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六章 牆內開花牆外香——明朝哲學家、教育家王守仁

  一

  老母病逝,與早走的父親合葬於明山麗水的山陰道盡頭。清明時節,回鄉掃墓,行車山陰道上。正值淫雨新霽,天空澄碧如洗,林篁蔥綠欲滴,身臨其境,才領悟了清朝詩人查慎生在《山陰道中喜雨》中所抒發的真意:

  謝家雙屐舊曾攜,轉覺清遊愛會稽。白塔紅亭山向背,赤欄鳥榜岸東西。波光拂鏡群鵝浴,竹氣通煙一鳥啼。野老豈知身入畫,滿田春雨自扶犁。

  雙親生前,做兒子的未能盡到孝心,如今看到他們安然長眠於風景如畫的山陰道上,歉疚的內心似乎多了些許欣慰。

  不言而喻,山陰道上的明珠當數蘭亭。大書法家王羲之在這裏留下了鐵劃銀鉤的墨跡和行雲流水的華章。千百年來,優哉遊哉的烏篷船,迎載過多少書法家,他們背負著文房四寶,前往蘭亭朝聖、臨摹;優哉遊哉的烏篷船,又從蘭亭送走了多少憑吊、懷古的文人,連同他們一卷卷悵意綿綿的詩文。

  由蘭亭上行兩公裏即至青山環抱的花街,此處曾是古紹興的關隘。車過花街,沿洪溪拐彎後,又一片柳暗花明。正當應接不暇的景致令人眼花繚亂時,驀地,從山麓濃蔭處閃出一座圓形石墓,從其坐向、氣派、所處環境看,墓主人決非等閑之輩。再一細看,果不其然,明王陽明先生之墓八個大字赫然在目。原來墓主人竟是學貫東西、名震中外的心學大師王守仁,即王陽明。

  倡導致良知的王陽明,在歸居紹興、研讀講學六年後,於嘉靖六年(1527年)奉詔前往廣西鎮壓少數民族起義。1528年,57歲的王陽明因病離廣西北上,終因肺病咯血,於次年初客死於江西南安舟上。彌留之際,學生周積問他有什麽遺言。他說:此心光明,亦複何言!他在紹興、餘姚的兩位高足王畿和錢德洪聞訊趕去,扶櫬歸越,經濟喪事,廬於墓,安葬於紹興蘭亭山的花街洪溪。到明穆宗時,詔贈其諡號文成,至神宗萬曆十二年又下詔從祀文廟。

  王陽明的墓在紹興,而紹興並非他出生之地,他的家族世居山陰(今紹興),但其曾祖因避禍而遷居餘姚,因此他於明成化八年(1472年)在餘姚出生。餘姚先民在七千年前創造了輝煌的河姆渡文化,使餘姚成為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餘姚為浙東古縣城之一,在明朝屬於紹興府,明末史學大師張岱說:紹興八縣中數餘姚文化氣息最濃,後生小子都讀書,各行各業的人對曆史、文物、典章等,知之甚多。

  餘姚縣境內最大的山是龍泉山,為四明山的支脈,王陽明就出生於龍泉山北麓的瑞雲樓。王陽明熱愛故鄉山水,在這裏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在他的《憶龍泉山》一詩中,發出了我愛龍泉山的心聲:

  我愛龍泉山,山僧頗疏野。盡日坐井欄,有時臥鬆下。一夕別雲山,三年走車馬。愧殺岩下泉,朝夕自清瀉。

  後來王陽明父親王華官至南京兵部尚書,封新建伯,但因戀鑒湖山水,歸還本籍,定居於紹興城東光相橋畔。曾是淼淼宦海中一位疲憊不堪的過客,王陽明多次來到紹興,或了悟心性或躲避風浪。在經受多年的宦海浮沉和戰爭征塵後,王陽明於正德十六年(1521年)歸居紹興,踐行了他歸隱古越山水的宿願:

  百戰歸來白發新,青山從此做閑人。峰攢尚憶衝蠻陣,雲起猶疑見虜塵。島嶼微茫滄海暮,桃花爛熳武陵春。而今始信還丹訣,卻笑當年識未真。

  (《歸興二首》其一)

  歸去休來歸去休,千貂不換一羊裘。青山待我長為主,白發從他自滿頭。種果移花新事業,茂林修竹舊風流。多情最愛淪州伴,日日相呼理釣舟。

  (《歸興二首》其二)

