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節 文學欣賞的基本要求

  文學作品欣賞是以審美活動為主導的綜合活動,讀者通過注意、期待、知覺、想象、領悟、情感、回味等心理活動,並使之互相關聯、互相滲透的心理活動,實現文學作品的審美價值和其他價值。讀者在欣賞文學作品時須遵循以下要求。

  一、以審美為主導,綜合分析價值

  文學作品欣賞活動是審美活動。讀列夫·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讀歌德的《浮士德》、讀莎士比亞的《哈姆萊特》,我們會情不自禁地為其中生動的人物形象而陶醉,獲得沁人心脾的美感享受。

  文學作品鑒賞活動除實現審美價值外,還有許多價值成分,諸如認識價值,道德倫理教育價值,政治價值等等。

  例如,在認識價值方麵,恩格斯就曾稱讚巴爾紮克的《人間喜劇》是一部法國社會、特別是巴黎上流社會的卓越的現實主義曆史。還稱讚讀《人間喜劇》比從所有職業的曆史學家、經濟學家和統計學家那裏學到的全部東西還要多。例如《複活》中的男主人公聶赫留朵夫道德上的自我完善表現出的倫理道德教育價值,《最後一課》表現出反對外族侵略的政治價值等等。

  文學作品鑒賞活動是以實現審美價值為核心而融匯了其他價值的有機活動,其中融匯的認識價值、政治價值、教育價值等等同審美價值緊緊地結合在一起,密不可分。而且,其他價值的實現,都是在審美價值的實現中實現的。

  二、整體把握作品,評判作品優劣

  文學作品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文學作品中的各個部分都是整體中的一個有機單元。朱光潛先生把一篇作品的整體布局比作兵家所謂的“常山蛇陣”。它的特點是:擊首則尾應,擊尾則首應,擊腹則首尾俱應。就是說,文學作品中的各個部分共同組成一個互相聯係的有機整體,這就要求鑒賞者在鑒賞文學作品的時候,要整體把握作品,不能僅把作品中的某些場麵、某些情節、某些細節孤立起來進行鑒賞,並以此去評判作品的優劣。

  比如“我來遲了”,作為一句完整的話來看,無所謂優劣。日常生活中,它表述的是言說者的一種行為,沒有什麽更深的含義。但同樣的話置於《紅樓夢》中,讓它由王熙鳳的口中說出,其含義就不一樣了:

  一語未了,隻聽後院中有人笑聲,說:‚我來遲了,不曾迎接遠客!‛黛玉納罕道:‚這些人個個皆斂聲屏氣,恭肅嚴整如此,這來者係誰,這樣放誕無禮?‛心下想時,隻見一群媳婦丫鬟圍擁著一個人從後房門進來。

  在這裏,“我來遲了”就不僅是王熙鳳的一個簡單的行為動作。聯係上下文,考慮王熙鳳在整個賈府中的身份和地位,我們知道,這句普普通通的話語背後包含著十分豐富的內容。我們既可以從中感覺到王熙鳳風風火火、潑潑辣辣的性格,也可以體會到王熙鳳在賈府中非同一般的地位和身份,還可以領略到王熙鳳放肆的語氣中所包含的炫耀和盛氣淩人的氣勢,認識到王熙鳳“體格風騷、粉麵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啟笑先聞”的獨特氣質。在那種場合,這樣的語言隻能從王熙鳳的口中說出。

  再比如“綠”、“過”、“到”、“入”、“滿”這些字,從語義的角度來比較,我們很難說哪一個字更好一些。但在作者感情的參與之下,經過作者的巧妙安排,毫無感情的文字就傳達出了作者非同一般的審美感受。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間,鍾山隻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容齋隨筆》卷八雲:“吳中士人家藏其草,初雲‘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為‘過’。複圈去而改為‘入’,旋改為‘滿’。凡如是十許字,始定為‘綠’”。為什麽“綠”好呢?從科學的角度講,風一般隻能以聽覺、觸覺來感知,但春天卻是惠風和暢、吹麵不寒、過耳無聲的。現在詩人用“綠”去描寫它,化不易傳達的聽覺、觸覺而為觸目成色的視覺,既見春風的到來,又驚異於春風到來後江南水鄉的變化,形象生動,一舉兩得,這就是詩歌創作中通感的妙用。就整首詩而言,“綠”字與其它幾個字相比,更能強化詩意:青山綠水,碧野春風、明月孤舟,多麽富有詩意的畫圖啊!

