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四章 大家一起來跳舞

  愛意味著關心孩子,肯在孩子身上花時間,這是一種合理的家庭形式。有時候,我們對必須做的事情過於投入,以至忘記了享受生活。要知道,孩子們和我們在一起的時間是有限的。教育的最大秘訣是:使身體鍛煉和思想鍛煉互相調劑。

食物對兒童,可以使他成為怠惰的或是積極的,緩慢的或是活動的,遲鈍的或是聰明的,無生氣的或是富有活力的而且影響到他將來整個一生。

福盧貝爾饑餓是最好的調味品。

西塞羅

一、她想要什麽

初嚐五味

2歲的琳妮突然對上周愛吃的色拉感到討厭,媽媽百思不得其解,翻了好多育兒書,發現專家都建議她不必大驚小怪,隨她去吧。於是琳妮的媽媽就不動聲色,暫時停止給琳妮提供色拉。媽媽知道,倘若在琳妮似乎反感的時候硬逼著她吃,那隻能使她確信色拉就像敵人那樣,加深她對色拉的厭惡感,既然她不喜歡吃,就不要太勉強她。過了一兩個月,重新端上菜團,琳妮舀起來,就吃,一點也沒有討厭的意思,看來,小琳妮對菜團還是滿有興趣的。

然而好景不長,一段時間後,琳妮不光對萊團再次產生厭煩,而且對所有的水果都不感興趣了,這可麻煩了,不吃水果怎麽行呢?琳妮的媽媽已經很有經驗了,不吃就不吃吧,總之不能逼她,水果不喜歡吃,蔬菜總還可以吧。琳妮這段時間吃了足夠的蔬菜,再加上牛奶和維生素口服液,一點也沒有營養不良的表現,媽媽給她提供的食物裏麵已經不缺水果裏的任何營養成分了,琳妮的媽媽真是一位聰明的媽媽。

孩子為什麽會挑食?是她體內的營養過剩或是不平衡嗎?問題往往不是出在她的身體,而是她的心理上。

飲食不正常,例如偏食、拒絕進食或暴飲暴食,有時候是孩子用來挑戰父母權威的武器。看到父母因為自己的作為而傷腦筋,孩子們由此得到一種滿足感。

想想看:自己平時是否過度要求或限製孩子,因而引發她抗爭的心態?

如果孩子飲食不正常、挑三撿四,不要動怒或管她太多,隻要堅持一個原則:我所能提供的食物就是這些,你可以選擇吃或不吃。

平時讓孩子提供用餐的意見,一起準備餐點。教導她有關營養的知識,了解如何適當選擇食物,攝取足夠和平衡的養分。

尊重她的選擇,贏取她的合作,然後你才可以教她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孩子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主要是定時定量進餐,少吃零食;不挑食不偏食。除了糾正孩子的偏食習慣以外,還應保證孩子充足而有營養的早餐。專家一直在提醒人們早餐的重要性,早餐應提供每天營養量的1/3左右,否則就不能保證上午有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工作和學習中。孩子尤其如此,所以給孩子提供豐富的早餐是絕對馬虎不得的。晚餐也應合理安排。專家認為過於豐盛的晚餐是導致肥胖的重要原因。因此提倡晚餐時的飯應清淡一些,避免攝人過多的脂肪和糖分。

飲食習慣的培養,意味著你和女兒一起成長,你能做的到嗎?

專家建議:

以身作則。如果你的飲食習慣很正常,不碰觸垃圾食物,孩子也會學到如何選擇對自己有益的食物和飲食方法。

建立溫馨的晚餐氣氛。使晚餐時間成為全家分享心情的溫馨時刻,不要邊吃邊看電視。聊天可以讓大家放鬆心情、細嚼慢咽。

幫助孩子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不要在家裏擺垃圾食物,用水果或蔬菜當點心。

鼓勵孩子多運動。

不要強迫孩子吃飯。

與鬧鍾比賽每晚睡前是葛瑞先生和葛瑞太太一天中最艱苦的抗戰時刻,他們都提前一個小時敦促兩個孩子貝蒂和巴特準備上床睡覺;可是,到了真正上床時,總是超過預定的時間。孩子一把眼淚一把鼻涕,夫婦倆也感到筋疲力竭、不成人形。

