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章 唐朝(二)

  貴妃姿色雖美,心甚悍妒。曾兩次因其醋意太濃,氣惱了玄宗,被遣送出宮。

  當又次被遣送出宮後,她哭得猶如個淚人,楊氏兄妹也驚恐不安,擔心大禍臨頭。

  誰知,玄宗那裏也茶不思、飯不想,整日間愁苦欲絕。太監高力士事故練達,早看透了玄宗的心思,遂請賜膳貴妃。貴妃見高力士送來禦膳,即刻剪下綹青絲托高力士奉上,並感切地說:“妾罪當死,今日與陛下永訣。妾之什物,皆陛下所賜,唯有青絲是父母之物,特以奉獻,以誌衷情。”

  玄宗與貴妃又次破鏡重圓,自不待言。但經兩次磨難,貴妃雖悍,也不能不心存憂悸。

  相傳有年,玄宗臨幸華清宮,住在長生殿,正值乞巧佳節,夜闌更深,貴妃好端端忽地獨自抽泣起來。玄宗初不知何故,溫存勸慰,久久貴妃才道出了心事,說:

  “妾遙望牛郎織女星,不由地慕其夫妻之久長,竊恐自身比不上他們。”稍頓又道:“妾覽前史,每見時過境遷,秋扇拋殘,怎能不為之傷情呢!”貴妃的衷曲深深地打動了唐玄宗,他們遂相盟誓以誌誠,誓曰:“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生生世世,永不分離。

  這段宮廷豔史,後被編成戲劇演出,即《長生殿》。

  從開元十年(736),到天寶年間,奸相專權,貴妃專寵,玄宗日益昏聵,政治愈加腐敗,繁榮背後的危機也就加劇了。

  首先是均田製的逐漸瓦解。均田製是以勞動力計口授田的,也以勞動力計納租賦、征發徭役。土地兼並發展著,負擔租賦的民戶縮減著,而朝廷的費用卻加大著,財政的危機日甚日。朝廷先是設法搜刮民戶,議定租賦。然而,仍不足用,就派出征收大員,橫征暴斂,甚至次預征百姓十年的租賦。這無異於殺雞取卵,唐王朝賴以生存的經濟基礎動搖了。

  其次是府兵製破壞了。府兵製原是寓兵於農的軍事製度。股役者自備兵器、資糧,輪番更替。均田製破壞了,府兵苦於生計,多有逃亡,加之死亡不補,府兵製就隻剩下個空架子,無兵可用了。京師宿衛遂改行募兵製。所募多是無賴子弟、市井小販,毫無戰鬥力。同時,中原承平已久,社會風尚恥於當兵。宿衛京師的官兵時稱“侍官”。京師人打架相誣必罵對方為“侍官”。甚至子弟當了軍官,父母都不願理睬他。中原幾乎無兵可用了。

  然而,這時邊疆的軍政長官,卻都擁有悍兵強將,總計達十萬,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麵。

  言以蔽之,總危機的爆發隻是時日問題了。

  安史之亂天寶十年(755年)十月初,安祿山發所統部兵,及同羅、奚、契丹、室韋等部兵15萬,號稱20萬,以討楊國忠為名,引兵南下,浩浩蕩蕩地殺向京城。

  當時,天下太平日久、武備鬆弛,百姓都不懂戰爭,突然聽到範陽起兵,遠近震驚。

  河北原是安祿山統治的地方,安軍所過,勢如破竹,各地官吏望風瓦解,不是開門迎接,就是棄城逃竄。

  安祿山渡過黃河長驅直入,連陷靈昌(今河南開封以北)、陳留(開封以南)、滎陽,其前鋒田承嗣、安忠誌、張孝忠等已領兵到武牢,與封常清率領的官軍對壘。封常清部下多是新募士卒,未經戰陣,被叛軍騎兵衝即潰,逃進洛陽。封常清收拾殘部,連戰皆敗,最後隻好鑿壞城牆,逃往陝州。於是,洛陽陷落。

  756年正月初,安祿山在洛陽稱大燕皇帝。隨後率軍西取長安,月潼關失守,唐玄宗西逃入蜀。在西逃途中,龍武大將軍陳玄禮率眾發動兵變,殺死楊國忠,並逼迫玄宗賜楊貴妃自盡。這就是曆史上所說的“馬嵬之變”。

  安慶緒弑父安祿山盤踞洛陽以後,縱情酒色、荒淫無度,弄得滿身病痛、雙目失明,性情更加暴戾,大臣、侍從稍不如意,重則殺頭、輕則鞭打。侍監李豬兒經常被打得死去活來。

  安祿山的寵妾段氏,估計安祿山活不長了,想要讓自己的親生兒子安慶恩代安慶緒為嗣。安慶緒聽到風聲後驚恐萬狀,求嚴莊給他想個辦法。嚴莊也受過安祿山的鞭打,直懷恨在心,便勸安慶緒殺了安祿山自立,並要他趕快行動,免得錯過時機。安慶緒欣然同意,隻是派誰去行刺呢,嚴莊說可以找李豬兒。

  安慶緒馬上把李豬兒秘密叫來,嚴莊先問:“你前後挨打,還記得清次數嗎?”李豬兒回答:“已記不清了。”嚴莊又說:“照你這麽說,不死還是僥幸的。”李豬兒連連點頭。嚴莊見火候已到,便把自己的計劃告訴了他,並說:“不行大事,死期就不遠了!”李豬兒滿口應承。

  這天夜裏,嚴莊和安慶緒手執刀劍來到安祿山的寢所,侍衛見安慶緒、嚴莊滿臉殺氣,不敢阻擋。李豬兒手持利刃,直入帳中,先把安祿山枕邊的寶刀抽出來,狠命朝安祿山肚皮上砍去。安祿山伸手摸枕邊的寶刀,沒有摸到,搖著帳竿說:“定是家賊謀逆!”話剛說完,肚腸已經流出來,隻在床上滾了幾滾便氣絕身亡。嚴莊命左右抬開臥床,掘地數尺,用氈把安祿山的屍體裹好後埋在床下,告誡宮中不準泄漏。

  次日早晨,嚴莊向百官宣布,安祿山病危,立安慶緒為太子;隔了幾天,又宣布安祿山把帝位傳給安慶緒,自己做了太上皇;再過幾天,又宣布安祿山死了,然後發喪。從地下掘出來的屍體已經腐爛,隻好草草成殮了事。

  血戰睢陽至德年(757年)正尹子奇率媯、檀及同羅、奚兵13萬攻睢陽(今河南商丘),以便南取江、淮。睢陽太守許遠向河南節度副使張巡告急,張巡回寧陵引兵入睢陽。

  張巡,進士出身,博覽群書、精通戰陣,在守雍丘時,以千餘兵力與敵數萬作戰,常常出其不意襲擊敵人,幾個月中殲敵萬餘,因功授為河南節度副使。

  張巡帶到睢陽的兵馬,隻有3000人,與睢陽原有守軍加在起,也不過6800人。

  這點人馬要敵13萬叛軍,在數量上處於絕對劣勢,但因他指揮得當,經過16晝夜苦戰,擒敵將60餘人,殺敵2萬餘。許遠對張巡的指揮才能非常欽佩,便請張巡負責指揮作戰,自己願作後備,張巡爽快地答應了。

  尹子奇又調集大軍再攻睢陽。張巡激勵將士們說:“我受國恩,為國守城,是完全應該的。但諸君為國捐軀,我卻不能加賞你們,深感痛心。”將士們很受感動,紛紛請求出戰。張巡便殺牛宰羊,大饗士卒,食畢盡數出城作戰。張巡親執大旗,身先士卒,直衝敵陣。敵軍毫無準備,往後潰退,官軍奮勇廝殺,斬將30餘,殺敵3000餘,叛軍潰退數十裏。

  張巡守睢陽,將近10個城中食盡,眾議棄城東走。張巡與許遠商議,以為睢陽是江淮保障,若棄之而去,賊必乘勝而進,且士卒都饑疲羸弱,也衝不出去,不如坐守待援。這時,城裏連茶紙也吃盡了,便殺馬吃;馬吃盡了,又捉鳥雀和老鼠吃;鼠雀沒有了,張巡將愛妾殺了給士卒吃,許遠也殺了家奴給士卒吃。城中人自知必死,但沒有個叛變投降的。

  至德年十月初,賊軍登城,將士們都饑餓病弱得動也不能動了,張巡與許遠等都被叛軍捉住。尹子奇問張巡:“聽說你每戰皆裂齒碎,是什麽原因?”張巡說:“我誌吞逆賊,但恨力不從心!”尹子奇被張巡的氣節所感動,不想殺他,部下都說:“他是個守節之士,終不為我用。且他深得人心,還是殺了的好,免得後患。”於是把張巡與南霽雲、雷萬春等36人都殺害了。張巡臨刑時,顏色不變、神情如常。

