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她叫李冬綺,中外合資嘉泰保溫瓶有限公司的總經理,一個名符其實的女發明家,女老板。
據世界科學家發明有關組織出據的資料證明,50歲左右是科學家最輝煌的頂峰時期,是出成果的金字塔階段,為了證實這種結論,資料列舉了世界上一批科學王座巨星的實例。
年逾50歲的李冬綺以刻意的追求也開始了向新的科研和發明峰巔衝刺。
李冬綺挑起中外合資的嘉泰保溫瓶有限公司總經理重擔的時刻,正值保溫瓶市場滯銷嚴重,國內整個市場都呈疲軟態勢,嘉泰保溫瓶有限公司也處於舉步艱難、進退維穀的狀況。
那麽,嘉保有沒有出路?有出路,出路又在哪裏呢?
李冬綺響亮地提出:嘉保的出路在科學,在於拿出國內乃至世界上一流的保溫瓶產品!她在說這句鏗鏘有力的話語時,眉梢微挑,露出一股不可征服的倔強。
李冬綺的這種追求,決不是絢麗的童話,也不是天方夜譚。
作為一個女人,她的個人生活應該說並不算美滿;作為一個母親,她對孩子給予的母愛並不充裕。但是,作為一個知識分子,作為一個科研工作者,作為一個企業家,她卻傾注了一腔心血。
有人這樣評介她:已經過了知天命之年的李冬綺,看不出半點賢妻良母型兒,“火爆”脾氣依舊,挾雷帶電的性子不變,在事業上從不服輸的氣質不退。
靠科學振興嘉保,李冬綺有著堅實的根基。
享有保溫研究專家之譽的李冬綺,對“遠紅外線陶瓷粉末應用技術”的研究頗有建樹。
早在6年前,李冬綺在日本特意考察不鏽鋼保溫瓶生產工藝的時候,就極用心地調查了解了日本人研究遠紅外線陶瓷技術的應用和發展狀況。應該說,日本人在這項科學技術領域的應用上已經走在世界其他國家的前列。
遠紅外線陶瓷是80年代末世界上少數國家新開發的一項高科技產品。這種科技產品能夠放射出特定波長8—15微米的遠紅外線。據多次科學論證,這種射線正是生物體內需要的。它的攝入,能夠促成人體的血液循環及新陳代謝。其應用範圍十分廣闊,其開發前景不可限量。
凡是科學技術都應該變成人類所共有和所共享的財富。
李冬綺決心研究出我國自己的遠紅外線陶瓷技術,既填補我國這項科研領域的空白,又造福於人民大眾。
李冬綺回國以後,首先采取土法上馬,在家裏精心製作一個小型實驗室,一門心思撲在了研究上。
十分要強的李冬綺,在尚未研究出個眉目來是不願聲張的。
可是,班,她每天要上;家務,她每天下班回來還要做。
那麽,閱讀資料和坐下來專心致誌的研究呢?上下班乘坐公共汽車的時候、丈夫及孩子進入夢鄉的時刻,便是她大有用武之地的時間。
日複一日,幾多徹夜不眠。李冬綺終於研究出了“遠紅外線陶瓷粉末應用技術”,取得了令人刮目的科研技術成果。
接著,李冬綺又馬不停蹄地向第二個高峰挺進。在“遠紅外線陶瓷粉末應用技術”的基礎上,研究陶瓷粉末實用性和附著能力以及陶瓷粉末與塑料合成配製方法。
勝利從來屬於不屈不撓者。
李冬綺再次宣告成功了。
她研製的塗在物體表麵的紅外線陶瓷粉末,均勻、光澤、牢固,洗不掉,磨不去。用粉末與塑料合成後製成的各種器皿,遠紅外波長分布合理、平均,並且功力經久不退,效果長期不變。
為了在保溫瓶市場獨占鼇頭,使產品不斷更新換代,李冬綺依靠先進的科學技術,大搞“嘉泰保溫瓶”的新產品開發。1991年,嘉保推出的牡丹、蘭花及動物圖案的咖啡套具,不僅在國內市場成為搶手貨,而且也深受海外客商的歡迎。在當年的廣州交易會上,他們與外商就簽定了11萬美元的套具出口合同。
前不久,嘉保又推出了適合國際口味的“高、雅、洋”的新品種。如“拿破侖”、“越過阿爾卑斯山”、“婚禮圖”,尤其是“羅密歐與朱麗葉”的圖案設計,令無數陶瓷外商為之傾倒,爭先簽定定購合同。
到目前為止,嘉泰保溫瓶有限公司生產的保溫瓶,已銷往日本、新加坡、挪威、法國、英國、美國、意大利等24個國家和地區,產品覆蓋麵在國內數不勝數的保溫瓶廠家居於榜首。
新技術、新產品,嘉泰保溫瓶有限公司經濟指標直線上升。僅去年一年,他們生產保溫瓶55萬隻,比前年增長21%;產值800萬元,比前年增長40%;出口創匯101萬元,比前年增長61%;利潤35萬元,比前年增長48%。
至此,“風風火火”的李冬綺,在事業上刻意追求的李冬綺,是不是“船到碼頭,車到站”了?
