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章 峰從天竺飛來——靈隱寺僧

  一

  東晉以後,各路高人大師,諸如僧人慧理、方士許邁、道士葛洪等,為尋找一方建寺築觀的風水寶地,雲遊四方,遍訪名山。最後,慧眼都盯上了江南勝境、時稱錢塘的杭州,並且各自在此找到了立命安身之所,開始結廬修舍,傳教授徒。高人大師來此的目的是傳布教義,發展弟子,修身養性,普度眾生。他們不是朝廷命官,沒有責任和使命開發、建設杭州,然而卻在無意中做了西湖山水名勝的早期開拓者,使其時知名度遠低於吳、越二城的杭州,竟逐步發展成為獨步天下的江南佛國。據《西湖遊覽誌》稱:

  杭州內外及湖山之間,唐以前為三百六十寺,及吳越立國、宋室南渡,增為四百八十,海內都會未有加於此者。

  東晉鹹和元年(326年),印度僧人慧理和尚來到杭州武林山,看到一座山峰。但見峰巒突兀,怪石嶙峋,山上是盤根錯節的老樹古藤,山下有奇幻多變的岩洞溝壑。對於如此奇山秀峰,慧理和尚不勝驚訝:此是中天竺國靈鷲山之小嶺,不知何以飛來,佛在世日,多為仙靈所隱……

  別人對他的話並不以為然,為此慧理和尚又補充說:在這座山峰中一向有黑白二猿在洞中修行,它們一定相隨到這裏了。於是他隨即在洞口一呼,果然有黑白二猿出來。從此,飛來峰和呼猿洞由此得名,並漸為人知。有感於慧理和尚的一番指點,宋人郭祥正在《飛來峰》一詩中道:

  誰從天竺國,分得一峰來?占盡湖山秀,最宜煙雨開。

  飛來峰又叫靈鷲峰,向以集西湖山水之勝、林壑之美而著稱。明文學家袁宏道稱之:湖上諸峰,當以飛來為第一。明詩人張寧讚為:翠擁螺攢玉作堆,一峰孤絕似飛來。明末清初文學家張岱也道:飛來峰,棱層剔透,嵌空玲瓏,是米顛袖中一塊奇石。經五代至宋、元期間,藝人留在峰壁上和石窟中的無數浮雕造像,使飛來峰成為中國南方罕見的石窟藝術淵藪之一。

  呼猿洞在飛來峰的西側山麓,慧理和尚呼猿的傳說,使此洞給人們造成神秘的感覺。其實,這一帶本來就多群居的猿,洞中有猿似應不足為怪。據說黑白二猿原為慧理和尚所養,每當月明之夜二猿臨澗長嘯,淒哀婉轉,慧理曾以引水穿廊步,呼猿繞澗跳之句描述。張岱在其名著《西湖尋夢》中記敘說:白呼猿洞在武林山。晉慧理禪師,常畜黑白二猿,每於靈隱寺月明長嘯,二猿隔岫應之,其聲清皦。後六朝宋時,有僧智一仿舊跡而畜數猿於山,臨澗長嘯,則群猿畢集,謂之猿父。

  靈隱寺的高僧一個個仙逝而去,呼猿洞的老猿卻是長生不老,直到它與一位守一長老做伴為友。僧猿雖各居其所,但隻要守一長老叩上幾聲木魚,老猿便聞訊而至。老猿不僅能替守一和尚燒香換水、洗菜擔柴,更令人驚異的是,閑暇時它還能與守一和尚弈棋賭勝。老猿對一應事情幾乎都心領神會,所憾隻是不能與人交談。

  一天,臨安知府袁元來遊靈隱,在閑談時,向長老問起老猿能知人事的傳聞是否屬實,長老點頭承認。知府就要求見老猿,長老將木魚敲了三下,老猿即從洞中走出。聽說與知府見麵,老猿把身子蹲了一蹲,頭搖了兩搖,好像老大不樂意的樣子。長老安撫它說:凡事隨緣,豈容你自己做主?先天一著,卻要留心。老猿隨之就走到知府麵前,兩手作一問訊形狀,轉身又問訊了守一和尚。知府雖聽說老猿會下棋,而且圍棋、象棋無不精通,但自恃天下國手,惟我稱尊,怎會讓猴子取勝?便信心十足地命取棋。

