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八章 登上藝術天梯

  父母的耳朵應永遠俯在孩子的心靈上,他們的智慧火光應該永遠照耀著孩子前進之路。與其把注意放在消除兒童的缺陷方麵,不如把注意放在用生氣蓬勃的愛來感染她們。

節奏與樂調有強烈的力量浸入心靈的深處,如果教育方式適合,它們就會拿美來浸潤心靈。

蘇格拉底音樂,是人生的最大快樂;音樂,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樂,是陶冶性情的熔爐。

冼星海

一、小公主的音樂之旅

美妙的音樂小鍾著名的早教專家斯特娜夫人對音樂教育情有獨鍾。

“人生在世懂得音樂是非常幸福的,因此,從女兒小時起,我就努力使她形成音樂的觀念。在女兒出生後不久,我就買來了能發出1、2、3、4、5、6、7七個音的小鍾。同時,每天播放古今的名曲讓女兒聽。並讓保姆唱給女兒聽。”“當女兒維尼學會ABC的讀法後,我就教女兒樂譜的讀法,並常常做這方麵的遊戲。具體的玩法,就是在屋中把東西藏起來讓她找。這是兒童常玩的遊戲,我還利用了鋼琴,這樣就使遊戲變得更加充滿歡樂色彩。當維尼一走近藏東西的地方時,我不直接說危險,危險,而是漸漸彈出低音。若是走遠了,就漸漸彈出高音。維尼如果不注意聲音的高低,就很難找到藏起來的東西。這一方法對訓練孩子的聽力很有效。”“孩子們從小就愛好擺弄鋼琴等樂器,應抓住這個機會鼓勵他們練習。同時,孩子隻要得到母親的一些幫助,就能自己編出各種曲調。維尼把自己創作的許多曲子記在筆記本上,這和幼年時代的照片一樣,將來拿出來看看,很有樂趣。”“我從女兒尚不會說話時起,就用拍手的方式打拍子讓她看。不久,買來了小鼓,教她按照拍子敲打。過了一段時間又買來了木琴,讓她敲打,並且開始作彈琴遊戲。我用手指出牆上的樂譜,她按樂譜按琴鍵。不久,她已能用鋼琴單音彈奏簡單的曲調了。”“我用遊戲的方法教女兒學習彈鋼琴的技巧。例如,我教她:樂譜的高音部的線是Evervgood

boy does finely(每個孩子都表現的很好),中間是face(臉);低音部的線是Good boys do finely

always(好孩子們總是表現很好),中間是A cow eats

grass(一隻母牛吃草)。調子的記號也用同樣的方法教。”“在教孩子練琴時,我反對隻注重技巧的方法。我的一位朋友,曾為孩子聘請過一名小提琴教師。一年之中他隻教孩子練習技巧。致使這個孩子不僅沒有學會音樂反而開始厭惡音樂。而教維尼小提琴的教師則沒有沿用這個教法。維尼練習小提琴時,我總是用鋼琴給她伴奏,所以她能很高興地學。因而,她彈鋼琴、拉小提琴都很出色。”為了使孩子形成節奏和音調的觀念,斯特娜夫人還教維尼跳舞。為此,她還建議那些不會唱歌也不會樂器的母親,最好每天讓孩子聽唱片。孩子應在節奏和韻律中生活。她們能在雨聲中感受到節奏,從風雨中聽到音樂。因此像日本的家庭中掛風鈴、掛風弦的辦法對孩子是很有好處的。

斯特娜夫人不僅讓女兒欣賞音樂,還天天對她朗誦容易上口的詩歌。如美國著名詩歌《鍾之歌》,就是一首很好的兒歌,斯特娜夫人就經常和著這些兒歌教維尼跳舞。有的人排斥跳舞,她認為是不對的。正如荷爾博士所說:“希臘和羅馬人體形的優美是由於他們能歌善舞。舞蹈可以使我們身體健康,體形優美。”音樂的訓練必須從幼年時期開始。但在孩子的音樂教育上,存在一些問題。如當時美國一般在七八歲之後才開始教。由於孩子的聽力沒有從小受到訓練,所以教學效果不佳,不僅如此,它還會使孩子感到苦惱。再加上一般的教音樂的方法,開始時往往不教完整的曲調而隻練習技巧,更使孩子感到厭煩。訓練技巧也是重要的,但不可為此而犧牲孩子對音樂的興趣。

詩人歌德曾說過:“為了不失去神給予我們的對美的感覺,必須天天聽點音樂,天天朗誦一點詩,天天看點畫兒。”有人說,善於唱歌的國民比不會唱歌的國民壽命長,這是由於善唱者心情總是快活的。神經質的孩子養成唱歌的習慣,就會快活起來。

我們不能使每個孩子都成為音樂家,也沒有這個必要。然而,人生在世,完全不懂音樂則決不是幸福的。即使自己不會,起碼也要會欣賞。因此,應設法教給孩子一些音樂。有人認為,既然不想使孩子成為音樂家,教她音樂就是浪費時間,這種認識是錯誤的。沒有任何藝術的生活,就如同荒野一樣。為了使孩子的一生幸福,生活內容豐富多彩,父母有義務使她們具有文學和音樂的修養。

