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十章 陸羽傳人

  這是一個足以令人引以為豪的時刻。

  1984年6月23日,在以超級繁華而聞名於世的日本東京氣派的新高輪王子飯店裏,燈光炯亮,談笑風生,隨著霓虹燈銀蝶般的閃爍,福建省駐香港華閩(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彬藩著《茶經新篇》日文版出版紀念酒會在歡快濃烈的氣氛中進行著。

  中等身材的陳彬藩,一身質地上好的黑色西服,雪白的襯衫結紮著一條棗紅色斜格領帶,腳上一雙鋥亮的深褐色皮鞋,顯得分外精幹、瀟灑,既有學者的氣質,又具外交官員的風度。與其並肩站立的是他的夫人彭懿女士,得體的西服裙裾,微笑的麵孔,委實落落大方。深諳內情的人知曉,陳彬藩偕同夫人彭懿出席今晚的酒會,與其說是出於禮儀,莫如說《茶經新篇》是他們共同用心血孕育的產兒。

  參加紀念酒會的,有中國駐日本大使宋之光和夫人,還有日本國際貿易促進會常務理事、東京丸一株式會社社長穀泰宏先生以及日本亞細亞文化交流中心社長森住和弘先生等諸多的日本朋友。席間,一次次熱情洋溢的講話,一次次堅實有力的掌聲,凝固成一串擲地有聲的文字:陳彬藩著《茶經新篇》,積幾十年潛心鑽研和親身實踐,有理論研究,有文史資料,有技術探索,有品飲藝術,內容廣泛,可補《茶經》之不足。《茶經新篇》日文版的出版,不僅為中日兩國的貿易編織多彩的紐帶,而且對兩國的文化交流將開辟更加廣闊的渠道,從而也預示著中國的茶文化將邁向新的輝煌。

  對陳彬藩這由衷的讚譽,對陳彬藩這殷切的評語,在人們麵前甩出一條奪目的而又撲朔迷離的長長的軌跡。

  陳彬藩生於福建省長樂縣江田鄉,幼年家境貧寒,經常忍受失學的痛苦,是共產黨撫育了他,使他能成為新中國的大學生,進入安徽大學農學院學習茶葉專業。

  在安徽農學院日日夜夜裏,陳彬藩在我國茶知識和茶文化的波瀾浩淼的大海中奮臂遨遊,開闊了視野,汲取了豐富的營養。他不僅將被譽為我國“茶聖”的陸羽所著《茶經》作為必修課,精心研讀,而且對茶的起源及其發展變化,茶葉的種類及其分布,茶葉的采製及其飲茶的功效,圍繞啜茶生發的茶文化等等,進行了係統而廣泛的涉獵。中國的茶葉曆史悠久燦爛,中國的茶文化博大精深。但是,悠久的茶葉曆史是由於後人持續不斷的譜寫,博大精深的茶文化是由於後人鍥而不舍的發展和充實,胸臆中充滿著豪邁和奮進感的陳彬藩決心做一個後來者。

  當1954年血氣方剛的陳彬藩在安徽農學院畢業後,響應黨提出建設祖國大西南的號召,被分配到西康省農業技術指導所工作,1956年因西康與四川合並,又調到四川省農業廳工作。四川不僅是物華天寶,人靈地傑,而且是我國的主要產茶省和我國種植茶葉的發祥地,茶區遼闊,茶樹品種和茶葉種類繁多,且茶農的經驗十分豐富。陳彬藩深知,隻有將書本知識和具體實踐水乳交融地結合在一起,才會獲得富有創造性的真知灼見,為施展自己的抱負奠定堅實的基礎。

