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節 散文的欣賞技巧

  散文,尤其是現代散文,其文學性大為增強,它的文學地位和作用日益彰顯。被譽為文學的“輕騎兵”。它崇尚“自然之節奏”,那意態如“散步”、“閑談”,如“行雲流水”,呈現出情致之美,給人以審美的愉悅和享受,它崇尚理趣之幽美,作者把自己對生命,生活的切實體驗和感悟,訴諸形式多樣、表達豐富、意蕰深刻的文字,給人深沉的思考和啟迪。那麽怎樣閱讀和欣賞散文呢?

  一、抓住文脈,理清思路

  散文取材豐富多樣,所謂宇宙之大,蒼蠅之微皆可入文。表達靈活自由。所謂“行於當行,止於當止”,如行雲流水,體現出散文“散”的特色但文脈貫通,文意分明應當是領悟散文作品的前提和基礎。

  散文的文脈——線索,是我們探尋散文美的源頭和一把鑰匙。閱讀散文首先要緊緊把握住它的線索。就像放風箏一樣,隻要牢牢地牽住了絲線,即便風箏飛得再高,也逃脫不掉我的掌心。一般來講,一篇散文中心線索脈絡隻有一條,有的以思想感情為線索、有的以人物為線索,有的以事件或事物為線索,等等。其形態或隱或現,或抽象或具體,其標記位置也可能有諸多變化,有的題目就標明,有的暗含於字裏行間,但隻要認真閱讀,定能將其挖掘出來,線索分明了,散文的構思立意也就一目了然。如老舍的散文《養花》,從愛好養花,寫到養花辛苦,交織著悲歡,然而全文離不開“養花樂趣”四個字,以此去蕪存精,刪繁就簡,錘煉語言,結構全篇,線索分明。再如唐代散文家劉禹錫的《陋室銘》,開頭兩句由山水興起,蜿蜒引出所描寫的對象,入題後又很快蕩漾開去:從陋室的環境清幽,來往客人的儒雅,室中主人誌趣的高潔,宣示出:“陋室不陋”;再以諸葛廬、子雲亭陪襯,孔子之言點穴:“何陋之有?”把陋室的美好芳香寫得淋漓盡致,無以複加。陋室何以不陋:因為主人德高行好。因而本文的中心線索應為“惟吾德馨”。如果簡單地理解為:本文的線索是“陋室”,那不免有失恰當。

  有的散文出於表達的需要有兩條線索:一實一虛,或一明一暗。明線和暗線一在構思上起作用,一在結構上起作用,並行發展,互相依存,不可偏廢。如秦牧的《土地》,土地是明線,對祖國大好河山所湧起的強烈感情是暗線;再如魯迅的《藤野先生》,作者與藤野先生的交往是明線,融於字裏行間作者強烈的愛國感情是暗線。

  如此之類不一而足,在閱讀和欣賞散文時,務求牽住線索理清文脈,把握中心,因為它的確是欣賞的最基本的前提和基礎。

  二、領略意境,感受醇美

  意境美是構成一篇優秀散文藝術生命的重要因素,所以品味散文的意境是欣賞散文不可或缺的內容。所謂意境,就是作者的主觀感情和客觀景象高度融合所產生的一種境界也就是飽含著作者豐富感情的藝術畫麵,它能引起讀者強烈的共鳴。其特點是情景交融,形神兼備,物我歸一。

  要體味意境之美,需從三個方麵理解:

  第一、體味象外傳神

  唐代著名文學家劉禹錫曾有“境生於象外”之說,此中“象”指的是作品中具體的形象,“境”指的是產生於具體意象之外的意境形象,意境不在作品意象本身,而在意象 之外。嚴陣的《峨嵋清音》是一篇意境幽美的散文,作者有機會登臨峨嵋,但未能直薄金頂,引以為憾。可是後來夜宿清音閣,有意外的發現和收獲,轉愁為喜:雖未“看到峨嵋”,卻“聽到了峨嵋”。

  “那是在清音閣佛寺住過的那夜裏。當萬籟俱寂雲霧四合的午夜,一種不可擋的聲音突然把我從夢中驚醒。它沸騰遼闊,猶如萬馬自天而過,又像一場遙遠的暴風雨正在拍擊著震撼著這隆起的山地,和這山地的每一朵花,每一棵草,每一片葉子!這就是清音閣下日夜奔流不息的黑白二水的聲音。找從它們徹夜不息的聲音裏,深切地感覺到它那可貴的力。那種衝擊力,彈跳力和爆發力,以及它不錯過一分一秒永遠奔騰向前的開拓精神,創造精神,和它那臵棄一切於不顧的追求精神”。

