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三節 詩歌作品賞析

  靜女

  詩經·邶風(1)

  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2)。

  愛而不見,搔首踟躕。

  靜女其孌,貽我彤管。

  彤管有煒,說懌女美(3)。

  自牧歸荑,洵美且異。

  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4)。

  “注釋”

  (1)《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305篇,按音樂的不同,分為“風”、“雅”、“頌”三類,都是可以配樂演唱的。“頌”詩是統治者祭祀的樂歌,有祭祖先的,有祭天地山川的,也有祭農神的。“雅”分大雅和小雅,都是用於宴會的典禮,內容主要是對從前英雄的歌頌和對現時政治的諷刺。“風”是《詩經》中的精華,內容包括15個地方的民歌。《詩經》的篇章大都具有鮮明的時代感和人民性,善用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句式以四言為主,多用重疊句和回環往複的句式,對後世文學創作有深厚的影響。

  (2)毛傳:“姝,美色也。俟,待也。”朱熹曰:“靜者,閑雅之意。城隅,幽僻之處。不見者,期而不至也。”馬瑞辰曰:“《說文》:‘隅,陬也。’《廣雅》:‘陬,角。’是城隅即城角也。”“詩人蓋設為與女相約之詞。”按城角較城垣高且厚,故其下僻靜,宜為期會之所也。

  (3)孌,毛傳曰“美色”;煒,“赤貌”。

  (4)毛傳:“荑,茅之始生也。”鄭箋:“洵,信也:茅,絮白之物也。”朱熹曰:“牧,外野也。歸,亦貽也。”“言靜女又贈我以荑,而其荑亦美且異,然非此荑之為美也,特以美人之所贈,故其物亦美耳。”

  (選自中國古典文學讀本叢書《詩經選》,餘冠英注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56年)

  “賞析”

  《靜女》是一首很美的詩,意思並不深,卻最有風人之致。但是因為詩裏有了城隅,有了彤管,解詩者便附會出後宮,牽纏出女史,引申出許多與詩毫不相幹的故事。

  序稱:“《靜女》,刺時也。衛君無道,夫人無德。”朱熹反序,曰:“此淫奔期會之詩也。”呂祖謙遵序,曰:“此詩刺衛君無道,夫人無德,故述古賢君賢妃之相與。”林岜的說法則頗含幽默:“自其邪者而觀之,則此詩皆相悅慕之辭也。自其正者而觀之,則此詩乃禮法之意也。”明人韋調鼎說:“此民間男女相贈之辭。序以為刺時,歐陽公謂當時之人皆可刺,於本文尚有間矣。毛鄭泥‘靜’字,又不解‘彤管’之意,強附為宮壺女史之說。張橫渠、呂東萊又曲為之解,皆以辭害意矣。鄭、衛男女相謔之詩頗多,而拘拘指為刺其君上,何異癡人說夢也。”比後來清人的許多說法倒還明白得多。

  關於《靜女》的紛爭一直持續著,“彤管”的文章且越做越大。不過借用清人蔣紹宗的所謂“讀詩知柄”,則可以認為《靜女》之“詩柄”不在“貽我彤管”,卻在“愛而不見,搔首踟躕”。詩寫男女之情,自無疑義,卻不必牽扯“女史”,也不必指為“民間”。後世所謂的“民間”與先秦之“民間”並非一個概念,或者幹脆說,先秦尚不存在後世所說的那樣一個“民間”。“曰‘靜女’者,亦其人私相愛慕之辭耳”(劉始興),適如《召南·野有死庸》之稱“吉士”。“愛而不見”之“愛”,或援三家詩,以為是“荽”的假借字,即訓作“隱蔽”,但詩中似乎沒有這樣的曲折。《小雅·隰桑》“心乎愛矣,暇不謂矣”,可以為此句作注。焦琳曰:“下雲‘不見’,為待之尤久,而下二章追數從前之事,為更久更久。”“待之久而不至,爰想其相約之時也。”“彤管既靜女所貽,則貽之之時,必有其言語,必有其笑貌,此亦明明易知者耳,然則此章所謂‘美’,即所謂‘孌’也,即貽彤管時之言語笑貌之情態也。”“待之久而不至,又想其最初始見相與通情之事也,當日遊行郊外,適見伊人,在己尚未敢輕狂,在彼若早已會意,茅荑俯拾,於以將之,甚非始念之所敢望者,而竟如願以相償,故曰‘洵美且異’也,今茅荑雖枯,不忍棄置,悅懌女美,彤管同珍,夫豈真荑之為美哉,以美人之貽,自有以異於他荑耳。”這一番串講,雖稍稍嫌它把詩作成了“傳奇”,畢竟不乖情理。而馬瑞辰以為詩乃“設為與女相約之詞”,也是一個很不錯的意見。其實實中見虛不妨說是《風》詩中情愛之時的一個十分顯明的特色,它因此一麵是質實,一麵又是空靈。李商隱詩“微生盡戀人間樂,隻有襄王在夢中”,此間原有一個非常美麗的意思,不過若化用其意,那麽正好可以說,《詩》總是有本領把微生的人間樂,全作得一如襄王之夢中。說它是臻於生活與藝術的統一,那是後人總結出來的理論,而在當時,恐怕隻是詩情的流瀉。惟其如此,才更覺得這平樸與自然達到的完美,真是不可企及。

  思考與練習

  1、簡析“靜女”這一藝術形象?

  2、體會這首詩起興手法的藝術特點。

  山鬼

  戰國 屈原(1)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帶女蘿(2)。

  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3)。

  乘赤豹兮從文狸,辛夷車兮結桂旗(4)。

  被石蘭兮帶杜衡,折芳馨兮遺所思(5)。

  餘處幽篁兮終不見天,路險難兮獨後來(6)。

  表獨立兮山之上,雲容容兮而在下(7)。

  杳冥冥兮羌晝晦,東風飄兮神靈雨(8)。

  留靈修兮憺忘歸,歲既晏兮孰華予(9)?

  采三秀兮於山間,石磊磊兮葛蔓蔓(10)。

  怨公子兮悵忘歸,君思我兮不得閑。

  山中人兮芳杜若,飲石泉兮蔭鬆柏(11),

  君思我兮然疑作?雷填填兮雨冥冥,(12)

  猨啾啾兮又夜鳴。風颯颯兮木蕭蕭,(13)

  思公子兮徒離憂。(14)

  “注釋”

  (1)屈原,名平,楚國人,公元前340年誕生於秭歸三閭鄉樂平裏。屈原自幼勤奮好學,胸懷大誌,26歲就擔任楚國左徒兼三閭大夫。他主張授賢任能,彰明法度,聯齊抗秦。他的主張遭到了朝中奸佞小人的嫉妒和詆毀。楚懷王聽信讒言,便疏遠了屈原、後頃襄王繼位,屈原被放逐江南。屈原的政治思想破滅,雖有心報國,卻無力回天,隻得以死明誌,於公元前227年5月端午節這天投汨羅江而死。

  (2)山之阿(ē):山的彎曲處。被:同披。薜荔、女蘿:皆蔓生植物。

  (3)含睇(dì):含情而視。睇,微視。宜笑:笑得很美。子:與下文的靈修、公子、君等,皆指山鬼等待的人。予:山鬼自指。窈窕:美好的樣子。

  (4)赤豹:皮毛呈褐的豹。從:跟從。文:花紋。狸:狐一類的獸。文狸:毛色有花紋的狸。辛夷車:以辛夷木為車。結:編結。桂旗,以桂為旗。

  (5)石蘭、杜蘅:皆香草名。遺(wèi):贈。

  (6)餘:我。篁:竹。後來:遲到,來晚。

  (7)表:獨立突出之貌。容容:即“溶溶”,水或煙氣流動之貌。

  (8)杳冥冥:又幽深又昏暗。羌:語助詞。神靈雨:神靈降下雨水。

  (9)靈修:指山鬼等待的人。憺(dàn):安樂。晏:晚。華予:讓我像花一樣美麗。華,花。

  (10)三秀:靈芝草,一年開三次花,傳說服食了能延年益壽。磊磊:石多堆積貌。葛:植物名,多年生草本,莖蔓生。蔓蔓:蔓延貌。

  (11)杜若:香草。蔭:動詞,以„„為遮蔽。

  (12)然疑作:信疑交加。然,相信;作,起。填填:雷聲。

  (13)猨:同“猿”。颯颯:風聲。蕭蕭,風吹樹葉聲。

  (14)離:遭受。

  (選自《詩經與楚辭精品》,餘冠英主編,時代文藝出版社,1995年)

