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從北宋徽宗到南宋高宗、孝宗、光宗,是中國曆史上政治極為腐敗、社會極為動蕩、民族矛盾極為尖銳、國難危機極為深重的曆史時期。高宗紹興十年歲終時(1141年1月),曾經令來犯之敵聞風喪膽的南宋抗金主將嶽飛,帶著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的未酬壯誌,帶著滿腔難以言狀的冤屈和悲憤,慘死於昏君和奸相的手中。
十年後,又一個噩耗如一片烏雲飄在江南的上空:由於反對議和,多次上疏彈劾奸相誤國,觸犯了南宋小朝廷求和媚外的投降主張,被尊為挽強馳射,勇冠三軍的萬人敵、南宋抗金名將——韓世忠憂病而死。
兩位曾經以大山般的身軀阻擋金軍鐵騎南犯的英雄倒下了,南宋王朝君臣從此可以高枕無憂地奉行屈膝投降之策,倡導享樂淫靡之風。有文人曾為此傷心而無奈地感歎: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林升《題臨安邸》)一勺西湖水,渡江來百年歌舞,百年酣醉(文及翁《賀新郎》)。而更有文人勇敢地拍案而起,以他們高昂、激憤的詩文,向以南宋皇帝為首的整個妥協投降的統治集團發起挑戰。
就在南宋皇帝的腳下,京都所在地臨安的周圍,從浙江的山水之間,相繼站出來一個個愛國詩(詞)人,其中流芳後世的有王十朋(1112~1171年,溫州樂清人),陸遊(1125~1210年,越州山陰人),陳亮(1143~1194年,婺州永康人),林景熙(1242~1310年,溫州平陽人)等。這些浙江詩人與南方各地文人一起,以各自的詩文乃至行動表達了抗金複國的願望和決心。
南宋滅亡後,江南總攝番僧楊璉真迦挖掘在山陰(今浙江紹興)的南宋帝王與後妃陵寢,攫取陵中的金銀珠寶,並將剩骨殘骸棄於荒野,慘狀目不忍睹,但無人敢去收拾。正在當地的林景熙與鄭宗仁、謝翱等人冒著生命危險,上山拾取骨骸,埋葬於蘭亭山中,移植宋朝殿前冬青樹作為標誌,並寫了《冬青花》和《夢中作四首》兩首詩,其中《冬青花》曰:
冬青花,花時一日腸九折。
隔江風雨晴影空,五月深山護微雪。石根雲氣龍所藏,尋常螻蟻不敢穴。移來此種非人間,曾識萬年觴底月。蜀魂飛繞百鳥臣,夜半一聲山竹裂。
詩人以淒愴的聲調,隱約其詞地記述了這一事件經過,抒發了內心的悲憤,並希望將來能讀到此詩的人,知道民族正氣依然存在,沒有隨著國家的淪亡而完全消失。
陳亮,這位力主抗金的南宋思想家、文學家,曾多次上書孝宗,反對偏安定命,痛斥秦檜之流,倡言恢複。他在《上孝宗皇帝第一書》中尖銳地指出,一日之苟安,數百年之大患也,宋孝宗看後赫然震動。陳亮一生所寫詩文幾乎都與抗金有關,愛國詞作常結合政治議論,自抒愛國憤世之情,慷慨激昂。其代表作《念奴嬌·登多景樓》通過對六朝故事的回顧,借古諷今,議論精辟,筆力峻峭,字裏行間充滿豪情,表達了抗金複國的鮮明愛國主義立場:
危樓還望,歎此意、今古幾人曾會?鬼設神施,渾認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橫陳,連崗三麵,做出爭雄勢。六朝何事,隻成門戶私計?
因笑王謝諸人,登高懷遠,也學英雄涕。憑卻長江,管不到、河洛腥膻無際。正好長驅,不須反顧,尋取中流誓。小兒破賊,勢成寧問強對!