  擺脫了政治漩渦,悠遊於鄉土山水,學先賢陶淵明采菊東籬下,開種果移花新事業;效先祖王羲之修禊於蘭亭,行茂林修竹舊風流。詩中流露了詩人平和淡泊的心境和高遠恬靜的誌趣,而其實在他的內心仍然懷有對現實的憂慮。

  以第二故鄉紹興作為歸宿地,是王陽明的遺願,也是深深了解他和愛戴他的弟子們的正確選擇。王陽明對紹興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無不充滿著魚依於水、鳥戀於林的感情。他在這座古城裏,養生悟道,讀經學哲,奠定了他學術成功的基礎。名聲大噪後,他又在這裏講學收徒、著書立說,使他的學說及其學派從肇端、集成到光大。

  也難怪我這個紹興通竟然對王陽明墓渾然不知,問了同行的善駿長兄才知道,這座曾顯赫幾百年的名墓,近百年來漸漸破敗,殘碑撲地,雜草叢生,特別自20世紀50年代後,索性被打入冷宮,無人再敢問津。直到1981年,當地有關部門才過問此事,成立了王守仁墓修複委員會,並得到日本學術界的資助,從而使名墓得以重見天日。現王陽明墓已被列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

  王陽明墓氣勢不凡,建於當地稱為抖水鮮蝦的風水寶地,背靠青鬆森森的鮮蝦山,麵臨碧流潺潺的洪溪水,四周群山環峙,墓前陽光鋪道。墓地依山勢而上,沿數十級石階俯首登臨,不時仰頭望逐漸移近的石砌圓形大墓,似乎愈來愈感受到莊嚴、肅穆的凝重氣氛。

  二

  王陽明(1472~1529年)名王守仁,字伯安,號陽明子,世稱陽明先生,浙江餘姚人。明朝最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學家、軍事家。

  王陽明是一個什麽樣的人?縱觀他的一生,可以用四個字概括,就是神、通、光、大。神者,榮膺五頂家的桂冠;通者,精通儒學、佛學、道學,還有軍事學;光者,以集立德、立言、立功之三不朽事業於一身而彪炳史冊;大者,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中國曆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

  神的意思就是人們常說的傳奇色彩,王陽明的一生充滿傳奇。據說在他出生前夕,祖母夢見有人從雲中送子來,夢醒時他就出生了,祖父為之起名王雲。然而他到了5歲還不會說話,一天一位高僧經過,撫摸他的頭說好個孩兒,可惜道破,意指他的名字雲道破了他出生的秘密。其祖父恍然醒悟,遂更其名為守仁,此後他便開口說話了。王陽明年幼時,王華對兒子勤奮地學文習武頗感滿意,唯兒子喜愛下棋並因此耽誤功課讓他操心。終於有一次他生氣地將象棋投落河中,使王陽明為之震驚,頓時感悟,當即賦下一詩以明誌:

  象棋終日樂悠悠,苦被嚴親一旦丟。兵卒墜河皆不救,將軍溺水一齊休。馬行千裏隨波去,象入三川逐浪遊。炮響一聲天地震,忽然驚起臥龍愁。

  王華中狀元後,10歲的王陽明隨他赴京,路過金山寺與父親一起參加酒宴。席間有人提議做詩詠金山寺,大家還在苦思冥想,王陽明卻已朗朗成詠:金山一點大如拳,打破維揚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蕭吹徹洞龍眠。四座無不驚歎,又讓他以蔽月山房為題賦詩,王陽明隨口誦出: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若人有眼大如天,還見山小月更闊。

  王陽明自小就立誌成聖賢之才。十一二歲在京師念書時,他問塾師:何謂第一等事?老師說:惟讀書登第耳。他聽後不以為然,小小年紀出言不俗:登第恐未為第一等事,或讀書學聖賢耳。

  王陽明真正的神還是如《明史》所評:終明之世,文臣用兵製勝,未有如守仁(王陽明)者。王陽明十分好學,從小博覽群書,同時習武,騎、射、兵法皆精通。他於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考取進士,授兵部主事,提督軍務的太監張忠對以文士授兵部主事的王陽明甚為蔑視。一次他強令王陽明當眾射箭,想讓他出醜,並不允他推辭。王陽明遂提起弓箭,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三發全中紅心,全軍歡呼,張忠自討沒趣,十分尷尬。