  收複兩京在張巡苦戰的同時,肅宗接受李泌的意見,在至德年(757年)移駕鳳翔(舊址在今陝西雍縣),以示進取。肅宗到了鳳翔,果然前方士氣大振,隴右、河西、安西、西域之兵都陸續到達鳳翔,江淮氵曹運也經漢水通到洋州(今陝西西鄉)、漢中(今漢中),長安人聽說肅宗到鳳翔,紛紛逃來,晝夜不絕。

  李泌請派安西及西域之兵按原定計劃取範陽,肅宗堅持要先收複兩京。於是各路兵馬奉命進戰,結果幾路人馬出戰都不順利:郭子儀派子郭旰攻潼關,得而複失,敗退河東;王思禮出戰不利,退守扶風(今陝西扶風),叛軍乘勝追擊,前鋒抵達太和關(今陝西岐山西北),離鳳翔隻有50裏。

  敗報日傳,鳳翔震駭、全城戒嚴。肅宗傳令,命郭子儀速來鳳翔護駕。郭子儀到鳳翔。肅宗任命他為副元帥,令兵再攻長安。郭子儀請向回紇借兵,肅宗同意,麵命元帥廣平王李亻叔調集朔方、西域等軍,麵遣使去回紇。

  回紇懷仁可汗有心與唐和好,立刻遣子葉護率精兵4000餘至鳳翔,肅宗當即召見並以厚禮相待,並當麵與葉護約定:“克城之日,土地人民歸唐,金帛子女歸回紇。”又令廣平王李亻叔與葉護結為兄弟。

  至德年(757年)李亻叔率朔方軍及回紇、西域等軍15萬,號稱20萬,從鳳翔出發,十日,至長安西香積寺北灃水東擺開陣勢:李嗣業為前鋒,郭子儀為中軍,王思禮為後軍。叛軍10萬布陣於灃水之北,叛將李歸仁出陣挑戰。李嗣業執長刀,身先士卒,大呼奮擊,殺敵數十人。於是諸軍齊進,奮勇殺賊。

  李歸仁事先在陣東埋伏支精騎,準備襲擊官軍後背,被朔方左廂兵馬使仆固懷恩發覺,引回紇精騎出擊消滅,叛軍因此氣餒。李嗣業又要回紇騎兵會合,出敵陣後與大軍夾擊,自午時戰到酉時,斬敵6萬餘,叛軍大敗,逃進城去。

  到了夜裏,隻聽城內喧囂之聲不絕,仆固懷恩馬上去見李亻叔,說:“賊必棄城走了,請允許我率200騎追擊,必能捉住安守忠、李歸仁等。”李亻叔說:“將軍疲勞了,先休息,等明天再說。”懷恩說:“戰事貴在神速,何必等到明天。”李亻叔不聽,叫懷恩回營。待到天明,有探馬來報,安守忠、李歸仁與張通儒、田乾真都連夜逃走了。懷恩聽說後歎息不已。

  官軍進入長安。回紇葉護來見李亻叔,請履行前約,準予擄掠金帛子女。李亻叔跪在葉護馬前,再拜說:“今剛克西京,便行擄掠,則東京人民必助賊死戰,請到東京後再遵前約。”葉護爽快地同意了,即與懷恩引回紇、西域之兵繞城而過,紮營氵產水之東。李亻叔整軍入城,百姓攜老扶幼,夾道歡呼。李亻叔留長安日,引大軍東進,留太子少傅虢王李巨為西京留守。

  十日,捷報傳到鳳翔,百官向肅宗祝賀。肅宗麵遣人入蜀奏稟玄宗,請他回京;麵命左仆射裴冕去京師祭祀宗廟和安撫百姓。

  東進官軍,在郭子儀率領下,追擊叛軍到潼關,宰敵5000餘,連克華陰、弘農2郡,兵鋒所向直指陝州。盤踞在洛陽的安慶緒,盡發洛陽兵15萬,由嚴莊率領著往救陝州,與張通儒等共拒官軍。十郭子儀等抵達新店,遇叛軍依山布陣,郭子儀等初戰不利,正危急時,回紇精騎突然從南山擊敵後背,叛軍大驚,高呼:“回紇兵來了!”立即潰退。官軍與回紇兵兩麵夾擊,叛軍大敗。嚴莊、張通儒連陝州也不敢進,逃回洛陽。

  安慶緒見嚴莊敗回,驚惶不安。十日夜,殺唐將哥舒翰、程千裏等30餘人,率領黨徒,偷偷地出了苑門,逃往河北。

  回紇兵爭先擁進洛陽大肆搶掠,洛陽百姓前番已遭叛軍蹂躪,這次又遇回紇兵逞凶,家家兒啼女哭、家財盡空。回紇兵足足騷擾了兩晝夜還不滿足,後來又由城中父老募集了羅錦萬匹送給他們方才罷休。

  洛陽既複,李泌再次請求回山。在收複長安後,李泌就請求回山。肅宗問他為什麽要走,李泌說:“臣遇陛下太早,陛下寵臣太深,臣權太重、功太高、跡太奇,所以不可留。”

  肅宗說:“夜深了,先睡覺,以後再商量。”李泌說:“今陛下與臣同榻而眠,臣尚不敢盡言,何況他日寵衰。”肅宗問他還有什麽話不敢說,李泌就說是關於建寧王李炎的事情。原來李炎因得罪了肅宗寵妃張良娣,被張良娣和宦官李輔國進讒,肅宗怒,命李炎自裁。

  李泌說了李炎冤死的真相後,又舉武則天殺太子李弘和雍王李賢的故事,勸肅宗不可再犯這樣的錯誤。李泌說這番話的用意,是因為廣平王李亻叔功高,引起張良娣的妒恨,暗中散布流言,又想暗害李亻叔,所以特意提醒肅宗。李泌堅決要求歸山,肅宗也沒有辦法,隻好讓他回衡山。

  膠戰鄴城十郭子儀遣左兵馬使張用濟等率兵取河陽及河內。嚴莊走投無路,向官軍投誠。陳留人殺了尹子奇,舉郡出降。安慶緒敗走鄴郡,兵馬不過1300人。過了幾天,阿史那承慶、蔡希德、田承嗣等將各率所部來歸,又聚眾至6萬。安慶緒忌史思明勢強,遣阿史那承慶和安守忠率勁騎5000,以征兵為名,企圖殺了史思明。

  史思明得到消息後連忙召部將商議,好幾個人都勸他率兵投唐。史思明覺得有理,設計捉了安守忠和阿史那承慶,遣使奉表降唐。肅宗大喜,封史思明為歸義王、範陽節度使,遣內侍李思敬與烏承恩前往慰撫,命他領所部兵討安慶緒。

  乾元元年(758年)李光弼上表肅宗,認為史思明降唐隻是迫於形勢,終將為亂,勸肅宗授烏承恩為範陽節度使,叫他與阿史那承慶共圖史思明,肅宗同意了。

  烏承恩接到密令,多次穿了女人的衣服到諸將營中誘說,賂以金帛、收買諸將。有人把這事告訴了史思明,史思明便捉了烏承恩,搜他的行李,查到了授予阿史那承慶的鐵券和李光弼的信。史思明責問烏承恩:“我有什麽地方對不住你,你要害我?”烏承恩無言答對,隻說是李光弼指使他做的。史思明馬上召集將佐吏民西向而哭:“臣以13萬之眾降朝廷,何負陛下,而要殺我。”將烏承恩殺了,牽連被殺的有200餘人。

  史思明又捉了李思敬,上表要求肅宗誅李光弼。肅宗遣使撫慰,把事情都推在烏承恩身上,說都是他自作主張,不是朝廷和李光弼的意思。史思明當然不會相信,於是舉旗複叛。

  肅宗命郭子儀、李光弼、李嗣業、王思禮等節度使各統所部大軍共20萬,征討盤踞在鄴城(今河南安陽)的安慶緒。肅宗因郭子儀、李光弼都是元勳,不宜互相統屬,因此沒有任命元帥,卻叫個毫不知軍事的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處置使,以協調各軍。

