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不記來時路

  ——北宋詞人秦觀

  一

  自小愛讀馮夢龍的白話文小說“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書中有三個古代女子的倩影以及她們的故事,也一直留駐於我的腦海——讀《醒世恒言》第十一卷《蘇小妹三難新郎》,一個才華橫溢的名媛令我傾倒;讀《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卷《白娘子永鎮雷峰塔》,一個忠貞不渝的蛇仙使我敬佩;讀《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卷《杜十娘怒沉八寶箱》,一個尊嚴至上的妓女讓我尊重。

  在漫長而黑暗的封建社會,對於處在人間最底層的婦女來說,最基本也是最崇高的人權莫過於愛情和婚姻。白娘子、杜十娘、蘇小妹的故事,都是以這個最經典和神聖的主題為紅線的。如果說白娘子的故事是一出悲劇,杜十娘的故事更是一出慘劇,那麽蘇小妹的故事則是一出喜劇。

  話題是從一日北宋宰相王安石邀請蘇東坡的老爺子蘇老泉到府敘話開始的。二人取酒對酌,不覺忘懷酩酊,王安石頗為得意地誇耀其子王雱聰慧,“讀書隻一遍,便能背誦”。醉意朦朧的蘇老泉也帶酒鬥氣,答道:“誰家兒子讀兩遍!”說罷猶嫌不足,不禁失言道:“不唯小兒隻一遍,就是小女也隻一遍。”聽說蘇家閨閣深藏才女,王安石遂以煩請蘇老泉點定王雱的一卷文字為由,暗示求秦晉之好。

  相府求親之事,使蘇小妹的才名播滿京城,引得紛至遝來的慕名求親者。在眾多到蘇府求親者呈上的文字中,蘇小妹看中了其中一卷,看其卷麵姓名為秦觀。小妹批四句雲:“今日聰明秀才,他年風流學士。可惜二蘇同時,不然橫行一世。”

  秦觀字少遊,揚州府高郵人。其時雖不過是個秀才,卻腹飽萬言,眼空一世,生平對蘇軾、蘇轍兄弟最敬服。他慕蘇小妹之才前往求親,卻也聞得她容貌不揚,就決定趁三月初一蘇家女眷到嶽廟燒香之際設法親眼一睹。

  當天秦觀打扮成化緣的遊方道人模樣,等在東嶽廟前,瞅見蘇小妹下轎入廟,覺得她清雅悠閑、全無俗韻。隨後秦觀循廊而上,故意與蘇小妹邂逅,並與她展開了一番饒有風趣和詩意的對話:

  “小姐有福有壽,願發慈悲。”

  “道人何德何能,敢求布施!”

  “願小姐身如藥樹,百病不生。”

  “隨道人口吐蓮花,半文無舍。”

  “小娘子一天歡喜,如何撒手寶山?”

  “風道人恁地貪癡,那得隨身金穴!”

  既然蘇小妹才貌均佳,秦觀就大膽求親,得到了蘇老泉認可,婚事就在蘇家舉辦。結婚之日,蘇小妹才認出新郎原來就是在廟裏糾纏自己的瘋道士,便想出新婚之夜三難新郎的主意,出一出在廟裏所受的氣,同時也跟他開一個玩笑。洞房之夜,蘇小妹將秦觀關在門外,命丫鬟給他三道試題,答出來才能入房。

  蘇小妹三難新郎,這則文壇上千古傳誦的佳話,被馮夢龍那本“暢銷書”敲鑼打鼓地大肆宣揚了一番,搞得婦孺皆知。這位善於編故事的馮才子還嫌不過癮,又加了一段尾聲說:

  後來少遊以才名被征為翰林學士,與二蘇同官。一時郎舅三人,並居史職,古所希有。於是宣仁太後亦聞蘇小妹之才,每每遣內官賜以絹帛或飲饌之類,索他題詠。每得一篇,宮中傳誦,聲播京都。其後小妹先少遊而卒,少遊思念不置,終身不複娶雲。

  然而令人們沮喪的是,在馮夢龍筆下那麽一則才子佳人的美麗傳說,千載一聞,曆代相傳,竟被現代學者們以寥寥幾句無情結論給一筆勾銷了。學者們通過研究考證得出的結論說:“蘇小妹此人純屬虛構,史無此人。”“有關蘇小妹的一係列美麗傳說,多是無根之言,與事實相去甚遠。”

  真誠而善良的人們無論如何也不理解,怎麽會“史無其人”,怎麽是“無根之言”?秦觀的那首以古代牛郎織女七夕相會的神話故事為題材的《鵲橋仙》,難道不是為撒手早逝的蘇小妹所寫的?

