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節 詩歌的欣賞技巧

  閱讀和欣賞詩歌,首先要了解詩歌寫作的有關知識。

  1.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這是文學藝術的兩種基本創作方法。現實主義提倡客觀地觀察生活,按照生活的本來樣式準確細膩地描寫現實,真實地表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形象,如杜甫、白居易的詩《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賣炭翁》,辛棄疾的詞,《詩經》中的“國風”,都是現實主義的傑作。浪漫主義善於抒發對理想世界的熱烈追求,常用熱情奔放的語言,瑰麗神奇的想象,大膽的誇張來塑造形象,如屈原、李白的詩即是。

  2.抒情方式有“借景(物)抒情”,即作者對某種景象或客觀事物有所感觸,把自身要抒發的感情、表達的思想寄寓在其中。此種例子不勝枚舉。還有一種叫“寓情於景(物),情景交融”。這種方式將感情融匯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場景中。借此對自然景物或場景的描摹刻畫來抒發感情。以上兩種屬於間接抒情,還有一種是直接抒情方式,也叫“直抒胸臆”,是一種不要任何“附著物”,而由作者直接對有關事物表明愛憎態度的,如陳子昂《登幽州台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結尾“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安爾!”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均是。

  3.善用烘托。指從側麵著意描寫,作為陪襯,使所要表現的事物更加鮮明突出,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以鬧襯靜,《秦羅敷》中以“行者”、“少年”被羅敷美貌所吸引的行為來襯托羅敷的美(沒直接描寫羅的美);《琵琶行》中三次寫江中之月,分別烘托出琵琶聲的美妙動聽、引人入勝和人物淒涼、孤獨、哀傷的心情。

  4.虛實結合。所寫是具體的、客觀的、實實在在的為實,反之為虛。如《望廬山瀑布》,前三句是寫眼前所見,是實寫,最後一句“疑是銀河落九天”為虛寫,往往是虛實結合,互為映襯。

  5.風格流派眾多。由於詩人生活經曆,感情氣質、藝術素養各異,在創作中就表現出不同的格調氣派和韻味,形成了不同的風格流派。如李白豪放、清新飄逸;杜甫沉鬱頓挫;李清照、柳永等婉約;蘇軾、辛棄疾豪放,即使同屬豪放派,蘇、辛也不同,蘇詞曠達灑脫,辛詞慷慨憤世。

  6.語言特色鮮明。有清新不俗的,有平淡質樸的,有絢麗的,有明快的,豐富多彩,各有千秋。

  下麵從三個角度談一下欣賞詩歌的方法。

  一、疏通文義,領會內涵

  詩歌是一種高度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樣式,在語言運用上要求用字少而容量大,含不盡之意於言外。因此,閱讀和欣賞詩歌,首先要疏通文義,領會詞語的深刻內涵。

  閱讀舊體讀,由於作者所處的時代不同,古今詞義的差別,平仄格律的限製等因素,用詞孤僻,我們今天讀起來不易理解,這就要借助工具書,疏通詞義。比如《詩經·關雎》中的“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的“流”字,應解釋為“摘取”之意。

  有些詩句,字麵的意義是不難理解的,但含意深刻,需要我們深入一步去探究和發掘詩句的內涵。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有“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之句。“故國神遊”就是“神遊故國”的倒裝句,“多情應笑我”是“應笑我多情”的倒裝句,這都不難理解。誰笑我呢?有人認為,這裏省略了主語“人們”,於是把詩句的意思解釋為:“人們應該笑我多情”。這種解釋是值得商榷的。其實,“笑我多情”應是作者自己。作者懷古之後,從曆史回到現實,聯想到自己的遭遇,雖然有誌報國,但仕途艱險,光陰虛擲,壯誌難酬,與年華方盛便有卓有建樹的周瑜適成對照,頓生感歎,想想自己年將半百,屢遭排擠打壓,意欲步周瑜的後塵,實在是夢想,又怎能不自笑多情呢!這正是詩句所蘊含的深意。詩貴含蓄,我們閱讀和欣賞詩歌,不能亭留在明白字麵意義這一點上,而要深一步去探究和發掘詩句的內涵。詩人抒情寫誌,也都是因現實生活中某種因素的觸動而有感而發,其喜怒哀樂,與他所處的曆史時代及自身的生活遭際有著密不可分的聯係。因此,了解某首詩歌的寫作背景,對領會其情感內容頗有助益。