葛瑞夫婦終於決定要改弦易轍,重新擬定睡眠計劃,還買了一個計時器。

一天晚上,距離上床時間前一個小時,他們將孩子叫來,開始實行計劃。葛瑞先生拿出計時器,吩咐孩子:“我現在把時間定在五分鍾後,等鬧鈴一響,你們就要去洗澡,準備上床睡覺。”孩子們好像沒聽見爸爸說的話,隻顧著玩。鬧鈴響時,葛瑞先生提醒她們:“鬧鈴說準備上床睡覺了!現在我們再把它設在15分鍾後,你們快去洗澡,和鬧鈴比賽。如果你們先洗好,它還沒響,就算贏了,可以先玩一會兒再去睡覺。如果鈴聲先響了,就算你們輸了,要直接上床睡覺。”葛瑞先生才設好鬧鈴,孩子們已經爭先恐後地衝向浴室。

“你們的動作好快喲!我猜你們贏定了。”葛瑞先生用輕快的語氣鼓勵孩子。

孩子洗完澡、換好衣服後,葛瑞先生又說:“好,你們可以玩一會兒。我們再把計時器設在15分鍾後,等它一響,你們就得刷牙上床嘍。”鬧鈴一響,孩子馬上去刷牙,等著再一次打敗鬧鈴,因為,她們如果贏了,睡前媽媽會講故事。

終於,孩子們跟爸爸媽媽道過晚安,安安穩穩躺在床上了。葛瑞太太念了一個故事後熄燈。午夜風暴終於停息了,這一個夜晚十分平靜。

孩子有時候越晚精力越旺盛,你已經嗬欠連天了,她們卻還不肯上床睡覺。不過,絕對不要以為她們真的不需要睡眠,讓她養成高興什麽時候睡就什麽時候睡的習慣。孩子必須有充足的睡眠,早晨醒來才能應付一整天的活動。定出一個合理的上床時間,然後用“與時鍾競賽”的方式,提醒她該上床睡覺了。這樣,你可以當一個支持且幫助孩子準時上床的好人,而不是喋喋不休、逼迫孩子上床的壞蛋。

當孩子漸漸長大,每天的活動量或性質有變動時,不妨彈性調整孩子上床的時間。例如,遇到暑假、星期例假日或特殊日子(例如生日),仍硬性規定孩子準時上床,或許太不近人情。平時就先想好,有哪些情況可以彈性調整孩子的上床時間。

孩子會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的,隻要你有足夠的耐心與寬容,以及靈活而巧妙的方式。

專家建議:

孩子良好的睡眠習慣主要包含以下的內容:

睡眠時間要充足,學前兒童每天至少要睡足10個小時;睡眠時間、起床時間要定時;要早睡早起。

臨睡前要避免刺激,要避免興奮,不要吃喝刺激性或興奮性強的食物或茶水、飲料等。

睡覺要保持正確的姿勢,最好是右側睡眠或者仰睡,不要將頭埋在被子裏麵。

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要學會自己脫衣服,自己整理衣服,自己整理被褥等。

孩子睡覺的地方要相對固定,不要隨意在沙發上等地方睡覺,尤其是彈簧鋼絲床對孩子的生長發育有害,不能因為孩子的要求而遷就孩子讓她在這種床上睡覺。

今晚不插電小瑪莎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電視迷。她可以在電視機前一坐數小時,連廣告也不放過。“瑪莎,你電視看太久了,出去玩一下吧!”哈定太太勸她。

瑪莎聽話地走出大門。可是,沒過幾分鍾她又坐回電視機前,好像有一股魔力在控製著她。

哈定太太漸漸接受了事實:瑪莎不可能自我控製,媽媽必須限製她看電視的方式。

首先,哈定太太增加了一條新的家規:每天隻許看一個小時的電視。然後請瑪莎和她一起討論要怎麽分配那一個小時。

一開始,瑪莎氣得直跺腳,埋怨媽媽:“不公平!別的小孩都可以看更多。”哈定太太溫和地回答:“可是,這裏是我們家。我們家隻許看一個小時的電視。”放學後,瑪莎還是會趁媽媽不注意偷看電視。哈定太太發現後覺得,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她決定再調整一下約定。