  博學之士能夠統軍征戰,而且每戰必勝,曆史上能有幾人?王陽明身為文臣,卻在一生中打了多次武將未能力克的硬仗,平定江西是他初試牛刀。正德十二年(1517年),江西東南一帶山區爆發民變,聲勢波及方圓近千裏。地方官員無可奈何,時任右僉都禦史的王守仁被推薦出任江西巡撫,前往鎮壓。他到任後,攻打和招安同時進行,一方麵出兵攻破實力最強的藍天鳳、謝誌山軍寨,另一方麵又親自前往其他軍寨勸降,從而在一年多時間取得勝利。

  正德十四年(1519年),明王朝宗室寧王朱宸濠在南昌起兵謀反,叛軍十萬,勢如破竹,克安慶,逼南京,大有揮戈北上直取京城之勢,明朝廷上下震動,驚慌失措。這時,駐守在豐城的贛南巡撫王陽明迅速趕到吉安,率領數量不多的兵力直搗叛軍老巢南昌,並與叛軍大戰鄱陽湖。一場危及江山社稷的大叛亂僅在月餘就以生擒朱宸濠而被平定。王陽明因此而獲大明軍神之稱,這也是他一生中最大的軍事功績。

  不料在王陽明擒獲寧王後,又節外生枝地出現一段插曲:荒淫無道的昏君正德皇帝在宦官江彬挑唆下,異想天開地要親自出征和寧王打一仗,親手將他俘獲。經王陽明的再三說服和協調,正德皇帝才同意在王陽明到南京後,放出寧王讓他俘虜,高興一下。

  通即通才,王陽明不是泛泛的通才,而是對儒、釋、道三家學說的精通、實踐和超越。王陽明的弟子、明清大史學家黃宗羲曾說其學凡三變而始得其門,即他曾相繼對儒、釋、道三家孜孜研讀,在求聖仍不得其門後才促成了龍場之悟。

  王陽明自幼受儒學熏陶,渴求成聖賢之道。18歲那年,程朱學派的理學家婁諒告誡他,聖人必須通過學習才能達到,學習的內容是儒家經典,學習的方法是朱熹的格物致知說。所謂格物就是認為世界上萬事萬物,大至天地宇宙,小至草木昆蟲,都存在著一種先天本然之理,人與人之間的仁、義、禮、智、信也是此理的表現。格物致知就是通過讀書及踐履來探究這個理,做個真正的明白人,達到聖人的標準。

  陪父居於京師期間,王陽明廣搜博覽朱熹的書,深入程朱理學堂奧、旁涉老釋;不光讀書,他還深入進行實踐體驗。在讀到朱熹名言眾物必有表裏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後,他就麵對一片竹林做起格物之功:兩眼緊盯著竹子,心中反反複複地琢磨著,渴望從竹子中得到至理。但一連七天,不但沉思不得其理,反而得了一場大病。

  按儒學求聖不得其門,使王陽明曾一度對佛家及道家思想產生了濃厚興趣。王陽明所處時代,佛道思想不僅廣為流傳,而且深入人心。王陽明佛學修養很高,他的理學思想受禪宗影響很深,甚至有他前身就是和尚之說。明劉仕義《新知錄摘抄》載有一個故事:有一天,王陽明偶遊僧寺,看一個僧房鎖得嚴密,便動了疑心,要求和尚打開門看個清楚。和尚對他說,房裏有一位老僧入定,已經五十年,上代交付,不可隨便開關。王陽明卻堅持要開門一看,和尚隻好開門,果然看到一個和尚肉身坐在龕中入定,麵色儼然如生,而且很像王陽明自己的相貌。他看了心中如有所悟,覺得這個和尚,就是他的前生,抬頭又見牆壁上還留有一首詩:五十年前王守仁,開門即是閉門人。精靈剝後還歸複,始信禪門不壞身。悵然若失的王陽明,便出錢吩咐寺僧為這坐龕圓寂的和尚肉身建塔。

  至於王陽明與道家的交往,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17歲時,他到南昌與諸養和之女諸氏成婚,可在結婚那天他不見了。原來他在獨自散步中無意走到道觀鐵柱宮,遇見一道士在打坐,就向道士請教起養生術,並與之閉目相對靜坐而忘歸,直到第二天嶽父遣人才把他找回。此後他常在泰山、九華山各地和道士討論修煉、養生問題,探討佛道思想。在遊曆名山大川、尋訪道觀廟宇之際,他寫下了許多山水詩,其中不乏抒發自己神往淩霄、早登仙境的心境之作。

