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誤區
時至今天,眾多企業對文化的認識始終停留在文化的內部群體的管理功能上,而忽視了它在社會公眾、消費者中可能產生的積極作用。正是因為這種狹隘的認識和實踐,導致眾多企業內部一種做法,外部一種說法,內部不協調導致的矛盾和衝突損害了文化理應產生的綜合效能。
管理對策
企業文化的功能不應該隻停留在凝聚組織內部成員這樣的功能基礎上,它應該走得更遠——客戶、社會公眾都應該成為企業文化的訴求對象,成為完善企業社會精神的契機或突破口——正是文化的社會性功能和內部管理功能成就了文化持續健康發展的力量。
看看我們常見的企業經營情況:
一台號稱中國馳名品牌的冰箱,買回家不久,就出現問題,多次維修仍然無濟於事。某天巧遇該冰箱廠家的技術人員,問及公司的冰箱生產狀況。該技術人員一頭霧水,反問我:我們公司什麽時候生產過冰箱?至此才知道這家公司所謂的“中國名牌冰箱”,不過是某私營小廠的產品,貼牌出售。
另一家企業最新推出的“名牌產品”,令人費解的是,該產品早在2002年,就已被評為中國名牌。原來,該產品在2002年,剛有一個概念,就被賦予了“名牌”的頭銜,“名牌產品”的大帽子居然提前戴了好幾年。
另外一些情況與此不同,可能包括下麵這些的情況:
一家在相關產業中享有重要地位的企業,內部的管理卻相當“苛刻”:企業的員工可能沒完沒了地處於加班狀態中,享受較低的薪酬,沒有工作上的任何保障;他們的成功受限,不存在進一步深造的可能性;在另一家企業中,員工稍有犯錯便會受到嚴重的責罰,甚至辭退,苛扣員工薪酬的情況嚴重……
在前麵這兩種情況中,第一種體現了企業對外價值標準的缺失,是一種典型的不負責任的經營行為,無論這家企業內部的人文氛圍建設得有多好,這樣的企業最終總是會遭受到嚴重的社會信用危機,而社會危險同樣會反過來引發企業內部的文化精神危機——因而它不可能長久的存在,更別談健康地發展了。
第二種情況指明了企業內部的問題,很多企業在社會上享有較高的質量聲譽、技術聲譽等等。但是,重要的地位,並不表明這家企業是一家負責任的企業,因為它對企業內部群體是不負責任的,這種不負責任的態度同樣會引起巨大的公眾質疑,從而削弱它作為一種重要企業的價值影響力——顯然,當這種質疑成為一種公眾關心的問題時,也會形成企業整體文化精神的危機,包括社會評價的考驗。
上麵兩種歸情況根結底其實就是一個文化上的問題:企業的文化如何適應社會評價。顯然,一個能夠積極創造社會價值,符合社會價值標準的企業,會在這個過程中贏得社會公眾的支持和讚賞,並成為企業發展的推動力。反過來,那些社會價值缺失而隻單純考慮自身利益的企業,最終會遭受社會的拋棄,而自身的發展也難以為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