  郭子儀引兵自杏園渡過黃河,在獲嘉(今河南獲嘉)擊敗安太清。安太清退保衛州(今河南汲縣),郭子儀進兵包圍了衛州。接著,魯靈、崔光遠與李嗣業等各領所部來會。

  安慶緒發鄴郡兵7萬來救衛州,以崔乾祐領上軍,田承嗣率下軍,安慶緒自統中軍。

  郭子儀集射手3000人,埋伏在軍營周的矮牆內,下令說:“我退,賊必追我,你們便登牆鼓噪而射。”說罷,率軍縱馬來戰安慶緒。戰不多時,子儀佯退,安軍便追,追至矮牆下,伏兵齊起,矢如雨滴、喊殺連天,安軍急退,子儀緊追,安軍大敗而逃往鄴郡。

  郭子儀率軍追到鄴郡,這時,許叔冀、董秦、王思禮等相繼引兵而來。安慶緒收拾餘軍與官軍戰於愁思罔(安陽西),又大敗,損失兵馬3萬餘,隻好退入鄴城,據城固守。郭子儀等領兵圍住鄴城,安慶緒窘急無計,隻好遣薛嵩向史思明求救,並請將皇位讓給他。

  史思明答應了,便發範陽兵13萬救鄴,但到了魏州(今河北大名)便觀望不再前進,隻遣李歸仁領步騎1萬屯於滏陽(今河北磁縣),與安慶緒遙相呼應,自己於乾元年正月初,於城北築壇,自稱大燕皇帝。

  在鄴城的官軍得悉史思明稱帝,在次軍事會議上,李光弼建議分兵進迫魏州,牽製住史思明,使官軍有較充裕的時間攻鄴城,先解決鄴城的安慶緒,然後再解決史思明。

  因魚朝恩堅決反對,隻好罷休。

  郭子儀等圍攻鄴城,築堤兩重,引漳河水灌入城中,城中井泉皆溢,安軍隻好構棧而居。史思明見鄴城危急,令諸將各至離鄴城50裏紮營,鳴鑼擂鼓來威脅官軍,命每營各選精騎500騎,去城下騷擾,官軍出擊便散奔回;官軍回營後又聚集前來,鬧得官軍日夜不寧。史思明還選了幾隊精兵扮作官軍,出攔截官軍糧運,看到運糧的車船,縱火便燒,官軍糧食漸乏、人心浮動,都想撤軍回去。

  史思明看時機已到,引大軍直抵城下。當時官軍步騎60萬列陣於安陽河北,史思明親率精騎5萬來戰,李光弼、王思禮等先與交戰,殺傷各半。郭子儀領軍繼進,還沒來得及布陣,忽然烏雲合、狂飆驟起,拔木吹沙、天昏地暗,咫尺不能相辨。兩軍大驚,官軍南逃、史軍北奔,丟棄的甲仗輜重塞滿道路。郭子儀以朔方軍斷河陽橋(今河南孟縣境)保東京,東京士民因驚駭而散奔山穀;各鎮節度使率軍各歸本鎮。敗兵過處,沿途搶掠,將士無法禁止,隻有李光弼、王思禮的部隊仍整齊嚴明,全軍而歸。郭子儀退到河陽,諸將陸續趕來,合兵數萬,麵布置守城,麵上表朝廷請罪,肅宗還要用他,因此沒有加罪。

  河陽之戰史思明探知官軍潰走,沒有追擊,屯兵鄴城。安慶緒見官軍敗退了,又得了官軍遺棄的萬糧食,便與孫孝哲、崔乾祐商議,撕毀前約,拒絕史軍入城。史思明派人來責問,安慶緒隻好遣安太清上表稱臣。史思明表示不必如此,願與安慶緒約為兄弟,互相援應,與唐鼎足而立。安慶緒大喜,請與史思明歃血為盟,史思明同意了。

  安慶緒率300騎到史思明營中,向史思明說:“我失兩京,久陷重圍,幸虧大王來救,才得複生。”史思明忽然變了臉,說:“你失兩京,還是小事。你殺父奪位,天地不容。我為太上皇討賊,難道是要你奉承嗎?”即命左右把安慶緒並其弟,還有高尚、孫孝哲、崔祐乾等都殺了。史思明本想西進,因顧慮根本不牢,便留兒子史朝義守相州,自己引兵回範陽。

  觀軍容使魚朝恩借鄴城失利,屢進讒言,詆毀郭子儀。肅宗召郭子儀回來,以李光弼代為朔方節度使、兵馬元帥。李光弼剛到範陽,就接到史思明大軍分路南下的消息,便急忙趕往汴州,要汴滑節度使許叔冀守住汴,他即刻回東京發兵來救,許叔冀口答應。哪知史思明兵到,許叔冀便與濮州刺史董秦及部將劉從諫等投降了史思明,史思明以許叔冀為中書令,仍守汴州。

  史思明乘勝西攻鄭州。李光弼與洛陽留守韋涉商議,決定放棄洛陽,移軍河陽,命韋涉率百官退入潼關,河南尹李若幽率吏民出城避敵。

  李光弼到了河陽不久,史思明也引兵到了,令驍將劉龍仙到城下挑戰。劉龍仙自恃勇悍,謾罵光弼。李光弼問諸將:“誰敢出馬?”仆固懷恩願往,光弼說:“此非大將所為。”

  裨將白孝德請去,光弼問他要帶多少人,白孝德說個也不要,手持兩支長矛,躍馬出城,從容向劉龍仙馳去。劉龍仙見隻有個人出城,毫不在意,依舊謾罵。等白孝德走近了,正要動手,隻見白孝德向他搖了搖手,劉龍仙不知是什麽意思,不敢動手。白孝德走到離劉龍仙還有10步,睜眼問道:“賊將認得我嗎?”劉龍仙說:“什麽狗彘!”白孝德大吼聲,舉矛把劉龍仙挑下馬來,割了首級回城。

  史思明有良馬千匹,每日放在河南岸洗刷。光弼命索軍中牝馬500匹,將馬駒留在城中,待思明馬到水邊,都趕出城。母馬離開馬駒,嘶叫不已,史軍牡馬看見母馬,立即蜂擁渡過河來,官軍將它們盡數趕入城中。

  史思明大怒,派了支部隊到河清,想要阻絕官軍糧道,光弼屯軍於野水渡防他。

  到天黑,光弼回河陽,留兵千人,派部將雍希顥守柵,吩咐說:“賊將高庭暉、李日越,都有萬夫不當之勇,今夜必來劫寨,他若投降,你便引他來河陽。”果然到天近黎明,李日越領500騎來劫寨,見雍希顥整軍站在柵門前,便問:“司空(李光弼)在嗎?”雍希顥說:“昨夜已經走了。”李日越默然良久,對部下說:“今失李光弼,我必死了,不如投降吧!”雍希顥便領他去見李光弼,李光弼厚禮相待,當作心腹。高庭暉聽到後,也來向李光弼請降。

  諸將問李光弼:“降兩將為何這樣容易?”李光弼說:“史思明常恨不得野戰,聽說我在外,必以為可取。日越捉不到我,必不敢回。庭暉才勇勝過日越,聽到日越被寵任,也就來歸了。”眾人都歎服。

  史思明領軍再攻河陽,李光弼登城觀敵,對左右說:“賊兵雖眾,但部伍不整,不足畏。不過日中,保證破賊。”命諸將出戰。

  到了日中,雙方仍殺得難解難分。光弼召諸將來問:“敵陣何處最堅?”答:“西北方。”又問:“其次何處?”答:“東南隅。”光弼遂命部將郝廷玉率精騎300攻敵西北隅,又命論惟貞率精騎200攻敵東南方,並對諸將說:“你們看我令旗而戰,我揮旗緩,任你們擇利而戰;我揮旗急,則萬眾心,殺入敵陣,有進無退,違者立斬!”於是揮動令旗,命諸將出城再戰。

  戰不多時,忽見郝廷玉回馬奔逃,李光弼大怒,急遣人去取他首級。郝廷玉報告說因馬中箭,否則怎敢後退,李光弼命回馬再戰。又過了會,大將仆固懷恩父子倒退下來,光弼又遣人去取他父子首級,懷恩看到使者提刀奔來,慌忙和兒子撥轉馬頭,硬著頭皮衝向敵陣。李光弼連連揮動令旗,諸將齊拚死向前,喊殺聲震天動地。叛軍支持不住,向後潰退。這仗斬首千餘級,俘虜500人,溺死者千餘人,擒敵大將徐璜玉、李秦授,董秦率部投降官軍。

  史思明河陽兵敗後退守洛陽,此後雙方相持,互有勝負。史思明殘忍好殺,部下稍不如意便命族誅,人人不能自保。史朝義是史思明的長子,常跟史思明在外打仗,很謙恭、愛士卒,將士多願依附於他。但史思明不喜歡朝義,而愛小兒子朝清,留他守範陽,並且常想殺了朝義,立朝清為太子。左右將士知道了他的心思,暗中告訴了史朝義。

