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製集權秦兼並國後,建立了統的封建王朝,即中國曆史上的秦朝。如何統治這個幅員遼闊、多民族的封建國家,是秦統後麵臨的主要問題。
秦王政功成業就,首先令群臣議帝號。臣僚們誠惶誠恐,選擇皇中最尊貴“泰皇”為帝號,然而秦王政自以為功業蓋世,前無古人,便兼取皇帝的尊稱,定帝號為“皇帝”。又規定皇帝的名稱“製”,令稱“詔”,天子自稱“朕”。從此皇帝所擁有的獨斷的權利,不僅成為定製,而且在形式上也更為完備。他自稱“始皇帝”,希望把他所開創的帝業世代傳下去。為此,秦王政在統後的政治體製及其相關的問題上,又采取了係列的措施。
關於統後的政治體製問題,秦始皇采納李斯的意見,決定全麵推行郡縣製,從而開創整套封建專製主義中央集權製。
根據這種政治體製,秦朝在全國設立中央、地方兩級統治機構,皇帝是最高的統治者。中央的行政機構設丞相、太尉和禦史大夫,即秦漢常統稱為“公”的高級官吏。其實它們的實際職權和官階差別很大,也不同於後來的公製。
丞相之下,分設“卿”。他們是些職位稍低的中央高級官吏,主要掌管宮廷事務,或者掌管國家某項政務。
秦朝的地方行政機構,分為郡、縣兩級製,它直屬於秦朝中央統轄。郡縣長吏由中央直接派遣,是中央在地方行使權力的代表。他們必須執行中央旨令,接受中央的監督和考核,從而使地方權力集中於中央。
在官吏選任方麵,秦朝沿襲商鞅變法以來的製度,廢除世卿世祿製,實行“以功授官”的封建官僚製。
然而,隨著國家的統,頻繁的戰爭減少了,以軍功選官的辦法,已不能完全適應新形勢的要求。尤其秦朝加強中央集權的各項措施相繼推行,全國政事日益增多,封建國家各級機構需要各種人才,因此其它的選官途徑也同時並行,如征聘士人從政,或從低級吏員中征舉人才等。
秦朝的賜爵製,源自秦的賜爵製。它在全國統後,也發生某些變化。秦推行賜爵製,本意在於獎勵軍功。但全國統之後,賜爵出現了明顯變化,即修馳道及徙邊也可以授爵。
秦朝的官秩,即官階等級和俸祿,實行的是秩石製。這就是以“石”的數字表示官階,依照不同的官階等級受祿,如秦統前夕,因呂不韋事件的牽連,些官吏被遷往房陵,其中就有“百石”、“百石”之官。全國統之後,大約仍沿襲此製,但官吏的等級差別,以及不同等級官吏的俸祿,今已無法確知。
總之,秦在統全國之後,從中央到地方建立套完整的、嶄新的政治製度,開創了我國專製主義中央集權製的封建統治,為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政治製度奠定了基礎。
統貨幣、度量衡和文字為了鞏固政治上的統,秦始皇對貨幣、度量衡及文字,進行了係列的改革。
戰國時期,由於商品交換日益頻繁,貨幣流通也隨之擴大。當時各諸侯國所鑄造的貨幣,種類形製繁多,大小輕重各異,計算單位很不致。戰國時期的金屬鑄幣,考古發現數量極大。其中以銅鑄的貨幣為主,黃金鑄幣極少,隻局限於個別地區。銅質幣可分布、刀、圜錢、銅貝、金質貨幣等,分別在不同地區流通。
秦統全國之初,上述貨幣依然在局部地區流通,與當時的統局麵很不適應。為此,秦始皇下令廢除國舊幣,統使用兩種貨幣。種是黃金,稱為上幣,以“鎰”為單位;種是圓形方孔的銅錢,稱為下幣,以半兩為單位。幣製的統,有利於商品交換,便於地區間的經濟交流。
戰國時期,各國的度量衡製度,也相當混亂。它給地區間的商業交往造成很大困難,不利於手工業的發展,對秦朝課取賦稅,也很不方便。秦統中國後,下令“法度衡石丈尺”(《史記·秦始皇本紀》),對度量衡製度進行改革。現存秦朝的銅權及方升,刻有當年秦始皇統度量衡製度的詔令,就是這次改革的遺物。
與此同時,對國異形文字加以整理。我國文字經過長期的演變,自西周末年以來,逐漸出現文字分歧的現象。到戰國時期,由於諸侯分立,各自為政,“文字異形”情況更加嚴重。秦統中國後,秦始皇下令以秦的字體為規範,對國文字加以整理,將繁難的大篆改為小篆。據載,李斯作《倉頡篇》,趙高作《爰曆篇》,胡毋敬作《博學篇》,就是以秦篆(小篆)書寫的本子,作為推廣的標準範本。
秦朝還有種書體,稱為隸書(秦隸)。隸書筆畫方折平直,比小篆簡化,書寫更為簡便。隸書不是創始於秦朝,秦始皇時程邈對這種書體進行過整理,從而成為秦朝日常通用的文字。
秦朝“書同文字”不僅使當時通行的小篆、隸書兩種主要書體規範化,便於政策法令的推行,而且由於隸書的推廣及流行,終於為漢字新書體的形成奠定了基礎。秦朝是漢字發展轉折的時代,對我國政治、文化的影響極其深遠。
此外,為了清除割據自守,加強地區間的聯係,秦朝方麵墮壁壘、冰川防,方麵修治馳道、統車軌。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為了割據稱雄,往往據險修建關塞、壁壘和堤防,以抵禦敵國的軍事進攻。這些防禦性的軍事設施,自然成為地區間的交通障礙,不利於各地的經濟往來和文化交流。秦統全國後,下令拆除上述各種防禦設施,為消除地區間的隔絕鋪平道路。
同時,還以鹹陽為中心,修建兩條貫穿全國的馳道。條向東通往齊、燕地區,即今河北、遼寧、山東帶;條向東南通往吳、楚之地,即今湖北、湖南、江蘇、浙江帶。馳道寬十步,每隔丈植鬆樹株,路身的修築采取了加固的措施。這兩條馳道的建成,便於秦朝對各地的控製,有利於交通。
秦確認土地私有製秦從商鞅變法以來,封建土地私有製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秦王朝的建立,又進步為這種土地所有製的鞏固和發展,創造了更為有利的條件。秦始皇十年(前216年),秦朝“使黔首自實田”(《史記·秦始皇本紀·集解》),即命令擁有土地的平民向官府自報占有田畝的數量,由官府加以核實。實際上,這是封建國家以法律形式承認土地私有權,並作為征收賦稅的根據。它大大促進了封建土地私有製的發展,對於地主階級尤其有利。那時候,土地占有形態基本上可分為種類型。
國有土地。這是由封建國家直接控製和支配的土地,包括苑囿園池、山林藪澤、可耕農田、無主荒地等。秦朝設立專門機構少府,管理這些國有土地。其中,如苑囿園池所占的土地,數量相當可觀,主要分布在京畿附近。後來劉邦還定“秦”,曾改秦朝苑囿園池為民田,僅關中就有許多處。