  擺上象棋後,知府先起子,擺了一個海中撈月的局勢,這是他的一著絕招,從未被人贏過。但見這個老猿並不慌張,隨隨便便地下了幾著後,知府已驚奇地叫了起來:我輸了,輸了!然後知府又開始和老猿下圍棋,他蠻有把握地著了一盤鐵綱勢數,結果老猿輸了半子。知府十分高興,叫長老轉告老猿說:本府圍棋原是仙傳,乃天下第一手,老猿僅輸了半子,已經相當不錯了。煩你轉告它,我與它再試一局,怎麽樣?長老心中老大不願意,但此時知府的話比菩薩還具有權威性,隻好無奈地叫老猿再著。

  這盤棋一起手,老猿右首,將一子放在當中。知府一見,心中暗自竊笑:從未見過有這麽下棋的!也就聽之任之,隨手應付。眼看快下到終局時,知府見自己輸了半子,心中十分不快,暗暗思忖:我下了二十年棋,從未輸過一局,今天與老猿下了三盤卻輸兩次,豈非怪事?要是外人聽說我輸給了一個猿猴,還不在背地嘲笑我!

  就在這時,濟公活佛走了過來,用手摸著老猿的頭,嬉笑地說:

  先天一著已多年,黑白盤中沒後先。今日天機殊太泄,有緣緣裏卻無緣。

  說罷,他將手在老猿後腦一拍,隻見老猿把頭點了兩點,直挺挺地站立於棋枰旁邊,再也不動彈了。守一長老心裏明白,老猿泄露天機,這一天終於來到了,就命人取幹柴將老猿立時焚化。在熊熊烈火中,隻見老猿在雲端合掌作禮而去。

  老猿雖逝,但故事未盡。及至明朝,威望極高的具德和尚住持靈隱寺時,又有人看見二猿同時現身的奇事。為此,張岱作了一副妙聯,送給具德和尚:

  生公說法,雨墮天花,莫論飛去飛來,頑皮石也會點頭;

  慧理參禪,月明長嘯,不問是白是黑,野心猿都能答應。他另有一聯道:

  洞裏白猿呼自出;崖前殘石悔飛來。

  飛來峰和呼猿洞在杭州留下了不少傳說,也給後人帶來了許多諧趣。誠然,傳說多係玄妙之說,但卻不能全視為無稽之談,縱然真真假假,仍不失為一種稗官野史。人生數十年,本來就已經十分辛苦、沉重和枯燥,工作之餘,人們攜侶帶眷來到西湖,在登山臨水、觀景賞花之際,誰還會在此一本正經地大談國事、縱論時政呢?於是,聽聽傳聞,說說閑話,如同不費力地含了一塊嚼不厭的薄荷糖,對孩子來說,則又成了他們喜愛的口香糖了。

  二

  據載,唐、宋時期,飛來峰下、靈隱寺前,有一泓溪澗,名石門澗(或靈隱澗),水道寬廣,可以行船。中間橫斷一池,泉水噴湧,陰冷異常,謂之冷泉,池亦名冷泉池。池上水中央,有亭建於唐中期,即冷泉亭。宋時對冷泉進行疏浚,又建起水閘蓄水排洪,冷泉放閘竟成了靈隱一景。到了明朝,水道阻塞,亭被移建於澗水邊,溪流回合之勝就大為遜色了。

  由此不難想見,當年寺前既有冷泉水咽,山中又有猿啼聲淒,這一股清泉的淙淙水聲伴和著聲聲淒婉的猿嘯,是怎樣地構成了風清月朗之夜泉聲嘯韻清如笛的古錢塘十景之一——冷泉猿嘯的,又是怎樣地激發文人們寫下了一篇篇韻味不盡的詩文的。