  有天晚上,史思明宿於鹿橋驛,令心腹曹將軍領兵宿衛。史朝義住在旅店裏,其部將駱悅、蔡文景對朝義說:“悅等與王死日快到了!請召曹將軍來商議行大事。王若不許,悅等即刻投唐,王亦不能保全自己。”史朝義隻是不響。

  駱悅等把曹將軍召來,與他商議行刺史思明。曹將軍知道諸將都怨恨史思明,由不得他不答應。當天夜裏,駱悅等帶了300人到鹿橋驛,宿衛兵士雖感到奇怪,但害怕曹將軍,都不敢阻擋。駱悅等進入史思明臥室,卻不見史思明,喝問左右,左右早嚇呆了,駱悅揮刀砍了幾個,才有人說到廁所去了。駱悅等趕到廁所,仍找不到史思明,忽聽牆外有馬鈴聲,登牆看,見史思明正要騎馬逃走,忙箭射去,正中思明,翻身落馬。駱悅等把他捆綁了,帶到柳泉驛,用繩子勒死。

  駱悅等返報史朝義,用氈裹了史思明屍體,送歸洛陽。史朝義即皇帝位,秘密派人去範陽,命張通儒等殺了史朝清及朝清母辛氏,以自己的部將李懷仙為範陽尹、燕京留守。

  史朝義自殺寶應元年(公元762年)月初,太上皇玄宗病死,享年78歲。當時肅宗也患了重病,到了十日,也兩腳伸,跟著玄宗走了。

  廣平王李亻叔即位,是為代宗。代宗因仆固懷恩之女是回紇登裏可汗的可敦,便遣懷恩出使回紇,重修舊好,並向回紇征兵討史朝義。登裏可汗開始時不答應,經懷恩再勸說,才同意派兵。

  十以雍王李適為天下兵馬元帥,約期諸道兵及回紇兵馬在陝州會合,進討史朝義。代宗想命郭子儀為副元帥,宦官魚朝恩和程元振堅決反對,隻好任命仆固懷恩為副元帥。

  戰事告捷,懷恩進克東京和河陽城,捉住史朝義的中書令許叔冀、王由等。懷恩留回紇軍於河陽,遣子仆固及朔方兵馬使高輔成率步騎萬餘乘勝追擊史朝義,到鄭州,兩戰皆捷。史朝義逃到汴州,其陳留節度使關了城門不讓他進去;朝義自濮州北渡黃河,其睢陽節度使田承嗣等領兵萬來與他會合,又被仆固擊敗了,長驅進到昌樂(今河南南樂)東;朝義又率魏州兵來戰,又被仆固擊敗。於是敵鄴節度使薛嵩向唐澤潞節度使李抱玉投降,敵恒陽節度使張忠老投降了唐河東節度使辛雲京。

  史朝義逃到莫州(治所在今河北文安縣以西的莫阝州),官軍很快趕到。史朝義屢次出戰,都吃了敗仗。田承嗣要史朝義親往範陽發兵來救,哪知史朝義前腳剛走,田承嗣便開門投降了官軍這時史朝義的範陽節度使李懷仙也已投降了朝廷,並遣兵馬使李抱忠領兵3000人鎮守。史朝義逃到範陽,李抱忠關了城門不讓他進城。史朝義派人去責問李抱忠,李抱忠說:“天不保佑燕,今既歸唐,豈可反複。”史朝義要求讓他飽餐頓。李抱忠答應了,命人在城東設食供應,結果家在範陽的將士都要求回家,史朝義點辦法也沒有,隻好讓他們走了。史朝義吃飽了,帶著數百胡騎東奔廣陽(今北京市楊柳青)。走到溫泉柵,李懷仙派兵追來了,史朝義窮蹙無計,在樹林中自縊而死,被李懷仙取了首級獻給朝廷。

  曆時年的“安史之亂”到這時總算結束了。

  藩鎮割據“安史之亂”後,河北諸鎮多是安、史降將。代宗廣德元年(762年),授張忠誌為成德軍節度使,賜姓名為李寶臣;薛嵩為昭義節度使;田承嗣為魏博節度使;李懷仙仍守故地,為幽州、盧龍節度使。他們收集安史餘黨,各擁勁兵數萬,自任文武將吏,不向朝廷繳納賦稅。他們又與山南東道節度使梁崇義,平盧、淄青節度使李正己結成姻親,互為援應,對付朝廷。代宗隻求無事,味籠絡,但願他們不生異心,不打算製裁他們。

  代宗大曆年(768年)幽州兵馬使朱希彩、經略副使朱此與弟朱滔共同謀殺了節度使李懷仙,朱希彩自稱留後;不久,朱希彩又為部下所殺,代宗正式任命朱此為幽州、盧龍節度使。大曆年(773年)正昭義節度使薛嵩病死,弟薛萼繼任留後。魏博節度使田承嗣公然為安祿山、史思明父子立祠,名為“聖祠”,並上表求為宰相;代宗遣使命田承嗣拆毀“聖祠”,同意加田承嗣同平章事。大曆十年(775年)十田承嗣誘使昭義兵馬使裴誌清作亂,田承嗣佯稱救援,引兵襲取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陽),薛萼逃往京師。代宗派內侍到魏博曉諭田承嗣,要他各守封疆,田承嗣根本不睬,又派大將盧子期等攻占了洺州(治所在今河北邯鄲東北)和衛州(今河南汲縣)。

  李寶臣和李正己向被田承嗣看不起,便趁機上表請討田承嗣;朱此這時領兵到涇州保衛秋收,弟朱後為留後,為了表示對唐室的忠貞,也奏請征討田承嗣。於是代宗下令貶田承嗣為永州刺史,命李寶臣、朱滔與河東節度使薛兼訓攻田承嗣的北麵;李正己與淮西節度使李忠臣(原名董秦)攻田承嗣的南麵,從兩麵夾擊魏博。

  田承嗣雖然強悍,究竟寡不敵眾。部下將士漸生異心,裨將霍榮國與裴誌清先後投降朝廷;侄兒田悅領兵攻陳留,大敗而回;驍將盧子期攻磁州,被李寶臣捉住,解送京師,梟首斃命。田承嗣惶急萬分,便想了條計策,派人帶了魏博的戶口、甲兵、穀物等簿冊,送給李正己說:“承嗣已經十歲,就要死了,幾個兒子都沒有出息,侄兒田悅也是個無用之輩。今日魏博所有,還不是為你守著,你何必出兵來攻打我呢!”李正己中了計,便按兵不動。於是河南各道都不敢進兵魏博。

  田承嗣消除了南顧之憂,專心對付北方。這時,代宗為了表彰李寶臣,派中使馬承倩到成德慰勞,回京時,李寶臣到館驛送行,贈給他100匹絹,馬承倩嫌少,當著李寶臣部下的麵。將絹丟在路旁,大罵而去。李寶臣又羞又氣,兵馬使王武俊就說:“今日大帥立了功,這小子還敢如此無禮,將來寇平之後,還不知怎樣對待你呢!倒不如放了田承嗣,使朝廷還有所倚重。”於是李寶臣也引軍而回。

  田承嗣得到消息,又使計,暗中派人到李寶臣的家鄉範陽境內埋了塊石頭,上麵刻了“帝同攻勢萬全,將田為存入幽燕”幾個字。接著指使個術士去向李寶臣說範陽有天子氣,並裝著望氣,帶了人到範陽把石頭挖來送給李寶臣。李寶臣看了石頭上的字,正不知是什麽意思,恰巧田承嗣派人送信來,約他同取範陽。李寶臣以為正應了石上的讖語,欣然同意。於是田承嗣陳兵邊境,叫李寶臣先引精兵2000人襲取範陽。

  朱滔因諸道退兵,也回軍瓦橋,不妨李寶臣引軍襲來,倉促應戰,以致大敗,急忙令雄武軍使劉怦往守範陽。李寶臣聽到範陽有備,不敢輕進。田承嗣得悉李寶臣已與朱滔交兵,便引軍南回,並派人去對李寶臣說:“魏州有驚報來,我不能跟你去取範陽了,石頭上的讖文是我跟你開玩笑的。”李寶臣又羞又惱,無奈也隻好回軍。

  大曆十年(776年)田承嗣上表請入朝謝罪。代宗下詔赦田承嗣罪,官複原職,準予他和家屬起入朝。汴宋都虞侯李靈耀勾結田承嗣,殺了兵馬使、濮州刺史孟鑒,自稱留後,並效仿河北各鎮,任命自己親黨為轄境內州的刺史和縣令。代宗命淮西節度使李忠臣、永平節度使李勉、河陽城使馬燧、淮南節度使陳少遊、淄青節度使李正己征討李靈耀。十李忠臣、馬燧、陳少遊與李靈耀大戰於汴州城西,李靈耀軍敗,入城固守;田承嗣遣侄田悅領兵救靈耀,被李忠臣、馬燧殺得大敗;李靈耀連夜逃出汴州,在韋城被永平軍將士杜如江捉住,解送京師處斬。