  牛郎織女的美麗神話,自漢魏以來就一直撩撥著許多文人的靈感。他們將千百篇詩詞獻給牛郎織女,以千百次詠歎歌頌兩情相會,而其中久久留駐在千古詩空成為不同凡響、傳誦不衰的絕唱者,應首推秦觀的《鵲橋仙》: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一年一度在金風玉露之夜、碧落銀河之畔的相會,盡管是“便勝卻人間無數”,卻也不能不因“相見時難別亦難”而惆悵傷感。“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這是愛之真情、人之常情。歌手白雪演唱的一曲《久別的人》,可以說為秦觀的佳句做了通俗的現代詮釋:

  久別的人盼重逢,重逢就怕日匆匆。忙不完的舊情,續不完的夢,快刀難斷藕絲情;

  ……久別的人盼重逢,重逢就怕日匆匆。情絲正像藕絲織纜繩,拴住日光和月影;

  ……久別的人盼重逢,重逢就怕日匆匆。一次次離別,一次次重逢,路也漫漫霧也朦朦,霧也朦朦淚也朦朦,霧也朦朦淚也朦朦……

  出乎人們意料的是,秦觀沒有浸沉在離別的淚水中,而是在《鵲橋仙》結尾處筆鋒突轉,發出了高亢堅定的聲音:“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對於兩個至死不渝的情人,忠貞的愛情天長地久,又何必貪求卿卿我我的朝歡暮樂!這一驚世駭俗之句、振聾發聵之詞,一反所有沿襲“歡娛苦短”、“多情自古傷別離”傳統主題的詩詞歌賦,“獨謂情長不在朝暮,化朽腐為神奇!”(明·沈際飛),使所有平庸的言情之作黯然失色,也使《鵲橋仙》在情詩的海洋中獨勝擅場。

  然而,《鵲橋仙》不是為蘇小妹所寫的。蘇小妹與秦觀從未有過“朝朝暮暮”的相處,哪怕是“一夜情”也不存在。

  二

  秦觀(1049~1100年)並非蘇家女婿,卻是實實在在的蘇門學生。

  秦觀是揚州高郵(今江蘇高郵市)人,早年字太虛,後改字少遊,別號刊溝居士、淮海居士。像所有書香子弟一樣,他從少年時代起就博覽群書,10歲即通《孝經》、《論語》、《孟子》。又像大多數中國文人一樣,他懷有遠大抱負,青少年時代縱遊湖山,關心時局,顯示了豪邁不羈的個性。熙寧元年(1068年),年及弱冠的秦觀創作了《浮山堰賦》,對遭受水災的苦難百姓表示了深切同情。4年後又作《郭子儀單騎見虜賦》,意在通過對英雄人物的歌頌,寄托自己宏大的理想抱負。

  生逢其時,年輕有為的秦觀有幸與“夫子”蘇軾生活在同一年代,蘇軾對秦觀的一生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在歐陽修去世後,作為中土鴻儒之冠的蘇軾責無旁貸地成了當時的“文壇盟主”,許多後起之秀都受到他的栽培、獎掖和薦拔,其中最受他欣賞和重視的門生是黃庭堅、張耒、晁補之和秦觀四人。蘇軾在《答李昭玘書》中說:“如黃庭堅魯直、晁補之無咎、秦觀太虛、張耒文潛之流,皆世未之知而軾獨先知之。”

