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六章 家族聚會

  父母之間支持式的關係,以及清楚地理解女兒在成長過程中獨特的個人角色,將開創一個通向成人世界的安全旅程。如果離開不良環境,那麽人的智慧就會表現出來,而且她的性格也會日臻完善。

要公正和準確地判斷兒童,我們不應把兒童從他們的生活圈子裏硬拉出來以適應我們,而是我們應當進入到他們的世界裏去。

皮羅果夫遊戲是人在這一階段中最純潔的、最神聖的活動。一個能夠痛快地、有著自動的決心、堅持地遊戲、直到身體疲勞為止的兒童,必然會成為一個完全的、有決心的人,能夠為了增進自己和別人的幸福而自我犧牲的人。

福盧倍爾

一、玩是正事庫娜的委屈

剛下過雨,庫娜正和弟弟築她們的“大壩”。為了多蓄些水,姐弟倆不知從哪兒弄了那麽多泥巴,把整個大門口都給圈起來了,而且她們還給自己的“大壩”挖了三個閘門,用廢易拉罐子的鐵蓋作閘板,看著越積越多的水,姐弟倆為自己的這一“偉大工程”而高興得大喊大叫起來。

這時母親南希太太從屋裏出來了,看著兩個孩子把大門口弄得一片狼藉,一時氣不打一處來,走上前去,一腳把“大壩”給踩扁了,對著庫娜吼道:“你這個壞丫頭,滾開,你玩這個有什麽出息。”看著自己的“傑作”被媽媽破壞了,而且媽媽說自己是壞女孩,庫娜心裏很委屈,哭著走開了。

南希太太這樣的做法是極其錯誤的,她不但不尊重孩子,而且還剝奪丁孩子玩的權利。在傳統的教育的觀念中,父母總是把孩子玩泥巴、玩水、玩沙、玩石子,看成是一種沒出息,沒教養的行為,認為這樣的孩子成不了大器。

“但這是一種錯誤的理念,”阿爾伯特博土說,“這是教育孩子的一個怪圈,作為父母,必須走出這個怪圈。”世界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經過長期的研究得出一個驚人的結論:孩於的智力是在玩中發展起來的。他認為人的思想不是直接來源於外部世界的客觀事物,而是來源於人的動作。兒童期的思維主要是動作思維和形象思維。說得簡單一些,就是孩子不可能像成人那樣可以坐在那兒靜靜地思考問題,孩子必須在玩的過程中通過觸摸事物,實際的擺弄和操作來認識世界。

其實,大約在3~4個月的時候,嬰兒就開始有了真正意義上的遊戲。隨著動作技能的提高,運動範圍的擴大,一些由嬰兒獨自進行的遊戲就開始出現,如伸手去玩抓物體等。通過這些簡單的遊戲,兒童動作獲得更快的發展。同時,由於遊戲不需要刻意地去努力,不需要緊張就能夠達到遊戲的目的愉快,因此,它對動作的促進是在不經意中進行的,效果自然更好,更能持久。按照皮亞傑的觀點,在2歲以前,兒童的遊戲一直是一種練習性的遊戲,也就是由兒童與照顧的父母親、玩具等一起進行的遊戲。典型的特征就是以練習動作的熟練和成熟為主要內容,思維參與程度較低。

在兒童2~3歲期間,她們的思維水平不僅依賴於感覺運動,而且出現了表象思維。我們會發現她們在遊戲時不斷地伴有一種幻想的成分,比如她們假裝在吃東西,你會發現她在舞著自己的手,好像在拿著刀叉在切下一塊肉來,拿到嘴裏,誇張地咀嚼,然後囫圇吞棗地往下咽。你可能會覺得可笑,可在孩子眼裏,這是一種真實。如果你刻意去糾正她,甚至嘲笑她,那會引來不少麻煩的。專家認為,恰恰是這些誇張的動作,極大地促進了她們的想像力和動作的社會化。

從3歲起,隨著兒童想像力的發展,活動能力的加強,這種帶有象征性的遊戲開始不用借助於某一特定的工具,以前必須用一支玩具手槍代替真的手槍,而現在隻用一隻手指即可代替了。這說明,兒童的遊戲可以從對物體的直接依賴思維中解脫出來。這樣,物體與思維逐漸分離,身體的動作也更多的是受觀念,而不是物體具體特征的支配。這一過程一直會持續到學齡初期才會被更高級的規則性遊戲所代替。

這就是遊戲的意義。你明白了嗎?我們的提議是,不要讓你的女兒再委屈。還給孩子玩耍的自由吧!