  “賞析”

  屈原的這首《山鬼》出自他的《九歌》。屈原是個大政治家,隻因楚王昏庸,他懷才不遇,行走時放聲抒懷,就唱出了後來的詞,可以說屈原應該是詞的鼻祖了。他的詞豪邁奔放,又充滿了浪漫主義的情懷。而這首《山鬼》當之無愧是他浪漫主義的代表作。山鬼即一般所說的山神,因為未獲天帝正式冊封在正神之列,故仍稱山鬼。本篇是祭祀山鬼的祭歌,敘述的是一位多情的女山鬼,在山中采靈芝及約會她的戀人。郭沫若根據於字古音讀“巫”推斷於山即巫山,認為山鬼即巫山神女。巫山是楚國境內的名山,巫山神女是楚民間最喜聞樂道的神話。讀這首詩先得注意兩點:一是“山鬼”究竟是女神還是男神?宋元以前的楚辭家多據《國語》、《左傳》所說,定山鬼為“木石之怪”、“魑魅魍魎”,而視之為男性山怪。但元明時期的畫家,卻依詩中的描摹,頗有繪作“窈窕”動人的女神的。清人顧成天《九歌解》首倡山鬼為“巫山神女”之說,又經遊國恩、郭沫若的闡發,“山鬼”當為“女鬼”或“女神”的意見,遂被廣泛接受。本文的品賞即以此說為據,想來與詩中所述山鬼的形象也更為接近〖注一〗。蘇雪林提出《九歌》表現“人神戀愛”之說以後,大多數研究家均以“山鬼”與“公子”的失戀解說此詩,筆者卻以為不妥。按先秦及漢代的祭祀禮俗,巫者降神必須先將自己裝扮得與神靈相貌、服飾相似,神靈才肯“附身”受祭〖注二〗。但由於山鬼屬於“山川之神”,古人采取的是“遙望而致其祭品”的“望祀”方式,故山鬼是不降臨祭祀現場的。本詩即按照這一特點,以裝扮成山鬼模樣的女巫,入山接迎神靈而不遇的情狀,來表現世人虔誠迎神以求福佑的思戀之情。詩中的“君”、“公子”、“靈修”,均指山鬼;“餘”、“我”、“予”等第一人稱,則指入山迎神的女巫。說明了這兩點,讀者對這首輕靈纏綿的詩作,也許可品味到一種不同於“人神戀愛”說的文化內涵和情韻了。

  你看,此詩一開頭,那打扮成山鬼模樣的女巫,就正喜孜孜飄行在接迎神靈的山隈間。我們從詩人對巫者裝束的精妙描摹,便可知道楚人傳說中的山鬼該是怎樣倩麗,“若有人兮山之阿”,是一個遠鏡頭。詩人下一“若”字,狀貌她在山隈間忽隱忽現的身影,開筆即給人以縹緲神奇之感。鏡頭拉近,便是一位身披薜荔、腰束女蘿、清新鮮翠的女郎,那正是山林神女所獨具的風采!此刻,她一雙眼波正微微流轉,蘊含著脈脈深情;嫣然一笑,齒白唇紅,更使笑靨生輝!“既含睇兮又宜笑,著力處隻在描摹其眼神和笑意,卻比《詩經·衛風·碩人》“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之類鋪排,顯得更覺輕靈傳神。女巫如此裝扮,本意在引得神靈附身,故接著便是一句“子(指神靈)慕予兮善窈窕”——我這樣美好,可要把你羨慕死了:口吻也是按傳說的山鬼性格設計的,開口便是不假掩飾的自誇自讚,一下顯露了活潑、爽朗的意態。這是通過女巫的裝扮和口吻為山鬼畫像,應該說已極精妙了。詩人卻還嫌氣氛冷清了些,所以又將鏡頭推開,色彩濃烈地渲染她的車駕隨從:“乘赤豹兮從文狸,辛夷車兮結桂旗„„”這真是一次堂皇、歡快的迎神之旅!火紅的豹子,毛色斑斕的花狸,還有開著筆尖狀花朵的辛夷、芬芳四溢的桂枝,詩人用它們充當迎神女巫的車仗,既切合所迎神靈的環境、身份,又將她手燃花枝、笑吟吟前行的氣氛,映襯得格外歡快和熱烈。

  自“餘處幽篁兮終不見天”以下,情節出現了曲折,詩情也由此從歡快的頂峰跌落。滿懷喜悅的女巫,隻因山高路險耽誤了時間,竟沒能接到山鬼姑娘(這當然是按“望祀”而神靈不臨現場的禮俗構思的)!她懊惱、哀愁,同時又懷著一線希冀,開始在山林間尋找。詩中正是運用不斷轉換的畫麵,生動地表現了女巫的這一尋找過程及其微妙心理:她忽而登上高山之巔俯瞰深林,但溶溶升騰的山霧,卻遮蔽了她焦急顧盼的視野;她忽而行走在幽暗的林叢,但古木森森,昏暗如夜;那山間的飄風、飛灑的陣雨,似乎全為神靈所催發,可山鬼姑娘就是不露麵。人們祭祀山靈,無非是想求得她的福佑。現在見不到神靈,還有誰能使我(巫者代表的世人)青春長駐呢?為了寬慰年華不再的失落之感,她便在山間采食靈芝(“三秀”),以求延年益壽。這些描述,寫的雖是巫者尋找神靈時的思慮,表達的則正是世人共有的願望和人生惆悵。詩人還特別妙於展示巫者迎神的心理:“怨公子兮悵忘歸”,分明對神靈生出了哀怨;“君思我兮不得閑”,轉眼卻又怨意全消,反去為山鬼姑娘的不臨辯解起來。“山中人兮芳杜若”,字麵上與開頭的“子慕予兮善窈窕”相仿,似還在自誇自讚,但放在此處,則又隱隱透露了不遇神靈的自憐和自惜。“君思我兮然疑作”,對山鬼不臨既思念、又疑惑的,明明是巫者自己;但開口訴說之時,卻又推說是神靈。這些詩句所展示的主人公心理,均表現得複雜而又微妙。

  到了此詩結尾一節,神靈的不臨已成定局,詩中由此出現了哀婉嘯歎的變徵之音。“雷填填兮雨冥冥”三句,將雷鳴猿啼、風聲雨聲交織在一起,展現了一幅極為淒涼的山林夜景。詩人在此處似乎運用了反襯手法:他愈是渲染雷鳴啼猿之夜聲,便愈加見出山鬼所處山林的幽深和靜寂。正是在這淒風苦雨的無邊靜寂中,詩人的收筆則是一句突然迸發的哀切呼告之語:“思公子兮徒離憂!”這是發自迎神女巫心頭的痛切呼號——她開初曾那樣喜悅地拈著花枝,乘著赤豹,沿著曲曲山隈走來;至此,卻帶著多少哀怨和愁思,在風雨中淒淒離去,終於隱沒在一片雷鳴和猿啼聲中。大抵古人“以哀音為美”,料想神靈必也喜好悲切的哀音。在祭祀中愈是表現出人生的哀思和悱惻,便愈能引得神靈的垂憫和嗬護。不知山鬼姑娘聽到這首祭歌,是否也能怦然心動,而賜給世人以企盼的福佑?