  田承嗣看到汴州平定,怕朝廷派兵征討,又上表朝廷,表示悔改,代宗又赦免了他,並叫他不必入朝了。李忠臣、李寶臣、李正己等看到田承嗣出爾反爾,狂悖無禮,朝廷也不能奈何他,便爭相仿效。從此各鎮割地自據,名為朝廷守土,實際上各自為政,朝廷再也無法對他們行使命令。

  永貞革新安史之亂以後,藩鎮割據的形勢和中晚唐的曆史相終始。割據狀態的存在,造成國家分裂,阻礙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給人民帶來嚴重的災難。勞動人民反對割據,地主階級的多數人士和商人也反對割據。從這點來看,唐朝政府要發憤圖強,恢複統,是符合人心所向的,並非沒有可能。問題是朝廷內部積弊太深,宦官專權,大臣朋黨紛爭,成為不治之症。它們又與藩鎮割據交織在起,更加深了統治階級內部的混亂。

  中國古代曆史上多次出現過宦官專權的問題,唐代也很嚴重。專製君主最相信親近的奴才,這是宦官掌權的根本原因。唐德宗即位之初,很想有番作為,曾經疏斥宦官。

  但是經曆了幾次變亂之後,對文臣武將都喪失了信心,結果仍然走進了與宦官共治天下的死胡同,愈陷愈深。興元元年(784年)以宦官竇文場、王希遷為監神策軍左、右廂兵馬使。貞元十年(796年),又以竇文場、霍仙鳴為左右神策護軍中尉。宦官領兵,成為製度。軍隊是國家機器中最強有力的部分,宦官掌了兵權,慢慢地連皇帝本人的生死廢立,也操在手中了。

  宦官的專橫帶給人民的災難是異常沉重的。德宗時,宦官廣占長安的“甲舍名園,上腴之田”,掌握了京畿半的土地。“宮市”是最能說明宦官殘酷地掠奪人民的事情。

  所謂“宮市”就是宦官出外采購宮中用物。開頭還隻低價強買,後來索性派批人,叫做“白望”,看中什麽,便要什麽。他們有時付1/10的代價,有時還要向貨主勒索什麽“進奉門戶”和“腳價銀”。

  這時地方藩鎮擁兵割據,中樞宦官弄權自恣。政治腐敗、民怨沸騰,階級矛盾越來越嚴重。地主階級中比較有見識的部分人士,希望改變這個局麵,挽救唐王朝的統治,於是有了王叔文改革的運動。

  王叔文(753—806年),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出身寒門。舊史說他以棋藝進身,侍讀東宮,成為太子李誦(順宗)的心腹。

  王叔文結納了許多人才。與他同時伴讀東宮的有王丕,此外以韓泰、韓曄、柳宗元、劉禹錫、陳諫、淩準、程異、韋執誼人,最為有名。改革失敗後,人都被貶為邊遠地方的司馬,後人叫做“司馬”。此外還有呂溫、陸質、李景儉、房啟、李諒等,也和叔文誌同道合。這些人各有所長。後人最熟悉的柳宗元、劉禹錫兩人不僅長於詩文,而且都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唯物主義思想家,王叔文認為這兩個人的才能都可以做宰相。程異善於理財,他管江淮賦稅,著重整頓工作,避免增加人民負擔。“司馬”後來隻有他再受重用,就因為憲宗要借重他理財的本領。呂溫識見頗高,他寫過篇《諸葛武侯廟記》,認為自漢末以來,人心厭惡漢朝,諸葛亮興複漢室的口號,不受群眾歡迎。

  貞元十年(805)正德宗去世,太子繼位,王叔文領導的改革開始了。

  這次改革,從開始就顯得軟弱無力。順宗不能打破傳統勢力的束縛,因王資曆太淺,隻能任資格較老、出身名門的韋執誼做宰相。王叔文以翰林學士的名義,負實際的領導責任。翰林學士要為皇帝起草文件,可起“內相”的作用。但是這種做法,畢竟削弱了運動的聲勢。

  新朝廷采取了些措施。

  京兆尹李實是個民憤極大的酷吏。順宗下詔把他革職貶逐。長安人民聽到這消息,頓時轟動開了,大家高興得歡呼讚歎。許多人拾了磚頭石子,候他出衙,想給他吃點苦頭,出口惡氣。這個家夥知道了,隻得偷偷地從小路溜走。

  政府下詔宣布停止宮市,長安人民又高興了陣。

  政府還把禁閉在深宮裏的宮人和教坊女妓600人,釋放回家。下令免除欠稅,禁止官吏在正稅以外的額外進獻。這些措施都受到人民的歡迎。但是它們隻是些枝節問題,真正要改革朝政,就必須把兵權和財權接收過來。

  財權不難解決。王叔文解除李奇諸道鹽鐵轉運使的職務,請宰相杜佑兼領,自任副使,掌握實權。

  爭奪兵權是成敗的關鍵。當時宦官的首領是俱文珍,做中尉統兵的是楊誌廉、孫榮義。王叔文用移花接木之計,任命老將範希朝為左右神策軍京西諸城鎮行營兵馬節度使,韓泰為副使。這道命令不涉宦官字,而使神策軍脫離中尉管轄,改歸範、韓人統率。這著兒走通了,對付俱文珍之流便易如反掌了。可是那些宦官門下走狗的將領,紛紛向中尉投影,說要改受範希朝的管轄了。宦官大怒,密令諸將拒絕服從政府命令。範希朝到了行營,諸將不來參見。王叔文知道了,無計可施,隻有歎息而已。

  同年俱文珍等勾結看不起王叔文等的大官僚,以順宗久病為理由,宣布由太子李純監國。月下詔禪位,詔書上必須用順宗的年號,不好再用貞元,才改元永貞。

  這幕政變完全是宦官製造的。

  接著,王叔文、王丕和他們的同道紛紛被貶。王叔文被降為渝州司戶,在第年處死。改革運動完全失敗了。

  元和中興安史之亂平定後,中央權力日益衰落,形成藩鎮與中央抗衡的局麵。些強大的藩鎮擁有重兵,自署將吏,不輸貢賦。肅、代兩朝的姑息,造成更加嚴重的後果,德宗時的王帝之亂,充分顯示了藩鎮的跋扈。順宗時曾利用王叔文等人銳意改革,以圖振作,亦未成功。憲宗即位之初,麵臨的是各種矛盾交錯發展的、危機嚴重的局麵,憲宗注意吸取前代的經驗教訓,抓住有利條件,立誌削藩,於是出現了段中興局麵。

  元和元年(806年),針對方鎮帥守除授不由中央及不入謝、不朝覲的現象重申法令,令諸鎮入閣拜謝。與此同時,乘機更換方鎮帥守,以防帥守久居地,發展地方勢力。當時被更換的帥守30鎮,不僅有東、西南地區的帥守,也有西北及中原的方鎮,從而加強了對地方的控製。朝廷的易鎮措施遭到了些方鎮的抵製,西川劉辟拒不受征入朝,並出兵侵擾它鎮;夏綏節度使韓全義入朝後,其甥楊惠琳自為帥守,拒絕朝廷任命的節度使入境;浙西的李奇起初佯求入朝,既而又拒絕入覲。在方鎮帥守紛紛入朝易鎮的形勢下,昭義的盧從史、忠武的劉昌裔、宣武的弘等中原方鎮卻保持靜默觀望態度,而河南、河北的強藩更倚仗地理、軍事和財政的優勢,維持割據狀態,不為朝廷法令所動。

  所以中央要想重振朝廷威望,必須改變貞元以來害怕藩鎮生事而味姑息的態度,實行武力削藩。憲宗根據各方鎮與中央政治、軍事、經濟關係以及勢力對比優劣的差異采取了不同的對策。

  永貞元年(805年)西川節帥韋不死,留後劉辟使諸將表求節鉞。朝廷不許,派中書侍郎、同平章事袁滋為西川節度使,征辟為給事中。劉辟拒不受征,阻兵自守。

  朝廷不得已,想用妥協的辦法換取暫時的安定,遂以劉辟為西川節度使,知節度事。劉辟並不滿足,在要求兼領川遭到拒絕以後,發兵圍攻東川節度使李康,企圖以武力達到割據川的目的。在宰相杜黃裳的堅持和策劃下,憲宗下詔討辟,以崇宗文領兵。伐蜀戰爭進行了8個劉辟兵敗被俘。在劉辟發動叛亂的時候,夏綏節度使韓全義以出征無功、驕蹇不遜被責令入朝,以李演為夏綏節度使。楊惠琳據城對抗,請繼其舅韓全義為節度使。朝廷詔發河東、天德兵平定叛亂,不久,楊惠琳為夏州兵馬使張承金所殺。