專家建議:

給孩子提供多種遊戲建議:

空閑遊戲。這時,兒童主要是尋找有趣的事情,同時也重複著以前的動作遊戲,似乎是沒有任何目的的玩遊戲。

單獨遊戲。兒童不須與人交往,而隻是自己玩自己手中的玩具。

旁觀遊戲。兒童觀察其他兒童的遊戲,但不參與之。

平行遊戲。雖然遊戲時兒童在一起,但卻是各自管自己手中的玩具,不去理會別人。

聯合遊戲。是一種集體遊戲,兒童共享一個或多個玩具。

合作遊戲。是有特定目標、特定活動或角色的分配的遊戲,並可能有領導者。

比爸爸更聰明聽聽傑西與爸爸的一個小故事吧。有一個星期天的早晨,傑西一家人都按預定的時間坐在電視機前,一部精彩的電視劇就要開始了。可是就在開始前的幾分鍾,電視出了毛病,傑西可不幹,非要爸爸帶著他去鄰居家看。可這時爸爸形象不佳,穿著便服。無奈傑西不理會這套,隻想著開始的電視劇。爸爸隻好不及整裝就出發了。路上爸爸不斷地理著頭發,無奈還是亂糟糟的。

4歲的傑西終於替爸爸想出了一條妙計,他說:“爸爸,不用急,你到時候躲在我後麵不就行了嗎?”看著傑西認真的樣子,爸爸隻好點了點頭,依計而行事了。這使我想起了中國古代的寓言“掩耳盜鈴”。

其實,這正是幼兒遊戲的基礎。

遊戲對於孩子的思維、動作與創造性的提高有著極大的好處:

偉大的美國教育家、哲學家杜威先生曾經說過:“思維自由要發揮作用,是不能同身體運動的機會相分離的。”玩兒能促進自由思維的發展。我們知道,人的思維與電腦不同,電腦的思維基本是一種預先製定好的、規則的線性思維。而人的思維並不總是線性的,更多的是一種非線性的創造性思維。這種創新來源於人自身所接觸的信息的多少及它的關聯程度,同時,也依賴人類身體自由的神經連結水平。這兩者都與身體自由的活動能力有關,尤其對嬰幼兒來說更是如此。因為身體活動使他們能獲得直接的感知,增加信息感受量。同時,活動機會的增加也促進了神經係統自身的發育,二者相輔相成。這樣,兒童對外部世界的感受能力也隨著遊戲機會的增加而增強,思維的自由度也隨之而擴大,自然,思維質量就會提高。

玩是嬰幼兒動作發展的重要途徑。嬰幼兒的動作發展,除了依照遺傳密碼而發展和成熟之外,還需要動作的訓練。訓練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但遊戲是其中一個主要的途徑。尤其對於精細動作而言更是如此。遊戲可以通過類似娛樂的方式促進其動作的發展,比如積木遊戲、運動遊戲等。由此可見,不論是精細動作還是大動作的發展,遊戲都是其中一個重要的方法。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在他曾經被視為禁書的教育名著《愛彌兒》中,設計了一係列有關身體運動的遊戲和勞動,目的是鍛煉愛彌兒強壯的體魄和可以自由馳騁的思維。

思維的自由度和創造性得益於遊戲時動作的精確化和係列化。運動生理學和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了上述觀點。真正出色的運動員,不僅需要長期持久地訓練,還需要思維發展達到很高的水平,善於用腦來處理或控製自身動作與外部環境的協調,善於把握運動的各個環節的連結、變化,並力求創新。就如盧梭在《愛彌兒》中所說的:“自然準備了兒童按它自己的方式去發展,而這是決不應當予以阻撓的,當他要去跑跳時,莫要使他靜坐,他要安靜時,莫要使他跑跳。倘使我們不以我們的錯誤觀念損壞兒童的意誌,他們的欲望是不會被一時的妄念所攙雜的。盡量讓他們依其心願暢快地去跳躍、跑跳、叫喊。他們所有一切的活動是身體方麵為了增強力量的本能”福盧倍爾在《人的教育》中說到:

“遊戲是人在這一階段中最純潔的、最神聖的活動。同時,它是人的整個生活中所特有的,是人和一切事物內部隱藏著的自然生活所特有的。所以遊戲給人快樂、自由、滿足、內部和外部的平靜與整個世界的安寧。它具有一切善的來源。一個能夠痛快地、有著自動的決心、堅持地遊戲,直到身體疲勞為止的兒童,必然會成為一個完全的、有決心的人,能夠為了增進自己和別人的幸福而自我犧牲的人。一個遊戲著的兒童,一個全神貫注地遊戲的兒童,一個這樣沉溺於遊戲中的兒童,不是兒童生活的最美麗的表現嗎?”請記住大師們所說的:一個全神貫注遊戲的兒童,是最美麗的。

專家建議:

更多提供兒童親自參與活動和遊戲的機會。

給兒童有受到獎勵的機會和體驗,並兌現之。

任何創新,哪怕隻是一點,也應給予高度評價。

我們的探索家莎拉是個精力無窮的女孩兒。在白天她一般都不大願意待在院子裏,她要爸爸帶她出去玩。父親也知道,這一時期莎拉的好奇心特別強,不如帶她去看看外麵的世界,也好增長見識。在一個天氣晴朗的周末,按計劃全家四口人到郊外去野餐。小兒子邁克異常興奮,早早準備好,等著出發。莎拉更是樂得直在地板上轉了好幾圈。這天上午,他們開著車,帶了一些野餐的工具和食品出發了。

他們選擇了一個寧靜的、靠著河邊的小草坪坐下,就開始準備午餐。這時最忙的不是媽媽而是莎拉了。她一會帶著邁克去打水,而且非得自己拿一個壺。邁克把水倒到小鍋裏時,莎拉自然當仁不讓,倒她自己拿的那一壺,結果把剛點的火又給撲滅了。氣得父親直搖頭,哼了一聲:“哪來的滅火專家?”莎拉反問了一句:“Dad,滅火專家在哪兒?”說著四處張望,尋找滅火專家。

吃過午飯,莎拉開始進行現場指揮,叫爸爸去洗鍋,媽媽去倒垃圾,最氣人的是她居然還叫邁克給她拿自己的布娃娃。邁克自然不幹,結果莎拉在那裏大鬧一場,最後邁克在爸爸的“威脅”之下惡狠狠地把小布娃娃塞到莎拉的懷裏。

爸爸與邁克一起到河邊去釣魚了,媽媽和莎拉在河邊散步。莎拉剛開始還是牽著媽媽的手,後來,她不知被什麽吸引住了,一個人落在媽媽的後麵,獨自去看個究竟。直到聽到莎拉叫了一聲:“媽媽,快來看!黃蝴蝶!”媽媽才意識到莎拉離她都有6米遠了。不過她也不著急,畢竟這還算比較安全,在她的控製範圍之內。況且看到女兒神采飛揚的樣子,媽媽的心裏也多了些安慰:莎拉長大了。於是又回過頭去,和莎拉去尋找那黃蝴蝶去了。

過了一陣子,邁克和爸爸釣魚回來了,還真有不小的收獲,莎拉一看水桶裏有活蹦亂跳的魚,又興奮起來了,非得伸手去抓弄一陣。幸虧有一條魚來了個鯉魚打挺,她才害怕地放手。

我們傳統的教育方法,習慣讓孩子規規矩矩、老實聽話,那些順從、安靜的孩子常受到表揚,而淘氣、鬼點子多的孩子則常遭到指責。

這種教育是否適合孩子的年齡特點呢?是否壓抑了孩子的天性呢?它有利於孩子獨立性、自主性的培養嗎?

陳鶴琴先生早在半個世紀以前就總結了孩子的心理特點:孩子是好動的、好模仿的、好奇的、好遊戲的、喜成功的、喜合群的、喜野外生活的、喜稱讚的。

教育要適應兒童的這一特點,就必須解放孩子,充分發揮他們的天性,讓他們過一個好的童年。解放兒童的頭腦,使他們能想;解放兒童的雙手,使他們能幹;解放兒童的眼睛,使他們能看;解放兒童的空間,使他們接觸社會,接觸大自然;解放兒童的時間,不能把兒童的功課表填滿。

去郊外玩,是孩子最熱切期望的。精力旺盛的小女孩對每一樣事都感到好奇,非得親自去嚐試著接觸、感覺。如果你全神貫注於聊天,你會發現,即使是你慢悠悠地散步,也會很快地把孩子拋在後麵,如果恰好是在人多或者樹叢較多的地方,你可得費一番功夫才會找到她。而此時,她正在擺弄著開著小花的小樹枝或者趴在地上看著小螞蟻搬家呢。所以,這個時期的小女孩最容易走失。不過,細心的父母也會發現,隻要在你們的視線以內,一般孩子是不慌不忙的,而如果離開了你們的視野,孩子一旦意識到了這一點,她們會大聲地哭著喊:“媽媽在哪裏,媽媽快來!”一旦她有什麽新“發現”,她也會首先喊著父母和她一起分享。如果這個時候能對她進行一些自然常識的教育,會給她更多的信心,她還會問你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而如果你不願意與她分享這份浪漫的發現,久而久之,她也會興趣大減,好奇心消退,對她今後的發展勢必造成不良影響。

所以,你如果是一個寬容的家長,你對她就應該“放任”一些,給她自由活動的空間,至多加以定的教育引導。讓孩子按照天性自由地成長,那小公主的世界裏就會充滿歡笑,你的生活裏也會充滿陽光。

專家建議:

讓孩子做她們想做的事情,除非它過於危險。

保持和加強好奇心的教育,使她們不斷有機會關注“新鮮”事物,盡量讓她們親自感受。

帶她們去玩時,隻要保證她們不走丟就行。

和她們一起去體驗“世界真奇妙”,用言語引導和解釋這個世界。

二、遊戲中的知識

小維尼的卡片著名的教育專家斯特娜夫人的教育方法別具一格。斯特娜說道:

“我對女兒的教育都是采取遊戲的方式進行的。首先,當她滿六個月時,我就在她的房間四壁大約一米高的地方貼上厚厚的白紙,白紙上貼上用紅紙剪下的文字和數字。在白紙的另一塊地方,有秩序地貼上簡單的單詞,如貓、帽子、席子、耗子、沼澤、狗、肥豬、原木等。請注意,這些單詞都是名詞。在別處並列貼上1到10的十行數字,在某處畫上樂譜圖。”“因為嬰兒的聽覺比視覺發達,我決心對女兒從聽覺人手教ABC,遺憾的是我不會唱歌,很不方便。幸虧保姆會唱歌,我指出ABC字母時,就請她像唱歌似的唱給女兒聽。當然,因為維尼畢竟是六個月的嬰兒,起初也隻不過是耳旁風。但不要泄氣,天天聽、天天看是非常奏效的。不久,維尼就學會ABC了。”“接著,我在卡片形的小板上,做了許多寫有大小不一樣ABC的卡片,用它開始教拚音。教法是這樣:首先用畫冊讓她看貓的畫,同時教CAT(貓)這個詞。然後指著牆壁上的CAT,反複發CAT的音給她聽。接著從文字盒中選出所有的C,再選出所有的A和T,用這些字母拚寫CAT。當然,這些都是由我和女兒一道以遊戲的方式進行的。在孩子學習時,我在邊上給她以表揚和鼓勵,而且要學會這些單詞也讓她適度地、循序漸進地反複練習玩了好幾天。”斯特娜用這種方法教育女兒,維尼不到兩歲就會看書了,而且,養成了良好的讀書習慣。

維尼在寫《和仙女作聖誕旅行》時,看了一百種參考書。

孩子從遊戲中可以學到很多知識。遊戲可以使孩子快樂,放鬆心情,並且享受生活中的樂趣。不論是大人或孩子,遊戲可以使人從驚嚇和沮喪的事件中解放出來。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博士認為,對孩子進行頭腦的訓練越早越好。他建議這種訓練必須用遊戲的方法進行。

德國著名教育家卡爾·威特說:“不管教什麽,首先必須努力喚起孩子的興趣。隻有當孩子有了興趣時,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而喚起孩子興趣的最好辦法是用遊戲的方式進行教育。”剛出生的嬰兒會先觀察,然後想去碰床柱上懸擺的彩色裝飾品。6個月時,會對嘎嘎作響的玩具,或是橡皮鴨子邊看、邊搖、邊咬、邊笑。

12~18個月大的孩子喜歡把東西拆開後又拚回去。他們會亂丟垃圾桶,把鍋碗瓢盆往上堆,把鞋子從鞋櫃裏拿出來亂丟,再不然就推、拉、掉、灑任何拿得到的東西。

2~3歲時,他們會模仿父母親洗碗、烹飪、除草、刮胡子、塗口紅。因為孩子充滿了好奇心,他們會挖出洋娃娃的眼睛,卸下玩具汽車的輪子,把小熊丟在馬桶裏,或是把沙子放在汽車油箱裏。他們對任何事物都興致勃勃,堆積木,幫洋娃娃穿衣服,搬磚,爬樹,賽玩具車。他們可以一個人玩一小段的時間,但是每隔幾分鍾就要找一次媽媽。

3~4歲時,孩子每次可以獨自玩20分鍾以上。他們會騎小三輪車和蕩秋千。他們也會用蠟筆畫畫,玩陶土,使用剪刀。他們能接住大的球,也會用棍子打球。

4~5歲時,他們喜歡玩棋,玩牌,玩團體遊戲。這時也許會出現想靠作弊取勝的現象,或是玩輸了就心情不好的情形。有時候,孩子會以玩具人物為角色來演戲,獨自一人高高興興地玩上很長的一段時間。

為了從小培養孩子在玩耍中學習,美國幼兒教育不把孩子限製得過死,不輕易責罰孩子。有這樣一幕:幾個孩子在房間裏玩,房門敞開著,他們要到外麵去,卻不從門裏出來,而是在門口搭了一個架子爬過去,一個個爬過去的孩子非常高興,很像自己完成一件了不起的任務,似乎自己多麽有能耐!在一旁的老師不幹預,似乎沒看見。兩個孩子扭打成一團,沒有孩子去告狀,老師也不理睬,一會兒,就有孩子主動去解勸,糾紛很快解決。

參觀日本橫濱某幼兒園,那裏的孩子們自由自在地在樹林、山丘上玩。幾個孩子爬上山坡,從上麵坐著塑膠橢圓形的小船滑下來,跌倒了爬起來再玩,旁邊卻沒有老師。

這種讓孩子自發活動、自由遊戲的教育,看來似乎是撒手不管,其實並不是。他們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在自由中學會獨立,掌握生活知識,培養他們的個性和愛好。他們認為讓孩子長時間做單調、整齊劃一活動,限製孩子的個性愛好,束縛孩子手腳,對孩子生長發育是不利的,也是危險的。