  孤立地來看,下麵的這段語言是非常羅唆的:

  ┅┅於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麽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亂打,看兩三個互打,從九點多到十點,從十點到十一點,從十一點到十一點半,從十一點半到十二點——然而叫天竟還沒有來。

  當魯迅把它放在《社戲》中,用來表現“我”盼望小叫天出場的急切心情的時候,它卻是傳“情”妙筆。

  在文學作品中,某些場麵、情節、細節孤立地來看可能是醜陋的、惡俗的、不健康的,但從整體來看,它們有時卻是作品的必需。魯迅先生早就批評過那種不顧整體,單純尋章摘句的鑒賞方式,“還有一樣最能引讀者入於迷途的,是‘摘句’。它往往是衣裳上撕下來的一塊繡花,經摘取者一吹噓或附合,說是怎樣超然物外,與塵濁無幹,讀者沒有見過全體,便也被他弄得迷離惝恍。”所以魯迅說:“我總以為倘要論文,最好是顧及全篇,並且顧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狀態,這才較為確鑿。”隻有顧及全篇,把部分放在整體中去品味、去鑒賞,才是正確的欣賞方法。

  三、調動聯想和想象,獲得審美享受

  接受美學認為,文學文本留有許多空白。接受美學把沒有經過讀者閱讀的作品稱為“文本”,隻有經過讀者閱讀,把文本中的符號、概念變成具體的形象的時候,文本才成為作品。那麽如何填補文本留下的空白?如何使一般的語言符號變為生動的形象呢?接受美學認為:必須用聯想和想象。接受美學的這種觀點對我們談論文學鑒賞的要求很有啟發。文學作品對藝術形象的描述都是虛實相間、留有很多空白的,這些虛的空白的地方就需要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通過想象去填補,否則,文學鑒賞就無法進行。我們看兩段描寫:

  三仙姑卻和大家不同,雖然已經四十五歲,卻偏愛當個老來俏,小鞋上仍要繡花,褲腿上仍要鑲邊,頂門上的頭發脫光了,用黑手帕蓋起來,隻可惜官粉塗不平臉上的皺紋,看起來好像驢糞蛋上下上了霜。

  ┅┅寡婦出現了,網紗做的便帽下麵,露出一圈歪歪斜斜的假頭發,懶洋洋的趿著愁眉苦臉的軟鞋。她的憔悴而多肉的臉,中央聳起一個鸚鵡般的鼻子,滾圓的小手,像教堂的耗子一般胖胖的身材,膨脝飽滿而顛顛聳聳的乳房,一切都跟這寒酸十足而暗裏蹲著冒險家的飯廳調和。她聞著室內暖烘烘的臭味,一點不覺得難受。她的麵貌像秋季初霜一樣新鮮,眼睛四周布滿皺紋,表情可以從舞女那樣的滿麵笑容,一變而為債主那樣的豎起眉毛,板起臉孔。總之她整個的人品足以說明公寓的內容,正如公寓可以暗無示她的人品。┅┅罩裙底下露出毛線編成的襯裙,罩裙又是用舊衣衫改的,棉絮從開裂的布縫中鑽出來;這些衣衫就是客室,飯廳,和小園的縮影,同時也泄露了廚房的內客與房客的流品。她一出場,舞台麵就完全了。50歲左右的伏蓋太太跟一切經過憂患的女人一樣。無精打采的眼睛,假惺惺的神氣像一個會假裝惱怒,以便敲竹杠的媒婆,而且她也存心不擇手段的討便宜┅┅。

