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者必須要有所為有所不為。事無巨細,事必躬親,日夜為工作操勞,個人身心俱疲,工作還難以抓好,其實大可不必。要學會從紛繁複雜的日常事務中解脫出來,集中精力,抓大放小。
有的企業家一天到晚呆在辦公室裏,夜以繼日,案牘勞形,其實大可不必。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管得太多太細,就可能管不了管不好。甚至因為忙於事務性的工作,把重要事情給耽誤了。
如果把身體累壞了,損失就會更大。
孫權和諸葛亮都有深刻的教訓。他們在這方麵就做得很不好。
(1)本末倒置。
企業家在工作上,必須要率先垂範。所謂率先垂範,也就是做出榜樣,起一個示範帶頭作用。絕對沒有必要事事衝到一線,丟了掃帚拿鐵鏟,汗流浹背,忙個沒完。
就像打仗一樣,衝鋒陷陣是一線部隊的事。指揮官的任務,就是站在後方的掩體裏,拿著望遠鏡發號施令。指揮官如果抱著機槍衝進敵陣,這仗就沒法打了。
孫權衝到一線,就吃了大虧。
一是身先士卒。
赤壁大戰之後,孫權走出了失敗的陰影,頓覺眼前一片燦爛。
他見周瑜在大戰中身受箭傷,幾番昏厥,就讓周瑜回柴桑養病,自己帶著人馬來攻合肥,進一步擴大戰果。
合肥和荊州,都是孫權北上伐魏必爭的兩個戰略要地。
曹操從赤壁敗退的時候,讓張遼守合肥。孫權知道,張遼是一個頗具文韜武略的戰將。但張遼再能幹,總不會超過曹操吧。曹操的一百萬人馬,還不是照樣被火燒得一幹二盡!
孫權對合肥是誌在必得。
他把部隊駐紮在城外。剛駐下來還沒有來得及吃飯,就接到張遼送來的戰書。這不是小看人嗎?如果來請降,倒是合情合理;反倒來請求決戰,眼睛裏也太沒有我孫權了。
孫權帶著部隊麵對張遼的時候,恨不得一口把張遼吞了。見張遼騎馬出陣,喊著自己的名字叫戰,孫權再也忍不住了,提起槍就準備出馬。
孫權出到陣前,正準備與張遼交戰的時候,沒想到張遼的副將樂進,從另一邊提刀飛馬殺來。
孫權正在想怎麽會這樣的時候,樂進已快馬奔到身邊。幸好孫權的護衛宋謙挺槍出馬,在陣前把樂進擋住了。
真險!孫權差點被樂進暗算了。
打仗是將士的事,孫權負性使氣,硬要出馬上陣,如果被樂進偷襲成功,損失就大了。
作為企業管理者,下到車間,身處生產勞動第一線,可能會對企業員工是一個激勵。但不可能創造很大的價值,若把大事給耽擱了,損失就難以彌補。
二是造成損失。
樂進奔過來的時候,宋謙接手交戰,讓孫權化險為夷。
張遼的另一副將李典,見樂進馬上就要成功,卻被宋謙攪黃了,就暗暗出到陣前,拉滿弓,一箭射去,把宋謙射死馬下。
張遼見部隊已經打出軍威,就指揮人馬掩殺過來。把孫權的陣勢衝得七零八落,打得孫權敗退五十餘裏。
孫權回到營寨,見宋謙為了救自己中箭身亡,不禁痛上心來,放聲大哭。長史張紘對孫權說:“您負性使氣,輕視大敵,三軍將士,莫不寒心!斬將殺敵,衝鋒陷陣,本是將領的事,不是您應該做的啊。希望您能少使勇力,多謀大計,更好地把東吳的事業發揚光大。今天,宋謙的死,實在是您輕敵造成的啊。”
聽了張紘的一番話,孫權大為懊悔。他說:“這是我的過錯啊。從今以後,我一定要改過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本職工作,斬將殺敵是將士的事。孫權的本職工作,張紘已經說得很明白,就是管理好國家,讓東吳更加強大。
孫權衝鋒陷陣,其實是本末倒置,沒有站在一個領導者的位置上考慮問題。
作為一個企業管理者,首先要考慮的是,如何規劃企業發展大計,而不是到車間參加勞動生產。隻有分清主次,找準自己的位置,才會找準工作的著力點。
(2)夙興夜寐。
諸葛亮作為千古賢相,曆來受到人們的愛戴。不僅僅因為他是智神,也因為他鞠躬盡瘁的人格魅力。
無論是劉備生前還是死後,諸葛亮為了完成幫助劉備匡扶漢室的宏偉事業,不辭辛勞,夙興夜寐,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散發著自己的光和熱。
三國時期,蜀國的力量不如魏國。魏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軍事上、經濟上都占有優勢。伐魏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諸葛亮七擒孟獲,平定南蠻以後,回到成都,枕席未安,就上《出師表》,請求北伐中原。
後主劉禪看了《出師表》後,對諸葛亮說:“相父剛剛南征,現在又要北伐,終日操勞不止,恐怕會傷身體啊。”諸葛亮說:“我受先帝重托,夙夜不敢懈怠。現在南方已經平定,不乘此時伐魏,還等什麽時候呢!”太史譙周也勸諸葛亮:“當今北方強盛,伐魏並非易事啊。”這點諸葛亮何嚐不知道。
重要的是,諸葛亮知道自己不是為自己活著,而是為“匡扶漢室”活著。這個目標實現不了,諸葛亮一天也不會安枕。
但他實在太累了,他要抓的事情太多了。
