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萬事忍為高”。雖然不一定處處忍讓,但真正能忍也是需要肚量的。如果忍得一時之氣,能夠換得企業長久發展,又有什麽不能容忍的呢?
每個人在一生中,都會遇到許多不平的事,會受到許多不公平的待遇,包括白眼、淡漠、冷落、汙辱等等,這些都是正常的。領導也一樣。
作為一個企業家,需要打交道的部門和單位很多。稅務、工商、環保、城管、技術監督等政府機關,零配件供應商、一二級銷售商等企業單位,都是日常工作中需要麵對的群體。
跟他們打交道都不會一帆風順。由於所處的立場不同,看問題的角度不同,他們可能會說一些不中聽的話,會把事情壓在抽屜裏不聞不問。這個時候該忍的一定要忍,把事情辦成才是最主要的。
忍是一種無奈,但絕不是無能。忍也表現了一個人的肚量和涵養。
魯迅在《阿Q正傳》中塑造了一個典型人物阿Q,他有一種精神勝利法。別人打了他以後,他隻要想一下是兒子打老子,就可以不覺得疼了,就可以心平氣和了。精神勝利法有時候很好使。
做人,不能誰的氣都受;辦事,受一些氣也在所難免。能屈能伸才是真丈夫。
辦事情常記著揉揉肚子,是大有益處的。一些小氣,可以伸長脖子咽下去;一些惡氣,揉揉肚子也要使勁咽下去。
一是不忍被人利用。
作為一個企業管理者,必須要有寬闊的胸襟和大海一般的肚量,不能因為一時的衝動,負性使氣,而誤了大事。為了企業的生存發展,為了企業的未來,該忍的一定要忍。
西漢的開國功臣韓信,曾受胯下之辱,這是很多人不能忍受的,但他忍了。千百年來,從沒有人因此小看他。
忍人所難忍之事,有這個肚量,何愁事業不成?
三國時期的周瑜,是領軍主帥和一代軍事家,但他實在有不足的一麵。這就是他的心胸過於狹隘。諸葛亮略施小計,隨時都可以讓他衝動不已,這不能不說是他最大的缺憾。
曹操帶著百萬雄兵來到赤壁,大兵壓境,壓得孫權和江東的一班兒文臣武將喘不過氣來。
孫權的主要謀士張昭、顧雍等一班文臣,搖唇鼓舌,竭力建議孫權向曹操投降。程普、黃蓋等一班兒武將,義憤填膺,堅決主張抗擊曹操。孫權不知如何是好,他決定把周瑜請回來再行定奪。
周瑜身受孫策托孤之重,在江東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倒不僅僅在於他位高權重,也在於他的文韜武略實在無人可及。
周瑜在這個時候,成了一個重要砝碼。他偏向哪一派,哪一派就可以在戰與降的天平上勝出。
周瑜成了兩派爭奪的焦點人物。
來江東尋求共討曹操的諸葛亮深知這一點。他知道要想讓江東出戰,必須說服孫權;要想說服孫權,必須說服一言九鼎的周瑜。
此時的周瑜態度曖昧,他對張昭等主降派說,自己早就想投降了;他對程普等主戰派說,自己早就想跟曹操決一死戰了。
周瑜葫蘆裏裝的什麽藥,誰也摸不透。
孫權的謀士魯肅是主戰派的重要一員,他請諸葛亮去做周瑜的工作。
周瑜對諸葛亮說:“曹操動以天子為名,帶著大兵橫掃中原,兵多將廣,實力強大。決不能跟他對抗。我明天就建議主公向曹操投降。”
站在旁邊的魯肅一聽這話,不禁愕然大驚。他對周瑜說:“你這是說的什麽話呀!江東這塊產業,至今已經經過了三代領導人的苦心經營,怎麽能拱手讓與曹操呢?”
