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節 文學欣賞的基本特征

  詩歌、小說、散文、戲劇是文學作品的四大樣式。隻要我們翻開任何一部文學作品,那隱含在語言文字中的一幅幅生動可感的生活畫麵,那動力心魄的思想情感,那豐富的社會內容,便會吸引我們的注意,打動我們的心弦。讀者在翻閱或聽旁人誦讀文學作品的過程中,獲得對藝術形象的具體感受和體驗,產生思想感情上的激動,並經過審美享受進而領會文學形象所包含的意義,那麽,這樣的翻閱或誦讀,就成了對文學作品的欣賞。文學欣賞活動,是讀者觀賞文學作品時特有的精神活動。這種精神活動,同閱讀政治、哲學、曆史、經濟等社會科學著作時的精神活動,有明顯的區別。在文學欣賞過程中,一方麵作品所塑造的形象,把讀者帶到了一個特定的、具體的藝術境界,激發起讀者這樣或那樣的思想感情的波濤;另一方麵,讀者又根據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經驗,來理解或解釋作品中的形象,有時甚至以自己的經驗來豐富與補充作品裏形象的內涵。所以,讀者對文學作品的欣賞,顯然帶有某些藝術再創造的性質,它不是消極的接受,而是包含著讀者的形象思維活動的一種積極的感受、體驗和認識。因此,文學欣賞既是一種特殊的精神活動,又是一種審美認識活動,具有以下特征:

  一、文學欣賞是一種包含感情的審美享受活動

  文學作品總是以情感人,使讀者或愉悅,或激昂,或悲哀,或憤怒。正如劉勰所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強調了“情感”在創作與欣賞中的作用。讀者在欣賞文學作品時,被作品中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所吸引,所感染,以認識它所反映的社會生活的現實麵貌,並進而理解它的本質意義,引起情感上的反應。所以說形象所喚起的欣賞者的情感反映,是審美享受的重要標誌,是文學欣賞的一個重要特點。例如:人們在欣賞《保衛延安》、《青春之歌》、《創業史》、《紅岩》等作品時,就會特別喜歡作品所表現的可歌可泣的鬥爭生活,喜愛那些鮮明生動的革命者的光輝形象。從作品中了解過去的革命鬥爭曆史,學習先輩的革命傳統與鬥爭精神,並陶冶自己的情操與堅定自己的革命意誌。在閱讀高爾基的《母親》、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法捷耶夫的《青年近衛軍》、伏契克的《絞刑架下的報告》等作品時,作品所展現的艱苦卓絕的鬥爭生活,以及從鬥爭中鍛煉出來的堅強的革命戰士的形象,不管在任何時期,對廣大讀者都具有巨大的教育、鼓舞力量。這種感情上的反應是以文學作品的形象係統為基礎,以作家在作品中所灌注的情感為動力。

  二、文學欣賞是感覺與理解相統一的審美認識活動

  文學欣賞不是簡單地複現現象,而是對形象意蘊的深刻理解。這種理解又不是抽象的認識,而是形象的意會,是在感覺中理解,在審美過程中認識。文學欣賞以讀者對作品中的藝術形象的具體感受為基礎,讀者對作品的感性認識,在文學欣賞中有重要的意義。這是因為“我們的實踐證明:感覺到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隻有理解了的東西才更深刻的感覺它”。讀者對文學作品的形象,隻有在正確理解的基礎上,才能獲得深刻的感受。例如,宋代詩人蘇軾,在讀了陶淵明的《飲酒》詩以後寫道:“‘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因采菊而見山,境與意會,此句最有妙處,近歲俗本皆作‘望南山’,則此一篇神氣都索然矣。”“望”和“見”一字之差,意境全非。這是因為,陶淵明要表達的是自己辭官以後的喜悅,因而用“見”字,傳達出悠然自得的情懷,確有“境與意會”的效果。若改為“望”字,變成主動尋求,不僅破壞了全詩的意境,且亦不符合陶潛的節操。所以,蘇軾的體會表明他對陶詩的意境以及陶潛的為人都有比較深刻的認識。當讀者對作品中的藝術形象還停留在片斷的、分散的、表麵的感性認識階段時,他們是不可能對作品的內容有全麵的、深刻的感受的。隻有當讀者經過深思,把那些片斷的、分散的、表麵的印象集中起來,加上自己想象的補充和豐富,在自己的頭腦裏獲得形象的再現時,他才能對作品所描繪的形象有比較全麵、深刻的感受,達到感受和理解的有機統一,才能透徹地領會其中的意味,得到思想感情上的陶冶和藝術鑒賞上的愉悅。

