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節 歡喜宮中鳳凰兒

  1917年11月19日,印度北方邦阿拉哈巴德市的歡喜宮主人莫蒂拉爾的長子潘迪特·賈瓦哈拉英迪拉·甘地像爾·尼赫魯和兒媳卡麥拉要為人父母了。尼赫魯一家盼望著家裏生個男孩,以便傳宗接代。尼赫魯家族不僅是印度一個威鎮四方的大家族,在世界近代史上也算是名聲顯赫。在印度這樣一個多民族、多宗教、文化多元、種姓複雜的國家中,尼赫魯家族屬於高文化層次、高種姓的上等門戶。他們經濟富有,社會地位高貴,家族中多數成員受過良好教育,精通梵文及法律等,學識淵博,誌向遠大,爭強好勝。伴隨著一聲響亮的啼哭,一個小生命來到了人間。奶奶第一個從產房走出,她對嬰兒的到來大失所望。但莫蒂拉爾一眼就讀懂了她的麵部表情,隨即扯開嗓門說:“哈拉爾的這個女兒可能勝過1000個兒子!”盡管這麽說,但莫蒂拉爾對自己的獨生子生了個女孩,內心還是有幾分失落。尼赫魯比他父親更開明些,他聽說妻子生了個女兒,還是很高興的。尼赫魯在家人為他的女兒起名“英迪拉”的前邊加上“普裏雅達希妮”,意思是“美麗的”,可見他對自己的寶貝女兒非常喜愛。家人都親昵地稱英迪拉為“英杜”。小英杜在歡喜宮裏受到嗬護備至的寵愛,特別是爺爺莫蒂拉爾,他雖竭力倡導對孩子教育必須嚴格,但對英杜卻十分遷就;奶奶對這個小孫女更是偏心袒護。英迪拉自幼聰明伶俐,嫵媚動人,被視為家中一顆掌上明珠。但隨著歲月的流逝,她幼小的心靈上開始留下了不悅和傷痛。姑姑們不大喜歡英迪拉母女,她們常在私下說英迪拉母親卡麥拉的壞話,還嫌英迪拉長得幹癟瘦小不好看。這使幼小的英迪拉自尊心大傷,為媽媽在這個大家庭中受氣而深感不平,性格慢慢地變得沉默內向起來。從此,英迪拉與姑姑在感情上結下疙瘩,直到她離開人世,這個疙瘩都沒得到徹底解開。後來,由於英迪拉的爺爺和父親因投身於印度民族解放運動中而先後被捕入獄,小英迪拉就與政治結下了不解之緣。

她從小就接觸到很多赫赫有名的民族解放先驅人物,培養了她的愛國心。因此她兒時就脫下了華美的巴黎繡花洋裝,與媽媽一樣穿上自家紡織的十分粗糙的印度土布,以表示她的愛國熱情。這不是一個尋常孩子所能做到的。英迪拉在童年時期就充滿幻想,想成為法蘭西的巾幗英雄貞德那樣的人物。長大成人後,她曾對記者說過,她一生崇拜兩個人,即聖雄甘地和聖女貞德。她說聖雄甘地給了她作為一個政治家的思想和才智,而貞德則給了她人生的意義與力量。隨著年齡的增長,英迪拉表現出了更強的個性,利用一切機會充分展現自我。1930年,聖雄甘地的“第二次不合作運動”在印度如火如荼地展開,當時年僅13歲的英迪拉就提出要加入國大黨,因為年齡不足18歲,沒有被接納。但她並不氣餒,自己組織了有上千名兒童參加的“猴子隊”。這在許多大人眼裏不過是個兒戲,但英迪拉可把這當做正事。她說,“猴子隊”功不可沒,在反對英國殖民者的鬥爭中做了許多工作,起了成年人起不到的作用。而事實也的確如此。尼赫魯對於自己的獨生女兒寵愛備至,但在教育問題上卻毫不含糊。無論他在什麽樣的環境中,對英迪拉的學習總是抓得很緊,對她的文化知識、性格與政治意識的培養更是十分重視。在英迪拉5歲時,尼赫魯就從監獄裏給他的父親莫蒂拉爾寫信,希望家人抓緊安排她做功課,從小養成她愛學習的習慣。在為英迪拉選擇學校的問題上,這對父女之間還發生了激烈的爭吵。最後父女倆達成妥協:英迪拉不去上學,請家庭教師上門授課。英迪拉啟蒙教育問題經過一場家庭爭執後剛安排妥當,不料,母親卡麥拉得了肺結核病,印度國內治不了,隻好到歐洲去檢查治療。英迪拉隨父母一起到了日內瓦,開始接觸西方世界,接受西方教育,先後進入日內瓦國際學校和貝克斯新聞學校。她很喜歡這兩所學校,並在那裏學習了一年多時間。她學習認真,遵規守紀,尼赫魯對英迪拉的在校表現非常滿意。這一段時間,母親接受治療,父親幾乎每天接送女兒上學,寒假帶她去滑雪。英迪拉把這一段時光看做是她一生中最可貴、最快樂,也是最難忘的經曆。1927年12月,尼赫魯一家三口回到印度,英迪拉又被送進一所教會學校。

