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昔年讀中學時,一次語文老師布置了一篇作文,題目是一本書的讀後感。其時我恰好看完《說嶽全傳》,對嶽元帥崇拜得五體投地,於是就不假思索地選了這本書,並且幾乎是文不加點地寫下了一篇題為盡忠報國的作文。寫完後自己反複閱讀檢查,頗以無一字可改而自鳴得意。
大大出乎我意料的是,我的這篇作文竟被列為全班倒數第一!老師說,問題就出在政治立場上,嶽飛盡忠報國,他為誰盡忠?報的什麽國?要知道他是為皇帝賣命的呀!他抗金是為了維護封建王朝,他鎮壓農民起義,更把自己推到了革命的對立麵,成了曆史的罪人。好一通嚴辭訓斥,說得我麵紅耳赤,腦袋像是灌滿了漿糊,混沌而麻木。
小時候的事,由於頗受刺激,迄今記憶猶新,連這位忠良後代的語文老師名字也牢記於心。自從那一次訓話後,我就對嶽飛無端地起疑,產生了成見。嶽飛也真不幸,生前蒙不白之冤,死去800多年了,竟還得受屈。
多少年過去了,直到今天,當我訪謁嶽王廟的時候,仍然懷著一種歉疚之情。盡管隨著歲月的流逝,這種歉意已變得淡淡的了。
嶽王廟坐落在西湖北岸、棲霞嶺南麓,是一座巍峨莊嚴、氣象萬千的恢宏建築。跨進大廟的重簷頭門,穿過門樓,踏過參天古木蔭翳的寧靜甬道,進入肅穆的大殿,仰頭即見嶽飛坐像。這座4灡54米高的嶽飛坐像是1979年重修的,頭戴紅纓帥盔,身披金甲紫袍,左手按劍,右手握拳,嶽元帥終於再現了昔年的英姿。深沉而無絲毫悲哀的炯炯目光,英武而令敵軍喪膽的凜凜威風,瞻仰嶽公,誰不肅然起敬?緬懷史事,令人涕淚交流。坐像頂端高懸的仿嶽飛手書還我河山,宛如黃鍾大呂,縈回殿宇,激蕩人心。而壁上由明代洪珠所書的盡忠報國四個大字,使景仰的人們想起少年嶽飛的誌氣,也使我憶起我在少年時代的稚氣。
從廟的西側,我隨不絕如流的遊人走過精忠橋,去朝拜嶽飛墓。通過石翁仲、石獸等儀衛守護兩側的墓道,迎麵就是一代驍將嶽飛的長眠之地。在森森古柏交柯下的嶽飛墓,墓碑題宋嶽鄂王墓。嶽飛曾官任樞密副使,鄂王是在其蒙冤遇難六十三年後,宋寧宗授予的追封。嶽飛墓左側是長子嶽雲墓,墓碑題宋繼忠侯嶽雲墓,繼忠侯也是追封。墓旁一對石望柱,留存了古人的一副名聯:
正邪自古同冰炭,毀譽於今判真偽。
墓前兩側的鐵柵欄內,跪放著赤裸上身、反剪雙手的秦檜及其妻王氏、爪牙張俊、萬俟等一女三男,他們是殺害嶽飛的元凶。跪像背後的闕柱上,也有一副名聯: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
嶽飛冤死,南宋無道,引起一代代後人的義憤,引出一篇篇詩文的痛訴。然而,民眾的義憤從來不能影響統治階級的決策,而詩人的痛訴對於昏君佞臣來說,無非是隔靴搔癢,又有何用?嶽飛遇害後百餘年,由於昏聵的宋理宗寵信荒淫無恥的奸相賈似道,一個本來就千瘡百孔的南宋國家被弄得更加岌岌可危。積重難返,病入膏肓,苟安於江南的南宋朝廷,真正進入了風燭殘年。對時局的憂慮,對英雄的緬懷,同朝詩人林泳來到嶽飛墓前,痛悼英魂,揮淚墓前,低吟一曲《嶽武穆王墓》:
天意竟如此,將軍足可傷!忠無身報主,冤有骨封王。苔雨樓牆暗,花風廟路香。沉思百年事,揮淚灑斜陽。
不久,南宋告亡。宋亡後,元代畫家、詩人趙孟頫前往杭州拜謁嶽飛墓,這位出身宋朝宗室而後效勞元朝廷的不幸文人,懷著悲憤和內疚的心情寫下《嶽鄂王墓》一詩,詩雲:
鄂王墓上草離離,秋日荒涼石獸危。南渡君臣輕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勝悲。
憑吊嶽飛的詩詞,在明清兩朝綿綿不絕,從無間斷,而其中堪稱白眉之作的,則是明初詩人高啟的一首悲壯蒼涼之作《嶽王墓》:
大樹無枝向北風,千年遺恨泣英雄。班師詔已來三殿,射虜書猶說兩宮。每憶上方誰請劍,空嗟高廟自藏弓。棲霞嶺上今回首,不見諸陵白露中。
二
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有一首壯誌淩雲、氣吞山河的愛國名篇,曾多少次在民族和國家生死存亡之秋,被誌士低沉吟誦,被猛夫高聲歌唱。這一曲激勵人心、鼓舞鬥誌的詞作,從南宋紹興年間唱起,一唱就唱到20世紀的抗日戰爭,直到今天還廣為流傳。這首傳誦千古的《滿江紅》詞,是嶽飛在連年征戰途中、戎馬倥傯之際,麵對山川,遙望中原,懷著對祖國深沉的愛,對敵寇強烈的恨,大書大筆,一揮而就的:
怒發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裏路雲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誌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記得第一次吟讀這首《滿江紅》時,那股熱血,那番激情,使我受到強烈的震撼和感染,仿佛置身於抗日戰爭中,高唱《義勇軍進行曲》去奮勇殺敵,又好像在中國人民誌願軍戰歌的激昂旋律中,奔赴朝鮮戰場。
一員武將,寫下如此驚世傑作,使多少文人自歎弗如。曆史上金戈鐵馬、南征北戰的將士又何止成千上萬?但是能吟唱《滿江紅》那樣雄渾激越詞曲的,又有幾人?這的確不是一位等閑之輩能吐出的豪放之詞。嶽飛能做到這一點,其中一個重要的也許是根本的原因,就是嶽飛揮毫創作《滿江紅》的時候,不僅匯聚了他的才思,而且凝注了他自幼就立下的報國之誌。
嶽飛於宋崇寧二年(1103年)出生於相州湯陰(今河南湯陰)一戶農家。據說他出生時,有一大鵬鳥飛到他家屋頂,鳴叫不止,故以鵬舉為字。繈褓中的嶽飛尚未滿月,黃河決堤,大水泛濫,母親姚氏懷抱嶽飛坐在甕缸之中,任憑洪流席卷,衝濤觸浪,居然母子無恙,安然抵岸,村鄰均以為奇。
嶽飛出生的時候,大宋王朝已經走入窮途末路。而其時北方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卻日益強大,虎視中原,屢屢進犯。嶽飛父母常常教育嶽飛,長大從軍建功,忠義報國。老母親甚至在嶽飛背上刺下精忠報國四個字,這位黃河邊上中國普通農婦的愛國情操,令人感動,也發人深省。嶽飛自幼好學不倦,百讀不厭的書是《孫子兵法》和《左氏春秋》。他從小得到良師周侗的悉心教授,苦練武藝,加上天生一身神力,不幾年就把十八般武藝學得樣樣精通。還射得一手好箭,左右開弓,矢無虛發,不滿20歲,竟能拉開弓力為三百斤的弓,弩力為九百六十斤的弩。
不久,金兵大舉南下,宋軍兵敗如潮,中原淪陷在即。正值20歲的嶽飛義憤填膺,怒火中燒,毅然從軍。在幾次對敵戰鬥中,嶽飛有勇有謀,加上武藝高強,英勇殺敵,屢建戰功,很快被提擢為秉義郎,隸屬抗金老將、東京留守宗澤的領導,並受到宗澤的青睞和厚愛。
靖康二年(1127年),宋都汴京失陷,宋帝徽宗、欽宗被擄北上,造成了中國曆史上的大事件靖康之變。即位後的宋高宗趙構聞風喪膽,匆匆南逃揚州。對此,嶽飛明知自己人微言輕,但以社稷江山為重,大膽上書直言,曰:
今陛下已登大寶,而勤王之師日集,宜乘敵怠而擊之。黃潛善、汪伯彥,不能承聖意恢複,奉車駕日益南,恐不足以係中原之望。願陛下乘敵穴禾固,親率六軍北渡,則大將舒氣,中原可複。
一名小將,居然鬥膽上書皇上,嶽飛此舉得罪了權臣,軍中以越職言事的罪名,撤了嶽飛的職。
報國無門,愛國有罪!不知從什麽時候起,這個顛倒是非的荒謬邏輯,構成了中國曆史上的怪圈,周而複始地主宰著曆代王朝的政局和人事。也難怪嶽飛,這位初出茅廬的熱血青年,無法悟出愛國有罪的悖理。甚至連86歲高齡的愛國詩人陸遊在臨死的時候,還不相信報國無門這個折磨他一生的無情事實。
削職後的嶽飛並未因此而氣餒,他隨即投奔河北招討使張所,被授為中軍統領和武經郎。他北渡黃河,在抗金前線新鄉、太行山等地與金兵決一死戰,從此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戎馬生涯。嶽飛在戰鬥中身先士卒,以少勝多,生擒金軍大將拓跋烏,又槍挑另一大將黑風大王,連連得勝,名聲大振。
建安三年(1129年),金將完顏宗弼渡江南犯,攻占建康(今南京),殺向臨安(今杭州)。宋高宗如惶惶之犬,急急奔逃至明州(今浙江寧波)。嶽飛見事危急,僅帶三千勇士,在廣德境內六戰金軍,大獲全勝;又在宜興等地,多次出奇製勝,挫敗入侵之敵。次年春,嶽飛在常州、鎮江等地大敗金軍,終於收複建康。正是由於嶽飛抗金的大捷,使宋高宋得以安坐皇位,於是宋高宗將嶽飛升任為通泰鎮撫使。
青年將軍嶽飛從黃河以北征戰到長江以內,他以還我河山為己任,誓死保衛祖國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這位將軍詩人雖然對山水草木充滿深情,但是連年戰事,馳騁沙場,使他連勒住戰馬哪怕瞥一眼大好河山的空隙都沒有,更談不到抒發自己的熾熱感情了。如今,金軍暫時兵退黃河,戰事稍告一段落,他單人獨騎,策馬緩行,看山看水,直抒胸臆,朗朗地吟出了《池州翠微亭》一詩:
經年塵土滿征衣,特特尋芳上翠微。好山好水看不足,馬蹄催趁月明歸。
紹興三年(1133年),金軍扶植劉豫建立的南齊傀儡政權占據了襄陽一帶。嶽飛認為襄陽六郡是恢複中原之本,必須奪回,他的上書被朝廷采納。在宰相趙鼎的推薦下,嶽飛於次年四月揮師北上,很快收複襄、鄧六郡,從而保衛了長江腹地,打通了川陝通道。雖然襄、鄧大捷使年僅32歲的少帥嶽飛授節(清源軍節度使)封侯(武昌郡開國侯),然而朝廷卻明令他不準乘勝追擊、收複失地,嶽飛隻好率部回到鄂州(武昌)。居留鄂州,嶽飛登臨曆史名樓黃鶴樓,但見悠悠白雲,萋萋綠洲,極目北望中原,痛感壯誌未酬。為此,他寫下了又一曲抒懷詞《滿江紅·登黃鶴樓有感》:
遙望中原,荒煙外,許多城郭。想當年,花遮柳護,鳳樓龍閣。萬歲山前珠翠繞,蓬壺殿裏笙歌作。到而今、鐵騎滿郊畿,風塵惡。
兵安在?膏鋒鍔。民安在?填溝壑。歎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請纓提銳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卻歸來、再續漢陽遊,騎黃鶴。
不久,金將兀術與劉豫合兵圍攻廬州,被嶽飛解圍後,又於紹興七年(1137年)分兩路兵寇淮西,聲勢浩大。為此,嶽飛又上書宋高宗道:臣愚,欲望陛下假臣日月,勿複拘臣淹速,使敵莫測臣舉措。萬一得便可入,則提兵直趨京洛,據河陽、陝府、潼關,以號召五路叛將,則劉豫必舍汴都而走,河北、京畿、陝右,可以盡複,意在使五路叛將反正,擒拿劉豫,收複中原,中興宋室。
