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就成功了一半
什麽是“勢”?羅貫中在《三國演義》開篇中說得很明白:“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從分到合”與“從合到分”的過渡時期,都是社會轉軌變型的“大勢”,也是造就不朽偉業的最佳“時勢”。劉備因為抓住了“勢”,終於從一個販鞋織席的個體工商業者成長為一代開國之君。
(1)立“誌”還須抓“勢”。
簡單地講,“勢”就是創業的契機。
“勢”不以人們的意誌為轉移;但“勢”對有誌創業的人來講,卻又無處不在。
從大的方麵講,每一次的社會大變革,都是一次創業的“大勢”。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期,一些個體戶、手工作坊式的小商品生產者,就因為抓住了改革開放的大勢,成就了中國的第一代富翁。那個時候,有人總結說,“搞導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拿手術刀的不如拿剃頭刀的”。後來,又有人總結說,“第一代富翁是技能型的;第二代富翁是知識型的;第三代富翁是智能型的”。不管從哪個角度總結,他們抓住了時勢,成為時代發展的弄潮兒,則是不爭的事實。
漢朝末年的劉備,從一個織席販鞋的商販,一步步走到開國皇帝的寶座上,也是緣於“勢”。
劉備是一個善於抓“勢”的高手。
古往今來,無論是從“治世”到“亂世”,還是從“亂世”到“治世”,社會的大轉折,都是造就不朽偉業的時代,也為英雄的產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時勢造英雄。劉備以自己的經曆,證明了這個亙古不破的定律。
劉備的童年時代是不幸的。
劉備的父親劉弘在涿縣當一個小公務員,可惜英年早逝。那時候劉備還很小,隻好跟母親一起住到鄉下樓桑村,母子二人相依為命,靠母親織席勉強維持生活。家貧出孝子,劉備稍大一點,便出去販賣鞋子掙點錢補貼家用,盡量減輕母親的負擔。
在磨難中長大的劉備,一直想改變自己的生活。這種改變,不僅僅是擺脫目前織席販鞋的窘境,而是想幹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業。小時候,劉備與村裏的幾個小夥伴,在村頭一株百年老桑樹下玩耍的時候,就不無感慨地表達出了自己的雄心壯誌:“我要是當了皇帝,一定用這棵樹做我禦用馬車的車蓋。”所以,羅貫中說他“素有大誌”。
“立誌”隻是一個戰略構想,我們無論做什麽事,都需要有一個遠大的戰略方向。但隻有把“誌向”與“時勢”結合起來,一步步地貫徹自己的發展戰略,才能最終走向成功。
劉備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個體工商業”者;張飛則亦農亦商,不但“頗有田莊”,而且還兼營屠宰、賣酒。他們之所以都沒有在老本行幹下去,無不與漢末政務不舉、萬業蕭條的“頹勢”有關。
劉備開始為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蓄勢”了。他先是拜鄭玄、盧植為師,後又結識了公孫瓚。鄭玄是當時名聞天下的經學大師,盧植是博古通今的一代鴻儒,公孫瓚時任遼國長史,也可以算一名高級幹部了。
同時,劉備也在利用他們為自己“造勢”。在與這些文化名流、政界精英的交往中,劉備獲益最大的有三點:一是提高了自己的身價。二是增強了對時勢的把握能力。因為他的啟蒙老師鄭玄,就是因反對宦官亂政遭遇“黨錮之禍”的一分子,是鄭玄進一步點燃了劉備身上固有的“創大業激情”。三是儲備了廣泛的人力資源。後來劉備出仕創業,投靠的第一人,就是在鎮壓黃巾軍中升任中郎將的盧植,並因之得到了安喜縣尉的位置,有了自己的進身之階。公孫瓚當了北平太守以後,又提拔劉備擔任平原縣令,並帶著他四處征戰,讓劉備與關羽、張飛得以橫空出世,躋身於各路軍閥的高級將領之列,更進一步為劉備的升遷鋪平了道路。
立誌還須有勢,所以,劉備隻有等待。
(2)看準“勢”就出手。
轉眼間到了公元169年,這年劉備28歲,他已經從一個充滿幻想的年齡成長為一個能夠獨立思考世界的成熟青年了。通過冷靜地分析局勢,他找到了自己揚帆出海的“勢”:
第一、他捕捉到了由“治世”轉為“亂世”的端倪。
當時的統治者漢靈帝,從桓帝那裏繼承了寵信宦官的“光榮傳統”,以致宦官專權,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禁錮善類,朝政日非”,引起了朝野大臣的強烈不滿,眼看漢朝這座百年老店已經岌岌可危。
第二、反抗暴政統治的征兆已現。
用羅貫中的話說,叫做“天下人心思亂,盜賊蜂起”,到了“亂世出英雄”的時候了。
第三、“勢”來了就立即抓住。
“黃巾軍”揭竿而起,在漢朝這個風燭殘年的老人心髒裏插上了致命的一刀,漢朝即將出現“群龍無首”的局麵。“成則王侯敗者寇”,劉備知道自己該出手了。
於是,劉備在得到關羽、張飛兩個有力助手之後,招募鄉勇,拉起了屬於自己的隊伍,走上了打拚天下的道路,最終當上了蜀國的開國皇帝,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劉備把“蓄勢”與“謀勢”的發展戰略發揮得淋漓盡致,也是運用於商業戰場的成功秘笈。當你決定投資的時候,必須把握這個行業現狀與未來的大勢。如果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就要及時出手。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等到人家賺得缽滿盆盈再去分一杯羹,那就隻能填飽肚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