沒有。
她不會陶醉。
她不會滿足。
她又向新的領域掘進。
李冬綺利用“紅外線陶瓷粉末”的應用技術,經過改進,又推出能夠治療腰疼、胃疼、子宮瘤的遠紅外內褲。還推出能夠治療腳臭、腳氣的遠紅外襪子。並且又接連推出健美護膚美容膜,保鮮防腐用的食品保鮮袋和保鮮盒。
李冬綺的這些發明,都已經申請了國家科技發明專利,並都取得了有關科研部門的鑒定。
她研製的能有效除去對人體有害的煤焦油遠紅外多功能煙盒,走紅香港,暢銷東南亞。
不久前,李冬綺又雄心勃勃地促成了一個新的外方獨資企業——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新旺達”遠紅外線製品有限公司。
“一切理想播撒在每天的身體力行中”,“每天的身體力行都要跨出實現理想之峰的堅實一步”。
這是李冬綺鞭策自己的座右銘。
這是李冬綺實現理想之路的意誌基石。
不是麽,不久前李冬綺到法國巴黎參加世界日用品展銷會。上午在巴黎機場落地,她和銷售員王津輝走出機場,便直奔一家有名的百貨商場。
李冬綺步入氣派非凡的百貨商場,各種貨物琳琅滿目,閃爍誘人的魅力。她卻目不斜視,直奔保暖瓶櫃台。
“中國人有句老話,叫做賣什麽得吆喝什麽,我搞市場調查,找出人家的長處和短處,再跟我們自己對比,然後對自己的產品來個揚長避短,才能在世界市場戰勝對方。”
難怪李冬綺到了巴黎利用展銷會開幕前的兩天時間,幾乎逛遍了巴黎所有的大百貨商場。她通過看式樣,摸質量,問價格,查品種,然後與嘉泰的保溫瓶反複衡量比較,找準了自己價格低廉、樣式新穎別致的優勢,充滿信心地與世界各國的保溫瓶一決雌雄。
展覽會組織者把嘉泰保溫瓶有限公司的產品安排在雄居世界保溫瓶行業霸主地位多年的阿拉丁保溫瓶有限公司相鄰的位置。
是禍兮,還是福兮?
李冬綺知道阿拉丁保溫瓶有限公司的產品遍及世界各國,屬世界名牌,無論是“牌子”,還是論質量,嘉泰保溫瓶有限公司的產品都相形見絀。但是,相比較而言,嘉泰的保溫瓶又有價格低、樣式好的優勢。要想在巨人般的阿拉丁保溫瓶有限公司的較量中取勝,必須主動出擊,展開宣傳攻勢,主動招攬客商。
在強手麵前不畏懼,並且研究對策迎接挑戰,這就是李冬綺的性格,這就是李冬綺的氣質。
展銷會大幕拉開,阿拉丁保溫瓶有限公司的展品台前,果然人頭攢動,門庭若市。而嘉泰保溫瓶有限公司的展品前卻門可羅雀,問津者寥寥無幾。
李冬綺望洋興歎了麽?
