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中國的文學舞台上,有一些與眾不同的特殊演員,他們以瘋和狂,多為世人耳熟能詳。這些人,有的出現於小說,有的生活於現實,有的播名於傳說。猶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每人都在自己所處的時代,進行了一番瘋瘋癲癲的精彩表演。雖然表演時間長短相差甚殊,但都是活靈活現,淋漓盡致,無不博得時人的喝彩,也大大地豐富了後人的諧趣。
但他們多非真瘋真狂,而是在被迫害的情況下蒼白無力的對抗,在受壓抑狀態下發自內心的泄憤。在中國古代曾有箕子諫紂不果,乃披發佯狂而為奴,遂隱而鼓琴以自悲的記載,又有躬耕以食、佯狂不仕的楚狂人接輿之傳說。魏晉時代,時局動蕩,政治高壓,社會墮落,文人名士朝不慮夕,放浪形骸、裝瘋賣傻就成為他們用以掩蓋心誌的障眼法。竹林七賢中的阮籍是其中的代表。
前些年在中央和地方播放的電視劇中,曾出現了一個嬉皮笑臉、滑稽可愛的瘋僧形象,這部《濟公》電視劇在全國各地播映,給千家萬戶帶來了陣陣歡笑聲。鞋兒破,帽兒破,身上的袈裟破。你笑我,他笑我,一把扇兒破的主題歌,更是不脛而走,一曲小調被人們到處哼唱,調皮的孩子還能惟妙惟肖地當眾表演,足見人們對濟公的喜愛。
在仿效濟公的後人中,有一位明人徐文長,也是傳聞中的狂人。被稱為奇才的徐文長,本可以將其無與倫比的才華,盡情揮灑於越中山水,但卻被無知無情的社會棄之於荒野,且一再無端地受到打擊。因此,借一時的失常轉為故意的喜怒無常,從而得以痛快淋漓地痛罵人間,揭露世態。徐文長的名氣很大,特別在江浙一帶,幾乎是婦孺皆知,不過前輩的南宋僧人濟公,知名度還在他之上。
一位是宋朝的貧僧、活佛,一位是明代的窮儒、奇才,他們一前一後昂昂然地走在曆史的大道上,一顛一狂笑嘻嘻地演出於街巷的廣場上。他們何以鬥膽地不斷製造新聞,敢與帝王將相爭奪曆史舞台,又以何種魅力贏得山民野夫的世代喜愛呢?
貧僧和窮儒的共同特點是:不畏權勢,為民說話。然而在那樣的年代,以一個和尚、一介布衣的身份,又如何能公然抗上呢?於是裝瘋賣傻、嬉笑怒罵,成了他們相繼祭起的法寶。這一奇招還真靈,居然掩護和幫助他們一次又一次地戰勝邪惡和困難,他們也就理所當然地受到人們的感激和敬愛。不過人們在讚賞其絕招和才智、感激其愛心和善行的同時,又有多少人能體會到其在嬉笑中的痛苦,理解其在怒罵中的悲哀呢?
