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景帝在公元前154年做了一件鞏固西漢中央集權製的大事,就是消滅割據勢力,平定“七國之亂”。
漢高祖劉邦在西漢政權建立初期,消滅完全割據的異姓王,代之以半割據的同姓王,用以“屏藩朝廷”,企圖以宗族血緣的關係來加強統治。當時國王多為幼童,在文帝時諸侯國王都長大了,隨著諸侯國勢力的逐漸強大,他們與中央政權的矛盾日益加深,成為企圖推翻中央政權的地方割據勢力。賈誼曾上書文帝《治安策》,主張用“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辦法,“令諸侯不敢有異心”,以鞏固中央政權。但寬容忍讓的文帝出於安定團結的考慮,並未采取行動。
景帝統治初期,晁錯作為主要謀臣力主改革,由於景帝的支持和信任,晁錯“幸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景帝前元四年(公元前153年),漢朝廷中風雲又起,早在文帝統治時期就已初露端倪的諸侯王顛覆朝廷的威脅,現在已經是劍拔弩張了。諸侯國勢力日益猖獗,已成尾大不掉之勢,他們開始驅逐漢官,進而與朝廷抗衡,想推翻朝廷自己做皇帝了。
禦使大夫晁錯旗幟鮮明地提出了削藩的主張。他建議削減各王國的封地,逐漸擴大中央直接控製的地盤,以加強對地方的控製。他特別指出吳王劉濞最危險。吳王劉濞是劉邦次兄劉仲之子,曾隨從劉邦平定異姓王的反叛,被劉邦立為吳王。吳王劉濞封地3郡53城,又經過30餘年的經營,富可敵國。他早就“既得銅山鑄錢,複煮海水為鹽,誘天下亡人,謀作亂”。吳國不但地盤大,軍力強,且吳王劉濞勢力膨脹,野心勃勃,他對中央王朝早有怨恨,長期以來稱疾不朝,早就蓄謀叛亂。晁錯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指出:削藩,諸王要造反,不削一樣要反。等到他們準備充分再反叛,朝廷的禍患就大了。
漢景帝采納了晁錯“削藩”的建議並付諸實施,令晁錯采取各個擊破的手段著手削奪七國封地。晁錯首先查出諸侯王的罪過和事實,借故削去了楚國的東海郡、趙國的常山郡和膠東國的六個縣,還借機修改了有關律令30章。這個措施打擊了諸侯王的政治野心,直接損害了他們的既得利益,使諸侯王感到危機四伏。吳王劉濞派出使臣,遊說各諸侯王,鼓動他們一起造反。於是一些“同欲相趨”的諸侯王便以吳王劉濞為主謀,建立起軍事同盟,積極準備向中央進攻,致使漢室升平數載又生禍亂。
漢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景帝決定削去吳國的會稽、豫章兩郡。當詔書發到吳國,吳王劉濞殺了漢使,首先在廣陵起兵反叛。吳、膠西、楚、趙、濟南、淄州、膠東七個封國同時擁兵自立,發動叛亂。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吳楚七國之亂”。
劉濞下令吳國凡65歲以下,14歲以上的男子,一律征發從軍,可以說是傾巢而出了。參加叛亂的諸王已經下定了顛覆中央政府的決心。劉濞親率20萬大軍渡過淮河與楚國10萬大軍會合。吳楚30萬大軍殺氣騰騰,將梁國團團圍住,以便打開西下長安的通道。
劉濞等人深知發動叛亂不得人心,就很狡猾地使用了兩麵派手法,打出了“誅晁錯,清君側”的旗號,他們把攻擊目標集中到晁錯一個人身上,說他“離間劉氏骨肉”,而他們起兵也隻是為了清除皇帝身邊的壞人,以“安劉氏社稷”,並非反對漢朝廷和皇帝。這是以攻擊晁錯為障眼法,掩蓋其進攻中央的真正目的。晁錯的父親特地從老家潁州趕來勸說兒子放棄主張,但晁錯不為所動,老人知道大禍臨頭,竟服毒自盡了。