  寫作背景的內涵之一,是指作者所處的曆史時代。陸遊、辛棄疾都生於南宋。當時,淮河以北的半壁河山為金人所占領,國難深重,民族矛盾異常尖銳。陸遊、辛棄疾等愛國誌士力主抗金,矢誌恢複失地。但是,南宋朝廷卻畏敵如虎,奉行妥協求和的政策以求偏安江南,而對力主抗金者則予以排斥打擊,致使辛、陸等愛國誌士報國無門,抱負成虛,悲憤滿腔。了解了這一時代背景,我們閱讀陸遊的《書憤》和辛棄疾的《摸魚兒》時,就能夠深入領會“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和“閑愁最苦,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的深層意蘊了。寫作背景的又一內涵是指作者自身的經曆、遭際等對作品思想情感的影響。如李清照是處於北宋與南宋交替時候的一位詞人,前期家庭幸福、愛情美滿,故其詞大都描寫自然景物,反映閨情相思,清俊曠逸;後期詞抒身世之感、家國之思,蒼涼沉鬱。如前期的《如夢令》:“昨夜雨疏風聚,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本書所選的《一剪梅》亦為她前期之作。而後期由於國破家亡,離亂貧困,孤單的生活境遇使她的創作風格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故其詞多為斷舊懷鄉及反映個人身世的抒情之作,情調淒苦哀傷,令人動容。如另一首《如夢令》:“誰伴明窗獨坐?我共影兒兩個,燈前欲眠時,影也把人拋躲。無那,無那,好個淒惶的我。”詞中所流露出的孤獨哀痛,淒涼落寞與當時社會的政局變化和她個人的生活經曆就有著密不可分的聯係。

  二、了解基本抒情方法,掌握常用表現手法

  細分起來,詩人表情言誌的方法多種多樣,但概括說來,不外乎直接抒情與間接抒情兩類。直接抒情即不假外物,不加掩飾,直陳自己的喜怒哀樂。典型的例子如《詩經·小雅·采薇》中的“我心傷悲,莫知我哀”及古時《琴歌》中的“樂莫樂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別離”等等。間接抒情即通過寫景、敘事或描繪人物舉動來表達情感、展露心跡。如杜甫的《春望》中“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屬寫景抒情;《蜀相》中的“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通過概況、敘述諸葛亮一生的豐功偉績,表示作者對他的崇敬之情,屬敘事抒情;李煜的《相見歡》中的“無言獨上西樓”,李清照的《武陵春》中的“日晚倦梳頭”、“欲語淚先流”和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中的“把吳鉤看了,欄幹拍遍”等,則屬通過描繪人物的言行舉動來展示抒情主人公的內心世界。

  在上述間接抒情的幾類方法中,通過寫景抒情在古代抒情詩詞中最為常見。清人王夫之曾說:“情景名為二,實不可離。神於詩者,妙合無垠。巧者則有情中景,景中情。”(《薑齋詩話》)王國維甚至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也。”(人間詞話,王國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可見寫景與抒情二者的密切關係。