一是透支身體。
諸葛亮的辛苦,不僅是蜀國人盡皆知的事,連魏國狡詐的司馬懿也感覺到了。
出將入相,既管理軍隊,又管理國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司馬懿作為一軍主帥,他隻想如何管理軍隊,如何對付諸葛亮。即便如此,尚且難以承受,他想諸葛亮的工作必然更加繁重。
在實力相當的戰場上,一方的主帥如果感到吃力的話,另一方也不會好到哪裏去。
司馬懿管理的軍隊不比諸葛亮少,可他隻管理軍務。諸葛亮不僅要帶兵出征,還要在軍中處理國家大事。諸葛亮確實很難。
料事如神的司馬懿當然知道諸葛亮的不易。
司馬懿在祁山深溝高壘,拒不出戰,他就是想跟諸葛亮拚消耗。諸葛亮越是求戰心切,司馬懿越是死守營寨。
司馬懿見諸葛亮派人送來一套婦人的衣服,不受其激將之計。他不僅收下了衣服,還同使者拉起了家常。
司馬懿問來使:“諸葛亮吃飯還可以嗎?睡覺怎麽樣?”使者說:“諸葛丞相夙興夜寐。凡處罰二十軍棍或罰款二十元以上的事,都要親自審批。每天吃的飯,不過幾小碗而已。”
聽了使者的話,司馬懿回頭對身邊的大將們說:“諸葛亮吃不進飯,還要處理這麽多事情,怎麽能長久呢。”
使者回來時,諸葛亮正與主簿楊顒商量軍務。使者把司馬懿的話對諸葛亮講了,諸葛亮不禁歎道:“他真是太了解我了。”
諸葛亮管得太細了。他雖然能幹,但這麽幹,完全是在透支自己的身體,是在玩命。
作為一個企業管理者,沒必要事無巨細,都由自己裁決。要善於放權,重要的是調動領導班子的積極性,放手讓他們去管,隻有這樣,才能騰出時間,騰出精力,把企業發展的重大問題處理好。千萬別學諸葛亮。
二是不分主次。
在一旁的楊顒聽了使者向諸葛亮的匯報,不覺深深地歎息。
諸葛亮的身體不是他一個人的,而是蜀國的。他可是蜀國的頂梁柱啊。這根柱子倒了,蜀國這座大廈還不知道能支撐多久。
楊顒作為諸葛亮的行軍主簿,對諸葛亮不分晝夜的操勞,比誰都看得清楚。他實在不願看到諸葛亮這樣耗下去。他幾次想勸諸葛亮,話到嘴邊,又咽了回去。他太了解諸葛亮了,為了蜀國的崛起,諸葛亮早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借這個機會,楊顒無論如何也要把心裏話說出來。他對諸葛亮說:“我每次見丞相親自校對簿書,我就覺得大可不必。國事、軍事都有製度,各負其責,不可越位。就像在一個家庭當家,隻要仆人耕田,傭人做飯,各項活計不耽誤,各項收入不減少,主人家就應該從容自在,吃好睡好就可以了。如果也去耕田做飯,最後身心俱疲,還不一定有好的效果。並不是主人的才智不如仆人和傭人,而是當家者不該去做那些小事。所以古代人總結說:坐而論道,稱為三公;忙於工作的,稱為士大夫。過去,丙吉隻擔心牛喘,對死在路邊的人不聞不問;陳平不知道金錢、糧食有多少,並說:有人知道就行了。他們就隻抓一些大的事情。而今,您親自過問一些小事,成天汗透衣襟,實在是操勞過度啊。”
楊顒的話說得頗為懇切,這些話他在心裏憋了很久。他希望能用丙吉、陳平的例子來打動諸葛亮。
丙吉在漢宣帝手下當丞相的時候,一次出城考察工作。見有人在路邊打架,其中有一人被另一人打死。丙吉從旁邊經過,卻視若未見。剛走出不遠,見一拉車的耕牛氣喘籲籲,就忙問趕車的人,已經牽著牛走了多遠?隨行考察的官員覺得丙吉考察工作有失分寸,該問的沒有問,不該問的卻問了。丙吉解釋說:“現在還沒有到熱的時候,牛就熱得伸出了舌頭,我怕氣候反常,給農業生產造成災害。至於路邊鬥毆死人,那是京城太守管理範圍內的事,不是我當宰相應該過問的。”
陳平作為西漢的開國丞相,他從來不過問一些小事情。他對皇帝說:“你要問治安情況,就問廷尉;你要問國庫的錢糧,就問治粟內史。”皇帝說:“這些事兒都由他們管,那你幹什麽呢?”陳平說:“我的任務,對內,就是協助您治理國家;對外,就是處理好與周邊國家的關係。中間就是讓各位大臣齊心戮力,人盡其才,我的任務就算完成了。”
他們都善於抓重點,從不過問一些針頭線腦的事,在漢朝一直被譽為治國安邦的開明之舉。諸葛亮心裏當然知道。
聽了楊顒的規勸,諸葛亮非常感動。他流著淚說:“我不是不知道啊。但我受先帝托孤之重,唯恐別人不像我這樣盡心啊。”
從這天開始,諸葛亮身體日漸沉重。他拖著病軀堅持處理軍國大計,也沒有把部隊撤回去。最後死在了伐魏的前線五丈原,終年隻有54歲。
諸葛亮確實是累死的。他實現了自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誓願,但蜀國卻從此走向了沒落,最終被魏國兼並。
諸葛亮的優點,從另一個方麵來看,也是他的缺點。
有的管理學者,從諸葛亮一生的經曆中,提出企業家隻需抓好三件事。第一件事,就是製定企業發展戰略。第二件事,是選賢任能配備人才。第三件事,是做好組織協調工作,處理好方方麵麵的關係。這麽講是不是過於簡單化,仁者見仁,智者見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