  靈峭九萬丈,參差生曉寒。仙人招我去,揮水青雲端。

  這是王陽明在道家名山、佛教聖地九華山寫下的詩篇之一——《列仙峰》。此峰多人形怪石,仿佛眾多行者、拜者、舞者接踵相從,如同眾仙結隊去天庭赴會。相傳漢朝陵陽縣令竇子明在此做了道士,乘白龍飛天成仙。李白來此也飄飄如入仙境,寫詩想象著浮丘公、公子喬兩位古仙人吹笙騎鶴來與他同遊。

  與王陽明結下特殊緣分和感情的是會稽山主峰宛委山,即香爐峰。宛委山古為越中道教聖地,宛委山下的龍瑞宮,又是越中著名道觀,宮旁的陽明洞天是道教的舊經三十六洞天之第十一洞天。天寶三年春(1744年),辭官還鄉的黃冠道士賀知章,寫下了一篇《龍瑞宮記》,並被鐫刻於陽明洞上方的飛來石上。王陽明一生中,曾兩次上宛委山,在山中度過了難忘的時光。他先是偶聞道士談養生,遂有遺世入山之意,在陽明洞側學養生之道,鑽研程朱理學;後又在宛委山結廬讀書,結廬洞側,默坐三年,了悟心性。陽明書屋的遺址至今猶存。

  王陽明走進宛委山,跨入陽明洞天,就像當年武陵人來到了桃花源。兩處勝境,都建造在神秘、超逸的霧靄中,縈回著離奇的傳說,會聚了美妙的理想。但是,陽明洞天與桃花源又有霄壤之別:桃花源是虛無縹緲的精神棲所,陽明洞天卻是客觀存在的人間仙境。王陽明也絕不是那位糊塗而迷惘的武陵人,他選擇了靜謐、玄妙的龍瑞宮,作為他養生、悟性、修道、讀書的最佳處所。在正德辛巳年(1521年)王陽明晚年34首居越詩中,有一首觀宛委山而抒心中情的詩——《登香爐峰次蘿石韻》。閱盡人事,曆經滄桑,此時的王陽明早已是另外一種心態了:

  曾從爐鼎躡天風,下數天南百二峰。勝事縱為多病阻,幽懷還與故人同。旌旗影動星辰北,鼓角聲回滄海東。世故茫茫渾未定,且乘溪月放歸蓬。

  光就是榮光,對祖宗之業的光大,對中華文化的光大。誠如王陽明故居的一副楹聯所雲: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明理明知明教乃萬人師。

  據稱,在中國曆史上,真正達到立德、立功、立言標準的三不朽隻有兩個半人,兩個人是指諸葛亮(一說孔子)、王陽明,另半個人是曾國藩。

  梁啟超對王陽明的評價是:他在近代學術界中,極其偉大,軍事上政治上,亦有很大的勳業。

  錢穆說王陽明是:明代學者的重鎮、宋明理學的高峰。

  日本東宮侍講文學博士三島毅讚揚王陽明的七言絕句:憶昔陽明講學堂,震天動地話機藏。龍岡山上一輪月,仰見良知千古光。

  日本海軍元帥、大將、侯爵東鄉平八郎,在其隨身攜帶的一顆印章上刻著一生俯首拜陽明七字。

  三

  說到大,人們挖空心思地將王陽明往大的位置上抬,諸如心學大師、思想大家、曠世大儒雲雲。與曆代偉人相比較,王陽明即使不是最大個兒,但也絕對不會是小個兒了。

  憑借優裕的官宦家庭背景,王陽明邁出了成功的第一步。他從11歲起就侍父於北京任上,有機會出塞漫遊,縱覽山川形勝,廣開眼界,積累知識。同為朝廷命官的嶽父諸養和,又為他創造了深讀四書五經和學習養生之道的條件。在父輩的促進下,王陽明立下了當一代聖人的決心,並且不負眾望,於弱冠之年,與胡端敏、孫忠烈同舉鄉試,成為以後浙江三大人。

