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愛音樂是人的天性,嬰兒自呱呱墜地起,就會手足舞蹈。陪伴寶寶長大的媽媽,抱著寶寶吃奶,搖著寶寶入睡,逗著寶寶嬉笑,哼哼唱唱。媽媽是寶寶最好的音樂啟蒙老師,而生活周圍,俯拾即是音樂素材,隻要有心,親子同樂,趣味無窮。
一、規律的節奏
每位媽媽都有這樣的經驗:寶寶困了,卻咿咿呀呀、吵吵鬧鬧。這時,媽媽或抱起寶寶,或寶寶躺在小床上,規律地拍拍他或搖搖他,一會兒寶寶就安靜、甜蜜地進入夢鄉了。
媽媽這規律的擊拍,就是一種“節奏”。“規律”讓人有舒服、安定的感覺。而我們的生活就在一個“大節奏”中進行,例如,心髒的跳動、時鍾的滴答滴答、日出日落,甚至整個宇宙的運行,都有一定的規律。
當我們哼著歌兒,拍著寶寶時,別忘了配合曲調的快、慢、強、弱,別小看這個小動作,寶寶在媽媽的引導中,慢慢學會生活中的秩序,它還可以影響寶寶將來學習音樂的興趣呢。
·適用的音樂:①搖嬰仔歌 ②搖籃曲
二、奇妙的聲音
幼兒對“聲音”十分敏感且感興趣。3個月大的嬰兒即可分辨媽媽的聲音;1歲多的幼兒,看到東西,不管是玩具或是小湯匙、筷子,想盡辦法拿到手後,第一個反應就是“敲出聲音”來。矮櫃中的鍋子、鏟子、鍋蓋,都成了寶寶最愛的節奏樂器。
而遊戲中的嚐試和學習,點點滴滴都會進入孩子的音樂生命裏。或許這個小時候愛拿鍋蓋、餅幹盒子敲打的寶寶,將來會是一個好鼓手呢。
聰明的媽媽,不要輕易阻止孩子的敲敲打打。把家裏可以敲的東西全搬出來,在適當的引導下,家庭樂團就可以開始啦!
·可運用的音樂:節奏明顯、輕快的二拍子進行曲;念唱兒歌。
三、語言節奏
語言含有自然的聲韻節奏,尤其中文,一個字一個音,非常清楚。我們可以在教孩子說話的同時,配上有聲音的節奏,例如,拍手、踏步、敲打桌麵或空罐子等,加深寶寶對語言的節奏感。
“說話清楚、表達能力好的孩子,一般學習能力也較強。”透過語言的節奏,將有助於孩子的表達能力,您不妨善加利用。
四、小小指揮家
中班及大班的孩子,活動力最強,一刻也不安靜。音樂遊戲,能使他們“聽”到長輩的提訓或同伴的說話,認真地“參與”活動;在需要安靜的時候,能夠“停”止活動、安靜下來。
爸媽如果能夠成為孩子的玩伴,親子一起遊戲,那是最快樂的事。
當小朋友唱歌或跳舞時,請爸媽用節奏樂器,或拍手和著節奏替孩子伴奏。孩子可以隨興停下音樂,爸媽的節奏也跟著停。音樂再響起,活動又繼續。
一位幼教老師,常常發現有些孩子動作很慢,拖泥帶水,一點“節奏感”也沒有。因此在適當的機會裏,老師會放下音樂課不上,來個全身“節奏反應”遊戲。當小朋友在全體拍完手肅靜之後,而自己冒出巴掌聲,就使孩子知道什麽是“慢一拍”了。
有人開玩笑,說學音樂的孩子反應較快,被車子撞到的機會較少。不管怎樣,別把人類生下來就有的“節奏感”給埋沒了,運用您的智慧,幫助孩子發揮他音樂節奏的潛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