李冬綺甘拜下風了麽?
不是。
向來鄙視懦夫行為的李冬綺依然春風滿麵,舒展的眉頭蕩漾著自信。
李冬綺來了個“借船揚帆”,把眾多的光臨阿拉丁保溫瓶有限公司產品前的客商,當成宣傳自己產品的機會,熱情打招呼,不失時機地把展品捧到客商麵前,先指明阿拉丁保溫瓶的價格,後報嘉泰保溫瓶的價格。客商耳聽嘉泰保溫瓶比阿拉丁保溫瓶價格低廉,又目睹李冬綺叫他們觀看的嘉泰保溫瓶樣式奇中見美,色澤、圖案又俱佳,放在居室宛如一件藝術品,個個駐足不前了。
形勢急轉直下。
阿拉丁保溫瓶有限公司的展品前開始“門可羅雀”了。
嘉泰保溫瓶有限公司的展品前行情見好,足以稱得上“門庭若市”了。
“你們很會做買賣!”
“你們的保溫瓶好!”
客商的讚譽不絕於耳。
弱者打敗了強者。
嘉泰保溫瓶有限公司戰勝了阿拉丁保溫瓶有限公司。
展銷期間,嘉泰保溫瓶有限公司成交額達15萬美元,遠遠超過了阿拉丁保溫瓶有限公司的成交額。
李冬綺出奇製勝,該喘口氣了。
誰知,李冬綺的戰略目標並不單單是戰勝一個阿拉丁保溫瓶有限公司,她的目標是要全麵打開歐洲市場。
在4天的展覽期間,李冬綺白天站櫃台,晚上又拖著疲憊不堪的身體,追到客商居住的賓館登門推銷產品,洽談訂貨合同,每天都是夜間12點左右才返回自己的住處。
“李總是個真正的女強人,女鐵人,又是個真正的共產黨員,我打心裏佩服!”推銷員王津輝談到巴黎之行,對李冬綺讚不絕口。
B 她叫楊熙鳳,環球石油公司的經理。一個典型的中年婦女形象。
一個地道的開朗而又質樸的實幹型企業家。
正值不惑之年的楊熙鳳,雖然性格豁達,卻不尚健談。她注重以身作則,被其員工謂之“榜樣力量”;她對“繡花枕頭”、“天橋把式”,不但引以為戒,而且深惡痛絕。
7年前,楊熙鳳創業伊始,剛剛打出環球石油公司的旗號時,名聲赫赫的“環球”,其實才隻有她一員大將和一個兵。楊熙鳳作為經理用的辦公室,也是租用的。
寒酸麽?是夠寒酸的。
艱苦麽?當然應該算是艱苦。
當時,天寒地凍,冷風砭骨。
但是,更嚴酷的現實並不是令人寒栗的隆冬,而是基建單位不能按時完成土建和設備安裝,這樣一來,將導致從日本引進的6台加油設備和一台微機係統等難以如期到貨。日方代表巡視般考察了施工現場,緊鎖眉頭,搖頭咂舌,認為根本不具備安裝機器設備的條件,並鄭重提出:如果中方不如期完成施工進度,屆時不管機器設備是否能夠安裝完畢他們將按期回國。
這無疑是給楊熙鳳出示了黃牌。
這不隻是黃牌,簡直是最後通牒!
怎麽辦?
楊熙鳳並沒有束手無策。
她利用傳統做法,動員職工,發揚當年“大慶”精神,戰天鬥地,自己動手,連續奮戰,一定要把施工進度促上去。
其他工人輪班作業,楊熙鳳卻一連幾天在工地指揮。
她既當指揮員,又當戰鬥員。清理現場,疏通管線,刷洗油罐,推車揮鍬,無所不幹。
戰退玉龍300萬,敗鱗殘甲滿天飛。
風雪嚴寒,楊熙鳳取出從家裏拿來的上好白酒,叫工人們喝上幾口暖暖身子,而她卻幹個不停。
榜樣的力量是無聲的號令。過去是,今天依然是。
工人們見經理楊熙鳳一馬當先,哪個能不撲下身子出大力?!
