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及教師在利用博物館資源,給予兒童啟發教育時,往往事與願違,難以在孩子身上產生影響。專家們特別就“幼兒發展特性與博物館教育的關係”做了探討,找出影響幼兒對博物館反應的一般因素,以及父母、教師應該有的準備。
一、源自發展特性的影響
1.智能方麵
(1)幼兒隻了解具體的名詞,無法懂得藝術技巧,會很快地就對看得見摸不著的藝術品感到厭煩。
(2)幼兒的時間概念有限(即分不清“現在”及“不是現在”),所以無法了解藝術史。
(3)幼兒以自我為中心,隻對他們大致熟悉的繪畫或雕刻有興趣。也可能不了解老師或藝術家的說明,而用自己的語言、所知來闡釋。
(4)幼兒的邏輯概念有限,無法了解藝術形式或流派的演進,以及藝術家的一生與其作品。
(5)幼兒的分類能力較差,難以了解依繪畫或雕刻、時期、藝術家等所作的分類。
(6)藝術作品能吸引幼兒隻能在某一點上,所以幼兒的注意焦點是繪畫或雕刻的某一部分,而非整體。
2.生理方麵
(1)幼兒的身體較矮,看不清繪畫或者雕刻的全貌。
(2)幼兒好動,喜歡在博物館寧靜、寬大的空間裏又跑又跳。
(3)幼兒慣以觸覺感受,他們希望摸摸那些藝術作品。
(4)幼兒極易對高高的樓梯、長長的走廊和參觀時間感到不耐煩,很可能因此老落在人後或者哭鬧不休。
3.社會化方麵
(1)幼兒無法控製自己想喊想跑的衝動,在成人氣息濃厚的博物館裏很難看管。
(2)幼兒不習慣團體行動,可能會對成群結隊地參觀博物館感到不愉快。
(3)幼兒需要一對一的關係,所以由一個成人帶著他參觀,他就可以忍受,甚至享受博物館的參觀活動。
二、參觀的準備
了解“幼兒發展特性與博物館教育的關係”之後,父母及教師還需做好事先的參觀準備工作。
1.創造一個美的世界
(1)在房子裏掛置油畫、雕刻等藝術品,可以同時並列著名與普通的作品。孩子的畫也可以掛上去。注意高度要以方便孩子觀賞為原則。某些畫可以常做更替,或轉換位置。
(2)擺一些幹燥花或鮮花。注意擺置的地方是否合適?花瓶的顏色及整體搭配是否調和?
(3)家具的布置同時要讓孩子也有一份參與感。可以設一個公告欄張貼他的作品,或是另辟一個角落,讓他擺設他所收集的東西,如小石頭、貝殼、樹葉……
2.促進感官的發展
孩子對色彩、形狀、質地的感受及其發展,對他日後參觀博物館影響至深。
色彩和孩子討論家中的油畫、雕刻、水彩畫的色彩,也可以討論孩子自己作品的色彩。由小處到大處,由室內到戶外。並且為孩子訂“作業”,諸如,你能找出綠色的東西來嗎?那片樹葉有幾種顏色?鼓勵孩子仔細觀察大自然的顏色,如石頭、水泥、泥土的顏色,這些東西可以加強孩子顏色的概念。
形態要培養孩子對質地的感受力,可以讓他用指尖去感受(如桌子、地板、窗子、植物、布料、頭發),也可以讓他摸摸家中的陳設。讓一群孩子圍成圈圈分別描述對某一件東西的質感,或者也可以蒙住他們的眼睛,讓他們傳遞各種質料的球、布袋子、盒子、盤子、碗、砂紙等等,由他們描述對質地的感覺。
3.激發想象力
激發想象力,對幼兒而言,最明顯的來源就是圖畫書、孩子自己的作品、別人的作品及自然現象。
念故事給孩子聽,也要孩子念給你聽,即使他不識字也憑空捏造或看圖說話。問孩子“看到什麽啦?”“告訴我你畫的是什麽?”“它像什麽?”等等。
4.出發的程序
(1)停留的時間任何博物館幼兒都不適於長時間停留(每次以大約20分鍾為宜),隨著年齡的增長再斟酌加長。若孩子確有興趣繼續參觀,可考慮加長時間。但與其到頭來興味索然,不如讓他意猶未盡,而有下次再訪的興致。
(2)參觀的焦點第一次帶孩子進博物館,應先從某一區的某一個展覽室開始,日後再依次將範圍擴大。最初先將焦點集中在具體的內容上,其次才延伸到抽象的作品。對於抽象的畫作,不妨先由熟悉的主題做嚐試,如人、動物,進而到較為陌生的題材;先強調故事,再論及色彩、形狀、風格等。
(3)人數一開始最好一個大人帶領一個兒童,再逐次增加人數。
(4)假若你的孩子是第一次去參觀博物館,你要事先告訴他:你們將要做什麽,乘什麽交通工具去,會看到什麽,甚至到哪兒吃東西。
(5)讓他先看照片,或帶他從博物館的牆外經過,告訴他:你們登上許多階梯之後,會看到入口處大盆的鮮花,然後是牆上的畫,周圍的擺設以及裝飾……
如果能把這些“事前準備”視為博物館整體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環,而做好周全的安排,將有助於博物館教育與兒童發展的聯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