秦王朝所掌握的國有土地,由於實行軍功賞田製,其中部分被用於賞賜有功之臣,因而轉化為私有土地。有些國有土地則由封建國家直接經營管理,並使用種稱為“隸臣”的官奴隸耕種。秦簡《倉律》對農忙季節從事農業生產的隸臣,還具體規定了每月可增加半石的口糧。此外,還有部分國有土地,由官府授予農民耕種,受田農民必須交納田租及芻稿之稅。在秦朝,這種國有土地僅僅是土地所有製的形式之,但不是主要的形式。
地主私有土地。秦朝地主階級的構成,可分為官僚地主、豪族地主、般地主等。
官僚地主,包括有軍功的官吏、宗室貴族等。從商鞅變法以來,秦實行依軍功賞賜田宅的製度,些有軍功或事功的官員,分別得到了數量不等的土地賞賜。直到秦朝建立前夕,王翦率師攻楚,還“請田宅為子孫業”(《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表明封建國家賞賜的田宅,可以轉化為子孫的產業,即承認賜田為私有。秦統後,這些擁有大量土地,又有政治權力的有功之臣,便形成官僚地主。他們是新興地主階級中的重要階層。
豪族地主,指國的強宗豪家,成分比較複雜。有的是把持地方的豪戶大族,經濟上有相當的實力;有的是國貴族及其後裔,在各地仍保持定的勢力。秦王朝建立之後,遷徙12萬戶豪富於鹹陽,其中不少是大豪族地主。
般地主,指工商業地主,或從自耕農發展而來的中、小地主。戰國時期,因經營商業、手工業而致富的現象,非常普遍。那些富有的商人和手工業者,“以末致財,用本守之”,將大量貨幣財富用於土地買賣,形成批工商業地主。還有些中、小地主,是由少數自耕農發家,轉變而來的。般地主雖然不是權勢之家,但是他們往往憑借雄厚的經濟力量,尋求政治上的發展。如烏氏(今寧夏固原南)有個叫倮的,因經營畜牧業而成巨富,被秦始皇視如“封君”,享有與大臣同朝的資格。
上述各類封建地主,以“見稅什”的地租,對貧苦農民進行剝削。他們還大肆進行土地兼並,以至秦朝的“富者田連阡陌”,形成“邑有人君之尊,裏有公侯之富”(《漢書·食貨誌》)的局麵,反映秦朝繼戰國之後,封建土地私有製有了長足的發展。其中除了超經濟的原因之外,土地買賣是封建土地私有製發展的杠杆。
自耕農占有的土地。自耕農是獨立的勞動者,般都擁有小塊土地。他們是農民中的主要成分,擔負著封建國家繁重的賦役。
從上述土地占有情況看,封建地主僅占總人口的少數,但擁有大量的土地,他們向封建國家所交納的賦稅,隻是剝削總量的部分;而人數眾多的自耕農,每戶隻占小塊土地,卻要負擔繁重的賦稅。所以,秦“使黔首自實田”,實際獲益者隻是地主階級,自耕農則成為封建國家奴役的主要對象。他們必須根據所占有的土地數量交納田租,而且還要負責其它賦稅及徭役。
秦朝的賦役,主要有如下幾種:
第,田租,即田賦。這是對土地所有者征收的土地稅,般按所擁有土地的數量征收。
第,口賦,指人頭稅。它是按人口數征收的賦稅,大約每年年底月(秦以十月為歲首),官府即登記戶籍名冊,以便進行征收。
第,徭役。秦朝以徭役繁重著稱。
總之,秦王朝“使黔首自實田”,在全國範圍內確認封建地主和自耕農的土地所有權,使封建土地私有製在全國取得了合法的地位。這就意味著自耕農所占有的小塊土地,既可以買賣又可以轉讓,封建地主憑借政治權勢,或者雄厚的經濟實力,也可以更加肆無忌憚地兼並土地。它既把自耕農束縛在土地上,成為封建國家奴役的對象,又為封建土地私有製的迅速發展,開辟了更為廣闊的道路。
焚書坑儒秦始皇在全國統之後,開創封建中央集權製,推行係列法教政令,引起朝廷內些人的非議。這種不同政治主張的爭論愈演愈烈,終於發展成公開的鬥爭,並演變成震驚全國的焚書事件。事情的引發還是圍繞政治體製問題而展開的。
關於秦朝實行何種政體問題,秦統治集團內部分歧嚴重。早在秦朝剛剛建立之時,持不同政治主張的雙方,曾經有過番較量。但是這種分歧直沒有消除,因而引發成公開的鬥爭。秦始皇十年(前213年),在此宴賞群臣的酒會上,仆射(博士之長)周青臣盛讚立郡縣、廢分封,頌揚秦始皇的威德前無古人。這時,博士淳於越指責不周青臣為“麵諛”,認為不恢複分封製,就無法使秦的統治長治久安。
李斯針對淳於越的言論,稱述“帝不相複,代不相襲”,自古因時代不同,治理方法也隨之改變。如今天下已定,法令統,儒生“不師今而學古”,指責當世,惑亂百姓。
他們以“私學”詆毀“法教”,指摘朝政法令,“入則心非,出則巷議”(《史記·秦始皇本紀》),甚至造謠誹謗。這種現象如不禁止,必將削弱皇帝的威權,臣下結成反對的派別。
李斯議論的核心問題,即“私學相與非法教”,有礙於“定尊”。於是,李斯主張禁私學,焚《詩》《書》,實行文化專製。
李斯的建議包括,除《秦記》、醫藥、卜筮、種樹之類的書籍外,其餘的史書和民間所藏《詩》、《書》、百家語等,律限十日內交官府燒毀,逾期不燒即處以黥刑,罰築城年的苦役,凡議論《詩》、《書》的棄市,以古非今的滅族,官吏知情不舉的,與犯禁同罪,禁止私學,願意學習法令的,以吏為師。秦始皇采納李斯的建議,並詔令付諸實行。
秦始皇既然下令焚書,許多古代典籍都付之炬,其中國史籍損失最大。
秦始皇焚書的目的,為的是定法家於“尊”。在“定尊”的口號下,各種學派的言論被禁止,百家思想受禁錮。句話,禁絕切異端思想,這就是焚書的實質。這種以焚書為手段的文化專製,是我國古代文化的劫難,使長期積累的文化遺產遭到極大的破壞。
秦始皇焚書的結果,引起士人諸多不滿,因而又演化成坑儒事件。焚書的第年,為秦始皇求“仙藥”的方士侯生和盧生,唯恐騙術敗露反遭殺身之禍,便私下攻擊秦始皇。他們指責秦始皇“貪於權勢”,獨裁朝政;“專任獄吏”,不用博士;“樂以刑殺為威”,驕橫自用,而且雙雙逃亡。秦始皇聞訊,以方士行騙誹謗,耗費巨萬;鹹陽諸生,“為妖言以亂黔首”(《史記·秦始皇本紀》)為罪名,下令追查諸生罪狀,結果將犯禁的460餘人,統統坑殺於鹹陽。
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從事件的引發及結果看,其主要意圖是定思想於“尊”,實行思想統製,其方法則采取以暴力的手段,對待非暴力的思想文化。這種文化專製的政策,不僅使古代文化遭受破壞,束縛學術思想的發展,也堵塞了議政的道路。它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不良的影響。