我們不妨學點兒歐美幼兒教育的經驗。

專家建議:

給孩子提供一個安全的家庭環境,以便她們充分地玩耍和探索。

提供一些適合她們年齡的玩具、積木、搭建材料,以及一些日常零碎物件,這些都可以讓她們在玩耍時展開想像力。

要對孩子的玩耍表現出熱心。必要時,幫助孩子開始遊戲,但是隨後要退出,讓她自己繼續下去……

鼓勵孩子談話,傾聽她們的故事和想法。

“衝浪”女孩兒琳達是一名5歲的小女孩,出生在一個中產階級的律師家庭,住在芝加哥郊外的一幢別墅中。她還有一個才1歲大的小弟弟。媽媽自從有了她倆之後,便在家裏做家庭主婦了。最近,兼做一名地方報紙的專欄主持。不過,母親也不用到城裏去上班,在家裏通過互聯網與公司聯係,一切寫稿、改稿和發稿的工作都在電腦中完成,是典型的數字時代的幸運兒。

琳達並沒有和許多孩子一樣去幼兒園,家裏請了一名保姆,專門做家務,媽媽則專職帶孩子,兼職寫作,每當小弟弟睡著之後,媽媽總會在電腦前操作起來,而琳達常呆在旁邊,看著媽媽神奇的手指和變幻的屏幕。爸爸回來,就帶她到自己的書房,跟爸爸玩電腦遊戲。沒過多久,琳達居然學會了電腦的基本操作,還學會了上網。不過,她隻會上爸爸給她預先設定的迪斯尼網站,在爸爸的指點下,打開圖標上的圖片,看看最新的動畫片。後來,她還從爸爸那裏學到了更妙的一招,就是在電腦上畫畫,隻要她在電腦桌麵上點那隻藍眼睛兩次,不一會,就能用鼠標畫起畫來,而且可變換很多不同的顏色,不過,琳達怎麽也學不會自己上色,真是氣死人了。

自從琳達與電腦交上了朋友之後,媽媽怕她會沉溺於電腦,就想辦法限製她。於是布置了很多任務,可琳達總是能夠很快地完成,直奔電腦,上她的網,畫她的畫。最後沒辦法,隻好把她送到幼兒園,隻允許她晚上和爸爸玩半個小時。不過,琳達和爸爸常常串通,多玩上一會兒,最妙的是爸爸也常常忘記時間。

其實,在當代的美國家庭中,電腦普及率很高,而且絕大多數電腦都上了網。網絡和電腦正在成為年輕人的一種時尚,就連幼兒園的小朋友,對網絡有時也會有一些感性認識,對電腦上的卡通消息更是留連忘返。

教育專家對電腦時代的這些變化表現出前所未有的關注。電腦遊戲、電腦網絡等對兒童發展的影響成為他們研究的重點。專家們認為,電腦對兒童的吸引力隨著網絡的發展會不斷增強,尤其電腦遊戲更是如此。客觀地說,電腦遊戲可以促進兒童動作的判斷和反應能力,對動作和思維的發展都是有利的。但由於電腦遊戲自身的吸引力,占用了兒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加上兒童本身自控能力相對低下,如果不加以正確引導,會適得其反。就電腦網絡而言,目前專家主要討論如何對網絡內容進行分級過濾,避免色情與暴力的內容影響兒童身心的健康。同時,電腦可能會對人格產生負麵影響,正如電話普及的衝擊一樣,網絡會加劇人們之間的冷淡關係,減少更多直接交流的機會。今後,要格外重視合作、協作能力的培養,盡量減少網絡給人格帶來的負麵影響。

專家建議:

鼓勵兒童較早接觸和熟悉電腦及網絡服務。

限製兒童接觸電腦的時間。

限製兒童參與電腦遊戲和網絡服務的內容。

鼓勵兒童參加社交活動,克服由電腦產生的隔閡。

鼓勵兒童與父母一起分享電腦,參與具有動作和想像訓練的電腦製作,如電腦畫圖。

別把家庭當學校苔絲是剛上學的一年級小朋友。

苔絲的爸爸、媽媽曾聽好多人說過:“在家裏就別指望教孩子什麽東西啦,孩子就得往學校裏送。到了學校,上課鈴一響,老師往講台上、黑板前一站,孩子們的注意力就來了,不由得不聽。”從這些話裏,苔絲的媽媽似乎悟出了道理:家裏不能學習,何不仿效學校呢?

