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兒童繪畫
“哪裏有兒童,哪裏就有兒童畫。”
生活中即是如此,孩子們信手在牆壁上或書本上隨意塗畫,絕非成人的慫恿,也不是藝術家的自我表現,完全是來自童心的興趣與行為快感的滿足。在課堂上看著孩子們隨意塗抹的有趣形象,稚拙、自由的創造十分動人。美麗的太陽被畫得像人一樣,結伴成一群。樹的造型被構成了新的秩序,簡約的圖式仍不乏動人之處。還有更奇異的表現,人的眼睛被畫到了腦袋外麵,大概這個4歲半的女孩子更喜愛突出一雙美麗的大眼睛吧。一個喜愛畫舉重的4歲女孩重複畫了多次這樣的畫,按成人的視覺思維習慣,根本看不懂畫得是什麽,但這些象征意味的符號式圖式確實是她在電視中感受到的印象。這正體現了兒童不合邏輯的視覺思維特點。
兒童在繪畫中分享自己在生活中的全部感受和體驗,這種非藝術目的的行為體驗完全來自兒童的天性。每個兒童一旦拿起筆,都會自由地塗畫自己的個性圖式。
二、兒童繪畫的表現特征
既然兒童繪畫是出自天性的非藝術行為,那麽我們的教育首先應尊重、理解兒童的這種天性。兒童美術教育不應是美術技巧常識的灌輸,不能以成人的審美觀來指導兒童該如何去畫。這樣往往導致孩子們天性不能自然地發展,使他們屈從於權威或取悅成人。孩子不是成人的簡單化,而是有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
正由於兒童與成人的思維上的不同,在繪畫表現上兒童完全有自己獨特的個性特征,下麵是1至6歲兒童在繪畫能力發展上的大致分期。
1.亂塗階段:1~3歲
動作控製能力差,手眼動作還不協調,繪畫大多是一種體力感上的亂畫。作畫無明確方向、目的,情感上沒有把自己的動作和紙上的符號結合起來。
2.基本形狀階段:3~4歲
動作控製有了較好的發展,手眼動作也比較協調了,能控製線條的方向和長短,並能掌握基本形狀,如方、圓、三角形等。能進行簡單符號式的描繪,發現自己的動作和紙上符號的關係。
3.4~6歲
動作控製有了更大的發展,手眼動作完全協調,能通過繪畫和外部世界進行信息交換,表現個性和自己所畫圖的關係,能用基本形式創造初期畫。給圖畫命名,使其成為真正的信息交換形式。
這種硬性的階段劃分,旨在說明兒童繪畫能力的發展過程,並不是任何一個3歲的兒童都會完全一樣,但每個兒童經曆的過程大致如此。
在初期畫階段,兒童還不明白空間中人與物的合理分布。他們的空間處理是任意的,是以自我(或自我設想的人或物)為中心而安排、擺置景物的。“泛靈論”也是兒童畫中常見的現象,由於兒童豐富的想象,無生命的事物也會被擬人化,一個6歲的孩子給鴨梨也畫上了眼和腿。
孩子們大多喜愛畫花、草、房屋、小動物、機器人等,但在這些相同的題材中,孩子們仍有各自的創造。生活中一些人往往把繪畫的“客觀真實”作為評價兒童畫的標準,殊不知他們所陶醉的完全是一種自我的生活觀察和體驗。正像那個畫舉重的女孩,完全是因自我感受表現在紙上而感到愉快滿足。
三、促進人格的全麵發展
由於今天人們對藝術的厚愛與讚賞,使她變得更超凡脫俗遠離生活,而有些家長們看到孩子們繪畫的興趣,便以為孩子真的要當畫家了,很難以平常心欣賞孩子從繪畫中所得到的樂趣。正由於世俗的偏見,使美術教育局限於狹窄單一的美術知識技巧的傳授中。於是,兒童“小國畫家”、“小創作家”被吹到了天上。我們並不否認兒童們的創造才能,但我們應當清楚,孩子應順其自然地成長,孩子們並非為藝術而表現,但作品卻呈現出個性,這種個性是來自內心的需求,而不是為了取悅社會和他人。有些人把兒童畫中的技巧效果視作兒童學習繪畫進步的標準,大大挫傷了兒童們積極的創造欲望,也把一些孩子引到了追求技巧效果、死板的死胡同。
兒童美術教育的功能,在培養、促進人格的全麵發展。在兒童接受教育的全部興趣中,美術是最使孩子們感到自然、親切的形式。我們所要做的,是在兒童努力於獨立掌握某種經驗時,給予恰當的幫助,以及有利於學習的環境和道具。通過美術教育,培養兒童理解事物的能力,發現個體與社會間的諸種關係,在情意、智力及社會能力上得到更大的發展。
美術教育的過程也是積極發現的過程,我們應當學會保持兒童的獨立價值,不使其屈從於權威,或被動的接受知識。我們的教育正是在解放兒童與生俱來的大膽好奇心的同時,使兒童們能得到人格全麵的自然發展,以良好、健康、富於個性的心態去迎接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