  三、文學欣賞是一種依靠想象與聯想所進行的藝術再創造活動

  藝術的想象在文學欣賞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文學欣賞離不開形象,但也不是簡單的複映現象,再現形象,而是在作品形象係統的基礎上,通過欣賞者的想象、聯想,通過欣賞者的感受、理解,重新創造形象。在藝術欣賞中,讀者要為情所感,就得依靠形象所給予的具體生動的感受,以及隨之而來的想象、聯想等思維活動。特別是作為語言藝術的文學,由於其形象的間接性,讀者對它的欣賞,與對造型藝術、表演藝術、綜合藝術等的欣賞相比,更有待於形象的再創造,更需要形象思維的能力。它要求讀者善於通過語言的媒介,想象出作品所塑造的藝術形象和生活境界,並進而領會其思想內容。例如:沒有參加過戰鬥的讀者,能夠體驗、領略描寫戰爭的文學作品,並非由於他們頭腦裏有多少關於戰爭的概念,而是因為作家的形象描繪提供了具體可感的生動材料,它能激發讀者的想象和聯想,從而體驗和認識自己從未經曆過的戰爭生活;而親自經曆過戰爭生活的讀者,對以戰爭為題材的文學作品,往往倍感親切,有更多的體會,這是因為他們能夠以自己關於戰爭生活的經驗,來感受、想象,以至豐富、補充作品裏關於戰爭的描寫。要是讀者不善於進行積極的想象和聯想,或缺乏必要的生活感受,那麽,再美的文學形象對他也沒有多大意義。“孤帆遠景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唐詩中這些膾炙人口、富有表現力的詩句所勾畫的種種意境,在感受、想象能力較差的讀者眼裏,也可能是平淡無奇的。又如,在劇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主要通過戲劇語言來表現,然而由於劇中特有的規定場景,人物通常都不需要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盤托出。他有時講得少而想得多,有時言在此而意在彼,有時說的則恰恰同想的相反,要是鑒賞劇本時,讀者不能根據劇情展開積極的思維,就不可能正確地感受和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及劇本內容。如《雷雨》第四幕裏,侍萍得知四鳳和周萍的關係後,悲憤地發出了這樣的聲音:

  ‚啊,天知道誰犯了罪,誰造的這種孽!——他們都是可憐的孩子,不知道自己做的是什麽。天哪,如果要罰,也罰在我一個人身上。他們是我的幹淨孩子,他們應當好好地活著。

  罪孽是我造的,苦也應當我一個人嚐。今天晚上,是我讓他們一塊兒走的。這罪過我知道,我都替他們擔待了;要是真有什麽,也就讓我一個人擔待吧。‛

  這是對自己的譴責嗎?罪孽真是侍萍造成的嗎?絕對不是。這是對周樸園的血淚控訴,這是對周公館為代表的封建黑暗勢力的猛烈抨擊。侍萍和他的“可憐的孩子”,都被這個萬惡的社會吞噬了——這就是《雷雨》通過藝術形象所顯示的真理。因此,不依靠自己的想象和聯想,不經過自己積極的形象思維,讀者就不可能對作品的意境有深切的感受,不可能發現和了解作品中那些弦外之音、韻外之致;而讀者能在欣賞文學作品時,反複地品味,積極地思考,也就能從中獲得更多的感受和更深的認識。當然,不同的讀者,由於生活經曆、文化素養、個性特點的差異,對於同一作品中的形象,也很可能得到的印象不一樣,認識不一樣。魯迅曾說過:現代的讀者看《紅樓夢》,對於林黛玉這個人物,“恐怕會想到剪頭發,穿印度綢衫,清瘦、寂寞的摩登女郎;或者別的什麽模樣。”總之,和三四十年前讀者心目中的林黛玉“是截然兩樣的。”正是由於讀者在欣賞過程中對於作品形象的想象,總不免要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等而有所加工改造,於是所得的印象也就往往帶有個人特點。因此人們認為“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話是有一定道理的。即欣賞者頭腦裏再現的形象,既有作品中形象的確定性與規定性,又有欣賞者的獨創性、新穎性。

  四、文學欣賞是以“共鳴”為重要特征的一種心理感受活動

  當閱讀文學作品的時候,作家通過作品的形象表達出來的思想情操,強烈地打動了讀者,引起讀者思想感情的回旋激蕩。他們愛作者之所愛,恨作者之所恨;為作品中正麵人物的勝利而歡樂,為反麵人物的潰滅而稱快;或者為正麵人物的失敗而悲痛,為反麵人物的得勢而憤慨,象喜亦喜,象憂亦憂。這種現象,就是文學欣賞中的共鳴現象。簡單地說,文學欣賞中的共鳴就是讀者的思想感情同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的相通或相似。在實際的社會生活中,人與人之間有著種種錯綜複雜的關係,文學作品中恰恰有許多是著重表現人們對現實生活中的這種相互關係的感受的,如懷念親人、感歎離別、追憶故園等類作品就是如此。因此,抒發這種生活感觸的作品,便會獲得處於近似的生活環境中的不同時代、不同階級的讀者的共鳴。如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首詩之所以會千古流傳、膾炙人口,就在於詩人以淺近樸實的語言,寫出了一種月夜思鄉的特定情景,這種情景,人們在實際生活中也會經常遇到的,因而千百年來它曾經觸動了無數讀者思念故鄉、緬懷故國的情感,引起了他們的共鳴。優秀的文學作品所創造的藝術境界,既是具體的、活生生的客觀現實世界的藝術再現,又大都浸透了作者熱烈深沉的愛憎之情,因而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讀者在閱讀這樣的作品時,常常會自然而然地進入作品展現的世界,為作者的情感所左右:或為黛玉葬花而潸然淚下;或為武鬆打虎而慷慨擊節;或為冉阿讓的命運,引起深切的關注與同情;或為蓋拉辛的遭遇,對萬惡的農奴製度切齒痛恨。凡此種種,是“共鳴”現象在文學欣賞活動中的突出特點。

  可見,文學欣賞是伴隨感情活動的形象思維活動,文學欣賞中的認識活動主要是一種感受體驗,而不是評論,但是,對文學作品的形象及其所包含的意蘊,隻有在正確理解作品的基礎上,才能獲得全麵的、深刻的感受。因此,文學欣賞是感性和理性或感受、體驗和理解、鑒別的有機統一。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