  作者不寫“看峨嵋”,卻寫出心裁寫“聽峨嵋”,把現實中無感情的死峨嵋,變成了有感覺的活峨嵋,可謂得“峨嵋之神”,讀者以“黑白”二水運動,富有衝擊爆發力的描寫中,可以作個人的或社會的“創造”,“開拓”,“追求精神”的種種聯想,這就是虛幻之類,這就是“神”。作者如果不從“清音”方麵提煉題旨,沒有鮮活的“象”,斷然沒有沁人的“神”。

  我們讀者應透以種種“象”,去領悟潛在的“神”。

  第二,揣摩化理為象

  體味意境需要著意於虛境,如象外傳神,但這僅僅是一個方麵,不可由此而誇大虛境的作用。“境生於象”,沒有象哪來境?如果脫離“象”,一味追求“虛”或“神”,那樣的幻境虛無縹緲,不著邊際。所以領悟美感,還要借助意象的刻畫,理解作者寄寓意象的認識、思考和情感。著名散文家宗璞《紫藤蘿瀑布》意境幽美:

  ‚從來未見過開提這樣盛的藤蘿,隻見一片輝煌的淡紫色像一條瀑布,從空中垂下,不見其發端,也不見其終極,隻是深深淺淺的紫,仿佛在流動,在歡笑,在不停地生長。紫色的大條幅上,泛著點點銀花,就像迸濺的水花。

  、、、、、、、、、、、、

  我撫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艙,那裏滿裝著生命的酒釀,它張滿了帆,在這閃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萬花中的一朵,也正是由每一個花朵組成了萬花燦爛的流動的瀑布。”

  作者對藤蘿的“瀑布”的描寫是細致的,給人的感受是具體的:那紫色“親幅上”“泛著銀花”,“迸濺水花”,那紫色花艙裏“裝滿生命的酒釀”,張滿了帆在閃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這瀑布不斷地“流向人的心底”,像生命之河永無止境。要是沒有這出色的實境描寫,我們就無法欣賞那有花燦爛的流動瀑布的美,而紫藤蘿瀑布之所以美,又因為它是情理化的“意象”,使我們從中得到一種領悟,一種深層享受。(我們可以從中領略到作者的寫作用意:以物寫人,即擬人化手法,筆法委婉含蓄動人。)意境中的實境就是一座“橋”,它把閱讀者從有形之境引向無形之境。從實境引渡到虛境,從淺層美渡向深層美。所以每個欣賞者,都要精心領會這座情理化的藝術之“橋”。

  第三、得融之以情

  一篇散文能否構成意境,關鍵在於能否以情統一畫麵,融化意象。作為欣賞者一方麵要洞悉作者的情感表現,成為欣賞作品的必要前提,另一方麵自己要具有一定的情感體驗能力,當其撞擊發生共鳴時,才能真正達成對作品意境的欣賞。

  不妨看一看劉白羽的《天池》一文,境界很美,它的獨特之處就在於以心境熔化物境,以心境統攝整個文境。全文著力表現一種“靜”境。

  “的確,天池是非常之美的。但奇怪的是這裏並不是沒有遊人歡樂的喧嘩,也不是沒有呼嘯的樹聲和啁啾和鳥鳴,但這一切似乎都給這山和湖吸收了,卻使你靜得連一點聲音也聽不見,如果讓我用一個字來形容天池之美,那就是----靜。‛

  其實,偌大天池,群山環繞,碧波蕩漾,雪水潺潺,木林颯颯,不可能靜得一點聲音也沒有:

  ‚但在寧靜之中,卻似乎回旋著一支無聲的樂曲。我不知在哪兒,也許在天空,也許在湖麵,也許在林中,也許在我的心靈深處,‘此時載聲勝有聲。’不過這樂曲不是莫紮特,不是舒曼,而是貝多芬,隻有貝多芬的深沉和雄渾,才和天池的風度相稱。‛

  之所以作者以為沒有聲音,應該說是被“我”的心湖吸收了,是一種超凡脫俗的心境的“靜”,之所以產生雄壯深沉的天籟,更反襯出“靜”得出奇的形態。我們讀者不禁為這種“靜”的氛圍所感染,所陶醉,那種“我”融入自然山水之中,自然山水融入“我”心中的幽美意境呼之欲出。