  一般說來,古代詩詞作者通過寫景以表達情懷,往往采用以下幾種方式。

  (1)融情於景 即將情感儲蓄於筆下的景物之中,讓讀者去感受、體會。如陶淵明棄官歸田,以詩明誌,寫下了《歸園田居》。詩中“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暖暖遠人村,依依墟裏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等句,不僅是對質樸寧靜的田園風光的寫照,同時也包蘊了詩人脫離汙濁官場、重歸自然生活的怡然自得之情。李白二十五歲時離開四川,寫下了《渡荊門送別》,其中“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之句,把長江兩岸及長江上的景色寫得如此瑰麗神奇,正是李白年少時去追求事業的豪邁情致的流露。杜甫的《秋興八首(其一)》“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江間波浪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係故園心。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此詩寫於杜甫晚年寄居夔州之時,詩人由深秋的衰殘景象和陰沉氣氛感發情懷,抒寫了因戰亂而長年流落他鄉、不能東歸長安的悲哀。全詩繪景抒情聯係密洽,渾然一體。首聯以秋楓起興,以楓葉凋零、秋氣蕭森,見老大傷悲、情懷落寞。頷聯寫望中的巫峽景象,駭浪滔天,暗寓了時局動蕩和心潮翻卷;陰雲匝地,又象征著國運黯淡和心情沉悶。頸聯傾訴衷曲,卻借“叢菊兩開”、“孤舟一係”的圖景,見出鄉思之深長、真摯、濃烈。尾聯則在暮色秋風、一片搗衣聲的環境氣氛下,陷藏心緒之落寞惆悵,給人陰沉蒼涼之感。全篇情景交相融會,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

  (2)借景寄托 即借景物原有的自然特征或人所賦予的人文象征意義來婉轉表示情懷。如李商隱《夜雨寄北》中的“巴山夜雨漲秋池”,即是抓住秋雨的特征來借景抒情。一則,秋雨之綿綿不斷,猶如作者因歸期未卜而引起的愁思綿綿不盡;二則,秋雨之淅淅瀝瀝,漸積漸多,竟至漲滿水池,又如同作者心中的仕途辛酸、羈旅勞苦、思鄉懷內等諸般愁緒紛紛揚揚、漸滋漸生、以致充溢胸腔。這句詩亦景亦情,意與象融為一體。古代詩詞中,有些景物被詩人們賦予了一定的人文象征意義,如柳象征離別,梅、菊象征高潔,月象征團聚,雁象征音信等等。詩人們在描繪這些景物的同時,往往也寄寓了某種情懷。如柳永《雨霖鈴》中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寫作者與心愛之人分別時的情景。又如原野春草,自先秦就與離別結下了緣分,所以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一詩通篇以春草關合人情,借萋春草,抒淒淒別情。

  (3)移情於景 即詩人內心已有既定的情感活動,然後寫時將其移注於特定的景物之中。如李白的《灞陵行送別》中“上有無花之古樹,下有傷心之春草”,白居易的《長恨歌》中“行宮見月傷心色”,李煜的《相見歡》中的“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等名句,“草”、“月”、“梧桐”這些無生命的東西不可能具有人的思想與感情,這顯然是作者將自己的主觀情意移入了客觀事物。再如劉禹錫寫《烏衣巷》,本在抒發曆史變遷如滄海桑田不能逆料的感慨,但所寫的卻是東晉時曾是高門甲第毗連的烏衣巷;描寫它今日之荒涼冷落,與昔日這繁華熱鬧相比,從而將自己的感歎凝注其中。

  (4)因情造景 詩中的幻境、夢境是典型的因情造境。如果詩人所描寫的景物不是處於一時一地或並非寫詩刊地所聞見,而詩人為了抒情的需要卻將它們集聚到一首詩中進行描繪,也可稱之為因情造景,杜牧的《江南春》即屬此類。詩中第一句“千裏鶯啼綠映紅”,描繪的是風和日麗之時的景色,第四句“多少樓台煙雨中”,則是一派煙雨迷蒙,這兩種景觀不可能同時出現;而詩中第三句所寫的“四百八十寺”,如同星羅棋布,分散在方圓數千裏的江南大地,詩人不可能同時目睹,然而詩人為了寄寓曆史感慨,卻將這些景物統攝到一幅畫麵之中,作了高度的藝術概括,以豐富的形象喻示人們,信佛於治國安民並無補益。