繁刑酷法為了建立統的法律製度,秦始皇“明法度,定律令”(《史記·李斯列傳》),對原有的秦律進行修訂,在全國頒行統的法律令。修訂後的秦律,現已散佚,無法了解它的全貌,但從現存有關的文獻、以及出土的部分秦律,仍然可以窺其繁酷的特點。
1975年在湖北雲夢睡虎地出土的千餘支秦簡,多數是秦的法律文書,大約寫於戰國末年至秦朝初年期間。它們所反映的是秦王政繼位以來,及至秦統初期的某些法製內容。簡中抄錄的法律條文,隻是秦律的小部分,但律名多達29種,表明秦律種類繁多。這些律文涉及的麵相當廣,包括農田墾種、山林保護、牲畜飼養、糧草管理、貨幣流通、物資管理、手工業生產、徭役征發、刑徒使用、軍爵賞賜、官吏任用、保舉子弟、從軍勞績、府庫收藏、傅籍法規、征發戍邊、對遊士的限製以及官營手工業產品的評定等等。律文的內容明確,規定具體,有的近乎瑣細,這裏試舉例。如《苑律》規定:在月、月、十月和正月評比耕牛。滿年,在正月舉行大考核,成績優秀的,賞賜田嗇夫酒壺、幹肉10條,免除飼牛者次更役,賞賜牛長資勞30天;成績低劣的,申斥田嗇夫,罰飼牛者們資勞兩個月。如果用牛耕田,牛的腰圍減瘦了,每減瘦寸要笞打主事者10下。又在鄉中舉行考核,成績優秀的,賞賜裏典資勞10天;成績低劣的,笞打30下。類似的法律條文它作為社會生活、經濟生活的法律規範,在秦簡中比比皆是。這類秦律不管是它的種類,還是律文的細節,都體現了“繁”的特點。這表明秦律作為秦統治者的意誌的體現,全麵貫徹於社會生活各個方麵,並形成套比較完備、係統的法製體係。
秦律的另特點,是以“酷”著稱。秦律的核心是刑法。它承襲商周時期的刑,即墨、劓、非刂、宮、大辟,並在它的基礎上加以發展。刑可歸納為死刑和肉刑兩類。秦朝的刑罰,包括死刑、肉刑、罰作、遷刑和贖刑,共計5類。每類根據不同的論罪方法,又可分為若幹不同的刑種。
秦朝的刑法嚴酷,刑種繁多,是秦統治者壓迫人民、鎮壓敵對勢力的暴力工具。它們對於維護皇帝權威,保護地主階級利益,鞏固封建政權,都起了積極的作用。
賦役無休秦始皇十年(前212年),座規模更加宏偉的朝宮,在渭水南岸的上林苑中又破土動工了。這就是被曆代文人墨客所傾倒的阿房宮。阿房宮又名阿城,是朝宮的前殿,因作宮於阿房故名。故址在今西安橋鎮南阿房村及古城村帶。阿房宮東西寬500步,南北長50丈,庭中能容納上萬人,下麵可以豎立5丈的大旗。據《輔黃圖》載:
“始皇廣其宮,規模百餘裏”,已建成的離宮別館彌山跨穀,輦道閣道逶迤相屬,工程之浩大可謂前無古人。據司馬遷記述,當時“關中計宮百,關外百餘”(《史記·秦始皇本紀》),這就形成以鹹陽為中心,遍及渭水南北函穀關內外的宮殿群。秦始皇廣治宮室,耗費無數,後果隻能是勞民傷財。
秦始皇不僅生前窮奢極欲,還要為死後安排豪華的享受。他在即位之初,開始修建陵墓,即驪山墓。據載,陵墓高50餘丈,周圍5裏多,墓內修築宮觀殿宇,陳設各種奇器珍寶。經考古調查發掘,現陵墓陵丘高43米,基身設有內外兩城,內城周長2500多米,外城周長近6300米。在陵東側發掘出3個兵馬俑從葬坑,總麵積為2萬多平方米,出土陶俑及陶馬約千餘件,形狀與真人真馬相仿。兵馬俑坑的布置,是按軍陣場麵排列的,體現了當年煊赫的軍威。秦始皇為了修建阿房宮和驪山墓,征用刑徒70餘萬人,並從巴蜀、荊楚等地調運各種建築材料,途中轉輸十分艱難。
秦朝長期用兵,戍役也十分繁重。其中對匈奴的戰爭,動用了30萬兵力,延續10餘年之久;對百越的戰爭,用了50萬兵力,前後延續年,後來又再補給兵源。這些曠日持久的戰爭,廣大人民不僅要負擔兵役,還要承擔轉輸的力役,甚至婦女也屬征調之列。其結果“戍者死於邊,輸者僨於道”(《漢書·晁錯傳》),造成人民重大犧牲,死傷不計其數。此外,築長城、開靈渠、修馳道、直道等,所動用的勞力,更是無法計算。
秦朝徭戍之繁重,朝野眾口詞。秦末起義的農民發出“天下苦秦久矣”的呼聲,正是農民不堪忍受繁重徭戍奴役的具體表現,連秦朝統治集團中的李斯等人,也認為徭戍繁重是農民反秦的主要原因之。秦朝繁重的徭戍,使人民不勝其苦,再加上秦的賦斂無度、刑罰嚴酷,形成人民“力罷(疲)不能勝其役,財盡不能勝其求”、“亡(無)罪而死刑者無所告訴”、“赭衣(罪人)半道”(《漢書·賈山傳》)的悲慘局麵。秦統治集團對於生產力的嚴重破壞,促進了社會矛盾迅速激化,人民不滿情緒日益高漲。繼韓國貴族張良在博浪沙行刺秦始皇未遂之後,秦始皇十年(前211年),在東郡(郡治今河南濮陽)的塊隕石上,有人刻下“始皇帝死而地分”的字樣,秦始皇派禦史追查無結果,竟下令誅殺當地居民。這年的秋天,在華陰平舒(今陝西華陰),又有人攔住秦朝的使者,咒罵“今年祖龍(指秦始皇)死!”(《史記·秦始皇本紀》)這些公開的反秦活動,有的是國舊貴族對秦懷有敵意,表明秦朝社會矛盾的複雜因素。然而,張良行刺未遂不僅宣告個人冒險舉動的破產,也反映國貴族勢力已是強弩之末,未能形成推翻秦統治的社會力量。
“揭竿”而起陳勝別名陳涉,是陽城地方的雇農。有次,他和同伴起替地主耕田,耕得累了,在田邊的土墩上休息,他憤激地說:“如果咱們有出頭的日子,誰也不要忘掉誰!”公元前209年月,秦世征發住在閭左的窮苦人民防守邊疆,陳勝被征發,他的任務是去防守漁陽(在現在河北密雲縣西南)。這次上漁陽的戍卒總共900人,大部分是農民,其中有個叫吳廣,是陽夏(今河南太康縣)人。他和陳勝因為比較能幹,都擔任了屯長的職務。
這支強迫編製成的隊伍,從現在的河南走到了安徽北部的大澤鄉(現在安徽宿縣西南)。當時正當雨季,連綿的大雨,淹沒了田地,衝毀了道路,他們便被困在大澤鄉,沒法繼續走路,不可能在規定的時間趕到漁陽了。按照秦朝的法律,不按期到達防地的要處死刑。900個人眼看都活不成了。陳勝便和吳廣商量道:“橫豎是死路條,與其白白地去送死,不如起來反抗!”吳廣完全讚成。吳廣和群眾的關係是相當好的,他便到群眾中去進行鼓動工作。於是不到幾天,在900個戍卒的心裏,就有這樣的共同想法:“跟著陳勝走,從死路裏找出活路來!”
起義的行動,是從陳勝、吳廣殺死秦朝的將尉開始的。那天吳廣故意激怒將尉,將尉鞭打吳廣,並且拔出身上的劍來要殺吳廣,吳廣就奪過他手裏的劍,殺死了他;陳勝從旁幫助,把另外兩個將尉也殺死了。事情鬧開了,兩人就召集全體戍卒,激發他們說:
“咱們本來都是要殺頭的,但是好漢子應當死得轟轟烈烈,那些王侯將相,難道是天上掉下來的嗎?為什麽咱們不能拚拚呢?”百個人齊聲喊是。他們迅速建築了土壇,袒露了右肩,宣誓起義。陳勝被推做將軍,吳廣做都尉。為了爭取自己的生存,他們決定組織起來,共同進行推翻秦朝殘暴統治的鬥爭。他們原是支沒有刀槍的徒手隊伍,這時便拿鋤頭、木棍作武器,在竹竿頂上紮上布片當作旗幟。這就是曆史上所說的“揭竿”起義。
秦朝滅亡秦末農民起義的第次高潮雖然失敗了,但是,起義人民沒有被殺絕,也沒有被氣勢洶洶的秦軍所嚇倒。以呂臣為代表的起義軍率先繼起,有力地回擊了秦軍的猖狂進攻。
呂臣原為涓人,是陳勝的近侍。陳勝死後,呂臣在新陽(今安徽界首縣北)組織“蒼頭軍”,繼續舉起推翻暴秦統治的義旗。不久,呂臣率蒼頭軍收複陳縣,殺死叛徒莊賈,恢複了“張楚”政權,使起義人民受到極大的鼓舞。
秦軍不甘心自己的失敗,隨即命令左、右校尉圍攻陳縣,陳縣再度失陷。呂臣退出陳縣,重整起義隊伍,並與英布起義軍聯合,實力大大增強。這兩支起義軍合力回擊秦軍,大敗秦軍左、右校尉於青波(今河南新蔡縣西南),然後揮師北上,第次收複了陳縣。呂臣聯合英布再次大破秦軍,表明起義力量聯合對敵,則秦軍可挫,它預示著新的反秦高潮必將來臨。
果然,在青波戰結束不久,以項梁起義軍為主力而匯成的起義洪流,逐步地形成了。
項梁殺會稽守殷通,起兵個月之後,陳勝就失利撤出陳縣了。那時奉陳勝之命,正率軍攻打廣陵(今東蘇揚州市)的召平,聽說陳勝兵敗的消息,就渡江並假借陳勝的命令,拜項梁為上柱國,讓他迅速領兵向西挺進,迎擊秦軍。
項梁率8000兵力渡江,首先派人與陳嬰取得聯係,建議聯合西向攻秦。陳嬰說服他的部屬,率2萬人的隊伍,加入項梁起義軍。項梁渡過淮水之後,又有英布、呂臣、蒲將軍率領的起義軍加入。這時,項梁所屬的起義軍,已經發展到萬人,並在下邳(今江蘇邳縣南)駐守。那時候,在這帶割據稱雄的秦嘉,企圖阻項梁西進,遭到項梁的攻擊。
秦嘉原來起兵於郯縣(今山東郯城北)。早在起義初期,陳勝曾派去武平君畔為監軍,但是秦嘉拒不受命,表明他不甘心受陳勝的約束。陳勝兵敗出走之後,秦嘉在留縣(今江蘇沛縣東南)立楚國貴族景駒為楚王,還派公孫慶聯絡田儋,企圖聯合田儋發展割據勢力。當項梁進軍下邳時,秦嘉陳兵彭城(今江蘇徐州市)以東,又想阻止項梁西進。
在這種情況下,項梁認為,陳王兵敗下落不明,秦嘉擅立景駒為楚王,這是背叛的行為。
他發兵攻打秦嘉,秦嘉不堪擊,逃至胡陵(今山東魚台東南)時,被項梁所殺。秦嘉的隊伍投降,項梁收編其餘部,壯大了起義軍的力量。
接著,項梁準備從胡陵率軍西進,正好章邯軍來到栗縣(今河南夏邑)。兩軍相遇,勢不兩立。項梁派朱雞石、餘樊君迎戰,但出師不利,餘樊君戰死,朱雞石敗逃胡陵。於是,項梁率起義軍轉攻薛縣(今山東滕縣南),在這裏處死敗逃的朱雞石。
這時,轉戰豐、沛帶的劉邦,也投奔項梁來了。劉邦自沛縣起兵,先後攻取胡陵、方輿,又還軍守豐邑。秦朝的泗川監平,曾領兵圍攻豐邑,但被劉邦迅速擊敗。於是,劉邦命令部將雍齒守豐邑,自己則率兵東進薛縣。不料雍齒懷有戒心,竟以豐邑叛降周市。劉邦聞訊,立即還軍,卻未能攻取。後來,項梁入據薛縣,劉邦親往求見。項梁派5000人馬,由大夫將10人統率,幫助劉邦攻下了豐邑。雍齒逃往魏地。
至此,以項梁、項羽起義軍為主力,包括英布、呂臣、蒲將軍、陳嬰、劉邦等幾支起義軍,便匯合成支強大的反秦力量。它成為支繼續陳勝之後推翻秦朝統治的主要隊伍。
秦世年(前208年)月,項梁得知陳勝定死無疑的消息,就在薛縣召集諸將商議大計,以便推進反秦鬥爭。範增特往勸說項梁,要他立楚國的後代,便於爭取民心。
項梁采納他的意見,從民間找到為人牧羊的楚懷王之孫心,立為楚懷王(即義帝),都於盱眙(今江蘇盱眙北)。又封陳嬰為上柱國,項梁自號為武信君。
在此前後,項梁領導的楚軍與秦軍在今蘇魯豫交界帶多次激戰,屢獲勝利。月,項羽、劉邦在雍丘(今河南杞縣)大破秦軍,斬川郡守李由。項梁又進占當時東部交通中心名城定陶(今屬山東),於是便有些輕視秦軍,表現出驕傲情緒。宋義勸他說:
“打了勝仗之後將驕卒惰的必敗。如今士兵已經有些懈怠,秦軍卻不斷在增加,我很替您擔心啊。”項梁聽後也沒有在意。宋義奉派出使齊國,路上碰見齊國使臣。他便對齊使說:“你將要去拜會武信君,我看武信君必將吃敗仗。你走慢些可能躲過,走快了必將碰上這場災禍。”月,章邯在得到關中大批援軍以後,果然在定陶大破楚軍,項梁戰死。
項羽、劉邦等收集餘部退保彭城(今江蘇徐州)帶,楚懷王也遷到彭城直接掌握起義軍。
章邯在定陶大勝擊斃項梁後,認為楚地不用擔心了,便渡過黃河北攻趙地。這時陳勝派去的武臣已在內部鬥爭中被殺,張耳、陳餘擁立趙歇為王。章邯大破趙軍,占領邯鄲,趙歇、張耳退保巨鹿(今河北巨鹿)。章的命王離等圍攻巨鹿,自己率大軍駐紮巨鹿南邊保護糧草,作好長期圍困的準備。陳餘收集趙國北部各地軍隊數萬人來支援,駐紮在巨鹿北邊,卻畏懼秦軍勢盛,不敢應戰。燕國、齊國派來的援兵,以及張耳的兒子張敖率領的援兵也駐紮在陳餘營旁,但全都害怕強大的秦軍,誰也不敢帶頭進攻。王離等兵精糧足,勇猛攻城,巨鹿城內食盡兵少,非常危急。張耳多次催促陳餘進兵,陳餘卻始終按兵不動,徘徊觀望。
楚懷王得到趙國求救的消息,也商量派兵。這時,宋義由於預言項梁必敗而知名,楚懷王召見聽了他的議論後很讚賞,便任命他為上將軍,統帥楚軍援救巨鹿,項羽為次將,範增為末將,同前往。楚軍行至安陽(今屬河南),停留46天不進兵。項羽主張火速前進,配合趙軍內外夾攻,必能擊破秦軍。宋義卻認為不如坐山觀虎鬥,讓秦趙先決戰,秦勝則乘其疲敝攻秦兵,趙勝則乘虛西進占關中。他還針對項羽嚴令軍中說:勇猛果敢但不聽指揮的律斬首。他又派遣他的兒子到齊國任職,還大擺筵席送行。這時正是嚴寒的冬天,再加上大雨,士兵又冷又餓。項羽憤怒地宣稱:“本應努力進攻秦軍,卻在這裏久留。現在收成不好人民窮困,士兵們雜食菜糧充饑,軍隊也沒有儲備,卻不肯渡河到趙國籌糧,配合趙軍反攻,還說什麽等待秦軍疲敝。秦軍強大,趙國新立,坐視不救,趙國必破。趙國覆滅,秦軍氣勢更盛,有什麽疲敝的機會可乘?國家安危就在這戰,卻不體恤士兵,不效忠楚王,專顧私情,不是國家的大臣。”天早上,項羽去朝見宋義,就在營帳內砍下宋義的頭並號令軍中說:“宋義勾結齊國共謀反楚,懷王密令項羽將他處死。”這時,諸將懾服不敢抗拒,於是共推項羽代理上將軍,並派人報告楚懷王。
懷王也就任命項羽為上將軍,統領全部楚軍救趙。