“瑪莎,因為你實在太想看電視了。我想,我們得修改一下規定。”

“以後你一天隻可以看一個小時的電視,如果還想多看,每多看半個小時你要給我十塊錢。”“耶!太棒了!”瑪莎馬上跑去拿她的儲錢罐。雖然,聽起來好像可以看很多電視,可是才一個星期,瑪莎就發現她的儲錢罐快空了。

哈定太太知道瑪莎的困難後又提出另一個建議:“你可以做家務事賺零用錢,來買你的電視時間。”過了不久,瑪莎發現這樣做太辛苦了,而且,做家務事的時間好長,看不到她喜歡的節目。

於是,哈定太太開始鼓勵瑪莎看書。瑪莎不喜歡,媽媽就用獎勵來提高她的興趣:每看完50頁,和媽媽討論過後,就可以得到十塊錢;等到存夠了錢,再帶她到書店選購一本自己喜歡的書。

幾個星期之後,瑪莎終於覺得,看電視挺無聊的,代價也太高。而且,如哈定太太所預期的,瑪莎開始喜歡閱讀、從事其他創作性的活動和約朋友一起玩。而瑪莎也發現,現在的生活比以前坐在電視機前的日子有趣多了。

看電視沒什麽不好,可是,不限製看的時間和節目的類型,問題就產生了。如果看電視變成最主要的課外休閑活動,孩子的價值觀和生活態度,甚至腰圍的大小,都可能受到負麵的影響。孩子過度沉迷於電視,有幾點是值得我們擔心的:(1)電視節目過於強調暴力,孩子容易麻木,對現實生活中的暴力言行也無動於衷。(2)電視廣告強調物欲,大量灌輸給孩子某些產品和物質是成功和幸福的象征。(3)長時間看電視的孩子常會邊看邊吃零食,不知不覺中吃下許多高熱量的垃圾食物,對健康有害。(4)電視節目將許多觀念公式化,孩子反而無法踏實地體驗、經營生活中的人際關係和情感。

我們提議,當孩子沉迷於電視裏的時候,你要學一學哈定太太。

專家建議:

限製孩子看電視。孩子每天看電視的時間、節目的類型和內容都應該加以限定。

列出孩子每星期的電視節目表。為了確實掌控孩子看電視的習性,每個星期和孩子討論一次她過去一星期看電視的經驗,並決定下一個星期的節目時間表。

販賣電視時間。如果你的孩子是無可救藥的電視迷,就和她訂立契約,用做家事來購買看電視的時間。看電視要付出的代價越高,孩子想看的意願就會越低。例如:“把廚房的地拖幹淨,才可以看半個小時的電視。”鼓勵孩子閱讀。例如,孩子如果讀完一本書,就給她一些錢,帶她到書店,用那些錢再買一本書。閱讀是一種比較主動、可以思考的活動,比被動地不停接收電視聲音影像好許多。

二、我自己能做到

母親的一隻手有位家長問馬卡連柯:“我的孩子現在無法無天,誰都管不了,這到底是為什麽?”馬卡連柯反問:“你給孩子經常疊被嗎?”家長:“是的,經常疊。”馬卡連柯又問:“你給孩子經常擦皮鞋嗎?”家長:“不錯,經常擦。”馬卡連柯說:“原因就在這裏。”蒙特梭利說得好,要讓孩子“懂得自己照料自己,他不用幫助就知道怎樣穿鞋子,怎樣穿衣服,怎樣脫衣服。在他的歡樂中,映照出人類的尊嚴,因為人類的尊嚴是從一個人的獨立自主的情操中產生的”。

當孩子拿著杯子歪歪倒倒的走過來,一下把水潑在沙發上,你是否把孩子趕到一邊,心疼地去收拾殘局呢?孩子早上起來自己穿衣服,卻總是把袖子穿反,把褲子擰成一團,你是否會因為她耽誤了時間而大聲禁止她,並動手代勞呢?你是否每天讓孩子自己洗臉、洗腳、洗襪子、整理床鋪呢?