  於是,陳彬藩甩開具有衝刺力的雙腿,在四川工作22年的時間裏,幾乎跑遍了巴山蜀水的100多個主要茶鄉。多少個日出日落,多少次廢寢忘食,實地考察學習,然後又將在實踐中獲得的知識用於推廣。在談到四川茶業的發展過程中,陳彬藩概略地說:新中國建立以來,四川茶業有了很大發展,但卻經曆了一個曲折而艱苦的過程。50年代初期,四川茶葉生產恢複發展較快,1956年全省茶葉產量已超過曆史最高水平。70年代,全省出現了開荒種茶熱潮,全省茶葉科技工作者和茶區人民一道,興辦聯辦茶場,發展新式茶園100多萬畝。80年代後,四川茶葉界的同行們更加積極熱情地幫助群眾大搞科學種茶,提高茶葉產量和品質,不到10年,全省年產茶葉由30餘萬擔猛增到100萬擔以上,躍居全國第3位,出口紅茶增長到30餘萬擔,居全國第2位。……陳彬藩這番充滿自豪的話語,雖然字裏行間沒有透露他絲毫的功績,但“此處無聲勝有聲”,他在四川茶業戰線工作期間,不但根據積累的大量實際經驗撰寫了《科學種茶》等論著,而且還將曆史上關於世界最早茶葉市場的學術問題進行了考證得出了確鑿的結論:是在中國四川省彭山縣境內的武陽。這比美國茶學權威——威廉·烏拉斯斷定“在第5世紀時,茶葉漸為商品”之說提前了50多年,也糾正了曆史學家範文瀾在《中國通史》中把王褒《僮約》上的“武陽買茶”引為“武都(甘肅武都縣)買(當作賣)茶”的錯誤。

  陳彬藩學有所用,並且在茶葉學說中頗有建樹,其知名度在茶業界不脛而走。

  1976年,中央農業、外貿和商業三個部要拍攝全國第一部茶葉科教片,陳彬藩和好友杜長煜被聘任為顧問,與峨嵋電影製片廠的攝製組到福建茶區工作。命運的安排使他有機會認識當時擔任福建省委書記兼副省長的伍洪祥,伍洪祥很賞識他的才幹,決定把他們從四川調回家鄉從事茶葉的對外貿易工作。

  一個人的成功離不開契機。但隻有契機與才華聯姻,才會產生質的閃光。

  1978年,廣州秋季商品交易會隆重召開。幾天以後,便有許多外賓向大會提出要求,請一位茶葉專家介紹一下中國茶葉情況。外賓的要求,恰中主持交易會的外貿部同誌的下懷。這不正是借以向外賓宣傳中國茶葉、促進貿易的絕好良機麽?於是,他立刻想到了陳彬藩,請他唱主角舉行一次記者招待會。陳彬藩聽罷,充滿信心地點頭應諾。藝高人膽大,當記者招待會帷幕拉開,陳彬藩登上講台,麵對一個個氣度不凡的洋老板,他鎮定從容,如數家珍般地將中國茶葉的曆史、種類、形狀、特性以及品飲藝術等做了介紹,深入淺出,言簡意賅,加之聲情並茂,博得外賓的高度褒獎和讚譽。事後,美國、加拿大、英國和香港等國家及地區的新聞媒介紛紛發表了陳彬藩舉行記者招待會的消息。香港《鏡報》月刊社長兼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徐四民先生立刻對陳彬藩進行了采訪,寫了訪問記——《中國茶葉縱橫談》,並提出請陳彬藩為《鏡報》的“茶經新篇”專欄撰寫連載文章。

  就在這時,陳彬藩與他的夫人彭懿在對待茶的認識上也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陳彬藩與彭懿是在四川相識並結為連理的。前些年,陳彬藩大部分時間奔波於茶區,與妻子共同生活的日子並不多。再則,由於彭懿是在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從事小麥育種工作,與陳彬藩從事的茶業風馬牛不相及,因此在飲茶的嗜好上大相徑庭。陳彬藩對茶是“不可一日無此君”,彭懿對茶卻是有一搭無一搭;陳彬藩喜歡沏茶細呷,品香玩味,彭懿卻是不飲則已,一飲便宛如端起一碗涼白開樣大口喝下。不久,彭懿因工作過於勞累,患了肝膽病和冠心病。陳彬藩想起白居易“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塵。無由持一碗,寄與愛茶人”的詩句,決心把妻子培養成知音和“愛茶人”。於是,他便向彭懿講解飲茶能夠幫助消化,降低膽固醇,防止血管硬化等功效,勸其練習飲茶。為了治病,彭懿接受了陳彬藩的開導。起初,她隻能飲少量清淡的花茶和綠茶,漸漸就能和陳彬藩一起泡飲濃釅的烏龍茶,並且體會到飲茶對醫治她的病確有輔助療效,從此產生了飲茶的愛好。每當夜闌無事,彭懿總要泡上一壺釅茶,一麵品茗,一麵要陳彬藩講述茶的知識。陳彬藩自然是樂不可支,從而品茗談茶成了他們夫妻間夜晚的主要話題。從茶的起源,茶的功效,茶的掌故,到茶具藝術,選茶、泡茶、貯茶的方法,無不成了陳彬藩興致勃勃的談資。彭懿呢,每每都是洗耳恭聽。