  兩情相融是美感產生的必備條件。

  三、領悟意趣,升華主旨

  從散文的功用來看,散文呈現給讀者的啟迪、教益是為人享用不盡的精神財富,精神得到陶冶,思想得以開化是每個散文閱讀欣賞者共同的精神訴求。禪悟意趣則是實現這種訴求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概括起來,領悟意趣,洞察散文融鑄和哲理,需要解剖以下創作方法:

  1、點化法

  即作者在敘述一段故事,描繪一片風景及一個物體的同時,用議論的手法將故事、風物作縱深開掘,妙筆點化出它的曆史,人生的要義,使讀者從中得到深刻領悟。如日本一個散文家觀察院子裏的樹木,發覺每到冬天,枯枝上掛著一片黃葉,不久黃葉落地,就在原來枝丫上生出一葉嫩芽,它慢慢在體內積攢著力量,默默等待著春天。春天終於來了,萬物複蘇,嫩葉浮綠泛金,漸漸織成濃蔭。而冬天的陳葉早已腐爛,化作泥土。到了冬季,綠葉又複枯謝飄零在地,所在枝丫上又冒出了一葉嫩芽。作者以一片樹葉的榮枯輪回現象中得到這樣的啟示:世上萬物都有一個相同的歸宿,“正是這片片黃葉,換來了整個大樹的盎然生機。這一片樹葉誕生和消亡,正標誌著生命在四季裏的不停轉化。”“同樣,一人的死關係著整個人類的生、死,固然是人所不歡迎的。但是隻要你珍愛自己的生命,同時也珍愛他人的生命,那麽,當你生命漸盡,行將回歸大地的時候,你應當感到慶幸。”這最後的點化,可謂畫龍點睛,揭示人生的要義,是主旨的升華和深化。的確給人以深刻的啟迪。

  在形式上,點化方法有的邊敘邊議,邊渲染邊點化,有的層層渲染鋪敘,篇終點化。前者,如秦牧的《花市》,在敘事寫景的同時,作者屢以慧心點撥,即景抒情,抽繹哲理;後者,如範仲淹的《嶽陽樓記》,文章的前半部分,極盡渲染之能事,最後卒章點誌,揭示出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偉大政治抱負----全文主旨。

  鑒於此,我們在閱讀欣賞散文時,應當注意分析這種方法的應用,領悟主旨。

  2、暗示法

  所謂暗示法是指在描摹事物時,不直接揭示其蘊含的內在深意,而是讓人去玩味、思索,使文章表現的張力更大,可讀性更強。特別是短小的散文,采取側麵的暗示的寫法,往往要比采取正麵的平鋪直敘,其藝術效果更佳。這不僅能為我們提供一個新穎的視角,而且能更大限度地發揮我們的想象力,從而更進一步拓寬和豐富散文描寫的境界和意趣。如老舍的《小麻雀》,就帶有很深刻的暗示性。作者對於社會人生的感悟,滲透在對小麻雀的描寫裏。“它被人毀壞了,可是還想依靠人,多麽可憐!”“因為那小貓出世也才有四個來月,還沒有捉住過大老鼠,大概還不曾學會殺生,隻是把小鳥銜來玩玩罷了。”“它不預備反抗了,可是並非全無勇氣,因為它敢在貓的麵前一動也不動呢。”字裏行間衝滿作者對於被毀壞、被淩辱的弱小者的同情,並寄寓著對弱小者能以抗爭求生存的期望,同時還蘊含著一些發人深思的人生哲理。

  但應注意的是,讀這類暗示的寫法的作品,一定要注意根據作品的實際,認真地、仔細地思索體味,切忌牽強附會地去“發掘”作品的“言外之意”“象外之味”,以免造成誤讀。為此作家的風格,作品的背景、語言特色等要有深思熟慮地考究,唯其如此,才能獲得正的感悟,領受真正原啟迪!

  四、聯想想象,並駕齊驅

  散文有美文之譽,散文之美有賴於聯想和想象。聯想和想象是通往美的散文的橋梁,散文的創作和欣賞都離不開聯想和想象。

  1、欣賞散文,追尋聯想的緣起和目的,豐富審美內涵

  所謂聯想,就是從某一事物想到與之有一定聯係的別的事物。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由眼前荷塘裏的荷花,想到了“采蓮的事情”,又記起“《西洲曲》裏的句子”如“采蓮南塘秋”等,由眼前荷塘“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而“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因為故鄉一帶多水。再如朱自清《綠》的聯想更有特色,“我曾見過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綠楊,脫不了鵝黃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見過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綠壁’。叢疊著無窮的碧草與綠葉的,那又似乎太濃了。其餘的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通過聯想作者把眼前之景,既有共同點又有不同點的濃淡明暗的不同光色“引入”作品,不但為寫眼前的“綠”平添了多層次多角度的“立體感”,而且也能在廣闊的背景中,引導讀者透過作品的語言文字,展開再創造的想象力,去與作者一起領略祖國山水無比美麗可愛風光。浮篇的聯想,把讀者帶入了幽美的境界,讀者在欣賞中,激情為之點燃,精神為之激奮,歡愉為之勃發。沉浸在聯想所構鑄的藝術氛圍裏,如若沒有聯想的參與,內涵豐富、品味高雅的審美情趣不知要遜色多少,甚至蕩然無存。