其時處於朝不慮夕之中的宋高宗,感到嶽飛的戰略宏圖確是保全自己的萬全之計,因此召嶽飛於寢宮,對他說:中興之事,一以委卿。正當嶽飛信以為真,興衝衝地秣馬厲兵、欲圖大舉的時候,宋高宗卻又急詔阻止,原來是主和派之首秦檜的一陣煽動,使昏頭昏腦的皇帝出爾反爾,朝令夕改。主和派的忌恨和迫害,大臣張浚及諸將的阻撓和不合作,使嶽飛有一種曲高和寡、知音難求之悵,這位一向壯懷激烈、意氣風發的抗金英雄,也不禁變得心情鬱悶,寫下了一首感情深沉、情調低落的《小重山》:
昨夜寒蛩不住鳴。驚回千裏夢,已三更。起來獨自繞階行。人悄悄,簾外月朧明。
白首為功名。舊山鬆竹老,阻歸程。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少帥的悵然歎息,訴說了古今多少有誌之士的悲憤心聲。詔書的突然變更,連皇帝自己也不能自圓其說,不僅深深刺傷了嶽飛那一顆赤誠的心,也使他第一次感到心灰意懶,活得實在太累了!嶽飛終於向宋高宗提出辭呈,企求歸裏,以終母喪。但請求未予獲準,在宋高宗的慰諭下,他無奈地撤回辭呈,重又接受了原職。對於這些君王來說,盡管離不了人傑棟才,但往往疑雲滿腹,不敢重用;明知佞臣庸才沒什麽能耐,卻總使之官居高位,大權在握。矛盾的曆史正是曆史的真實。
紹興十年(1140年),金兵再度大舉南犯,嶽飛奉命北上迎擊。臨行時,他向皇帝呈遞了一份字裏行間滿溢忠心報國之情的密奏:
臣願提兵進府,順天道,因人心,以曲直為老壯,以逆順為強弱,則萬全之效可也。錢塘僻在海隅,非用武之地。願都上遊,用光武故事,親率六軍,往來督戰,庶將士知聖意所向,人人用命。
嶽飛率軍屯駐郾城,軍隊士氣旺盛。在多年的征戰中,嶽飛帶出了一支無堅不摧、所向披靡的嶽家軍。這支軍隊精兵銳甲,驍勇善戰,紀律嚴明,官兵同法,以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而譽滿天下,深得民心;在金軍中也盛傳撼山易,撼嶽家軍難之說。
作為統帥,嶽飛富於韜略,善於用兵,嚴於治軍,妙於神算,而尤其令人敬佩的是,他嚴於律己、身先士卒。嶽飛長年征戰,為國為民立下大功,皇帝要為他建造府第,嶽飛辭謝道:敵人沒有消滅,怎能先建造豪華的官邸?嶽飛在家中沒有侍女,大將吳階買了一個年輕美貌的女子送他,嶽飛又婉言謝絕,並說:連皇帝都為政事操勞,大將怎能尋歡作樂?嶽飛愛酒,酒量很大,皇帝恐其飲酒誤事,勸誡說:你等到收複河朔後,再飲酒罷。於是他立戒美酒。
有人問嶽飛,天下什麽時候才能太平?他說:如果能到了文臣不愛錢,武將不怕死,天下就太平了。嶽飛奮勇殺敵、盡忠報國的業績,是有目共睹、盡人皆知的;然而他那廉潔奉公、居功不傲的品行,卻是披露不多,鮮為人知。在奢華成風、歌舞不休的南宋社會,嶽飛的高尚行為,曲高和寡,隻能是默默地孤芳自賞,顧影憐形。
一心抗金的嶽飛,在郾城一戰中,指揮嶽家軍大破金軍精銳之師拐子馬,乘勝進軍朱仙鎮。北方各自為戰的抗金忠義軍,在郾城大捷的鼓舞下,紛紛前來投奔,願歸附嶽飛麾下。一時大河上下民情激奮,士氣高昂,軍民一心,同仇敵愾,抗金複國呈現出一片光明前景。嶽飛也喜不自勝,許諾眾將官道: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耳!
