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六十七章 中國的精神文明

  今天各報都登載西北邊防督辦張之江先生“主張整頓學風”的通電。據說“國軍首領對學界之嚴正諷誨,此尚為等一次”(《京報》)。我細細的拜讀了幾遍,欽佩之餘,雖然不敢說革民民眾所屬望的將領有“開倒車”的嫌疑,卻也不免覺得張先生的議論,有些地方,與章孤桐先生好像“一鼻孔出氣”,要是登在《甲寅周刊》的通信欄中,少不了要濃圈密點,大受獎借的。因此我對於中國軍人的敬仰,自然而然的更深了一層。他們不但能遣兵調將,奪壘攻城,還得統理中央和地方的政治;而且夙興夜寐,軍事政務已經夠忙的了,還得“清夜以思”想種種“扶風翼教”的方法。真“古之人歟?古之人也。”足見中國儒將的種是不絕的。這也是我中華與眾不同的地方。

像我這樣既不知兵,又不解政治的人,自然更夠不上去懂“國立於天地,必有與立”,和“數千年來,所恃以係人心於不弊者”的大道理了。我也不敢妄想去懂它。不過張先生的文章裏,有兩句引起了我的注意。他說:“我中華?物質雖不及他國,而文化之優異有足多者。”我不知道說“文化”兩個字,指的是什麽。在我一向愚妄的見解我總以為“物質”也是“文化”裏的一部分,不能完全分開的。初民從單用齒牙爪到利用石器,從石器到銅器,從銅器到鐵器,不知經過了幾千幾萬年,看來雖然不過一物質的不同,可是大家都認為人類文化史裏麵的大關鍵。

也許張先生的意思——恕我無狀,膽敢妄測民眾袖領的意思——是把“文化”二字,來代表一般人所謂“精神文明”的。

“我們中國,物質文明雖然不及他國,精神文明實在別國的上麵。”這不是中國人個個平常自負的話麽?二十年前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到現在變成了這樣一句話。大多數的中國人因此都把這句話做“保存國粹”的護符,少數排斥中學,提倡西學的人,也並不反對,隻是說物質文明比精神重要得多。

我是愛好物質文明的,可是我尤其愛好的是精神文明。我覺得發明了火藥來做殺人的利器,不如做新年裏小孩子玩放的花炮。我想,要是我們學西洋的學問單為了物質,也盡可以不學。

可是我很希望中國人多研究些歐洲的東西。這當然不是為了要抄襲那皮毛的物質,但是為了希望大家能夠得到一點歐洲的精神。

在我看來,我們的物質文明固然不如人,我們的精神文明也同樣不如人。

究竟中國精神文明的特色是什麽,我實在不敢說知道。也許有人要教我們開化極早的文化,古聖先賢的學說。對於這些,我自然也有相當的敬仰。可是不止我們有開化極早的文化,不止我們有古代的聖賢。大前日的埃及巴比倫,前日的希臘,昨日的印度,也許就是今日的中國。不靠自己,專靠你的祖宗,是究竟不中用的。

也許有人引孤桐先生話了。他說吳先生“被辱於日本,憤而自沉”,“是乃真經生真文人之受用處”。這話我很能夠同意。可是他說:“此其精神,信惟吾儒有之,”我就不敢附和了。這種精神,隻有富於修養的能有,可是富於修養的不一定是“吾儒”。

希臘大哲學家蘇格裏底斯受人誣告,坐了死罪。有人勸他逃避,他不聽,從容的飲毒藥。有些弟子痛哭失聲了,他神色自若,叫他們不要作聲,讓他安安靜靜的出世。這又是何等精神呢?並且我說過:“讀中國書的人那樣的多,這樣的真經生,真文人,還不是在中國同外國一樣的難找?”