  思考與練習

  1、簡析“山鬼”這一藝術形象。

  2、本篇在景物描寫上有何特點?

  步出夏門行•龜雖壽

  魏 曹操(1)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2)。

  騰蛇乘霧,終為土灰(3)。

  老驥伏櫪,誌在千裏(4);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5)。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6);

  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詠誌(7)。

  “注釋”

  (1)曹操(155-220),字孟德,我國漢末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同時,他又是傑出的文學家,是建安文學新局麵的開拓者。可以說,他用自己的創造性的作品開創了文學上的新風氣,為“慷慨任氣”的“建安風骨”的形成起了決定性的奠基作用。

  (2)神龜:古人認為龜為長壽之物,性通靈,故稱。

  (3)騰蛇:傳說中能興雲駕霧的、與龍同類之物。

  (4)老驥:年老體衰的千裏馬》。

  (5)烈士:胸懷壯誌之人。

  (6)盈:是滿的意思,可以引申為壽;縮:是專職的意思,可以引申為夭。即人的壽命的長短。

  (7)幸甚至哉!歌以詠誌:一句是為合樂時所加,與正文內容無關。

  (選自《三曹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

  “賞析”

  這首詩是曹操的樂府詩《步出夏門行》的最後一章,寫作的時間是建安十二年(207)。東漢末年,居住在我國東北部的烏桓奴隸主貴族,乘中原一帶天下大亂之機,經常入塞擄掠漢民。建安十年,曹操平定冀州以後,袁紹的兒子袁熙和袁尚等,投奔了烏桓。建安十二年,曹操為了安定東北邊境,消滅袁紹的殘餘勢力,率軍征伐烏桓,結果取得了勝利。這首詩是他凱旋歸來的時候寫的。此時,曹操已經五十三歲,在古代,這已是將近暮年的年齡。雖然剛剛取得了北伐烏桓的勝利,踏上凱旋的歸途,但詩人想到一統中國的宏願尚未實現,想到自己已屆暮年,人生短促,時不我待,怎能不為生命的有限而感慨!但是,詩人並不悲觀,他仍以不斷進取的精神激勵自己,建樹功業。《龜雖壽》所表達的正是這樣一個積極的主題。

  全詩以生動形象的比喻開頭:“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意思是說,神龜雖然長壽,也有終了的時候,即使活到三千歲,它也要死亡。騰蛇雖有這麽大的本領,最後也還是要化為灰土。詩歌一開頭,就用這兩個形象的比喻說明世間萬物都不是永恒存在的,新陳代謝是大自然的根本規律,表現了作者樸素的唯物辯證思想和無神論的觀念,這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既然人總是要死的,那麽是不是可以對人生采取消極悲觀的態度呢?詩人認為這是不可以的。承認生命有限正是為了充分利用這有限的生命,建功樹業,有所作為。因此,詩人緊承上意寫道:“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烈士暮年,壯心不己。”千裏馬雖然老了,臥在槽旁,仍舊有馳騁千裏的誌向;有抱負有誌向的人,即使到了暮年,其雄心壯誌也毫不減弱,以上四句,可以說是全詩的點題之筆,表達了詩人對人生和事業的看法,充滿積極進取的精神。接著,詩人又進一步發揮了這一主題思想:“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以永年。”這就是說,人的壽命的或長或短,不完全出於天定,隻要調養有方,是可以保持身心健康、延年益壽的。

  全詩以形象的比喻、明快的語言表達了一種人定勝天的非宿命論的思想,體現了詩人達觀、積極的人生態度,昂揚、進取的精神。它告訴人們,事在人為,命運是可以改變的。它激勵人們,不要哀歎時光的流逝,丟棄那種人到暮年無所作為的悲觀消極思想,要象那匹老馬一樣,老當益壯,奮鬥不息。

  這是一首慷慨多氣的抒情詩,體現了建安風骨的鮮明特點,讀起來鏗鏘有力,決無纏綿淒惻的情調,透露著詩人堅定的意誌和內外如一的質直個性。不僅如此,這首詩詩情與哲理交融,構思新巧,語言清峻剛健,將詩人的千裏之誌表述得氣雄力堅。千百年來,《龜雖壽》被廣為傳誦,表現了很強的生命力。清朝人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評此詩說:“名言激昂,千秋使人慷慨。”此言不差。《晉書·王敦傳》載:王敦每次喝酒以後,就詠唱“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他一邊詠唱,一邊用如意擊唾壺為節,以至壺邊都被擊破了。解放後這首詩也廣泛流傳。這是因為它在思想和藝術上有明顯的特點,並與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有密切的關係。

  思考與練習

  1、這首詩中表現了詩人怎樣的人生態度?你從中受到什麽啟發?

  2、體會詩中所表現的哲理與詩意相融合的特點。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1)

  唐 王勃(2)

  城闕輔三秦(3),

  風煙望五津(4)。

  與君別離意,

  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

  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岐路(5),

  兒女共沾巾。

  “注釋”

  (1)杜少府:名不詳,少府,是當時縣尉的通稱。之任:赴任。蜀川,猶言蜀地。

  (2)王勃:650-675,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高宗麟德三年(666)應製科,對策高第,拜朝散郎,為沛王府修撰。總章二年(669)漫遊蜀中詩文大進。後為虢州參軍,坐事當誅,遇赦免職。其父福畤官雍州司功參軍,受株連貶交趾令。勃渡海省親,溺水,驚悸而卒。擅長五律、五絕及七言歌行,在“初唐四傑”中最傑出。對五律的建設和歌行的提高尤有貢獻。有《王子安集》,《全唐詩》存詩二卷。

  (3)城闕:指長安的城郭宮闕。三秦:項羽分秦地為雍、塞、翟三國,合稱三秦。此泛指關中一帶。全句意為長安以三秦為輔。

  (4)五津:蜀中岷的五個渡口,即白華津、萬裏津、江首津、涉頭津、江南津。此泛指蜀川。

  (5)岐路:分路。古代送行,到分路處告別。

  (選自《唐詩鑒賞辭典》,蕭滌非等,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年)

  “賞析”

  這是一自別開生麵的送別詩。首聯上句寫送別之處,下句寫杜少府即將宦遊之地。自長安“城闕”遙“望”蜀川“五津”,視線為迷蒙的“風煙”所遮,微露傷別之意,已攝下文“離別”、“天涯”之魂。首聯對仗工整,次聯以散調承之,文情跌宕。“與君別離意”緊承首聯,妙在欲吐還吞。“別離意”究意如何,不願明說,故改口用“同是宦遊人”來寬慰和鼓勵對方:你和我既然同樣是出門作官、想幹一番事業的人,那就免不了各奔前程,哪能沒有分別呢?

  三聯推開一步,奇峰突起。從構思方麵看,很可能受了曹植《贈白馬王彪》“丈夫誌四海,萬裏猶比鄰;恩愛苟不虧,在遠分日親”的啟發,但高度概括,自鑄偉詞,情調又積極、樂觀,能給人以鼓舞力量。因而千百年來,萬口傳誦。

  張九齡《送韋城李少府》中的“相知無遠近,萬裏尚為鄰”,高適《別董大》中的“莫愁前途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都從此脫胎。尾聯緊接三聯收束全篇,勸慰杜少府欣然啟程。交情很深的朋友總是不願分離的,然而“兒女情長”,就難免“英雄氣短”。這兩句詩,即曲折地表現了雙方的惜別之情,又用“無為”排除了“兒女情長”,鼓舞對方的英雄之氣。全詩一洗向來送別詩的悲酸之態,意境雄闊,風格爽朗,不愧名作。

  唐代詩人大都通過科舉進入仕途,因而送友人“之任”就成為常見題材。王勃的這首五律首先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反映這一題材,為傳統送別詩開拓了新領域。此後,以積極樂觀的態度送人赴任、送人從軍、送人出使、送人去幹其他有利於國計民生之事的詩作大量湧現,其中有不少名篇。

  思考與練習

  1、詩中表達了詩人什麽樣的人生態度?