於是,苔絲的媽媽買回來一塊小黑板,給苔絲製定了作息時間表、教學進度計劃等等。準備嚴格按照計劃執行,讓孩子在學校學習之餘,再加強家庭學習,爭取在四年的時間裏學完小學的內容,提前升中學,然後再一步步地提前上大學、攻讀碩博結果如何呢?苔絲每次在媽媽的課堂裏坐下學習時,總是愁眉苦臉,心不在焉的樣子,並試圖和媽媽商量不要這樣學習。這使媽媽感到很氣惱:這孩子怎麽這麽沒出息,就是不愛學習?是不是在學校也這樣?

如果每一位父母都像苔絲的母親這樣,就大錯特錯了。

對兒童來說,消遣和工作、食物一樣是必不可少的。消遣會帶來快樂,但快樂卻不會永遠聽從理智,相反它聽從嗜欲的時候還多一些。所以對於孩子,不但要允許她們消遣,而且還要讓她們用自己的方式去消遣,隻要她們自己消遣的方式沒有壞處,不會損害到健康,就不必去限製。如果孩子想要這樣那樣去玩玩,我們不應該拒絕她們。其實如果我們采用良好的教育方式,孩子本不該缺乏快樂的。

我們應該注意凡是對孩子有益的事就應該讓她們高高興興地去做,在她們正做著某件事,還沒有感到煩膩的時候,我們就應該及時讓她換另一件事做做。如果孩子還不能在學習中找到樂趣,你就應該允許她去玩她喜歡的遊戲,應該讓她盡量玩個夠,玩到她不再渴望去玩;但是她們在做著有益的事情的時候,應該每件事都留點餘味,至少在她們感到疲倦之前放手,這樣她們就會希望下次再做,就像想做一件能讓她們從中得到消遣的樂事。你要孩子去做有益的事情時,一定要讓她從中得到快樂,從不同的事情中得到不同的快樂。若是她的一部分感到疲倦了就立刻停下來休息,轉向另一件事,讓她身心的各部分更替著進行有益的練習,使她的整個生活和她的每一個進步都在接連不斷的快樂中進行。隻有這樣,孩子才算走上了正軌。

給孩子鬆綁吧,將孩子的年幼的心放飛藍天,智慧之花也就隨之孕育、生長、開放。

專家建議:

孩子在緊張的學校學習之餘,需要休息和放鬆。

孩子可能更需要和家長交流一天來的思想,自由自在地表現自己的天性。

孩子需要變化多樣的活動,家庭在這方麵應補學校之不足。

家庭變成學校,讓孩子感到拘束緊張。

三、媽媽請放心

開放孩子的天空約翰夫婦10歲的女兒科妮得了滿分。女兒平時勤奮好學,又好動腦,速算、搶答題都是她最先做完,那些思考題、作文也是班上做得最好的。

當人們讓約翰夫婦介紹一下他們是怎樣教育自己的女兒時,他們是這樣說的:我們從來不管女兒的作業,也從不看著她學習。從女兒上學之前,我們就開始給她灌輸一種觀念學習隻是她自己的事,將來就算是有出息也是她自己的事。我們一直在給女兒講這一道理,幾年來,我們都把責任還給了她自己,同時我們也把自由還給了她自己。我們的女兒每天的作業基本上都是在學校裏完成的,即使是作業多做不完,她回家後的第一件事也是做完作業。我們要求她每晚8點半之前睡覺,有一次她貪玩結果忘了做作業,到睡覺時才想起,我們卻告訴她,作業沒完成是你自己的事,隻有等著明天挨老師的批評吧,現在是睡覺時間,你一定上床去睡覺。從那以後,女兒就真的再也沒有耽誤過她的學業。

事實的確如此。正是由於約翰夫婦平時不管孩子,實行“無為”而治,才使得自己的孩子有了許多的自由,也使他們產生了許多自己的興趣與愛好。沒有家庭作業的時候,女兒會一邊查字典一邊讀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伊索寓言和其他的一些有趣的故事,有時家長問她為什麽愛讀這些書,她就告訴家長說因為她的同學們都愛聽她講故事。約翰夫婦的女兒還愛畫漫畫,她把家長、親人、老師同學都畫到她的畫裏,她說這樣是很有趣好玩的。家長過生日時,她送給母親一張她自己畫的漫畫作為生日禮物,那張畫麵上她畫了一個小老虎,用頭頂著一本厚厚的書,然後遞到一頭戴著眼鏡的大牛麵前。女兒跟母親解釋說:“我是虎,你是牛,你平時愛看書,所以我送給你一本厚厚的書。”約翰夫婦的女兒生性是自由的。家長告訴她,做女兒的是可以跟自己的家長講理的,每當她做錯了事,家長從來不打罵她,而隻是與她講道理,一直到她自己明白是自己做錯了為止。

家長也從不因為考試成績好而去獎勵女兒,因為他們要讓女兒明白,學習的好壞其實是自己的事,既然學習是自己的事,那又憑什麽要家長給她獎勵呢?