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29歲的陸遊從古城紹興來到京都臨安(今杭州)參加進士考試,與秦檜之孫秦塤同時步入考場。秦檜為了使孫子奪冠,在殿試時以喜論恢複的過錯,公然勾掉了名列第一的陸遊之名,致使陸遊名落孫山。但這並不能使陸遊的愛國情懷受到絲毫影響,在他一生創作的近萬首詩詞中,抗敵複國始終是最重要的主題。麵對朝廷那一群喪權辱國、聲色犬馬的帝王權貴,陸遊在一首《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中吟下了這樣的悲憤詩句:
三萬裏河東入海,五千仞嶽上摩天。遺民淚盡胡塵裏,南望王師又一年!
隨著《紹興和議》的簽訂,南宋小朝廷的投降路線漸占上風,很多文人開始變得消極,最早在詩歌中高揚愛國主題的呂本中、陳與義等人也都逐漸將題材轉回到書齋生活和山水景物。而唯有陸遊即使是在收複中原已毫無希望的情況下,仍然堅持夙誌,大聲疾呼抗敵複國,直到臨終前還滿懷悲憤和遺恨地寫下一首感天動地的《示兒》詩。
而在陸遊之前,一個比他年長13歲的詩人王十朋,也是在29歲那年到溫州參加一場科舉考試。這一年正值右副元帥完顏宗弼率金兵大舉南侵,劉錡、張浚大敗金兵,嶽家軍更在郾城之戰、潁昌之戰、朱仙鎮之戰中連連大捷,嶽飛準備直搗黃龍府,當與諸君痛飲!然而功敗垂成,宋高宗和秦檜卻決意向金兵求和,一天之內連下十二道金牌,逼迫嶽飛退兵。
這一年秋天,正在縣學讀書的王十朋和幾萬名儒生一起應舉。錄取名額為17個,大約400人中僅取一人,王十朋不幸落第。回到家鄉左原後,詩人雨夜抱病,心緒如麻,寫下《夜雨述懷》一詩抒發心懷:
夜深風雨撼庭芭,喚起新愁亂似麻。夢覺尚疑身似蝶,病蘇方悟影非蛇。澆腸竹葉頻生暈,照眼銀釭自結花。我在故鄉非逆旅,不須杜宇喚歸家。
詩中運用了兩個典故。其一是身似蝶,引自《莊子·齊物論》之說:莊周夢見自己變成蝴蝶,醒來後不知道是自己變成蝴蝶,還是蝴蝶變成自己,故後人常稱夢境為蝶夢。其二是影非蛇,引用《風俗通義·怪神》中杯弓蛇影的典故:杜宣飲酒,看見杯中似有蛇影,就得病了;後來朋友告訴他酒杯裏的蛇影是牆上弓的映影,不是蛇,杜宣的病就好了。典故中隱寓著詩人從虛幻到覺醒,憂時感懷,心情沉重。
直到紹興二十七年(1157年)三月王十朋46歲時,在殿試中受到宋高宗的讚賞,才成為樂清曆史上唯一的狀元。隆興元年(1163年),在朝廷任起居舍人、侍講、侍禦史時,王十朋力排求和的議論,多次推薦主戰派張浚,數天內連上書六劄,以懷奸、誤國等八大罪狀,彈劾投降派宰相史浩及其羽翼史正誌、林安宅,終使史浩等人被罷免,主戰派在朝廷中站穩了腳跟。著名詞人張孝祥曾有詩《王龜齡用韻送行走筆和之》,盛讚王十朋的力主抗金之舉:
憶公總領道山仙,自挽狂瀾製百川。廷策萬言功蓋世,台評三上力回天。楚東勝喜詩郵速,天北催頒詔墨鮮。老我江湖堪野史,看公勳業手親編。
張孝祥自己曾因為嶽飛叫屈而入獄,秦檜死後才獲釋;後任建康(今南京市)留守時,因力薦張浚北伐又被免職。他以這首和詩讚美王十朋著眼於抗金大業,為主戰派張目,詩中曆數王十朋任京官時的抗金壯舉,洋溢著激越的熱情。
愛國詩人王十朋的確是值得和應該讚揚的。
二