  2、舉出與本詩表達的思想感情形成對比的一首詩。

  涼州詞

  唐 王之渙(1)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2)。

  “注釋”

  (1)王之渙,(688—742):字季淩,並州(今山西太原市)人。曾官文安縣(今屬河北)尉。其邊塞詩與王昌齡、高適等齊名。現僅存絕句六首。

  (2)羌笛,北方少數民族常用的演奏樂器。

  (選自《唐詩鑒賞辭典》,蕭滌非等,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年)

  “賞析”

  這是一首雄渾蒼涼的邊塞詩。“涼州詞”,涼州歌的唱詞。據唐人薛用弱《集異記》記載:開元間,王之渙與高適、王昌齡到酒店飲酒,遇梨園伶人唱曲宴樂,三人便私下約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詩篇的情形定詩名高下。結果三人的詩都被唱到了,而諸伶中是最美的一位女子所唱則為“黃河遠上白雲間”。王之渙甚為得意,這就是著名的“旗亭畫壁”故事。此事未必實有。但表明王之渙這首《涼州詞》在當時已成為廣為傳唱的名篇。

  詩的首句抓住自下(遊)向上(遊)、由近及遠眺望黃河的特殊感受,描繪出“黃河遠上白雲間”的動人畫麵:洶湧澎湃波浪滔滔的黃河竟象一條絲帶迤邐飛上去端。寫得真是神思飛躍,氣象開闊。詩人的另一名句“黃河入海流”,其觀察角度與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黃河之水天上來”,雖也寫觀望上遊,但視線運動卻又由遠及近,與此句不同。“黃河入海流”和“黃河之水天上來”,同是著意渲染黃河一瀉千裏氣派,表現的是動態美。而“黃河遠上白雲間”,方向與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遠流長的閑遠儀態,表現的是一種靜態美。在那片廣袤無垠的土地上,詩人眼前所見到的似乎隻有兩件事物:地上奔湧的黃河與天空浮動的白雲。詩人全神貫注,空曠而絕無寂寞之感。黃河、白雲,色彩對照明麗。水在流,雲在飛,使人感到宇宙的脈搏與呼吸。把我們帶到祖國大西北的壯麗山川麵前。詩中描寫的西北邊疆之美,絕不同於江南水鄉柔媚明麗之美,而是一種高遠的美,粗獷的美,足以令人精神世界升華的美,使人感到自己力量存在的美。這種美使人立即感到曆史和未來,立即感到永恒和無窮。最能表達這種美感的是詩的前二句。同時展示了邊地廣漠壯闊的風光,不愧為千古奇句。

  稍稍將目光轉移,詩人看到了天地間別的景物,“一片孤城萬仞山”出現了塞上孤城,城是“孤”的,是“一片”,山則眾多,高達萬仞。山之高,更顯出城之小,山之眾,愈見其城之孤。通過這一對比描寫,祖國西北邊塞的雄奇廣袤之美顯現出來了。這是此詩主要意象之一,屬於“畫卷”的主體部分。“黃河遠上白雲間”是它遠大的背景,“萬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遠川高山的反襯下,益見此城地勢險要、處境孤危。“一片”是唐詩習用語詞,往往與“孤”連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雲”等等),這裏相當於“一座”,而在詞采上多一層“單薄”的意思。這樣一座漠北孤城,當然不是居民點,而是戌邊的堡壘,同時暗示讀者詩中有征夫在。“孤城”作為古典詩歌語匯,具有物定涵義。它往往與離人愁緒聯結在一起,如“遙知漢使蕭關外,愁見孤城落日邊”(王維《送韋評事》)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為下兩句進一步刻劃征夫的心理作好了準備。

  詩起於寫山川的雄闊蒼涼,承以戌守者處境的孤危。第三句忽而一轉,引入羌笛之聲。羌笛所奏乃《折楊柳》曲調,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離愁了。此句係化用樂府《橫吹曲辭·折楊柳歌辭》“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蹀座吹長笛,愁殺行客兒”的詩意。折柳贈別的風習在唐時最盛。“楊柳”與離別有更直接的關係。所以,人們不但見了楊柳會引起別愁,連聽到《折楊柳》的笛曲也會觸動離恨。而“羌笛”句不說“聞折柳”卻說“怨楊柳”,造語尤妙。這就避免直接用曲調名,化板為活,且能引發更多的聯想,深化詩意。玉門關外,春風不度,楊柳不青,離人想要折一枝柳寄情也不能,這就比折柳送別更為難堪。征人懷著這種心情聽曲,似乎笛聲也在“怨楊柳”,流露的怨情是強烈的,而以“何須怨”的寬解語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尋味。這第三句以問語轉出了如此濃鬱的詩意,末句“春風不度玉門關”也就水到渠成。用“玉門關”一語入詩也與征人離思有關。《後漢書·班超傳》雲:“不敢望到酒泉郡,但願生入玉門關。”所以末句正寫邊地苦寒,含蓄著無限的鄉思離情。如果把這首《涼州詞》與中唐以後的某些邊塞詩(如張喬《河湟舊卒》)加以比較,就會發現,此詩雖極寫戌邊者不得還鄉的怨情,但寫得悲壯蒼涼,也是悲中有壯,悲涼而慷慨。“何須怨”三字不僅見其藝術手法的委婉蘊藉,也可看到當時邊防將士在鄉愁難禁時,也意識到衛國戌邊責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寬解。也許正因為《涼州詞》情調悲而不失其壯,所以能成為“唐音”的典型代表。

  這首詩是一幅西北邊疆壯美風光的畫卷,又是一首對出征將士滿懷同情的怨歌,二者統一於短短的四句詩中,引人遐想,耐人尋味,使人對盛唐邊塞有較全麵深入的了解。全詩句句精采,情景交融,妙絕千古。

  思考與練習

  1、聯係地理知識體會詩中的意象。

  2、理解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

  春江花月夜(1)

  唐 張若虛(2)

  春江潮水連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瀲灩隨波千萬裏,(3)

  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4),

  月照花林皆似霰(5)。

  空裏流霜不覺飛,

  汀上白沙看不見。(6)

  江天一色無纖塵,

  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

  江月年年隻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

  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

  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回,

  應照離人妝鏡台。

  玉戶簾中卷不去,

  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

  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

  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

  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

  江潭落月複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

  碣石瀟湘無限路。(7)

  不知乘月幾人歸,

  落月搖情滿江樹。

  “注釋”

  (1)《春江花月夜》:樂府《清商曲·吳聲歌》舊題,創始於陳後主,現存歌,最早的有隋煬帝所作二首,乃五言二韻小詩。

  (2)張若虛(660-720?),揚州(今屬江蘇)人,曾任充州兵曹。與賀知章、包融、張旭合稱“吳中四士”。神龍(705-707)中,與賀知章、包融等俱以吳越之士,文詞秀發,名揚京都。其詩多已散佚,《全唐詩》僅存二首。一為《代答閨夢還》,寫閨情,詩風近齊梁,無甚特色:一為《春江花月夜》,“孤篇橫絕”,“竟為大家”(王闓運《王誌·論唐詩諸家源流》)。(3)瀲灩:波光閃灼貌。

  (4)芳甸:雜花飄香的原野。

  (5)霰(音線):雪珠。

  (6)汀(音聽):河灘。

  (7)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瀟湘:二水名,均在今湖南。

  (選自《唐詩鑒賞辭典》,蕭滌非等,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年)

  “賞析”