約翰夫婦聯係當前家庭教育的現狀,一針見血地指出:現在有太多太多的家長望子成龍心切,他們是一心想讓自己孩子成才,於是就替孩子做出一切屬於孩子自己的選擇,也陪著孩子做一切,結果使他們的孩子認為學習仿佛是家長的事,是自己在為塚長完成這一切學習的。這樣下去,本來是望子成龍的家長,相反卻剝奪了孩子的學習自由,又把孩子應負的責任擔在了自己的肩上,到頭來,他們的孩子肯定很難成龍,因為任何沒有奮發向上的願望的孩子的將來是不可能騰飛的。

他們呼籲:家長應該把“望子成龍”的心情改為“讓子成龍”的心態。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同時給孩子樹立一個比較好的榜樣,讓孩子能有更多選擇的自由,也讓孩子有更多的責任感,設法去激發孩子的“成龍”熱情,激發孩子的潛在的創造力和學習欲望,讓孩子自己去渴望成龍,這樣一來,孩子才能真正成為一條“龍”。

父母常常無法知道自己對於孩子新的天空有幾分把握,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是否仍會受孩子的尊重。其實,為人父母的如果能夠越早體會到讓孩子自主的藝術,那麽就越能夠當稱職的父母。奉勸天底下的父母要給孩子空間,讓孩子擁有適度的自由。

專家建議:

對孩子的功課不用督促得太勤,否則反而使孩子心生反感。

讓孩子隨心所欲地接觸各科各類知識。

適時引導孩子的廣泛熱情與興趣。

關乎孩子的事情,要與孩子商量,以平等的語氣。

切記孩子的發展方向不能由你主觀去定。

規則越少越好11歲的梅妮·奧斯陸星期六想和同學去逛百貨商場,然後看場晚上七點的電影,大約九點半以後再回家。奧斯陸太太不知道該如何回應梅妮的要求,“五年級的孩子可以自己去逛百貨公司、看電影嗎?”“媽!求求你讓我去嘛!”梅妮不停地說服媽媽,“其他的同學都去過了,隻剩下我。她們都笑我像個小木偶一樣,什麽事都不會自己做!”“可是,讓你們自己去逛商場我真的很不放心。”媽媽回答。

“大家都這樣,為什麽我就不行!”梅妮開始掉眼淚。

“梅妮,我先打電話給愛麗莎的媽媽,”奧斯陸太太希望有更多時間和資訊來做決定,“你和愛麗莎是好朋友,我想看看她媽媽是怎麽決定的。”“你打電話來真好,”接到梅妮媽媽來電,愛麗莎的媽媽說,“愛麗莎和梅妮一樣,吵個不停,說的話也都一樣。我之前打過電話給坦妮亞的媽媽,她的情形也一樣。”“那我們是不是該一起商量,看怎麽處理這件事情比較好。否則,聽孩子說起來,我們好像很不近人情,把她們當木偶一樣操控在手裏。”梅妮媽媽笑著說。

最後,媽媽們決定讓孩子們星期六去逛百貨商場兩個小時,晚上如果要看電影,必須有一個大人陪同。這樣,孩子有某種限度的自由,大人也比較安心。

“媽!這種規定太無聊了吧!”梅妮不以為然。

“寶貝,規定就是規定。你可以決定遵守它,去逛街看電影;或者幹脆不去。你自己想一想。”奧斯陸太太平靜地回應。

梅妮決定遵守規則和同學去逛百貨商場。可惜有大人在場,她們沒有盡興。

現在的父母們,把大把大把的規則往孩子身上壓,而那些可憐的孩子連這些規則的十分之一都記不清楚,更不必說去實行了。

管多緊才算太緊?放多鬆才算太鬆?這是許多學齡兒童的父母最無法解答、最難以掙脫的噩夢。

孩子呱呱墜地之後,我們就千方百計地要保護孩子。我們擔心孩子受苦,並且教導孩子在任何地方都要保護自己。這是一種自然的呼喚,讓我們會時時刻刻為孩子著想。

當孩子長大時,我們還事事都要保護孩子的話,這可能會讓她們感到失望。

我們對於生命中可能碰到的挫折無須預設立場,但是我們也不需要特別去掩蓋它。不管我們想出什麽辦法,讓孩子不受傷害,她們還是會有自己的選擇,並且到最後,孩子對於我們的努力都會有所抱怨或是反抗。所以,不管你多麽小心,到最後,孩子都會覺得你在控製她或是不信任她。

要給孩子多大的保護及多少的自由,這是父母一生的功課。父母扶著孩子從爬到站,你都會看到這些過程。你要一直扶著孩子以避免她倒下來嗎?你在孩子每次跌倒時都為她準備好保護墊嗎?或是你在遠遠的地方看著她?