活佛和奇才的又一共同愛好是:見酒如命,醉酒顯靈。正像李白鬥酒詩百篇那樣,濟公往往在酩酊大醉中顯示靈性,施展本事,如他所言:貴王侯,要我超度生靈,莫不篩出來,任我口腹貪饕;大和尚,要我開題緣簿,莫不沽將來,任我杯盤狼藉。徐文長也是在醉態中靈性逸飛,遐思無限,一揮而就驚世之作。二人還對自己的嗜酒貪杯寫下多首酒詩:
何須林景勝瀟湘,隻願西湖化為酒。和身臥倒西湖邊,一浪來時吞一口。
(濟公《飲酒》)
醉傲風顛卒未休,杖頭明月冠南州。轉身移步誰能解,雪履蘆花十二樓。
(濟公《醉傲》)
今日與君飲一鬥,臥龍山下人屠狗。雨歇蒼鷹喚晚晴,淺草黃芽寒兔走。酒深耳熱白日斜,筆飽心雄不停手。
(徐渭《與言君飲酒》)
不去奔波辦過年,終朝酩酊步顛連。幾聲街爆轟難醒,那怕人來索酒錢。
(徐渭《醉人》)
流傳廣遠的濟公與徐文長的故事,記載於正傳野史,流傳於街頭巷尾,真真假假,虛虛實實。然而兩者的真偽虛實程度卻是顯然有別:徐文長是肉胎凡身,其人其事在地方誌上記敘得清清楚楚,即使傳聞有訛,也不難辨明糾正。而濟公則不然,傳說他是羅漢轉世,活佛現身,其人其戲並非都在人世間表演,對於他的生老病死,來蹤去跡,難以真實地捉摸和確切地把握。
二
有關濟公活佛的故事,自南宋時代起就在民間流傳,後來通過說書人的話本說唱,內容逐漸生動豐富,形象也愈來愈神化。然而仙在哪山?佛來何處?對濟公的身世家史,鮮有人知,也少有人問。尋根究源,還要從浙江台州天台山說起。
以佛宗道源,山水神秀而遐邇聞名的天台山,蘊涵古、幽、青、奇四大特點而集諸山之美,閱盡儒、道、釋、仙千古人物而稱浙東之絕。在天台山下的永寧村內,有一世代信佛的李姓人家。主人李茂春為人樂善好施,平生疏財仗義,與妻子王氏舉案齊眉、相敬如賓,在鄰裏廣有人緣。然而這麽一位好人,年近不惑卻無子嗣。一天,夫妻二人到天台山國清寺拜佛求子,在羅漢堂第十七尊羅漢(即降龍羅漢)前燒香時,忽見神像內蓮台墜地。求佛回家之後,王氏果然懷孕,並於南宋紹興十八年(1148年)生下一子,取名修元。
嬰兒誕生,不僅給李家帶來歡樂氣氛,而且竟出現了滿院紅光,一片異香。孩子生得眉清目秀,十分可愛,隻是啼哭不禁,無法製止。後來國清寺方丈性空長老來到李家,抱過孩子,撫摸著他的頭頂說:莫要哭,莫要笑,你的來曆我知道。你來我去兩拋開,省得大家胡倚靠。說來奇怪,孩子仿佛聽懂其意,立時止哭,於是性空就收下了這個寄名徒弟,取名李修緣。
李修緣生性聰敏,誌向遠大,自幼做著金榜題名的科舉夢。少年時他曾就讀於村北赤城山瑞霞洞,受到釋道二教的熏染。18歲那年,修緣的父母雙雙患急病,不出三日相繼撒手人寰,他在借宿的靈隱寺中接到噩耗,萬念俱灰,索性就在靈隱寺落發了,為他剃度的是瞎堂慧遠禪師。修緣自此開始誦經學道,慧遠為他取了法號道濟,於是佛門因此出現了一位名聲和影響空前的活佛濟公。
道濟入寺之後,不喜念經,難耐打坐,經常和那些頑童廝混在一起玩耍嬉戲。他又不遵佛門清規戒律,穿著破衣破帽手持破扇,嗜酒吃肉。因其行為放蕩不羈,為僧眾所不容,上告到慧遠,沒想到慧遠卻說:佛門之大,豈不容一顛僧!當慧遠圓寂後,道濟被迫轉到淨慈寺,先是替人念經兼為火化工,後來升了書記僧,卻依然瘋癲如舊,有詩《贈馮太尉》自述道:
削發披緇已有年,唯同詩酒是因緣。坐看彌勒空中戲,日向毗盧頂上眠。撒手須能欺十聖,低頭端不讓三賢。茫茫宇宙無人識,隻道顛僧繞市廛。
原來濟公被長老點醒了靈性,悟徹了自己的本來源流,恐被世人看破,假作顛狂,掩人耳目。但世人多無覺察,隻認做他瘋顛,遂叫他做濟顛。濟公搖動著一把破蒲扇,趿拉著一雙破鞋子,大展佛家之道,以時意指點世人,專打人間不平,做了一係列戲佞懲惡、除暴安良、扶困濟危等大快人心之事。其中如濟公出世、小濟公芥菜葉潑水救淨寺、利濟橋、棒打壽聯、赭溪救童、修緣出家等故事,飛來峰、古井運木、戲弄秦相府等傳說,千百年來一直流傳於天台、杭州一帶,膾炙人口,家喻戶曉。
