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十一章 西子湖頭有我師——南明大臣張煌言

  一

  小時候愛讀曆史,但像一個偏食的孩子一樣,書是憑愛好挑著看的。遇到令人揚眉吐氣的篇章,諸如秦皇、漢帝、唐宗、明祖乃至成吉思汗,總是百讀不厭、津津有味。然而對於那些使人灰心喪氣的段落,特別是宋、明、清三大王朝末期不堪回首的往事,隻不過是為了應付考試而如填鴨般地吞下喉管的。現在回想起來,兒時那種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精神,還是得益於當時的教育。

  所幸的是,不管在佞臣專權、宦官跋扈的黑暗年代,還是在國難深重、山河破敗的王朝末日,總有一些誌士仁人、豪傑精英,巍巍然地出現於黃河之畔、東海之濱。生為人傑,死作鬼雄,他們譜下了一曲曲驚天地而泣鬼神的慷慨悲歌,以自己的碧血丹心,映紅九州,長照青史。南宋的嶽飛、明朝的於謙和明末的張煌言,先後埋葬於西湖之畔的湖上三傑,是他們中的優秀代表。

  湖上三傑很早就印入我的記憶,這有賴於兒時收藏與戲玩的樣片(20世紀50年代孩子們使用的簡易娛樂用品,好像微縮的撲克牌,一麵印有曆史人物的臉譜或圖像)。通過樣片,我還同時結識了宗澤、韓世忠、鄭成功、史可法等英雄好漢。時隔近半個世紀,樣片給我十分有益的啟蒙知識,迄今仍記憶猶新。

  三傑之一的抗清英雄張煌言,是民族英雄嶽飛和於謙的後輩,嶽飛和於謙是他自幼崇拜與敬仰的先賢。在張煌言生活的明朝末年,曆史又重演了南宋時期黑暗而屈辱的一幕,置身於斯,他飲泣吞聲、悲憤難訴,不禁引起對嶽飛的深切懷念,曾和嶽飛《滿江紅》原韻,以深沉的感情寫下一首《滿江紅·懷嶽忠武》詞:

  屈指興亡,恨南北黃圖消歇。便幾個孤忠大義,冰清玉烈。趙信城邊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慘模糊,吹出玉關情,聲淒切。

  漢宮露,梁園雪。雙龍逝,一鴻滅。剩逋臣怒擊,唾壺皆缺。豪傑氣吞白鳳髓,高懷眥飲黃羊血。試排雲待把捧日心,訴金闕。

  明末領導抗清鬥爭失敗後,張煌言不幸被俘。麵對死亡,他毫無畏懼,也未流露出一星半點的悲戚。在離開故鄉鄞縣(今浙江寧波)被押解去武林(今浙江杭州)之際,張煌言帶鐐赴難,視死如歸,吟下了一首明誌述願的名詩《甲辰八月辭故裏》(其二《入武林》):

  國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頭有我師。日月雙懸於氏墓,乾坤半壁嶽家祠。慚將赤手分三席,敢為丹心借一枝。他日素車東浙路,怒濤豈必屬鴟夷!

  詩中迸發出一股強烈的國家民族意識,以及身雖死而誌不移的悲壯情懷。已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張煌言,想到自己將要追隨他素來敬慕的英雄嶽飛和於謙,在他們的長眠之地殺身成仁,感到無上欣慰。慚愧的是自己赤手空拳舉兵失利,死後斷不敢與兩位先賢並立三席,但仍祈望借西湖一隅長臥,以明示自己的赤膽忠心。留身武林,自己死後也會像伍子胥一樣,駕馭素車白馬,驅使錢江怒潮,與來犯之敵作一殊死戰鬥。他的這一願望更明確地袒露在《憶西湖》一詩中:

  夢裏相逢西子湖,誰知夢醒都模糊;

  高墳武穆連忠肅,參得新祠一座無?

