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豹川是條崎嶇狹長的大山溝,在平陰、長清、肥城三縣交界處。這裏山穀深幽,峰巒疊嶂,溝壑縱橫,昔為魯中南北要道。然而,這兒當年卻是路險難行,百姓中傳有“車行虎豹川,步步打響鞭,一輞三開轍,十步九轉彎”的歌謠。
1929年(民國十八年),在當時知縣的倡導下,四方義土豪客,紛紛捐款,時經五年,“用錢九萬八千緡”,“好義諸君,抱移山填海之誌,曆經艱辛,百折不撓,不辭勞瘁,培窪缺,伐亂石,”終於使“崎嶇危徑,飆成坦途。”
站在虎豹山,俯瞰虎豹川,再走走虎豹坦途,你自然可以想象當年修虎豹川路該是一種怎樣的壯舉?欒灣鄉興隆村,有一塊八棱碑。碑體由八塊高2.3米,寬0.6米的巨石扣結而成。上麵刻有捐獻者的姓名,書有記事碑文。在修路碑記文裏,時任知縣李傳煦盛讚此舉之悲壯:“自齊晉平陰之戰迄今,滄桑屢變,世代迭更,曆二千餘年,而此川之險惡如故,未聞有恤行旅乏困,興役平治者。直至今日,始化險為夷,易陂為平。”李氏把它放到二千年曆史長河中,意謂此舉乃前無古人的偉業。
這絕不虛妄。如果你再想具體感受一下當年修路付出的艱辛,就請到虎豹泉看看吧。泉池呈井形,深12米,汲水繩索將池岸巨石勤出深2-7厘米數十條槽溝。這是當年修路役人留下的印痕。從中你不難想到當時用人之多,用時之長,用勞之苦。這深深的槽溝,會讓你進而聯想到當年役人肩背上那一道道血漬漬的印痕。
路修好之後,給後之行人旅客帶來了極大的方便,“旅客征宦,飛芻挽粟,牽車服賈,千暮百朝,負扶挈攜,萬趾魚貫。”再也沒有了行人的勞頓之苦,再也沒有了車毀人亡的悲劇。現在,這條路上每天都大大小小的車輛來往,其中,不乏拖拉機、三輪車、大汽車等現代化的交通工具。無疑,這條路已成為百姓的“小康路”。
“飲水思源”,我們怎能忘記那些為修路付出財力、人力和智力的先人?撫摸著石碑上的一串串捐獻者的名字,我們已很難想象到他們的模樣,但我們卻不難感受到他們那顆慈悲的心懷;那些修路役工連名字都沒有留下,但我們卻依然能從他們身上感受到中國人民所特有的愚公移山的高貴精神。如果說,這項工程也算是當時領導者的政績的話,但這絕不是什麽“形象”工程,這無疑是惠及子孫萬代的德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