杭州靈隱寺前原來有個村莊,百姓長期在此安居樂業。一天濟公急急忙忙奔進村子,大呼一座山峰即將飛來,叫大家趕快離開。村裏人以為濟顛又在尋開心,誰也沒理會他的話。就在此時忽見濟公突然衝進一戶辦婚事的人家,背起正在拜堂的新娘子就跑。見和尚搶新娘,村人就都呼喊著追出村口。正在追趕之際,刹那間風雨大作,天昏地暗,轟隆隆一聲巨響,一座山峰飛降靈隱寺前,壓沒了整個村莊。這時人們才明白濟公搶新娘是為了拯救大家,這座山峰也被稱為飛來峰。
一天,濟公正在與人棋盤鏖戰,忽然心血來潮,感覺到當朝秦相正派人拆靈隱寺的大牌樓,立即起身趕去。來到寺前,果不其然,秦相府四位管家正在準備拆牌樓,將此木料用於給秦相修大花園。濟公走上前去,先是一通調侃,說他負責看管的一家尼姑庵裏藏有大量的好木料,可以奉送秦家,隻要賞他幾文銀買條褲子就行了。當幾個家夥信以為真、樂不可支時,濟公卻一變態度,義正辭嚴地訓斥道:回去告訴你們大人,他官居相位,位列三台,理應行善積德,何以無故拆毀佛地?我老人家不準,誰敢動手!四位管家一聽,怒不可遏,揮拳就向濟公打去。濟公也毫不客氣地施展佛法,使他們懵頭轉向,自相廝打,他自己則在一邊坐山觀虎鬥,作壁上觀。看到他們彼此拳腳相加,個個傷痕累累,才饒了他們。
秦相聽說此事,勃然大怒,派五百兵士包圍靈隱寺,揚言要捉拿濟公,同時又派土木工匠拆大牌樓。誰知濟公又施展佛法,捉弄了工匠,還戲耍了兵士。最後在幾個班頭的央求下,為使他們得以交差,濟公才隨他們來到相府。在秦相麵前,濟公立而不跪,氣得秦相拍案大叫:好大膽的瘋僧,不借木料也罷,為何施邪術打我管家,從實招來!然而濟公卻理直氣壯,反唇相譏:你居然有臉問我,請問你官居相位,為何拆毀我佛地?並轉身命令分列兩旁的秦家家人和軍卒道:把他拉下來,給我打四十大板再說!罪犯審官,把秦相臉都氣歪了,下令手下狠打濟公,不料又與以前一樣,在濟公施展佛法後,出現了秦家人對打的局麵,最終一個個鼻青臉腫,竟連秦相也未得幸免。當秦相及其仆從終於認識到濟公的法力和神通後,誰也不敢再提拆牌樓的事了。
臨安城內還盛傳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就是濟公嚴懲了臨安四霸之一、秦相的內弟王勝仙。人稱花花太歲的王勝仙,整日遊蕩於街市,尋花問柳。一天偶遇絕色女子周氏,就決意把她弄到手,於是指使手下爪牙誣告其夫為盜賊同夥,使之下獄,又將周氏騙至王府。周弟周堃聞訊前往救姐,由於寡不敵眾,與周氏一起被圍困於樓閣。當濟公得悉此事後,遣弟子喬裝打扮前去搭救,又施佛法讓樓閣在勁風烈火中化為灰燼。在濟公的幫助下,周氏姐弟及其丈夫先後獲救,而同時又造成了周氏姐弟與樓閣同歸於盡的假象。
本性難移的王勝仙,這天見到美人梅碧環,又頓起邪念,強行迎娶。為此,梅家兄妹一籌莫展,惟有痛哭不已。濟公弟子趙斌聞訊後將此事告訴師父,請求相救。於是濟公首先設法讓梅家兄妹遠走高飛,爾後又用佛法將梅家一隻白狗扮成新娘,坐入轎中抬至王府完婚。就在洞房花燭之夜,白狗原形畢露,獸性大發,咬傷王勝仙,給了他一次嚴懲。
可以相信,曆史上曾經存在過一位好和尚濟公,在一生中做過不少安良除暴的好事,因此他當之無愧地受到後人的頌揚。隨著頌揚的音調不斷升高,濟公的形象也漸漸被幻化,終於登上了蓮花寶座,從濟公和尚變成了濟公活佛。如果從一本本傳抄於世的《濟公傳》中濾去大量道聽途說的水分後,還能沉澱下多少真實的墨跡呢?