眼看大軍旋即北渡,勝利已經在望,卻不料風雲突變,蕭牆禍起。在臨安朝廷,另是一番昏天黑地的景象,奸相秦檜裏通外國,力主和議,要求放棄淮北,下令前線眾將班師回朝。嶽飛聞訊,十分驚異,急急上疏皇帝道:
金人銳氣沮喪,盡棄輜重,疾走渡河。豪傑向風,士卒用命;時不再來,機難輕失!
秦檜見嶽飛不肯回兵,就詔令張浚、楊沂中等將領先行回朝,爾後奏請高宗:嶽飛孤軍,不可久留,乞命班師。本來就與秦檜沆瀣一氣、心照不宣的宋高宗,這時也本相畢露,一日之內竟發十二道金牌,令嶽飛班師。嶽飛在巨大的壓力下,悲憤難訴,痛惜不已,麵東叩拜,淚沾襟懷,他哽咽地對眾將官道:十年心力,廢於一旦!奈何,奈何!盡管眾將勸阻嶽飛: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繼續乘勝追擊,立功後歸朝待罪,或清除君側之惡。然而以愚忠為本又固執己見的嶽飛,卻對這些忠告置若罔聞,在成千上萬的民眾百般攔阻和慘不忍聞的悲慟聲中,執意拔寨回朝。
嶽家軍前腳剛撤,金軍後腳緊隨著卷土重來,又奪回了大片城池村野,不到半年,分道渡淮,進犯南宋,勢如疾風勁雨。從此對於大宋百姓來說,亡國滅朝的愁雲慘霧,如同七煞、破軍、貪狼三星聚合,罩於大好河山,再也驅不散、趕不走了。亡國罪愆,曆史過錯,千夫所指者,當然是宋高宗和他手下的秦檜等奸人。
在對敵作戰中以神機妙算著稱的嶽飛,對待自己營壘中的暗箭明槍,竟是一個胸無城府的愚忠迂夫。他怎麽也想不到,在他心目中是那麽至高無上的神聖皇帝,竟是一個卑鄙無恥的小人。宋高宗固然要力保自己的小朝廷,而令他更擔心的是,一旦中原收複,被擄的欽帝放歸複位,哪裏還有他的皇帝可做?居心叵測,豈是把國、君視為一體的嶽飛所料?因此,殺害嶽飛的罪魁禍首,實際上正是這位嶽飛以鮮血和生命捍衛的宋高宗。明人文徵明寫的一首《滿江紅·拂拭殘碑》詞,明白無遺地道出了個中緣故:
拂拭殘碑,敕飛字,依稀堪讀。慨當初,倚飛何重,後來何酷!果是功成身合死,可憐事去言難贖。最無辜堪恨更堪憐,風波獄!