  此詩兼寫春、江、花、月、夜及其相關的各種景色,而以月光統眾景,以眾景含哲理、寓深情,構成朦朧、深邃、奇妙的藝術境界,令人探索不盡,玩味無窮。

  全詩可分前後兩大段落。“長江送流水”以前是前一段落,由春、江、月、夜的美景描繪引發關於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發端兩句,展現了“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遼闊視野。一個“生”字,將明月擬人化;一個“共”字,又強調了春江與明月的天然聯係。江流千萬裏,月光隨波千萬裏;江流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總而言之,月光、江波互相輝映,有春江處,皆有明月,何等多情!詩人立於江畔,仰望明月,不禁產生了“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疑問。對於這個涉及宙宇生成、人類起源的疑問,詩人自然無法回答。於是轉入“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隻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的沉思。宇宙永恒,明月常在;而人生呢,就個體而言,生命何其短促!然而就人類整體而言,則代代相傳,無窮無盡,因而能與明月共存。所以雖然不知“江月何年初照人”,但從“初照”以後,照過一代人,又照一代人。詩人對比明月的永恒,對人生的匆匆換代不無感慨,然而想到人類生生不已,自己也被明月照耀,又油然而生欣慰感。由此又作進一步探求:一輪“孤月”,永照長江,難道是明待她的意中人而至今尚未等到嗎?於是由江月“待人”產生聯想,轉入後一段落。“孤月”尚且“待人”,何況遊了、思婦?詩人於是馳騁想像,代抒遊子、思婦兩地相思、相望之情。

  詩人想象“誰家今夜扁舟子”,正經過江邊的“青楓浦”,目睹“白雲一片去悠悠”而生飄泊無定的旅“愁”,於是相思“何處明月樓”。從“應照離人妝鏡台”的那個“應”字看,“可憐樓上月俳回”以下數句,都是詩人想象中的扁舟子”想象妻子如何思念自己之詞:妻子望月懷人而人終不至,因而怕見月光。但她可以卷起“玉戶簾”,卻卷不去月光;可以拂淨“搗衣砧”,卻拂不掉月色。“此時相望不相聞”,而普照乾坤的月華是能照見夫君的,因而又產生了“願逐月華流照君”的癡想。追隨月光照見夫君,當然不可能,於是又想按照古代傳說托鴻雁、鯉魚捎書帶信,然而鴻雁奮飛,也飛不出明月的光影;鯉魚騰躍,也隻能激起水麵的波紋。接下去,詩人想象中的“扁舟子”思家念妻,由想象而形諸夢寐。他在夢中看見落花,意識到春天已過去大半,而自己還未能還家。眼睜睜地看著“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溶月複西斜”,時光不斷消逝,自己的青春、憧憬也跟著消逝,然而碣石、瀟湘,水遠山遙,怎能乘月歸家?以“落月搖情滿江樹”結束全篇,情思搖曳,動人心魄。自“白雲一片”至此,寫遊子、思婦的相思而以春、江、花、月、夜點染、烘托,想象中有想象,實境中含夢境,心物交感,情景相生,時空疊合,虛實互補,從而獲得了低徊宛轉、纏綿俳惻、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效果。全詩三十六句,每四句換韻,平、上、去相間,抑揚頓挫,與內容的變化相適應,意蘊探廣,情韻悠揚。

  這篇詩受到明清以來詩論家的高度讚揚。胡應麟《詩藪·內編》卷三雲: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流暢婉轉,出劉希夷《白頭翁》上。”鍾惺《唐詩歸》石:“將春、江、花、月、夜五字煉成一片奇光,真化工手!”陸時雍《唐詩 鏡》:“微情渺思,多以懸感見奇。”王堯衢《古唐詩合解》雲:“情文相生,各各呈豔,光怪陸離,不可端倪,真奇製也!”聞一多《宮體詩的自贖》更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

  思考與練習

  1、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2、分析這首詩歌的藝術特點。

  梁甫吟

  唐 李白(1)

  長嘯梁甫吟(2),何時見陽春(3)?君不見朝歌屠叟辭棘津(4),八十西來釣渭濱。寧羞白發照淥水,逢時吐氣思經綸。廣張三千六百釣(5),風期暗與文王親(6)。大賢虎變愚不測(7),當年頗似尋常人。君不見高陽酒徒起草中,長揖山東隆準公(8)。入門不拜騁雄辯,兩女輟洗來趨風。東下齊城七十二,指揮楚漢如旋蓬。狂生落魄尚如此,何況壯士當群雄。我欲攀龍見明主(9),雷公砰訇震天鼓,帝旁投壺多玉女(10)。三時大笑開電光(11),倏爍晦冥起風雨。閶闔九門不可通,以額扣關閽者怒。白日不照吾精誠,杞國無事憂天傾(12)。猰貐磨牙競人肉(13),騶虞不折生草莖。手接飛猱搏雕虎(14),側足焦原未言苦。智者可卷愚者豪,世人見我輕鴻毛。力排南山三壯士,齊相殺之費二桃。吳楚弄兵無劇孟,亞夫咳爾為徒勞(15)。梁甫吟,聲正悲,張公兩龍劍(16),神物合有時。風雲感會起屠釣,大人(山兒)屼當安之(17)。

  “注釋”

  (1)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隋末其先人流寓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馬克附近)。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縣(今四川江油)青蓮鄉,李白的青少年時期是在蜀中度過的,他自幼讀書就廣為涉獵,所謂“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上安州裴長史書》),“十五觀奇書,作賦淩相如(《贈張相鎬》)。二十五歲起“辭親遠遊”,仗劍出蜀。天寶初供奉翰林,因遭權貴讒毀,僅一年餘即離開長安。安史之亂中,曾為永王璘幕僚,因璘敗係潯陽獄,遠謫夜郎,中途遇赦東還。晚年投奔其族叔當塗令李陽冰,後卒於當塗,葬龍山。唐元和十二年(817),宣歙池觀察使範傳正根據李白生前“誌在青山”的遺願,將其墓遷至青山。盛唐詩潮波瀾壯闊,氣象萬千。而其中最引人矚目、動人心弦的,是李白的創作。李白的詩歌,最充分也最集中地體現了那個時代的精神風貌。飽滿的青春熱情,爭取解放的蓬勃精神,積極樂觀的理想展望,強烈的個性色彩,這一切匯成了中國古代詩史上格外富有朝氣的歌唱。有《李太白文集》三十卷行世。

  (2)梁甫:泰山下山名,喻小人。李有《冬夜醉宿龍門覺起言誌》雲“而我何為者,歎息龍門下。富貴未可期,殷憂向誰寫?去去淚滿襟,舉聲《梁父吟》,青雲當自致,何必求知音”。

  (3)見陽春:《九辯》“恐溘死而不得見乎陽春”。

  (4)屠叟:周初名相太公呂望。五十時在棘津(河南延津)賣吃,七十在朝歌(殷都,今河南淇縣)屠牛,八十渭水垂釣,九十輔佐周文王。

  (5)三千六百釣:垂釣十年。

  (6)風期:品格誌氣。

  (7)大賢虎變:《易經·革卦》“大人虎變”。虎秋後換皮毛,文采繽煥。喻賢者能驟得誌。

  (8)隆準:高鼻子。“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

  (9)攀龍:古以追隨君王為“攀龍鱗,附鳳翼”。

  (10)投壺:古宴飲時,賓主依次投箭入一瓶狀壺中,負者飲。

  (11)三時:春、夏、秋。

  (12)憂天:《列子·天瑞篇》“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無所寄,廢寢食者。”

  (13)猰貐:古代神話中一種吃人的野獸。這裏比喻陰險凶惡的人物。競人肉:爭吃入肉。騶虞:古代神話中一種仁獸,白質黑紋,不傷人畜,不踐踏生草。這裏李白以騶虞自比,表示不與奸人同流合汙。《詩經》“仁如騶虞,則王道成也”。