工期縮短了。
設備安裝如期進行。
日方技術人員發自內心地挑大拇指:楊經理了不起,中國工人了不起!
楊熙鳳卻說:中國工人了不起,這不假。可是我,卻是工人中的一分子,沒有什麽可誇耀的。
楊熙鳳是謙虛麽?
是。
因為,在某種特定的時刻和特定的條件下,扭轉局麵是決策人物的作用決定的。
這決不是所謂“英雄創造曆史”。
其實,一定的曆史又何嚐不是“英雄”創造的哩。
環球石油公司嚴格的管理製度,就是經理楊熙鳳製定和以表率作用實施的。
起初,有的同誌認為,進口的加油設備在世界上堪稱一流。既能自動加油,又能在停電的情況下用機械設備加油。用不著像管家婆那樣把得緊緊的。
“不,這種觀念不對。”楊熙鳳諄諄告誡同仁,設備先進,自動化程度極大提高,但是並不意味著工作中就可以掉以輕心,粗枝大口十,馬馬虎虎。一流的設備,必須建立一流的管理製度,具備一流的操作技能,樹立一流的責任感和事業心。不然的話,再先進的設備,也會因疏忽大意而毀於一旦。
於是,楊熙鳳親自製定了操作規程和崗位責任製度。她認為,要使員工嚴格按操作規程辦事,必須用製度來保證。製度就是法規。製度越細致,越明確,一流的工作質量才能體現在每天的具體工作中。
楊熙鳳還頗有見地地指出:在開發區,從事石油經營行業的不乏對手,設備性能又相差無幾。那麽,環球石油公司在競爭中靠什麽贏得需求者的青睞,服務質量將起到至關重要的決定作用。
第一,加油不分晝夜,隨來隨加,不能怕麻煩;第二,對待客戶一視同仁,不能厚此薄彼;第三,發揮設備優勢,停電與不停電一個樣,照常服務。
三條服務條約,如板上釘釘,不容絲毫鬆懈。
環球石油公司的優質服務,果然給企業帶來良好的效益。僅開業的第三年,銷售各類油量高達14000多噸,營業額突破2000多萬元,上繳各類稅收160多萬元,創企業純利潤140萬元。
在這之後,環球石油公司愈發進入良性循環,客戶穩定,經濟效益逐年大幅度增加。
在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由於新增加的企業滾雪球一樣急速膨脹,油料便成了緊俏貨。加之一些油販子靠倒賣油料從中漁利,在油料供應單位工作便被視為“肥缺”。
然而,楊熙鳳卻是一身正氣,兩袖清風。
為了保持廉潔,她把家庭住址像“密電碼”一樣不告訴任何人。
但是,即使這樣,也沒有不透風的牆。有些利欲熏心的人,想方設法也要闖進楊熙鳳的家。
楊熙鳳呢,對於不同的人采取不同政策。
對於確屬企業缺油找上門來的,她問明情況後,答應一定幫助解決,保證企業不因為缺油而影響生產。
對於屬於削尖腦袋靠倒賣油料為個人撈錢的,她耐心說明公司的規定,婉言拒絕。
但是,有一點她是一視同仁,不偏不倚的。即不管是為企業解決油料還是為個人撈外快而拎來的大兜小兜禮品及要塞給她的鈔票,她臉蛋子呱嗒一放,一本正經地請他們怎麽拿來的還是怎麽拿回去,不然可就不要怪她翻臉不認人。
對於楊熙鳳的做法,自然是褒貶不一。
“現在的人,誰不跟錢親。可環球石油公司那姓楊的娘兒們對錢卻是六親不認,純屬傻帽兒一個。”貶損者冷言譏誚。
“甭看現在不少人唯利是圖,利用手中的權往個人腰包裏撈錢,但不為金錢所動、不為利益所惑仍大有人在,開發區環球石油公司的楊經理就是其中的一個。”褒獎者發出由衷的讚歎。
楊熙鳳麵對讚譽和譏諷怎麽說呢?
