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陵出土的侍女俑造形精美,是陽陵漢俑中的一枝奇葩。
陽陵陪葬墓園出土的一批粉彩陶俑,形象娟秀,造形精美,賦彩華麗,保存狀況良好。漢代藝術家運用簡練的雕塑手法,對下層婦女進行了生動細致的刻畫。這些氣韻生動傳神的侍女俑、舞蹈女俑、歌伎俑、奏樂女俑與體態飽滿豐腴、雍容華麗的唐代貴婦俑不同,陽陵侍女俑形體比較清瘦秀美,一般是削肩細腰,長襦寬袖,色彩淡雅,表現了東方女子的文靜含蓄之美。真實地反映了漢代人的審美情趣。
女立俑高51厘米,發式前額中分,長發至後頸處合攏下垂於背部,在發尾處挽成垂髻,正是西漢初年流行的墮馬髻。女立俑身材比例勻稱,穿深衣長袍,有三重錦緣相疊在胸前。曲裾為喇叭狀,袍不墜地,下裾寬約10厘米。裙裾下穿著肥大的褲子,腳蹬平底布鞋。塑衣式彩繪侍女俑陪葬墓園出土女立俑雙手交合於胸前,雙手之間有一圓孔通過,當是專事執彗灑掃或操持各種勞作的奴婢俑。女立俑表情淡然,神情拘謹,麵帶憂慮,多是些忠於職守的下層中年勞動婦女形象。
女立俑中還有一類年紀稍輕,粉頸半露,麵目豐潤,環發垂髻,衣著講究,當是墓主人貼身侍女形象。侍女俑高約50厘米,發式前額中分,又於顱後挽成椎髻,髻下分出一縷青絲下垂。侍女俑身穿紅、白兩色絲綢深衣,右衽,以彩色紋錦鑲邊,寬袖,腰間係彩帶,袍衫下擺如喇叭狀,裙邊曳地,方頭如意履微露袍外。站立侍女俑麵容姣好,眉目細長聚於額,雙目微睜而低垂,嘴角抿而帶笑意,雙臂平伸,掌心向上,手持器物緩步徐行向我們走來。漢代藝術家將一個生活中常見的精彩動態捕捉住,使這位雙手持物邁著碎步的漢代侍女產生了生命的顫動,直入我們的心靈。
跽坐女俑高41厘米,粉麵含春,丹鳳眼目視前方,鼻梁挺直,櫻桃小口點朱丹,黛色眉,發髻施黑彩,容貌俏麗。跽坐女俑內外共著紅、黃、紫色三重曲裾深衣,袖口、衣襟處錦緣用彩色紋錦鑲邊,袍服腰間係一紫色或紅色綢帶,衣著華麗。侍女雙手向前平伸,手中持有器物,器物已佚,似在侍候主人宴飲或觀賞歌舞。她們是訓練有素、恬靜端莊的宮廷侍女形象。
在彩繪跽坐俑中有一件侍女俑造形尤為生動。此俑長眉細目,丹鳳眼,隆鼻,小口微啟,麵龐豐潤。漢代匠人為了體現少女天真活潑的個性,在刻畫其麵龐儀態時,著意突出了少女的矜持,體態上故意扭捏,雙目中流露出頑皮的微笑,顧盼神飛。少女的雙手攏於寬大的袖筒之內,合於麵部。營造出“猶抱琵琶半遮麵,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效果,東方少女的天真典雅躍然眼前。漢代工匠以洗練的手法再現人物瞬間所表現的情感,一抬手、一回眸的簡單生活動態,卻造就了這件侍女俑的神韻,讓一個普普通通的侍女超凡脫俗了。
彩繪跽坐侍女俑陪葬墓園出土你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陽陵侍女俑的年齡、身份、際遇各不相同,形象、風姿、神韻便各有特色。比較年長的勞作奴仆女俑神色凝重,表情深沉,她們是負責做灑掃雜役的奴婢,地位尤為低下。年輕的侍女俑則表情明朗得多,她們麵龐或圓潤或清秀,神態或天真喜悅或凝神靜思,無不各具特色。漢代工匠著意刻畫其美妙的青春年華,低垂的發髻,豐盈的肌膚,在身段和麵部的輪廓線上表現健康的肌肉感,動作誇張飽滿,極富動感,以至於我們注視著站立在麵前的漢代侍女俑,總覺得在那沉默而神秘的表情中,隱藏著另一個世界太多的秘密。
漢代的豪門貴族經常在家中恣情聲伎,宴集賓客,長夜酣歌。陽陵陪葬墓園出土的眾多華衣彩繪陶俑正是墓主人家中奴婢、侍女、歌舞伎的替身,是漢代統治階級“事死如生”觀念的具體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