豈不惜,中原蹙、豈不念,徽欽辱;但徽欽既返,此身何屬!千載休談南渡錯,當初自怕中原複。笑區區,一檜亦何能,逢其欲。
毛澤東說:主和的責任不全在秦檜,幕後是宋高宗。秦檜不過執行皇帝的旨意,高宗不想打,要先安內,不能不投降金人。文徵明有首詞,可以一讀。
然而嶽飛本人難道就沒有一點責任嗎?眾多將官的勸阻,無數百姓的哭攔,都未能動搖他奉旨回朝的決定。這種歸心如鐵的行為,與誓死複國的決心,適成南轅北轍的鮮明對照,盡管這種歸心是迫於君命,不得已而為之。這種矛盾的心態,恰如嶽飛自己對將官所言:依君言,明是嶽飛反,非秦檜反也,斷斷不可!可見,一種為保全自己清白忠名的完人哲理,一種能保住自己頭上烏紗的利己成分,使英雄嶽飛功虧一簣,死而有憾。
當然,我們不應該苛求嶽飛,他畢竟是近九百年前服務於封建王朝的一名武將。如果人們能以史為鑒,能夠在其後的曆史上,不再重演嶽飛的悲劇,就已經十分令人欣慰了。然而曆史卻又證明,悲劇不僅無法避免,而且也是難以製止的。
三
在嶽飛的生涯中,有一段令史學家尷尬從而諱莫如深的經曆,就是剿寇,或用現代語言講即是鎮壓農民起義。姑且不論嶽飛在其中所扮演角色的功過是非,對於他來說,這段經曆是抹不掉也瞞不了的。
嶽飛的剿寇史,並非偶爾的一次而已,而是先後進剿多次。第一次是剿伐圍攻江州(今江西九江)的三支農民武裝,以及活躍於揚州的另一支農民隊伍。四股力量,人數達一二十萬之眾,占據江淮湘湖,聲勢浩大。嶽飛在這次征討中,成功地運用戰術策略,以少勝多,各個擊破,同時又以不殺俘虜、優待降將的政策,使大部分義軍歸降,安定了江淮之地。
第二次是征討聚眾十餘萬的江西、湖廣一帶義軍,由於其時嶽家軍已聲名大振,嶽飛僅動用八千軍士,先聲奪人,又輔之以政策感召,僅以一戰之役就解決了問題,並使大部分人馬都投於抗金名將韓世忠帳下。
第三次圍剿雩都大盜彭友,彭友的勢力波及循州(今廣東佗城)、梅州(今廣東梅州)等十一郡。由於隆祐太後曾在虔州(今江西贛州)受彭友之部驚擾,宋高宗對此不依不饒,行前密諭嶽飛:殄平盜賊之後,可即將虔州百姓盡行屠滅,然後報朕。嶽飛並不同意,叩首勸阻:願陛下但誅首惡,而赦脅從,庶不負上天好生之德。後來,嶽飛果然隻將彭友獲擒問斬,其餘一概赦免,虔州百姓更幸免於一場滅頂之災。
如果說前幾次嶽飛征討的都是山賊,那麽第四次則是與水盜之戰,對象是鄂中大盜楊麽。楊麽率眾十餘萬,屯據湖中,稱雄一方。有人認為嶽家軍多為關西漢子,不諳水戰,恐非對手。但嶽飛認為:兵亦何常之有?全在主將。陸則陸用之,水則水用之;顧用之何如耳。豈有不習水戰之說哉?在這次並不熟悉的戰鬥中,嶽飛除了堅持政策攻心的老戰術外,又深入調查研究,裏應外合,鬥智鬥勇,破了各個水寨,平定了湖湘之亂。
嶽飛四剿義軍,留下了許多非議。當然白璧微瑕,嶽飛的剿賊行為,較之他的抗金複國事業,並不是什麽大驚小怪的事。後人出於對嶽飛的崇敬和景仰,索性三緘其口,避而不談他經曆中的剿匪一段,這段說不清、道不白的麻煩事,就連一些史書也神鬼不知地隱去了。不過,於我來說,由於當年語文課上蒙受的嘲訕,卻是念念不忘嶽飛的這段經曆;而且對老師的批評,也是愈來愈不服氣。
說不服氣,並無企圖為嶽飛的剿賊行為翻案之意,隻是為他感到一點不平和委屈:養兵千日,用於一朝,作為一名武將,皇帝令你剿賊,你能不去嗎?再說,敵軍壓境,國難當頭,維護內部的團結和安定,創建一個和諧社會環境,全民同仇敵愾,也並非大謬不然。就嶽飛個人而言,對義軍並沒有表現出深仇大恨,因此對起義農民多未施以嚴懲和酷刑,特別在討伐彭友時,嶽飛敢於據理駁回宋高宗關於屠城的密諭,從而保護了千萬民眾的生命財產,豈非一大善事!
