菲婭的爸媽不生氣,也不妥協。

最後,索菲婭隻好開始照著工作表動手做了。她漸漸喜歡上這個方式,因為,事後她可以決定自己要做什麽。她的爸媽也很滿意,因為,不但索菲婭變得比較負責任,他們也能夠在索菲婭撒賴時忍住怒氣,溫和且堅決地照章行事。

在眾多專家的意見與建議中,有許多是針對現代教育環境的根本缺陷而發,即在現代社會中如何提高孩子的責任心與榮譽感,如何鼓勵孩子的自信心及訓練孩子的紀律性。

一個對培養孩子的責任心與榮譽感非常有幫助的建議是:無論在家庭和學校,都要讓孩子充當一些有意義的角色,使她們感到自己的行為對集體所產生的重要性,同時也培養她們戰勝自己弱點,增長各種能力的信心。在美國從幼兒園開始,孩子們就輪流擔任老師的助手,幫助老師組織各種活動,以鍛煉她們的責任感和能力,孩子們都很願意參與,並為自己日漸增長的能力感到自豪。

在家庭中,父母應有意識地分派給孩子一些力所能及與其年齡相當的勞動任務,例如打掃衛生、負責為花草澆水等等。與孩子進行平等的交流,也是培養責任心的一種方式,不但要傾聽她的心聲、感受,也要同她談些自己的喜怒哀樂,當然內容應是孩子所能接受的。談談建設家庭的計劃,在孩子大一些後,甚至可以與孩子商討家庭財政安排。一般來講,讓父母多與孩子談一談自己的小世界,她是可以理解並遵照執行的,但要求她談自己的內心感受與社會體驗,卻十分猶豫,甚至拒絕嚐試。他們的想法也很簡單:“孩子那麽小,懂得什麽?”因此,很多家長對在孩子小的時候的交流及培養她的責任心均未能給予重視,認為孩子就是孩子,她什麽都不懂,等大了以後再說吧。殊不知大了以後就不聽你那一套了。有些家長可能會說:“大人的事我怎麽可以同孩子講,再說我忙得夠嗆,哪裏有時間去和孩子閑扯。”其實孩子的理解力是很強的,而且對外界的觀察力很敏銳,隻不過她的心理活動有時被大人忽略,做父母的常常會聽到孩。子的問話:“媽媽怎麽啦?怎麽不高興啦?”這是孩子對父母關心的一種表現,是我們應當積極鼓勵的一種傾向,但我們一般給予的答複是:“沒有不高興。”或“大人的事,你不懂。”而對家裏其他的事,如人情來往、花銷添置,更與孩子無關,久而久之,給孩子留下的印象就是:“這家裏的事與我沒有什麽關係,我隻要不惹麻煩,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就可以了。”這樣成長起來的孩子,從未看到自己對家庭有什麽可能的幫助,也不感到家長除了管管她的學習、吃住,生活對她還有什麽其他的需要。這種方式培養出來的孩子,自然不會懂得什麽是責任。

如果我們的家長能夠向孩子多敞開一些交流的大門,向她們講一講成年人的苦惱,家事的繁瑣,工作的困惑,使孩子從小就懂得父母之不易,生活之艱辛,產生為父母分擔憂慮的念頭,而父母應捕捉住孩子的心願,對她們的理解與分憂的願望表示欣賞,並且為有這樣懂事的孩子感到驕傲。聆聽她們的意見,采納她們任何有價值的建議,欣賞她們任何幫助父母和家境的舉動,這些都能激發孩子的責任心和能對家庭有所助益的自豪感。讓孩子對父母的工作經曆及家庭的日常事物進行了解與分析,也是孩子洞察世事、了解生活的好途徑,鍛煉她們的分析、判斷與處理事物的能力,為孩子將來走上社會打好基礎。

專家建議:

合理的要求。先了解孩於的能力和技巧,再請她分擔適合她的工作。

以身作則。如果父母本身都很邋遢,喝完水杯子亂放、碗盤堆著不洗、衣物亂扔,孩子如何感受得到整潔的好處?更不了解為什麽她必須保持幹淨整齊?

