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四節 春秋戰國文化爭鬥性格的主要體現

  春秋戰國時期一切都在變的同時,又一切都在“爭”———政治上爭霸、軍事上爭勝、經濟上爭利、思想上爭鳴,由此形成這一時期文化的“爭鬥”性格。

  一、政治爭霸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周天子政治地位的逐漸衰落,天下大勢逐漸演化為大國之間的爭霸爭雄鬥爭。先是春秋時代出現了5個諸侯先後稱霸的局麵,稱“五伯”稱霸,亦稱“春秋五霸”。所謂“稱霸”,即是“興師不請天子,然挾王室之義以討伐,為會盟主”。

  春秋時期,最先稱霸的是管仲輔佐下的齊桓公。他以“尊王攘夷”相號召,先是幫助燕國打敗了山戎,然後又營救邢、衛兩國,製止了戎狄對中原的進攻。他還聯合中原諸侯進攻蔡、楚兩國,阻止它們插手中原事務。尤為重要的是,他安定了東周王室的內亂,為自己樹立了極高的威望。於是,公元前651年齊桓公大會諸侯於葵丘(今河南蘭考東),訂立盟約,成為第一個霸主,以後又多次大會諸侯。

  第二個稱霸的是晉文公。他曾出奔在外19年,曆盡千辛萬苦。即位後,他對內整頓政局,增強軍隊,使國力強盛;對外以“尊王”相號召,平定東周內亂,迎接周襄王複位,還為解救宋國大敗楚軍於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公元前632年晉文公大會諸侯於踐土(今河南原陽),成為霸主。這次會盟連周襄王都被迫親自出席,可見影響之大。

  第三個稱霸的是楚莊王。楚莊王曾於公元前606年陳兵東周郊區“問鼎之大小輕重”,以後又於公元前597年包圍鄭國,並敗晉軍於邲(今河南鄭州東北),接著又於公元前594年包圍宋國,而晉國不敢再出兵相救,這樣陸續使魯、宋、鄭、陳等國歸附,從而成為霸主。

  第四個稱霸的是吳王闔閭。他曾滅亡徐國,攻破楚國,一度占領楚國都城郢(今湖北江陵西北),但後來被越王勾踐打敗,重傷而死。以後,他的兒子夫差攻破越國,替父親報了仇。然後,夫差又在艾陵(今山東萊蕪東北)大敗齊兵。公元前482年,夫差與諸侯會盟於黃池(今河南封丘西南),但未及爭取到霸主地位,後方就傳來越國偷襲吳國的消息,隻好讓與晉國,自己匆匆回軍救吳,最後兵敗被殺。

  最後一個稱霸的是越王勾踐。勾踐被吳王夫差大敗後,被迫屈服求和。他臥薪嚐膽,刻苦圖強,任用範蠡、文種等賢臣整頓國政,終於轉弱為強,滅亡吳國。隨後,勾踐於公元前473年與諸侯會於徐(今山東滕縣南),成為霸主,但亦曇花一現,很快複趨衰落。

  大國的爭霸給中小國家帶來深重的災難,於是他們開展了一場“弭兵運動”,企望在大國夾縫中求生存。弭,“平息”的意思。公元前546 年,在宋國的倡議下弭兵之會終於召開,結盟諸國決定以晉、楚為大國盟主,除齊、秦兩大國外,其他各國同為晉、楚屬國,互朝晉、楚和承擔晉、楚兩國給予的義務,以避免戰爭。這次大會後由於晉、楚兩國無力爭霸,中原終於得到了一些年的和平。

  春秋時期還有兩個霸主:一個是宋襄公,他於齊桓公死後與楚爭霸,結果在泓水(今河南柘城西北)之戰中重傷而死;二是秦穆公,他稱霸西戎,滅亡了12國。

  當曆史進入到戰國時代,終於形成了齊、楚、燕、韓、趙、魏、秦“七雄”爭奪天下的局麵。

  二、軍事爭勝

  伴隨著政治上的爭霸、爭雄、爭天下,軍事上的鬥爭也必然會越來越殘酷、激烈。春秋時期,盡管有“春秋無義戰”之說,但大國的爭霸戰爭主要是為了爭奪空曠地帶和控製弱小國家,因此並不傾全國之力作戰,大戰不過萬人左右,一二日即可決出勝負。作戰時講究陣形、程序、禮節,甚至帶有“彬彬有禮”的味道。例如,宋襄公在泓水之戰(前638年)中追求“君子不乘人之危”的所謂君子之義,先是不讓向正在渡河的楚軍發動攻擊,然後又阻止向正在列陣的楚軍進攻,連連喪失戰機,結果被排好陣勢的楚軍打得大敗,他也身受重傷,次年因傷而亡。後人譏笑宋襄公,認為這是愚蠢之舉,但如果站在那個時代的立場上,或許就能理解他了。到了戰國時期,戰爭的目的已變成為奪取天下而戰,各大國所追求的都是為了爭奪敵方地盤、殲滅敵方軍隊主力或予以毀滅性打擊,同時為了獲勝不擇手段,講求兵不厭詐等陰謀之術。

  前麵已述,隨著封建製的確立,戰國各國征兵入伍的對象放寬,軍隊的規模越來越大。同時,隨著生產力的提高、鐵兵器的應用、弓弩的發明,以及騎兵部隊的發展,戰爭的規模也越來越大。加之作戰方式也由車兵列陣衝殺變為步、騎兵的野戰和包圍戰,所以一次戰爭戰死幾萬人甚至數十萬人是經常的事情。尤其到了戰國中後期,隨著合縱連橫戰略政策的實施,各大國互相拉攏、結盟,組成聯軍,從而使戰爭的規模遠遠超過了以往。在戰爭中,為了達到消滅敵國有生力量的目的,各國統治者都采取了獎勵軍功的政策,激勵士兵殺敵,殺人多者可以賜爵和受田,因此殺人更眾。