  繼弱冠中舉後,王陽明在八年後又登二甲進士,步入官場。少年得誌,急於建功立業的王陽明,一踏入官場就吃了記悶棍。當朝皇帝明孝宗僅僅給他一個閑職敷衍了事,對他那寄予厚望的國是建議也不置可否、束之高閣。鬱悶的王陽明因此舊病複發,隻好告假回家鄉養病,其實這隻是他在人生旅途的最初遭到的一次小小的挫折,更大的禍事正等待著他。

  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宦官劉瑾擅權,21名正直官吏遇難。時任兵部主事的王陽明抗疏救援,直言武宗要開忠讜之路,因而觸犯權臣,受廷杖處分,遠謫貴州龍場驛(今貴州修文)為驛丞。對如此嚴懲劉謹仍不甘心,又派人尾隨偵察,圖謀暗害王陽明。幸虧王陽明巧施妙計,在錢塘江上浮一鬥笠,江邊放一雙鞋子,偽裝跳江自殺,並留下了百年臣子悲何極,夜夜江濤泣子胥的絕命詩,才得以甩掉跟蹤。金蟬脫殼後,他趕忙搭一艘商船從舟山出海,不料途中又遇颶風。驚天巨浪如同脫韁的烈馬,野蠻地甩弄著載於它背上的木船,而王陽明卻鎮定自若地端坐船內,悠悠地吟著一首《泛海》:

  險夷原不滯胸中,何異浮雲過太空?夜靜海濤三萬裏,月明飛錫下天風。

  耳邊是狂風肆虐,眼前是驚濤壓頂,然而在一個哲學家的心中,心外無物,與己無關,譬如浮雲,飄過天空。明明是風波險惡,處境危急,然而在一個政治家的心中,卻是風平浪靜,光風霽月,正如同遊方僧那樣,執錫杖,乘天風,飛越三萬裏海濤。短短四句話,表達了詩人豁達的胸懷以及他高潔的聖者境界和哲人的審美情趣。處驚不亂,泛海悟道,或許成為王陽明的心學巨著的序言。

  窮山惡水,蠻煙瘴雨,王陽明的謫地是個極其偏僻的地方。貴州龍場驛在貴陽西北萬山叢中,當地居住的人多半是苗人,王陽明都無法與他們交談。剛到那裏連住的地方都沒有,他泰然自若,伐木為室,居洞悟道,並以淵博的知識和才能,贏得了當地苗人的信服。在身處逆境、壯誌難酬的歲月中,王陽明並沒有氣餒,更沒有倒下,而是開始日繹舊聞,冷靜思索,重新領悟孔孟之道,再度審讀程朱理學。

  盡管王陽明可以在艱苦環境中坦然處之,但他帶來的隨從卻一個個病倒了,乃至要靠他親自燒水做飯服侍他們。他還常和隨從們一起唱唱家鄉的曲子,盡量設法讓他們心情開朗。如果是聖人,麵對這種情況,會有什麽辦法呢?這是一個讓王陽明晝夜苦思而不得其解的難題。突然他在一個夜夢中,悟得聖人之道,吾性自足的道理,認識到朱熹所強調的在外物中尋找至理的方法是不適合自己的,每個人應當向自己的內心尋找理。

  經過獨立思考,王陽明終於大徹大悟,不知不覺中擺脫了以經解經的羈絆,創立了知行合一的學說。後人將王陽明在艱難困苦中創造心學、自成體係並奠定王學基石的三年稱為龍場悟道。王陽明還在貴州創辦了龍岡書院,又應貴州提學副使席書之請,主講文明書院,一時學子蟻聚,使貴州自由講學蔚然成風。

  正德五年(1510年)初,王陽明謫戍期滿,複官廬陵縣(今江西吉安)知縣,接著劉瑾被處死,使他的官職略有升遷,於當年十月起任南京刑部四川清吏司主事。次年,他遊覽滁州寫下一首體悟玄理的詩——《龍潭夜坐》:

  何處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聲。幽人月出每孤往,棲鳥山空時一鳴。草露不辭芒履濕,鬆風偏與葛衣輕。臨流欲寫猗蘭意,江北江南無限情。

  人已離,心猶留,詩人還在想龍潭。想著山中之夜的靜謐,聞著暗暗花香,聽著淙淙溪流,月下幽人與空山棲鳥渾然一體。詩人獨坐龍潭,露中草鞋,風中葛衣,儼如一個隱士,但自己不會因失意而消沉,仍會繼續努力,因為這片山河寄托著他太多的感情。江北江南無限情,餘韻悠長,含蓄不盡,留下無限遐想。