濟公懲惡勸善、專打不平的故事流傳了千百年,然而即使在古城臨安,權貴橫行、歹徒作惡的行為也從無一天銷聲匿跡。濟公做了幾件讓民眾痛快高興的事,已著實值得人們讚揚和記憶了,我們又豈能奢望一個僧人做出多少轟天烈地的大事業!
悠悠千年,數不盡的誤區,說不清的敗筆,相形之下,濟公的靈光不過是杯水車薪了。而古今奇案,積重難返,更非濟公的佛法所能解決的。看來,我們不能對這位顛僧寄予太大的期望吧!
三
應當為濟公記一大功的,是他為守護和修建西湖名寺淨慈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
一天,濟公走到靈隱寺拜望印鐵牛長老,不料印長老聽說他是瘋子,閉門謝客,因而惹惱了濟公,於是他題了一首《嘲靈隱寺印鐵牛》詩譏誚印長老:
幾百年來靈隱寺,如何卻被鐵牛閂!蹄中有漏難耕種,鼻孔撩天不受穿。道眼何如驢眼瞎,寺門常似獄門關。冷泉有水無鷗鷺,空自留名在世間。
印長老讀後,十分生氣,就上書給臨安趙太守,請求他將淨慈寺外兩旁鬆樹盡行伐去,以破該寺風水。趙太守輕信讒言,果然帶了人來砍樹,淨慈寺德輝長老獲訊後,非常著急,對濟公說:這些鬆樹乃一寺風水所關,若盡砍去,眼見得這寺就要敗了!濟公說:長老休慌,趙太守原非有心,不過受讒而來,說明道理,自然罷了。遂出寺門,迎接太守,並做了自我介紹。趙太守見了濟公,很不高興,說:聞你善作詩詞,譏誚罵人,我今來伐你的寺前鬆樹,你敢作詩譏誚罵我嗎?濟公回答說:不敢。隻因世之人有可譏可誚,方敢譏誚之;人有可罵,方敢罵之。有如太守,乃堂堂朝官,又是一郡福星,不僅使百姓受惠,連草木也沾恩,小僧頌德不遑,焉敢譏誚?太守來此伐樹,小僧寫有一詩,為草木求餘生,望相公垂賞。說罷,將《贈趙太守》一詩呈覽。趙太守接過來一看,詩雲:
庭鬆百尺接天高,久與山僧作故交。滿枝枝柯千載茂,獨憐刀斧一齊拋。
窗前不見龍蛇影,屋畔無聞風雨號。最苦早間飛去鶴,晚回不見舊時巢!