給孩子來點音樂吧!請記住:音樂,不僅能開啟孩子的智慧,還能陶冶孩子的情操。

專家建議:

對於欣賞音樂和理解音樂教學,常有以下方法:

音樂視覺化。即以圖片、顏色、圖解等方法使音樂成為可見的形象,這樣可以充分發揮孩子的音樂想像力。加深對音樂的理解。

音樂聲音化。即讓孩子用語言自由表達聽覺體驗。規定某些概念等等。這便於孩子與父母之間的交流。

形體動作。即用身體動作,包括站立、行走、蹦跳等,來表現聽覺體驗。

場景表演。即聽完一段或一組音樂之後,讓孩子用簡單的戲劇形式表演其中的某一情節。

與嬰兒一起歌唱小蒂利爾剛剛來到世界上才2個月,她是個快樂而可愛的女孩兒,她很少哭,因為媽媽總是那麽快樂地與她交談,為她哼唱她喜歡的歌曲,有時候還放音樂給她聽。你瞧她吃奶的時候嘴裏哼著歌,腳趾隨哼聲而動,有時候媽媽哼一句,她哼一句,她學得可真像,媽媽忍不住誇她:“真棒!我的小寶貝!”其實,小蒂利爾正與媽媽進行兩個人之間的聲音遊戲呢!她們各自哼唱聲中的韻律和旋律顯示出自己給對方傳去引導性的節拍,就像樂隊指揮的某種揮動而顯示拍子,有時還敲擊譜架來喚起注意。母女二人交流熱烈起來的時候,她們的聲音在節拍上合作得非常協調,她們的哼唱有時是重唱,有時又變成了輪唱,這是世界上最美妙的歌聲。

由於母親的細心和方法得當,小蒂利爾在20個月的時候就有了很豐富的一套歌曲了。她特別喜歡參加由母親開頭的一種簡單的應答輪唱。她要參加進去,如果母親正巧在一首歌結束前停止了唱,她一般會獨自把這首歌唱完。有時候她沒有唱出聲來,可是你能明顯地看出,她在腦子裏聆聽著一支歌。她唱起了一支歌,沉默了幾秒鍾,然後又正好接上了,好像有一種內在節拍控製著她的歌唱。那種精確合拍達到了令人吃驚的地步。

在以後的5個月中蒂利爾又取得了更大的進步。跟爸爸媽媽在一起時候,小女孩兒顯得十分活潑,因為她很快就發現了唱歌可以產生一種特別的溫暖和魔力。一家人都體驗到了這種溫暖和魔力。

兩歲後的僅僅一個月,蒂利爾已經積極地掌握了爸爸媽媽為她選的30首歌,其中有幾首還分好幾段,她最喜歡的一首聖誕歌有6段,她全會。

可以說,蒂利爾的例子說明了嬰兒很早就可掌握不少簡單的歌曲,但需要讓她們在與所愛的人的共同體驗中來掌握這些歌曲。

國外的研究者發現,2個月的嬰兒在與母親交談時,已經可以發出相當成熟的、音調曲折變化的聲音。而且嬰兒很快就可以發出相當多的聲帶振動的元音來表達各種各樣的情感。這個蠕動的小家夥在桌子上,在媽媽的腿上,在搖籃裏與媽媽都有著緊密的接觸。母親為自己的孩子發明了一種獨特的語言,一種“嬰兒交談”,一種特殊的音樂性的“母語”。母親與嬰兒的交流與聯係更加親密,母親與嬰兒交流的聲調和節奏方式慢慢地都為嬰兒所明白,小家夥很自信地用身體動作、麵部表情和聲音來回應。慢慢地,嬰兒就掌握了所有的表達方式,甚至那些最微小的細節。嬰兒還學會了調整自己的聲音來配合母親聲音在節奏和音速方麵發生的變化,這在孩子對母親哼唱的反應中表現得最為明顯。這位嬰兒音樂家可以用自己的聲音和動作直覺地、持續地模仿母親唱出的音樂,甚至當母親停止哼唱了,她還在模仿。

對於嬰兒來說,在這個世界上沒有比母親的聲音更美,更重要的了。母親的哼唱凝聚了她全部的愛,有哪個歌星敢與母嬰間的這種無與倫比的奇跡相比?

專家們研究還發現,不到1歲的兒童就經常努力地要與父母或哥哥姐姐一起歌唱,那時候她還不會走呢!

如果一個母親屈服於一種關於唱歌的傳統偏見這種偏見說“你唱不好的話,幹脆幹別的去!”而從不給自己的孩子唱歌的話,那可實在是太不幸了!這樣做的愚蠢就如同相信有人說“你的乳房不夠美,別哺養你的孩子了”一樣!