  西川、夏綏兩鎮是關係邊鎮安危,乃至長安安危的重要軍事重地。西川向擔負著“撫蠻夷”、“殿邦國”的重任,是“宰相回翔之地”,夏綏也是防範西北邊鎮的要鎮。在貞元朝廷的姑息下,西北邊鎮兵士動亂、擅自廢立節帥的事屢有發生,這些都說明對西北控製的鬆弛。憲宗首先對西川、夏綏用兵,正是考慮到兩鎮的軍事地位和作用,同時也考慮到西北邊鎮上有神策軍監製,西川也非反側之地,對兩鎮反叛的兵力中央有勝利的把握,所以,首戰兩鎮並大告成功。

  朝廷平定夏、蜀之後,藩鎮氣焰開始收斂,紛紛要求入朝。元和年(807年),鎮海節帥李奇亦不自安,迫於形勢要求入朝,但並無誠意,不久陰謀敗露,遂發生叛亂。憲宗以淮南節度使王鍔為諸道行營兵招討處置使統領淮南、宣歙等道之兵進討。李奇以宣州富饒,想首先攻取,派兵馬使張子良、李奉仙、田少卿將兵3000襲擊。人與牙將裴行立同謀倒戈,李奇被解送長安處死。李奇的平定,使東南財稅重地獲得安定,中央的財富來源得到了保證。在以後平定淮西的戰爭中,浙西殷富的財富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淮西是浙西平定後的下個討伐目標。雖然有些方鎮入朝,受製於中央,但河南、河北諸鎮以及宣武、昭義、忠武等少數帥守仍保持獨立的狀態。削藩如不指向這些強藩,勢必無法解除朝廷的腹心之疾。為了對付強藩,憲宗決意討伐淮西。淮西與中央的對抗在李希烈時已然開始,李希烈參與盧龍、成德、魏博、淄青鎮叛亂,自稱禁帝。

  李希烈死後,吳少誠繼為節度使,派兵襲擊唐州、許州,德宗合兵進討,屢為所敗。元和4年(809年)吳少誠死,吳少陽自為留後,後受命為節度使。年,少陽卒,其子吳元濟自總兵柄,不迎敕使,發兵出侵掠。朝廷以淮西擅自繼襲,肆行寇掠之故下令征討。

  以嚴綬為申、光、蔡招撫使,督諸道兵進討。平淮西是元和中興大業中關鍵性的戰,從元和年到十年,戰爭進行了年。中央調動了全部人力和物力,戰爭比以往艱巨得多。淮西經過李希烈以後30多年的經營,形成了個擁有相當戰鬥力的武裝集團。吳元濟的叛亂,得到了淄青節度使李師道、成德節度使王承宗的支持,為了共同的利益他們南北呼應,極力破壞並阻止朝廷的平亂。李師道在元和元年為節度使以後,表麵歸順唐王朝,暗中卻和河北諸鎮相勾結。他和王承宗上表請求赦免吳元濟,遭到憲宗的拒絕以後,就發兵遣將,以助官軍討吳為名,派人在各地進行擾亂破壞,以行援助吳元濟之實。如焚河陽轉運院倉庫,入京刺宰相武元衡,砍傷裴度,企圖打擊主戰派。憲宗支持以裴度、武元衡主持討伐事宜。元和十年(817年)夏,裴度自請督師,時值淮西連年交戰,糧食缺乏,軍心動搖,降唐者多為唐軍效力。十唐、鄧節度使李愬在降將李祐的引導下,雪夜奇襲蔡州(今河南汝南)。李愬將9000士兵分為3隊,以訓練有素的士兵3000為前鋒,以3000人殿後,急行軍130裏,到達州城,大破吳元濟,元濟被俘獲,淮西遂定。對淮西用兵的勝利提高了唐廷的威望,淄青李師道、橫海程權、成德王承宗、幽州劉總相繼歸服,李師道也被部下所殺。至此,長期割據的藩鎮表示服從中央,使自廣德以來60年間藩鎮跋扈30餘州的局麵有了很大的轉變。

  為了武力削藩,保證軍費開支的供給,憲宗著手在財政上進行些改革。首先是改革了榷鹽法。元和初年,李巽為鹽鐵轉運使,將隸屬於浙西觀察使的堰埭收歸鹽鐵轉運使,罷除江淮因循權而置的公私堰埭,這是維護國家專利的重要措施。此外,以實估計算鹽利,並進而強調除鹽本外所得之利悉歸國支,將東南鹽鐵財賦計入國家稅收,統支配。李巽又整頓了漕運,以便將所征財賦順利運往中央。為了改變方鎮利用實估、虛估的差價進行盤剝、聚斂,以至對所屬州稅外加征的現象,憲宗采納了裴土自的建議,對現行的賦稅政策進行改革。元和年(808年)宣布:天下留州、送使物切按省估折納賦稅,不能隨意征納現錢和賤價折的匹緞。其次,規定節度使、觀察地所治州征稅,不足時方可征所屬的其餘州。為了貫徹改革稅法的方案,中央派兩稅使到江淮以南財賦之地監督執行。又采納李絳等人建議,在振武軍、天德軍開營田,以資軍費。出宮人,絕地奉,禁南方掠賣奴婢,以及並省內外官,節省開支,等等。憲宗在政治、經濟幾方麵的改革,使唐後期形成的藩鎮跋扈、全國分裂、中央政權衰微的政治局麵出現了轉機,元和朝統治出現的新局麵,被史家譽為“元和中興”。

  甘露之變永貞革新失敗後,宦官更加專橫跋扈。文宗為了擺脫宦官的控製,任命李訓和舒元輿、王涯為宰相。再次謀劃消滅宦官勢力。

  太和年(835年),任命大理卿郭行餘為分阝寧節度使,戶部尚書王王番為河東節度使,部署他們大量招兵,壯大自己的力量。又任命刑部侍郎李孝本為禦史中丞,以太府卿韓約為金吾大將軍,直接掌握首都及宮廷防衛權力。這些人都是李訓的親信,分別安置在要害部門和地區,為內外夾擊、舉消滅宦官集團做好準備工作。

  這年十月的天,唐文宗在紫宸殿上朝,百官魚貫入宮,依班序而立。金吾大將軍韓約匆匆入奏說:“在左金吾廳後麵的石榴樹上出現了甘露,這是天降吉祥的征兆。

  如果不是陛下聖明感動上天,不能得見甘露。”說完以後,韓約手舞足蹈給皇帝叩頭。宰相李訓、舒元輿也率百官拜賀,並請皇帝立即親自觀賞。文宗欣然同意,於是坐上龍輦出紫宸門,升含元殿。先叫李訓去看看,他很長時間才回來。李訓說:“甘露已經看不清了,但暫時不必宣揚出去。”唐文宗說:“有這樣的事嗎?”他示意叫宦官仇士良、魚弘誌等率領宦官前去探視。李訓召集郭行餘、王王番等,入殿受詔。王王番嚇得全身哆嗦,不敢前去。隻有郭行餘受命詔募的親兵數百人,攜帶武器等候在丹陽門外。李訓召集這些親兵,部署殺宦官的計劃。河東兵陸續進京,唯獨分阝寧軍卻觀望不前。仇士良等進入金吾廳,正好遇見韓約,並發現韓約神情緊張。仇士良驚訝地問道:“將軍為什麽這樣緊張?”