  白居易的《冷泉亭記》當數最早的優秀詩文之一。文中道:

  ……春天,我愛它草香林茂,可呼吸清和鮮爽之氣;夏夜,我愛它風涼泉蓄,可消除悶熱醉酒之煩。山樹如傘,岩石為屏。雲生於亭梁之間,水漫到亭階之上。坐著嬉戲,可洗腳床下;臥著賞玩,可垂釣枕上。至於溪流輕快、清澈、明靜,泉水甜美、柔和、潤滑,不管俗夫高人,眼目、心舌沾上世俗的塵囂汙垢,無須洗滌,看到冷泉,便自清除。……

  南宋詩人範成大所作《冷泉亭放水》,攝下了冷泉放閘刹那間的驚險鏡頭:

  古苔危磴著枯藜,腳底翻淘洶欲飛;九陌倦遊那有此?從教驚雪壓塵衣。

  清朝名媛王慧也是巾幗不讓須眉,以前人多次詠誦的冷泉亭為題,又寫下了一篇新的《冷泉亭》,著意表述了冷的意境:

  泉聲簷檻外,林壑杳然深。人世熱何處?我來猜到心。鬆林藏日色,潭底臥峰陰。一自樂天記,山光寒至今。

  冷泉亭不僅以許多詩文留下雅跡,而且更因數對明、清時期的楹聯顯得別有情趣。這些楹聯問答諧謔,妙趣橫生,首先是明朝書畫家董其昌一時興起,在這裏題寫了一副若有所思的聯句:

  泉自幾時冷起;峰從何處飛來?

  這一耐人尋味的提問,引起了後世眾說紛紜的回答和議論,一石激起數層浪,浪花竟斷斷續續地飛濺了幾百年。一位無名氏做了似是而非的回答:

  泉冷幾時,問孤鬆而不語;峰來何處,輸老鶴以長棲。

  又一副對聯雖也答非所問,卻是蘊涵哲理:

  南高峰,北高峰,世事盡倘來,莫問峰來何處;在山泉,出山泉,人心先耐冷,才知泉冷幾時。

  清朝武將左宗棠來到冷泉亭,看到了前朝文人董其昌的楹聯,對其有問無答的聯句頗有所悟。武將的文思油然而生,於是答了一副隱喻禪理的聯句,構成了一組文人、武將的世紀對話:

  在山本清,泉自源頭冷起:人世皆幻,峰從天外飛來。

  關於泉與峰的文字遊戲,隨著後人的不斷加入,形成了綿延於今的雅話。在一係列聯句中,浙江天台人範掄選、蒙古正黃旗人升泰和浙江嘉善人金安清題的幾副聯頗有意思,它們分別是:

  滌熱腸,泉是冷好;衛淨土,峰特飛來。

  泉在山中,自是清流甘冷落;峰高世外,孰從飛去悟來因。

  泉水淡無心,冷暖唯主人翁自覺;峰巒青未了,去來非佛弟子能言。

  最有趣的是清末著名學者俞樾夫婦及其女兒,也各以董其昌之聯應答,互相比試,將這場延續數代的文字遊戲引進了一個文人家庭。俞樾首先作答,聯句是:泉自有時冷起,峰從無處飛來。其妻認為答聯尚有商榷之處,不如改為泉自冷時冷起,峰從飛處飛來。後來他們又問女兒,得到的回答是:泉自禹時冷起,峰從項處飛來。項處何意?令俞氏夫婦大惑不解,要求女兒解釋。女兒說:若非項羽將此山拔起,安得飛來?說得俞樾捧腹大笑,以至於將剛喝進口的茶水也噴了出來。