所以專家們建議年輕的父母們,唱吧,對你們的小寶寶唱吧,與她一起唱吧,即使你以為你不會唱,你唱得不好。這對你們一家都有好處。

專家建議:

讓孩子自由地去唱她的或她們的歌曲,不要隨意地指責她們,成人的幹涉隻會讓她們反感。

當幼小的孩子唱歌時缺乏旋律感,也就是所謂的“唱歌跑調”,這時候你應該仔細地傾聽,然後再作分析,以一種適當的方法去幫助她。

為孩子創造一種音樂氛圍,讓她有更多的歌唱體驗。利用任何機會與孩子一起唱歌,為孩子唱歌。

學習有旋律地唱歌必須以鼓勵幼兒對音樂之聲進行探索、試驗以及控製聲音為基礎。

打造音樂之家20世紀著名鋼琴家魯賓斯坦出生在一個對音樂一竅不通的家庭裏,在波蘭,當他蹣跚學步時,便十分愛聽所有的聲音,包括工廠的汽笛聲、賣東西老人的叫賣聲、冰淇淋小販的哼唱聲。他不愛說話,但總愛唱歌,實際上,他的這種能力很快轉化成一種遊戲了,人人都試圖用歌唱來與他交談,而他自己也通過曲調來認人。在他3歲時,他的父母為哥哥、姐姐買了一架鋼琴,魯賓斯坦後來回憶說:“客廳成了我的天堂我半戲耍半認真地弄清了各個琴鍵的名稱,我背朝著鋼琴便能說出任何和聲的音符,即便是最不協調的都行。從那以後,掌握那些鍵盤的複雜關係,便成了一種純粹的兒童遊戲。我很快就能先用一隻手後來又用兩隻手去彈奏任何聽到的曲調”小魯賓斯坦的音樂天賦引起了一家人的驚訝,而在這個家庭中從祖父母到叔叔、嬸嬸等對音樂都是一竅不通,他們所做的也隻是為孩子提供了一架鋼琴和一個可以自由遊戲的空間。周圍人常用歌唱與他交談,以及家中客廳裏這架鋼琴常常發出的各種音調,為魯賓斯坦營造了一種很好的生活的和藝術的氛圍,使他最終成才。後來父母把他帶到19世紀最享盛譽的小提琴家約齊姆那裏,小提琴家認為這孩子將來必能成為一個偉大的音樂家,因為他從小就是音樂奇才。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感受到周圍的物質環境和精神氛圍影響著我們的工作和學習。一個家庭中的家具擺放、室內裝飾以及大家共同的話題和家庭的生活氣氛影響著一家人的興趣和行為。同樣,學校和幼兒園裏的環境也影響著教師和學生的行為。許步年前盧梭曾相信,一種純粹自然的環境,如森林中的小木屋,對教育一個兒童來說是足夠的。

在兒童藝術教育方麵,西方人把環境看得非常重要。在每個家庭,孩子有自己的房間,有獨立進行藝術創作的空間,在孩子自己的活動空間裏,她們可以為所欲為,不必擔心父母的指責,不必擔心別人的幹擾。爸爸媽媽喜歡她們所畫的任何一幅畫,他們談論孩子的作品,他們也與孩子討論,孩子是父母眼中的藝術家,從父母的讚揚和鼓勵中孩子獲得的是自信和更積極的創作動機。父母不一定是藝術工作者,甚至不一定懂得藝術,他們需要做的有時隻是營造一種藝術的氛圍,為孩子提供一個空間,滿足孩子的創作需要,關心孩子所做的事情,對孩子的愛好與興趣津津樂道。這一點對於有藝術天賦的孩子顯得特別重要。

在家庭中為孩子創設一種自然的藝術環境,營造一種濃厚的藝術氣氛,才能使孩子有機會接觸藝術,參與藝術活動,也有利於家長從孩子的日常活動中抓住良好的教育契機,發現孩子的才能,發掘孩子的潛力。

專家建議:

多玩些家庭音樂遊戲:

傾聽人體聲音和孩子們麵對麵地在一起,看著你的孩子,也讓孩子注視著你,讓她模仿你發出的各種各樣的聲音:拍手聲、拍腿聲、跺腳聲、輕快的跳動聲和各種嗓音傾聽日常用具的聲音找兩個不同的物品(比方鑰匙串和小木棒),讓孩子仔細地傾聽,辨別它們通過敲擊各自所發出的不同聲音。然後你背過身去,不讓孩子看見,晃動鑰匙串,或者輕輕地用木棒敲打桌子,請孩子說出是哪一樣東西在發出聲音。

和她交換位置,遊戲繼續進行。玩過幾次以後,可以換一個發聲物品,再接著玩。

傾聽樂器的聲音對於年齡稍微大一些的幼兒,或者是已經有大量的聽覺實踐,對聲音有了足夠的認識的幼兒,你就可以試著使用音又了。

準備兩套音又,你用一個音叉敲擊,讓幼兒選擇一個相應的音叉發出和你的一樣的聲音。由於音又有固定音高,因此這個遊戲可以幫助孩子建立準確的音高概念。

傾聽周圍環境的聲音請孩子們閉上眼睛,問她們能聽見什麽聲音:房間裏的聲音;房間外麵的聲音;更遠一些地方的聲音。對於幼兒,可以啟發她區分出聲音的遠近。讓她試著去模仿這些聲音。可以試著請年齡大一些的幼兒用文字或圖形去記錄或描述她們聽到的聲音。

二、塗鴉世界的童心

媽媽的樣子這是一個5歲女孩畫的媽媽的像。初看起來你一定和她的美術老師一樣納悶兒,是圓頂的建築呢,還是三片麵包?老師問這個孩子:“莉娜,能跟我談談你的畫嗎?”“這是我媽媽。”莉娜驕傲地說。