諸葛亮知道周瑜的話言不由衷,也知道周瑜心存疑慮。曹操的實力實在是太強大了,周瑜的“騎牆”也不是偶然的。
為了讓周瑜堅定信心,共同抗擊曹操。諸葛亮決定采取激將的辦法,促使周瑜早定大計。
諸葛亮對周瑜說:“曹操在江邊陳兵百萬,看起來氣勢洶洶,其真實意圖,不過是為了得到兩個女人。隻須一葉輕舟,把這兩個人送過去,曹操肯定會偃旗息鼓,收兵罷戰。”
周瑜不相信會有這麽簡單的事,他問諸葛亮:“送兩個女人?送兩個什麽樣的女人?”
諸葛亮見周瑜已經上鉤,接著說道:“我在隆中的時候,聽說曹操在鄴郡建了一個銅雀台。廣選天下美女住在那裏。曹操本就是一個好色之徒,他雖然選了很多美女,但一直心存缺憾。他聽說,江東喬公有兩個女兒,大的名叫大喬,小的名叫小喬,均是國色天香。他發誓說,這一輩子隻要完成兩件心願,就死而無憾了。第一件就是蕩平四海以成霸業,第二件就是得到二喬以娛晚年。所以說,隻要江東遣重金找到這兩個女人,把她們送與曹操,那麽江東就不會有任何危險了。”
周瑜聽了諸葛亮的一篇說辭,臉“刷”地黃了。他咬著牙問諸葛亮:“此話當真?有什麽依據嗎?”
諸葛亮說:“曹操的銅雀台建成後,專門讓他的兒子曹植寫了一篇《銅雀台賦》。我特別欣賞這篇文章的華美詞藻,所以就背了下來。其中寫道攬二喬於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這就是明證。非常強烈地表達了對二喬的愛慕之情。”
因“喬”與“橋”在當時通用,諸葛亮采取偷梁換柱的手法,這樣移植過來,有意讓周瑜難堪。因為大喬是孫權的嫂子,小喬就是周瑜的妻子。
周瑜見諸葛亮背誦得抑揚頓挫,搖頭晃腦,頓覺全身的血脈直貫腦門。他勃然而起,指著江北岸大罵曹操:“老王八蛋欺我太甚!”
諸葛亮假裝並不知情,他停止背誦,忙勸周瑜:“春秋時期勾踐送西施與吳王夫差,漢朝送美女與匈奴和親,都是為了求得平安。你就是送這兩個女子過江,又有何妨?”
周瑜咬牙切齒地說:“你不知道。那個大喬是孫策的夫人,小喬則是拙荊。你說這口氣我咽得下去嗎?我與曹操這個老賊誓不兩立,不消滅曹操,我誓不為人。”
諸葛亮知道周瑜不會忍下這口氣,但為了進一步拽緊釣餌,他還在激將周瑜:“你別太激動。這麽大的事情,一定要三思而後行,省得以後後悔。”
周瑜對諸葛亮說:“我的主意已定。明天早晨我就去見主公,決定起兵的事。”
諸葛亮的空穴來風,直刮得周瑜暈頭轉向。共同抗擊曹操一事就這麽定下來了。
如果不是“二喬”之說,讓周瑜痛下決心,他可能仍會抗擊曹操,但絕不會如此堅決。
企業家在一項大的決策上,絕不能向周瑜這樣,出於一時的義憤,就把大計確定下來。而要判明形勢,分析利害得失,然後再作出正確的戰略決策。為一句“傳言”賭氣,而確定經營戰略,這樣的事,隻有周瑜才能做得出來。辦企業的時候,誰都不能學。
二是不忍造成損失。
假如一個企業因為批文沒有跑下來,且在辦批文的過程中,屢屢碰壁,處處受氣。最後,因為忍不下“這口惡氣”,幹脆自行上馬,則將會麵臨著停產、下馬的危險,造成的損失也會難以估量。
周瑜如果放在現代辦企業,他的衝動必然會帶來損失。
周瑜見諸葛亮謀無不中,慮無不周。覺得諸葛亮這個人太可怕了,幾次三番要尋機害死諸葛亮。要不是魯肅曉以大義,以“共同抗曹”相勸,恐怕十個諸葛亮的腦袋也被周瑜砍了。