  泉自幾時冷起,峰從何處飛來?這本是一副質疑之聯,盡管不少人以各自的理解為冷泉亭做了應答,然而還有人似乎仍覺得興猶未盡。於是在靈隱寺天王殿門口的石柱上,又出現了一副楹聯,不知是誰借對殿內端坐的迎客僧——一尊大肚彌勒佛可笑形象的描述,對這副明朝聯語做了續聯:

  峰巒或再有飛來,坐山門老等;泉水已漸生暖意,放笑臉相迎。

  三

  如果說飛來峰和冷泉組成了一組天造地設的杭州山水勝景,那麽當慧理和尚尋訪到此,就為獨一無二的江南佛國破土奠基,砌上了第一塊磚,建起了第一座廟。

  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慧理和尚從印度走到杭州,迢迢萬裏,一路上跋山涉水,很難想象他是怎樣走過來的。然而他畢竟走到了,而且皇天不負有心人,這位苦行僧找到了如此神奇的東方樂土,也許這就是佛語所言的我佛保佑吧。

  慧理和尚落腳以後,擇地建寺。此寺麵山傍水,隔一條冷泉水與飛來峰相望,因為是仙靈所隱,取名靈隱寺。在漫長的一千七百多年中,靈隱寺曆經興衰,屢毀屢建,仰仗於曆朝帝王對佛教的篤信,靈隱寺的財源如同寺前的汩汩流水,盡管流量或大或小,卻從不枯竭,似乎也應驗了對這一方地域好山好泉好風水的卜筮之見。清順治年間(1670年)對靈隱寺的大規模修建,使本來就鶴發童顏的靈隱寺又進入了一個新的青春期。西湖名刹眾多,最負盛名的當然是號稱四大叢林的聖因寺、淨慈寺、昭慶寺、靈隱寺,而靈隱寺不論從曆史、聲譽或是規模說,又都居於四寺之首。

  靈隱寺在唐朝已成為鶴立雞群的江南大寺,據說其時與洛陽名刹白馬寺平分秋色,名聲很大,於是引來了一位苦吟詩人賈島。這位因對僧推月下門和僧敲月下門中推、敲二字的選擇而苦思半天而成美談的詩人,徜徉在飛來峰前,躑躅於靈隱寺中,麵對奇山幽境,清秋古刹,苦苦琢磨,吟得《靈隱寺》一詩:

  峰前峰後寺新秋,絕頂高窗見沃州。人在定中聞蟋蟀,鶴於棲處掛獼猴。山鍾夜度空江水,汀月寒生古石樓。心欲懸帆身未逸,謝公此地曾舊遊。

  同以《靈隱寺》為題,比起前輩宋之問來,賈島的詩就略顯遜色了。曾經做過唐初宮廷文人的宋之問,大概是在貶職任越州長史時,遊覽杭州山水,對靈隱寺、飛來峰的形勝產生了極大興趣,索性借寓於靈隱寺中,以便日夕觀賞。一天晚上,宋之問遊興未盡,漫步月下,感到秋氣逼人,微有寒色,不覺信口吟出一句上聯——嶺邊樹色含風冷。

  這一句是有感而發,脫口而出,當他再想吟一句下聯時,苦苦思索,竟一無所得。因此,宋之問徘徊在佛殿前,口中念念有詞地反複吟誦這句上聯。這時佛殿中琉璃燈閃閃爍爍,影影綽綽中看到一個老僧打坐在蒲團之上,見了宋之問也不理會。當聽到他反複吟誦、苦吟不就時,忍不住說:年少郎君,既然想要吟詩,風景就在眼前,何用如此苦搜?

  宋之問聽了老僧所言,心中不覺一顫。他是當時頗負盛名的才子,而竟受到老僧的譏諷,很不是味。他想,既然老僧口出狂言,不如借機向他發難:師父莫非也會吟詩嗎?

  老僧慢條斯理地答道:老僧雖不會吟詩,但已經給你這讀書郎對上了下一句。

  宋之問聽老僧出言不遜,諒他是個不知山高水深之人,不由得心中暗笑,但嘴上還客氣地說:何不念與弟子見識見識?