請記住,孩子不是用規矩約束就可以教得好的。規則總有被忘記的時候。對於孩子必須學會的事情,你應該利用一切機會,如果可能甚至要有意創造機會,給她反複地練習,使好的習慣在她身上固定下來。這就是一個培養習慣的過程,習慣一旦養成,就會反映在孩子的一言一行當中。

負責教育孩子的人應該悉心研究兒童的天性,並且應該經常去實際地嚐試一下,看看哪一條路最適合她們。此外。還要仔細觀察孩子的本性,看看需要怎樣對它加以改良,看它適合於長成什麽樣子。他應該了解孩子所缺乏的是什麽,而那些缺乏的東西能不能通過努力獲得,再經由練習去鞏固而且那些東西值不值得付出努力去獲取。在大多數時候,我們所能做到,也是聽應該做到的,乃是在於盡量利用自然賦予的一切條件,在自然本身的基礎上去改良。

專家建議:

允許孩子擁有更多的自由。孩子到了學齡時期,不妨適度給她一些空間,教她為自己負責(例如:可以騎腳踏車去同學家,到了先打電話回家報平安等等),等她漸漸長大,才會懂得如何安排更多的自由、接受更大的挑戰。

讚美孩子適度運用自由。如果孩子可以獨立進行活動,注意安全又不造成他人困擾,記得稱讚她。

信任孩子。如果孩子知道你信任她,她會比較努力地維持你對她的信任感。

討論限製。如果孩子要求更大的空間,和她一起討論,並找出折衷的方法。

訂立明確的範圍。如果孩子要求更多的自由,在答應她的同時,要讓她明確地知道自由的範圍。

我最不喜歡的伊芙是個生活刻板嚴謹的人,極有規律,無論發生什麽事,作息時間從不改變。但是她,卻有一個最不安分的女兒梅利莎。

梅利莎是個好奇心強的女孩,成天都在不停地動,不知疲倦地做遊戲,玩鬧,發出種種聲響。她與母親是兩個極端,因此母女之間的戰爭一天之中不知要發生多少次。

有一次,梅利莎把祖母剛送給她的萬花筒拆開了,想看看裏麵究竟藏了些什麽,這自然會招致母親的憤怒。拆東西可算是梅利莎最大的愛好了,凡是讓她感到好奇的東西,都逃不過被拆的命運,當然她也逃不過挨罰的命運。可是無論母親怎樣罰她,她的這個毛病始終也改不了。

還有一次,梅利莎竟然把啄木鳥掛鍾給拆開了,要知道這座掛鍾是梅利莎故去的祖父留下來的遺物。母親一直十分珍惜,現在這座鍾被大卸八塊,零件散落了一地。母親被氣得暴跳如雷,不由自主打了梅利莎一下。

“從此以後,不許你亂拆東西,不許大聲唱歌,不許胡鬧”伊芙一口氣給梅利莎下了好多條死命令,並威脅梅利莎如果違犯命令就要受罰。

那天梅利莎抽抽咽咽地哭了很久。從此她失去了往日的活潑勁兒,眼睛裏充滿了9歲的孩子不該有的憂鬱神情。

孩子是活潑好動的,她們就是要有事可做,至於做的是什麽她們是無所謂的,如果外來的鼓勵或阻擋是相等的話,跳舞和跳房子對她們來說是一樣的。可以說,孩子學習她們應該學的事情時,惟一而巨大的阻礙就是:命令她去做,把學習當作任務要他去完成,因此去羞辱、斥罵,讓她戰戰兢兢地去做。或者,她們本來也是願意做的,但是你叫她做得太久,使她感到疲倦。這麽做的話就太侵犯孩子所極端看重的、與生俱有的自由了。她們對於日常所玩的遊戲之所以會真正愛好,全是因為她們在遊戲中感到自由。而一旦這種自在沒有了,你就會發現,一會兒工夫她們就丟下這件事,去做別的事去了。那些能讓她們尊重、自認為不如的人作出的榜樣對她們尤其有吸引力。假如她們看見別人做事的方式能對她們透露出那是年齡較大、地位比她們高的成人的特權,那麽她們的野心以及想和那些在她們之上的人並駕齊驅的願望就足以促使她們去愉快地努力求上進了。這是她們自己的欲望所發動的快樂她們得到了她們最喜歡的自由,這對於她們就是一個不小的鼓勵。

對於教育者最重要的是這樣的認識:用煩瑣而不必要的命令使兒童的習慣固定化,把孩子造就成一台隻會聽話卻不懂思考的機器,這是在教育中應該予以堅決禁止的,這才是教育應遵循的最高原則。

專家建議:

父母親要有一個開放的心胸,不必對孩子做過多的管束。

通過你的態度和行為,表現出你對孩子好奇的容許。

孩子會經常破壞一些東西,你要有足夠的耐心。

對孩子的新奇想法及發現給予讚賞和鼓勵。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