  張煌言不負生平之誌,在抗清鬥爭失敗後,堅貞不屈,慷慨就義,無怨無悔地追隨兩位先賢而去。在他就義後,英雄屍拋荒野,於是西湖邊上又出現了當年獄卒隗順冒死背負嶽飛屍體外逃的感人一幕:一位人稱石和尚的西湖白蓮洲留錫庵僧人超直,滿懷敬佩之情,冒著殺身之險置棺木收殮了張煌言的遺骨,暫厝寶石山僧舍。寧波家鄉人萬斯大、紀五昌以及杭州人張文嘉等,按照張煌言生前遺願,將其遺體安葬於西子湖畔的南屏山荔枝峰下,英雄生前戰友、堅持不仕清的大學者黃宗羲撰寫了《張公墓誌銘》。

  建墳後,墓碑不敢題真名實姓,墓前僅草草立一碑石,刻以王先生墓為標記。墓的外觀與普通百姓墓葬毫無差別,常年蒿萊叢生,荒僻難尋,清官府固然不明此墓底細,民間知情者也寥寥無幾。後來黃宗羲來到南屏山麓尋墓掃祭,尋覓很久方辨認出來。徘徊墓前,黃宗羲在日暮鴉歸之際祭奠戰友,追憶往事,想起當年曾與張煌言共舉義旗抗清,如今斯人早逝,自己也如同浮萍一樣漂泊不定,百感交集,賦下一首《尋張司馬墓》:

  草荒樹密路三叉,下馬來尋日色斜。頑石嗚呼都作字,冬青憔悴未開花。夜台不敢留真姓,萍梗還來酹晚鴉。牡蠣灘頭當日客,茫然隔世數年華。

  星移鬥轉,時過境遷。遠去的大明王朝背影,最終在人們的視線中逐漸消失了。而大清王朝曆經數十年,到了康熙、雍正、乾隆年間,政權已經鞏固,社會也一步步走向和諧。對於血氣方剛的新興清廷來說,摧垮腐朽的明朝,肅清末代皇帝的影響,並非一件難事,晚明以及隨後流亡的南明帝王們本來就不屬於人民。然而南明的一大批忠臣義士如史可法、劉宗周、祁彪佳、鄭成功、張煌言、屈大均、夏允彝父子等的英名,以及他們英勇抗清、壯烈殉國的動人篇章,卻並沒有隨時光的流逝而畫上句號,人們依然在追思和懷念他們。

  為平複這種思情和餘憤,進而籠絡人心,聰明而狡猾的乾隆皇帝對幾位影響甚大的抗清英雄予以賜諡,並且為他們修墓建祠。隨著張煌言於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被賜諡忠烈侯,王先生墓之謎底終於得以揭曉,英雄的壯烈行為大白於天下,人們在深感欣慰的同時又不勝唏噓。杭州一位叫吳乾陽的道士,籌資在南屏山荔枝峰下為張煌言重建了磚砌圓形大墓,並在墓碑鐫刻以皇清賜諡忠烈明兵部尚書蒼水張公之墓,辟築墓道,豎立神道碑,上刻鄞縣學者全祖望撰寫張煌言一生經曆的神道碑銘,墓道兩側分列著護墓的石人、石獸。後人又在墓前建張蒼水先生祠和南冷亭。

  曆史實踐了張煌言的夙願,西子湖畔果然添得一座新祠,這是張煌言以其忠烈一生所鑄就的。杭州無處不名勝,而荔枝峰卻並無盛名,隻是在有了張煌言墓之後,踏上荔枝峰的遊人開始多了。清朝一位文人秦瀛來到峰下,敬謁忠烈墓,緬懷張煌言,寫下《謁忠烈墓即以拜題遺像》一詩:

  孤臣夜向翁州泣,要保殘明一點血。淚痕滴海海已枯,化為精衛心不滅。白楊何處吊西泠,雲車風馬來南屏。荒墳月出山鬼叫,荔枝峰下楓林青。

  湖上三傑,精忠千秋;湖山有幸,日月增輝。能與兩位生前十分敬重的英雄嶽飛和忠臣於謙圍坐西湖,並立三席,張煌言在天之靈足以無憾了。自湖濱添上這座新墓後,從西湖北岸的棲霞嶺南麓,經西南的三台山麓,到南岸的南屏山北麓,嶽飛、於謙、張煌言三位英雄的名塚,環繞了半個西子湖,與包圍著另一半西湖的杭州城遙遙相對。如今我們仿佛看到湖上三傑莊嚴肅穆地麵湖端坐,矚望古都,守護西湖,保佑民眾。

  二

  張煌言(1620~1664年),字玄著,號蒼水,鄞縣(今浙江寧波)人。他自幼胸懷雄心壯誌,秉燭夜讀,聞雞起舞,勤學苦練,是文武雙全的優秀人才,16歲時就參加了秀才考試。在這次考試中,崇禎皇帝心血來潮,別出高招,下詔考生除要完成常規文科試目外,還需加試射箭。

  結果許多年及弱冠而手無縛雞之力的考生,都被這突如其來的武舉科目弄得不知所措,狼狽不堪。唯有張煌言胸有成竹,鎮定自若。在眾目睽睽之下,他拉弓如滿月,射箭似流星,連發連中,矢無虛發,贏得一片喝彩聲。

  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清軍入關,清世祖建都北京,揮師南下,大江南北狼煙頓起,錦繡江南陷於腥風血雨之中。麵對洪水猛獸般的來犯之敵,弘光朝廷的權臣們卻正忘乎所以地上演著同室操戈的黨爭,南明將領也正在長江防線上兵戎相見,進行著你死我活的內鬥。弘光政權僅僅存世一年就壽終正寢,昏庸腐朽的弘光帝被清兵虜獲,送往北京處死。

  南京失陷後,群雄乘機紛起,各路山大王為了拉大旗作虎皮,不遺餘力地鑽到朱家垃圾箱撿破爛,尋覓收羅殘留的皇族胄裔。於是杭州的潞王朱常淓(1645年)、應天的威宗太子王之明(1645年)、撫州的益王朱慈炲(1645年)、福州的唐王朱聿鍵(1645~1646年)、紹興的魯王朱以海(1645~1653年)、桂林的靖江王朱亨嘉(1645年)等的南明政權的微縮版相繼出籠,其中以魯、唐二王政權稍具實力。稍後在廣州和肇慶又冒出唐王朱聿(1646年)和桂王朱由榔(1646~1662年)兩個南明政權。至於其他龍遊、揭陽、夔州、南澳的極微型政權,更是不值一提了。

  在明末清初那一幕幕令人眼花繚亂的滑稽戲中,卻穿插著一段段永載青史的悲壯事件,湧現出一個個流芳百世的民族英雄。弘光元年(1645年),當清兵連破揚州、嘉定、杭州等城,寧波已成浙東孤城時,當地的貢生董誌寧等六狂生拍案而起,召集數千百姓於府城隍廟起兵抵抗。抱病趕來的明舊大臣錢肅樂被公推為義軍領袖,舉人張煌言也參加了這次誓師抗清集會。之後他受錢肅樂之托,奉表到天台請明宗室魯王朱以海到紹興行監國事,並被任為翰林院編修、兵科給事中。

  次年五月,清軍渡過錢塘江,魯王在石浦守將張名振護衛下自台州出海逃往舟山,張煌言趕回鄞縣故裏,與老父、繼母、妻子、兒女訣別,追隨魯王而去。殊不知福州唐王與紹興魯王一山二虎,彼此各不相讓、摩擦不斷,使魯王無法登陸舟山,遂流亡福建。張煌言與張名振重返浙東與舟山地區,招募義軍,在四明山的平岡結寨而守,與大嵐山寨的義軍首領王翊聯合抗清,破上虞,克新昌,拔滸山,威震四明山方圓八百裏。

