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企業的領導者,必須要有從諫如流的優秀品質。對於自己擬議中的決策,要多聽聽下屬的意見,聽得進才能取舍。
在曹操一統天下的戰略棋盤上,襄陽始終是一枚重要棋子。
如果得到了襄陽,西向可經略巴蜀,南向可直通嶺南,順江東下可取吳會繁華之地。走活了這一枚棋子,曹操就可以掌控全局了。
襄陽的劉表,坐鎮荊襄九郡。地方數千裏,帶甲十餘萬;物阜民豐,錢糧廣盛。坐在這塊戰略要地上,劉表卻無四方之誌。平日裏高談闊論,沽名釣譽;自詡名士,好大喜功。隻求坐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隻要有人喊他一聲“名士”,他就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趕緊請來家中喝酒。
曹操了解劉表,更了解荊襄。荊襄就像懸在嘴邊的一塊肥肉,讓曹操垂涎已久。
無論是在中原爭戰中,還是一統北方以後,曹操須臾也沒有忘記荊襄。
他曾經三次提出用兵襄陽,三次都沒有成行。因為三次都有人提出了不同意見。
曹操最終能在三國群雄逐鹿的戰場上勝出,不僅僅在於他本身就是一個有雄才大略的人,更在於他具有虛懷若穀、從諫如流的博大胸懷。能夠虛心聽取下屬的建議,他才會作出正確的判斷,作出正確的決策。
一個企業管理者,眼盯著一塊市場,如果占有了這塊市場,就可以獲取豐厚的利潤。但有人不讚成你的意見,這個時候,一定要冷靜,不讚成的理由可能是正確的。
諸葛亮在《便宜十六策》中說:“采納建議執政,稱為諫諍,要多多聽取下屬的意見。假若當領導的人,聽不進下屬的建議,則忠臣不敢進獻良策,小人就會乘亂當政,這是治理國家的最大禍患。”
治國、治家與辦企業都是一個道理,其中的利害得失不得不察。
曹操很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他三次改變了自己的觀點。
一是舍本逐末。
曹操第一次議伐劉表是建安三年,也就是公元198年。
當時,曹操雖然滅了呂布,降了張繡,打出自己的威風,擴大了自己的勢力範圍。但袁紹兵屯官渡,劉備坐擁徐州,直接威脅著老巢許都。更遠的馬騰、韓遂、公孫度等人,也都存有南下的企圖。
曹操先派禰衡去遊說劉表歸降。禰衡素負才名,目無下塵,劉表本應見之必喜。可禰衡在曹操那裏屢遭羞辱,劉表早有所聞。加之見麵後,禰衡表麵上言語恭維,其實含譏帶誚,諷刺劉表有其名無其實。劉表當然聽得出禰衡的潛台詞,就敬而遠之,讓他到江夏守將黃祖那裏去。劉表對部下說:“曹操是想借我的手殺禰衡,讓我背害賢之名。我打發禰衡去見黃祖,就是讓曹操知道我有見識。”
可憐的禰衡,此時就像一塊燙手的熱山芋,誰也不敢咬,不敢碰,被當作皮球扔來扔去。
劉表見曹操以禰衡為使,覺得這個使者派得也太高明了。說曹操不重視吧,禰衡乃當今名士,一肚子學問;說曹操重視吧,禰衡卻又像個學問太多撐破腦袋的夜遊病人,病重到隻認得“大兒孔文舉,小兒楊德祖”兩個人了。
打發走禰衡以後,劉表沒有給曹操任何答複。他仿佛把禰衡來使一事忘了。
曹操可沒有忘。見劉表遲遲沒有動靜,曹操就想來硬的了。
曹操決定發兵攻打劉表。
荀彧勸曹操說:“袁紹未平,劉備未滅,而欲用兵江漢,是舍心腹而顧手足,本末倒置了。最好是先滅袁紹,再滅劉備,然後再一舉攻占江南。”
曹操覺得荀彧的話很有道理,就收回了成命。
作為一個企業管理者,要能夠聽得進不同意見,決不能固執己見,一意孤行。周邊的市場還沒有穩固,就急於向外擴張,並不是一項萬全之策。
二是棄急趨緩。
曹操第二次議伐劉表,是建安八年春二月,也就是公元203年2月。
大地複蘇,楊柳吐芽,雪後的土地祼露出勃勃生機。許都皇城根兒的那株老古樹,站在略帶肅殺的春風中,顯得莊嚴、肅穆。
剛過了大年,一班兒將領們都還沉浸在勝利和新年的喜悅裏。他們太高興了。剪滅了最大的競爭對手袁紹後,這個年過得平安,過得愜意,過得暢快淋漓。
留在許都的一班兒將領還在轉著吃請、請吃。一年到頭,四處征戰,甲胄裏的虱子都沒空去捉,能有這一份清閑,來得確實不易。曹操不想打擾了他們的雅興。
在荀彧家喝了幾杯清酒,曹操起身回到了相府。看看就是陽春三月了。冰河解凍,春江水暖,江南恐怕已經是花紅柳綠了吧。
曹操不禁又想起了縈繞於心的襄陽。
從第一次議伐劉表算起,倏忽間已經過去了五年。
這五年,一路走來很不容易。有喜悅也有悲傷,有耕耘也有收獲。呂布、袁紹,一個個風雲人物,相繼作古,煙消雲散。他們隻有在黃土壟中,淚灑春秋了。
下一個就該是劉表了。
劉表在幹什麽呢?中原大戰的時候,有許多名士避居荊襄。他們去的時候,一定給劉表帶去了一頂又一頂“名士”的高帽子,讓劉表歡樂開懷。
襄陽的春天比許都來得早,來得熱烈。劉表肯定在與名士結遊。踏青折柳,吟詩作賦;高朋滿座,勝友如雲。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看起來真夠華麗,聽起來也確實雅致。
人啊,總是把一些虛無飄渺的東西看得很重!