王十朋(1112~1171年),字龜齡,號梅溪,南宋政治家和詩人,出生於溫州樂清左原(今浙江樂清四都鄉梅溪村)。
樂清曆史悠久,相傳乘白鶴升天的周靈王的太子王子晉騎鶴雲遊至此,疊石為台,引簫吹奏,樂音清和,故謂樂清。樂清於東晉寧康二年(347年)建縣,始稱樂成,五代梁開平二年(908年)改名樂清,一直沿用至今。左原離樂清虹橋西十餘裏,在群山環繞中,續雁蕩山的餘韻,借括蒼山的風姿,景物錯落,百態千姿,井泉溪瀑,冠絕一方。王十朋曾賦詩三十二首讚八山九岩五泉二湖諸景。
樂清人以家鄉山水孕育了狀元詩人王十朋而驕傲,父老鄉親千餘年來一直津津樂道於兩則美談:一則是王十朋題詩;另一則是他的辦學。
王十朋從小聰明而又用功,每天誦讀幾千字,到縣城讀書時,已是滿腹經綸,又寫得一手好字,故聞名遐邇。縣城裏有一個叫錢百享的官,喜歡結交名士以附庸風雅。他聽說王十朋大名後,數次請他赴宴題詩,以提高自己的身價,但均被王十朋婉言謝絕。後來,錢百享了解到王十朋很尊敬書院裏教他的老先生,老先生出門探親訪友,王十朋總是陪著他。於是就選擇了一個吉祥日子,派人送去請帖,邀請老先生和王十朋同來喝酒。老先生請來了,王十朋果真隨同前來,陪老先生坐到酒席上。
酒酣耳熱之際,錢百享雙手遞上早已準備好的紙筆,恭恭敬敬地對王十朋說:老夫別無他求,隻望才子給我題一首詩,留作紀念。王十朋勉強接過紙筆說:我這個窮書生是寫不出好詩來的,不曉得老爺出什麽題目?錢百享高興地說:題目就叫錢百享升暞如何?想討個彩,請把這四個小字分別嵌在每句的開頭。王十朋聽了,皺了皺眉頭,提筆一揮,寫了一首打油詩:錢家魚肉滿籮筐,百姓糠菜填饑腸。享福毋忘造眾福,升官莫作殃民郎。老先生邊看邊稱讚:好詩!好詩!錢百享看了卻是一臉苦笑,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如果說王十朋題詩隻是個傳說,那麽他在家鄉辦學則是史實。樂清地處海角一隅,當地既無學文習墨的習俗,本土文人又寥若晨星,早年被認為是蠻荒之地。盡管有中原人士和本土鄉賢前赴後繼地努力倡導和開拓,但直到北宋年間,學風仍未大開。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樂清縣令焦千之擴建文廟作縣學,采取了一係列措施,成為改變樂清千年陋習的第一人。此後樂清世代農耕的家族相繼建起書塾,在書塾專心學習的讀書人逐漸增多,到南宋時書塾遍布樂清全境。但是隻是在王十朋創辦書院後,樂清學業才開始振興,文風變盛。
7歲進入鄉塾讀書的王十朋,具有超群的悟性和記憶力。14歲起先後在鹿岩鄉塾、金溪邑館、樂清縣學讀書,學通經史,詩文尤佳,為當地文會中的佼佼者。這一帶處處留著王十朋刻苦求學的身影和足跡,留著他吟唱家鄉自然風光的詩詞與文章。在金溪求學時,王十朋與同窗季仲默、劉銓、劉鎮、孫皓、毛宏、薑大呂、陳商霖結成詩社唱和,號稱金溪八詩友,也稱八叟。金溪橋附近的一方梅溪讀書台,據說是王十朋經常夜吟詩文之處,流過沐簫泉的小溪被後人取名叫梅溪,東塔山頂也留有王十朋讀書台遺址。