  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情溢於海。在欣賞散文時,我們要努力探究聯想的緣起和目的,以獲更好的美的享受。

  還要注意聯想不要停留在事物的表層,要透過表層揭示其內在的深意。如巴金的《燈》,由眼前的“燈”聯想到有過的“經驗”。從現在想到過去,從在黑夜的風雪中行路,想到了在黑夜徘徊的“心”因“燈光”而“找到歸路”,這就賦予了“燈光”的象征的意義。作者為什麽又寫到了燈塔。哈裏希島上的孤燈,希洛點燃的火炬,以用友人在燈光中獲救的往事呢?如果說前邊寫“燈”,“我”還隻是“受惠者”,點燈人可能並不意識自己的作用,那麽後邊則主要寫“燈”的“施動者”—為了親人、愛人、別的人,不是有人在主動的點著“燈”嗎?這樣,“在人間,燈火是不會滅的”,這句話的內涵,就大為豐富、充實;作品的思想力量,就得到了充分的而不是就事論事的發揮。

  可見深層次的聯想,對挖掘作品的深刻的主題,增強作品的力量有著重大意義,所以欣賞散文不可輕視聯想的作用。

  2、欣賞散文,努力調遣想象力,豐滿審美形象

  在欣賞散文時,除了探尋作者聯想的緣起和目的之外,還要注重調遣我們的想象力。文字是溝通作者和讀者的一道橋梁。作者著手於創作,必然對人生或生活先有所見,先有所感,他想做到的是寫下來的文字正好傳達出他的所見所感,作為讀者看到這些文字並不是他的目的,他們要通過文字接觸作者的所見所感。如果僅僅停留於字麵解釋,是斷然達不到閱讀目的的,更不消說欣賞。驅遣想象便成為推究作者創作本意的重要途徑。唐代傑出詩人王維曾有名句傳世:“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單就字麵解釋,恐怕索然無味。但我們在想象中睜開眼睛來看,這十個字構成了一幅絢麗的圖畫:在北方曠遠荒涼的大沙漠,沒有一絲風,聽不到朔風怒吼的聲息,隻望見一縷的煙徑直衝向高天,圓圓的火紅的太陽落在長河的背後。好一幅大漠風光圖!景物不多,雖有些單薄,但配合渾然天成,加上我們豐富的想象,意境頓生,給留下了豐滿的審美形象,叫人難以忘懷,彰顯出長久的藝術魅力。

  想象,對於散文作品的欣賞,同樣具有重要作用,欣賞散文,努力調遣我們的想象力,可以豐滿審美形象,更大地獲得審美愉悅。

  此外,欣賞散文,還應該分析和把握各種表現手法的運用,如象征、比喻、比擬、襯托等,以及結構美、語言美、音樂美等藝術特色,這對體味散文的藝術意境,感悟作品的意趣和哲理大有裨益。

  總之,閱讀和欣賞散文,是一項綜合性的審美活動,它涉及諸多因素,不過因文而異,各有側重。從整體來說,既要細心領會作者對人生或自然的感悟,又要認真分析作者用以表達這種感悟的形式。一篇散文都是作者主觀感悟的結晶,這種主觀感悟就是對事物的特殊意義和美質的發現,是一杯作者用自己的生活經驗釀成的酒。在飲這杯“酒”時,越是細細品嚐,越能夠體會出其中豐富而複雜的滋味,感受情致美,得到啟迪、思考。

  所以散文的美,不隻在一般意義上的語言文字的精練和優美,而更在那由作者個性同語言美質所共同融合成的特殊的文調。讀散文應該留心:作者怎樣在正確使用語言文字的前提下去積極修辭,靈活的結構和安排語句,使語言產生特殊的審類效應,體察作者見微知著和匠心獨運。我們留心這一切,歸根結蒂還是為了更深細地體味出作品內含的情、理、意、味,即作者對人生或自然、社會、曆史的特殊感悟。

  散文,“是將作者思索體驗的世界,隻暗示於細心的注意深微的讀者們”。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