  “彬藩,你再寫一本茶書吧!”彭懿突然提議。

  “噢,談談你的想法!”陳彬藩先是微微一怔,繼而喜上眉梢。

  “我覺得你再寫出一本很好的茶書,不但可以向國際友人和海外僑胞宣傳中國的茶知識,而且對促進茶葉外貿也會大有裨益。”彭懿的話顯然是經過深思熟慮。

  “你這個想法很好!”陳彬藩表示讚同。

  這樣徐四民先生的盛情約稿,妻子彭懿的熱切期望,兩者不謀而合,使陳彬藩當即決定為香港《鏡報》的“茶經新篇”專欄撰稿。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陳彬藩在《鏡報》的“茶經新篇”專欄連續發表13篇文章,深受海外喜愛中國茶葉人士的讚賞,並被日本等國翻譯傳播。嗣後,陳彬藩一鼓作氣,又寫了10篇新作,連同發表的13篇結集成冊,定名為《茶經新篇》,1980年由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出版。此書一經問世,立刻產生振聾發聵的反響。短短幾年,銷售一再告罄,曾三次再版,印數高達數萬冊。當時任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的方毅,揮筆為此書寫下“美酒千杯難成知己,清茶一盞也能醉人”的佳句,贈給陳彬藩。93歲高齡的國民黨元老陳立夫,在台灣看到陳彬藩著的《茶經新篇》,興奮地寫下“賞心悅目詩書畫,煮茶品茗色味香”。不僅如此,日本還出版了日文版《茶經新篇》,在本國廣泛發行,並為此舉行了隆重的出版紀念酒會。這便是本文開頭描寫的情景。當年任國務院副總理、後任國家副主席的王震,在日本訪問時看到日文版《茶經新篇》,不但欣喜地接見了陳彬藩,還親筆寫下了“飲茶康樂”的賀詞。

  就在陳彬藩“人以書名”而成為蜚聲海內外的茶葉學者時,他的工作發生了重要移位,由技術崗位轉移到商務上,因福建省籌建了茶葉進出口公司,陳彬藩被任命為副經理。不久,他又奉調到日本,作為福建省外貿總公司駐日本國全權代表,開辟中國烏龍茶的國際市場。

  雖然說陳彬藩的工作移位從總體上看並沒有出本行,但是工作性質卻有很大的不同,況且他新擔負的使命是嚴峻的。

  當時,中國烏龍茶在日本的年銷售是100多噸,而台灣就占了40多噸。這個數據對比與以盛產烏龍茶而名揚於世的福建的實際地位極不相稱。

  陳彬藩的受命就是在這樣一種局麵下。

  然而,不利的嚴峻局麵,恰恰需要開拓者。陳彬藩毅然地頂盔披甲,威風八麵地抵達了日本。

  正確的決心,來源於正確的判斷。正確的判斷,取決於對客觀對象深入的認識和準確的把握。陳彬藩來到日本,接著便對東京、橫濱、名古屋、京都、奈良、大阪、神戶、衝繩等城市的茶葉市場和茶區調查了解及參觀訪問,並在日本茶界廣交朋友,同時進行茶文化交流。