“不管有人罵我也好,表揚我也好,我都不在意。那麽要問我在意什麽呢,我在意的是環球石油公司的聲譽和經濟效益。”
楊熙鳳這番話,還真有點“大巧在所不為”的境界。
那麽,楊熙鳳被評為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優秀經理則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C 她叫賀世錦,開發區建設公司副總工程師。
副總工程師進入“女老板”行列,讀者看過開發區工委副書記史蓮喜一文前的“開場白”,或許就“見怪不怪”了。
提起賀世錦頭銜,還不僅隻是開發區建設公司副總工程師,還兼工程部部長。
50有6的賀世錦,已經步入老年行列了。但她精神矍鑠,沒有絲毫老態的跡象,精力異常充沛,身體也無大恙,一年365天很少坐在辦公室裏,要找她10次會是8次在建築工地才能撞見她,並且很難抓住她談點施工以外的話題。
她太忙了。
她這種忙碌似乎是一種慣性使然。
是啊,在建築行業工作了30多個春秋的賀世錦,已經養成了一種難以改變的工作作風。
1957年,賀世錦畢業於天津工學院。風華正茂的年齡,趕上提倡知識分子與工農兵相結合的時代,自她走出大學的校門便一步跨到建築工地,在艱苦的勞動中“接受工人階級的再教育”。
從小性格潑辣的賀世錦,來到建築工地就沒有要求過照顧。和泥,砌磚,推車,拉土,甚至上腳手架,爬煙筒,凡是建築工人幹的,她都一展身手。
知道內情的人了解,那年月建築行業的工人不像大工廠裏的工人素質高。什麽文盲呀,勞教釋放犯呀,還有外地來的“盲流”呀,好賴參差,魚蝦混雜,一個女大學生要想在這麽個圈子裏站住腳跟,並且無人敢戲弄,的確不易。
可是賀世錦不但穩穩當當地戳在了工地上,而且令工人們敬畏幾分。
巾幗不讓須眉!
她憑什麽?
一憑苦幹實幹,二憑真才實學。
比賣力氣,她不甘認輸。
比工程技術,她縱橫捭闔,技高一籌。
文唱武打,爐火純青。
你想,怎麽會不使那幫“哥兒們”折服?
到底是藝高人膽大呢,還是膽大人藝高?
春節前夕,北洋集裝箱廠房屋頂出了毛病。賀世錦聽到報告後,立刻來到工地,爬上14米的屋頂,細致檢査,尋找問題的症結。
初一、初二、初三,春節放假時間,她都工作在工地上,迅速攻克了難點,保證了正常施工。
賀世錦作為副總工程師,又兼工程部部長,又要搞工程設計,又要抓工程進度,還要抓工程質量和工程協調,哪一個工程項目她都得管,哪一個技術難點她都得在現場解決,哪一個部門與部門之間的矛盾都需要她解決,她怎麽能不整天像個走馬燈,忙得腳後跟幾乎不沾地呢?
她忙。
她累。
她卻從來沒有怨言。
為什麽?
“開發區的人,每天都挺緊張。我呢,也是閑不住。越忙,反而越覺得心裏很充實。這大概就是開發區人生活的特殊意義吧。”
一個涵蓋麵很大的定義,卻道出了她對人生價值的理想和求索。
賀世錦就是這樣每天以昂揚而充沛的精力和腳踏實地的工作在充實著自己,同時也在充實著生活空間。
在開發區,一座座由賀世錦設計或者組織施工的廠房拔地而起,巍峨壯觀。
這些新建築的廠房以親切的笑靨迎來一批批不同國籍、不同膚色的國外客商,又以寬闊的胸襟擁抱著一批批不同類型的先進技術設備,以及一批批朝氣勃勃的中國青年員工。
賀世錦設計的西南角高屋滑模工藝,博得了曆來被認為“同行是冤家”的設計者的由衷褒獎和交口稱許,被譽為達到國內一流設計水準。
成功的喜悅,辛勞的碩果,並沒有令賀世錦陶醉。
而今,她依然一如既往地在開發區這片爭分奪秒耕耘的土地上奉獻著自己的血汗和忠誠。
§§第六章 閃光的還是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