嶽飛於紹興三年(1133年)奉命從江州前往虔州、吉州鎮壓彭友等義軍,途中在青泥市蕭寺壁間寫下一首《題青泥市壁》,詩雲:
雄氣堂堂貫鬥牛,誓將貞節報君仇。斬除頑惡還車駕,不問登壇萬戶侯。
身在剿匪途中,心在還車迎駕、收複中原,嶽飛的這首小詩,也可以作為他心跡的一個小小佐證吧。
四
嶽飛回朝,麵見宋高宗,請求解除兵權。然而私通敵國的秦檜,按金軍的密書,不殺嶽飛,和議必不堅久,必欲置嶽飛於死地。他指使萬俟等朝官,接連上奏彈劾嶽飛,誣告嶽飛部將張憲謀劃把兵權交給嶽飛。當秦檜派使者逮捕嶽飛父子時,嶽飛坦然大笑道:皇天後土,可表我忠心。審訊時,嶽飛撕開衣服讓主審的中丞何鑄看其裸露的後背,隻見嶽母所刺盡忠報國四個大字,已深深地嵌於皮膚之中,而在查驗罪證時又均無實據,何鑄已經明白了嶽飛的冤情。眼看何鑄審案無大進展,秦檜索性改命死黨萬俟主審,進一步誣陷和羅織罪名。
嶽飛案的審訊震驚朝野,名將韓世忠獲訊,十分憤慨,麵責秦檜有何事實。秦檜閃爍其詞,含糊作答:嶽飛之子嶽雲給張憲的信雖然不明,但此事莫須有暞。韓世忠怒責:用莫須有暞三個字,何以說服天下人?欲加之罪,何患無辭,連莫須有三個字都可成為死囚定案的依據,還有何詞不能加罪呢!
紹興十二年(1142年),是嶽飛被召回京師的第二年,使金軍聞風喪膽的嶽飛元帥,如今成了手無寸鐵的階下囚,陷於大理獄中,苦苦地等待著無望的末日審判。而在大理獄外,處心積慮要處置嶽飛的秦檜一夥,卻正在加速謀殺計劃的進程,急不可待地磨刀霍霍,隨時準備向英雄砍去。臘月廿九日,終於將嶽飛殺害。嶽飛時年39歲,長子嶽雲、部將張憲於次日被冤殺。
懷著難言的悲憤和冤屈,嶽飛告別了他為之保衛的大好河山,離開了他甚至還來不及多看幾眼的西湖山水,為後世留下了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個絕筆大字。一代忠良,千古奇冤,八個大字中寓含了太深刻的思考,凝結了太沉重的歎息。然而,令人堪憂的是,千百年來,思考從未淡化,歎息始終沉重,嶽飛般的悲劇仍周而複始地被搬上曆史舞台。
在正義和邪惡、真理和謬誤的搏鬥中,作為裁判長的皇帝往往有意無意地站到魔鬼一邊;當一個個勇士倒於血泊之中,釀成了一次次冤案和悲劇後,一般會得到皇帝慷慨的追諡,然而在追諡勇士的同時,皇帝卻已開始尋覓或豢養下一個魔鬼了。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麽當臨安民眾還在驅散奸相秦檜播於西湖上的臭味時,西子湖畔的葛嶺,竟又揚揚得意地站出了另一個奸相賈似道了。
嶽飛被害當夜,獄卒隗順冒死背負他的屍體外逃,將其葬於錢塘門外九曲叢祠的北山之渭,並以玉環和當時枷鎖上的封皮陪殉作證。墓旁是他手植的雙橘,墓碑題賈宜人墓。隗順悉心護墓,臨死前又囑其子妥為守護。另一位公然悼念嶽飛的,是他誌同道合的同僚、抗金名將韓世忠。在嶽飛遇害後六十六天,冒著得罪秦檜而被問罪的風險,韓世忠在靈隱飛來峰的西側半山上,建造了一座翠微亭,亭名取自嶽飛詩作《登池山翠微亭》。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宋孝宗即位後,在南宋臣民不斷上書和強烈的申冤聲中,他頒詔為嶽飛冤案平反昭雪,並在便殿接見了嶽飛三子嶽霖。在得悉嶽飛遺骸得以完整保存的情況後,朝廷決定將其遷到棲霞嶺下,按禮節改葬,諡嶽武穆王;宋寧宗時又追封鄂王,改諡忠武。嘉定十四年(1221年),改嶽王墓東側的北山智果院為祠廟,成為沿襲至今的嶽王廟。
