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人們對“老板”的稱謂,宛如對“師傅”的稱呼一樣,是一種泛指,涵蓋麵極大。
故而,將開發區“工委”副書記史蓮喜列入“老板”行列,絕無絲毫褻瀆和褒貶之意。
史蓮喜是5年前由天津“團市委”副書記的崗位請纓到“中共天津開發區工作委員會”來的。當時開發區還是臨時黨委,史蓮喜隻是臨時黨委6名成員之一。
那年她36歲。
已逾30歲的女人,堪稱“半老徐娘”。
史蓮喜從年齡說已不算年輕,並且身體也比較單薄。不諳她身世的,初次見麵會以為她是來自江南的水鄉妹。她五官靈秀,膚色細嫩,而且言談舉止又顯得文靜,不像北方婦女一開口像拉響一掛鞭,風風火火。
但是,史蓮喜到開發區來,卻是追逐改革開放的大潮來自願充當“趕潮者”。
當史蓮喜來到開發區不久,才真正了解黨的基層組織的地位和黨員的形象是怎樣與過去在頭腦裏形成的傳統觀念大相徑庭。
開發區是以發展外向型經濟、建立外商投資企業為主的對外開放區域。
——在市裏,國營企業是全民所有製,由工人階級的先進分子所組成的企業黨組織是企業的政治核心。
一在開發區,在中外合資企業,決策企業大方針是由董事會拍板,企業的生產經營和各種管理是總經理個人說了算。
——在市裏,國營企業的黨組織可以堂堂正正地對黨員和群眾進行政治教育和思想灌輸。
——在開發區,在中外合資企業,黨組織卻變成了“地下工作隊”,黨組織的幹部則變成了“地下工作者”,黨組織開展活動隻能通過“工會”進行實施。
——在市裏,國營企業黨員的“黨證”可以堂而皇之地掛在臉上,充滿光榮感、自豪感和使命感。
——在開發區,在中外合資企業,黨員卻不敢“暴露身份”,怕被外國老板視為“赤化分子”。
——在市裏,國營企業的黨員往往比一般工人的鐵飯碗還鐵飯碗。
——在開發區,在中外合資企業,實行的是用工合同製,企業和工人可以雙向選擇,有的黨員則變成“遊擊隊員”。
凡此種種,傳統觀念和新的現實發生了巨大的抵牾和凶猛的撞擊。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她心裏的落差太大了。她感到既有一種不小的失落感,又萌生一種強烈的求索欲望。
有失落就去填補,要求索就不遺餘力去尋覓。
史蓮喜從參加工作起就是通過不斷的求索和鍛打增強自身的素質,優化頭腦中的觀念,強化作為一個黨務工作者的品位力度。
1968年跨入天津國棉三廠時的史蓮喜還是一個稚氣未退的小姑娘。5年紡織工人的摔打和在工人隊伍中的磨練,她漸漸的成熟了。她不僅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還調到廠團委做起共青團的工作來。由於她的執著,她所負責的廠團委被評為團中央樹立的全國優秀基層團委五麵紅旗之一,而她自己也被評為全國優秀的團幹部。幾年後,她被作為年輕的優秀幹部選調到天津市團委。起初任秘書長,一年後晉升為副書記。
她的經曆就這樣簡單。但簡單卻不平凡。
這簡單而又不平凡的經曆,印刻著她不斷追求的痕跡。
那麽,麵對開發區黨建工作出現的新課題,史蓮喜將做出怎樣的回答呢?
“唯物辯證法表明,世界萬物的矛盾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堅持在普遍性指導下,對具體事物進行具體分析,才能找到符合客觀實際的方法。”
一個古老的話題,卻又掛著晶瑩的新的思辯露珠兒。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經濟建設搞上去,是全黨全國人民的中心任務,也是最大的政治任務。開發區的黨建工作隻有服從服務於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又著眼開發區的特點,才有戰鬥力和生命力。”
史蓮喜這種新觀念幾乎是“一步到位”,誰又說她的心態落差很大呢?
“我所以適應得快,主要是在基層工作過,在機關也工作過,基層與機關的互補,求實精神就強一些,所以到開發區後的感覺找得快,容易進入角色。”史蓮喜這樣回答。
史蓮喜進而形象地說:“開發區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國家開辟這麽一塊區域搞試驗,發展外向型經濟,探索中國的工業如何走向世界的路子,但是我認為也擔負著其他方麵試驗的任務,其中包括黨建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麵。存在決定意識。開發區的現實不允許我們因襲過去的老路,也絕對不能照搬過去黨建工作並且就是在國營企業也已經證實是‘左’的模式。所以,我們毅然決定甩掉包揪,輕裝上陣,在開發區的黨建工作上,另辟蹊徑,蹚出一條新路。”
於是,史蓮喜率領工委十幾員戰將,經過一番“沉下去,浮上來;浮上來,又沉下去”之後,外商投資企業與原國營企業黨建工作5個主要不同點找到了:其一,所有製不同,帶來了企業黨組織地位的不同;其二,經濟管理體製不同,帶來了黨組織的隸屬關係不同;其三,管理方式不同,帶來了黨的工作機構和黨務幹部的設置不同;其四,用工方式和分配方式不同,帶來了外商投資企業黨組織建製的不穩定和黨員流動性較大的特點;其五,價值取向不同,帶來了對思想政治工作態度和用人的不同標準。
這五條差異,不正是五條需要披荊斬棘辟墾的棧道麽?