  在秦觀眼中,蘇軾是“不將俗物礙天真,北鬥以南能幾人”的“天上映群”,心儀已久,卻苦於無緣結識。熙寧十年(1078年),蘇軾自密州移知徐州,聽到這一消息的秦觀,以“我獨不願萬戶侯,惟願一識蘇徐州”(《別子瞻學士》)的心情,立即啟程前往拜謁,不失時機地牢牢抓住了一次“幸運之球”。而蘇軾也著實給了秦觀一個極大的鼓勵,在讀了他寫的《黃樓賦》後,盛讚他“有屈(原)、宋(玉)才”。

  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自徐州調任湖州(今浙江湖州),途經高郵,更使秦觀得到了一次難能可貴的機會。他陪伴自己崇拜的大師出遊,過無錫,到惠山,又不期路遇詩僧參寥。在蘇軾任知杭州的3年中,其實參寥就住在附近一個城市,然而兩位詩友竟擦肩而過,無緣結識。如今三位文人同遊吳江(今江蘇吳江)、湖州、會稽(今浙江紹興)等地的名山古刹,作詩唱和,好不快哉。此景此情,不由得令人想起三位唐朝大詩人李白、杜甫和高適那一次充滿浪漫情調的“梁宋之遊”。

  時年31歲但尚無功名的秦觀,在蘇軾的勸說下,開始發奮讀書,積極準備參加科考。然而才華不一定能為仕途鋪設紅地毯,秦觀在兩度應考中名落孫山。雖然這種事不足為奇,前朝詩人李白、杜甫、韓愈都曾有過這樣的遭遇,但蘇軾還是為之抱屈,做詩寫信對秦觀加以勸勉。元豐七年(1084年),蘇軾自黃州遷汝州路經江寧時,向王安石呈送秦觀詩文數十篇,力薦其人“行義修飭,才敏過人”,後來又致書曰:“願公少借齒牙,使增重於世。”王安石在閱讀秦觀詩歌後,也讚許“清新嫵麗,與鮑謝似之”。這年十一月,蘇軾過高郵,親來看望秦觀,又相約文友王鞏、孫覺同遊東嶽廟,載酒論文,流連累月。群賢畢至,實屬當地盛事,郡守以匾其台曰“文遊”,後人複建四賢祠於此。

  兩位文壇前輩的鼓勵稱許,使秦觀信心倍增,並終於下定決心再次應試,次年登第,結束了“奔走道途數千裏,淹留場屋幾十年”(《登第後青詞》)的舉子生涯。考取進士後,秦觀初任定海主簿,轉蔡州教授。北宋元祐年間(1086~1093年),哲宗年幼,高太後聽政,起用司馬光為相,以蘇軾為翰林院學士兼侍讀,於是蘇轍、黃庭堅、秦觀等著名文人,集中汴京,極一時之盛。元祐七年,蘇軾自揚州召還,進端明殿學士、翰林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秦觀遷國史院編修,與黃庭堅、晁補之、張耒同時供職史館,人稱“蘇門四學士”。

  京城任職的短暫數年,大概是秦觀一生中難得的春風得意歲月了。其時盡管由於家口較多,生活拮據,使他頗有居京不易之感,但與誌同道合的師友時相過從,精神上卻好不瀟灑愉快。然而世事如棋,初涉宦海的秦觀當然不是棋局高手,而與“蘇門”導師蘇軾服官於同一朝廷又成了他的不幸。由於跟隨蘇軾卷入新舊黨爭的漩渦,秦觀從此走進了進退維穀的政治陷阱,開始了孤危坎坷的宦旅。

  新舊黨爭源於“王安石變法”。嘉祐三年(1058年),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書》中,係統地提出了改變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麵、推行富國強兵政策的變法主張。後來升任參知政事和宰相後,他在宋神宗支持下,抓住“理財”和“整軍”兩大課題,積極推行變法。由於受到以司馬光為代表的舊黨堅決反對,新黨內部又產生裂痕,神宗也開始動搖、妥協,新法終被全部廢止。在漫長的中國封建史上,王安石變法隻是曇花一現,然而伴隨著九百年步履匆匆的曆史,對王安石其人及變法其事的褒貶議論,卻成為一樁幾經變動而又難以了結的曆史公案。

