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是企業的價值取向,企業財富的長青藤要靠企業精神來澆灌,中國人很早就明白其中的道理,還用一句話概括了企業精神與財富之間的關係,即:“人心齊,泰山移”。齊人心是積聚力量;移泰山是創造財富。齊人心需要的是一種精神。
(1)精神是打動人心的力量。
日本東芝公司總經理土光敏夫曾經精辟地說過:“等同的價值觀將職工聯係在一起——這就是理想的企業形象。”
等同的價值觀,就是一種精神,是精神的外在表現。
劉備能在漂泊流離之中百折不撓,就是因為有種精神在支撐著他,在激勵著他,所以,他矢誌不移,所以他忍辱負重。
劉備的這種精神,在他跟博陵名士崔州平談話時,第一次明確地提了出來,即:“匡扶漢室。”
當時,崔州平對劉備講了一番“從亂世到治世及從治世到亂世”的大道理後,接著分析道:“現在正是整個社會從安定轉入禍亂時期,要想安邦定國是逆天而動,隻能是枉費心機。”劉備抱著堅定的信念,對崔州平說:“我身為大漢後代,理當匡扶漢室,絕不聽信天命。”劉備匡扶漢室的決心從來沒有動搖過。
劉備知道,要想匡扶漢室,必須得有自己誌同道合的團隊。要讓人們明白,這是具有光明未來的遠大理想;要讓人們為了這個目標,跟著自己去奮鬥。
如果每個企業的老總都能做到這一點,用精神凝聚人心,用精神鼓舞鬥誌,用精神煥發活力,那麽,這個企業就一定能夠做大做強。
現代管理學,把這種精神稱為企業文化。企業文化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塑造人的價值觀。由於人的思想認識水平、人的價值觀對人的心理狀態、行為均有引導、強化和約束作用,因此,塑造一個能夠自我管理的人,首先要塑造擁有此種價值觀的人。通過教育,讓他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這就是精神的魔力。
劉備正在使用這個魔力。他知道,有相當一部分人跟自己意見相左,崔州平隻是他們其中的一個代表,在沒有幫他們轉化觀念之前,是不可能團結到一起去的。因此,必須把這個精神化為團隊的整體意誌。他決定一步一步地做到這一點。
一是以精神感召人。
劉備三顧茅廬的時候,對諸葛亮說:“目前漢室衰微,奸臣當道,我力量雖弱,但卻想在天下主持正義。”
劉備把自己的事業稱為主持正義。當許多人眼見漢室不振,藏身避禍的時候;當有人身處危局,乘機篡權的時候,劉備的正義之舉,顯得是多麽的光明磊落,又是多麽的鼓舞人心啊。
當諸葛亮說自己“習慣了耕作生活,不願參與世務“的時候,劉備哭泣著說:”你要是不出山相救,那天下的老百姓還有什麽指望呢。“淚如泉湧,不僅拭淚沾濕了長袖,而且淚滴打濕了衣襟。用羅貫中的話說,叫做“淚沾袍袖,衣襟盡濕”。可見劉備哀漢室之深,痛力弱之切,已經到了痛徹心扉、肝膽欲裂的地步。
劉備不遺餘力“匡扶漢室”的頑強精神,終於打動了諸葛亮。諸葛亮決定把“匡扶漢室”也作為自己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劉備終於得到了誌同道合的得力助手。
二是以精神鼓舞人。
劉備把“匡扶漢室”這個精神,貫穿始終,打造成了劉家軍的靈魂,成為劉家軍無堅不摧的原動力。人人都把自己的理想與這個精神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人人都在為這個目標而努力奮鬥。
趙雲作為劉家軍的高級將領,可以說起到了很好的表率和模範帶頭作用。趙雲受命去攻打桂陽,桂陽太守趙範見趙雲英勇無敵,就主動率眾而降,並與趙雲結為兄弟。兩人在酒席桌上敘起來,不僅同姓、同庚,而且還是同鄉。趙範高興之餘,想到了自己美麗、聰穎的寡嫂樊氏,至今孀居,未曾外嫁,就想配與趙雲。趙雲卻登時翻臉,大怒而去。劉備得知後對趙雲說:“這也是一樁美事,你為什麽要這樣呢?”趙雲回答說:“新定江漢,枕席未安,我怎麽能因為一個婦人而影響你匡扶漢室的大事呢!”趙雲成為劉備倡導的精神的忠實實踐者。
三是以精神團結人。
劉備在荊州時,來自西川的法正勸劉備去占取西川,諸葛亮和龐統也認為機會難得。劉備說:“與我水火不相容的人是曹操。每每在處事上,曹操急功近利,我則注重基礎;曹操殘暴凶惡,我以仁義為本;曹操詭計多端,我則誠信良善。什麽都與曹操相反,我才能取得成功。如果以小利而失信於民,我絕不會那樣做。”劉備就是這樣,把“匡扶漢室”的精神落實到每一個細節上,讓每一個人按照這個精神,自覺規範個人的言行,緊密地團結在自己身邊。
(2)靠精神的力量創大業。
每一個企業都需要有一種精神,作為生產經營的底蘊,用以支配企業及其職工從事商品生產、經營時,向自然索取、同社會交往所共同持有的理想、信念、價值觀念、行為準則。
劉備把“匡扶漢室”作為劉氏公司的文化精髓,持續地、不斷地發揮著積極效應。
一是成為凝聚人心的旗幟。
劉備打著“匡扶漢室”的大旗,許多人才認旗歸附,積聚到劉備麾下。被稱作“三國英雄數馬超”的那個馬超,在戰陣中能夠殺得曹操亡魂喪膽,自己卻落魄到東川張魯手下為將。張魯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國,馬超倒也毫無怨言。劉備進攻張魯的時候,遣李恢去遊說馬超。李恢說:“你父親早年曾和劉備共受衣帶詔,相約討賊,你為什麽不棄暗投明呢?”一席話,說得馬超無地自容,跟隨李恢到劉備處建功立業。
二是成為將士用心的動力。
劉備手下的大將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不惜拋頭顱灑熱血,誓死如歸。關羽被呂蒙擒住以後,孫權有意勸降,關羽大罵說:“我和劉皇叔桃園結義,誓扶漢室,豈能與你們這些漢賊同流合汙。我中了你們的詭計,有死而已,何必說那麽多廢話。”他的死是為匡扶漢室而死,他認為死得值,死得其所,死得坦然。掃視三國,高級將領被擒乞降的,當為曹操的大將於禁一人,可見曹操主要是缺乏一個讓將士用心的精神。
三是成為建功立業的平台。
很多將士在貫徹“匡扶漢室”這個精神的同時,也把它作為自己建功立業的平台。劉備在西川站穩腳跟以後,安民已定,人心大悅。此時,很多將士都想推劉備為帝。既為漢室,也為自己。因為曹操終將篡竊,劉備稱帝後可讓漢室在西川延續下來。同時,劉備稱帝以後,將按照國家的標準選配幹部,所有的有功之臣都將“普調”一級。對這些將士們來講,就可借“匡扶漢室”這個平台,實現封妻蔭子、名垂青史這個人生的最高理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