  第一段見於趙樹理的《小二黑結婚》,第二段見於巴爾紮克的《高老頭》。第一段的空白是作家采用白描的緣故,第二段描寫,作家采用的是細描,兩段都有諸多空白。通過描寫我們知道了伏蓋太太有一幅憔悴而多肉的臉,但臉的形狀呢?臉的黑白呢?通過描寫我們知道了伏蓋太太有著一個像耗子一般胖胖的身材,但到底有多胖呢?通過描寫我們知道了伏蓋太太有一雙四周布滿皺紋、無精打采的眼睛,但眼睛的大小呢?是豹子眼還是丹鳳眼呢?眉毛呢?是濃濃的八字眉還是細細的柳葉眉?„„總之,僅靠這些實的描寫,不能夠構成一個可以用視覺感知的完整圖像,這就需要讀者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對形象進行補充和想象。隻有這樣,作品中的人物、景物、場麵才可能生動地展現在我們的腦海中,從而使我們得到藝術的享受。因此,鑒賞者在鑒賞文學作品的時候,不去調動自己的聯想和想象力,根本無法鑒賞文學作品。夏丏尊、葉聖陶說:“文章是無形的東西,隻是白紙上的黑字,我們讀了這白紙上的黑字,所以會感到悲歡覺得人物如畫者,全是想象的結果。作者把經驗或想象所得的具體的事物翻譯成白紙上的黑字,我們讀者都要倒翻過去,把白紙上的黑字再依舊翻譯為具體的事物。這工作完全要靠想象來幫助。譬如說吧,‘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好句子,但這八個字的所以好,並非白紙上寫著的這八個字特有好處,乃是它所表托的景色好的緣故。我們讀這八個字的時候,如果同時不在頭腦裏描出它所表托的景色,就根本不會感到它的好處了。”

  四、主觀感情入其內,客觀分析出其外

  文學創作需要感情的投入,文學鑒賞一樣需要感情的入乎其內,進入角色,與作品描繪的對象融為一體。文學鑒賞者不是無動於衷的旁觀者,而應當把自己化入作品中,想人物之所想,急人物之所急,愛人物之所愛,怒人物之所怒,隻有這樣才會真正地理解作品,獲得審美愉悅。否則就無法感受到其中的魅力。《紅樓夢》第二十三回“《西廂記》妙詞通戲語,《牡丹亭》豔曲警芳心”裏有這樣一段描寫:

  這裏黛玉見寶玉去了,聽見眾姐妹也不在房中,自己悶悶的。正欲回房,剛走到梨香院牆角外,隻聽見牆內笛韻悠揚,歌聲婉轉,黛玉便知是那十二個女孩子演習戲文。雖未留心去聽,偶然兩句吹到耳朵的,明明白白一字不落道:‚原來是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黛玉聽了,倒也十分感慨纏綿,便止步側耳細聽,又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聽了這兩句,不覺點頭自歎,心下自思:‚原來戲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隻知看戲,未必能領略其中的趣味。‛想畢,又後悔不該胡想,耽誤了聽曲子。再聽時,恰唱到:‚隻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黛玉聽了這兩句,不覺心動神搖。又聽到:‚你在幽閏自憐┅┅‛等句,越發如醉如癡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塊山子石上,細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個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見古人詩中,有‚水流花謝兩無情‛之句;再詞中又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之句;又兼方才所見《西廂記》中‚花落水流紅,閑愁萬種‛之句;都一時想起來,湊聚在一處,仔細忖度,不覺心痛神馳,眼中落淚。

  這段描寫說明,在文學鑒賞中感情專注與浮光掠影所獲得的審美效果是不一樣的。林黛玉開始由於“未留心去聽”,所以偶爾聽到一句兩句,她隻感到“倒也十分感慨纏綿”。當她被戲裏的妙詞所吸引而側耳細聽的時候,她的感覺就不一樣了:先是“不覺點頭自歎”,繼而“不覺心動神搖”,後來“越發如醉如癡,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塊山子石上”“不覺心痛神馳,眼中落淚”。隨著她感情投入程度的加深,她所受到的感染也越來越強,獲得的審美愉悅也越來越強烈。