讚美孩子合乎整潔的行為。如果孩子喝完水會將杯子洗幹淨放好,稱讚她:“你記得把杯子洗幹淨放回原位,真好,省了我不少事廠鼓勵孩子繼續保持這個行為。善用記事本。把所有的家事和分配方法記在本子裏,大家照章行事,可以將家事按照時間先後列表,例如:上學前需完成的包括起床、鋪床、梳洗、穿衣和吃早餐等等。這樣的安排很合邏輯,孩子做起來也比較有效率。”

讚美孩子負責的表現。孩子完成某件事,適度地讚美她,她會很高興、有成就感,而且願意再接再厲。

在勞動中成長哈佛女孩劉亦婷從父母與眾不同的教育方式受益良多。她不僅品學兼優,而且從小就是一個“小小勞動者”。

劉亦婷在3歲時,就已承擔了一些家裏打掃衛生的任務,家裏每次吃完東西後,桌子上和掉到地上的果皮都由她負責收拾幹淨。在上街買東西時,她也要負責問路、問價、向售貨員提出自己的要求等事務。有時由於時間緊不能排隊,她就要上前向有關的服務人員和排在她前麵的人說明具體的情況,要求得到優先的照顧。

這些事情,劉亦婷每次都辦得很出色。為了不使劉亦婷在道德觀上發生混亂,她的媽媽在事先已教過劉亦婷:“你如果用欺騙或耍賴的方法插隊,是自私的行為,這種行為令人討厭。如果排隊有困難,要光明正大地請求別人的幫助,你隻要說清需要幫助的原因,大家一般都會先照顧你的,因為中國人都知道要尊老愛幼。你如果說不清楚,我們就不能辦這件事了。”對此,劉亦婷非常清楚“加塞兒”和“要求優先”的差別,她每次在受到照顧後,都會真心誠意地向照顧她的人連聲道謝。

美國哈佛大學的學者威特倫用了40年的時間,對256名波士頓少年的表現進行追蹤觀察。

得出的結論是:那些從小愛勞動、能自理的孩子在成年之後,與社會上的各種人有良好關係比那些不愛勞動的孩子要多2倍,失業要少16倍,收入要多5倍,其身體健康狀況也要好很多,生活美滿幸福,勞動可以讓孩子獲得很多能力,感到自己對社會的貢獻。這是從社會學的角度看的。

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一個人的成長也需要進行勞動和製作。勞動和製作必須要動手,手上有很多通向大腦的神經束,可以促進腦神經的發育;而且勞動和製作,一定會伴隨著思維和想像,能夠促進智力的發展,所以人們常把“心靈”和“手巧”相連。

我們的家長千萬不要忽視了孩子幹家務活,孩子幫助幹家務學到的知識,勝於書桌前的學習。

家務裏麵的確有不少生活的學問。比如,如何把衣服疊整齊美觀了,這裏麵很有考究。T恤衫、襯衫、褲子、棉襖的疊法各不一樣,怎麽疊才最簡單又最好看,這就是鍛煉一個孩子的分析能力、想像能力和美感。再如,擇菜也有學問,白菜、菠菜、青菜和芹菜各有擇法,同樣的萊也有嫩老、新鮮度等具體情況,怎麽擇快、怎麽擇不浪費是有不少知識可學的。通過擇萊,還可以知道一些農事知識,什麽季節有什麽菜,是怎麽長出來的等等。這些知識很感性,也很有趣,對孩子來說容易接受。家長可以在教孩子洗襪子時,談論肥皂和洗衣粉去汙原理的不同;孩子在協助家長做菜時,向孩子談論糖和鹽的濃度與味道等等。

美國一位兒童教育專家說,我們不能讓孩子永遠站在我們的後邊,保持天真無知,而應去篩選選取生活,找出孩子在我們的指導下能承受的經曆,使她有機會去體驗生活自學成才,認識自己的能力。我們對自己和孩子不可能把每一件事情都安排好、把握住。如果拚命去作這個嚐試,將會使自己煩惱無限。

讓已習慣於“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孩子改變她好逸惡勞的習慣很困難,這就需要有一整套獎罰製度才能奏效,而且這不一定能讓孩子在內心熱愛勞動。

但要讓孩子在把模仿大人當遊戲的幼兒時期,養成熱愛勞動的好習慣卻很容易。

專家建議:

為孩子提供與她們年齡相適應的嚐試自行做事的機會(學習孩子各個成長階段的基本知識,以便了解什麽是適合孩子年齡的事)。

當孩子試圖自己做事時,允許她們經曆些小挫折,避免“一棍子打死”的教育方式。

鼓勵孩子去探索並充滿好奇心。

按某種方式教給孩子各種生活技能,以便她們知道如何完成自己的事情。

以某種方式承認孩子的努力與進步,並且鼓勵孩子認識到自己的努力,並以自己的進步為榮。

二、勤快的奧秘味道真不錯

瑪麗是一個10歲的女孩,她雖然不嬌氣,可幹點活卻不是那麽主動。能躲避的就躲避,對一些從沒幹過的活就更有理由了。有一段時間,由於父母上班時間緊不能按時回家,她放學以後就胡亂吃些零食,也不會做飯吃。母親說:“你已經上四年級了,應該自己學著做一些簡單的飯菜。”她說:“我不會用煤氣,也不知放多少鹽、多少味精。”母親又鼓勵說:“做兩次就會了,要是不練習永遠也不會做。”在母親的催促下,瑪麗終於動手做了一頓飯,雖然味道不是很好,但母親卻誇獎說“味道不錯!”瑪麗臉上露出滿足的笑容。她的信心大增。經過幾次實際操作,她終於能做幾樣簡單的飯菜了。後來母親在她的日記中發現她把這個經過寫進了日記。

孩子最初熱愛勞動可能是在學校,最不愛勞動的孩子在學校幹得也都很出色。因為她們都很希望得到老師的誇獎。當老師表揚她們的時候,心裏總是美滋滋的。到家裏由於環境的變化,孩子可能不屑一顧胡亂糟踏,卻很少主動地去幫家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每逢遇到這種情況,家長們就會牢騷滿腹,孩子不但聽不進去還滿不在乎。

日常生活中有許多需要做的小事,愛勞動的孩子處處都能發現要幹的事,不愛勞動的孩子即使是油瓶倒在腳下都不會彎腰去扶,如清掃樓道、倒垃圾等。

要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很重要的一點是,要經常鼓勵孩子幹力所能及的事。

孩子經過一些簡單的勞動鍛煉之後,她發現自己有很大的潛力,也能幹出好多好多大人能幹的事,這時她會沾沾自喜,很可能因此激發參加勞動的熱情。

但孩子把大多數事情幹得一團糟,這是一點都不意外的。這時,你要有足夠的耐心,不要否定孩子的努力。

孩子做任何事都需要信任,勞動也是如此。家長如果都是不放心,不信任,甚至懷疑孩子能否做好某一件事,這對孩子很不利。相反,你若信任她,在鼓勵她的同時,讓她放開手腳,讓她大膽地去幹,從她的內心來講,她會享受到勞動的快樂,品嚐到勞動換來的果實。

請相信,孩子在你鼓勵和信任的目光下,一雙稚嫩的小手,才會變得格外勤勞。

專家建議:

鼓勵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穿衣、穿鞋、收拾玩具、整理手工材料等。

讓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把餐巾紙放到餐桌上,或者從廚房的低櫃裏拿出塑料杯擺上桌子。

讓孩子懂得,一個家庭能否和諧共存,與每個成員的努力分不開。

簡潔明了地談論友誼以及關心、照顧朋友的責任。

鼓勵孩子參與飼養寵物,做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每周幫助給狗刷毛。

拍拍孩子後背,表示讚揚。讚賞孩子每天為家庭所做的努力和貢獻。

我愛小推車怎樣讓你的小公主樂於勞動,梅利莎的母親杜拉茜教了我們一招。

她說道:我女兒很小的時候,我們就喜歡一起在花園裏幹活。我們都喜歡弄髒自己的手。我們在晚上種植、下種和澆水的時候,甚至可以撇開母女關係。我們就像朋友一樣。我承認,在我教梅莉莎園藝的時候是有長遠打算的。我母親就是通過園藝來教我怎麽生活的。她教我怎樣“精明”地幹活。在我6歲的時候,她要我把一堆垃圾從花園的一邊移到另一邊。我的意誌很頑強,立刻開始了工作。一鏟一鏟地把垃圾移到20英尺遠的另一堆上。我媽媽彎下腰,很溫和地擁抱我,小聲說:“要是你願意的話,我可以告訴你一個秘密的方法。”我當然想知道了。她靜靜地拉出一輛手推車,裝滿了它,然後把垃圾很優雅地倒到另一堆上。那是我學習“精明”地工作的開始。我的女兒也在花園裏學會了這一點,她用這種能力做她要做的任何事情:家庭作業、家務雜事、美術課以及各種任務。