  話還沒有說完,忽然看見金吾廳裏風吹幕起,裏麵藏著甲兵,於是仇士良慌忙往回跑,進了含元殿,他氣喘籲籲地對皇帝說:“宮裏要發生暴亂了!”李訓等看到仇士良向含元殿方向跑去,急忙招呼金吾衛士,對他們說:“趕快到含元殿保衛皇帝陛下,進去以後,每人賞錢百緡。”金吾衛士剛要登含元殿,大宦官仇士良眼明手快,急忙令宦官抬著皇帝從殿後出去。李訓上前攔住轎子,對文宗說:“臣奏事未畢,請陛下暫時留步。”仇士良怒氣衝衝地說:“你們在宮裏布置武裝,要謀反嗎?”文宗說:“這不可能。”仇士良根本不聽,搶步向前來打李訓,被李訓推倒。隨後李訓從靴子裏拔出匕首,要刺殺仇士良,被宦官攔住。仇士良被搶走。這時,羅立言率京兆邏卒300餘名從東麵趕到。李孝本率禦史台從人200餘名從西麵趕來,並會同金吾衛士,登殿殺宦官10餘人。仇士良令宦官在外麵抵擋,自己引文宗走向宣政門。李訓在後麵追趕,被宦官郗至榮截住,並被其打倒。

  宦官把文宗抬到宣政門。等李訓掙紮著站起來,宣政門已緊閉。李訓知道鎮壓宦官的計劃已經失敗,急忙換上從吏的綠衫,化裝出宮。郭行餘、羅立言、王王番也各自尋找藏身之處。

  宰相王涯、賈束並沒有參加李訓消滅宦官的計劃。他們看到殿中發生變亂,不知是怎麽回事,倉猝之間回中書省,聽候消息。宰相舒元輿因參與密謀,聞報先逃,王涯、賈束也跟著走出中書省。中書門下省的金吾衛生卒千餘人,也都向外跑。此時禁軍趕到,被砍死百人。大宦官仇士良,又分兵掩閉宮門,橫加屠戮。所有諸司吏卒,及附近商販,都慘死在宦官刀下,屍體狼藉、遍地朱紫。同時,大宦官又派騎兵千餘人,追捕逃入。宰相舒元輿、王涯都被禁軍捕獲,各加鐐銬,施以酷刑。

  禁軍大興打伐之際,坊中地痞流氓偽托禁軍,乘勢騷擾,殺人越貨、互相攻劫,擾亂了夜。第天清晨,百官上朝,日出以後才打開建福門。宮城內外戒備森嚴,禁軍全副武裝如臨大敵,朝官隻許帶名隨從。文武百官屏住呼吸慢慢前進,走到宣政門,隻見大門禁閉。等到開了宣政門,進了大殿,唐文宗坐在紫宸殿。唐文宗見沒有個宰相上朝,便對宦官說:“宰相王涯等為什麽不上朝?”宦官仇士良說:“王涯等謀反,已逮捕下獄。”說到這裏,把控告王涯謀反的狀子及有關“罪證”呈上。文宗接過來略看下,敕令鄭覃、令狐楚等上殿,把仇士良誣告王涯的狀子給他們看,並且流著眼淚說著:“這是王涯的手筆嗎?他如果真要謀反,定要正法。”於是敕令令狐楚、鄭覃為代理宰相,並且叫他們起草詔令,宣告李訓等罪狀,但用語模棱兩可,仇士良看了,很不滿意。

  仇士良討厭令狐楚,於是提拔李石任宰相,和鄭覃共同輔政。當時中央各部門主要官員已安排就緒,但是長安城內的秩序仍然混亂,流氓打手夜間繼續劫掠。神策軍將楊鎮等各率500人,分屯通衢、打鼓警眾,嚴禁搶劫,並殺戮首犯10餘人,從而使首都社會秩序暫時安定下來。

  過了幾天,仇士良令禁軍300餘人,挑起李訓的人頭,押著舒元輿、王涯、郭行餘、羅立言、李孝本等,遊街示眾,然後把他們推到獨柳樹下,全部斬首。他們的親屬,無論遠近,也律處斬。

  這就是“甘露之變”。從此以後,大宦官仇士良等氣焰益盛。上脅天子、下淩宰相,唐朝政治更加腐敗。

  牛李黨爭牛李黨爭也是唐末政治史的重要內容。“牛李”是指黨爭中的兩大派別——牛黨和李黨。其中李黨的首腦人物為李德裕、鄭覃、陳夷行、李紳等,牛黨則以牛僧孺、李宗閔為首。他們之間存在著政見分歧,而旦構成黨爭,積怨漸深,又不免摻雜著許多派別之間的意氣之爭。唐憲宗元和年(808)憲宗詔開賢良方正、直言極諫製科,伊闕尉牛僧孺、陸渾尉皇甫是、前進士李宗閔在測試中指陳當時政治的缺失。李吉甫泣訴於憲宗,許多考官和參與製科的官員,都因此貶官。翰林學士白居易上疏,認為牛僧孺等直言時事,吏部侍郎楊於陵等以考策敢於直言,不應受到遣謫。不久,李吉甫出為淮南節度使。後來牛僧孺和李吉甫的兒子李德裕使牛李兩派之間逐漸形成無法消除的嫌隙,釀成了勢不兩立的朋黨之爭,史稱“牛李黨爭”。

  李德裕以宰相子任官,不是由進士科第出身。當時科場風氣浮薄,故李德裕對進士科多有批評,還協助武宗對進士科進行改革,整頓科場風氣,任用精鑒徇公的人負責貢舉,從而使科舉製在定程度上得到健全。他在協助武宗改革方麵也起過積極作用,是唐朝末期比較重要的改革家。牛僧孺出鎮襄樊時,“漢水溢”(《新唐書·武帝紀》),李德裕便歸罪於牛僧孺,免除了他的山南東道節度使職務,遷為太子少師,分司東都。李德裕還抓住各種機會打擊牛黨,或借武宗貶斥牛僧孺。他自己也以平澤潞功,進官太尉,封衛國公,達到他政治生涯的頂峰。而牛黨則遭到了沉重打擊。

  武宗病死後,宣宗繼位,即位聽政第天就罷免了李德裕。宣宗素惡李德裕專權。

  李德裕的貶黜,主要罪狀有兩條,第條是“擅改”《憲宗實錄》,凡是不利於其父李吉甫的,他都加以削改。第條是參與製造吳湘冤案。牛僧孺派王相也久遭貶逐。

  李德裕罷相,李黨完全失勢,牛黨卻大大抬頭了。白敏中、令狐皁相繼為相,牛黨的後代都冠冕蟬聯,如牛僧孺子牛蔚,唐懿宗鹹通末年官至山南西道節度使;僧儒次子牛碐,僖宗乾符中,官至劍南西川節度使,等等。李德裕派的子弟及高位者很少。

  牛李黨爭是唐王朝政治衰微的個重大表現。唐王朝的中樞統治集團早已失去了貞觀時期那種融洽的君臣關係和臣僚關係,派別之間的爭奪也給王朝政治統治造成了極大的內耗,使朝廷不能夠最大限度地集中統治階級內部的各種力量來對付各種社會矛盾。派別之爭也使統治集團遺漏了許多有才有識有誌之士,如李商隱、白居易等皆以黨爭而不得仕進,寂寞終身,隻得退而與裴度等同“為文章,把酒,窮晝夜相歡,不問人間事”(《舊唐書·裴度傳》)天補平均大將軍唐朝末年社會矛盾急劇惡化,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各級官吏巧取豪奪,賦斂無度,廣大勞動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唐朝雖然鎮壓了裘甫、龐勳起義,但並沒能緩和社會矛盾和階級矛盾,反而埋下了更大的不穩定。懿宗又不思勵精圖治,而是驕奢荒政,寵信諛臣、貶竄忠良。鹹通十年(870年),龐勳起義的餘部就相聚閭裏,散在兗、鄆、青、徐之間,進行反對朝廷的活動。這個地區成了唐末社會矛盾和階級矛盾的熱點,終懿宋朝,都沒能消除這個熱點。鹹通十年(873年)懿宗死,時年41歲。大宦官劉行深、韓文約殺長立幼,立懿宗第子普王李儼即位,改名儇,是為僖宗,時年12歲。這個小皇帝專事遊戲,鬥雞打毬,把政事全委托給從普王府帶進宮來的左神策中尉田令孜。

  這年秋,自虢州(今河南靈寶)直到海邊,發生了大旱災,小麥隻收了半,秋糧幾乎顆粒不收,老百姓隻能以草為麵,磨葉成粉充饑,無數百姓餓死。官府還要催繳錢糧,逼得百姓撤屋伐木、賣妻鬻子。整個關東地區憤怒起來了,股股貧民揭竿而起。僖宗乾符元年(874)十濮州(今河南範縣)鹽販子王仙芝率眾數千,在長垣(今河南長垣)起義。乾符年(875年)正,他自稱“天補平均大將軍兼海內諸豪都統”,傳檄諸道,抨擊唐朝廷官吏,同裘甫起義樣,要建立個以公平為原則的社會。王仙芝與大將尚君長起攻克濮州、曹州(今山東曹縣),隊伍迅速壯大到數萬人。

  王仙芝販私鹽有個老搭檔,就是曆史上大名鼎鼎的黃巢。黃巢是曹州冤句(今曹縣西北)人,能文能武、善騎能射、行俠好義,曾經多次考科舉落第。王仙芝起義,黃巢毅然投筆,與弟黃揆等聚眾數千響應。