在劉表眼裏,這是花香迷人的季節;在曹操眼裏,卻是用兵的好時機。
曹操決定帶兵南下了。他知道袁紹雖然死了,但冀州、青州還控製在袁紹的幾個兒子手裏,還沒有收歸囊中。他已經不再去想他們了,襄陽的誘惑力要大得多。
曹操把部隊開往西平。
從西平到襄陽,隻有幾天的路程。曹操讓部隊駐下來。一方麵讓部隊休整幾天,另一方麵去尋訪嫘祖的遺跡。
晚上,曹操從城西踏訪回來,接待了袁紹的大兒子袁譚派來的使者。原來,袁紹死後,把兵權交給了三兒子袁尚,袁譚作為長子心中不平,帶兵與袁尚爭戰多日,結果屢戰屢敗。袁譚便派謀士辛毗充當使者,向曹操請降,請曹操共伐袁尚。
曹操留辛毗飲酒,他知道辛毗是一個有見識的人,就問辛毗:“袁譚派你來請降,到底是真降呢,還是詐降呢?”
辛毗在袁紹手下工作多年,他早已看透了袁家兄弟貌合神離、爭權奪利的劣根性。他知道袁紹即使活著也不可能有大的作為;他死後,幾個兒子更是樹倒猢猻散。他對曹操說:“你別問我是真是假,你隻須分析一下袁氏一家當前的形勢就明白了。袁紹死後,外部兵革不斷,內部骨肉相殘。無分老幼,明眼人一看,都知道袁家氣數已盡,不過是苟延殘喘罷了。您要是此時對袁氏用兵,就如秋風掃落葉一般。”
辛毗見曹操傾心而聽,就進一步明確地說道:“您現在不去消滅袁紹的幾個兒子,卻要用兵江漢,我覺得您的做法是極其錯誤的。江漢這幾年比較平穩,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決的。再說,要想統一天下,最大的障礙在於河北。隻要河北到手,則霸業就指日可待了。”
曹操聽了辛毗的一番話,心中頓時大喜。他覺得辛毗對形勢的把握與分析,鞭辟入裏,麵麵俱到。襄陽雖然重要,但乘袁氏內亂之際奪取河北更為重要。事有輕重,也有緩急。急事急辦,快事快辦。延宕時間,茶水就涼了。
曹操對辛毗說:“聽了你的話,我真有相見恨晚之感呀。”
曹操決定把部隊掉過頭,直撲冀州而去。
隻要是正確的意見,曹操都能夠聽得進。辛毗是敵方主帥派來的使者,是派來談判的,不是派來當謀士的。曹操覺得他的話有道理,照樣采納。
作為一個企業家,就是要有曹操的胸襟。隻要是正確的意見,不管是誰提出來的,都要虛心聽取。
三是時機未到。
曹操第三次議伐劉表,是建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207年。
從第一次議伐劉表算起,已經有十個年頭了。
十年來,曹操由小到大,由弱到強,已經統一了北方的大部領土。
曹操再也不用擔心袁紹了。袁氏一門已經蕩然無存,都成了塚中枯骨。唯一活得好好的,隻有袁紹的次兒媳甄氏,可她現在已經成了自己的兒媳,成了曹丕養在府中的金絲鳥。
程昱提醒曹操:“既然北方已定,可早定下江南之策。”曹操聽了哈哈大笑,說:“我有這個念頭已經很久了。”
是啊,已經差不多整整十年了。春去秋來,星移鬥轉,歲月的風霜已經染白了青絲。
十年時間,在人的一生中已不是太短;但用十年時間,造就一代偉業,也不是太長。
曹操此時不但占有了袁紹的青、幽、並、幹四州,而且占有了先聲奪人的先機。
曹操手握重兵六十五萬,雄居中原,虎視天下。有了這份實力,揮戈一指,就無人可擋了。
出兵荊襄,曹操還有更深一層的想法。他已經琢磨許久的老冤家劉備,現在寄居在劉表那裏。雖然蝸居新野,但保不準哪一天會出來興風作浪。
占有荊襄,殲滅劉備,一箭雙雕,一石二鳥。這筆買賣隻賺不賠。曹操是一個精於算計的人,一分錢的生意他都做,接一筆大訂單,更會加班熬夜地做。
曹操召集文臣武將商量出兵一事。荀彧最先發言。荀彧深有謀略,是一隻狡詐精明的老狐狸,他的觀點是值得重視的。他說:“大軍剛從北方征戰回來,需要休整,不能出戰。先等半年時間,操練人馬,養精蓄銳。半年以後,再下江南,順便把劉備、孫權一鍋端了,省得跑一趟又一趟。”
曹操實在不想改變初衷,這已經是第三次了。既無外患,又無內憂,此時不戰,卻等到半年以後,這半年該怎麽過呀。
但荀彧的話,又說得合情合理,無可辯駁。
曹操便聽從荀彧的建議,把部隊分開屯田,以待半年以後調用。
時機未成熟的時候,不要輕易出手,要有抗拒誘惑的堅強毅力。
曹操在十年之內,三次提出用兵江漢,進伐劉表,三次都因為別人提出了不同意見,而沒有成行。這其實是一個大戰略家的作派。
作為一個企業管理者,虛心聽取下屬的意見,改變自己原有的決策,並不會顯示自己的無能。恰恰相反,因為聽取了正確的意見,使企業興旺發達,自己更會受到別人的尊敬。每一個成功的企業家,都是一個虛懷若穀的人。能夠聽得進不同意見,才能辨別出正確意見,才能使企業的發展,始終處在正確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