生不逢時,王十朋的青少年時代都是在兵荒馬亂中度過的,但又使他少時就懷有憂世拯民之誌。17歲因悲歎徽、欽二帝被擄,宋室被迫南遷,曾感時傷懷。19歲在金溪求學時,南宋高宗倉皇出逃到達過溫州,王十朋曾躬逢父老百姓結彩焚香、山呼跪拜之盛,寫下北鬥城池增王氣,東甌山水發清輝。佇看天仗還京闕,無複旄頭彗紫微的詩句。詩中表現了詩人對宋高宗抗敵複國寄予厚望。24歲時,在新落成的樂清縣學求學的王十朋,詩文才華震動了浙南詩壇。
31歲時,王十朋父親王輔去世,家境每況愈下,為表達對國家的煩惱和對朋友的思念,詩人寫下《詠柳》一詩,借題詠故鄉的春山野景,聊以排遣鬱悶的心境,激勵自我,奮發進取。
東君於此最鍾情,妝點村村入畫屏。向我無言眉自展,與人非故眼猶青。
縈牽別恨絲千尺,斷送春光絮一亭。葉底黃鸝音更好,隔溪煙雨醉時聽。
柳是唐宋詩(詞)人題詠最高的主題之一,他們把嫋嫋柳絲的天然姿態與依依惜別的離人情感相比擬,以柳作為送別時約定俗成的贈物,折柳贈別,而詠柳詩詞也就成為別離詩詞的代名詞。唐宋文人不斷地突發奇想,筆下流出了一篇又一篇的詠柳佳作,其中賀知章、曾鞏和王十朋的三篇名詩,更是直接以《詠柳》命題的。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唐·賀知章《詠柳》)
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宋·曾鞏《詠柳》)
賀知章的《詠柳》詩是抒情詩,詩中的亮點是巧用一個裁字把春風擬人化,借景抒情,通過綠柳來歌頌春風,表現思想感情。曾鞏的《詠柳》是哲理詩,詩中的妙處是借用一個倚字把柳條擬人化,托物言誌,以柳絮飛花比喻得誌便猖狂的小人,並進行無情的鞭撻。而王十朋的《詠柳》詩則是真正的詠柳頌春,其詩寫得含蓄深沉,別有情致,寓意排遣愁思,飽含哲理情味。詩中以眉自展來形容楊柳溫情脈脈地吐翠展眉;眼猶青用了三國魏詩人阮籍的青白眼典故,相傳阮籍對看不順眼的人用白眼,看順眼的人用青眼。
紹興十四年(1144年),33歲的王十朋在孝感井南邊修建房舍,開辟書塾,並根據他的梅溪之號,將書塾取名為梅溪書館。王十朋在書館除講授《春秋》、《論語》等六經外,每月還召開文章會評,並設有梅溪詩社,師生唱和,學風盛,學法活。尤其是王十朋重視道德的構建和人格的砥礪,師生平等相處,道義相交,真誠相待,更使梅溪書館聲名遠播,桃李天下。
梅溪書館斷斷續續辦了十二年,生員除本州縣外,還有從浙江台州以及安徽、山東等地慕名而來的學子,受業者達120多人;加之陸續有學生中舉、中進士,從而遠近聞名,儼然成為浙南學者聚集之地。紹興十三年(1143年)南宋朝廷立太學,自1146年起王十朋考取太學並求讀十年。但是由於秦檜一夥把持著科舉考試的取舍大權,王十朋無論是在地方選拔試還是在國家選拔試中,總是因直言而被排斥。他曾幾次歸居家鄉左原,後來索性離開杭州回鄉執教梅溪書館,還曾在賈嶴村明慶寺和郭路村建書館講學。繼續自己耕讀生涯的王十朋,不僅培養遠近的農家子弟走上耕讀之路,而且開創了樂清勤奮的學風和樸實的文風,對樂清和附近地區耕讀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梅溪書院是樂清最早、最著名的書院,元朝時在縣城九牛山下王忠文公祠內設梅溪書院,明朝隆慶年間曾重建,明朝嘉靖元年廢縣城東隅東嶽廟設王十朋祠堂並在兩廡置兩齋為梅溪書院,清朝雍正年間把山川壇上長春道院改建為梅溪書院。雖然地址有所變遷,但梅溪書院自元明以來一直維係到晚清民國年間。不少著名的浙南和本地學者先後執掌書院,為樂清培養了大批學人,使樂清古老的耕讀文化更上一層樓。