  魯王在張名振擁戴下於1649年駐蹕舟山,張煌言被授兵部左侍郎。時隔兩年,清軍兵分三路攻舟山,張煌言和張名振力圖圍魏救趙,奉魯王命率軍北上攻吳淞。然而舟山卻遭到清兵的重兵圍攻而失陷,張煌言、張名振隻得率部泛海至廈門依附鄭成功。新的機會促成了張煌言同抗清名將鄭成功的聯合抗戰,1652~1655年,張煌言與張名振、鄭成功的武裝力量合兵三入長江,曾二抵燕子礬,但均因兵力單弱,無功而返。

  1658年,永曆帝封鄭成功為延平郡王、招討大將軍,張煌言為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當年乘清軍進犯雲貴之際,以福建為據點的鄭成功謀劃向內地大舉深入,他率領十萬水師,攻占樂清,進取溫州,張煌言率軍與之會師。但在進入長江前,颶風將鄭成功戰船毀壞,使作戰計劃受挫,大軍被迫撤回廈門。次年,鄭成功再次整軍出擊,張煌言與他在崇明會師,聯軍北伐,溯長江而上。在鄭成功的軍隊攻克鎮江的同時,張煌言的軍隊也進駐蕪湖,繼而占據了四府三州二十四縣。捷報頻傳,震動東南,湘、贛、魯、豫等省誌士紛紛前來聯係,準備響應。接連的勝仗,使抗清形勢一度出現曙光,氣息奄奄的南明朝廷似乎有了一點生氣和活力,但這究竟是起死回生的跡象還是回光返照的表現?

  無情的事實粉碎了天真的幻想,勝利隻不過是失敗和滅亡的煙幕彈。在眾寡懸殊的情況下,鄭、張二人各自孤軍深入,兵力分散。而這時清軍又施緩兵之計,諸府州縣要求商談求和,使鄭成功一時忘乎所以,麻痹輕敵。張煌言對此深感不安,寫信給鄭成功,希望他迅速攻打其他郡縣並命令陸軍急攻南京。然而鄭成功卻耽於酒宴,坐失良機,乃至清軍援兵溯江殺來,措手不及。在突遭失利後,為了保存自己一方實力,他竟置張煌言軍於不顧,撤鎮江、瓜洲及駐守長江流域的軍隊,徑自率兵回廈門去了。

  鄭成功軍隊一撤,張煌言頓時陷入四麵楚歌的境地,獨木難支。他曾西進與李自成殘部荊襄十三家義軍聯係,希望重整旗鼓,舉兵再戰,但沒有成功。計劃失敗後又遭清軍夾擊,全軍覆沒,他不得不偕同僮仆楊冠玉化裝潛行兩千餘裏,在沿途人民保護下才得以返回浙東。勢單力薄、孤掌難鳴的張煌言在浙東家鄉仍滿懷信心,不懈努力,不久重新樹起反清大旗,於1660年率部複在台州臨門島駐紮。當他與抗清誌士聚會時,感到十分欣喜,發出無聲的感歎並寫下了《賦得相逢俱是歲寒人》一詩:

  相逢俱是歲寒人,遲暮偏驚搖落辰。鴻雁接天關塞影,漁樵滿地雪霜身。論交四海慚兄弟,抗節千秋泣鬼神。此日炎趨應不少,道旁裘馬正紛綸。

  無奈大勢已去,時不再來,重新創造一個抗清的暖春氣候談何容易。張煌言雖然竭盡全力,卻已無力回天了,不得已他讓將士分散隱蔽,自己則匿居浙東距南田島六十裏的懸嶴島,希冀潛伏待起。生活在荒島海灘上,仰望海鷗翔海,俯瞰牡蠣鋪灘,生活已經艱難,而前景又很渺茫。黃宗羲後來在《兵部左侍郎蒼水張公(煌言)墓誌銘》中,憶及其摯友的崢嶸歲月時,不禁發出一聲感歎:念昔周旋鯨背蠣灘之上,共此艱難。