  (14)飛猱:《屍子》載:古勇士中黃伯能左接飛猱,右搏斑駁猛虎。另載有石名焦原,廣五十步,下臨百仞深淵,無膽者不敢近。《晏子春秋》載齊景公有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三勇武之士,一日晏子過,三人皆未行禮,晏對景曰三士無尊卑,將為後患,遂計賞三人兩桃,曰功高者可吃桃,公孫和田拿,古冶言二人功不過己,應退回,二人羞憤自殺,古也覺獨生不義,也自殺。古詩《梁甫吟》詠“力能排南山,文能絕地紀。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

  (15)亞夫:據《史記》,吳楚叛,漢景帝命周亞夫出兵,周在河南得劇孟。遂笑吳楚弄兵不識才。

  (16)龍劍:張華任雷煥為豐城(江西)令,煥掘雙寶劍送一給華。華信雲“詳觀劍文,乃幹將也,莫邪何複不至?雖然,天生神物,終當合耳。”後華被殺,劍不知去向。煥死後,子雷華帶劍過延平津,劍躍入水。下水不見劍,但見數丈雙龍。

  (17)(山兒)屼:不安。此指暫遇坎坷。

  (選自《唐詩三百首》,衡塘退士原選,團結出版社,1996年)

  “賞析”

  《梁甫吟》是古代用作葬歌的一支民間曲調,音調悲切淒苦。古辭今已不傳,宋郭茂倩《不府詩集》收有諸葛亮所作一首,寫春秋時齊相晏子“二桃殺三士”事(1),通過對死者的傷悼,譴責讒言害賢的陰謀。李白這首也有“力排南山三壯士,齊相殺之費二桃”之句,顯然是襲用了諸葛亮那首的立意。詩大概寫在李白“賜金放還”,剛離開長安之後。詩中抒寫遭受挫折以後的痛苦和對理想的期待,氣勢奔放,感情熾熱,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開頭兩句:“長嘯梁甫吟,何時見陽春?”“長嘯”是比高歌更為淒厲激越的感情抒發。詩一上來就單刀直入,顯示詩人此時心情極不平靜,為全詩定下了感情的基調。宋玉《九辯》中有“恐溘死而不得見乎陽春”之句,故“見陽春”有從埋沒中得到重用、從壓抑中得以施展抱負的意思。以下詩句,全是由此生發。

  接著,連用兩組“君不見”提出兩個曆史故事。一是說西周呂望(即薑太公)長期埋沒民間,五十歲在棘津當小販,七十歲在朝歌當屠夫,八十歲時還垂釣於渭水之濱,釣了十年(每天一釣,十年共三千六百釣),才得遇文王,遂展平生之誌。一是說秦末的酈食其,劉邦原把他當作一個平常儒生,看不起他,但這位自稱“高陽酒徒”的儒生,不僅憑雄辯使劉邦改變了態度,以後還說服齊王率七十二城降漢,成為楚漢相爭中的風雲人物。詩人引用這兩個曆史故事,實際上寄寓著自己的理想與抱負:“大賢虎變愚不測,當年頗似平常人”,“狂客落魄尚如此,何況壯士當群雄”。他不相信自己會長期淪落,毫無作為。詩人對前途有著堅定的信念,所以這裏聲調高亢昂揚,語言奏也較爽利明快,中間雖曾換過一次韻,但都押平聲韻,語氣還是舒展平坦的。

  自“我欲攀龍見明主”句起,詩人一下子從樂觀陷入了痛苦。加上改用了仄聲韻,語氣拗怒急促,更使我感到猶如一陣淒風急雨劈麵打來。這一段寫法上很象屈原的《離騷》,詩人使自己置身於惝恍迷離、奇幻多變的神話境界中,通過描寫奇特的遭遇來反映對現實生活的感受。你看,他為了求見“明主”,依附著天矯的飛龍來到天上。可是,凶惡的雷公擂起天鼓,用震耳欲聾的鼓聲來鞏嚇他,他想求見的那位“明主”,也隻顧同一班女寵作投壺的遊戲。他們高興得大笑時天上閃現出耀眼的電光,一時惱怒又使天地昏暗,風雨交加。盡管如此,詩人還是不顧一切以額叩關,冒死求見。不料竟觸怒了守衛天門的閽者。在這段描寫中,詩人的感情表現得那麽強烈,就象浩蕩江水從寬廣的河床突然進入峽穀險灘一樣,旋渦四起,奔騰湍急,不可抑止。詩人在天國的遭遇,實際上就是在現實生活中的遭遇,他借助於幻設的神話境界,盡情傾訴了胸中的忿懣與不平。

  自“白日不照吾精誠”以下十二句又另作一段,在這段中,詩人通過各種典故或明或暗地抒寫了內心的憂慮和痛苦,並激烈地抨擊了現實生活中的不合理現象:上皇不能體察我對國家的一片精誠,反說我是“杞人憂天”。權奸們象猰貐惡獸那樣磨牙厲齒殘害人民,而詩人的理想則是以仁政治天下。他自信有足夠的才能和勇氣去整頓乾坤,就象古代能用左手接飛猱、右手搏雕虎的勇士那樣,雖置身於危險的仍不以為苦。意象宕起,可是馬上又重重地跌了下來。在現實的生活中,隻有庸碌之輩可以趾高氣揚,真有才能的人反而隻能收起自己的聰明才智,世人就把我看得輕如鴻毛。古代齊國三個力能排山的勇士被相國晏子設計害死,可見有才能的人往往受到猜疑。明明有劇孟這樣的能人而摒棄不用,國家的前途真是不堪設想了。這一段行文的顯著特點是句子的排列突破了常規。如果要求意思連貫,那麽“手接飛猱”兩句之後,應接寫“力排南山”兩句,“智者可卷”兩句之後,應接寫“吳楚弄兵”兩句。可是詩人卻故意把它們作上下錯落的排列,避免了平鋪直敘。詩人那股洶湧而來的感情激流,至此一波三折,成迂回盤旋之勢,更顯得恣肆奇橫,筆力雄健。這段的語氣節奏也隨著感情發展而跌宕起伏,忽而急促,忽而舒展,忽而押平聲韻,忽而換仄聲韻,短短十二句竟三易其韻,極盡變化之能事。

  最後一段開頭,“梁甫吟,聲正悲”,直接呼應篇首兩句,語氣沉痛而悲愴。突然,詩人又筆峰一折,“張公兩龍劍”以下四句仍是信心百倍地回答了“何時見陽春”這一設問。詩人確信,正如幹將、莫邪二劍不會久沒塵土,我同“明主”一時為小人阻隔,終當有會合之時。既然做過屠夫和釣徒的呂望最後仍能際會風雲,建立功勳,那自己也就應該安時俟命,等待風雲感會的一天到來。飽經挫折的詩人雖然沉浸在迷惘和痛苦之中,卻仍髟各種辦法自我慰藉,始終沒有放棄對理想的追求。

  寫長篇歌行最忌呆滯平板,這首詩最大的藝術特色下在於布局奇特,變化莫測。它通篇用典,但表現手法卻不時變換。呂望和酈食其兩個故事是正麵描寫,起“以古為鑒”的作用,接著借助於種種神話故事,寄寓自己的痛苦遭遇,第三段則把幾個不相連屬的典故交織在一起,正如清人沈德潛說的“後半拉雜使事,而不見其跡”,因而詩的意境顯得奇幻多姿,錯落有致:它時而和風日麗,春意盎然,時而濁浪翻滾,險象紛呈;時而語淺意深,明白如話,時而杳冥惝恍,深不可測。加上語言節奏的不斷變化起伏,詩人強烈而又複雜的思想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思考與練習

  1、領會這首詩的思想感情。

  2、詩人的浪漫主義詩風在這首詩中是如何體現的。

  麗人行

  唐 杜甫(1)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

  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

  頭上何所有?翠微匎葉垂鬢唇(2)。

  背後何所見?珠壓腰衱穩稱身(3)。

  就中雲幕椒房親,賜名大國虢與秦。

  紫駝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盤行素鱗。

  犀箸厭飫久未下,鸞刀縷切空紛綸。

  黃門飛鞚不動塵,禦廚絡繹送八珍。

  簫鼓哀吟感鬼神,賓從雜遝實要津。

  後來鞍馬何逡巡,當軒下馬入錦茵。(4)