  詩人在抒情詩的創作中,運用了豐富多彩的藝術表現手法,最常見的有比喻、象征、誇張、用典等。

  比喻是形象思維的一個重要手段,它往往可以變無形為有形,變抽象為具體,深入淺出,給人以鮮明生動的藝術感受。如詩經《衛風·碩人》中用“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螓首蛾眉”來比喻美人的手、皮膚、脖子、牙齒、額和眉毛,可謂形象鮮明。比喻貴在創新,有人說過,第一個將女人比喻為花的是天才,第二是庸才,第三個就是蠢才了。如同樣喻愁,李白說“白發三千丈”也超不過李白。所以李清照寫道:“隻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把愁轉化為重量,可以稱量,可謂另辟蹊徑,卻異曲同工。

  誇張是批誇大或縮小事物原有的形態、規模、程度等等,以增強詩歌的主觀感情色彩。李白詩就常采用藝術誇張的手法。著名的例子如:“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燕山雪花大如席”等。可以注意的是,詩詞中誇張手法的運用常常與“千”、“萬”等數詞相聯係。如李白詩“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陸遊詩“三萬裏河東入海,五千仞嶽上摩天”,辛棄疾詞“氣吞萬裏如虎”、“倚天萬裏須長劍”等,都是明顯的例子。

  象征是指通過某一特定的具體形象以表現與之相近似的概念、思想或情感。如李白《登金陵鳳凰台》以“浮雲蔽日”象征群小包圍皇帝,蔽其視聽;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以月之“陰暖圓缺”,象征人之“悲歡離合”。從便於理解的角度說,象征實際上是一種特殊的比喻或比擬。

  用典即運用典故來抒情言誌、表明心跡。古代詩人在受到周圍環境的限製或詩詞形式的約束不便暢所欲言的時候,往往采用古人舊事或經史百家、前人詩賦中的詞語來表情達意。李白的《行路難》中有“閑來垂釣碧溪上,忽複乘舟夢日邊”之句,李白用了呂尚九十歲在溪垂釣,得遇周文王,伊尹在受湯聘用前曾夢見自己乘舟繞日月而過這兩個典故,來表明自己不甘消沉,等待機會的決心。用典用得融會貫通、精當貼切,能起到言約義豐、深沉委婉的良好效果。如王昌齡《出塞》(其一)的後兩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借李廣故事,既表現了對漢武時國威遠播的向往,又顯示出對當時邊患不息的擔擾;既表現了對“飛將軍李廣”的由衷仰慕,雙蘊含了對唐將庸碌無能的譴責;還有希望能有英才良將出鎮邊關克敵製勝以衛國安邊的企盼和自己能一展身手、跨馬橫切的期待„„以一當十,寓意豐厚。但用典過多,或用典時生搬硬套,則會有損於詩詞的形象性或旨意晦澀不明。

  三、進入詩中意境,體會作者感情

  意境是我國古典文論獨創的一個概念。意境是詩人通過語言營構的一種情景交融、虛實相生並具有強烈感染力的藝術氛圍,是一種可訴諸視覺感受的生動畫麵。蘇軾評價王維的詩與畫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東坡誌林》)。通過語言,在意念中產生“畫麵”,這是意境的一種。詩是語言藝術,以時間的表現為主;畫是造型藝術,以空間的表現為主,兩者融合,方為上品。“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杜甫·絕句》),營構了一個清新的意境:一為中景,翠綠襯嬌黃,構圖小巧精美;一為遠景,碧青映雪白,畫麵開闊深遠,似是一幅水粉畫。陶淵明《飲酒》(其五)詩中的“采菊東籬下,悠然緩緩轉身,眺望遠山,恬靜秀麗的景色和超塵脫俗的心情融而為一,情景交融,讀後使人如見其人,如臨其境,從而獲得思想上的啟迪和藝術上的享受。”