如果你氣急敗壞地禁止孩子動手,或者你幹脆去為她服務,那麽,你就錯了。

要知道,獨立生活能力是人生存與發展的基本能力,這種能力不是天生的,要從小加以培養,首先就要培養她們逐步養成自己照顧自己的好習慣。

其實,沒有一個孩子不喜歡自己做事,“做”是她們鍛煉的機會。孩子一會走就有幫助媽媽的願望,2歲的孩子就會幫大人拿東西、跑跑腿,3歲的孩子自立願望非常強烈,什麽事情都想去幹,但是她們還太小,獨立活動能力還很差,常常會把事辦糟。這時,家長就應鼓勵她們試一試,“你自己去倒水喝!”孩子把水潑在沙發上了,你不要責怪她,因為保護孩子的心靈遠比你的沙發重要。這對她們來說,隻是犯了個小小的“可愛”的錯誤。這樣的失誤,她們長大後自然就會避免了。

為了讓孩子獨立成人,父母首先要有獨立能力。“隻有父母在幼兒期離開子女,才能培養出孩子的獨立能力。”要孩子學會獨立,父母隻有“離開子女”。

我們在以下這些方麵學會放手。比如,孩子學著踩縫紉機,你不必擔心她會搞壞,在旁邊監護著,隻要教她方法,讓她練習,自然就會學會了。你可以教孩子自己整理書架、書桌,自己布置房間,有條件就讓她單獨睡覺。你還可以教孩子管理經濟費用,把零用錢存起來。總之,凡是孩子自己能辦的事都要讓她自己去嚐試,讓孩子出馬,自己退在後麵。孩子學會了自己照顧自己,具備了自理能力,她就擺脫了成人的照顧,向自主邁出了一大步。

值得強調的是,在幫助孩子自立上的時間投資是很重要的。如果你的孩子在要求自立的敏感期得到鼓勵,“讓她自己做”,她就會變得比較有能力,比較自信。

一位教育家說得好:“做父母的應當明了自己的責任,你們的責任是幫助小孩子生活,是幫助小孩自立,是幫助小孩做人。”請記住,“做母親的最好隻有一隻手。”專家建議:

為孩子提供與她們年齡相適應的嚐試自行做事的機會(學習孩子各個成長階段的基本知識,以便了解什麽是適合孩子年齡的事)。

當孩子試圖自己做事時,允許她們經曆些小挫折,避免“一棍子打死”的教育方式。

鼓勵孩子去探索並充滿好奇心。

按某種方式教給孩子各種生活技能,以便她們知道如何完成自己的事情。

以某種方式承認孩子的努力與進步,並且鼓勵孩子認識到自己的努力,開以自己的進步為榮。

這事兒由我決定英國的《早泰晤士報》是專為孩子辦的報紙,該報擁有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三四千名9~15歲的小記者。這些小記者揣著記者證巡遊萬裏,遍訪千家,在采訪中表現得十分老練和超乎尋常的大膽和堅韌。這些小記者曾去采訪過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對她無所不問,提出那些真正的記者們無論如何也提不出的問題。他們還大膽地去采訪世界名流,一個8歲的女孩朱麗葉,在一次集會上,毫不猶豫地排開擁擠的人群去采訪搖滾樂歌星喬治。她問這問那,直到喬治有點不耐煩地戲謔道:“快些,快提出你真正的難題吧!”小朱麗葉卻自信地回敬道:“這應該由我決定!”多麽成熟、大膽的回答!多麽自信、勇敢的孩子!

想想我們的孩子,4歲時讓媽媽抱著走路的並不少見,而讓小學生獨當一麵、承擔社會工作,更是難以想像。而在美國,一個4歲的兒童彎腰費力地係鞋帶的時候,如果你去幫他,往往會遭到拒絕。孩子會問:“你知道我多大了嗎?”“不知道,但我想你還小。”“我已經不小了,我都四歲了。”意思是他已經長大了,係鞋帶這類事不需要別人幫助。這孩子身上體現的自主意識在美國是很普遍的。在美國,祖孫幾代同堂的“大家庭”是罕見的,成年子女廝守在父母身邊的極少。孩子中學畢業,就憑自己牛工半讀求學,如孩子所掙錢不足以交學費,父母可以資助,但以後子女要償還。子女從不希望繼承父母遺產。成家後,不管多麽困難,也不會請父母照料自己的孩子。同樣,父母不管多喜歡子孫輩,也不會承擔撫養第三代的責任。美國的父母,從小就重視兒童獨立精神和獨立能力的培養,因此美國兒童都具有較強的獨立意識,認為依賴別人是無能的表現,以獨立為光榮。

為什麽差別這麽大?難道我們的孩子天生就缺少獨立的能力和自強精神嗎?

