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許多海外投資者對中國的投資環境發生抱怨,西方駐華機構,紛紛向國內發回有關中國投資環境的評估性報告,其中某發達國家駐中國大使館為其政府提供的一份對華投資報告與美國駐中國大使館商務參事喬治·黎為其政府提供的報告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前一份報告指出:
海外投資沒有大量投入中國的原因在於,雖然7年來中國的投資環境有了許多改善,但比起鄰近國家和地區的投資環境來還差得很遠。
這些鄰近地區包括香港、新加坡、南朝鮮和台灣,這幾條“小龍”,不管從他們的經濟還是從經濟合作與發展中國家角度,都是與中國構成爭投資和資金的競爭對手。
下麵的事例說明,競爭是強烈的。
一家美國投資者想在中國生產計算機產品,中方提出的條件是:
(1)預先投入現金250萬美元;
(2)由美方負責所有從美國到中國的設備技術轉運費用;
(3)生產在一年以後才可能開始。
這家美國投資者為這些條件嚇得止步不前,轉向香港,一周時間就達成了交易。
(1)不用預投錢;
(2)不用從美國運進設備技術。
結果:隻用了3個月時間,不僅合作成功,而且產品進入了市場。
教訓:中國要想從香港和其他競爭者那裏把海外投資吸引過來,一定要對投資環境做實質性的改善。
●後一份報告指出:
天津開發區給人印象最深的特點是,管理人員年輕開明,懂得開辦經濟開發區的總的目的,他們不想通過勞動、土地、建築、房屋等輔助服務收費來榨取海外投資者的錢財。
天津開發區的投資環境比得上中華人民共和國現有可以提供的最好的條件,即蛇口工業區的投資環境。也許其最好的表示為:盡管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內取得了很大的成績,開發區高級管理者最先對我們講的是:“我們知道我們的投資環境有許多問題,請告訴我們,美國企業需要什麽?請告訴我們,如何改善開發區。”開發區的高級管理者也是容易見到的。參觀時,商務專員由開發區總公司總經理整整陪同了兩天,和主任談了3小時。對比起來,盡管我們去深圳多次,卻很少出了外事辦的圈……
在中國談判的困難眾所周知。但是合同簽字後又怎麽樣呢?以天津開發區為例,人們向我們講述了兩件事。其中一個是某外國投資者準備了10個問題去找管委會主任,所有10個問題都在一個半小時的會見中解決了。如一個問題是一個企業要從天津市裏遷到開發區,這位外國投資者要花16000元人民幣。主任說,很明顯,這不是開發區的責任。但他還是同意付一半的費用。
另一個事例是:一位投資者抱怨說他需要熱能,即使是夏天,生產也要用。如果動用開發區的全部供熱係統來為這一個項目服務,顯然不太經濟。那麽,開發區管委會還是同意給這個企業建一個供熱裝置,由開發區花錢。
講完這些事後,管委會主任引用了一個中國的諺語來表達他管理開發區的哲理:“人狠不纏,酒烈不喝”。就是說太橫的人沒人來找,酒太烈了沒人願喝。
上述兩篇對比鮮明的報告也許仍屬於外國人的一家之言。但無獨有偶,1986年8月23日《美國之音》電台在“論中國的投資環境”節目中,也專門評論了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評論說:“在中國的上海及其他地方的外商沒事幹或準備撤退的時候,天津開發區卻外商濟濟,熱烈洽談項目,是一個充滿希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