  三

  張煌言最終未能遂願,叛徒徐元將他告密,使其不幸在住所被捕。清廷對張煌言的才能聞名已久,更深知他在明末遺民中的威望之高和影響之深,因此令浙江提督竭力勸降。不管是搖唇鼓舌的說服,還是甜言蜜語的勸誘,對於張煌言來說,都是一派胡言、一通廢話。他嚴正宣告:父死不能葬,國亡不能救,死有餘罪。今日之事,速死而已。隨著張煌言的被捕,燃燒了二十餘年的浙東抗清火炬,終於油盡火滅。

  浙東民眾,從寧波到杭州,在聞訊張煌言遭捕後,十分關切他的生命安危,四處探聽他的押送行蹤。在張煌言由寧波押往杭州那天,當地鄉親千餘人聚集江邊,擺上香案跪地,默默地為他送行,莫不淚眼盈眶、悲憤填膺。張煌言穿著寬衣博袖的明朝衣冠,走下囚轎,穩步走到江邊,撩袍下跪,撮土為香,朝鎮海方向拜了四拜,祝禱道:大明兵部尚書孤臣張煌言辭別故裏。說罷站起身來,以深情的目光環顧父老,向送行的百姓行跪拜禮:煌言向父老鄉親們告辭了!叩頭拜了四拜,然後義無反顧地從容登船。

  囚船緩緩離岸前行,耳聞身後人們的一片哭聲,張煌言十分感動,在船上揮筆寫下了《甲辰八月辭故裏》一詩:

  義幟縱橫二十年,豈知閏位在於闐。桐江空懸嚴光釣,震澤難回範蠡船。生比鴻毛猶負國,死留碧血欲支天。忠貞自是孤臣事,敢望千秋春史傳。

  船過錢塘江西岸頭蓬鎮時,一個和尚投詩於船,詩雲:馳騁東南征戰多,海隅孤臣陷網羅。此行莫作黃冠想,靜聽文山正氣歌。張煌言看後,含笑而許。入夜,星稀月明,萬籟俱寂,他思情如潮,回顧自己舉兵二十年的戎馬生涯,勝敗起落,雖未完成複國大業,但也無愧於君國了。這時看守他的差役史丙以低沉的聲調唱起了《蘇武牧羊》古曲,張煌言心領神會,披衣而起說:你也是有心人啊!然而我誌已定,你不必擔心。說罷,扣舷琅琅和之。麵對素不相識的人們對他忠君愛國的激勵,張煌言感慨係之,在船上寫下名詩《甲辰八月辭故裏》(其二《入武林》)。

  押送到杭州後,張煌言自然引起了各方關注。一方麵清廷還企圖做最後的努力,勸降張煌言;浙江提督趙廷臣親自出馬,以名利權位相誘,隻要點一下頭,即許以兵部尚書原職。另一方麵杭州百姓聞訊後,紛紛前來探監,以各種方式表達對張煌言的無比敬仰之情。對清廷的勸降,張煌言當然嗤之以鼻,在獄壁上題下了一首浩氣長存的《放歌》:

  予生則中華兮死則大明,寸丹為重兮七尺為輕。

  予之浩氣兮化為雷霆,予之精神兮變為日星。尚足留綱常於萬祀兮,垂節義於千齡。

  後來清廷已感到對張煌言的種種勸降努力,無非是瞎子點燈,純係自作多情,不殺他隻不過徒增他宣傳抗清的時間和機會,於是決定處決張煌言以及他的幕僚羅綸、僮仆楊冠玉等。清康熙三年(1664年)九月七日清晨,張煌言被綁赴杭州弼教坊刑場。他從竹轎中昂首闊步地走出,舉頭遙望鳳凰山,見江上青山夾岸,讚道:大好山色,竟使沾染腥膻!說罷,便命在旁官吏筆錄,口述《絕命詩》一首:

  我今適五九,複逢九月七。大廈已不支,成仁萬事畢!