  也許是書生氣太濃、脾氣又太剛直,對雲譎波詭的政治鬥爭認辨不清或是考慮不周,其時已名滿天下的蘇軾在王安石推行變法之後,就站到了反對改革的舊黨一邊。新黨得勢,迫於朝中的壓力,他被貶趕出朝廷,先後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當地方官。中年時因寫詩諷刺新法,被捕解京,入禦史台獄,即為當時震驚朝野的“烏台(禦史台)詩案”。在幸免於罪出獄後,就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

  哲宗元祐年間舊黨上台,蘇軾被奉召回京,又開始了新一輪的風光。殊不料黨外有黨,黨內有派,舊黨內部派係鬥爭之激烈,也稱得上你死我活。蜀黨領袖蘇軾及“蘇門四學士”出於公心,對新、舊兩黨的主張予以客觀、公正的評價。其中的秦觀就對執政的司馬光因噎廢食、盡廢新法的舉措,提出了不同意見,並且先後向朝廷進切中時弊的策論30篇。在《國論》、《治論》、《人材》、《法律》、《財用》、《邊防》等文中,對當時的內憂外患提出了各種具體的改革方略;而在《治勢》篇中,更對王安石變法做了比較中肯和公允的論析。這些觀點在黨同伐異的激烈政治形勢下,顯然是不合時宜的,而且又由於與蘇軾那種非同一般的關係,使他更無法逃脫派別門戶之間的中傷和攻訐。那種“上有蒼鷹禍,下有黃犬厄”(《和裴仲謨放兔行》),隨時可能發生不測的黨禍陰影,使秦觀生活在如履薄冰的惶恐之中。

  禍事終究來臨。紹聖元年(1094年)朝局大變,舊黨下台,新黨再起。元祐黨人還來不及在黨內煮豆燃萁,就已走上了同歸於盡之路,被視為元祐黨人的蘇軾、秦觀等人一同遭貶。在離開汴京前,秦觀重遊城西金明池,撫今憶昔,感慨叢生,以淒苦的筆調創作了一首《江城子》:

  西城楊柳弄春柔。動離憂,淚難收。猶記多情,曾為係歸舟。碧野朱橋當日事,人不見,水空流。

  韶華不為少年留。恨悠悠,幾時休?飛絮落花時候,一登樓。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

  西城楊柳在春風中擺弄著柔枝,牽動著詞人傷離怨別的憂愁,催人淚下。秦觀追憶往昔與知交好友在金明池畔飲酒賦詩,備極歡娛。然而如今卻“人不見,水空流”,無限惆悵之感溢於言表。流年似水,青春易逝,身遭遠謫、行將離京的詞人,將一腔愁緒俱化為春江之淚,宣泄肝腸寸斷的痛苦。

  遭貶離京的秦觀,先任杭州通判,再貶為監處州(今浙江麗水)茶鹽酒稅。在處州,他無所事事,經常到佛寺中與僧人談禪論道,消愁解悶。他在為寺僧抄錄佛經時,因寫有“因循移病依香火,寫得彌陀七萬言”(《題法海平闍黎》的詩句),被政敵羅織成“謁告寫佛書”的罪名,削職遠徙郴州(今湖南郴縣)。行經衡州(今湖南衡陽)時,秦觀受到太守孔平仲的盛情款待,不禁觸景生情。在向孔平仲抄呈處州時所作的《千秋歲》詞中,秦觀又一次追憶起往日汴京西池宴集的歡樂,然而當年聚會的人如今已風流雲散。“攜手處,今誰在?”遙想人去樓空的西池,詞人發出了沉痛而悲愴的喟歎——“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

  水邊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亂,鶯聲碎。飄零疏酒盞,離別寬衣帶。人不見,碧雲暮合空相對。

  憶昔西池會,鵷鷺同飛蓋。攜手處,今誰在?日邊清夢斷,鏡裏朱顏改。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

  正值深秋時節,繼續前行的秦觀踽踽獨行於郴州道上,寂寞羈居於驛亭之中。夜闌風緊,壞壁之間饑鼠相逐,蕭索自傷之意油然而生,一首小詞《如夢令》折射了詞人一腔艱難苦恨的愁緒:

  遙夜沉沉如水,風緊驛亭深閉。夢破鼠窺燈,霜送曉寒侵被。無寐,無寐,門外馬嘶人起。

  後來秦觀又被除去名籍,從一般的逐臣淪為流放的罪犯,貶謫橫州(今廣西橫縣),元符二年(1099年)複又貶徙雷州(今廣東海康)。短短數年間,一貶再貶的悲慘遭際,接二連三的沉重打擊,使秦觀的心幾近絕望。在“南土四時盡熱,愁人日夜俱長”的境遇中,他預感到生命不會久長,寫下了“奇禍一朝作,飄零至於斯”,“荼毒複荼毒,彼蒼哪得知”的《挽詞》,發出了“家鄉在萬裏,妻子各一涯;孤魂不敢歸,惴惴猶在茲”的哀號。

  雖然秦觀不是蘇軾那樣的豪放文人,但是在痛苦的貶謫、流放生涯中,他仍在努力追尋精神解脫,不斷探求“桃源”境界。《點絳唇》一詞就是秦觀追慕陶淵明悠遠寧靜境界的表現:

  醉漾輕舟,信流引到花深處。塵緣相誤,無計花間住。

  煙水茫茫,千裏斜陽暮。山無數,亂紅如雨,不記來時路。

  但是秦觀不是自由之身,當然也不可能走進陶潛“久在樊籠裏,複得返自然”的自由世界。山重水複,煙水迷茫,與其說“不記來時路”,莫如說再無歸去路。

  元符三年(1100年)五月,徽宗即位。一朝天子一朝臣,徽宗即位之後即大赦黨人,蘇軾自海南赦還常州,途經雷州,和秦觀見了一麵。隨即秦觀也被複職為宣德郎,還放至衡州。當年八月十一日,他在途經藤州(今廣西藤縣)遊光化亭時,為友人吟誦夢中長短句《好事近》,“索水欲飲,水至,笑視之而卒”,終年52歲。噩耗傳來,蘇軾聞之歎曰:“少遊不幸死逆路,哀哉,世豈複有斯人乎?”

  秦觀逝後,其子湛扶柩北還,停殯於潭州,5年後停梓於高郵文遊台的秦山腳下。16年之後遷葬於無錫惠山,墓碑上刻“秦龍圖墓”四字。

  五百年後,漁洋山人王士禛途經高郵,船泊斯地,緬懷斯人,感慨頓生,吟下了一首《高郵雨泊》:

  寒雨秦郵夜泊船,南湖新漲水連天。

  風流不見秦淮海,寂寞人間五百年。

  三

  法國作家羅曼·羅蘭說:“從遠處看,人生的不幸還很有詩意呢,一個人最怕庸庸碌碌地生活。”秦觀難道不是從人生的不幸中尋求著詩意嗎?他沒有庸庸碌碌地生活,而是通過不懈地譜寫詞曲,嚐試在黃連樹底下彈琴,苦中作樂。詞曲誠然是苦澀的,而“桃源”的美景也終究是渺茫和無望的,如同秦觀自己所言:“桃源望斷無尋處”(《踏莎行》),“苦恨東流水,桃源路、欲回雙槳”(《鼓笛慢》)。

  作為“蘇門四學士”之一的秦觀,一生的主要成就是詞。“蘇門四學士”與蘇軾並不能稱為一個文學流派,四學士造詣各異,文學風格也大相徑庭。黃庭堅的詩自創流派,為江西詩派開山,且與蘇軾並稱“蘇黃”;詞與秦觀齊名,但流宕豪邁的詞風卻較接近蘇軾:

  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

  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鵬。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

  (《清平樂》)

  晁補之的詞風受蘇軾影響,氣象雄俊沉鬱,“神姿高秀”:

  黯黯青山紅日暮,浩浩大江東注。餘霞散綺,向煙波路。使人愁,長安遠,在何處。幾點漁燈小,迷近塢。一片客帆低,傍前浦。

  暗想平生,自悔儒冠誤。覺阮途窮,歸心阻。斷魂素月,一千裏、傷平楚。怪竹枝歌,聲聲怨,為誰苦。猿鳥一時啼,驚島嶼。燭暗不成眠,聽津鼓。

  (《迷神引·貶玉溪,對江山作》)