周瑜這次又想好了一條計策,他想讓諸葛亮自尋死路,還要讓諸葛亮死而無怨。他對諸葛亮說:“曹操大部隊的糧草都堆在聚鐵山,我們如果把曹操的糧草給劫了,就可以讓曹兵不戰自亂。”見諸葛亮同意自己的觀點,周瑜接著說:“你久居荊襄,深知地理狀況,希望你能帶兵去,乘夜暗之時,襲擊曹操糧道。這是我們兩家的公事,還望你不要推托。”
諸葛亮一聽,就知道這是周瑜想害自己的鬼把戲。他見周瑜的腦袋清醒了一點,就加大劑量,又給周瑜送了一把“賭氣丸”。他對周瑜說:“抗擊曹操是我們兩家的事,我怎麽會推諉呢?你把這個任務交給我好了,我一定會園滿完成這個任務。”見周瑜暗自高興,他接著又說:“我來江東以後,聽人們傳說,守關伏擊靠魯肅,臨江水戰有周瑜。我則陸戰、水戰都是高手。”
周瑜又忍不住了。諸葛亮隨便編了一個順口溜,就讓他暴跳如雷。他說:“誰說我陸戰不行?不用你去,我自己帶兵去好了!”
諸葛亮知道去劫糧道不是一個好辦法。曹操這人最善於劫別人糧道,他怎麽不會提防這一點?見周瑜真的帶兵要去。諸葛亮實在不忍心讓周瑜冒這麽大的危險,就出麵勸周瑜:“曹操詭計多端,劫糧道不是一個好辦法。最好是發揮我們自己的優勢,與曹操在水上決戰為妙。”
周瑜聽後垂頭喪氣,他自己也清楚地知道,劫曹操糧道並不是一個好辦法。
明知不可為而強為之,因為“是可忍孰不可忍”,把事情做到這個份上,明眼的企業家,誰都知道是不可取的。
三是不忍自毀長城。
在“義憤”和利潤麵前,千萬不能圖一時之快,負一時之氣,拿企業的利潤甚或是命運去賭氣。中國古代有句話,忍得一時之氣,免得百日之憂。跟對手談判也好,辦理各種手續也好,誰能忍到最後,誰就是勝者。
有的談判高手,為了占據主動,會專揭對方企業的短處,激怒對方;或把價格殺到成本以下,給自己留下回旋的餘地。這個時候一定要冷靜,千萬不要為“蠻不講理”所蒙蔽。什麽都要忍下來,從忍中找準自己的切入點,找出對方的弱點,攻擊要害,使自己變被動為主動。
周瑜從來都沒有想到這一點,所以他一再地上諸葛亮的當,一再地受氣,一再地“忍不住”往錯誤的路上走。
在整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三氣周瑜”是羅貫中的神來之筆。諸葛亮每次略施小計,都可以讓周瑜“忍無可忍”,都會讓周瑜氣得昏死過去。
赤壁之戰後,周瑜大敗曹操,占領南郡城已是唾手可得。他帶兵剛到城下,卻發現該城已被諸葛亮用計奪下。城上兵馬威武雄壯,防守嚴密。周瑜受了諸葛亮的第一氣。
劉備將計就計,把孫權的妹妹騙走後,周瑜追趕途中遭遇諸葛亮的埋伏,這是周瑜受到的第二氣。
周瑜想以出兵西川為由,出其不意襲占荊州。計劃被諸葛亮識破,並遭到諸葛亮的嘲笑與伏擊,受了致命的第三氣。
第三氣之後,周瑜再也不會受諸葛亮的氣了,他也再不會受任何人的氣了。因為他當時就氣得口吐鮮血,隻有進氣沒有出氣,最後一命嗚呼。年僅三十六歲。
周瑜還很年輕,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曹操還沒有消滅,荊州還沒有拿下,江東還很不穩定,孫權還需要他籌劃。但他都撒手不管了。
他臨死之際還在賭氣,他說的最後一句話還是氣話。他說:“老天爺既然生了我周瑜,為什麽還要生諸葛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