我們認為,這是教育的差異。孩子的獨立能力的欠缺,往往是家長培育欠缺的結果。

我們的家長習慣於站在成人的角度,用成人的思維為孩子指明方向,告訴孩子要如何去做,而不讓孩子親身進行體驗。事實上,為孩子們做她們自己能做的事,是對她們的積極主動性的最大打擊。因為那樣做不僅使她們失去了實踐的機會,而且也使她們失去了自信和勇氣,從而感到危機和不安全。安全感是建立在能用自己的能力去處理問題的基礎上的。

父母親這種自以為是的觀念與行為,正是剝奪了孩子發展自己能力的權利,這恰恰是孩子成長的最寶貴的因素。

孩子們能夠自己完成的事,就讓她們自己去完成,不要替她們去做。

為了讓你的小女兒盡早適應社會,父母們就要從自我做起、從現在開始、從小事做起,培養我們的小公主長大後的安身之本一獨立能力!

專家建議:

讓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讓孩子提出自己能理解的事情的意見。

遇到困難自己解決。

盡量尊重孩子的處理方案,但也要給予必要的指導。

鼓勵孩子獨自完成難題,你的角色隻是一名“教育顧問”。

來點兒鼓勵母親、父親、阿裏和3歲的瓊絲準備穿遊泳衣去遊泳。孩子們非常喜歡遊泳,父親也喜歡教他們遊泳。

6歲的阿裏非常熟練地穿上了遊泳衣,而3歲的瓊絲卻撅著小嘴巴十分不高興地站在那裏。

“快點呀,瓊絲,穿上你的遊泳衣。看父親已經穿好了。”母親和姐姐已經到了遊泳池邊,瓊絲還是站在那兒,一動不動。

母親見瓊絲這麽長時間還不出來,就回來找她。“你站這兒幹什麽,穿上你的遊泳衣!”“我不會穿。”瓊絲回答道。

母親隻好說:“過來呀,我給你穿上。”瓊絲是家裏最小的,從以前的經驗瓊絲知道,隻要她不穿,母親就會過來替她穿,這樣她就可以得到母親的額外注意力。

我們認為,母親做錯了。母親為了使瓊絲高興,為她做了她自己能做的事兒。母親的耐心服務,讓瓊絲沒有機會發展她自己的獨立能力了。

瓊絲需要得到鼓勵,她需要找到自己的新位置。她需要母親耐心的鼓勵。母親應該明白瓊絲自己是能夠穿上遊泳衣的。

教會孩子自己做事不容易,但有一個非常主要的原則是,孩子需要我們的鼓勵。

孩子都是在不斷的鼓勵中堅定自己做事的信心的。

一位學者說了這樣一件事,他在美國看馬戲,隻見一頭身掛很多玩具的牛,在舞台上來回走動。主持人宣布,願意上台摘玩具的孩子,隻要把玩具拿到手便歸自己,另外再發獎品。話音剛落,觀眾席卜走出幾十個孩子,而在座的家長為自己上台的孩子鼓掌。很多孩子在拿取牛身上的玩具時表現的勇敢和機靈,博得全場一陣陣熱烈的掌聲。孩子們在父母親的掌聲中增強了勇氣和信心。這種積極進取、不畏艱險的精神,是由放心放手的勇敢的家長培養出來的。

美國的父母值得我們學習。應該為孩子創造自己動手的可能性,鼓勵她們自己去做。

要多花一些時間。有些事隻要做慢一點就能成功。為人父母意味著總是提前5分鍾將一切準備好。我們之所以忙忙碌碌,是因為我們經常做一些孩子已經能自己做的事情,比如說幫她們穿衣服。