在回左原梅溪書館教書期間,王十朋家裏連續兩年收成不好,更因痛喪雙親,功名未就,衣食無著,生活竭蹶,窮得連紙也買不起;但他奮發進取的心誌從未衰減,和其子聞詩、聞禮仍忍饑挨餓苦教苦讀。為堅持耕讀生涯,王十朋效法北宋歐陽修在孤窮時以沙為紙的做法,以桌為紙,寫下了《題卓》一文,自我砥礪並激勵學生苦學:
吾貧,好作文,苦於無書可閱;好寫字,苦於無紙可書。遂於貧中撰出一術,以桌為紙,以肺腑為書。淨幾無塵,日書數百字,吾之無盡藏紙也;心之精微,日出數百言,吾之無盡藏書也。從予遊者,有童子數人,勞之以研墨之職,授之以所書之言,日從吾為無盡藏遊也。
直到秦檜死後兩年的紹興二十七年(1157年)丁醜科,時年46歲的王十朋以太學上舍生的資格,直接參加殿試。宋高宗召見進士,王十朋的《廷試策》詞語耿切,議論純正,傳誦朝野,致使其甚受皇帝看重,擢升為第一,並下詔十朋乃朕親擢,使他終於戴上了狀元帽。
三
宋紹興丁醜狀元王十朋被宋高宗親授紹興府簽判(宋朝各州幕職,協助州長官處理政務及文書案牘),於紹興二十七年(1157年)到任,走上仕途的第一步。在紹為官期間,他留下了忠耿剛毅、清正廉明、力主抗金、政績卓著的口碑。
初到紹興,王十朋正遇上當地水災。紹興水利完全依賴於東漢太守馬臻興修的鑒湖,鑒湖周圍三百五十餘裏,灌溉田地九千餘頃。鑒湖地勢高,湖比田高一丈多,田又比海高一丈多,雨水少時用湖水灌溉田地,雨水多時用來蓄水,對周邊環境起著良好的調節作用。宋朝以來,陸續有人廢湖造田,到王十朋抵紹興時,廢湖造田已達二千三百餘頃,鑒湖的調節功能受到嚴重破壞,九千餘頃田地遭水旱之患,紹興人的生存受到威脅。
王十朋任職後,親自實地考察災情,寫下了《鑒湖說》上、下兩篇長文,分析鑒湖和紹興農業生產的利害關係,暢述退田還湖、興修水利、保持生態平衡的好處,同時提出治理鑒湖的一整套辦法,推動了鑒湖的治理。他憑借自己的頭腦向百姓交出了上任後的第一份答卷。他還深入民間救災,組織恢複生產;為防止奸吏欺詐黎民,常常親自到征稅現場監督收捐,而且把自己的官署取名為民事堂,裁決如神,吏不能欺。王十朋在任時作《會稽風俗賦》、《蓬萊閣賦》、《民事堂賦》,合稱《會稽三賦》,和他的《鑒湖說》一起成為紹興重要的曆史文獻。
《會稽三賦》是描寫紹興水鄉風光的名篇,其中人在鑒中,舟行畫圖,虎臥龜蹲,龍蟠雁徊等名句流傳至今。馬臻、賀知章、元稹、範仲淹等或居住或服官於紹興素為王十朋所仰慕的前輩名士,都進入了他的詩篇,而一泓鑒湖更成為他最鍾愛的一幅畫圖。王十朋寫了多篇歌詠鑒湖的詩,在《鑒湖行》中描繪了一幅淡雅秀美的鑒湖畫圖:
蒼蒼涼涼紅日生,蔥蔥鬱鬱佳氣橫。
鑒湖春色三百裏,桃花水漲扁舟行……
日暮東風吹棹回,花枝照眼入蓬萊。回首湖山何處是?欸乃聲中畫圖裏。