  於是,老僧也就不客氣地吟出一句下聯——石上泉聲帶雨秋。

  宋之問深感老僧對句下聯十分幽雅,頓時信服,隨即又請教老僧:老師父既然出口就是佳句,學問一定不淺。弟子見靈隱泉石秀美,很想賦下一詩以紀其勝。但隻做得開頭兩句在此,老師父可否為我再續一聯?接著宋之問就吟誦出兩句:

  鷲嶺鬱岧蟯,龍宮鎖寂寥。

  宋之問剛誦畢,老僧就不假思索地信口吟道:

  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

  這是一副絕妙聯句,不僅對仗工整,而且景色壯觀,讀後令人如入其境,心胸豁然開朗。得到老僧的啟示後,宋之問的思潮隨之湧出,於是一首名詩《靈隱寺》便由此產生並傳誦一時:

  鷲嶺鬱岧蟯,龍宮鎖寂寥。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捫蘿登塔遠,刳木取泉遙。霜薄花更發,冰輕葉未凋。夙齡尚遐異,搜對滌煩囂。待入天台路,看餘度石橋。

  鷲嶺(飛來峰)高峻蔥蘢,龍宮(靈隱寺)肅穆空寂。遠眺滄海日出,近觀江潮澎湃。桂子自天而落,佛香上飄九重。詩人攀著藤蘿登塔望遠,循著引水瓠木尋泉;一路上觀賞著傲霜的山花和未凋的紅葉,使自己一了夙願,洗滌了心中塵世的煩惱。詩人最終沉醉了,誤把靈隱當做佛教聖地天台,飄飄欲仙了。

  此時,宋之問對老僧不僅深深敬佩,而且感到老僧絕非等閑之輩,於是對其姓名身世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他問老僧:老師父先輩雄才,絕非偶然吟得這一佳句,一定是當代詩壇名流,不亞於盧、駱、王、楊,不知為何遁入寺廟?

  老僧悵然長歎一聲,不再言語。宋之問後來在寺中逗留住宿,在與老僧朝夕相處中,暗暗細察,深信麵前的老僧正是鼎鼎大名的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

  駱賓王是婺州義烏(今浙江義烏)人,少年就有才名,曾在唐朝廷當過侍禦史。後來因上疏論事觸犯了武則天,一度遭誣下獄,獲釋後被貶為臨海丞。當時武將徐敬業從揚州討伐武則天,請駱賓王做書記,要求他擬一道討武檄文。駱賓王正充滿了反武情緒,於是大筆淋漓,寫出了一篇煽動人心、感召天下的《討武曌檄》,檄文中的一些詞句如入門見嫉,蛾眉不肯讓人;掩袖工讒,狐媚偏能惑主、一抔之土未幹,六尺之孤何托、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等,將武則天痛罵一番。武則天讀後不覺動容,驚問道:此檄文是何人所作?

  徐敬業舉兵失敗,參與者當然要被問罪,於是駱賓王就逃之夭夭,不知去向。武則天派人找了年餘,全無下落,有說他死於軍中,有說他潛回老家,也有說他削發為僧。時間一久,武則天也不放在心上了。實際上,駱賓王落發靈隱,隱逸鷲峰,但此時的他,創巨痛深,已經變得心灰意冷,隻求在峻崖峭壁之間、暮鼓晨鍾之中,消磨自己的餘生。宋之問的到來,一時激發了他的詩感,但他很快感到自己的失言,無形中暴露了隱匿多年的身份。為了回避宋之問尋根究底的追問,他悄然離去,再也不知所往。

  既然對武則天的曆史功過,尚且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那麽對駱賓王參與討武的這次行動和後果,就更難以有定論了。然而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在中國的封建朝代,勝則為王,敗則為寇是天經地義的大道理。駱賓王既然是敗軍,又沒有落草為寇的勇氣,那麽落發為僧是很自然的事了。但後人對駱賓王究竟是否隱居於靈隱寺,則頗多異議;而對宋之問的《靈隱寺》一詩中兩句名聯由他代作則有更多歧見。有人以為,這隻不過是由於時人不齒於宋之問的為人,故意玩弄移花接木的惡作劇罷了。