  情景相生、情景交融,這是中國古典詩詞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詩詞的欣賞也應當以此為準繩。王維《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蒼茫雄渾的畫麵,不僅再現了塞外遼闊空寂的獨特風光。更表現了作者昂揚與傷感、豪放與孤寂交匯的情感。該詩意境、意象、意蘊俱佳,因而被讚為“俗中而傳神”、“無理卻顯妙”的佳句。

  意境包括“意”和“境”兩個方麵。“意”,是詩中表達的思想感情;“境”,是詩中描繪的具體景物和生活畫麵,意與境合,就形成了詩的意境。優美的意境總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的。李煜的《清平樂》詞用了“砌下落梅如零亂,拂了一身還滿”這個畫麵來表達詞人內心那種驅之不去的感染力,使人讀後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從而獲得思想上的啟迪和藝術上的享受。

  對詩歌意境的欣賞,也就是欣賞詩歌的形象美和情感美。好的意境應該是:形象鮮明生動,立意清新深遠,感情健康真摯。

  欣賞詩歌,就要進入詩歌的意境。

  (1)從分析形象入手 詩歌中的形象和畫麵是詩人創造意境的手段,閱讀和欣賞詩歌就要充分利用詩中的形象和畫麵,通過聯想和想像,進入詩的意境。唐代詩人張右虛的《春江花月夜》一詩用春、江、花、夜這些優美的“象”,以“月”為主線貫穿全文,抒寫了人間纏綿悱惻的離情別緒,讀者沉浸其優美境界的同時,體會到了詩人對人情難圓的感歎和對宇宙永恒、人生短暫的思索這個“意”。當代詩人舒婷的著名詩篇《祖國嗬,我親愛的祖國》中,詩人在第一段中用了“破舊的老水車”、“疲憊的歌”、“熏黑的礦燈”、“淤灘上的駁船”這些“象”來表現祖國母親貧窮、落後、悲哀、停滯不前的“意”,作者以委婉曲折的筆調表現“我”身上所承擔的曆史負擔,仿佛看到了祖國母親在長長的曆史隧洞中摸索、拉著纖繩在淤泥中艱難前行的樣子,令人潸然。詩第三節中用了“簇新的理想”、“古蓮的胚芽”、“雪白的起跑線”、“緋紅的黎明”第一係列意象來表現祖國母親的新生,抒發了對自我和祖國“從神話的蛛網裏掙脫”、“從苦難的曆史之中奮起與複蘇的歡呼與欣喜”。由於詩中使用了一係列新穎、傳神、妥貼的意象,這就塑了一個具體生動的“祖國”形象,能使讀者產生豐富的聯想。

  (2)充分發揮想像和聯想 詩歌的語言精練、含蓄、跳躍,它既有表麵的意思,又有內在的意義;既有比喻義,又有象征義;成分可以減少,意義可以隱含,過程可以省略,語氣可以間歇,感情可以跳躍。因此,必須充分發揮想像和聯想,把省略的過程銜接起來,把間歇的語氣連續起來,把跳躍的感情連綴起來,特別是要把那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挖掘出來。這樣,才能進入詩的意境,領會詩歌所表現的豐富的生活內容和深刻的思想含義。比如我國古代樂府詩《陌上桑》中對那位美女子秦羅敷的描寫,因為她太美了,所以作者沒法從正麵來寫,而是采用了側麵烘托的手法,通過別人看羅敷時的神態、動作來渲染她的美麗“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少年見羅敷,脫帽著 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究竟有多美,讀者盡可以發揮自己的想像去猜想。

  詩詞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在我國曆史上曾發揮過無與倫比的作用,不僅有過“詩教”的傳統,塑造了我們民族的精神、民族的靈魂,而且還記載了數千年來一代代人的心聲,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鬥爭生活、失敗和痛苦、血與淚、情與愛„„總之,是他們生活的謳歌,心靈的絕唱。可以說,不學中國的傳統詩歌,也就無法了解這個有數千年文明史的古老民族。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