項羽接過指揮權,立即派出精兵2萬為先鋒渡過漳河援救巨鹿,獲得小勝並與守軍建立了聯係。陳餘也請求增派大軍。於是項羽親率全軍奮進,渡過漳河之後,他下令打破釜甑、鑿沉渡船、燒掉營房,隻攜帶3天的幹糧,表示勇往直前、拚命殺敵、誓不回頭的決心。到達巨鹿反把王離包圍起來,切斷其糧道,戰勝,大破秦軍,生俘王離,其餘秦將有的被擊斃,有的被迫自殺。這時諸侯援軍結成十幾處營壘駐紮在巨鹿城邊,卻都不敢出戰。當項羽親率楚軍重擊秦軍時,他們都躲在營壘上觀戰。英勇的楚軍無不以當十,喊殺聲震天動地,他們竟看得心驚膽戰。等到打敗了秦軍,項羽召見諸侯援軍將領,他們進入轅門,個個跪下移動行進,不敢抬頭觀望。從此項羽便成為諸侯聯軍統帥,諸侯軍將領都接受他指揮。這時是秦世年(公元前207年)十月。
王離所部是原來蒙恬統領的抗擊匈奴的精銳部隊,這時全被項羽殲滅,秦軍士氣大減。章邯所部久戰疲困,經此打擊更無鬥誌。他派司馬欣回到鹹陽匯報,趙高拒不接見,嚇得司馬欣抄小路逃回軍中對章的說:“現在趙高當權,下麵再怎麽努力也是搞不好的。就算打了勝仗,趙高必然嫉恨,打了敗仗更免不了受懲罰,希望你慎重考慮。”陳餘也派人送信給他,指出秦國必亡,他的處境更困難,“有功亦誅,無功亦誅”,隻有同諸侯軍聯合反戈擊秦才是唯出路。章邯這時更加動搖,狐疑不決,便派人同項羽接頭。項羽乘機連續進擊,屢敗秦軍,章邯無法,決計投降。項羽因軍糧缺乏,也願意接受投降。
秦世年月,雙方在殷墟(今河南安陽)訂盟。章邯被封為雍王,留在楚軍中,司馬欣為上將軍,統領歸降的秦軍為前鋒,與諸侯聯軍同向關中進攻。從前東方各地民眾服徭役路過關中時,經常遭到秦國官民的欺淩侮辱。這時秦軍投降後,諸侯聯軍的官兵趁機報複,也反過來欺壓秦降軍,使他們心懷疑懼,竊竊私議,埋怨章邯等人。項羽知道後與將領們商量,認為是個隱患,但卻不采取妥善辦法消除摩擦,反而在新安(今河南澠池)城南乘夜晚發動偷襲,坑殺秦降兵20多萬人,隻留下章邯、司馬欣和董翳3個人隨同他們入關。這樣來,項羽雖然在軍事上取得重大成果,為推翻秦王朝作出了貢獻,但是在政治上卻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遭到關中人民的切齒痛恨,反為其後劉邦的興起幫了大忙。
巨鹿之戰消滅了秦軍主力,秦王朝的滅亡指日可待。而在巨鹿之戰的同時,劉邦則率兵乘虛向西攻秦,由於秦軍主力在東,劉邦所部路上所向披靡,於公元前207年揮師直抵距鹹陽不遠的霸上(今陝西西安市東)。此時,趙高已殺掉秦世,擁立世侄子嬰,削去帝號稱秦王。不久子嬰殺掉趙高,開城投降劉邦。自此,殘暴的秦王朝在農民起義的汪洋大海中覆滅了。
楚漢相爭約法章公元前207年10月,劉邦率軍順利地進入鹹陽。
年來,趙高施展種種陰謀手段,玩秦世於掌中,最後控製了秦王朝,獨攬大政,登上了權力的頂峰。他自以為聰明得計,其實這樣的倒行逆施恰好是自掘墳墓。正是他的胡作非為,瓦解了秦王朝的統治機構,促成了章邯等秦軍統帥的投降,葬送了秦軍主力。從劉邦入關的進展情況也可以看出,秦王朝的覆滅完全由於政治上解體。單從軍事力量上較量,劉邦連奪取座中等城市也很困難,根本談不上遠征關中。但是,他進軍沿途的秦王朝地方長官卻是人人自危,各懷鬼胎,隻求如何保住性命,無心抵抗。
所以當劉邦采取招撫為主的方針,發動政治攻勢,局麵頓時改觀,各地大都望風歸順,進展十分迅速。趙高的所作所為,客觀上有利於農民起義軍推翻秦王朝。
等到秦世年月,以劉邦、項羽為主力的農民起義軍進逼關中時,趙高哄騙秦世的“關東盜無能為”的說法,就不攻自破了。他隻好請病假不去朝見秦世,世派人責問趙高,趙高害怕被殺,便把他的女婿鹹陽令閻樂和弟弟郎中令(皇宮警衛隊長)趙成找來策劃政變。他們借口捕賊,讓閻樂領兵1千多人來到皇宮,通過趙成為內應驅散宮廷警衛,抓住了秦世。死到臨頭的秦世竟然提出什麽“願得郡為王”、“願為萬戶侯”直到“願與妻子為黔首比諸公子”種種愚蠢可笑的要求,當然全都落空,被迫自殺。
趙高於是召集朝臣宣布秦世罪狀,並說:秦本來是王國,始皇統天下改稱皇帝。現在國都恢複了,秦隻保有關中隅,還是恢複稱王為好。於是打算擁立公子嬰為秦王。但是趙高是靠秦世而上台的,他這樣把秦世當做替罪羊拋了出來,豈能遮掩得過?幾天工夫,公子嬰便設法誘殺了趙高並夷其族。風雨飄搖的秦王朝經過這番折騰更是完全喪失了抵抗能力。
劉邦的軍隊在公元前206年占領秦都鹹陽。公子嬰隻當了46天秦王,劉邦的軍隊便首先到達霸上(今陝西西安東南),子嬰請求投降。有人建議把他殺掉,劉邦說:楚懷王所以派我攻關中,就是認為我能寬大處理問題。現在敵人已服罪投降,殺掉不好。於是接受其投降,把子嬰交官吏看守起來等候處理。劉邦把宮室府庫查封,回到霸上軍營中。
回營後,劉邦又召集父老集會,公開宣布:“諸位受秦王朝嚴酷的法令迫害多年了!
我國諸侯有協議,先進關中的就在關中稱王,我應當為關中王。我同諸位隻約定法律條:廢除秦的嚴刑苛法,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我這次來是為父老們除害的,絕不會侵暴,請大家不用害怕。我現在駐軍霸上,是等待諸侯聯軍到達後共同商定善後處理辦法。”這就是著名的“約法章”。於是他派遣使者配合秦王朝原有地方官吏把這些意思通告各地,秦地民眾聽了非常高興,爭先恐後地奉獻牛羊酒食勞軍。劉邦又推辭不接受,說是倉庫儲積很多,軍隊不缺供應,不要破費大家。民眾更加喜歡,唯恐劉邦不能留在關中當王。這些正確的政策措施產生了巨大的政治影響。同時,有遠見的蕭何在進楚漢相爭入鹹陽後,又先把秦丞相府的律令圖書收集起來,這些做法,對以後楚漢相爭的勝敗都有重要意義。
函穀爭奪劉邦在西征中,遇到的都是秦的地方守軍,所以沒有像項羽率領的北部軍那樣,與秦軍的主力進行大規模的決戰。劉邦的軍隊直到進入鹹陽的時候也隻有10萬餘人,他之所以能用這點兵力就長驅直入,路上沒有遇到大的抵抗就打到秦的首都鹹陽,正是因為項羽在巨鹿擊敗和殲滅了秦軍的主力,才給他創造了這樣的有利條件。項羽不服氣他首先進入鹹陽也就是這個原因。
劉邦進入鹹陽後,位姓解的儒生向他建議說:“關中是天下最富庶的地方,地形也有利於攻守。聽說章邯已率秦軍投降項羽,被封為雍王,就要王關中。他們來了,關中恐怕你就往不成。為了占有關中,你應急派重兵占領函穀關,不讓項羽的軍隊進關,然後再征發關中兵以增強力量,就可以拒項羽於關外,關中就是你的地方了。”劉邦聽了他的建議,就派兵去鎮守函穀關。