巧妙的暗示有時會有意想不到的效用。它能激發孩子勞動的興趣與熱情。

當女兒觀察我們做家務、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時,她會在無意中發現我們做好工作、完成藝術作品的熱情。她學會了做事“精明”。在我們鼓勵她試著擦地板、清洗貓咪、畫畫或是釘釘子的時候,女孩就獲得了技能,而且感到驕傲,因為她是家庭裏的積極分子。

教育也講求技巧。結合了技巧的教育,能使女孩更有能力確定自己的生活道路。

專家建議:

讓要做的事情大小合適,並且容易拿到。

對於小孩子來說,如果她必須使用的每件東西都與她的大小和能力相當的話,教她生活技能就是一件較容易的事情。

通過示範來傳授技巧。

明智的父母都知道:我們能記住聽到的10%,看到的50%,而自己做過的我們可以記住90%。

熟悉你打算教授的技巧,想出合乎邏輯的方法來演示這一技巧。

不講沒有必要的話。

孩子一準備好就讓她加入。

給孩子她們想要的充足時間去學習新技巧。

我不喜歡強迫蒂娜已經13歲了,媽媽成功地說服蒂娜洗自己換下來的衣服。兩周過去,事情很順利。每到周末蒂娜就把自己的衣服洗淨疊好、放好。然而有一個周末,媽媽發現蒂娜的髒衣服堆了一堆卻不去洗,就批評她。蒂娜答應下次不會忘了。接下來的一周,蒂娜還是沒洗。她已有兩星期沒洗衣服,幾乎沒剩幾件幹淨的衣服了。這次媽媽記起來要運用自然結果法,看看效果如何:她不再理會蒂娜。蒂娜的衣服留在那裏沒有洗,隻好不換衣服,看她怎麽辦。但髒衣服的堆積似乎並沒有使蒂娜為難,她從髒衣服裏撿出一些稍微幹淨一點的繼續穿,她心想:“我就是不去洗那些衣服。”媽媽天天看著那些髒衣服越來越惱火,終於有一天,她發了火,狠狠地說了蒂娜一頓,當著她的麵扔掉了一些太髒的衣服。蒂娜流下了眼淚,但暗自高興,你把太髒的衣服扔掉了,我還不想要那些衣服呢,正好合我心意。媽媽把她拉到洗衣機旁,強迫她把衣服洗了。“你記清楚了嗎,下次記住及時洗衣服,否則沒有衣服穿!”蒂娜沒有按約定的規定按時洗自己的衣服,媽媽忍耐不住發了火,最終用強迫的手段讓蒂娜洗了衣服。在兩人都很惱火的時刻要求蒂娜按時洗衣服,媽媽用了結果法作為一種懲罰,而蒂娜最可能的反應是“還是不去洗,讓她看一看”。事實上,如果媽媽能耐心一些,可以再堅持幾天,看一看最後蒂娜怎麽辦,她不可能永遠穿髒衣服。其實蒂娜是想讓媽媽看一看,她並不願意讓別人強迫自己幹什麽事情。她寧願穿髒衣服,也不願受媽媽支配。

對這什事正確的處理方法是媽媽應該對蒂娜洗不洗衣服不再提出意見。當媽媽將照料髒衣服的事交給蒂娜管理時,就承認蒂娜已足夠大,可以自己照料這件事,不再需要媽媽操心,洗不洗衣服是蒂娜的事。如果蒂娜不洗,她就穿髒衣服。一個女孩子其實很小就開始愛打扮,愛幹淨,她懂得什麽是美觀漂亮,什麽是邋遢肮髒。她不可能長期穿肚衣服,但她決不希望媽媽幹涉,一大堆髒衣服留到洗衣機旁,是對媽媽幹涉的抗議。媽媽強迫蒂娜洗衣服是運用權力,許多父母在無法行施有效的教育手段時,就去運用權力強製孩子人軌,這是很武斷的也是很難成功的。媽媽感到她的權力地位受到威脅,因為蒂娜不聽她的勸告。當然媽媽也非隻有一個選擇:除了運用自然結果法使蒂娜自覺地洗衣服,媽媽可以同蒂娜談談話,發現她不洗衣服的原因。比如,先搞明白蒂娜為什麽洗著洗著就不洗了,不保持這種好習慣了,會不會是蒂娜有幾件衣服舊了,小了,她不想穿了。如果是這種情況,媽媽耐心地和蒂娜談談話。蒂娜會告訴媽媽,她不喜歡那幾件衣服,就會避免一場長時間的權力鬥爭。