這裏的學生多是英印混血兒,擔任教師的修女們又多為德國人,以至於整個學校的氣氛比較親英,甚至反對學生舉行印度傳統節日的慶祝活動,這樣的學校令愛國情深的英迪拉非常討厭。後來,英迪拉又被尼赫魯送進浦那學生自立學校,這所學校條件一般,校舍年久失修,學生夥食比較差。來到這裏的英迪拉舉目無親,特別懷念十分疼愛自己的剛剛過世的爺爺,想念久臥病榻的媽媽,更牽掛再次入獄的父親。但她是個堅強的女孩,強忍了悲痛與傷感,努力適應學校生活。不久,她的大姑姑也被捕入獄,姑姑的三個女兒也送到浦那學校,英迪拉不得不擔當起“家長”的角色,照顧三個堂妹的生活與學習。經過這一番磨煉,英迪拉變得更堅強和能幹了。1934年,英迪拉進入位於孟加拉省桑蒂尼克坦的國際大學,這所大學是由印度詩人泰戈爾創辦的。她很喜歡這所大學,這裏是她離開日內瓦返回印度後讓人最滿意的地方。每天的生活很有規律,除了係統的文化學習外,還有充足的時間專修印度的音樂、舞蹈、繪畫等古典藝術。泰戈爾當時已是73歲的高齡,他是一位熱愛祖國,又具有世界胸懷的偉人,大膽地提出“天下一家人,四海皆兄弟”的口號。他辦學的宗旨是將本校的學生培養成世界公民。因此,英迪拉到國際大學後,把泰戈爾當做自己心目中最偉大的人物。可惜沒過多久,為了陪母親去歐洲治療,英迪拉不得不離開隻待了一年的國際大學。1936年,母親離開人世,英迪拉悲痛欲絕。每當她回憶失去母愛那種傷痛時,總說這是永遠也難以彌補的。英迪拉按照自己的意願於1939年2月考取了牛津大學,4月進入該校的薩默維爾學院攻讀曆史和人類學,也學習了行政管理和法語,閱讀了大量藝術、考古、建築和宗教方麵的書籍。英迪拉在牛津大學學習時成績一般,有兩次考試不及格,而且她還沒拿到學位就回印度了。當時仍在獄中的尼赫魯以為女兒是為了他而中途輟學的,對此感到有些失望。可是英迪拉認為學校教育不是衡量一個人能力的惟一標準。家庭、社會對人都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她說丘吉爾(英國首相)在學校時成績就很壞,然而卻成為了英國的偉大人物,也是世界上的偉大人物之一。

的確,就拿英迪拉來說,她從家庭所受的教育,對她的成長與成功,以及日後登上一國權力頂峰所起到的作用,是任何學校都不能替代的。拿身陷囹圄中的尼赫魯給英迪拉寫的200多封家書來說,就是一部極全麵的教科書。英迪拉也稱這些信件使她對真實世界有了更多的了解,對她的人生觀形成大有裨益,是其他任何教育都不能比擬的。尼赫魯在獄外時,更不惜時間對女兒進行言傳身教,注意培養她的政治悟性,一有機會就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向她講述世界奇聞、各國概況、人生哲學,帶她參觀各地名勝古跡,並親自講解,還鼓勵她充分利用歡喜宮內的大量藏書。這些書籍對她認識世界、了解世界大有幫助,極大地影響了她的人生軌跡。而且,由於尼赫魯家族的社會地位,使英迪拉從小就見多識廣,有機會接觸印度各界人物甚至世界名流。除了聖雄甘地和泰戈爾外,在歐洲她還會晤過羅曼·羅蘭、蕭伯納、愛因斯坦和英國工黨的許多要員。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