漢景帝卻被叛軍打出的“清君側,安社稷”的口號所迷惑,聽從袁盎主張,以為殺了晁錯就可以兵不血刃,使人民免受塗炭。景帝權衡再三,對反叛的諸侯王采取了姑息退讓措施,將晁錯處死。又派袁盎東行,向七國宣諭息兵並赦免諸侯王發動叛亂的罪行。景帝以為這樣可以緩和矛盾,促使七國收兵,平定叛亂。
朝廷的妥協使七國的氣焰更加囂張。劉濞也公然撕下偽裝,拒絕接受朝廷的招撫。吳、楚等國蓄謀造反已有多年,托名“誅晁錯”隻是借口而已,怎肯罷兵。被劉濞囚禁的朝廷使臣袁盎也差點兒丟了性命。直到這時景帝才看清了七國之亂的性質是多麽嚴峻。景帝後悔錯殺了晁錯,但為時已晚,便下定決心以武力平定叛亂。
事關大漢朝廷的生死存亡,景帝不敢怠慢,隨即升周亞夫為太尉(最高軍事統帥),派周亞夫率36將軍分4路圍剿叛軍。
漢朝大軍與吳王、楚王率領的叛軍主力部隊相遇於下邑(今安徽碭山)。吳楚大軍人數眾多,攻勢銳猛。周亞夫堅守昌邑(今山東巨野縣南),修工事,築壁壘,麵對吳楚叛軍的挑戰堅守不戰。
叛軍攻梁國,梁王劉武派兵守棘壁,被吳楚軍一舉攻陷,殺傷梁兵無數。梁王遣將截擊,又被打敗,隻好堅守睢陽。梁王劉武一麵拚死抵抗,一麵一日三使向昌邑守軍周亞夫求救,周亞夫就是按兵不動。梁王情急萬分,索性修書一封,措辭如泣如訴,令人飛達長安,向他的哥哥漢景帝告了周亞夫一狀。周亞夫料梁國兵強馬壯,吳楚叛軍一時奈何他不得,卻趁梁王軍民牽製叛軍主力之機,派多股輕騎插入敵後,截糧倉,毀道路,挫叛軍銳氣。梁王憤恨,但求人無望,便以內史韓安國、張羽為將,率梁國軍民拚死抵抗,致使叛軍久攻梁國不下,成功地阻止了叛軍通向長安的路途。吳王劉濞惱羞成怒,重整旗鼓,立誌踏破梁都。不料探馬來報,漢軍抄了後路,糧道被截。吳、楚二王大驚失色,又決定冒險北行,移師昌邑先攻周亞夫軍。吳、楚二王挾著一股怒氣,三番五次逼營挑戰,周亞夫高壘不戰,相持數日,拖得吳楚叛軍筋疲力盡。叛軍糧絕,士卒饑饉,軍心大亂。周亞夫看見時機已到,漢軍營門大開,早已摩拳擦掌的漢軍將士如虎狼一般撲向叛軍,圍追堵截,各個擊破。吳楚叛軍饑餓乏力,死傷無數。看到大勢已去,楚王劉戊拔劍自刎。吳王劉濞父子逃亡東越,周亞夫派人吩咐東越王殺吳王,許以重賞。東越王聽命,便引誘並收留吳王父子及其殘兵,暗地裏令士兵突然出擊,將吳王劉濞殺死。
與此同時,酈寄率兵擊趙,樊布帶大軍入齊,大將軍竇嬰屯兵滎陽監視齊趙戰局。
樊布帶領大軍打敗了膠東、膠西、濟南、淄州的四國聯軍,膠西王劉卯、膠東王雄渠、濟南王辟光、淄州王劉賢盡皆伏誅。樊布又乘勝馳援酈寄,引水灌城,趙王得悉膠西王等死狀心驚膽戰,又見腹背受敵,漢兵四逼,料難抵敵,拔劍自盡。
至此,威脅西漢政權的“吳楚七國之亂”被徹底平定。
平定了“七國之亂”後,景帝於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下詔,收回了諸侯王國的行政權和官吏任免權,皇子受封為王,隻征收賦稅,不得過問政事。這種分土不治民的製度,使諸侯王不能擁兵割據,王國與侯國無異。七國的滅亡,解除了藩王對漢朝廷的威脅,結束了西周以來合法的諸侯割據製度,諸侯王的權力幾乎全部被削去,加強了中央集權統治。
漢武帝統治期間發布“推恩令”,改長子繼承製為諸侯王諸子均有繼承王國土地的權利。“推恩令”致使諸侯王國越分越小,再也無力聯手反叛,從而徹底解除了漢朝廷的心頭大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