  據不完全統計,僅戰國秦國在商鞅變法以後到昭襄王的120年左右的時間裏,曆次戰爭中有明文記載的斬殺敵國士兵人數就超過130萬。其數字如下:

  秦孝公八年,與魏戰,斬首7千;

  秦惠文王八年,與魏戰,斬首4萬5千人;

  秦惠文王更元七年,與韓、趙戰,斬首8萬;

  秦惠文王更元十一年,與韓戰岸門,斬首萬人;

  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與楚戰丹陽,斬首8萬;

  秦武王四年,占韓之宜陽,斬首6萬;

  秦昭襄王六年,兩次伐楚,斬首2萬7千和2萬;

  秦昭襄王十四年,攻韓、魏,斬首24萬;

  秦昭襄王二十七年,伐趙,斬首3萬;

  秦昭襄王三十二年,伐魏,斬首4萬;

  秦昭襄王三十三年,伐魏,斬首4萬;

  秦昭襄王三十四年,伐魏,斬首13萬,沉河2萬;

  秦昭襄王四十三年,伐韓,斬首5萬;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長平及圍趙都邯鄲之戰,斬殺、坑埋趙軍45萬;

  秦昭襄王五十年,攻晉軍,流河死2萬;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伐韓,斬首4萬;攻趙,斬首9萬。

  這其中還不包括秦軍自己的損失數字。古語雲:“殺敵一萬,自損三千。”可知秦軍的損失也該有幾十萬。這一時期,六國之間也不斷發生戰事,其傷亡數字難以統計。估計,在這120年左右的時間中,戰爭死亡人數當有數百萬之眾,實在驚人。

  三、經濟爭利

  前麵已述,春秋戰國時期商業經濟十分發達,被司馬遷描述為“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應該說,這是那個時代商業經濟發達的真實寫照。春秋的私商中,範蠡是最著名的一個。他在佐助越王勾踐滅吳後,功成身退,攜西施潛逃,來到齊國,在陶(今山東定陶西北)經商,改名陶朱公。由於他“能擇人而任時”,所以“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以致成為後世商人的行業神,被世代供奉。還有孔子的學生子貢(名端木賜),其財力雄厚,竟能“結駟連騎,束帛之幣以聘享諸侯。所至,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正是有他的資助,孔子才能周遊列國,故後人都明白“使孔子名布揚於天下者,子貢先後之也”。

  戰國的商人更加精明。東周人白圭總結出一套買賤售貴的貿易致富理論,采取“人棄我取,人取我與”的辦法經商———穀成熟時收進糧食,出售絲、漆;繭出產時收進帛、絮,出售糧食,結果生財有道,成為巨商。而衛國大商人呂不韋更是精明到極點,他在趙都邯鄲偶遇入質於此的秦公子異人(後改名子楚)後,認定“此奇貨可居”,毅然決定棄商從政。他抓住秦國王室內部的矛盾,傾其全部財產支持異人成為後嗣,終獲成功。異人即位,是為莊襄王,呂不韋被任為相國,封文信侯。莊襄王死,秦王政繼位,他又被尊為“仲父”,前後掌握秦國大權十二三年。

  四、思想爭鳴

  思想爭鳴,即“百家爭鳴”。其時各家各派的思想交鋒是十分激烈的,有的時候甚至使用漫罵之辭。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主要交鋒對手在不同時段是不盡相同的。一般來說,春秋末期是儒家與墨家對立,二者並稱為“顯學”;戰國前期是儒家、墨家、楊朱鼎立;戰國中期是儒家與道家對立;戰國末期則是法家對儒家、墨家、楊朱、道家等進行尖銳的批判。

  楊朱學派被有些人歸於道家學派,其實並不合適,其思想與道家明顯不同。楊朱學派以主張“貴生”和“為我”而著稱,反對別人侵奪自己,亦不願侵奪別人,提出“全生葆真,不以物累形”及“迫生不若死”等思想。其特點是“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脛之一毛”。其“我”的本質是“生”,“生”是欲望得以滿足的過程,也即自由,因此楊朱學派認為一切有礙於“生”的東西都是不道德的、無價值的。這種觀念是私有製經濟關係的發展在人們思想中的極端反映。楊朱學派把生命的價值歸結於物質欲望的滿足,從而把追求物質利益的行為和思想合理化,這既是對儒家“重義輕利”的否定,更是對貴孝仁愛道德倫理觀念的藐視。他們曾與墨家學派形成無形的“反儒聯盟”,而且勢力相當大,以致“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孟子對他們憤恨之極,曾說:“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君無父,是禽獸也。”

  另外,魏文侯時鄴(今河北臨漳西南)令西門豹曾破除當地“河伯娶婦”迷信,應是思想爭鳴在現實政治中的反映,也是無神思想的繼續發展。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春秋戰國時代結束了。隨之,中國曆史上文化最輝煌的時代也終結了。從此以後,在兩千多年封建曆史中再也未見如此輝煌的文化景象。

  §§第六章 中國文化的統一與一統——秦漢時期

  秦漢時期,中國文化實現了統一,與此同時,文化一統也隨即實現。這種文化的統一與一統體現在製度層麵,就是專製主義中央集權製在全國的建立,這種製度在當時來說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好的製度———不僅由於這個製度本身,而且還由於其性質是封建性的,這在當時的世界是獨一無二的。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