當孩子要求自己做某事時,給她們一個機會。當父母準備外出時,提前15分鍾作準備。給孩子時間,讓她們以自己知道的方式去作準備,讓她知道你是尊重她的。這些投資在孩子身上的時間並沒讓父母得到什麽,但會在以後的日子得到加倍的償還。

專家建議:

做一個觀察者,了解孩子。

抓住一切時機,強化孩子的自主性。

鼓勵與啟發孩子要敢作敢為。

讓她多經曆事,多與人交往,社會是最好的“個性土壤”。

三、小小主人公,她變懶了嗎

邁克夫婦最近十分不理解,自己的寶貝女兒怎麽變懶了?她的房間像個蜂窩一樣一團糟,可是她就是不去收拾。

為了使孩子改掉這個習慣,邁克夫婦可謂使盡了“渾身解數”。

“這個家裏我訂製度,你要按我說的做。”邁克太太有時候用這種方式規定女兒的房間應如何保持,並堅持讓女兒達到這些標準。這些標準小到“每天早晨整理床鋪”,或更極端一些:“房間徹底打掃幹淨後你才能走。”可是不管用。

“如果你在中午之前打掃幹淨房間,你就可以去看電影。”可它隻會在周末看電影前後幹淨一會兒。過不了兩天就又恢複如常了。

“你真的需要保持房間幹淨,如果奶奶順路過來,看見這亂七八糟的房間那怎麽辦”有時候,邁克太太控製不住自己的惱怒,會接著對小安妮說:

“你連自己的房間都保持不好,你怎麽學會布置一所房子呢?”而母親則往往顯得很無奈。

“你看看她的房間,我們真希望健康檢查官明天能來。”大多數情況下,父親總是這樣說:“嗨,我們都住在這所房子裏,讓我們保持房間整潔吧,我們是這樣的人!”孩子為什麽不願意打掃自己的房間?

多數父母會問如何讓孩子保持房間整潔?而不是上麵那個問題。讓我們聽聽兒童心理學專家是怎麽說吧。

“我總認為他們的房間是他們自己的。一般我不會提及這個問題。除非他們的房間真的到了無可收撿的地步,我才會走進去說:我們需要把這裏收拾收拾。”是的,問題就在這裏。我們的女兒並不是真的變懶惰了,她不是不願意收拾自己的房間,她們不在意房間是否幹淨而在乎誰掌握控製權。

孩子和成人一樣,與生俱來就既淩亂又整潔,她們的房間是她們能最生動地表現自己的地方。長大成人以後,她們會有別的場所和發泄情感的機會來表現真實的自我,但現在,她們的一切都集中在這個空間裏。在某種意義上,這是她們的“城堡”,因此即使她們很負責地打掃房間的其他部分,她們也會強烈地反抗自己的城堡遭到侵襲。

我們的父母也許會陷入了困惑,什麽時候這個房間不再是我們住所的一部分了?但是你必須接受這一事實。

給她控製權,她會安排好自己的事的。隻有她掌握了一切,她才會心甘情願打掃自己的房間。因為,這時她們打掃的是“其正”自己的房間。

孩子的家庭歸屬感比幹淨的臥室更為重要。請記住兒童教育專家說過的話:讓孩子的房間真正成為孩子的房間。

專家建議:

看到孩子的房間沒有打掃的時候,要克製自己的情緒。

你可以建議,但盡量不去命令她。

和孩子一起收拾,讓她明白幹淨與整潔的重要性。

當孩子打掃了房間時,一定要給予稱讚,這樣會更有效。

“君子協定”“到底要怎麽做,莫妮卡才會滿意?並感激我們為她買了數不清的禮物,和為了討好她所花費的時間和精神?”為了應付11歲女兒的索取無度,邦恩先生和太太真是傷透了腦筋。

有一天,他們終於告訴自己:“夠了!”事情是這樣的:

當天下午,邦恩太太買了雙莫妮卡一直吵著要的新式運動鞋。當她們喜滋滋地回到家,莫妮卡卻突然告訴媽媽,那隻鞋越看越不J頃眼,顏色怪怪的、條紋又太長了。“反正我本來就沒有那麽喜歡,不穿就好了!”莫妮卡最後還是決定穿舊鞋去上學。