項羽在新安活埋秦降卒20萬後,就直奔函穀關而來。劉邦派來守關的軍隊,發現項羽的軍隊後,就緊閉關門,不讓項羽的軍隊入關。
項羽見關門緊閉,派人打聽,知道劉邦已破鹹陽,推翻了秦的統治,函穀關的守軍正是劉邦所派。項羽見劉邦公然敢拒自己於關外,十分憤怒。他知道函穀關十分險要,正麵強攻會延誤入關的時間,就派英布率領支小分隊,由小道繞到關後,突然從關後發動襲擊,前後夾攻劉邦在函穀關的守軍,很快就攻占了函穀關。
項羽的軍隊入關後,就再也沒有遇到任何的抵抗,急行軍至鹹陽郊區的戲下,駐軍鴻門(今陝西臨潼縣東項王營村),和駐軍霸上的劉邦形成對立之勢。
當時項羽有兵40萬,號稱100萬;劉邦雖然自稱有20萬人馬,實際上隻有10萬。
劉邦的左司馬曹無傷估計,如果項羽和劉邦打起來,劉邦肯定敵不過項羽,為了趁早討好項羽,求得項羽對自己的理解,以後項羽能封自己官職,就偷偷派人去對項羽說:“劉邦想當關中的王,讓投降的秦王子嬰為相;秦朝的珍寶都歸他所占有了。”
曹無傷的話更激怒了項羽,項羽接受範增的意見,下令連夜給將士們開飯,準備天亮就進擊劉邦。
項羽的叔父項伯,年輕時因為殺人,逃到張良處,曾受到張良的保護,所以直很感激張良。他見項羽連夜備戰,準備第天攻打劉邦,擔心在劉邦那裏的張良跟著劉邦受害,就連夜偷偷跑到張良那裏,告訴他項羽要攻打劉邦的情況。項伯估計劉邦打不過項羽,為了免於受害,勸張良連夜跟著自己逃走,不要跟著劉邦送死。
張良聽項伯的勸告,十分吃驚。他覺得劉邦對自己不錯,在他危急的時候逃走,太不夠朋友。張良就對項伯說:“我受韓王命令跟著劉邦反秦,現在劉邦危急,不告訴他聲而自己逃走,太不夠義氣。”於是張良馬上去見劉邦,把項伯講的情況報告給他。
張良出來請項伯去見劉邦。項伯因為是偷偷來關照張良的,怕見了劉邦後張揚出去,項羽知道了對自己不利,所以不願見劉邦,但張良硬是帶著他去了。劉邦見了項伯,對他很恭敬,以兄長禮對待,向他敬酒祝壽,還答應把自己的女兒嫁給項伯的兒子為妻,兩人結為親家。
楚漢相爭劉邦與項伯客套了番交情後,就向他表白自己的心意說:“我進入關中後,安定吏民,封存府庫,什麽東西都沒有敢動,就是等候項羽進關後處理。之所以派兵去把守函穀關,目的並不是抗拒項羽,而是防備其他的盜賊。我日夜都在盼望著項羽的到來,哪能反對他呀!請你代我向項羽言明,我決不會背叛他。”項伯覺得劉邦說得很誠懇,就相信了他的話,並表示願意向項羽轉達他的意思。可是項伯覺得如果劉邦不親自向項羽解釋,還是難於消除項羽對他的誤會,所以他向劉邦建議:“明日早來拜會項羽,親自向他說明情況。”劉邦答應了。項伯連夜又從劉邦那裏返回鴻門,找到項羽,把自己會見劉邦的情況向他作了報告,轉達了劉邦的意思,還幫著劉邦對項羽說:“如果劉邦不先攻擊關中的秦軍,你能這麽順利地進入關中嗎?劉邦在反秦鬥爭中有大功,你出兵攻他是不義之舉,不如解除誤會,還是與他和解為好。”項羽這時顯得很沒有主見,他聽了項伯這番話後,就相信了劉邦,決定第天不再出兵打劉邦。
項羽自恃功高,要主宰天下,便派人向楚懷王請示。楚懷王堅持“如約”,即“稱先入關中者王之”,觸怒了項羽。於是,項羽尊楚懷王為“義帝”,將他遠徙江南,都於彬縣(今湖南郴縣)。
公元前206年月,項羽稱王諸事安排停當,遂以“滅秦定天下者”自詡,大搞起裂土分封。他自立為西楚霸王,以梁、楚郡作為自己的領地,都於彭城(今江蘇徐州),並淩駕於其它諸侯王之上。
與此同時,項羽分封18個諸侯王,分王各地。他首先撕毀楚懷王與諸將約,不讓劉邦據有關中,而將他改封為漢王,使之統轄巴、蜀、漢中帶,都於南鄭(今陝西漢中)又將關中地區分其地,立秦降將章邯為雍王,統轄鹹陽以西,都於廢丘(今陝西興平南);立秦長史司馬欣為塞王,統轄鹹陽以東至黃河,都於櫟陽(今陝西富平東南);立秦都尉董翳為翟王,統轄上郡,都於高奴(今陝西延安北)。這人分王關中,稱為“秦”,以便阻止劉邦東進。
此外,立魏王豹為西魏王,統轄河東,都於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立申陽為河南王,統轄河南部分(川郡帶),都於洛陽(今河南洛陽東);韓王成封號不變,統轄原韓國部分地區,都於陽翟(今河南禹縣);立司馬為殷王,統轄河內,都於朝歌(今河南淇縣);徙趙王歇為代王(今山西北部);立張耳為常山王,統轄原趙國,都於襄國(今河北邢台附近);立英布為江王(今安徽、江西帶),都於縣(今安徽安北);立吳芮為衡山王(今河南、安徽、湖北帶),都於邾縣(今湖北黃岡北);立共敖為臨江王(今湖北地區),都於江陵(今湖北江陵);徙燕王韓廣為遼東王,都於無終(今河北薊縣);立臧荼為燕王,都於薊縣(今北京市);徙齊王田市為膠東王,都於即墨(今山東平度濟東南);立田都為齊王,都於臨淄(今山東臨淄北);立田安為北王,都於博陽(今山東泰安東南)。
項羽分封大功告成,以為從此高枕無憂,便回彭城去了。然而他的倒行逆施,引起了些諸侯王的不滿,場諸侯之戰,重新開始了。
火燒鹹陽鴻門宴後,項羽認為劉邦已經歸服,自己理所當然地已成為反秦力量的主宰。於是,劉邦進入鹹陽後沒有敢幹的事,他毫無顧忌地去辦了。他帶領自己的大軍,以勝利者的姿態進入鹹陽,放縱士兵進行燒殺搶掠。他殺了秦降王子嬰和秦的全部宗室家族,楚漢相爭對秦統治者進行了報複。他把秦宮室裏的珠寶和後宮的美女據為己有,然後放了把大火,全部燒了秦的宮室。大火燒了3個月才熄滅。
除了珍寶和美女外,他對秦的切都很反感,都存在報複的心理,都想將它們毀掉。
經過他的這番燒殺,繁華壯麗的秦都鹹陽,就變成了片廢墟。這時有人出來勸項羽說:“關中土地肥沃,人口眾多。東有函穀關,南麵武關,西臨散關,北隔蕭關,周都以山河為塞,退可以守,進可以攻,是建都稱霸的好地方。”可是這個意見提得太晚了,經過項羽的番報複性的燒殺搶掠,這時的鹹陽已經殘破不堪,富饒的關中也已非昔日。
項羽活埋了20萬秦降卒,又在鹹陽帶大肆燒殺搶掠,關中的父老兄弟當然對他很反感。這時有人說:“人們都說楚國人像獼猴,性情暴躁不定,不能久著冠帶,項羽果然是這樣,他長久不了。”這個話傳到了項羽的耳朵中,他很忿怒,找到了說這個話的人,把他殺了。
項羽覺得關中的百姓對他持敵視的態度,雖然關中富饒,他卻不願久留關中,因思念故鄉,於是決定離開關中,東歸故鄉。他對別人說:“個人富貴了,如果不回到家鄉,就像夜裏穿著繡花的衣服行走樣,誰也看不見,那還有什麽意思呢!”