說到一個海的深淺,當然要指平均的數目,不能指出最深的或是最淺的處所,來代表全部。說到一個民族的行為,自然也得看大部分的民眾,不能舉幾個賢者,或是幾個害群之馬來概括其餘的人。從道德方麵說,中國人同英美的人可以比較麽?我們的官吏比得上人家的官吏嗎?我們的軍人比得上人家的軍人嗎?我們的種種色色人比得上人家的種種色色人嗎?主張農治者自然把世風的不古,道德的淪亡,歸咎到都會的工業。好像農民個個是天上安琪兒似的!這實在是住在城裏的讀書人白天的迷夢。不要說中國官吏的貪婪,軍人的橫暴,種種色色,都是由來已久的事實,與都會工業,沒有半點關係。就是農人,我想也沒比他們更自私,更慳吝,更醃髒,更缺乏同情的人。要是比較工人和農人,工人雖然有許多不道德,農人還夠不上說道德。這倒不是單單中國如此。愛爾蘭也是這樣,蕭伯納可以作證,俄羅斯也是這樣,所以要是蘇俄工人單壓製農人,我倒也還有幾分同情。不過中國農人的知識,更加低吧了。

我很相信希臘哲學者的觀念,善是與智慧相聯的。一隻猛虎關在鐵檻中,不作惡事,那並不是善。一個人受了禮教的束縛,不敢為非,可以算善嗎?甲為了父母吩咐,不準狎妓,所以不逛窯子。乙為了怕染花柳病,也不逛窯子。他們有分別嗎?他們比逛窯子的善了嗎?丙為了人類的同情,不忍幹那樣的事情。他比他們如何?究竟世界的進步,要依賴那一種人呢?我承認社會中多的是甲和乙,丙是每時期極少數的引導著。他在前麵走,無量數的甲乙在後麵追隨著。所以禮教是不可少的東西。

不過禮教有時是吃人的東西。要是數百數千年前早已不適用的信條,把持了一切,不讓那少數引導者有探索革新的機會,那麽禮教就可以吃人。真理不是絕對的,善和美不是千古不變的。

在某種時期,某種環境之下的善,在另一時期,另一種環境之下,不一定是善。“數千年來,所恃以係人心於不弊者”的“先聖之禮教”,到現在不能不“淪也”,正因為它是“數千年”前“先聖之禮教”。禮教像長城,不是一朝一夕能倒塌的。它的淪亡,“由來也漸矣”。所以我們很遠的祖宗,就已經歎“世風之不古,道德之淪亡”。可是他們不想法去尋找那適宜於新環境的禮教,仍舊墨守數千年前古聖的大道理,所以一天糟一天,直到今日,政體改了民治,經濟又漸漸的有了都會工業的製度,自然完全傾倒,無可挽救了。在這時候,不去研究物質和精神文明先進國的新道德觀念,做我們的借鑒,卻長籲短歎,以為“國將不國”。難道大家同聲一歎,長城就重新鞏固了嗎?孤桐先生算究竟比較聰明些。他們知道中國的舊禮教與新環境不相合。可是他們不去找適應新環境的新禮教,卻想退到適應舊禮教的舊環境。

這真好像要叫江河倒行,叫中年人變成初生的小孩,一定同樣的勞而無工的。“一開倒車”三個宇,描寫孤桐先生農村之國的主張,一是點不錯的。自然有人要說了,歐美的新道德觀念,他們自己還不滿意,我們能依樣葫蘆嗎?老實說,我承認歐美人也還沒有找到十分滿意的新禮教,可是他們是在找,我們正應當做同樣的工作,並且他們已經得到的成績,已經很夠我們的參考。

道理是與智慧相連的。知識也是精神文明的一方麵。在這一方麵,我們更加瞠乎在後了。不要說我們的工藝科學不及人,就是講玄學,我們就追上人家了嗎?不要說玄學,就是講國故,那應當不成問題的了,可是少數西學者的貢獻出我們的國學大家多的多,恐怕我們要有一個比較有用的國學研究院,還得請西洋學者來指導。

關於文字,將來有機會,也許還有幾句話要說。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