  宋之問也好,駱賓王也好,姑且避開這一文壇的千古之謎,僅就《靈隱寺》一詩而論,此詩名為寫寺,實際上卻描寫了從靈隱寺到韜光寺的一路勝景和絕頂風光,不過當時尚無韜光寺,其地也不叫韜光。

  近訪靈隱寺,寺內寺外,遊人熙來,香客攘往,佛國勝地,一片興旺。那一炷炷繚繞升空的香煙,多少給人以天香雲外飄的聯想,但人們再也找不回搜對滌煩囂的感覺了。

  四

  靈隱寺是江南佛國的廟宇之冠,然而真正被稱為佛國的,卻是從靈隱寺山門向南登山直上,依次可到達的下、中、上天竺三寺——天竺寺、法淨寺、法喜寺。《西湖誌》載:三寺相去裏許,皆極宏麗,大士寶像各有化身,不相沿襲,晨鍾暮鼓,彼此間作,高僧徒侶,相聚梵修,真佛國也。盡管有人題聯規勸:飛峰一動不如一靜;念佛求人不如求己。但是這種軟綿綿的規勸,對於每年春節後朝山拜佛的如潮信徒來說,當然是無濟於事。江南城鄉流行著一句民謠,謂之正月燈,二月鷂,三月老太婆來朝廟。因此,方春時,鄉民扶老攜幼,焚香頂禮大士,以祝豐年。香車寶馬,絡繹於道,真是熱鬧非凡的盛大節日。

  在過去若幹年中,這種迷信活動是完全遭禁的。然而對千百萬文化科學知識並不那麽充實的鄉民來說,禁令在他們麵前顯得作用甚微,蒼白無力。如果抑製他們的物質欲望是可能的,但是禁錮他們的精神寄托,卻似乎有點不太現實。因為一年一度的朝廟,特別對他們中的很多老年農婦來說,正是一次難得的結伴遠行、踏青賞玩的機會。隨著改革開放時代的到來,這種禁忌也在無聲無息中解除了。開禁之後,朝廟的熱潮日漸一日,卻又出現了寺廟隻管賺錢疏於管理的混亂現象,從而使人們感到一種新的無奈。

  天竺三寺中,以上天竺的寺宇最宏麗,但又以下天竺的風景最秀麗。天竺植桂,曆史悠久,金秋丹桂,沁人心脾。當年大詩人李白於初冬落桂季節,送友人遊天竺寺,寫下一首《送崔十二遊天竺寺》詩:

  還聞天竺寺,夢想遊東越。每年海樹霜,桂子落秋月。送君遊此地,已屬流芳歇。待我來歲行,相隨浮溟勃。

  看來李白自己沒有機會出遊東越,因此隻能寄望於明年與友人結伴同遊夢想中的杭州,欣賞桂子落秋月的盛景。

  李白之後的大詩人白居易,不僅到了杭州,而且長居三年,與西湖結下了深厚感情。晚年卸任洛陽後,他回憶舊遊,思情如潮,江南憶,最憶是杭州,而杭州所憶之首,就是山寺月中尋桂子。原來白居易做杭州刺史時,曾聽說過靈隱寺僧拾過月中墜於地麵的桂子,也夢想僥幸拾得一二顆。白居易在杭州為官一任,奉詔即將離杭前,第十二次重遊天竺、靈隱,臨別之際,他在《留題天竺、靈隱兩寺》詩中深情寫道:在郡六百日,入山十二回。宿因月桂落,醉為海榴開。並自注雲:天竺嚐有月中桂子落,靈隱多海石榴花也。看來,他回憶的山寺月中尋桂子,仿佛真有過其事。

  宋之問道桂子月中落,李白亦道桂子落秋月。兩位前輩之言尚少一點根據,他們都未曾長居杭州,李白更是道聽途說、捕風捉影。但是後到的白居易則不同了,他有較大的發言權,宿因月桂落、山寺月中尋桂子,沒有月桂何來宿與尋?當然,白居易的願望遺憾地不曾實現,然而月中桂子之謎又是從何而來?