邦恩太太聽了,氣得怒火中燒,大叫:“我花了時間又花金錢陪你去買,你怎麽這麽不知道珍惜!”“是你自己不好,拿錯鞋子了!關我什麽事!”莫妮卡也吼回去。

晚上下班回來,邦恩先生知道事情的經過後也很生氣。等氣消了一些,邦思先生和太太決定進行一項計劃,以幫助莫妮卡了解每樣東西都有它的價值。第二天晚上,他們一家三口開了一次家庭會議。

“莫妮卡,對不起,昨天晚上我不應該為了鞋子的事對你大吼大叫。”邦恩太太先開口,“可是,我實在很害怕,因為每次你要什麽都買給你,反而好像害了你,讓你變得越來越自私。”“你的意思是說,以後不買東西給我了?”莫妮卡不敢相信地說。

邦恩先生趕緊解釋:“我們是想,以後,我們會先決定哪些東西是你需要的。除了這些,如果你還要更多或更好的,就必須想辦法分擔費用。例如,你需要牛仔褲,我們會買普通的牛仔褲給你,如果你一定要特別品牌的,多出來的錢你得自己付。”“可是我沒有錢呀!要去哪裏找錢?一點也不公平!別的小孩都可以要什麽就有什麽。”莫妮卡邊敲桌子邊叫。

邦恩先生和太太不讓莫妮卡的無理取鬧動搖他們的決心。不理會莫妮卡製造出來的噪音,邦恩太太繼續說下去:“這裏有一些卡片,每一張寫了一項工作和價錢。你需要錢時,我們會指派一些工作給你賺取零用錢。”過了不久,莫妮卡在百貨商場裏看上一個小錢包。她不斷地懇求邦恩太太:“求求你!求求你幫我買嘛!人家每個女生都有一個。”“可以呀,你當然也可以買一個。”邦恩太太笑著答應,並問她說;“我去拿工作卡來,你需要多少錢?”莫妮卡愣往了:“你是說我得自己去賺這些錢?”“對呀,上回不是說過了。記得吧?”邦恩太太回答。

莫妮卡開始又哭又鬧,可是她還是得不到她的錢包還有裙子、書或是項鏈,終於,她醒悟了,開始幫媽媽做家事,賺取零用錢,買她想要的東西。由於必須花費一番心力才能有收獲,她開始了解、感激以及珍惜爸媽為她所付出的一切和購買的禮物。

“太貴了!太危險了!不適合!”對一個學齡期的小女孩兒來說,隻要是她非要到手不可的東西或活動,上麵那些說詞一點兒也不能動搖她的決心。

假如這個任性的行為出現時,要注意,她可能因為看到同學有什麽,心裏就跟著想什麽,行為上則堅持要什麽。事實上,她不見得需要那些東西,但就是非常想要。若能分辨這其中的微妙關係,對處理孩子過度的需求會有所助益。在訂立孩子如何獲得她想要的東西的規則前,先教導她理清,“需要”和“想要”之間的差異。

將你的價值觀、預算和家規時時記在心裏,當孩子有所要求時,才能輕鬆應對。與其懲罰孩子的過度索求和性急,不如教導她,如何循正途去實現自己的夢想,例如買一個小皮包或看一場電影。

將滿足自身欲望的責任交還給孩子。

專家建議:

讓孩子了解人比物質重要。建立一種家庭氣氛和價值觀,讓孩子了解,一個人的價值在於他的表現和人格特質,而不在於他擁有多少東西。

愛孩子的真實自我。無條件接受、珍愛你的孩子,孩子自然會感受到自己內在的價值,不需要靠外在的物質來烘托自己。

給孩子付出的機會。有機會幫助父母做家事的孩子比較容易具有家庭價值觀,能為他人著想。

教導孩子折衷之道。與其每次都滿足孩子的要求,不如教她退而求其次,用自己的力量滿足自己。

讚美。當孩子能忍耐、延遲滿足自身需求時,稱讚她,並教導她如何循適當的途徑達到自己的目的。

關閉投訴部門凱莉是個開朗的女孩。因此,當她開始不停地抱怨學校、朋友、老師、媽媽煮的菜和弟弟等等各種事情時,湯普生太太十分擔心。自從凱莉滿八歲之後,似乎沒有一件事合她的心意。