史蓮喜又揮師向這些“棧道”進軍。
他們辟墾的第一條“棧道”,是建立一套基層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機構。
一叫公開化。在做好宣傳解釋、幫助外商解除疑慮的前提下,公開地建立黨的基層組織,建立思想政治工作機製,公開地開展黨的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
二叫兼職幹。在外商投資企業中,一般不設黨的專職機構。在民主選舉的基礎上,提倡由中方各級行政管理人員中的黨員和黨員工會主席兼任書記。這樣既便於黨的工作、思想工作的開展,同時也避免了與企業生產工作脫節。
三叫工委統一領導。開發區內由三資企業黨組織關係及相應的思想政治工作體係,均隸屬工委領導。這樣一方麵有利於加強領導,另一方麵也有利於工委和區政府機關一起幫助企業協調各方麵的關係。
四叫有章可循。例如製定黨的基層組織建設製度,黨的民主管理製度,黨員生活會,黨員自我學習每季答卷製度,評比表彰先進黨支部和優秀黨員製度等等。
他們辟墾的第二條“棧道”,是緊緊圍繞企業生產經營中心任務開展思想政治工作。
一為“一連四群”。即教育外商投資企業的黨員,要把自己的所作所為同企業的發展昌盛緊密聯係在一起,並且“以開拓進取精神帶動群眾,以若幹實幹精神影響群眾,以無私奉獻精神激勵群眾,以清正廉潔精神贏得群眾”。
二為“你中有我”。一方麵針對某些職工存在的雇傭觀念、一切向“錢”看的思想,進行“當合資企業好員工”的教育;另一方麵,與外商通過充分協調解決職工勞動保險、待業保險、醫療保險、住房基金保險等關係到職工切身利益的問題,極大地調動員工的工作熱情。這樣做,證明經濟中有思想,思想中有經濟,精神與物質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三為“爭光爭氣”。在三資企業中,中外方員工處在一起,由於管理方式、生活方式、意識形態、價值觀念的不同,常會出現這樣那樣的矛盾。他們教育中方員工“四項原則要記住,改革開放走正路,友好合作心有數,國家利益要維護”,並牢記國格人格,為國家爭光爭氣。
他們辟墾的第三條“找道”,是強化外商投資企業中的法製觀念。
一曰“以內貫法”。即要求企業黨組織必須把思想政治工作“始終堅持在國家的憲法和法律範圍內活動”,並通過合法渠道和積極的工作,保證監督《中外合資企業法》、《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外資企業法》三法在企業中貫徹執行。
二曰“軟硬都來”。要使開發區創造一個良好的投資環境,必須既抓“硬件”,又抓“軟件”。堅持法治,就是創造最良好的“軟件”投資環境,外商投資者希望開發區堅持法治,避免人治;而中方員工,也有一個知法、懂法、守法、以法維護自身利益的問題。他們通過不間斷的法律普及教育,以法辦事在中外合資企業中蔚然成風。
他們辟墾的第四條“棧道”,是大殺機關作風和行政化傾向。
一殺“一陣風”。黨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抓抓停停,缺乏係統性和戰略性。
二殺“一刀切”。不看企業實際情況,要求企業黨的工作“齊步走”,內容一個樣。
三殺“一模式”。方法單一呆板,缺乏靈活多樣。
四殺“大呼隆”。一說加強企業黨組織建設,各部門都開會,都布置,千條線穿一根針,為企業增加負擔。
五殺“孤軍戰”。不善於發揮經營管理部門和工會等群眾團體的作用,而是單槍匹馬,不注重協同作戰。
他們辟墾的第五條“棧道”,是適應外商投資企業的特點開展活動。
一是業餘小型。
二是靈活機動。
三是寓教於樂。
四是色彩紛呈。
啊,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的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經過史蓮喜及其同僚們的創作和排練,竟然演出得有聲有色,令人耳目一新。
到目前為止,開發區已開業的近300家外商投資企業中,已有黨員600多人,建立黨支部77個(包括聯合黨支部),黨組織的覆蓋率高達69.44%,這些黨組織和黨員充分發揮著戰鬥堡壘作用和先鋒模範作用。近兩年,有13個外商投資企業黨支部被評為市、區級先進支部,74名黨員被評為市、區級優秀黨員,還有一大批員工被評為建功立業的先進個人。
史蓮喜,從一個普通女工成長起來的優秀黨務工作者,向筆者談起她的求索,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誇張的渲染,也沒有故弄玄虛,她的言談話語,就像她的外表一樣,質樸而真實。
莊子曰: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
不是麽,丹漆不文,白玉不雕,渾金不煉,至美素璞,物莫能飾。
史蓮喜正具有這種樸素的光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