不知何年何月何人所為,嶽王墓和墓闕之間多了銅鑄的四奸跪像,後人以這種方式表述乃至發泄心中的愛憎情感。銅像鑄成不久,就被對四奸怒不可遏的遊人們憤而擊碎,不得已改為鐵鑄。然而不久,四奸的頭竟被齊刷刷地擊落,肩背以下也都被亂石覆蓋,於是不得不重鑄。屢鑄屢擊,屢毀屢鑄,算來至今已是九次重鑄了。
嶽飛墓前還曾植有分屍檜,這是在明天順年間(1457~1464年),由杭州同知馬偉鋸而栽植的,以示將秦檜肢解分屍。分屍檜後來竟被天雷擊毀,明朝史官朱之俊聞訊後,感慨係之,道:秦檜此人,鐵頭木身都不能保全,可見天道人心。
西湖已經有了蘇小小墓,杭州百姓喜愛這個活潑可愛的女子,然而蘇小小終究不能成為西湖之光。西湖也有了一座林和靖墓,但是一位隱士對社會並無多大貢獻,也不能作為城市的代表。一位名媛、一位名士,毫無疑問地為西湖平添了幾分風流和才情,不過本來就嬌柔的西湖,卻因而更給人以弱不禁風的印象。如今嶽飛來了,長眠於西湖之畔,英靈忠魂,罡風正氣,這使杭州父老才真正感到自豪。
嶽墳融入了西湖勝跡,成了西湖話題中的重頭文章。關於嶽墳的詩文、話本、戲曲、傳說,在民間廣為傳播,家喻戶曉。人民效慕忠烈的同時,對禍國殃民的奸臣賊子更加仇恨,縱然不能親手將秦檜千刀萬剮,也要將他罵得狗血噴頭、遺臭萬年。在這種強烈仇恨的情緒中,一則臭秦檜的故事傳遍了街頭巷尾:
有一年,一位秦姓撫台上任杭州,遊賞西湖到了嶽墳,見自己祖宗秦檜赤身裸體,長跪墳前,備受遊人唾棄和辱罵,心中老大不悅,遂命手下人趁夜間搬走秦檜鐵像扔於西湖。不料次日清晨,西湖水頓變黑色,且惡臭衝天;尋湖溯源,有一處湖水不斷冒泡,臭氣最烈。人們從此處打撈,竟撈出秦檜跪像。跪像一撈上岸,黑泡旋即停止翻冒,但湖麵仍臭味彌漫。當人們將跪像重新放置於嶽墳前,那湖水也神奇般地倏然澄澈如鏡,湖麵荷香依然,一切都恢複正常。撫台知道是自己闖下大禍,心中著實有點後怕,再也不敢得罪嶽飛、激起眾怒了。
嶽飛、秦檜早已先後離去,但是敬仰英雄、鞭撻奸臣,卻已不期然地成了杭州的城規家約,婦孺皆知,老少同遵。
畫羅紈扇總如雲,細草新泥簇蝶裙。孤憤何關兒女事,踏青爭上嶽王墳。
(清·黃任《西湖雜詩十四首》之一)
華表淩霄落照遲,一朝孤憤萬年知。梨花寒食燒香女,纖手都來折檜枝。
(清·袁枚《謁嶽王墓》十五首之一)
晚明時候,一位翰林院修撰秦澗泉來到杭州,拜謁嶽墳。瀏覽嶽飛的遺墨碑刻,緬想英雄的功業忠跡,他無法按捺對跪於嶽墳前秦檜的滿腔怒火,於是信筆題下一聯:
人從宋後少名檜,我在墓前愧姓秦。
好一副別出心裁的佳聯!然而即使在中國的百家姓中抹掉秦字,即使宋後出生的人們的名字中都不沾檜字,難道就能保證別姓另名的同類謬種不再問世?天下就能真正地實現大同和太平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