我們命令孩子做事情,或強迫她去做,是在顯示我們的權力,而這種權力無非是身份、年齡或體力的差別,孩子當然無法在這些方麵去與大人競爭。我們這樣做便導致了權力之爭,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不能引導和影響孩子養成勞動習慣,而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隻是意味著我們應該找到不同的、有效的培養孩子勞動習慣的方法。

指揮孩子按我們的意圖去行事,要比讓孩子以她們自己的方式參與困難。孩子們希望我們尊重她們與眾不同的地方。當我們急於介入去指揮她們,特別是不了解孩子真實意圖時,我們可能遇到敵對情緒和反抗。

雖然我們知道指揮對孩子並不起什麽好作用,但我們有時還會對孩子說:“把這收起來,把那放好。該洗澡了,趕快把牛奶喝完。”這樣的語言說得多了,孩子會很煩我們,並且根本聽不進去,甚至會反擊的。她們並不按我們所說的那樣辦,使我們感到惱火,無能為力。有時她們想盡一切辦法去改變我們指定的任務,哪怕是一點點。她們這樣做隻是為了表現她們的自主性。

如果我們想鼓勵孩子參與,我們最好說:“今晚,我的朋友來玩,但咱們的家庭活動室太亂。如果你們幫我收拾收拾,那真是幫了我大忙了。”結果你會是大吃一驚,你會看到地板上的鞋子和襪子不見了,桌子上的玩具回到該放的地方,屋裏變得幹淨又整齊。孩子們很認真地忙活著,做她力所能及的事。

指揮和要求帶來反抗和敵對情緒,而誠懇的請求帶來合作和奉獻。當我們把孩子當成寶貴財富而不是一件物品,請求她們參與而不是指揮要求她們幹這、幹那,孩子們會感受到尊敬與信任。這樣,幫忙做事將是發自內心,幹完之後會有一種輕鬆愉快的成就感。

教得好不如教得巧。有時侯,父母對孩子也應來點兒小技巧。

專家建議:

想讓孩子勞動之前,先獨立思考一會兒,找到最佳方式。

孩子做完一件事後,總結一下,哪些方法起了作用。

平日允許孩子選擇自己喜愛的發型、衣著、朋友、運動及音樂,給孩子一定的尊重與自由。

做了違反常規的事情不要隻顧責備孩子,要幫她找到原因與責任。

三、每天都是新奇的

從幾歲開始露麗聰明可愛,可她長到10歲了,卻不知道如何擇菜,如何掃地,如何抹桌子,更不會洗衣刷碗。由於她不懂得幹家務,後來還鬧了不少笑話。

有一次,在學校裏,輪到她值日掃地,她揮起掃把,就像打高爾夫球一樣,用掃把在教室裏揮舞。地沒有掃幹淨,塵土卻滿屋子飛揚。還有一次,家裏來了客人,她出於好心,幫媽媽刷碗,隻有七八個碗碟,她把已經用去三分之一的洗滌劑全倒光了。再有二次她刷自己的小皮鞋,弄得滿手滿臉滿衣服的黑鞋油。

說起來,這些簡單的家務活,她平時也見到家長幹過,表麵上看沒什麽難的,可是她沒有經過實踐,真正做起來,卻讓人啼笑皆非。

而隻有5歲的尼娜不但會把自己的房間收拾得井井有條,而且拖地板、洗手帕、疊衣服,隻要是力所能及都做得很出色。究其原因,是因為她3歲時媽媽就讓她學會料理自己的事,讓她幹一些她能做的事,慢慢地,她觸類旁通,一些簡單的家務活她都能得心應手。

孩子要從幾歲開始教她做家事才恰當呢?