  陳彬藩通過深入的而不是蜻蜓點水的、具體的而不是浮光掠影的調查了解,得知,日本植茶業發展很快,截止目前,全國茶園麵積達到90萬畝,產茶220萬擔,平均每畝產量高達247斤,是世界50多個產茶國中單產最高的國家,並且實現了茶園良種化和采茶製茶機械化,一躍成為世界先進產茶國之一,很多先進經驗和技術值得我們學習。但是,近兩年來,日本的茶葉消費量大幅度銳減。究其症結,除了日本年輕人喜歡喝咖啡等原因外,一個重要的痼疾是日本茶葉品種的單一化,不能適應人們生活多種多樣的需求。日本所產茶葉絕大部分是蒸青綠茶——“煎茶”。另一個誘因是因為蒸青綠茶的品質有所下降。這是因為他們在茶園管理上,為了追求單產,施用化肥過多,因而影響了茶葉的品質。在製茶工藝上,他們也是隻求蒸青茶顏色碧綠,而忽視了香氣、滋味的提高,所以製出的綠茶品質不能達到消費者的要求。然而,我國各茶區的茶樹品種不但資源豐富,所產茶葉品種繁多,而且品質優良。特別是日本開始興起的愛喝中國的烏龍茶,其茶葉的主要產地在福建、廣東和台灣。但是福建的烏龍茶曆史最久,產量最高,品質最好。這是因為福建茶區具備了三個無可取代的條件,即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優異的茶樹品種資源和精湛的傳統製茶工藝。過去日本曾經重金聘請中國工人傳授烏龍茶製法,雖然經過多次試製,終因缺少福建那些優越條件而未獲成功。麵對這個不可多得的機遇,陳彬藩坦率地告訴日本茶界的朋友,如果利用日本剛剛掀起的“烏龍茶熱”,從福建出口適當數量的烏龍茶,不但不會損害日本植茶業的利益,而且會迅速扭轉日本茶葉品種單一的弱點,促進茶葉消費量的增長。

  中國有句老話,叫作“無商不奸”。陳彬藩認為,這恰恰是舊商人的一種短視病和致命傷。我們現在的商務工作者,應該是買賣交易“誠”第一,不能見利忘義。“誠無不動者,修身則身正,治事則事理。”

  陳彬藩在促進福建烏龍茶在日本銷售期間,有位日本茶葉商人為了讓人們大量飲用烏龍茶,從中牟取暴利,利用電視廣告等手段,把烏龍茶宣傳成消肥減胖的神丹妙藥,這樣的不恰當宣傳,一定會物極必反。為了正本清源,陳彬藩反複告訴日本各界朋友,烏龍茶無疑是一種良好的飲料,經常飲用的確可以起到消化油膩、防止膽固醇和血壓增高的作用,同時也有一定的減肥效果,但是由於人們的體質和生活習慣不同,飲用效果也會不盡相同。如果把飲用烏龍茶作為治療肥胖病的特效藥物,就不恰如其分了。陳彬藩開誠公布的介紹,贏得了日本朋友的高度讚譽和信任。日本國際貿易促進會的朋友向陳彬藩透露,有些茶商將多年積壓的陳茶甚至將越南、泰國的土茶都冒充中國的烏龍茶大肆兜售,還有的把烏龍茶中普通品種冒充名牌“鐵觀音”和“武夷岩茶”高價出售,致使不少消費者上當受騙,同時嚴重損害了中國正宗烏龍茶的聲譽。他們還向陳彬藩建議,假貨問題是無法根除的,但是如果中國能夠增加烏龍茶的貨源,在技術上直接多搞小包裝茶出口,並迅速向日本政府做好商標登記注冊工作,就可以有效地打擊魚目混珠的冒牌貨,使真正的中國烏龍茶占領日本市場。陳彬藩不僅采納了他們的合理建議,而且通過自己的市場調查,發現日本人對飲料的發展趨勢是走向冷飲,就大膽與日本技術人員合作,研製生產茶水飲料,這種涼飲料的易拉罐頭,能保存半年不變質,深受日本人歡迎,銷量立即猛漲,使中國的烏龍茶在日本由年銷量僅100噸陡地躍升到1萬多噸,福建占7000多噸(包括經香港、新加坡轉口),台灣也占到3000噸。

  有人說中國烏龍茶在日本的銷售市場是陳彬藩一手拓展開的,是中國貨在日本銷售最成功的,這一點絲毫沒有誇張。

  陳彬藩所以能夠贏得日本各界朋友的尊敬和信任,除了“誠之所感,觸處皆通”外,還經曆了一個不打不相識的過程。

  當陳彬藩踏上日本國土後,日本有關方麵邀請他到一個檔次極高的茶道館去參觀全日本人引以為榮的茶道表演。表演剛剛結束,日方一個新聞記者突然說道:“陳先生,請談談觀感吧。”那口氣,帶著不可掩飾的傲慢和輕蔑。