“啊,”老師十分驚訝。“一個多奇妙的媽媽。”數星期後莉娜的媽媽來學校訪問,老師與她一直站著交談。這時候,老師的鉛筆不小心掉到了地上,在彎腰撿筆欲站起來時,從下仰視莉娜的媽媽,老師看到了一個腹部肥大的豐滿的太太。老師想起了莉娜的畫,她畫得多好啊,她具有很強的觀察力,她以自己的視角,自己的空間概念畫出了極有特點的媽媽。

當孩子指著自己的畫說:“這是媽媽”,或是“我在跑”。實際上可能別人什麽也看不出來,這時候孩子的思維發生了變化。在此之前,她僅滿足於塗畫時帶來的動感愉快,而現在她把塗畫動作同外界環境聯係起來了。她已從動感思維發展到了形象思維。這種現象一般發生在3歲半的時候。如果我們認識到人類的思維活動大部分是伴有圖像出現的,就能很容易地理解兒童身上出現的這種變化帶有重要的意義。過去,她隻是有時能在自己所畫的東西和客觀物體之間發現一些聯係,現在她則是有意識地去表現這些聯係了。

雖然孩子們在這一時期都能給自己的畫起名字,但她主要喜好的還是筆的運動給她帶來的快樂。如果她拿到一種新的繪畫工具,她會花很長的時間去嚐試它,與成長相類似。孩子們用在畫畫上的時間更長了,塗抹的內容也豐富起來,有時還配上文字說明,但這種做法並不意味著與成年人的交流,似乎應該說這是同自己的對話。繪畫這時明顯地成為兒童對周圍環境感受的記錄,塗塗畫畫也日漸成為一種重要的交流方式。

這個階段的孩子有時會聲明自己要畫些什麽。有些她能做得到,大部分情況下她做不到,她無法預知最後的結果是個什麽樣子。開始說要畫樹,可一會兒又改了名字,一個起伏的線條塊,可以是狗,也可以是奔跑的小人。這些線條不總是代表著她看到的東西,有時也可能是別的方麵。例如,孩子們還往往一邊畫一邊在嘴裏自言自語:“這是一列火車,嗚,嗚,嗚。”“這是一隻小鳥。”“這是一棵鬆樹。”重要的是這些亂塗的線條對大人可能沒有意義,但對作者本身有實際意義。孩子筆下的圓圈和直線有時就構成了人物像。但成年人不要以自己的理解來解釋畫麵,也不要強迫孩子來解釋自己的畫。家長和教師隻需鼓勵孩子們去自由發揮就是了。

記住這一點,不應隨意幹擾孩子們塗畫。

專家建議:

給兒童講故事,帶她看電視或看電影,或者對動物、植物及人們的活動進行啟發性的爭論,鼓勵她運用思維工具。

讓你的激動或興奮情緒溢於言表,使她受感染。

引導她思考問題抓住要點,提高她獨立思考的能力。

鼓勵她的獨創性,培養她善於體驗,獨立工作的能力。

不要經常批評她的畫,因為錯誤也是學習的一個部分,更何況她有她自己的思維方式。

提供適當的美術材料:較濃的廣告畫顏料;不同規格的毛筆、水彩筆、排筆、水粉畫筆。各種顏色和型號的蠟筆,有色粉筆;彩色紙、鉛畫紙、水彩紙等;粘土、麵團等造型材料;調色盤、罩衣、圍裙;膠水、剪刀、漿糊和其他製作工具。

我喜歡的色彩一個名叫薇安的7歲女孩正聚精會神地畫一幅畫,在旁邊畫畫的同學保羅突然抬起頭嚷道:“看呀!薇安將天空畫成紅色了。”“這是太陽落山的時候,蠢貨!”薇安憤怒地說。

“我沒說不好,”保羅憤憤地回答,“我隻是感到驚訝。”“保羅,你認為天空應該是什麽顏色呢?”老師問道。

他看了一會兒窗外,然後回答:“我認為天空是一種灰色。”“灰色?”另一個孩子插話,“我想是藍色。”“我知道設想它是什麽顏色,但窗外現在的天空是灰色。”羅絲也表示反對:“藍色?為什麽有時我看它是我非常喜歡的橘黃色。”這時大家都興奮地談論著,老師說:“很好,我們都可以對天空的色彩有不同的看法。還有同學有別的看法嗎?我們現在有紅、藍、灰和橘黃4種顏色了。”伊蓮娜舉起她的手:“老師,下雨的時候天是灰暗的,有時甚至是紫色的。每當看見天是那樣的顏色,我就感到害怕。”“但天下著大雪時,就完全是白色的。”另一個孩子大聲說。

“現在我們有7種顏色了。”“霧天,在我們街上大工廠的附近,天有時看起來是黃色的。”另一個女孩子主動說。

“好,8種顏色了”。老師很高興。

“但藍色,什麽是藍色”,薇安又在發議論,“我至少在不同時間見過三種不同的藍色。”“是的。”大家都表示同意。“到目前為止,我們說天空可以有8種不同的顏色和三種不同的藍色。經過這次討論,我們都還認為天空是一樣的顏色嗎?”“不一樣!”他們回答。