  需要說明的是,文學欣賞既需要欣賞者入乎其內,也要欣賞者能出乎其外。如果鑒賞者一直沉浸在作品所描寫的世界裏出不來,就不可能對作品作出客觀的深刻的分析和評介。應當說,這種看法是很有道理的。不能說讀了李後主的詞就閑愁萬種,讀了瓊瑤的小說就想入非非,把自己想象成其中的某一人物。讀了《少年維特之煩惱》就要自殺,看了《少林寺》就想出家„„我們看一下吳俊忠先生對崔顥《黃鶴樓》詩的鑒賞和分析。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已去不複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曆曆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鑒賞者初讀這首被譽為‘絕唱’的七言律詩,很自然地會被詩中所表現的那種旅思鄉愁,以及感歎宇宙永恒、人生短暫的情緒所感染,甚至會驅動自身的人生和情感體驗,或遺憾‘空有大誌,人生無成’,或感歎‘江山依舊,人事全非’,漸入詩中之境而流連忘返。但鑒賞者不能沉湎於此‘詩境’,必須反複吟誦,調整視點,跳出境外,並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來認識、理解詩的意蘊和內涵。讀著、讀著,鑒賞者把此詩放到當下的文化視野中來‘解讀’,若有所悟,忽生新感:自然萬物均在變與不變之中,有其自身規律,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觸景生情,見物思事,乃人之常情,然而生何種情,思哪些事,乃取決於人的精神境界和情緒心境,與其感歎山河不變人事非,倒不如睹物思人,更上層樓。黃鶴樓巍然屹立,白雲悠悠繚繞,並不因黃鶴已去而失色,陽光下樹木蔥鬱,青草碧綠,江上煙波迷茫,好一派自然風光,即使因天晚而望不到故鄉,有此自然美景,足以慰思鄉之情,又何必觸景生愁。山河不變人事變,有誌者當珍惜時光,努力奮發,不應在無為的憂愁中虛擲時光。”

  這樣分析,就跳出了詩外,而不至於使自己沉迷在詩歌的愁緒中。空靈的藝術需要空靈的心境去領會其中的美好,優秀的文學作品也需要欣賞者的慧眼。

  五、用心體驗,領悟言外之意

  優秀的作品一般都有言外之意,題外之旨,弦外之音。文字傳達給讀者的字麵意義幾乎沒有差別,為什麽不同的鑒賞者對同一作品會有著不同的理解呢,原因是不同的鑒賞者麵對文字敘述有著不同的心理體驗。林興宅先生把文藝作品的審美層次分為三層:①各種形式因素喚起的意象;②意象所指示的曆史內容;③象證意蘊。其意思就是說,文學作品的意義是相當複雜的,對文學作品的理解不能僅停留在表麵的意義上。比如《蠅子透窗偈》這首詩:

  為愛尋光紙上鑽,不能透處幾多般。

  忽然撞著來時路,始覺平生被眼瞞。

  表麵上看,它是寫蠅子從來路鑽出窗外的事,沒有什麽意思。而實事上並非如此,這首詩的象征意義在於:通過蠅子鑽窗的過程,告訴人們,在追求自己的理想的過程中若用眼而不用心,就會被假象所誤導,也就是說,眼看不如心悟。很多讀者在閱讀敘事性作品的時候,總是追求情節的生動性、趣味性,對作品所表現的時代色彩、社會意義、作家意圖、文化意蘊„„視而不見,豈不知這些才是作家的真正用心和作品的真正價值所在。因此,對文學作品的鑒賞不僅要用眼,而且更要用心,隻有這樣深入體會,才會領悟到作品的題外之旨、弦外之音。

  思考與練習

  一、名詞解釋

  1、文學欣賞

  2、共鳴

  二、簡述文學欣賞的基本特征

  三、結合某一作品,談如何進行文學欣賞

  §§第二章 詩歌欣賞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