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者對一名1歲女嬰進行過追蹤研究。從她1歲零1天開始,就給他朗讀幼兒小畫書。她開始時的態度是淡漠的,注意力很不集中。進行了兩個月後情況有了改變。每當研究者問:“咱們念書,好嗎?”她就立即高興地回答:“好!”接著就安安靜靜地坐下來,以急切的神情盯著書。聽的時候,她能根據內容變化,微笑、激動、竊竊有聲,還能準確地插接一兩個字。與此同時,還讓她認讀漢字,培養她的注意力。開始的一個半月後,隻有遮住其他字和畫,她才能認讀已經認識的漢字。但兩個月後,即使不遮住其他字,她也能根據指示清晰地認讀了。注意力明顯超過1歲零兩個月的嬰兒常規。
調查表明,通過讀書對嬰兒進行注意力的早期培養,主要在無意注意誘導、有意注意啟蒙等方麵有較明顯的效果。
1.無意注意的誘導
發生無意注意通常與注意對象的新異、多變化、強烈、優美、同注意者關係等方麵相關。但對嬰兒,即使具備了這些特點,也存在著如何穩定持久的問題。
首先是選擇畫書。傳統的看法是對兩歲左右嬰兒隻能選擇單頁的畫,不宜采用連貫係統有情節內容的畫書。研究者認為恰恰連續性才更有吸引力,它能給嬰兒提供連續性的懸念,從而更容易使注意穩定。研究者選擇的是有簡單情節的故事性畫書,文字優美,圖畫清晰,色彩對比強,兒童特點突出。至於這裏的情節嬰兒懂還是不懂,不該用成人的標準去苛求。既然她的注意能穩定,起碼證明她是以其獨特的理智與情感獲得了某種意義上的“懂”。
其次是注重朗讀的美感效果。要用普通話,有表情,並注意語言準確、語調美等問題。至關重要的是嬰兒的喜聞樂聞。要學習童話語言,追求讀的藝術吸引力。譬如小畫書《汪汪看家》,其中有許多動物跟小狗汪汪說話,研究者分別用小貓、小豬、小公雞、狐狸、老狼等不同的童話角色的語音語勢讀,誘導嬰兒注意並使之穩定。變換朗讀形式也能起到穩定無意注意的作用。小畫書《小公雞學吹喇叭》中有頁文字較長,每讀到這一頁,嬰兒就厭煩地插手亂抓。後來運用不同形式的讀法,把小公雞吹喇叭的3遍不同效果明顯地讀出來。結果,情況轉變了,她聽時表情認真而且像是在探索:“這是怎麽回事?”
還采取用手指著文字朗讀的辦法,讓兒童不僅看畫而且也看文字。開始她隻注意畫,對麵目差不多的漢字不感興趣,但久而久之,尤其是她認識了一些字以後,注意開始轉移向文字了,有時眼睛隻在畫麵上掃幾秒鍾就轉而看文字,好像弄明白了讀的是文字而不是畫麵。兩個月後,當她自己翻看畫書的時候,竟用手指著字念出來。看來,當嬰兒開始發現一行行的漢字是新異的、變化的,注意力的發展將會發生突變,因為無意中已經萌生了有意。
2.有意注意的啟蒙
1歲多的嬰兒自我意識尚在隱約萌動,意誌當然更微弱。但追蹤研究發現,她雖然沒有“我”的觀念,但對尊重還是有反應的,愛的需要已經很明顯,有意注意啟蒙是有可能的。
首先,要注意選擇讀書的時機。她主動拿書時,並且說:“念!”這是不可放過的時機。當這研究者主動給她讀,總是心平氣和地先征詢她的“意見”。她欣然同意,這已經是有意注意了。
其次,發展有意注意可以考慮邊讀邊指出相應的畫麵,以用視覺範疇來協調聽讀。這裏考慮的是理解的問題。一幅畫的畫麵很豐富,句子與畫的聯係需要成人幫助嬰兒建立起來。做到這一步,就要加些啟示性的解釋,這是培養有意注意的重要基礎。
另外,還要提供插話、接話的條件,以引起她的興趣,使注意轉向有意識。給嬰兒讀書最忌諱強迫,你責令他“好好聽,不準亂動”,他下意識地還要動。讀書如果不是由成人全部承擔下來,而是給嬰兒稍留有餘地,哪怕是一本書就留幾個字,嬰兒也會有極大的興致。讀書期間,他若滿懷期待感,指向和集中就會有意誌特征了。引導時要注意找出一些容易念的字、生動形象的字、象聲字留給她,讓她插進來讀。據實驗觀察到,她全神貫注地在等待,翻到有她曾插話的那一頁,竟激動得連畫也顧不上看,能準確地讀出她該讀的字,她會興奮得手舞足蹈。研究者認為這樣的效果是由於插話本身承認了嬰兒與成人間的正常人際關係,也就從某種意義上維護了嬰兒的“自我”價值和最初級的自尊心。而這期間的注意顯然具有有意性。
3.幾點啟示
給嬰兒讀書有助於注意力的早期培養,這種培養過程同時也是嬰兒智力的其他方麵協調發展過程。注意與觀察從根本上相通,它跟觀察力發展的關係不言而喻。嬰兒不具備完善的理解素質,記憶力隻能較多體現在機械識記和保持方麵。如果這種記憶與有意注意相聯係,顯然遠遠勝過無意注意。嬰兒集中注意等待插話的過程,她頭腦裏不僅是在進行形象組合。似懂非懂的言語信號何嚐不是在策動思維和想象呢?
給嬰兒讀書的主要意義,顯然不僅僅在書的內容本身對嬰兒精神世界的充實,同時應當關注的是它對早期智力發展的重要價值,還有如何盡可能地把嬰兒世界和成人世界溝通起來。
傳統觀念中關於早期教育的許多“辦不到”、“不可能”往往是慣性思維的結果。
給嬰兒讀書無論開始得怎麽早也不過分,然而對智力發展產生影響總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