每個孩子成長發育、智力增長的快慢是不同的。幾歲可以幫忙洗碗、擺放鍋盤,並沒有一定之規。不過在三四歲上幼兒園小班的時候,就可以從自己練習係鞋帶、幫爸爸媽媽拿拖鞋做起。

兩三歲的孩子喜歡“幫助別人”,蒙太梭利明確表示,在成人的參與下,她們能學會幹很多事。

到了五歲或更大的孩子做家務更快、更容易,尤其是工作的父母,沒有時間跟在孩子身邊的父母(又不想這樣做的父母),他們想晚些時候等到孩子到了上幼兒園的年齡才讓她們承擔這些責任,因為這時孩子會學習得更快。

在五歲之前不讓孩子承擔照顧自己和保持自己周圍環境的責任會導致孩子養成等待別人伺候的習慣。

父母可以絕望地撒手不管,或根據自己的家庭條件決定他希望孩子在六歲前會幹什麽事記住這個年齡的孩子應負擔一些責任。

專家建議:

從兩三歲起就開始讓孩子做家務事:

讓孩子收拾好自己的東西,你可以與她一起幹。

讓孩子收拾好自己的房間。

鼓勵她幫父母幹些家務,你應該注意要求的方式。

對孩子說:會幹活兒的孩子是好孩子。

自己做飯吃芬妮是一個驕傲的母親,因為她的孩子們會自己做飯吃。

芬妮說道:“他們每個人都在七歲時開始做自己最喜歡吃的東西:熱狗,花生奶油三明治,罐頭湯,通心粉和奶酪。後來我用一個活頁筆記本記下他們需要的菜譜。第一次他們選擇了咖喱雞、烤雞、細麵條、烤火腿、利馬豆、雞蛋餅、淡咖啡和蘿卜青菜這些使他們必須學用高壓鍋。我的小女兒想學做熏肉漢堡時才九歲,於是我教她在微波爐裏做熏肉,她爸爸教她如何點燃,如何觀察,如何熄滅煤烤架,並監督她的操作程序。到吉娣14歲時,她已經開始認真研讀我的烹調書,並嚐試做新菜最近她做了瑞典肉團和我們第一次品嚐的叉燒肉。”“每當孩子們想學新東西時,我們就把菜譜抄到他們的烹調手冊上,並提出幾種搭配的菜以便做出營養均衡的飯菜。當鄰居對我10歲的小女兒做出咖喱雞、米飯和肉汁、利馬豆、水果盤、花卷和冰茶表示驚奇時,我女兒聳聳肩告訴她:這是我喜歡吃的。”在美國,做飯對許多孩子都有吸引力,她們會是我們中年齡較小的管家和化學家。我們發現孩子們喜歡做她們自己喜歡的食物,她們願意學做比我們為她們選定的菜單更複雜、更難的菜。

然而在我國,要在小學高年級的學生中,找出幾個會做飯的學生,著實不太容易,因為幾乎很少有父母會要求小孩煮飯。

吃飯、整理、睡覺是人類生活的基本習慣,所以從小便教孩子做些煮飯之類的家務,必是有利無害。

一個小學中年級的學生,是應該訓練獨自一人看家的本領的。譬如傍晚時;若父母還沒有回來,孩子應自行洗米、操作電鍋煮飯。

自己做飯這個行為,且不從現實的一麵來論,它在兒童教育上,確實還隱含著象征的意義。飯本來就是生命的本源,是人類活動的基本要求。孩子能自行做飯,必然可以從中體會挑起新責任的感覺。或許有人會認為這是大人們的單純聯想,可是事實上,孩子們的意識確實是如此。

譬如團體一起去露營或登山時,小朋友們對於煮飯、做菜的工作,個個都感到喜愛不已。這種現象與其說是這種經驗很難得,不如說是這種自己做飯自己吃的工作,已刺激起她們的自立意識。“自炊”其實和“自立”、“自立更生”的意義是相通的。

現在都市中的家庭,都是用煤氣爐或電鍋煮飯,所以煮飯早已變成操作簡單的家務。所以,無論在家還是全家一起出外露營時,不妨由孩子們主廚。而在假日裏,可把假日當做“母親的休假日”,叫孩子們負責做飯或飯後的整理,父母們要找尋各種機會,使孩子肩負起自炊的責任。如此的訓練,必然可以使孩子用自己的手與頭腦,找尋出生活的智慧與自信。