  數年以後,王陽明迅速地平定了寧王朱宸濠的叛亂,完成了一次偉大的軍事行動。然而立了大功的王陽明,反而遭到一係列的毀謗與陷害,結果落了個明遷暗絀。嘉靖元年(1522年)王華去世,王陽明以父死守製為借口,辭爵又一次回鄉歸居。這一次回鄉,他終於可以在紹興、餘姚一帶創建書院,宣講、傳播和發展他的心學思想。這時候的王陽明,既有學說,又建書院,已經成了獨樹一幟、一呼百應的學界首領。他以致良知的觀點贏得了人心,從而實現了自身的理想和價值。

  但是,倡導致良知的王陽明,在抉擇前途和命運的關鍵時刻,卻表現得十分無知。對官宦生涯舊情難舍,終於禁不住一文詔書的誘惑。在他歸居六年後,於嘉靖六年(1527年)東山再起,就任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左僉都禦史,又作為兩廣總督,鎮壓少數民族起義。後因肺病加重,上疏乞歸,於1529年1月病逝於江西南安舟中。

  王陽明終於結束了他獨步一時的心學曆程,以及他璀璨的一生。

  四

  王陽明是在1522年懷著憤懣的心情,辭爵回鄉講學的,這一講竟講了六年之多,因禍得福,促成了他學說的完善和發展。在六年多中,他如同一個農夫,雖然朝乾夕惕,卻逍遙自在地耕耘著屬於自己的學術土壤;又像一個工匠,雖然絞盡腦汁,卻獨立自主地營造著屬於自己的哲學殿堂。在這段時間,王陽明寫下來許多闡述他哲學思想的文函,同時又大張旗鼓地宣揚他的致良知學說。他甚至毫不理會朝廷對其心學的禁令,公然我行我素,宣稱良知以外的學說都是邪妄和異端。

  王陽明稱:心是天地萬物之主,心,即理。既然心本身就包含著義理(倫理),所以首要的問題並不是道學家所說的格物窮理,由外而內,而是如何發明本心,由內而外,把人人同有的義理之心發散於外,付諸實踐。為說明根於人心的儒家倫理,王陽明用了一個著名的岩中花樹比喻:王陽明遊南鎮,一個朋友指著石頭中的花樹,問他說:你說天下沒有心外之物,那麽這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和我心有什麽關係?王陽明回答說:你見到這花之前,花與你的心各自寂靜;你來看此花時,花進入你的內心,此花便在心頭顯現出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岩中花樹對於心來說,其存在本身及其意義的被確認,在於花在人心中的顯現。

  通過此論證,王陽明得出了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心外無義的結論,而他所言之心,就是生而知之的道德觀念、善良意識,或者叫良知。致良知就是要去掉私念,找回良知,為此,在教育上就要求知行合一、心口如一。以後,他又將其哲學思想總結為四句教: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在王陽明看來,沒有善、惡之分,這是心的本質;做好事必定出於良知,做壞事則是被私欲所蒙。隻有良知,才能區分善惡;去惡從善就要通過研究事物,獲得真知。他把一個根本的哲學問題歸結到心、性二字,認為隻要努力去私欲、存天理,就可以通過研究客觀事物,獲得真知;有了真知,隻要腳踏實地地進行實踐,就可以將自己改造成為於國於民有用的人才。

  以南宋陸九淵和王陽明為代表的心學一係,是在與程朱道學的辯論中不斷發展的。明朝中後期,程朱理學已進入它的反動階段,繼承了陸九淵的心學思想的王陽明,以程朱理學反對派的身份挺身而出,在陸九淵的基礎上進一步批判了朱熹的理學。王陽明的代表作是以其語錄和論學書信為主要內容的《傳習錄》,以及其晚年研究《大學》的定型之作《大學問》。

  他批評朱熹的修養方法是去心外求理、求外事外物之合天理與至善,認為至善是心之本體,心即理也,此心無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須外麵添一分。他也不同意朱熹對格物致知的解釋,要求學子通過認識外物最終明了人心之全體大用,認為格物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體之正,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知是人心本有的,不是認識了外物才有的,這個知就是良知,即所謂天理。他主張把真理交給大眾,叫大家都來思考,不以程朱之是非為是非。