  楊花雪落覆白蘋,青鳥飛去銜紅巾(5)。

  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

  “注釋”

  (1)杜甫(712—770),字子美,唐河南府鞏縣(今河南鞏義市)人。因遠祖杜預為京兆杜陵(今陝西長安縣東北)人,故自稱“杜陵布衣”、“杜陵野老”、“杜陵野客”。青年時期曾漫遊三晉、吳越、齊趙等地,追求功名,應試不第。唐玄宗天寶十載(751),獻“三大禮賦”,玄宗奇之,命待製集賢院。十四載授河西尉,不就,旋改右衛率府兵曹參軍。杜甫困守長安期間,嚐居城南少陵附近,自稱“少陵野老”,世因稱“杜少陵”。安史亂起,曾陷賊中。肅宗至德二載(757)四月,杜甫自長安奔赴鳳翔行在,授左拾遺,故世稱“杜拾遺”。旋因疏救宰相房琯,被貶華州司功參軍。後棄官流寓隴、蜀、湖、湘等地,所謂“漂泊西南天地間”。其間曾卜居成都西郊浣花溪畔,人又稱“杜浣花”。因代宗廣德二年(764)劍南節度使嚴武表奏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兩《唐書》有傳。杜甫生當李唐王朝由盛轉衰的曆史時期,他的詩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的現實生活和社會矛盾,向被譽為“詩史”。可是作為“詩史”的杜詩並不是客觀的敘事,用詩體去寫曆史,而是在深刻反映現實的同時,還通過獨特的風格表達出作者的心情。清人浦起龍說:“少陵之詩,一人之性情,而三朝之事會寄焉者也。”(《讀杜心解·少陵編年詩目譜附記》)杜甫的詩大部分涉及玄宗、肅宗、代宗三朝有關政治、經濟、軍事以及人民生活的重大問題,可是無處不浸透了詩人的真情實感。例如杜甫中年時期的兩篇傑作,《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和《北征》,裏邊有抒情,有敘事,有紀行,有說理,有對於自然的觀察,有對社會矛盾的揭露,有內心的衝突,有政治的抱負和主張,有個人的遭遇和家庭的不幸,有國家與人民的災難和對於將來的希望。這兩首長詩包括這麽多豐富的內容,作者的心情波瀾起伏,語言縱橫馳騁,證明他在這不幸的時代麵對自然和社會的種種現象都敏銳地發生強烈的感應。這樣的詩是詩人生活和內心的自述,也是時代和社會的寫真,個人的命運和國家人民的命運息息相關,二者在藝術上也達到高度的融合,是社會現實與個人生活的密切結合,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式的完美統一。杜甫的詩歌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亂前後20多年的社會全貌,生動地記載了他一生所走過的路程,在藝術方麵也達到唐代詩歌的最高成就。他的詩能使讀者“知其人”、“論其世”,起著“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的作用。他是我國古典詩歌的集大成者,諸體兼擅,無體不工,律切精深,沉鬱頓挫,被世尊為“詩聖”。現存詩1450餘首。有《杜工部集》行世。

  (2)翠微:薄薄的翡翠片。微:一本作“為”。葉:彩的花葉,彩是婦女的發飾。鬢唇:鬢邊。

  (3)珠壓:謂珠按其上,使不讓風吹起,故下雲“穩稱身”。腰:這裏作腰帶解。

  (4)後來鞍馬:指楊國忠,卻故意不在這裏明說。逡巡:原意為欲進不進,這裏是顧盼自得的意思。

  (5)楊花句:舊注以為指楊國忠與虢國夫人的曖昧關係,又引北魏胡太後和楊白花私通事,因太後曾作“楊花飄蕩落南家”,及“願銜楊花入窠裏”詩句。後人有“楊花入水化為浮萍”之說,又暗合諸楊之姓及兄妹醜行。青鳥:神話中鳥名,西王母使者。相傳西王母將見漢武帝時,先有青鳥飛集殿前(見《漢武故事》)。後常被用作男女之間的信使。

  (選自《杜甫詩選注》,蕭滌非選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賞析”

  《舊唐書·楊貴妃傳》載:“玄宗每年十月,幸華清宮,國忠姊妹五家扈從。每家為一隊,著一色衣;五家合隊,照映如百花之煥發。而遺鈿墜舄,瑟瑟珠翠,璨瓓芳馥於路。而國忠私於虢國,而不避雄狐之刺;每入朝,或聯鑣方駕,不施帷幔。每三朝慶賀,五鼓待漏,靚妝盈巷,蠟炬如晝。”又楊國忠於天寶十一載(752)十一月為右相。這首詩當作於十二載春,諷刺了楊家兄妹驕縱荒淫的生活,曲折地反映了君王的昏庸和時政的腐敗。

  成功的文學作品,它的傾向應當從場麵和情節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不應當特別把它指點出來,作者的見解愈隱蔽,對藝術作品來說就愈好;而且作家不必要把他所描寫的社會衝突的曆史的未來的解決辦法硬塞給讀者。《麗人行》就是這樣的一篇成功之作。這篇歌行的主題思想和傾向倒並不隱晦難懂,但確乎不是指點出來而是從場麵和情節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的。從頭到尾,詩人描寫那些簡短的場麵和情節,都采取象《陌上桑》那樣一些樂府民歌中所慣常用的正麵詠歎方式,態度嚴肅認真,筆觸精工細膩,著色鮮豔富麗、金碧輝煌,絲毫不露油腔滑調,也不作漫畫式的刻畫。但令人驚歎不置的是,詩人就是在這一本正經的詠歎中,出色地完成了詩歌揭露腐朽、鞭撻邪惡的神聖使命,獲得了比一般輕鬆的諷刺更為強烈的藝術批判力量。詩中首先泛寫上巳曲江水邊踏青麗人之眾多,以及她們意態之嫻雅、體態之優美、衣著之華麗。辛延年《羽林郎》:“胡姬年十五,春日獨當壚。長裾連理帶,廣袖合歡襦。頭上藍田玉,耳後大秦珠。兩鬟何窈窕,一世良所無。”《陌上桑》:“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焦仲卿妻》:“著我繡夾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璫。指如削蔥根,口如含朱丹。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回環反複,詠歎生情,“態濃”八句就是從這種民歌表現手法中變化出來的。《杜臆》:“鍾雲:‘本是風刺,而詩中直敘富麗,若深不容口,妙妙。’又雲:‘如此富麗,而一片清明之氣行乎其中。’„„‘態濃意遠’、‘骨肉勻’,畫出一個國色。狀姿色曰‘骨肉勻’,狀服飾曰‘穩稱身’,可謂善於形容。”前人已看到了這詩用工筆彩繪仕女圖畫法作諷刺畫的這一特色。胡夏客說:“唐宣宗嚐語大臣曰:p‘玄宗時內府錦襖二,飾以金雀,一自禦,一與貴妃;今則卿等家家有之矣。’p 此詩所雲,蓋楊氏服擬於宮禁也。”總之,見麗人服飾的豪華,見麗人非等閑之輩。寫到熱鬧處,筆鋒一轉,點出“就中雲幕椒房親,賜名大國虢與秦”,則虢國、秦國(當然還有韓國)三夫人在眾人之內了。著力描繪眾麗人,著眼卻在三夫人;三夫人見,眾麗人見,整個上層貴族驕奢淫佚之頹風見,不諷而諷意見。肴饌講究色、香、味和器皿的襯托。“紫駝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盤行素鱗”,舉出一二品名,配以適當顏色,便寫出器皿的雅致,肴饌的精美豐盛以及其香、其味來。這麽名貴的山珍海味,縷切紛綸而厭飫久未下箸,不須明說,三夫人的驕貴暴殄,已刻畫無遺了。“黃門飛鞚不動塵,禦廚絡繹送八珍”,內廷太監鞚馬飛逝而來,卻路不動塵,這是何等的規距,何等的排場!皇家氣派,畢竟不同尋常。寫得真好看煞人,也驚恐煞人。如此煞有介事地派遣太監前來,絡繹不絕於途,到底所為何事?原來是奉旨從禦廚房裏送來珍饈美饌為諸姨上巳曲江修禊盛筵添菜助興,頭白阿瞞(唐玄宗宮中常自稱“阿瞞”)不可謂不體貼入微,不可謂不多情,也不可謂不昏庸了。