時以四科(孔門四種科目,指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求士,王十朋身兼四者,於紹興三十年被召為秘書郎兼建王府小學教授。但因力主抗戰,冒死上《輪對劄子三首》,並薦用愛國老將張浚、劉錡,因此遭主和派排斥離京歸裏。孝宗即位後,王十朋曆任國史院編修起居舍人、侍禦史等職。重回朝廷後,他一如既往,直言抗金主張,明知人微言輕,不能以一己之力力挽狂瀾,但依然不懈地追求人生的理想境界,成就對自己人格、道德、情操的塑造。
隆興元年(1163年),張浚北伐失利,主和派非議紛起。處於不利位置的王十朋挺身而出,上疏稱恢複大業不能以一敗而動搖。他的意見不僅未被采納,反又遭排斥而被迫辭官還鄉。從隆興二年(1164年)開始,王十朋再度被起用,曆任饒州(今江西鄱陽)、夔州(今四川奉節)、湖州、泉州知州。每到一地,王十朋總是使出他的三斧頭:一抓農田水利,二抓地方教育,三抓廉政安民,用生命的最後七年,鑄就了愛民勤政的豐碑。
饒州任上,宰相洪適回鄉拜訪,提出要占用公學用地擴建私宅後花園,王十朋斷然予以拒絕:先聖所居,十朋何敢予人!此事一時朝野皆知,傳為美談。他還在饒州結楚東詩社,將抗金詩人唱和之作編集成《楚東酬唱集》。當聽說王十朋改任夔州知州時,饒州百姓以斷橋截路的方式挽留他,使他不得不從小路悄悄離去,此座斷橋修複後就被命名為王公橋。
夔州任上,王十朋接竹筒引山水,並不準向竹筒引水的農戶收費,使老百姓用上了義泉;捐俸祿買夔山和樹苗,讓老百姓種樹綠化山林,造福子孫。他曾向朝廷請求,免除戶部額外要夔州繳的虛逋錢十四萬,未獲批準,引咎辭職。後來王十朋調知浙江湖州,夔州百姓含淚過境相送,並在當地建名宦祠、王公祠祭祀他,又改長江支流西瀼水為梅溪河紀念他。
湖州任上,王十朋在《湖州到任謝表》中說:但思治己以先人,豈忍奪民而生事!意指為官者治人須先治己,切不可做奪民之事。其時正遇重災,戶部卻要當地額外繳三十四萬虛逋錢,王十朋請求減免未準,遂又奏請免官,回到了家鄉左原。
泉州任上,王十朋一到任就在府署召集所屬七縣縣令開會,約定為老百姓多做好事,不得貪贓枉法害民,並作《宴七邑宰》一詩宣示,事後考核:
九重宵旰愛民深,令尹宜懷撫字心。今日黃堂一杯酒,殷勤端為庶民斟。
他經常下鄉勸農,遇風暴親巡救災,並且倡修晉江田塘,灌田十餘萬畝。他把泉州肅清門內的部使者館改為貢院,建屋百餘間,使泉州從此有了科舉考試專用場所。當今天人們從豫劇七品芝麻官中,聽到明朝清苑縣知縣唐成的那句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台詞並津津樂道時,殊不知早在宋朝的狀元郎就已身體力行,實踐了為民做主的為官之道和做人清正的為人之道。王十朋泉州任滿時,去之日,父老兒童攀轅者不計其數,公亦為之垂涕,至今泉人猶懷之如父母。百姓為他建生祠,又改萬安橋為狀元橋紀念他,京劇《狀元橋》就取材於此。
要為民先律己,要治國先齊家。一貫尊崇儒家思想傳統的王十朋,在十多年的京官、知州任上,為政廉潔,律己甚嚴,關心國家和黎民。他把自己的書齋命名為不欺室,其《書不欺室》雲:室明室暗兩何疑,方寸長存不可欺。勿謂天高鬼神遠,要須先畏自家知。他常以清白自勉,以諸葛亮、顏真卿、寇準、範仲淹、韓琦、唐介自比。而更值得一提的是他有一個賢內助——夫人賈氏。