  王學成為中國哲學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王陽明在學術上的傑出貢獻,成就了他的曆史地位。他設立稽山書院、陽明書院,以良知之學創立姚江學派,思想、學術顯耀於世,經久不朽。他還總結出一套符合學生心理的教育方法,致力倡導學生獨立思考和公開辯論,要求因材施教、學問要點化,主張啟迪而反對灌輸,同時還注重體育。他又提倡君子之學,唯求其是的求是學風,並多有闡發。求是精神後來成為浙江大學校訓的主體,在浮躁之風盛行的今天,倡導求是精神尤有現實意義。

  王陽明的學說簡單明了,發人深省,以反傳統的姿態出現,打破了沿襲兩百餘年處於獨尊地位卻僵化教條的程朱哲學,表現了一位有覺悟的知識分子為改造人的靈魂、改變頹靡的社會風氣而做出的巨大努力。王氏心學的理論體係向著真理逼近了一大步,一時風靡南北二京,學者紛紛信從。

  在心學學派的大本營紹興,王陽明講學於稽山書院,招收了紹興八縣以及湖廣、直隸、南贛等地三百餘人聽講,紹興知府南大吉野拜他為師。此外,他在餘姚設立的學院也有眾多學員。嘉靖四年(1525年)十月,他又在越城西郭門內光相橋之東,自立陽明書院講學。至此,王陽明的學術活動如日中天,在明朝中期以後,形成了影響很大的陽明學派,他的四句教也成為弟子們的晨鍾暮鼓。

  起源和活躍於16世紀中葉的陽明學,雖然在明清兩朝數百年間,時時受貶遭禁,但是依然顯示了其蓬勃的生命力。敢於鄙視正統道學並與之對擂叫陣的王陽明,對自己的學說充滿了必勝信心。他大辦書院,廣收弟子,一時間桃李滿天下。陽明學不僅在南北二京顯露崢嶸,而且這枝怒放的紅杏,探頭伸到了一江之隔的高麗國和一衣帶水的東瀛國,對兩個國家的曆史發展進程產生了深刻影響。

  陽明學在朝鮮、日本的風行,歸根到底還是時勢造就了英雄。17世紀的李朝高麗,效法中國的思想統治,倡導業已陳腐的朱子理學,遭到本國學者群起攻之。其中對社會最具影響力的實學派學者,推崇王陽明,汲取了陽明學的精髓,提出和實踐了該學派的政治理想,從而推動了朝鮮的新政治、維新變法。隨後陽明學又傳到日本,其時日本的有誌之士研究儒學蔚然成風。具有陶冶人性之功的陽明學與頗多固陋迂腐的朱子理學在異國狹路相逢,相形之下,朱學不禁黯然失色。於是信奉和研究陽明學,成為革新求變的誌士仁人的追求,為明治維新做了理論準備。

  雖然王陽明在自己的國家遭逢不遇,備嚐酸甜苦辣,然而卻成全了他的成功。在封閉、死寂、淺隘、僵化的程朱理學樊籠裏,敢於拍案而起,一鳴驚人,致使天公抖擻、百家鵲起,豈非他的一大成功?但對王陽明來說,他更大的成功和欣慰是百年樹人,桃李芬芳。他培養和影響的一大批弟子中不乏棟才。散布各地的眾多王學門生,不僅傳宗接代,後繼有人;而且青勝於藍,各顯身手。

  在學派林立的王門後學中,高足王畿由於對陽明學大膽發揮,戛戛獨造,自成一家,最終被官府斥為偽學。其弟子王艮鮮明地袒露民貴君輕的民主思想而被蔑為狂士。再傳弟子何心隱,更是一位對貪贓枉法抨擊的逆犯,竟為實踐烏托邦的社會理想而被捕處死。到了李贄,以大無畏的批判精神,跳出師說,追求新的理論和思想,卻也為此獻出了生命。及至明末清初的黃宗羲,提出了唯物主義的哲學命題和進步的社會政治思想,在先師們的基礎上又更上一層樓。

  民諺曰: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而王陽明首創的以心學為特色食譜的這桌筵席,卻整整綿延了兩個世紀。兩百年中,星移鬥轉,人事代謝,但他的筵席仍在繼續,隻是食譜不斷更新,場麵愈加紅火。這真是一次曆史上罕見的哲人聚義,一代代師生們,評說孔孟,縱談高論,指點江山,激揚文字。雖然看不到金戈鐵馬、刀光劍影,然而閉上眼睛就能想象得到那種慷慨激昂的氣氛和場麵。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