太守低回吟詠,愛不釋手,便對濟公說:原來你是有學問的高僧,本府誤聽人言,幾乎造下一重罪孽。於是命砍樹的人回去,自己留於寺中與濟公吃齋交談後方欣然告別。德輝長老十分感激濟公,想表示一番謝意,但濟公卻早已不知去向。
淨慈寺內壽山福海的藏殿需要修整,德輝長老知道濟公在社會上甚有名望,與朝官又有交往,就請他幫忙募捐三千貫錢。濟公滿口答應,保證三日內完成,但要長老請他一醉,於是長老親自陪同濟公飲酒,濟公喝得酩酊大醉。翌晨,濟公拿了化緣簿去見毛太尉說:敝寺有座壽山福海的藏殿,原來甚是興旺,不意年深日久,盡皆倒塌,以致荒圮。今長老要發心修造,委我募化,在三日內須得三千貫錢,方能成功。你想我一個瘋癲和尚,哪裏去化?想到太尉與我有些緣分,求太尉盡力促成。說著便取出化緣簿遞給太尉。太尉聽後,認為濟公的瘋病又犯了,三日內如何募得三千貫錢?因此堅決不收化緣簿,但濟公全然不管太尉是否情願,丟下化緣簿,頭也不回地徑自走了。回寺以後,濟公就到禪堂睡大覺,一連兩日,別無動靜,眾僧都認為他吹大牛,騙一頓酒肉罷了,隻有長老仍對第三日寄予期望。
到了第三天,毛太尉入朝隨駕,一個內侍召他入內宮見太後。他叩見太後,太後告訴他,昨夜夢見一金身羅漢,囑她化三千貫錢修建淨慈寺壽山福海的藏殿,並說化緣簿在毛太尉家裏。毛太尉聞言,驚伏在地,並說明原委。於是太後決定取出宮藏脂粉銀三千貫,化捐造殿,並親自去淨慈寺行香,認一認金身羅漢。此時寺內眾僧正在竊笑和議論濟公說謊騙酒之事,忽然佛殿內鍾鼓齊鳴,濟公大叫:快接施主!正當大家都以為濟公發瘋,長老感到莫名其妙之時,早有門公飛跑進寺,報道:外門有黃門使來說,太後娘娘要到寺進香,鸞駕已在半路,快去迎接!眾僧這才恍然大悟,在長老率領下,急忙到山門外跪接太後。
太後令毛太尉將三千貫錢當場交付長老,說道:本宮此來,雖為功德,其實也想要認認這位托夢的羅漢。長老一聽,感到不知所措,因為寺內並無羅漢。太後又說:羅漢臨凡,安肯露相,你可將五百僧人,盡聚集來我看,我自認得。長老奉命辦事,眾僧繞殿念佛,一個個從太後麵前走過。濟公不顯山水地夾雜在隊伍中,剛走到太後麵前,太後一眼就認出了他。盡管濟公一再申明自己是個瘋癲窮和尚,並非羅漢,但太後卻一口咬定,對他說:你在塵世中混俗和光,自然不肯承認,但你讓本宮施了三千貫錢,卻將何以報我?濟公答應給太後翻個筋鬥,一麵說,一麵就頭向地,腳朝天,一個筋鬥翻轉來。由於他未穿內褲,袈裟一翻,下身暴露無遺,眾嬪妃宮女見了,都掩口而笑。這一荒唐無禮的舉動,引起近侍內臣和長老和尚們的恐慌,要是太後動怒,罪責難逃。不料太後十分平靜,說:此僧何嚐瘋癲,實是羅漢。他這番舉動,是祈保我轉女成男之意,盡是禪機。再尋找濟公時,早已不知所向。這時眾僧才信服長老所言,認識到濟公絕非凡人。
嘉泰四年(1204年),淨慈寺大殿因火而毀,鬆少林長老請濟公籌劃募緣重修,並應允給濟公酒肉招待。濟公酒醉之後,文思如湧,揮手寫下一篇《重建淨慈寺疏文》,文曰:
伏以大千世界,不聞盡變於滄桑;無量佛田,到底尚存於天地。雖祝融不道,肆一時之惡;風伯無知,助三昧之威。掃法相,還太虛,毀金碧,成焦土。遂令東土凡愚,不知西來微妙。斷絕皈依路,豈獨減湖上之十方;不開方便門,實已缺域中之一教。
即人心有佛,不礙真修;而俗眼無珠,必須見像。是以重思積累,造寶塔於九層;再想修為,塑金身於丈六。況遺基尚在,非比開創之難;大眾猶存,不費招尋之力。倘邀天之幸,自不日而成。