專家建議:

明確目標把盤子洗幹淨,把房間打掃得窗明幾淨,都是次要的目的,主要是通過家務勞動培養孩子的責任感、獨立性、自尊心、自信心和工作能力,這是鍛煉健康的心理與情緒的基礎。

早早開始當孩子剛學會走路的時候,就開始有一種“幫助媽媽”的衝動。兩周歲的孩子就會幫你拿著洗好的衣物,或者幫助奶奶掃地。四五歲的孩子就能夠按你的吩咐,把玩具放好,把衣服放好,把餐具放好。7周歲的孩子就能夠逐漸地承擔一定的家務。

實事求是的標準成人幹家務當然比孩子強得多。不要嫌孩子做得不好,或寧肯自己做也不要孩子幹了以後你再重幹一次,這樣會使孩子沮喪與氣餒。

切莫引誘孩子完成一件家務,可以對她笑笑、親親或說聲謝謝。對別人讚賞你的孩子也是可以適當采用的。千萬不要因為她幹了一點家務,就付給她“勞務費”,這樣就把家庭責任變成金錢關係了。

不要過度工作是可貴的,苦役是可怕的。給孩子超負荷的家務,就會影響孩子的學習與成長,影響與別的小朋友的交往。同時,要孩子幹太多的活兒,會使她覺得自己是家庭仆役而非家庭中的一員。

你可以做得更多日本著名插圖畫家真國博先生曾經試用過一種獨特的教養方法。

他若發現自己周圍所發生的事有的是孩子從未接觸過的,必然會叫成長中的孩子去做。有一次,他要打電報到國外,就對孩子說:“到郵局打個電報到美國!”然後告訴他最基本的指示,以及收報者和電報的內容,但並不告訴他手續是如何,隻建議他:“如果有不知道的地方,可以詢問郵局裏穿製服的人。”穿製服的人,就代表那個職業,所以可以安心地叫孩子詢問。

這種教育方式,是真國博先生獨創的。我們認為讓孩子去做從未接觸過的事情,所代表的意義是非常深遠的。

讓孩子接觸從不知曉的事物,不僅可以增加體驗或知識,而且借此機會還可培養孩子的持久力或忍耐力,養成麵對困難與挑戰的堅毅個性。有不少父母在叫孩子做從未做過的事情時,都會因不安而將手續全部告訴孩子。像這樣的做法,雖然想要讓孩子有新的體驗,但把過程說得太詳細,新的體驗就變成不是新的體驗了。

從這一點來看,真國博先生的做法就非常正確,給予該到何處做的最初提示,但省略詳細的手續問題,這種教育方式,孩子縱使感到困難,也會自行發現問題,進而靠自己的力量解決問題。有些看似簡單的事情,也會有預料不到的困難,那種發現問題後的驚疑,往往可以促使孩子向新的事物挑戰。

把這種觀念融人教育,成功地教養孩子的教育實踐,也不之其人,像在日本長野絲八阪村設立青少年野外活動中心的青木孝安就是其中之一。這個中心的設立對於缺乏生活力或生命力的都市孩子而言,是很具有教育意義的。

有豐富教育經驗的青木先生,發現來露營的都市孩子什麽事情都不會做,感到很驚訝。但是他並沒有把住在鄉間的細節告訴孩子,他隻給他們一些提示,譬如要住在哪裏,有哪些活動等等。孩子們旁邊沒有“有問必答”的父母,而監督者隻給予一些提示而已。於是從劃火柴、點火到燒飯,都必須由自己動手摸索,在不斷的失敗中,孩子必須用自己的頭腦思考,然後以自己的策略解決問題。幾天之後,孩子們要回家時,已能做很多過去不曾接觸過的事情,而且整個人也有新的朝氣與活力。

在青木先生的指導觀念中,有一句名言:“指導者應站在孩子的後麵。”即今日所需要的,並不是父母站在前麵的牽引教育,而是讓他們能先行一步的教育。所以叫成長中的孩子做不曾接觸的事情時,所給予的提示應壓至最低限度,如此必能帶來好結果。

專家建議:

讓孩子勇於嚐試新事物。

鼓勵孩子冒險。

不妨讓孩子做一些從未做過的事。

在嚐試中,告訴孩子大致的原則,而不必講得過於詳細。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