  樂史《楊太真外傳》載:“時新豐初進女伶謝阿蠻,善舞。上與妃子鍾念,因而受焉。就按於清元小殿,寧王吹玉笛,上羯鼓,妃琵琶,馬仙期方響,李龜年觱篥,張野狐箜篌,賀懷智拍。自旦至午,歡洽異常。時唯妃女弟秦國夫人端坐觀之。曲罷,上戲曰:p‘阿瞞樂籍,今日幸得供養夫人。請一纏頭!’p秦國曰:‘豈有大唐天子阿姨,無錢用邪?’p遂出三百萬為一局焉。”黃門進饌是時人目睹,曲罷請賞是宋人傳奇,真真假假,事出有因,兩相對照,風流天子精神麵貌的猥瑣可以想見了。“簫鼓哀吟”、“賓從雜遝”,承上啟下,為“後來”者的出場造作聲勢,烘托氣氛。彼“後來”者鞍馬逡巡,無須通報,意然當軒下馬,徑入錦茵與三夫人歡會:此情此景,純從旁觀冷眼中顯出,當目擊者和讀者目瞪口呆驚詫之餘,稍加思索,便知其人,便知其事了。北魏胡太後曾威逼楊白花私通,楊白花懼禍,降梁,改名楊華。胡太後思念他,作《楊白花歌》,有“秋去春來雙燕子,願銜楊花入窠裏”之句。“青鳥”是神話傳說中西王母的使者,唐詩中多用來指“紅娘”一類角色。章碣《曲江》詩有“落絮卻籠他樹白”之句,可見曲江沿岸盛植楊柳。又隋唐時期,關中地域氣溫較高,上巳(陰曆三月三日)飄楊花,當是實情。“楊花”二句似賦而實比興,暗喻楊國忠與虢國夫人的淫亂。樂史《楊太真外傳》載:“虢國又與國忠亂焉。略無儀檢,每入朝謁,國忠與韓、虢連轡,揮鞭驟馬,以為諧謔。從官監嫗百餘騎。秉燭如晝,鮮裝袨服而行,亦無蒙蔽。”他們倒挺開通,竟敢招搖過市,攜眾遨遊,公開表演種種肉麻醜態。既然如此,為什麽“先時丞相未至,觀者猶得近前,乃其既至,則嗬禁赫然”(黃生語),不許遊人圍觀了呢?為了顯示其“炙手可熱”權勢之烜赫,這固然是個原因,但觥籌交錯,酒後耳熱,放浪形骸之外,雖是開通人,也有不想讓旁人窺見的隱私。“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青鳥銜去的一方紅手帕,便於有意無意中泄露了一點春光。七絕《虢國夫人》:“虢國夫人承主恩,平明上馬入金門。卻嫌脂粉涴顏色,澹掃蛾眉朝至尊。”見杜甫《草堂逸詩》,一作張祜詩。這詩寫出了虢國夫人的狐媚相,可與《麗人行》參讀。浦起龍評《麗人行》說:“無一刺譏語,描摹處語語刺譏;無一慨歎聲,點逗處聲聲慨歎。”這不是說,這詩的傾向不是指點出來,而是從場麵和情節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的麽?對於當時詩人所描寫的社會衝突到底有什麽解決辦法呢?他即使多少意識到了,恐怕也不敢認真去想,更談不上把它硬塞給讀者。但讀者讀後卻不能不想:最高統治集團既然這樣腐敗,天下不亂才怪!這不是抽象的說教,這是讀者被激動起來的心靈直感地從藝術中所獲得的邏輯。

  思考與練習

  1、從藝術、社會、曆史的角度,將這首詩與《長恨歌》加以比較。

  2、仔細分析這首詩的藝術手法,並與學過的杜甫的其他詩歌加以比較。

  磧中作(1)

  唐 岑參(2)

  走馬西來欲到天,辭家見月兩回圓。

  今夜未知何處宿,平沙莽莽絕人煙(3)。

  “注釋”

  (1)磧(qì戚):沙漠。

  (2)岑參:(715?—770),原籍南陽,移居江陵(今湖北荊沙)。少時讀書於嵩山,後遊京洛河朔,隱居終南別業。天寶三年進士及第,授右內率府兵曹參軍。後赴安西高仙芝幕掌書記,複赴北庭封常清幕任職。對邊塞生活深有體驗。肅宗朝拜右補闕。長安收複後,轉起居舍人,以上書指斥權佞,出為虢州長史。代宗朝入蜀,兩任嘉州刺史。罷官後客居成都。其詩以邊塞詩著稱,寫邊塞風光及將士生活,氣勢磅礴,昂揚奔放。因而成了邊塞詩派的代表。

  (3)“平沙”句:一作“平沙萬裏絕人煙”。

  (選自《唐詩三百首》,衡塘退士原選,團結出版社,1996年)

  “賞析”

  唐代詩壇上,岑參的邊塞詩以奇情異獨樹一幟。他兩次出塞,對邊塞生活有深刻的體會,對邊疆風物懷深厚的感情。這首《磧中作》,就寫下了詩人在萬裏沙漠中勃發的詩情。

  詩人精心攝取了沙漠行軍途中的一個剪影,向讀者展示他戎倥傯的動蕩生活,詩於敘事寫景中,巧妙地寄遇細微的心理活動,含而不露,蘊藉感人。

  “走馬西來欲到天”,從空間落筆,氣象壯闊。走馬疾行,顯示旅途緊張。“西來”,點明了行進方向。“欲到天”,既寫出了邊塞離家之遠,又展現了西北高原野曠天低的氣勢。詩人在《磧西頭送李判官入京》中寫過“過磧覺天低”的雄渾詩句。大漠遼闊高遠,四望天地相接,真給人以“欲到天”的感覺。“辭家見月兩回圓”,則從時間著眼,柔情似水。表麵上看,似乎詩人隻是點明了離家赴邊已有兩月,交代了時間正當十五月圓;然而細一推敲,詩人無窮思念正蘊藏其中。一輪明月當空朗照,觸動了詩人的情懷,他不由得思想起辭別兩個月的“家”來,時間記得那麽清晰,表明他對故鄉、對親人的思念之殷切。現在,月圓人不圓,怎麽不叫人感慨萬分?也許他正想借這照耀千裏的明月,把他的思念之情帶往故鄉,捎給親人?詩人剛剛把他的心扉向我們打開了一條縫隙,透露出這樣一點點內心深處的消息,卻又立即由遐想回到現實——“今夜未知何處宿,平沙莽莽絕人煙”。前句故設疑問,並不作正麵回答,轉而融情入景,給讀者留下充分想象的餘地。後名寫出了明月照耀下,荒涼大漠無際無涯的朦朧景象。景色是蒼涼的,但感情並不低沉、哀傷。在詩人筆下,戎馬生涯的艱苦,邊疆地域的荒涼,正顯示詩人從軍邊塞的壯誌豪情。正如詩人所說:“萬裏奉王事,一身無所求。也知塞垣苦,豈為妻子謀!”(《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這首詩以鮮明的形象造境寫情,情與景契合無間,情深意遠,含蘊豐富,讀來別有神韻。

  思考與練習

  1、分析這首詩中情景交融的寫作手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