  家破人亡不足惜,舍身取義垂丹青。就這樣,45歲的張煌言追隨前輩的抗清誌士,續寫了又一曲可歌可泣的愛國詩篇,而他的妻兒更先於他三天被害。張煌言與同時代那些曾鼓舞和激勵過他的英烈,其中包括45歲慷慨就義的史可法、44歲投水殉節的祁彪佳、50歲投水成仁的夏允彝及其17歲因兵敗遭殺的兒子夏完淳,丹心同照日月,碧血共映山河。

  與張煌言有兩代世交的黃宗羲,在沉痛悼念張煌言不幸殉難的同時,對他以全歸而終其正氣凜然的一生,表示了深深的敬佩。黃宗羲在為之撰寫的《墓誌銘》中,以丙戌航海,甲辰就執,三度閩關,四入長江,兩遭覆沒,首尾十年有九,總結了張煌言的抗清鬥爭曆程,認為他的北征可和南宋末年文天祥的指南相提並論,共與日月增光。在當時環境下,黃宗羲深感私不得,無法公開和公正地評述張煌言的一生,隻能在自己的《蒼水》一詩中默默悼念:

  廿年苦節何人似,得此全歸亦稱清。廢寺醵錢收棄骨,老生脫筆記琴聲。遙空摩影狂相得,群水穿礁浩未平。兩世雪交私不得,隻隨眾口一閑評。

  十二年後,在張煌言被賜諡忠烈侯時,黃宗羲終於可以為自己的刎頸之交、抗清戰友說幾句公道話了。

  四

  在博大厚重的中華史冊上,不知記載了多少先賢故居、名人墓塚、將相遺址、騷客遊蹤。對於它們的位置,誠然有言之鑿鑿、確可信據者,但更多卻是隱隱綽綽、模棱兩可,甚至道聽途說、捕風捉影,於是就不可避免地留下了許多千百載疑案。對這些疑案的確切謎底,曆來眾說紛紜,近些年來更成為史家爭議最多的熱點、官家爭奪最烈的焦點,這是因為其中蘊涵著吸引與招徠外來遊客、投資商的財富和資源。而最近有兩大疑案分外引人注目,一是被稱為明朝文學史上哥德巴赫猜想的《金瓶梅》作者;二是曆來被傳為七十二疑塚的曹操墓。

  對小說作者真相的探討,是《金瓶梅》學術研討中一個長盛不衰的課題。學者們窮源溯流,進行了大量的調研考證,迄今已提出七十多個候選作者名單。盡管其中已有被稱為《金瓶梅》作者的四大說廣為學界所接受,但仍缺乏足夠的證據一錘定音,真正的作者依然隱蔽在山重水複中。如果說《金瓶梅》作者的爭論還是在水麵之下靜悄悄地進行的,而關於曹操墓的爭論則頗有點刀光劍影的氣味了。由於《三國演義》的渲染,使曹操成為千古奸臣,而傳說中他的七十二疑塚成為千古之謎。然而在2009年的一瞬間,千古之謎被破解了,曹操墓在安陽被發現,被評為2009年十大考古發現。但接踵而來的卻是反曹派鋪天蓋地的質疑,關於曹操墓真假的爭論已經上升為爭吵,而且愈演愈烈,大有對簿公堂之勢頭。

  相形之下,對於張煌言蒙難地之謎的破解,似乎應當會簡單和容易一些,但其實不然。據黃宗羲所撰《有明兵部左侍郎蒼水張公墓誌銘》,記述張煌言最後被俘時間與地點雲:甲辰,散兵居於懸嶴。懸嶴在海中,荒瘠無居人。山南多汊港,通舟;其陰嶂岩峭壁。公結茅其間。蒼茫大洋,碧波萬頃,滄海一粟,何處覓懸嶴小島?黃公雖言明懸嶴,卻對地居何處語焉不明。殊不知浙江沿海有兩個小島:一個是象山縣南田的懸嶴(今花嶴島),另一個是舟山群島六橫的懸山島。究竟孰是孰非,就因為他老人家吝嗇了一點筆墨,在曆史的厚壁留下了一處模糊不清的墨痕,從而給後人留下爭論不清的歧義。