“既然你們已經知道其他人對天空的看法與我們不同,我們還會說天空隻是藍色嗎?”“不會。”他們再次回答,然後繼續畫畫。

幾分鍾後,薇安拉著老師的衣服,要求老師俯下身,在老師耳邊小聲說:“我還是喜歡用紅色畫天空。”4~8歲是兒童美術的發展過程中自我表現的初期階段。這一階段中,能使孩子感到激動和興奮的往往是繪畫本身,而不是色彩。她開始有意識地創作,她最關注的是自己畫出的線條和圖案。處於塗畫階段的孩子常用不同色彩,可是一旦她開始用線條勾畫物體時,就會更重視圖形而不是色彩。這並不是說這個階段的孩子不懂得色彩,而是說此時孩子所具備的運筆能力占據了支配地位。這個階段兒童作畫時所選用的色彩和畫的內容常常很不協調。孩子筆下的男人可以是紅色的、藍色的、綠色的或是黃色的,完全取決於孩子對哪種顏色的偏好。

這並不意味著色彩對孩子失去了重要性,恰恰相反,研究發現,除去一些特殊因素,如某種顏料尚未用過,某種水彩調得好,不易流淌,某種顏料離得較近等,孩子們繪畫時所選用的色彩往往與她當時的喜怒哀樂等心理因素有著很大的關聯。如孩子們大多喜歡用黃色表示歡樂的場麵,而用棕色表示悲傷,她們用自己最喜歡的顏色畫媽媽。

對孩子來講,色彩的運用是個令人激動的體驗。盡管她們缺乏關於色彩關係的知識,她們還是能夠運用色彩,並從中得到樂趣。成年人不要去批評她們用錯了色彩或試圖教會她們什麽是正確的色彩,那會妨礙孩子們的自由發揮。應為孩子提供充分的實踐機會去自己認識色彩。

你應該明白,孩子的情感表達比色彩更重要。

專家建議:

對孩子的“另類色彩”不必感到驚奇。

學會欣賞孩子的畫,而不要表示異議。

與孩子就畫進行交流,探尋她的情感。

引導孩子用哪些色彩會更好。

泰戈爾的品位泰戈爾是近代印度曆史上最偉大的藝術大師。他是偉大的詩人,並於1912年因為詩集《吉檀迦利》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第一個獲此殊榮的東方人。他是偉大的音樂家,一生譜寫了2000多首歌曲,甚至印度的第一首國歌也出自這位大師之手。他還是偉大的畫家,他創作了2000多幅油畫和素描,許多藝術精品至今還收藏在印度國家藝術館,成為印度人引為驕傲的國寶。

小泰戈爾5歲就開始學畫,父親遍請孟加拉地區各家名師進行指導,可是學了兩年,水平仍然上不去。

有一次,老父親把小泰戈爾的畫拿到廟裏請一名高僧指點,那位高僧仔細看了一番就說:“這畫畫得非常像,可就是缺少風骨,缺少韻味,真正的藝術最講究的正是這一番言有盡而意無窮的韻味呀!”“可如何學得韻味呢?”老父親百思不得其解。高僧把手一揮指指周圍的壁畫說:“這些曆代名師的真傳,不是處處都飽蘸著風采飄逸的神韻嗎?”老父親茅塞頓開,便找來許多畫冊,一幅一幅叫孩子品味,並對孩子說:“提香的《拾麥者》畫了些什麽呀?畫麵上拾麥子的姑娘和小孩各自做著各人的事情,這種構思是四分五裂的,所以提香最糟糕的毛病就是缺乏統一性。但是你瞧瞧,他的每一個人物都有活生生的靈魂,每一張臉上的表情都是那麽真切動人,好像我們伸手就可以觸摸到似的,甚至還可以嗅到新鮮麥子的香味呢!”小泰戈爾目不轉睛地盯著畫麵,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接著,老父親又翻開其他的名畫,一一向泰戈爾解釋,指導他欣賞。

當泰戈爾長到12歲的時候,家裏的珍藏已經遠遠無法滿足他求知的渴望。為了打開眼界,閱盡人間藝術珍品,父親帶著泰戈爾坐上馬車旅行,到印度各地參觀文化古跡。

1878年,為了進一步打開藝術視野,擴充知識麵,在父親的鼓勵下,泰戈爾又遠涉重洋來到英國倫敦大學留學,盡管他學的是法律專業,可他仍然保持著追求藝術的濃厚興趣。他時時記得父親的教導:“欣賞一流作品,培養一流趣味。”他孜孜不倦的求學足跡,踏遍了倫敦的每一處藝術殿堂。他參觀了牛津大學藝術館,也參觀了劍橋大學藝術學院;他花費了3個月時間,翻閱了大不列顛圖書館和博物館公開展覽的每一幅藝術珍品,並且寫了多達10本的藝術筆記。

在當代,發展孩子的藝術愛好已經成為家長對孩子進行全麵素質教育的普遍方式,而許多孩子盡管拜過許多名師,讀過許多藝術培訓班,甚至在鋼琴或者油畫方麵經過了相當嚴格的專業級訓練,而成績卻表現平平,不盡人意。其根本原因在於:孩子的基本技能上去了,可是她們的藝術品位、藝術鑒賞能力卻沒有跟上去。在上述情況下,她們至多隻能算是藝術工匠而不能成為藝術家。所以,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藝術何處覓,功夫在身外。