項羽願意不願意留居關中,這本來是他個人的種趨向。但是由於他不願意留在關中,又對秦統治者的些遺物采取了報複性的毀滅態度,結果將秦統全國後集中在鹹陽帶的大量經濟和文化的財富,毀於大火,這對中華民族經濟和文化的積累和發展,無疑是個不可挽救的重大損失。特別是經過秦始皇的“焚書坑儒”之後,些古代的文化典籍在民間流傳已經很少,但在秦宮室和政府機構中,仍有大量的保存。如果項羽對鹹陽秦的遺留物品,采取稍為克製和寬容的態度,不去有意用大火加以焚毀,就會有部分保留下來,到了漢初開國之時,也就不會因為尋找和恢複些古籍,要憑老儒靠記憶而口授,費那麽大的勁,又給後世研究和校閱古籍造成那麽大的困難了。所以項羽對鹹陽的燒殺搶掠,不管是從政治上爭取秦人的支持,還是從經濟和文化的延續發展上,都是做了件絕大的蠢事,對他自己和後世都產生了惡劣的影響。
燒絕棧道鴻門宴後,劉邦率眾前往不漢中,張良路相送,到了褒中,劉邦再請張良不要再遠送,張良隻得與劉邦告別。臨別前他向劉邦建議說:“你去漢中的路上,經過不少棧道,都是交通險要之處。你應把所過的棧道都燒絕,方麵可以防止項羽或其他人的軍隊再進入漢中;另方麵也可以示意項羽,你並無再返回來的打算,使項羽不再對你有所警惕。”劉邦接受了張良的意見,把所經過的棧道都燒毀了。消息傳到項羽那裏,他就開始放鬆了對劉邦的戒心,劉邦因而得以安心在漢中、巴、蜀帶蓄積力量。
棧道是秦嶺山脈中些險要的地方,人們難以通行,就旁鑿山崖,鋪以木頭板梁,人工修築的通道。劉邦把這種棧道的木製板梁燒毀,就可以斷絕入漢中的通路。所以燒絕棧道,隻是暫時迷惑項羽的緩兵之計。
項羽分封之後,些不滿分封的諸侯王,不去就國而反叛項羽,使項羽開始就處在被動之中。而項羽的主要對手劉邦,卻老老實實地去封地就國,還按照張良的意見,邊走邊燒絕棧道,以轉移項羽的視線。這是劉邦的高明之處。
楚漢相爭韓信拜將劉邦到了南鄭後,因為部下的將士大多數是山東帶的齊國和楚國人,他們不服這裏的水土,又思念故鄉,情緒很不穩定,些人常聚會在起齊唱家鄉的歌曲。些士兵不願再跟著劉邦呆在南鄭了,紛紛逃亡,跑回了自己的家鄉;將領逃亡的也有數十人。
韓信見此情形,十分著急,就向劉邦建議說:“項羽分封有功的諸將為王,而獨封你來南鄭這個邊遠的地方,這是對你的報複。你的將士都是太行山以東帶的人,他們日夜思念返歸故鄉,你利用將士們這種思鄉的情緒,可以所向無敵,建立大功。等到天下安定,人們都想安居樂業生活的時候,就再也難組織起這麽支能戰的軍隊了。你應當趕快決策東下,與項羽爭天下。”韓信這時隻是劉邦部下的名治粟都尉,他的話沒有引起劉邦的重視;韓信覺得跟著劉邦在南鄭沒有前途,也就隨著別的將士逃亡了。
韓信是淮陰(今江蘇清江市)人,自幼因為家貧,倍受人欺辱。項梁率起義軍渡淮河時,韓信帶著把劍參加到項梁的起義軍中,是個無名小卒,直未受重用。韓信曾多次向項羽獻計策,都未被采納,所以韓信對項羽很不滿。劉邦去就漢王時,他聽說劉邦很重視人才,就叛項羽而隨劉邦到了南鄭。他曾犯法當斬,劉邦的親信夏侯嬰恰好路過,韓信對夏侯嬰大喊:“劉邦不是想爭天下嗎?為什麽要殺我這樣的壯士!”夏侯嬰停下來問了他幾句話,覺得韓信很有才幹和見識,就救他不死,並向劉邦推薦,當了治粟都尉。這是個專管後勤糧草的小官,劉邦還未認識到他的才幹。
劉邦的丞相蕭何曾與韓信交談過幾次,認為韓信是個奇才,很佩服,他曾幾次向劉邦推薦加以重用,都未被劉邦所接受。蕭何聽說韓信也逃走了,怕劉邦失去這奇才,來不及向劉邦報告,馬上親自去追趕。有人見蕭何向將士逃亡的方向趕去,不了解真相,就急忙向劉邦報告說:“蕭丞相也逃走了。”蕭何直是劉邦的左右手,深得劉邦的信任。劉邦去南鄭就漢王位,也是蕭何出的主意。劉邦料想不到現在蕭何也逃走了,這無疑對劉邦是個很大的損失和打擊。劉邦覺得蕭何太不夠朋友了,所以聽到蕭何逃走的消息,心裏十分憤慨。
過了兩天,蕭何回來了,他去拜見劉邦。劉邦見蕭何,心裏十分高興,外表又裝出很憤怒的樣子,責問蕭何說:“你為什麽也要逃亡呢?”蕭何回答:“不是我逃亡,我是去追趕逃亡者。”劉邦又問:“你追誰去了?”蕭何答:“韓信。”劉邦聽是追韓信,又火了,罵蕭何說:“將領逃亡的已經有數十個,你個也沒有去追趕過;你說是去追韓信,怎麽會讓人相信呢!”蕭何趁機又向劉邦推薦韓信說:“別的逃亡將領,都是普通的才幹,容易得到,唯獨韓信,在我們這裏找不到第個這樣的人才。你如果想長期當漢王,就用不著韓信這樣的人才;如果要爭天下,沒有人比韓信更值得依賴了。請你決定自己到底想走什麽路,然後再決定用不用韓信。”劉邦說:“我當然願意東進而爭天下,哪願意長久呆在這裏呀!”
蕭何看見已見成效,就趁熱打鐵地說:“你既然決心東進爭天下,如果能重用韓信,就能留住韓信;如果不加以重用,韓信遲早還會逃走的。”劉邦見蕭何這麽推重韓信,就向蕭何保證說:“好,我聽你的話,這就任命韓信為將。”蕭何認為劉邦雖然下決心要任命韓信為將,但並未充分認識韓信的價值,所以又說:“你下決心要任命韓信為將,雖然你認為已經給他很高的地位,夠重用他的了,但我認為你這樣做還是留不住韓信。”劉邦又楚漢相爭提高步說:“那任命他為大將呢?”蕭何認為火候已到,就拍案說:“你有這麽大的氣魄,太好了!”
劉邦為了向蕭何表示自己重用韓信的誠意,就想說到做到,馬上派人把韓信請來,任命他為大將。蕭何見劉邦任命個大將這麽草率,說明他還沒有充分認識韓信的可貴價值,就阻止他說:“你的缺點是對人傲慢無禮,不太尊重人才。現在任命位大將,就像召喚個小孩樣,這麽不嚴肅從事,韓信仍然會認為你並沒有看重他,這正是韓信之所以要逃走的原因呀!你如果真心誠意認為韓信是個大將之才,不可多得,就應選擇個良辰吉日,親自齋戒,設立壇場,用隆重的禮節拜韓信為大將。這樣韓信才會認為你看重他,心意為你效力,再也不離開你。”
於是劉邦令將士們清理出片空曠的場地,用土築成個高壇,通知大家說準備拜大將用。些有功的將領聽到要拜大將,人人都以為自己有可能,所以大家都興高采烈地去參加。到了拜大將的那天,劉邦沐浴齋戒之後,到拜大將準備好的壇場,很隆重地把韓信請上壇台,宣布任命韓信為大將。別的將領聽,都大吃驚,誰也沒有想到會是韓信。
舉行完拜大將的儀式後,劉邦請韓信上坐,向他請教說:“蕭丞相再向我推薦你,說你很有才幹,不知將軍有什麽高明的計謀,可以供我采用?”韓信感謝了劉邦對自己的任命後,沒有直接回答問題,而是反問劉邦:“你東進爭奪天下的對手,是不是項羽呀?”