  象山南田的懸嶴曾經處於張煌言蒙難地的正統地位,此說始於乾隆年間的史學家全祖望,在他所撰的《張公神道碑銘》中采用了象山南田懸嶴一說,並為以後的《海東逸史》、《南疆繹史》等野史和新版《象山縣誌》所沿用。全祖望是黃宗羲的高足,衣缽相承,他對其師懸嶴的輿地標誌斷言是象山南田,這一詮釋自然具有相當的權威性,但其依據何在,又給後人留下了幾多臆測。於是有了寧波學者桂心儀、周冠明於1989年著文辯疑。

  寧波學者認為,懸嶴絕不在象山縣南田。其理由有四:其一,象山南田一帶,本無以懸嶴命名的島嶼。其二,《仁和縣誌》標明懸嶴在普陀之東,必在普陀附近,而絕不在遠離普陀四百餘裏的南田一帶。其三,張煌言從懸嶴遣人派船,前往普陀糴米,出事後,清兵於當晚帶原人原船至島上捕張,又為懸嶴與普陀相距不遠之證。其四,1988年新編《象山縣誌》將花嶴島注釋為懸嶴島之別名,是經不起推敲的。花嶴曾被張煌言選為屯田練兵的場所,但不足以證明也是他蒙難之地。

  在進行了比較周密、嚴謹的查考後,學者們從一些鑿鑿有據的資料中,確定了懸嶴的位置和歸屬。從當年史料中查到的執張之處均是懸山,隻是對懸山下的小地名一作花嶴,一作範嶴,稍有差異。查閱1975年版的《浙江省地圖》和1982年版的《浙江省地圖》,都標有懸山這個小島,它處於六橫島與蝦峙島之間,現隸屬舟山市普陀縣。其正在普陀山、朱家尖、蘆花嶴三個當年清軍監視崗哨的觸角網絡之內,也正合當天夜裏清軍登島捕張的現場情況。黃宗羲所稱之懸嶴,既可能是懸山的異稱,也可能是懸山範嶴的略稱。張煌言被俘後寫有《入定關》一詩,題下自注:在懸嶴,甲辰七月十七日醜時被執也。其詩雲:

  何事孤臣竟息機,魯戈不複挽斜暉。到來晚節慚鬆柏,此去清風笑蕨薇。雙鬢難容五嶽住,一帆仍自十洲歸。疊山遲死文山早,青史他年任是非。

  此詩不經意地指明了張煌言被俘地點的重要路標,成為一則十分重要的史料。如果他在與石浦港近在咫尺的象山南田被執,可以徑直從陸路押解至杭州,不必繞道走鎮海關(定關)、經寧波再到杭州的路線;而隻有在懸山島被俘,才要經畸頭洋入甬江口,過鎮海關。

  1997年8月,寧波、舟山兩地學者專程到舟山六橫的懸山島考察。懸山島麵積僅七平方公裏,島上地勢平坦,滿目荒涼。在島的南側港灣靜靜停泊著幾條漁船,島北則是峭壁懸崖、怪礁磋砑,驚濤駭浪拍擊著岩石,與史書記述的張煌言散軍之後的蟄居地比較吻合。當時張煌言孤棲荒島,伐木結茅,盡管已難以重整旗鼓、力挽狂瀾,但仍無混跡漁樵、采薇於此的打算。他在此地寫了一首《卜居》,一片丹心宛然如見,詩雲:

  荒洲小築笑焚餘,結構新茅再卜居。性僻故貪鷗鷺侶,地偏猶逼虎狼墟。寒蘆瑟瑟秋張樂,宿火熒熒夜讀書。正憶普天方左衽,此身那得混樵漁!

  舟山市普陀區人民政府於1998年5月在懸山島為張煌言建成遺跡碑,碑的一麵鐫刻他的《入定關》一詩;另一麵是碑文《張煌言懸山蒙難處碑記》,由方牧撰文、倪竹青書丹。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