  相傳古時某年中秋半夜時刻,靈隱寺的和尚德明聽見窗外一陣下雨般的滴答之聲。他開門仰望夜空,看到從圓月中瀉下一條銀色光帶,數不清的小粒子閃閃發光,紛紛墜落,落於天竺寺對麵的小山峰上。德明和尚好奇地跟蹤尋找,找到三顆晶瑩芬芳的小粒子。次日,德明和尚將月夜所見稟告靈隱住持智一長老,長老說:月宮中有一株大桂樹,每當中秋之夜,桂樹中往往有珠圓玉潤般的桂蕊灑落,從月宮墜到靈隱、天竺一帶,寺僧曾有拾得。第二年春,那座落滿桂子的小山峰上,長出了滿山遍野的桂樹。到了中秋前後,丹桂飄芳,滿山馨香;銀白色、金黃色的桂花,紛紛揚揚,落於靈隱、天竺之間的山徑。從此,這座神奇的小山峰,就被人們稱為月桂峰。

  此後,又一位唐詩人皮日休來到杭州,賞月山寺,也曾期望能幸運地撿到飄落的桂子。不用說,他當然也沒有如願,隻是悵悵地留下了一首《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詩:

  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

  在靈隱山寺中,還有一座著名的韜光寺,那是在慧理和尚來到飛來峰五百年後,由一位四川詩僧韜光禪師所建。韜光辭師雲遊前,其師曾囑他:遇天可前,逢巢即止。一天,韜光到了靈隱山西北的巢枸塢,見此地山勢回環,林木蒼翠,全然是其師所命之意,於是立地建廟。寺以人名,唐長慶年間(821~824年),韜光寺遂出現於靈隱山中,寺前有金蓮池、烹茗井,後山有煉丹台,可遙望江流入海、紅日噴薄的景象。

  傳說韜光建寺之初,每天要下山到澗邊汲水,十分疲乏。一天汲水回寺,見一年邁女丐躺在寺門口,無力地呼喊著水。韜光急忙遞水給她,但見女丐喝而不止,將剛汲來的一桶水喝得精光。韜光毫無埋怨之意,仍然善待於她,這時女丐將手中的竹籃遞給韜光,籃中放著一朵金蓮花。女丐口念善哉,善哉,對他說:無根無葉的金蓮花養在水中能夠開花結果,多孔多眼的竹籃汲水時卻是滴水不漏,都送給你吧。女丐言畢即逝,韜光遵囑用綴著金蓮花的竹籃去汲水,將水倒於寺前的土坑,再取出金蓮花養於水中。次日,土坑成了一池清水,金蓮花更是香氣撲鼻。從此,韜光寺前就有了一個金蓮池。

  烹茗井則是時任杭州刺史的白居易與韜光吟詩品茗之處。一為大詩人,一為名詩僧,同居名城,相聚名山,實在是一種緣分。當時白居易常進山往訪,兩人吟詩唱和,留下不少美談。一次,白居易備下素齋,派人送《招韜光禪師》詩一首給韜光禪師,邀他入城共同進餐。詩雲:

  白屋炊香飯,葷膻不入家。濾泉澄葛粉,洗手摘藤花。清芥除黃葉,紅薑帶紫芽。命師相伴食,齋罷一甌茶。

  韜光也回了一詩《謝白樂天招》,婉辭謝宴。答雲:

  山僧野性好林泉,每向岩阿倚石眠。不解栽鬆陪玉勒,惟能引水種金蓮。白雲乍可來青嶂,明月難教下碧天。城市不能飛錫去,恐妨鶯囀翠樓前。

  白居易常常拜訪韜光,固然因他是—位可與之吟詩漫談的詩僧,但另有一個原因則是韜光寺其地實在是個好處所。白居易對修身養性於幽境的韜光歆羨之情,在其《寄韜光禪師》一詩中表露無遺:

  一山門作兩山門,兩寺原從一寺分。東澗水流西澗水,南山雲起北山雲。前台花發後台見,上界鍾聲下界聞。遙想吾師行道處,天香桂子落紛紛。

  對西湖勝景和越中山水讚不絕口的明朝著名文學家袁宏道,在其遊記《靈隱》中,談及靈隱、韜光山水之美,又想到宋之問的詩作《靈隱寺》,說道:

  靈隱寺在北高峰下,寺最奇勝,門景尤好。由飛來峰至冷泉亭一帶,澗水溜玉,畫壁流青,是山之極勝處。……韜光在山之腰,出靈隱後一二裏,路徑甚可愛。古木婆娑,草香泉漬,淙淙之聲,四分五路,達於山廚。庵內望錢塘江浪紋可數。餘始入靈隱,疑宋之問詩不似。意古人取景,或亦如近代詞客,捃拾幫湊。及登韜光,始知滄海、浙江、捫蘿、刳木數語,字字入畫。古人真不可及矣。

  袁宏道不愧是著名散文大家,以寥寥數語便形象而細膩地描摹了從靈隱寺到韜光寺的一段山路。這段山路名氣很大,為不少名人所鍾愛,已成為韜光一景。而對於錢塘十景之一的韜光觀海,袁宏道認為已無法比宋之問的詩句寫得更出色了,所以他聰明地為宋之問的詩做了佐證,不再發揮。

  另一位清朝文人,是杭人厲鶚,小住靈隱山,領略風光。他在入山三日之後,於清晨向絕頂攀登,獨自一人在透進竹叢的稀疏光線下,沿著陰暗的林間小路,攀登帶霜的滑潤石級。一路上在暗中摸索前進,山間靜謐,泉聲不絕於耳。登上峰頂,爽快無比,眼界為之一開。從絕頂極目矚望,迷茫無際。在韜光寺逗留到暮靄降臨,真正體會到白居易為什麽想擺脫塵世永住於此了。在他的《曉登韜光絕頂》詩中,詳細地做了描述:

  入山已三日,登頓遂真賞。霜磴滑難踐,陽崖曦乍晃。穿漏深竹光,冷翠引孤往。冥搜滅眾聞,百泉共一響。蔽穀境盡幽,躋顛矚始爽。小閣俯江湖,目極但莽蒼。坐深香出院,青靄落池上。永懷白侍郎,願言脫塵鞅。

  風光無限的韜光絕頂,自然是指最使人流連忘返的觀海亭了。駐足於亭,極目遠眺:西湖如鏡,水光瀲灩;錢江似練,浪紋可數。而當紅日東升時,雲蒸霞蔚,山色空蒙,則又是另一種壯觀的場麵。也難怪韜光禪師如此喜愛宋之問的名句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並鐫刻於亭柱上了。不過有一副描摹韜光的楹聯,倒更引起我的喜愛。聯雲:

  韜晦竹林深,客至徘徊,一塵不染;

  光輝蓮座放,堂開迤邐,萬象皆空。

  讀罷令人恍如置於一塵不染、萬象皆空的世外雲天。不知道今天的韜光寺是否也成了追逐商潮的弄潮兒,真希望它能保持自然、古樸、清靜、秀麗的原始麵目。

  後人終究比前人聰明,韜光建寺選擇的地點,就比慧理高明。當然與今人相比,最聰明的古人也享受不到飛機之便捷、空調之舒適、電視和電腦之樂趣。但是也不能不憂心忡忡地看到,學會了享受的同時,今人更學會了過度開發。盡管借助於現代知識和現代科技,人們變得甚是聰明,然而今天要再如當年的慧理、韜光那樣,尋找一塊集日月山水之勝的寧靜、幽雅之地,恐怕就不那麽容易了。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