然工興土木,非布施金錢不可;力在布施,必如大檀越方成。
故今下求眾姓,蓋思感動人心;上叩九閽,直欲叫通天耳。希一人發心,冀萬民效力。財聚如恒河之沙,功成如法輪之轉。則鍾磬複震於虛空,香火重光於先帝。自此億萬千年,莊嚴不朽,如金剛天人,神鬼功德,記於鐵塔。謹榜。
疏文寫得生動微妙,掛於山門之上,過往行人讀後無不讚賞,天天有人送來布施。過了幾天,濟公要長老叫人用上好的錦箋紙,端端正正地將榜文謄錄一遍。長老不解其意,但還是叫人抄下。恰好抄完,隻見門人來報,說皇上派李太尉來要榜文閱覽。原來皇上夜夢淨慈寺山門前一道榜文,字字放光,榜文之詞記憶不準,特派太尉索取。由於長老已準備了一篇榜文,太尉十分欣喜,隨即回朝上報皇上。次日太尉領了皇上聖旨,押送三萬貫錢到寺,募捐造殿。
有了足夠的錢財,卻必須去四川購運大木,這又難住了長老,長老隻好再央求濟公幫忙。濟公一口答應,又由長老請他美酒佳肴,大吃大喝一頓之後,醉倒在床,一睡竟三天不起。眾僧見濟公毫無動身去四川之意,又開始懷疑他騙吃騙喝,並無真心。誰知睡到第三天,濟公忽然醒來,大叫道:大木來了,快吩咐匠人搭起鷹架來扯!眾僧均認為他說夢話,無人理睬。不得已,濟公隻好麵稟長老。長老也覺得詫異,濟公解釋道:弟子愁大木路遠,若從江湖搬運,恐怕費力費時,故從海上運來。又見大殿前的醒心井與海相通,就將眾木都運到井底下來了,隻要搭起架子,即可扯上。長老聽了,不得不信,吩咐監寺快搭鷹架。監寺勸長老不要聽信瘋僧胡言,興師動眾,白費工夫,被長老嗬斥後,才不得不在井上搭起兩座大架子,四麵用轉輪收繩索,索上掛有鉤子。
萬事俱備,隻欠東風,但滿滿一井水,毫無異樣的動靜。於是眾僧又七嘴八舌地議論濟公,弄得長老也懷疑起來,詢問濟公大木幾時可到?濟公說:隻在三五日內。長老若是要緊,須再買一壺來請我,包管明日就到。當天濟公喝得爛醉如泥,對人們的冷嘲熱諷一概不聞不問,蒙頭睡覺去了。次日一早,濟公對著滿寺大叫:大木來了,大木來了,快叫工匠來扯!然而竟無一人理會。長老命監寺糾集工匠去井邊扯木,監寺無可奈何地來到井邊一看,哪有半點木頭影子。為讓長老難堪,他請長老自己去瞧,及至長老走到井邊,低頭一看,一段一二尺長的木頭已露出水麵了。天下果然有此奇事,監寺和眾僧又一次領會到濟公的神通廣大。就這樣,從井中扯上來六七十株四川大木,終於建成了淨慈寺的大殿。
四
這位號稱湖隱、方圓叟的窮和尚,鞋兒破,帽兒破,身上的袈裟破,手中的扇兒破,形貌似丐似氓,舉止非僧非道。然而泰山怎能丈尺,海水豈可鬥量,濟公實際上是一位學問淵博、行善積德的得道高僧,被列為禪宗第五十祖,中國佛教禪宗五家七宗之一的楊岐派第六祖。在這位神僧身上,既得佛教禪宗之說的承傳,又受道家隱逸之風的影響,還沾有民間遊俠之豪氣的色彩,從而使他在眾多的佛門弟子中獨樹一幟。
濟公平生喜山愛水,自得其樂地徜徉於山水之中,遊履所至,揮毫題墨。他寫得一手好詩文,文詞雋永,語言諧謔,撰有《鐫峰語錄》十卷,並有很多詩作收錄在《淨慈寺誌》、《台山梵響》中。台灣著名學者南懷瑾對其四首《無題》的詠唱西湖絕句和臨終偈語尤其讚賞,說道:若以詩境而論詩格,他與宋代四大家的範成大、陸放翁相較,並無遜色。
幾度西湖獨上船,篙師識我不論錢。一聲啼鳥破幽寂,正是山橫落照邊。
湖上春光已破慳,湖邊楊柳拂雕闌。算來不用一文買,輸與山僧閑往還。
出岸桃花紅錦英,夾堤楊柳綠絲輕。遙看白鷺窺魚處,衝破平湖一點青。
五月西湖涼似秋,新荷葉蕊暗香浮。明年花落人何在?把酒問花花點頭。
