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幼教老師說,平時要處理幼兒行為問題,需要與家長溝通,因此和家長接觸的機會很多,可觀察到家長各種教育小孩的方式,並令她深深感受到:教育不是隻在學校中才實施的,更是從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中所傳達出的信息。
一、你害怕生物嗎
孩子大多喜愛生物,周圍的大人不能因為自己害怕,就阻礙了孩子接近自然的機會。
王小立剛來幼兒園時很不能適應,當他發現園內有生物室,養著螳螂、蟋蟀、秋形蟲、偽步行蟲、蝸牛等等,就愛不釋手,老師因此允許他先待在生物室,不強迫他進教室,不久他就適應了。每天,小立一到園,就會馬上跑到園內的茶圃或花盆去尋找蝸牛,然後小心翼翼地將它放在盒內,整日去捧著,放學後帶回家。家裏也很配合,盡量滿足他的喜好。一日,媽媽喜形於色地來園裏說:“我們原本幫蝸牛蓋了一間小房子,已經不夠住,現在又建了一棟別墅,大多是小立自己動手設計的!”
李偉是個粗線條的大個兒,手腳動作大,常不小心與人相碰撞,發生爭執,但他其實是個感情很細膩的小孩,非常溫柔,對待生物室的小動物尤其如此,常在生物室徘徊。有一天,他忍不住要求老師送他一隻麵包蟲,歡歡喜喜地帶回家。第二天,卻見他垂頭喪氣來到學校,說:“媽媽把我的麵包蟲丟到垃圾桶去了,她說她會害怕,不準養。我一直一直保證不會讓它爬到盒子外麵,可是……。”兩行眼淚隨之而下。
其實,不僅多數的家長怕生物,就連許多幼兒園的老師也怕。很難要求每位家長、老師都能以身作則,帶領小孩親近生物。但是大人即使害怕,也請不要在言詞、行動上表現出來,因為孩子大多天生喜愛生物。周圍的大人不能因為自己害怕,就阻礙了孩子接近自然的機會。
自然對孩子的啟發,不隻在愛護動物、生態保護上,孩子更觀察到生命的變化,例如觀察蠶寶寶、毛毛蟲等,由生看到死,看到了昆蟲的蛻變,看到了因果關係等等。這種透過日常生活的觀察與接觸,更能吸引孩子,對孩子的心智成長有很大的幫助,是孩子通往更高層次思考的基礎。因此,大人實在要很小心地維護孩子對自然的興趣。
二、你過度保護孩子嗎
若因偶爾的差錯,換來過度的責難,更嚴重的是可能因此因噎廢食。在許多需要孩子自由創造、大膽跨越的教學活動上,對孩子立下過多的限製……。
有一日,向來怕狗的成浩興致勃勃地跟著其他小孩在園內追逐小黃(狗)。小黃被追至木屋已無處可逃,突然反向衝入人群,其他幼兒均本能地閃開,成浩卻反應十分激烈,嚇得又叫又跳,急急閃開時,不慎撞及木屋角,一時血流如注,送至醫院縫了數十針。媽媽聞訊趕到園裏,老師內疚地向成浩媽媽道出原委,媽媽沒有責怪老師,隻是很感慨地道出她的擔憂:“這孩子自幼就很大膽,什麽都不怕,可是就怕動物,他今天的反應真是令人擔心。我怕他以後會因害怕動物,反應過度而造成傷害。不知該怎麽辦?”討論結果,媽媽要求老師有機會多讓成浩接近生物,家裏也考慮飼養小動物。
三、你懂得欣賞孩子嗎
幼兒園的家庭作業花樣很多,諸如:要求家長帶小孩參觀博物館;到公園放風箏;帶自小到大的成長過程照片;帶自己最寶貝的東西來園分享等等。芸珊每回都很興奮地帶著作業到幼兒園,媽媽參加家長會時也很高興地說:“非常感謝老師每周能想不同的節目給孩子。剛開始在找材料或活動時,她相當依賴我。慢慢地有了經驗後,她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會自己找材料,自己動手做,而我在一旁欣賞那滿足、自信、不做完決不罷休的模樣,真令人感到安慰!”
同來參加家長會的毛毛媽媽靦腆地說:“老師!對不起啦!我工作實在是太忙了,下班回到家裏還有一大堆的家事要做,真是沒空閑陪這個小的了!”老師將問題拋給芸珊媽媽:“我們可以請教同樣是上班的珊珊媽媽,問問她是如何安排時間的。”珊珊媽媽回答說:“孩子小的時候,我都盡量陪她,然後慢慢培養她獨立自主、對自己事情負責的習慣。”
這位幼教老師,與幼兒相處多年,發現與孩子相處時間的長短,並不一定和親子感情成正比。無論工作或家事多麽忙,與孩子相處隻有一個秘訣,那就是以“欣賞的角度”來看孩子的所作所為。能欣賞孩子的老師或父母,反而能因欣賞到孩子的作為而化解了工作上的疲憊;而孩子因受到重視,會更努力發展潛能。如此,親子關係也會有良性的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