  關東又發生大蝗災,赤地千裏、民不聊生、餓殍遍野。於是更多的農民紛紛聚義,多的千餘人,少的數百人,投入王仙芝、黃巢起義。數月之間,黃巢所部也發展到數萬,攻州略縣,橫行山東。

  唐朝廷詔調淮南、忠武、宣武、義成、天平鎮軍急速集結曹濮地區鎮壓。十以平盧節度使宋蔚為諸道行營招討草賊使,統指揮各道。乾符年(876年)宋威率軍在沂州城下,與王仙芝大戰,獲勝。王仙芝、黃巢突然蹤跡全無。宋威表奏王仙芝、黃巢已被消滅,就遣散諸道兵,自己也回青州(治所今山東益都)去了。百官入朝晉見僖宗,慶賀天下太平。

  誰知過了,各州縣紛紛上表報告說發現了王仙芝。朝廷隻得又詔調諸道兵,惹得被征調兵士怨怒思亂,戰鬥力大為削弱。王仙芝、黃巢乘虛揮師西進,攻克陽翟(今河南禹縣)、郟城(今河南郟縣)。攻克汝州(今河南臨汝)、陽武(今河南登封東南),兵鋒直逼洛陽,東都大震。朝廷急命宋威統率本鎮及平盧、宣武等鎮兵進駐亳州(今安徽亳縣),詔忠武節度使崔安潛發兵迎擊,又調昭義節度使曹翔率步騎5000守衛東都,任命左散騎常侍曾元裕為招討副使守衛東都,山南東道節度使李福扼守汝、鄧(今河南鄧縣)要路,分阝寧節度使李侃、鳳翔節度使令狐皁守陝州、潼關,以防義軍入關。

  王仙芝西攻鄭州、中牟後,突然翻過伏牛山,疾驅百裏,攻打唐、鄧2州。再長驅南下600多裏,攻克郢(今湖北鍾祥)、複(今湖北天門縣西北)2州。十回師攻申(今河南信陽)、光(今河南潢川)、廬、壽(今安徽壽縣)、舒(今安徽潛山)州,又南攻蘄(今湖北蘄州)等州。黃巢也率部穿過山楂岈山(今河南遂平縣西),與王仙芝部平行南下,在蘄州會合。

  這時兩支義軍隻剩下5000人馬,王仙芝想受朝廷招安求官,派降官王鐐送書信給蘄州刺史裴屋。裴屋正中下懷,與王仙芝約定,雙方收兵不戰,由他向朝廷為王仙芝求官。裴屋是宰相王鐸的門生,他開城門延納王仙芝、黃巢等義軍將領30多人,設宴置酒,還送了義軍很多財貨,當場具表給朝廷為王仙芝請求委任狀。

  不久,宦官專程從長安到蘄州,送來告身,委任王仙芝為左神關押牙兼監察禦史。

  王仙芝拿到告身很高興,王鐐、裴屋等人都去向他祝賀。黃巢聞訊趕來反對,大發雷霆,大罵王仙芝:“當初大家共立大誓,橫行天下,如今你人想去左軍當官,叫5000弟兄到哪裏去!”說完,痛打王仙芝。義軍將領也齊聲反對不已。

  王仙芝怕觸犯眾怒,就沒有受命,燒了官舍,在城中驅殺,裴屋逃奔鄂州去了。但黃巢與王仙芝從此分裂,王仙芝與尚君長帶了3000餘人,黃巢帶了2000餘人,在蘄州分道而去。

  黃巢率部北上,行軍1500裏,乾符年(877年)春攻克鄆州(今山東鄆城)、沂州,殺天平節度使薛崇。然後突然再下山查岈山,與據山留守的尚讓會合,休整。回兵中原,進攻宋州,與宋威所率忠武、平盧、宣武鎮兵大戰,打得宋威躲進城中不敢出戰。

  朝廷派左威衛大將軍張自勉率兵7000趕來增援,黃巢怕受夾擊,避其鋒芒,不得不撤圍,南下攻克安州,略地蘄、黃(今湖北黃岡北),又突然北上,攻克匡城(今河南扶溝西南)、濮州,打得唐朝廷暈頭轉向。

  與此同時,長江以南也活躍著支由柳彥章率領的起義軍。他們攻占江州(今江西江)。俘虜刺史陶祥,在江州建立水寨水軍,擁有100餘艘戰船。

  王仙芝與黃巢分裂後,直在湖北輾轉作戰。攻克隨州(今湖北隨州),活捉刺史崔休征,略地複、郢,連續打了幾次勝仗。但唐朝廷已知王仙芝有投降之心,十招討副使、都監楊複光派判官吳彥宏招降王仙芝。王仙芝回派尚君長等3員大將去見楊複光議降,3人在途中被宋威劫取。宋威上奏冒功,說他在戰鬥中俘獲了尚君長等。楊複光得知後,上表揭露說尚君長是主動來投降的。朝廷派侍禦史來審訊,審不明白,結果宋威殺了尚君長等3人。王仙芝白白犧牲了3員大將。

  消息傳到王仙芝軍中,王仙芝大怒,率軍自郢州直撲江陵(今湖北江陵)。荊南節度使楊知溫不懂軍事,不設防備。乾符年(878年)元旦,大雪紛飛,王仙芝渡過漢水,攻陷羅(大)城。城中將士退守子(小)城。楊知溫若無其事,穿戴著文官袍帽上城撫慰士卒,還在城上賦詩給幕僚們看。山南東道節度使李福和駐紮襄陽的沙陀騎兵聞訊連夜趕來援救,在荊門(今湖北荊門)與義軍遭遇,沙陀騎兵橫衝直撞,義軍戰敗。王仙芝得報,焚掠了江陵大城,往北向申州轉移。

  正月初,王仙芝在申州遭到唐招討副使曾元裕的襲擊,死、降、散2萬人。王仙芝被迫南返,穿過大別山區。進入黃梅(今湖北黃梅)。不料曾元裕在此布置了伏兵,當王仙芝退入黃梅山時,官兵起,王仙芝犧牲,5萬餘義軍大部戰死,鮮血飛濺,染紅了黃梅山巒。

  黃巢挺進江南唐朝統治集團內部,固然矛盾重重,極度腐敗,但在對待農民起義這點上,統治者的利益是致的,他們會暫時聯合起來,動員切力量,鎮壓農民的反抗。當時,財政收入的主要地區——江南還控製在唐朝手中,那裏的賦稅不絕供應。這就使得統治階級可以用搜刮來的財物“養兵”,增強軍事力量。黃巢統率的農民軍在山東、河南的活動中,到處受到唐朝官軍的堵截。878年3黃巢攻破沂州、濮州,遭到曾元裕所部的阻遏。起義軍轉攻河南的襄邑(今河南睢縣西)、雍丘(今河南杞縣),又受到唐軍的阻攔。

  於是,起義軍西擊葉(今河南葉縣)、陽翟,再度威脅到東都洛陽。

  唐朝統治集團又慌慌忙忙地作了番軍事部署:急調用在荊門(今湖北荊門)、襄州帶的曾元裕軍隊回洛陽,擔任正麵防務;增調河陽(今河南孟縣西)、宣武、昭義兵2000多名守衛東都皇宮;又調義成軍3000人扼守轘轅(今河南偃師東南)、伊闕(今河南龍門)、虎牢(今河南滎陽西北)等洛陽外圍的軍事據點,迅速地組成了對起義軍的包圍圈。在這種形勢下,起義軍是不宜於進攻洛陽的。於是,黃巢采取了長途急進、挺進江南的戰略方針。方麵,江南是唐朝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地,進軍江南,就可以切斷它的經濟命脈;另方麵,江南唐軍兵力薄弱,後防空虛;那時候,王仙芝的餘部王重隱、曹師雄等已經攻占洪州(今江西南昌),在湖南、安徽、蘇北帶活動,進軍江南,就可以聯合江南各地的反抗力量,壯大起義軍的隊伍。因此,向江南挺進,就意味著在經濟和軍事兩方麵給唐朝政府以有力的打擊。實施這個戰略方針是極為重要的。

  878年(乾符年)4黃巢率領起義軍橫渡淮河、長江,乘虛南下,進入江西,接連攻下了虔州(今江西贛州)、吉州(今江西吉安)、饒州(今江西波陽)、信州(今江西上饒),轉戰在浙江西部天目山區。起義軍關心百姓疾苦,黃巢親自為貧苦農民分鹽,這對偏遠山區的人民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農民踴躍參軍,壯大了起義隊伍。

  唐政府急調高駢擔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