培養孩子高雅的藝術品位、超凡脫俗的藝術鑒賞能力,最容易的方法就是多看多讀,多鑒賞一流藝術家的藝術精晶。同時,培養孩子的藝術創造意識,首要問題也同樣是提升她們的藝術鑒賞水準。這正如泰戈爾的父親所說的那樣:“欣賞一流作品,培養一流趣味。”專家建議:

要努力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讓孩子在潛移默化的熏染中得到淨化和提高。

有意識地讓孩子多接觸些高雅的藝術作品。有條件的話,最好能夠讓孩子在繪畫方麵有更深的接觸和較多的了解。

讓孩子博覽群書,培育良好的知識與藝術修養。

多學習大師的作品,會使孩子進步得更快。

三、讓我們一起來跳舞

天使的翅膀瑪麗剛剛10個月,可她的眼睛裏已經充滿了無數的好奇。媽媽抱起她,她盯著媽媽卷曲的金黃的長發,終於忍不住用手抓了一把,噢,軟軟的,好舒服!她使勁地扯起來,媽媽嗷嗷怪叫著放下了她,她滿臉的不高興。昨天揪了爸爸的耳朵,今天又扯媽媽的頭發,媽媽隻好把一個彩色球遞給了她。她雙手捧著這個圓家夥,左看右看,嗯,顏色挺不錯,不知道味道怎麽樣?她終於把舌頭伸出來,抱著彩球大啃特啃媽媽把瑪麗放在地毯上,然後打開音響,放出一段節奏感很強的音樂。噢!是瑪麗最喜歡的《鈴兒響丁當),由於胎教和早期音樂陶冶,瑪麗特別喜歡聽音樂,在樂曲聲中她顯得特別高興,沒有亂跑,而是安靜地坐在那兒。媽媽輕聲哼著這首歌,瑪麗“傻傻”地笑著,看著媽媽。媽媽坐在了她的對麵,隨著音樂的節奏打著拍子,瑪麗盯著媽媽的拍子,其實在她的心裏,她已經和媽媽一樣在扣寸白子了,媽媽打一下,她打一下於是媽媽有節奏地輕輕地拍打自己身體的各部位,並且同時喊出它們的名字;“頭,頭”,“手,手”,“腳,腳”這些部位是比較好認的,瑪麗已經熟悉了它們,她拍著自己的頭、手、腳,沒有吱聲。於是媽媽開始拍肘部、腳踝,手腕這可是瑪麗第一次聽到這些名稱,她不自覺地跟著媽媽邊拍,邊叫它們的名字。

後來,大家越拍越高興,瑪麗竟然搶在媽媽前頭拍起一些自己叫不出名字的身體部位,如指根、髖部、耳垂媽媽說出它們的名字,瑪麗就學著說,她們越拍越多,有的還不斷重複。媽媽突然停下來了,母女兩人咯咯地笑著。媽媽連續拍了瑪麗的三個部位:手臂、脊柱、脖頸,並且很快說出它們的名字。瑪麗喜歡媽媽接觸自己,就像喜歡媽媽的愛撫。媽媽拍了一會兒,就拉起瑪麗的小手,暗示她拍媽媽,先拍頭,再拍肩,後拍腿瑪麗覺得很好玩,於是她開始拍媽媽的其他部位,並叫出名稱:“腳趾、腳趾”、“小腿,小腿”、“膝蓋,膝蓋”後來,她們又變換了一些方式,各自拍,互相拍,一起拍但都隨音樂節奏說出名字。玩了半小時,瑪麗認識了自己身上的好多部位並能很快說出名字。媽媽愛憐地親吻她,並誇她是個“小天使”。

幾乎所有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有像瑪麗一樣的行為。她們要了解世界,了解周圍的一切,她們慢慢學會的所有東西,在進人大腦之前,必須先通過觸覺器官來感受。她們幾乎是本能地與周圍事物相協調,她們絕不滿足於看到一個東西,她們要用自己的小髒手去撫摸,玩弄那些漂亮的玩意兒。如果你限製她這種接觸和探究,她就會生氣地哭叫。她要聞一聞,嚐一嚐,撕一撕,打一打,最後便會拿起那個東西高興地手舞足蹈,表明自己的感情。如果一個孩子早期被剝奪了觸摸的經驗,在以後的生活中她會對周圍環境缺少甚至沒有興趣。孩子不會等到大人告訴她一個東西,她永遠都需要自己的觸摸,自己的參與,隻有在活動中一個孩子才能學習。認識自己的身體各部位同樣也需要觸摸感覺,在活動中進行。

學學瑪麗的媽媽,拍拍你的孩子,和她一起認認胳膊腿兒吧。認識了身體四肢,才能開始身體柔韌性的訓練,這些訓練同樣也包括大量的觸摸、模仿,使孩子學會慢慢控製自己的四肢及肌肉來完成一些動作,進而達到動作的協調。舞蹈是一種用身體四肢來表現的藝術形式,身體的柔韌性是舞蹈者的基本條件之一,而培養這種柔韌性的關鍵是早期訓練。

沒有及時而正確的早期訓練,很難指望一個人成長為出色的舞者。

專家建議:

設計一些幼兒舞蹈動作遊戲:

腳的動作遊戲選擇不同節奏的樂曲,設法鼓勵她隨樂曲速度的變化而運用各種走步和跑步。並試著用足跟、足尖、足內側、足外側踏步或慢移動,體會不同的感覺。

為增加動作的變化,可由基本的走步和跑步過渡到跳步、跑跳步、滑步、跑馬步等。並且將腳的動作與腿的動作結合,如前踢腿、側踢腿、後抬腿時運用自然和諧的腳的姿勢。

手的動作遊戲最基本的乎的動作是搖擺雙手、拍子、舒展和合攏手掌,摩擦雙手、手指的不同屈伸等。可以教孩子玩“你拍一,我拍一”的傳統遊戲,它們簡單易學,又富有趣味,多年來一直為兒童所喜歡。利用手與手臂的結合,更是可以做出許多動作。手臂就像樹枝,像鳥翼,使動作保持平衡。手臂呈直線或弧線與手的姿勢相結合,能做出許多優美的圖形。如學鳥飛、學花開等。還可聽一段輕柔的《月光曲》,家長與孩子對麵盤坐,引導她用於的動作表現如瀉的月光、悄悄的流水、拂麵的輕風讓孩子體會手的動作的抒情性和精巧性。

模仿性動作從最常見最簡單的小鳥、小兔跳到較複雜的小鴨走、小馬跑、大象走等,都是孩子易於接受,樂於學習的基本動作。另外,還有模仿其他人物的典型動作,如戰士的踏步,農民伯伯的鋤地、挑擔子,清潔工人掃地,工人叔叔開車、掄錘等,以及模仿某些情節,如小雨沙沙下,小河嘩啦啦等。這些模仿性動作形象生動,可以重複練習。

踏著節拍起舞吉絲是個2歲零8個月的小女孩,她不愛交際,言語能力也有限。她每天穿著那雙沉重的皮鞋,踏著重重的步子去托兒所。她很少參加小朋友的集體活動,別人活動時,她隻是做個旁觀者,呆在角落裏,時不時地看一眼。有一天,老師正在放一段進行曲的錄音,她放下了手裏的玩具,開始曲膝,輕微地上下運動。她第一次覺得很有趣,笑了,並開始從一邊到另一邊轉胳膊。教師看到了,高興地告訴他:“你的腿、胳膊和音樂配合起來了!”於是她的配合更明顯了,她很滿足地微笑著。雖然她還不太能做到隨著音樂的拍子同步運動,但她是在探索這種運動和音樂協調的可能性。

對於幼兒來說,有節奏的運動總是和音樂緊密相聯的。美國一位音樂教育家認為,學會律動,能控製對音樂有節奏的反應,是孩子認知發展的最重要的一步。在體驗節奏的初級階段,應該鼓勵兒童按自己喜歡的方式律動,並以此來探索有節奏地運動。在節奏遊戲中,如果兒童已經確定了某種速度,那麽教師可以改變歌曲的節奏,以適合兒童的動作,也可以用鼓或手鈴為孩子伴奏。同一個孩子的走路、跑、跳都可以匹配節奏。教師應在培養兒童節奏感的訓練方麵不斷積累經驗,可以運用節奏感較強的歌的錄音或者用鍵盤樂器即時演奏,而不僅僅是隻用節拍器,為孩子們的律動提供機會。

孩子成長到4歲以後,其肌肉的協調性增強了,她開始對空間有節奏的運動感興趣了。這時的孩子們整天蹦蹦跳跳,手舞足蹈,甚至爬上爬下。她喜歡節奏和唱歌,能隨樂曲而跳舞。大多數5歲的孩子已經能夠把自己的動作跟外部節奏協調起來。一位西方的幼兒藝術教育家談到:“如果4歲孩子過生日時,能夠合著拍子唱歌,在很長時期裏,孩子學習動作的興趣會越來越大,他們會主動地學習簡單舞蹈。”隨著孩子們對節奏概念理解的加深,自身節奏感的加強,她獨立的、創造性的運動意識也在增長。她們對老師建議的固定節拍往往不感興趣,這時就要求老師即時調整、變化節奏形式。

關於發展兒童節奏能力的訓練,美國兒童心理學家徹麗用了一係列的節奏訓練課程。這些訓練都是以身體運動開始,如扭動、蠕動、爬行、遊戲、運動等。通過單音節奏成好懂的“搖籃曲”伴隨每一種自發的動作。她指出,活動應包括手和臂的運動、手指的運動、腳和腿的運動,也包括定向的運動遊戲,但所有這些活動都要求兒童遊戲時對歌以及曲子的節奏作出正確而及時的判斷,並使動作與其協調。

在孩子的節奏感訓練中,速度也是一個重要因素。隻有大些的孩子能分辨和表達速度的變化。對於基礎的節奏概念的理解和技能發展的關鍵期是在9歲之前,因此專家建議,節奏感的訓練應及時進行,4~6歲的時間很重要,過了9歲之後基本不會有實質性的改變和進展。

專家建議:

放開動作,發展動作,引導動作是其指導原則。因此了解兒童一些基本動作,如拍手、走、跑、跳、自由搖擺等,知道這些動作的基本特征、引導要領以及在舞蹈中的意義是家長必須掌握的問題。