  張耒詩學白居易、張籍,平易舒坦,不擅雕琢;詞的語言香濃婉約,風格與柳永、秦觀相近:

  簾幕疏疏風透,一線香飄金獸。朱欄倚遍黃昏後,廊上月華如晝。

  別離滋味濃於酒,著人瘦。此情不及牆東柳,春色年年如歸。

  (《秋蕊香》)

  秦觀是“蘇子瞻於四學士中最善”者,蘇軾對他的文章和詞“未嚐不極口稱善”。不過他的詞沒有循著蘇軾的豪放派路子走,而以纖麗婉約見長。收集於《淮海居士長短句》中的秦觀感傷詞作,展示出獨具一格的審美境界。在紹聖四年(1097年)謫居郴州期間作的名篇《踏莎行》中,秦觀盡情地傾吐出慘遭流放、寂寞懷鄉的一懷愁緒,沉痛地表述了無端被謫、前途渺茫的滿腔悲憤,成為他感傷詞作中意象選擇和意境創造的典型:

  霧失樓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裏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被後人稱為宋詞“婉約之宗”的秦觀,繼承了南唐詞的風韻,發揚了柳永詞鋪敘、描繪的特色,但同時又吸取了東坡詞個性鮮明的長處,在自己的詞中融入了深致沉痛的創作力度,創作出了《望海潮·洛陽懷古》這樣令人感染和震撼的佳作:

  梅英疏淡,冰澌溶泄,東風暗換年華。金穀俊遊,銅駝巷陌,新晴細履平沙。長記誤隨車。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柳下桃蹊,亂分春色到人家。

  西園夜飲鳴笳。有華燈礙月,飛蓋妨花。蘭苑未空,行人漸老,重來是事堪嗟!煙暝酒旗斜。但倚摟極目,時見棲鴉。無奈歸心,暗隨流水到天涯。

  《望海潮》作於秦觀遭貶離開汴京之前,題作“洛陽懷古”,作地卻非洛陽而為汴京,內容亦非懷古而為懷舊。回顧今昔之殊,抒發盛衰之感,嗟歎身世之悲,此時此刻的詞人,傷感泣下,不禁發出心歸何處,隨流水到天涯的感慨。

  一生坎坷,半世謫宦,秦觀在詞作中所流露和反映的,正是那種從身世之感中蒸發出來的痛苦,從流落之苦中結晶下來的憤懣。

  經曆了社會現實這部教科書後,使看不到出頭之日的秦觀,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走過的路。秦觀的身上,融入了他導師蘇軾的影子。蘇軾視才華橫溢的秦觀為得意門生,鼓勵和引導他走進變幻莫測的仕途,而青年時的秦觀也一如古往今來的有誌之士,胸懷過“如杜牧之強誌盛氣”,也萌生過挽弓射雕、征戰沙場的英雄氣概。曾幾何時,他不自覺地卷入風雲變幻的宦海中,並因此受到牽連,身世之苦伴隨了他一生。不幸的人生生涯,使一個本來純情、浪漫的詞人,轉變了自己的筆鋒,創作了一首又一首“思致綿麗,而氣體輕弱”的詞作,為自己的一生進行現場寫生。

  兩宋時期,婉約詞空前繁榮,風靡全國。柳永的詞,“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之。足見傳播之廣、影響之大。心有靈犀一點通,仕途無涯、放蕩不羈、發展慢詞的前輩傑出詞人柳永,若隱若現地走進了秦觀的詞中。秦觀並不承認自己模仿柳永的筆法,而實際上卻始終擺脫不了柳詞的影響。例如,他那首《浣溪沙》在《淮海詞》中可視為小令的壓卷:

  漠漠輕寒上小樓,曉陰無賴似窮秋。淡煙流水畫屏幽。

  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寶簾閑掛小銀鉤。

  這首充滿了漠漠輕寒、絲絲細雨、輕輕寂寞、淡淡愁思的小詩,不由得使人看到了柳永在《八聲甘州》中描摹的畫麵——“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淒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而另一首被推為《淮海詞》長調之冠的《滿庭芳》詞,“將身世之感,打並入豔情”,敘述了戀人依依不舍地惜別的愁緒,與柳永“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的《雨霖鈴》詞頗有異曲同工之美。詞的上闋以“抹”、“連”兩個動詞勾勒出一幅天色冷峻、暮靄蒼茫的風景畫,顯出高曠與遼闊中的冷峻與衰颯,與全詞淒婉的情調吻合;下闋用白描直抒傷心恨事,交織了離愁別緒與落拓感受:

  山抹微雲,天連衰草,畫角聲斷譙門。暫停征棹,聊共引離樽。多少蓬萊舊事,空回首,煙靄紛紛。斜陽外,寒鴉萬點,流水繞孤村。

  銷魂,當此際,香囊暗解,羅帶輕分。謾贏得青樓,薄倖名存。此去何時見也,襟袖上,空惹啼痕。傷情處,高城望斷,燈火已黃昏。

  據說蘇軾雖對此詞頗為讚賞,稱秦觀為“山抹微雲秦學士”,但認為此詞深得柳永筆法:“銷魂,當此際,非柳七語乎?”這種意誌低沉的傷感之作是蘇老夫子所不能容忍的,他因此責問秦觀:“你我分別不久,想不到你倒學起柳七來了?”

  社會造就了一代宋詞“婉約之宗”,曆史鑄造了一個身隨蘇東坡、靈附柳三變的新詞人。秦觀以其婉約淒美的優秀詞作,折射出屢遭流貶之苦、飽含身世之痛的經曆,傳遞出中國封建社會眾多文士悲劇命運的共性。後人將秦觀視為師法的對象,對其詞作也好評如潮,甚至推譽為“首首珠璣,為宋一代詞人之冠”(李調元《雨村詞話》)。

  四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

  為柳永首創的這首《望海潮》,是一曲著名的杭州頌歌,大筆如瀉,一氣嗬成,將都會之盛、形勝之美、江潮之壯、湖山之秀盡皆薈萃其中,詞牌與詞的內容以及地域性特點密切結合,響徹了大江南北,流播於千年文壇。

  也許是被《望海潮》所感染和激勵,秦觀接連寫下三首具有地域性特點——描寫揚州、越州、洛陽的《望海潮》。除作於汴京的《望海潮·洛陽懷古》外,其他兩首是:

  星分牛鬥,疆連淮海,揚州萬井提封。花發路香,鶯啼人起,珠簾十裏東風。豪俊氣如虹。曳照春金紫,飛蓋相從。巷入垂楊,畫橋南北翠煙中。

  追思故國繁雄。有迷樓掛鬥,月觀橫空。紋錦製帆,明珠濺雨,寧論爵馬魚龍。往事逐孤鴻。但亂雲流水,縈帶離宮。最好揮毫萬字,一飲拚千鍾。

  《望海潮·廣陵懷古》

  秦峰蒼翠,耶溪瀟灑,千岩萬壑爭流。鴛瓦雉城,譙門畫戟,蓬萊燕閣三休。天際識歸舟。泛五湖煙月,西子同遊。茂草台荒,苧蘿村冷起閑愁。

  何人覽古凝眸,悵朱顏易失,翠被難留。梅市舊書,蘭亭古墨,依稀風韻生秋。狂客鑒湖頭。有百年台沼,終日夷猶。最好金龜換酒,相與醉滄州。

  《望海潮·越州懷古》

  秦觀家居高郵,隸屬揚州。青年時期他常到百餘裏外的揚州遊覽,《望海潮·廣陵懷古》從各個側麵渲染出揚州城昔日的繁雄氣勢和富麗堂皇。揚州是詞人一生的夢、永遠的情,當漫遊於名山大川時,揚州的美景總在他的記憶之中,故鄉的思念也總使他魂牽夢縈。秦觀的思鄉心情在另一首《夢揚州》詞中流露無遺,當時他身在汴京(或蔡州),而夢境還停留於才子佳人在風光旖旎的景色中、柔情蜜意的畫麵裏:

  晚雲收。正柳塘、煙雨初休。燕子未歸,惻惻輕寒如秋。小闌外、東風軟,透繡幃、花蜜香稠。江南遠,人何處?鷓鴣啼破春愁。

  長記曾陪燕遊。酬妙舞清歌,麗錦纏頭。殢酒為花,十載因誰淹留?醉鞭拂麵歸來晚,望翠樓、簾卷金鉤。佳會阻,離情正亂,頻夢揚州。

  曾幾何時,當秦觀在人生道路上從“不識愁滋味”到“識盡愁滋味”時,他的夢也就由甜變苦了。

  湘天風雨破寒初,深沉庭院虛。麗譙吹罷《小單於》,迢迢清夜徂。

  鄉夢斷,旅魂孤。崢嶸歲又除。衡陽猶有雁傳書,郴陽和雁無。

  在郴州貶所艱難地挨過一年的秦觀,眼看除夕姍姍來臨,在長夜難眠的孤寂淒涼中,寫下了這一首《阮郎歸》。寒夜夢醒,隻感覺庭院深沉空虛;在靜謐的長夜中,聽到從城樓門頭傳來的陣陣邊地樂曲,更令人觸景生情。夢斷異鄉,魂飄謫地,在時近除夕之際,身在離衡陽以南數百裏的郴陽,連傳書的雁都見不到,哪裏還能讀到親人的來信!

  位於湖南與廣東、江西交界處的郴州,雖然是一座不起眼的小山城,卻是湖南省的南大門,而且曆史上來過好幾位大名人,尤其是秦觀被貶郴州後,寫了一首淒楚的《踏莎行·郴州旅舍》,留下“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的名句,郴州之名因而大振。

  “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一句無奈而沉重的發問,使老師蘇軾都為之黯然。蘇軾非常欣賞此詞,“絕愛其尾兩句”。三年後秦觀含憤辭世,蘇軾悲憤地將此詞抄錄於扇麵,並痛附一語“少遊已矣,雖萬人何贖!”宋朝傑出的書畫家米芾在見到蘇東坡時,有感於蘇、秦純真的師生之誼,揮筆寫下了秦觀之詞,並將蘇軾的悲歎作跋一同書寫下來。“淮海詞,東坡語,元章筆”,遂被世人奉為“三絕”。

  南宋鹹淳元年,郴州知軍鄒恭到任後,“首訪舊刻,把玩不止”,命工匠將“三絕”模刻於景色與秦詞意境相似的蘇仙嶺山麓石壁上,史稱“三絕碑”。三絕碑是一塊方圓數丈的大石壁,位於白鹿洞下行數十步的地方。碑的不遠處,有一座墨瓦粉牆的小院,據載曾是秦觀居住的旅舍。院內設五間展室,外建三牆門樓,門樓橫額書“郴州旅舍”四個大字。

  三絕碑石壁前的玉溪潺潺流淌,當流到了1938年春天時,一位曾以大無畏的膽略編導了西安事變曆史大劇的張學良將軍,從被秘密幽禁的蘇仙嶺蘇仙觀信步沿溪而下,與三絕碑不期邂逅。同為天涯淪落人,天上人間心相通。將軍吟誦著先賢的詞句,感念不已,當晚他在鬥室牆上揮毫寫下“恨天低,大鵬有翅愁難展”之詞。

  22年後,又是蘇仙嶺春暖花開的時節,春風護送一位時代偉人蒞湘,他就是來湖南省召開三級幹部會議的毛澤東。博古通今的毛澤東,在專列上向郴州地委書記陳洪新問起:郴州有個三絕碑,你看過嗎?接著他娓娓動聽地向在座的幹部們介紹起三絕碑的來曆。

  三絕碑刻錄了一個命運多舛、半生落泊的朝廷貶官的足跡,蘇仙嶺飄蕩著一個徘徊江畔、反躬自問的失意文人的詞魂。

  “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耳聞詞人的發問,鬱鬱“蘇仙雲鬆”為之憤然呼號;目睹少遊的身影,悠悠郴江流水從此淒然嗚咽。然而姍姍來遲的山水之憐,已經來不及慰藉詞人傷痕累累的心靈了。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