  陳彬藩不為對方的表現所動容,爽快應答,不卑不亢,他首先從唐朝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由日本到中國浙江天台山留學的最澄禪師回國時把中國茶葉帶到日本,在近江的台麓山種植,從而成為日本種植茶葉的創始人說起,進而談到這次參觀茶道所用的炭爐、水缸、茶釜、茶碗的款式,碾成粉末狀的“抹茶”,以及煮水、衝茶的方式方法,和中國唐宋時代書中所描繪的大致相同,最後加重語氣講:“茶道是日本民族長期保存下來的文化遺產,又是中日兩大民族文化交流孕育而成的藝術花朵。不過我個人認為茶道還存著封建社會遺留下來的某些保守因素,不利於茶道的進一步發展。例如師徒秘傳、嫡係相承的‘家元製度’,限製了茶道和人民群眾的廣泛接觸。茶道中過分講究禮儀而忽略了評茶論質這個主要內容;而且使與會者拘束於脫離現代生活實際的呆板禮節,也會降低品茶的效果。”

  這位記者聽罷,顯得有些麵子受損,尷尬地一笑,接著帶著明顯的質問和嘲諷道:“陳先生,既然中國是茶的祖先,你們為什麽沒有茶道?”

  陳彬藩依然麵帶笑容,神態大度:“在中國,‘道’這個字的含義與日本有所不同。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可見中國人對‘道’的認識和理解,是多麽崇髙和嚴肅。所以我們中國不習慣隨便使用‘茶道’的詞匯。而日本對道字的理解,不那麽嚴肅,便產生了‘茶道’、‘花道’、‘棋道’、‘劍道’這些詞匯。”這番高論,使在座日本客人肅然起敬,連連點頭稱是。他還說,中國飲茶已有3000多年的悠久曆史,對於製茶、烹茶和品茶的方法,曆代都有改進和發展,所以中國的品茶方式和鑒賞標準也十分考究,形成了豐富多彩獨具風格的中國式的品茶藝術,可以綜合地稱為中國茶文化。

  侃侃而談的陳彬藩述說到這裏,進一步解釋道:茶在中國是“舉國之飲”。品茶不單是生活與藝術的關係,而且還蘊藏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品茶是一種享受,也是一種熏陶。人們在飲茶中,要領悟到一種精神,一種境界。“不羨黃金壘,不羨白玉杯,不羨朝入省,不羨暮入台,惟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中國茶聖陸羽這種淡泊明誌和高風氣節,也可以說是中國的“茶道”。現代中國茶人提倡茶精神——先苦後甜,也是中國的“茶道”。傳統的中國茶文化與禮、敬、和、愛等傳統的中國道德一脈相承。家庭之中,後輩給長輩奉茶,是為知禮;朋友之間,客來茶當酒,算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彼此之間有罅隙,品茗交談,可以拆除樊籬,體現“禮之用,和為貴”;當你進取時,靈芽催靈感,有助於你發揮創造性,這些都體現中國茶文化,按日本人習慣說法也可以說是中國茶道的內涵。

  不知被陳彬藩淵博深邃的“茶論”所折服,還是被陳彬藩非凡的氣度所感化,那位原先態度十分傲慢的記者對陳彬藩的態度來了個180°大轉彎,會上一直為陳彬藩唱讚歌。

  陳彬藩出類拔萃的學識和工作能力,不但受到日本朋友的傾慕,而且還受到我國領導人的賞識和讚揚。

  1983年初,陳彬藩被提拔擔任福建省駐香港的總代表機構——華閩公司總經理。1985年8月,他被選為福建省副省長兼對外經濟貿易委員會主任。1989年春,他被選調到湖南省任副省長。1983年底,他又出任“京官”,被調到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任副主席和黨組書記。

  但是,職位的升遷,使命的更迭,陳彬藩對茶葉的獨鍾一往情深,矢誌不渝。他繼出版《茶經新篇》後,又相繼出版了《古今茶話》、《茶事春秋》等茶論專著。

  兩年前,到過世界58個國家考察訪問過的陳彬藩感到,中國茶文化對世界尤其是對亞洲的影響非常之大。中國茶文化這顆璀燦奪目的文化藝術明珠,不僅是屬於中國的,而且應該是屬於世界的。於是,他和原浙江省政協主席王家相一起,倡議成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並榮任常務副會長。

  1993年11月18日,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在浙江正式誕生了。這是陳彬藩對弘揚中國茶文化的大視野。

  這是陳彬藩著力將中國茶葉推向國際市場的新舉措。

  那麽,全球掀起飲茶熱,也將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1994.1.2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