劉邦點了點頭說:“當然是項羽。”韓信接著又問:“你自己敵得過項羽的勇敢強悍嗎?”劉邦想了想回答說:“不如項羽。”韓信聽到劉邦敢於直說自己的弱點,十分高興。他對劉邦說:“我也認為你在這些方麵不如項羽。但是我曾經當過項羽的部下,對他有所了解,請你聽聽我所知道的項羽為人,你就會增強戰勝項羽的信心。”
韓信詳細對劉邦分析了項羽的弱點和劉邦的優點。
韓信的分析很符合當時的實際,他既指出了劉邦的不足,又看到了劉邦的長處。隻要劉邦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攻擊項羽的短處,劉邦就有戰勝項羽的可能。所以劉邦十分高興,自認為了解韓信太晚了。他馬上按照韓信的計策,部署做東進出擊的準備。
拜韓信為大將,這是劉邦東進的序幕。
秦之戰漢軍由南鄭向關中進軍的戰略,為明修棧道,迂回故道,暗度陳倉,奇襲關中。曹參、樊噲為先鋒,韓信與劉邦率領周勃、灌嬰等為本隊。為保障長期作戰的勝利,劉邦讓丞相蕭何留守巴蜀,籌集軍糧器械,保障前方的供給。
劉邦為隱蔽自己東進關中的作戰意圖,即賦予張良麻痹項羽的任務。張良見了項羽說,漢王燒了棧道,決無東返之心。待韓信攻取秦後,張良又致書項羽說:“漢王失職,欲得關中,如約即止,不敢複東”。這種周密的東進作戰策劃,使劉邦軍占據了明顯的戰略優勢。
項羽分封章邯為雍王,目的就是堵塞漢軍北進的道路,塞王、翟王隻不過起支援雍王的作用。雍王章邯將自己軍隊的主力集結於首邑廢丘。在寶雞、鹹陽等地各配備強有力部隊,擔任對漢軍北上堵擊的重要任務。秦軍沒有統的作戰統帥部,雍軍在統帥章邯統率下,擔任抗擊劉邦軍的主要作戰任務。塞、翟兩年擔負支援任務。
楚漢相爭公元前206年8月,漢軍由南鄭出發,統帥韓信改變通過“褒斜道”進軍路線,轉向故道,迂回雍軍側後。曹參指揮前頭部隊排除雍軍抵抗,攻克故道城。漢軍通過故道要隘,勢如破竹,迅速推進到陳倉附近。陳倉遭到漢軍的突然襲擊,雍王章邯才感到形勢嚴重,準備立即出戰。塞、翟兩王也作了支援雍軍的相應準備。章邯率軍馳援陳倉,漢雍兩軍於陳倉附近展開交戰,章邯軍以輕車列陣,漢軍樊噲率部猛衝,舉攻破章邯軍。
雍王軍首戰失利,分向廢丘和好茠兩方麵撤退。韓信判明,往廢丘撤退的為雍王章邯所率的雍軍主力,退往好茠的為率將章平指揮的部。廢丘為雍國首都,章邯久曆征戰,廢丘城不容易迅速攻拔,若時日持久對軍心士氣都有影響;好茠為廢丘戰略側翼,互為犄角可呼應支援,同時也可等待塞王、翟王援軍到達。章平雖然也是能征慣戰之將,但兵力不大,如能攻克好茠,廢丘就更加孤立。於是漢軍決定緩攻廢丘,把進攻重點指向好茠。對秦可能到來的援軍隻派出部警戒兵力。漢軍分道前進,曹參軍追擊章平軍,於好茠城南發生戰鬥,章平戰敗,退守好茠城待援,漢軍隨即圍攻好茠城。當漢軍正圍攻好茠之時,司馬欣派其將軍趙賁率軍馳援廢丘,董翳軍也向涇水地區急馳。章邯得到援軍後,沿渭水西進,與漢軍戰於壤鄉(今陝西武功東南)附近地區,兩軍經過激戰。
秦軍大敗,章邯隻得率敗軍再退守廢丘。當漢軍與秦軍大戰時,曹參留周勃軍擔任對好茠圍攻,立即率所部前往迎擊塞、翟軍,擊破秦軍後,複又轉向好茠。此際樊噲軍也轉進到好茠與曹參等部會師。韓信趕到後,統指揮對好茠的圍攻戰。樊噲率部奮勇先登,漢軍其他各部,蜂擁登城。章平難以力戰,被迫撤出好茠,向北地方麵撤退,漢軍進占好茠城。
曹參以樊噲率部擔任圍攻廢丘,抽出所屬部隊進攻鹹陽。雍軍駐鹹陽的趙賁和內史保等部起而應戰,曹參擊破其抵抗攻占鹹陽,進駐景陵。支援廢丘的塞王司馬欣派主力軍反攻景陵,經過激戰,被漢軍擊破。章平等率軍向漆敗退,曹參軍軍追擊。此時章平軍得到章邯及翟王所派援兵的加強,於漆地反擊曹參軍,曹參軍幾乎出現力不能支的局麵,正在危急之時,周勃率援軍趕到。周勃軍北攻漆,擊破章平、姚卬部,西定氵開隴,還軍攻克眉阝和頻陽後,即率軍參加對廢丘城的圍攻戰。
灌嬰軍對塞國首都櫟陽進攻。塞王司馬欣以主力援雍失敗,同時,也由於缺乏備戰措施,無力應戰,隻得向漢軍投降。
靳歙軍擊破隴西方麵雍軍,平定隴西所屬各縣。
酈商軍擊破雍軍別將周類據守的烏氏、中旬邑、泥陽,進而平定北地郡所屬各縣,在攻克北地時,俘獲了雍軍大將章平。
漢軍分道進展,兵到上郡,翟王董翳無力對抗,向漢軍投降。秦屬地基本平定,漢軍轉移於對廢丘的圍攻戰。
雍王章邯退守廢丘,奮力作戰,漢軍久攻不下,頓兵堅城。此時漢軍在關中取得了係列勝利,形勢的發展使漢王劉邦感到必須迅速向東急進,以奪取更大的勝利。但雍國首都又不能不留強大軍隊繼續圍攻,以免發生意外,於是,劉邦迅速調整了軍隊部署。
韓信統率強有力部隊繼續擔任對廢丘的圍攻,劉邦統率部分兵力出關擴展勝利。
漢高祖年(公元前205年)月,廢丘城攻守戰已經曆時10個多月,章邯雍軍相當頑強,不采取特殊措施,難以攻克。這時漢軍東進又出現重大挫折,幾乎全軍覆沒。
漢王劉邦回到新占領的塞國首都櫟陽,廢丘城仍然在章邯軍手中。劉邦與韓信為著鞏固關中根據地,急於迅速結束廢丘城的戰事,決定采用引渭水灌城,乘水攻城的戰術。
楚漢相爭樊噲掘開渭水河堤,引水衝擊城垣,城牆崩潰,漢軍乘勢攻進城內。章邯見漢兵進城勢不可擋,乃自殺。廢丘攻克,雍國屬地全部平定。
項羽殺韓王成韓王成曾協助劉邦的西征軍,他的丞相張良又跟隨劉邦進入關中。項羽分封時雖然仍封韓王成為韓王,但認為他是劉邦的人,就以他無戰功為名,不放他歸封地,而把他帶到彭城,先廢為侯,後來幹脆把他殺了。
項羽殺了韓王成後,聽到劉邦占領關中的消息,就封原來秦的吳縣(今江蘇蘇州市)令鄭昌為韓王,要他去占領韓地,以抗拒劉邦的東進。劉邦派韓的太尉韓信(與劉邦授大將的韓信不是個人,後來被劉邦封為韓王),率兵擊鄭昌,鄭昌戰敗投降。因為韓王成已被項羽所殺,劉邦就立韓信為韓王。
張良與劉邦在褒中告別分手後,就隨韓王成到了彭城,他對項羽說:“劉邦去漢中就王時,燒絕了棧道,決心不再東還了。”又把他得到的齊國和趙國聯合反對項羽的書信送給項羽,對他說:“齊國和趙國想聯合起來消滅項羽。”劉邦占領關中後,他又對項羽說:
“劉邦隻想如楚懷王約定的那樣,得到關中,他不會再東進了。”張良千方百計地想轉移項羽的注意力,讓他產生主要的對手是齊國而不是劉邦的錯覺,以減輕劉邦的壓力。
項羽是個易於感情激動的人,他不認為這是張良的挑撥離間計,是在故意庇護劉邦,反而上了張良的當,果然認為齊國是自己的主要對手,集中力量先平息齊國的叛亂,因而為劉邦的發展爭得了時間。
張良沒有隨劉邦到南鄭,而隨項羽到了彭城,是為了忠於韓王成。韓王成被項羽殺害後,他認為自己沒有再留在彭城的必要,而且已受到項羽的猜疑,所以就逃出彭城,從小道偷偷跑回劉邦處,成為劉邦身邊的重要謀士。這時劉邦已全部占領了關中。
項羽擊田榮田榮是項羽分封後,首先起兵反對項羽的。齊國緊鄰楚國,項羽又受到張良說的劉邦不會再東進的欺騙,所以項羽在齊、漢、趙等國紛紛背叛的情況下,決定首先解決齊國的問題。
項羽出兵擊齊前,要他最信得過的江王英布,親自率軍來參加戰鬥。但是這時英布已經不那麽聽從項羽的指揮,他借口自己身體不好,隻派幾千人的軍隊,由別的將領率領,去敷衍項羽的命令,項羽因此對英布很不滿意。
項羽親自率大軍討伐田榮,田榮在城陽(今山東菏澤市東)列隊迎戰,田榮戰敗,退守平原(今山東平原縣)。因為田榮貫好戰,不關心百姓的疾苦,所以百姓都很痛恨他。平原的百姓趁他戰敗之機,將他殺了。
田榮得不到齊國百姓的支持,項羽本可以利用齊國百姓對田榮的不滿,在擊敗田榮之後,安撫齊國的百姓,以取得他們的支持,從而穩定在齊國的統治。但項羽沒有認識到這點,他反而以勝利和征服者自居,不分青紅皂白,在齊國的地方到處燒殺搶掠,活埋田榮投降的士兵,擄掠他們的妻女,因而激起了齊國百姓的不滿和反抗。
田榮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