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兩個能幹的人放在同一個崗位上,就像把兩個脾氣火暴的驢子拴在一個槽上,必然會引起爭鬥。誰也抽不出時間,天天去斷官司。
選人用人是企業管理者的一項重要工作,根據每個人的特點,安排合適的工作崗位,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實現人才的價值。
有的人才極富領導才能,安排管理一個科室、一個車間,能夠獨擋一麵,把工作抓得有聲有色。
如果把兩個同樣能幹的人才,安排到同一個科室、同一個車間,看起來是加強管理,實際效果往往會適得其反。
因為兩個同樣能幹的人,就是兩頭“老叫驢”,拴在同一個槽上,就會爭食、爭鬥,就會出現內耗。
孫權在這方麵體會最深。他有過兩次教訓。
(1)出現內耗。
企業之間的內耗,不僅耗的是人才,耗的也是企業的能量,是管理者的精力。
把兩個能幹的人放在一起,都想發號施令,問題就麻煩了。
孫權用人的第一個教訓,發生在赤壁大戰期間。
麵對咄咄逼人的曹操,孫權決定讓自己心愛的大將周瑜掛帥出征。
周瑜力主抗戰,廣有謀略,他確實是一個很合適的人選。
孫權安排周瑜為總司令,程普為副總司令,魯肅為總參謀長。
程普是孫權父親孫堅的老部下。曹操傳檄討伐董卓,十七路諸侯聯手進京的時候,孫堅就是帶著程普、黃蓋、韓當等人,作為一路諸侯北上討逆的。程普是孫堅手下的第一員戰將。從京城撤回的時候,孫堅中了劉表的埋伏,如果不是程普和黃蓋等人,拚死命把孫堅救出,後果不堪設想。
孫堅與劉表在襄陽大戰的時候,孫堅死於峴山,是程普保著孫權的大哥孫策殺透重圍,回到江東。
孫策執政的時候,程普追隨左右,披肝瀝膽,逃難在一起,打仗在一起,同生死,共患難,深受孫策倚重。
程普的資格,在江東一班武將中,是無人能比的。當然也包括周瑜。
當年(公元190年)程普隨孫堅討伐董卓的時候,已經是一員驍將了,周瑜還是一個15歲的孩子,還隻能爬在大人膝蓋上聽故事。
周瑜現在也隻不過34歲,卻被任命為總司令。程普怎麽也想不通。
周瑜召集大將開會,程普拒不出席。他知道,憑自己的資格,不去參加會議,周瑜也沒有辦法。
程普說自己病了,開會的事兒,就讓兒子程谘去參加好了!
在程普眼裏,周瑜不過是跟兒子相若的人。
周瑜知道程普心存不滿。他對其他武將可以指名道姓地呼來喚去,但對程普網開一麵。
周瑜見程普派兒子程谘來參加軍事會議,什麽話也沒有說。他安排12員大將,分作六隊往前線開拔,沒有給程普安排任何任務。
程普是老將,他心裏本來就不痛快,何必再自討沒趣!
最後出來做工作的還是孫權。孫權向程普曉以大義,又說了幾牛車的好話,才讓程普去就職。
程普後來見周瑜確實能幹,才慢慢地有所收斂。
(2)防患於未然。
孫權的第二次教訓,發生在11年後,也就是公元219年。當時,周瑜和魯肅都已經相繼作古。
周瑜死後由魯肅領兵,魯肅死後由呂蒙領兵。呂蒙也是一個很能幹的人。
呂蒙行伍出身,沒有文化,行軍打仗隻能口收口授命令。後來,在孫權的諄諄告誡下,發憤學習,日夜攻書,成為文武兼備的一代良將。
投奔孫權後,呂蒙在討丹陽、征黃祖等戰役中,均顯示了卓爾不群的軍事才能,被孫權授予橫野中郎將。
赤壁大戰後,呂蒙先隨周瑜攻南郡,後隨孫權攻合肥,身經百戰,屢立功勳,以戰功升至虎威將軍。
魯肅死後,呂蒙接掌江東兵權,成為最高的軍事領導人。
呂蒙上任於多事之秋。三國爭戰如火如荼,已經進入你死我活的關鍵時刻。
孫權有意考問呂蒙:“我想北出徐州,經略中原,你認為怎麽樣?”
呂蒙回答說:“曹操的徐州守兵不多,攻下來當然不成問題。但徐州適合陸戰,不利於水戰,易攻難守。我們最好的選擇,是攻占荊州,全麵占有長江,然後,再乘機而動。”
孫權的本意就是想攻打荊州。他見呂蒙的觀點,與自己不謀而合,不覺心中大喜。
十多年來,孫權一刻也沒有忘記荊州。荊州就像個無底洞,孫權賠進去無數兵馬糧草,全都打了水漂。
孫權的心也像個無底洞。就是把荊州當作一座山,也填不滿孫權的欲壑。
孫權決定打破孫、劉兩家共同抗曹的寧靜,他無論如何也要把荊州奪回來。
孫權對呂蒙說:“關羽把荊州的兵馬,大部分都調到襄陽,對付曹操去了。現今荊州空虛,你定好計策,與我的弟弟孫皎一同領兵前去攻打。你覺得怎麽樣?”
聽了孫權的話,呂蒙沉吟良久。程普和周瑜之間那些不愉快的事,再一次浮現在眼前。他覺得有些話,還是向孫權當麵說出來為好。
呂蒙對孫權說:“您如果認為我可以用,就單獨用我;如果覺得孫皎可以用,則隻用孫皎。您難道忘記了,過去,程普和周瑜之間就頗不相和,後來,程普見周瑜確有大才,才逐漸擺正心態。而今,我的才能不如周瑜,孫皎跟您的關係又親於程普。兩人共同領兵,未必能和睦相處。”
聽了呂蒙的一番話,孫權恍然大悟。
孫權是一個英明的主帥,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之後,立即做了調整。安排呂蒙當大都督,統領各路軍馬。安排孫皎總督糧草,負責各項物資供應。
呂蒙是一個很有主見的人,他知道,如果在軍事指揮上孫皎與自己發生爭執,將難以處理,不如早早規避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