在對兒童進行舞蹈藝術培養時要尊重孩子動作的願望和能力,讓孩子自由愉快地動作,提高動作協調性,引導孩子用動作舞蹈去發現,去表現。

兒童舞蹈藝術培養的起點和關鍵是讓孩子學習節奏,“踩”,點而舞。

節奏訓練可以在音樂伴奏、口令、兒歌下進行,唱歌、舞蹈前可以先練習拍擊樂曲的節奏。

在自由裏飛翔著名舞蹈家鄧肯的母親對舞蹈的藝術追求有著與眾不同的見解。這一點深深地影響了小鄧肯的舞蹈生涯。

鄧肯從10歲時便與家人教授別人跳舞,並稱之為新式的跳舞,雖然實際上毫無係統。鄧肯是隨想像,隨機應變,腦子裏想著什麽式樣好,便教什麽。那時有一個老太婆,晚上常到她們家裏坐,她從前曾經在維也納住過,對鄧肯說她使自己想起愛斯娜,同時把愛斯娜成功的曆史講給孩子們聽。她說:“愛莎多娜將來會成為愛斯娜第二的。”這位老太婆向鄧肯母親建議,帶鄧肯到三藩市一個著名的跳舞教師那裏去。母親聽了非常高興,在極度貧困的情況下,仍籌集了一筆費用,鼓勵鄧肯去求學。鄧肯去了,隻學了三次就再沒有去了。她對於老師教授的內容,很不中意。她認為站在腳尖上跳舞不僅不美,而且非常之醜,是反自然的。她回來對母親說不願去學了,母親聽了甚為驚訝,同時也十分生氣。鄧肯便告訴母親,老師教的舞蹈在自己眼裏看來是呆笨平凡的柔軟體操,和自己理想中的跳舞是不同的。母親聽了,半晌沒有說話,畢竟這次求教花了她一筆不小的生活費。然而麵對富有個性的小女兒,她沒有再責怪她,反而對她說:“如果你認為自己的舞蹈才能真正體現自己,那麽便勇敢地跳下去。孩子,自由地表現藝術的真理,也是生活的真理。”這件事給鄧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成名之後,想起這件事,仍頗有感觸地說:“我母親給了我一個充分自由的空間,讓我學會真正地生活,勇敢地追求藝術。我覺得一個人一生要做什麽事業,從小便應當做起。現在有許多為人父母的,還不曉得他們所給予兒女們的教育,實足以使兒女走人平凡之途,使兒女無創造美好事物的機會。”的確,當鄧肯憑著她與自然共呼吸、與心靈齊跳動的舞蹈,成為“西方現代舞之母”;當人們稱讚她戰勝了可鄙的貪婪和假裝正經,戰勝了道德的怯懦;當她給世界帶來足以使整個時代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思想時,我們都無法否認,所有的這一切都源於她從小就培養起的渴望自由,擁抱心靈的藝術理想,而這正是她偉大的母親給予她的。

因為崇尚自然,鄧肯的母親對孩子極少采取有約束限製性的教導。為此她有時歎息著自嘲:“如果早日以約束教導,何以四個都是醉心於藝術,而無一個有實用的人呢?”然而,恰恰是她塑造的這種寬鬆自由的氛圍,她自身的愛美好動的精神,才使鄧肯和她的兄弟們都沉醉藝術,在藝術界裏創造出與眾不同,體現個性的美。她擺脫了古典舞蹈的控製,一反所有傳統戒律,身穿寬鬆的衣裙光腳跳舞,以飄逸、自然的舞蹈證實了舞蹈是有生命的、有靈魂的。

毋庸置疑,母親的言傳身教影響了鄧肯的一生,其中包括她的藝術追求和審美旨趣,這使她在追求自由的理想之路上獲得了人生真諦和藝術奧妙。

可見,給孩子們一個自由空間,給她們一個超越物質的精神天地,讓她們在凡俗生活之中釋放心靈,盡力過一種呈現自我、表現自我的生活,這對於她們是多麽幸福的一件事。

專家建議:

注意兒童對相同經驗的不同反應方式,尊重每個兒童的每一個反應。讓兒童知道她們的獨特性是被尊重的。“看,朱麗這樣打鼓,她能找到另一種方法。”“我們還能唱什麽?”“你怎樣跳舞,才能讓其他人知道你很傷心?”接受所有兒童,積極地評論每個兒童的舞蹈和音樂表達。

“琳達跳得多優美!”“奧利弗,你的歌使我想起聖誕鍾。”這樣,兒童知道,你對她們每個人的創造都很注意,並接受她們每一個人。

給兒童創造的自由、創造的材料和創造的時間。創造力的發展需要時間,需要實踐,也需要一定技能的發展。

不要下判斷性結論。不要告訴兒童怎樣做動作和唱歌,不要以任何方式鼓勵她們模仿別人的風格,而要讓她們用自己的方式表達思想和感情。然後,讓兒童自我評價,“它使你覺得怎麽樣?”“哪種方式更好?”“你下次準備做什麽不同的新動作?”不要輕易給孩子的作品打分。美術課應成為一個不計分數的地方。孩子們在這裏有足夠的自由來表達自己的感覺和情緒,而不必去考慮學校即專製的評判製度。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