遊戲人生,顯靈救世,濟公快快活活、瀟瀟灑灑地活到60歲開外。一日,忽而厭世,遂作病容。鬆少林長老前來探望,問道:濟公,你平日最健,為何今日一旦如此?濟公笑而不答,信口吟下一首《西歸口頌》:
健,健,健,何足羨!隻不過要在人間扯門麵。吾聞水要流幹,土要崩陷,豈有血肉之軀,支撐六十年而不變?棱棱的瘦骨幾根,癟癟的精皮一片,既不能坐高堂,享美宴,使他安閑;又何苦忍饑寒,奔道路,將他作賤?況真不真,假不假,世法難看;且酸不酸,鹹不鹹,心情已厭。夢醒了,雖一刻也難留;看破了,縱百年亦有限。倒不如瞞著人,悄悄去靜裏自尋歡;索強似活現世,烘烘的動中討埋怨。靈光既欲隨陰陽,在天地間虛行;則精神自不肯隨塵凡,為皮囊作楦。急思歸去,非大限之相催;欲返本來,實自家之情願。咦,大雪來,烈日去,冷與暖,弟子已知。瓶幹矣,甕竭矣!醉與醒,請老師勿勸。
救過許多世人,做了一生好事,但濟公卻把人生看得十分平淡。富貴原是身外之物,生死也是宇宙之律;在有生之年,助人為幸,知足自樂,與世無爭。濟公在其自知之明的時日和獨得之秘的地點,快活自在和瀟灑自如地走到了生命的終點。在離世前,濟公從容地做完了該做的事後,就端坐在禪椅上,叫人取來筆和紙,寫下一首《辭世偈言》:
六十年來狼藉,東壁打倒西壁。於今收拾歸去,依然水連天碧。
濟公走了,俗壽六十。骨灰歸葬之地並非他曾不遺餘力地守護和修建的寶刹淨慈寺,而是宋時稱為濟祖塔院的虎跑寺塔,濟公殿、濟公塔院就坐落於此。
位於南屏山慧日峰下的淨慈寺,濕紅映地,飛翠侵霄,是西湖四大叢林之一。它始建於五代後周顯德元年(954年),是當時吳越王錢弘俶為供奉西湖南山佛教開山祖延壽禪師而建。濟公入寺為僧其間,淨慈寺一派繁盛興旺,與靈隱寺並稱南北兩山之最,當時詩人楊萬裏曾在此寫下著名的七絕《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明太祖洪武年間(1368~1398年),淨慈寺內掛起了一口重約兩萬斤的巨鍾,每當夕陽西下,暝色蒼茫,鍾聲咣當,遠播南屏空穀,回蕩西湖暮靄。由於南屏山上多空穴怪石,鍾聲經石穴回蕩互激,傳播到十餘裏之外。康熙皇帝以目品西湖十景,均廣建庭閣,也在淨慈寺寺門外建一碑亭,上刻南屏晚鍾四字。末代散文家張岱的《西湖十景·南屏晚鍾》詩雲:
夜氣滃南屏,輕嵐薄如紙。鍾聲出上方,夜渡空江水。
不過,遊人來寺一遊,多非聽鍾,而是為了一睹濟公神采和一瞻濟公遺跡。在大雄寶殿西側有濟祖殿,這是淨慈寺最具傳奇色彩的殿堂,殿內供奉著濟公的一幅畫像,係竹禪和尚所繪。最高明的畫師也終究未能把濟公畫活,然而竹禪和尚卻以其神筆留住了濟公的一雙慧眼。站在畫像前,那雙慧眼總是緊盯著你,跟隨著你,目送著你,讓你感到濟公活佛與你同在,伴你同行,保佑你一路平安,祈願你一生放心。
留存於淨慈寺中的濟公遺跡,當數那口古老的醒心井。當年工匠從井中提木時,一根又一根地往上提,到第七十根時,有人喊了聲夠了,最後一根已露端頭的大木就再也提不上來,永遠留於井中了。這口井被後人稱為神運井,又叫運木古井。
一雙慧眼、一口古井,使人們在想起濟公可愛的童心和風趣的顛跡時,仿佛仍能感受到他濟世的佛心和助人的愛跡。濟公在淨慈寺坐化以後,是否在天上成了正果,人們不得而知;然而在人間天堂的杭州,濟公卻是民眾心中的神和西湖水中的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