一天晚餐時,凱莉望著媽媽準備好的菜,皺起鼻子大叫:“難吃死了!我討厭菠菜!”湯普生太太終於爆發了:“你知不知道我花了多少時間煮這一餐?你這個大小姐馬上給我離開餐桌!等你懂得感謝別人為你所做的事情以後再回來。”凱莉含著眼淚,乒乒乓乓跑回房間,整晚都不肯出來。

爸媽吃過飯後,談了一會兒。“我想,你剛才不該發那麽大的脾氣。也許不去理她,過一陣子她就好了。”湯普生先生建議說。他們決定,除了對凱莉的抱怨睜隻眼閉隻眼外,還應該進一步引導她用比較好的方式去處理她的不滿和不愉快。

第二天放學後,凱莉像一陣風暴卷進家裏,大罵:“我們老師笨死了!居然要求我們整堂課不準講一句話,否則名字就會被記在黑板上。我恨死她了!”“凱莉,我現在不想聽你抱怨。你告訴我五件今天在學校中發生的愉快事情。”湯普生太太心平氣和地說。

“愉快?今天一點也不愉快!我想不出來。”凱莉生氣地回答。

“好吧,那你就坐在我旁邊,一直坐到你想出五件事來。你想的時候,我先告訴你一件今天發生在我身上的事。強森太太打電話告訴我,她很喜歡在她生病時我們寄給她的慰問卡,她是不是很細心?”“有了,曼莎今天早上說我穿的襯衫很好看。”凱莉認真地回想。

“真的不錯。”湯普生太太回答。

又過了幾分鍾,凱莉和媽媽想到越來越多發生在凱莉身上的愉快事情。凱莉終於帶著一顆滿足的心出去玩了。

學齡期的孩子喜歡走極端,有點完美主義,如果四周的人或事物不符合她們的期望,就開始哇哇大叫。“最討厭了!”“嚇死人了!”“我就是不要”常出現在她們的對話中。因此,連連抱怨是她們正常發展的一部分,用以反映她們對周遭環境的低容忍度。

然而,如果孩子的抱怨多到讓整個世界都為之黑暗,她的沮喪可能已經超過她的負荷,很容易造成傷害。

因此,當孩子向你抱怨時,要很小心地回應。與其直接反應同情她抱怨的內容可能更加強她悲觀、負麵的想法和情緒不如教她用不同、樂觀的角度去看待同一件事物。如果她做到了,記得誇獎她。不過這並不是說,你隻能呈現樂觀、光明睜一麵;而是說,如果抱怨的內容多是“不可能”做到或改變的事物,則不如引導孩子把注意力放在解決問題的方法上,去看她“可以”努力的方向,產生行動的力量。

注意!孩子抱怨最多的事情之一就是“某些人做了什麽”。一個重要的觀念是讓孩子了解,她不可能控製別人的行為,卻可以決定自己要如何解釋並回應那些行為。

專家建議:

建立樂觀的家庭氣氛。如果孩子成長的環境充滿了樂觀包容的氣氛,她自然會用樂觀包容的態度去和這個世界互動。

和孩子共同思考問題的解決之道。首先確認孩子抱怨的問題是什麽,然後,和孩子一起腦力激蕩,列舉各種解決的方法,並評估每一種方法的可行性和優缺點。最後,選出她認為最好的方法去做。

感受孩子的情緒。當孩子抱怨時,心裏一定有很多情緒,告訴她你能了解她的感受:“我知道你的感覺。”

“要不要想個法子來解決這個問題?”教導孩子用欣賞的眼光看世界。例如,孩子喜歡抱怨和朋友一起玩的時間不夠,可以安慰她:“有那麽多好朋友真不錯,你一定很希望整天和她們一起玩。不過,就算她們現在不能出來,我相信你還是可以找到其他有趣的事情做。如果實在沒有,我倒有些工作可以給你做。”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