王十朋27歲在家鄉讀書時,娶賈氏為妻。賈氏勤勞賢淑,品德高尚,忍貧好施,30年中與丈夫相濡以沫、相敬如賓,對為官四方的夫君始終相隨,顛沛流離,患難與共。王十朋為官十幾年,兩袖清風,一塵不染,也得力於賈氏這位賢內助。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賈氏在泉州亡故,王十朋寫下了情深意切的悼念發妻之詩——《哭令人》:
三十年間共苦辛,忽然驚斷夢中因。鍾情正是我輩事,鼓缶忍同方外人。熊膽未酬平昔誌,牛衣猶是向來貧。閩山滿眼同來路,木落風號淚滿巾。
後人根據王十朋與賈氏的愛情生活創作了一部南戲《荊釵記》,元末明初廣為流傳,被稱為四大南戲之首。
乾道七年(1171年),王十朋以龍圖閣大學士致仕,同年七月二日卒於家,封樂清開國男,諡忠文。
緬懷八百年前一位封建官員的言行作為,麵對今日官場不斷爆出的腐敗醜聞,不能不令我輩後人清夜凝思,扼腕長歎。
四
狀元王十朋,以愛國愛民的事跡而留名青史,又以歌山誦水的詩詞而傳世文壇。
王十朋在一生仕途中,東西奔波,南北闖蕩,到過不少地方,且幾乎每到一處都留下了寫景抒情的詩詞。在知夔州時寫下的《韶美歸舟過夔,留半月語離,作惡詩以送之,用韶美原章韻》一詩,是一首友人欲行、殷殷惜別、唱和思歸、意境深遠的優秀作品:
弱羽年來正倦飛,夔門邂逅故人歸。人生一笑難開口,世事多端合掩扉。況是桑榆俱暮景,何曾富貴已危機。明朝悵望仙舟遠,百尺高樓上靜暉。
韶美姓劉,與王十朋有共同政見,在京任官時多有贈王十朋的詩篇。劉韶美辭官歸蜀,重訪故人,在夔州流連半月,與王十朋多有唱和。而此時任職於窮鄉僻壤的王十朋,雖深得當地百姓愛戴,但看到時局險惡,朝廷昏庸,自己的抗金主張得不到皇帝和權臣們的支持,心情何其苦惱。如今與好友久別重逢,酒逢知己千杯少,詩人在與友人執手話別之際,不由得流露出倦於宦海仕途,不如歸去掩著柴門獨自家居的想法。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對於王十朋來說,情有獨鍾的還是家鄉的山、家鄉的水。王十朋的身影足跡和詩詞文章遍及樂清,長留人間,而雄踞家鄉的東南第一山雁蕩山,更是他屢登不厭、常吟常新的仙境。因崗頂有湖,蘆葦叢生,結草為蕩,秋雁宿之而得名的雁蕩山,坐落於浙江樂清境內,山根植於東海,山水形勝,以峰、瀑、洞、嶂見長,又以靈、奇、幻、絕著稱,素有海上名山、寰中絕勝之譽。明朝地理學家徐霞客曾三遊雁蕩山,讚稱:四海名山皆過目,就中此景難圖錄,歎曰欲窮雁蕩之勝,非飛仙不能。
在徐霞客之前,從北宋到明朝,有七位溫州詩人寫下了大量吟詠雁蕩山水的詩篇,人稱雁山七賢。他們是宋朝的王十朋、胡彥卿,元朝的李孝光,明朝的朱希晦、章綸、謝省、謝鐸。其中王十朋曾八遊雁蕩山,留下三十餘首題詠詩,不僅在雁蕩山詩歌創作中的成就最大,而且被認為是南宋樂清本土文學的領路人。王十朋在雁蕩山的山石中鑄就了浩然氣節和剛正性格,從雁蕩山的激流中汲取了超群才華和創作靈感,因此他對雁蕩山的感受極其親切,怪誕高華、變幻莫測的雁蕩山水成了他畢生抒寫不盡的詩和高唱不完的歌。而在這些詩歌中,往往又蘊涵著詩人的心境和誌趣。
紹興二十七年,王十朋廷對第一而被高宗禦筆親批為狀元,由於所對的治國方略得到皇帝的賞識,使他對朝廷寄予莫大的希望,對抗擊金兵恢複中原的理想也滿懷信心。這種希望和信心充分流露在這一年他寫的《遊靈岩輝老索詩至靈峰寄數語》一詩中:
雁蕩冠天下,靈岩尤奇絕。煙霞列屏障,日月明旌旗。岩前有卓筆,可以書雄詞。天聰況非遙,茫然聽無疑。願起靈湫龍,霖雨行可為。願用真柱石,永支廊廟危。願扇造化爐,四海歸淳熙。願招鸞鳳友,朝廷相羽儀。
何人夢石室,妄談誇一時。那能了世緣,未免貪嗔癡。名山誤見汙,公議安可欺。願借龍湫水,一洗了堂碑。詩以寄老禪,狂言勿吾嗤。
在這首詩中,詩人一連以四個願字來表述自己的希望:第一願是願起靈湫龍,霖雨行可為,欲借長年飛瀑不絕的小龍湫,來抒發自己希望國家風調雨順、人民安居樂業的美好願望。第二願是願用真柱石,永支廊廟危,希望以真柱石也就是天柱峰來支撐南宋小朝廷這一廊廟,借以暗示自己乃國家之柱石、棟梁,願意力挽狂瀾,改變南宋走向衰亡的命運。第三、第四願則是願扇造化爐,四海歸淳熙。願招鸞鳳友,朝廷相羽儀。鸞鳳是指雙鸞峰,借喻德才兼備的有用之才,詩人期望看到國泰民安、政通人和局麵的出現。
除了這四個願望外,詩人更以何人夢石室,妄談誇一時。那能了世緣,未免貪嗔癡。名山誤見汙,公議安可欺。願借龍湫水,一洗了堂碑的詩句對南宋奸臣秦檜進行強烈的諷刺和抨擊。據傳秦檜在遊雁蕩山羅漢洞時說,自己曾在夢中見過這個地方。僧人們便恭維他,說他是諾巨那(佛家十六羅漢的第五羅漢,相傳在東晉永和年間阿羅漢諾巨那率弟子三百居於雁蕩山)轉世。秦檜非常高興,說自己本想在此出家,但因塵緣未了,遂築了堂,並立碑紀念,裝作一副淡泊名利、正人君子的模樣。王十朋來到秦檜舊遊之地,想起往事,不由得怒火中燒,借景抒情,以此詩句無情地揭露秦檜欺世盜名、玷汙名山的醜惡嘴臉。當時秦檜雖已去世,但其黨羽甚豐,王十朋敢於直麵抨擊而不留餘地,足見他的義膽忠心。此詩借景抒情,筆力雄健,情感激越,詩人的愛國之心觸手可及。
不到能仁久,欣聞賜額還。浮雲已過眼,依舊好青山。
這是王十朋在晚年所作的一首雁蕩山題詠——《能仁寺賜額》。雁蕩山的東南部風景薈萃,其中二靈一龍(靈峰、靈岩、大龍湫)被稱為雁蕩三絕,能仁寺就坐落在大龍湫景區。經曆過宦海風波,目睹了風雲變幻,本來就淡泊清高的詩人,更深刻體會到功名利祿不過是過眼雲煙,唯有青山才是無限美好。
詩人曾在雁蕩山中住了三天,細細品味著唐末五代詩僧貫休筆下雁蕩經行雲漠漠,龍湫宴坐雨蒙蒙的意韻。龍湫雲雨景使詩人迷戀,雁蕩山水情更讓詩人陶醉,他不禁在《雁山》一詩深深感歎道:宦海浮沉三十年的浮名奪走了自己的林泉之誌,悔不當初做一個閑雲野鶴似的雁蕩高僧:
三宿山中始出山,出山心尚在山間。浮名奪我林泉誌,不及高僧一味閑。
在另一首《靈峰寺》(三首之三)中,這位三宿靈峰不為禪的詩人,更是準備去仙人居住、道家神往的福庭丹邱:
三宿靈峰不為禪,茶甌隨分結僧緣。明朝杖屐丹邱去,帶得煙霞過海船。
送走了為父老百姓伸張正義、謀求福祉的三十個春秋,送走了為恢複中原建言獻策、奔走疾呼的三十年日月,疲憊不堪的王十朋終因朝廷主和派的排擠,壯誌難酬,老死山野。王十朋墓位於其家鄉樂清市四都鄉梅嶴村牛塘山南麓,墓前的墓誌銘是著名的四賢碑(南宋官吏、詩人、散文家侯汪應辰撰,南宋理學家、教育家張拭書,南宋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朱熹題詞,加上墓主人,合稱四賢),碑在文化大革命的動亂年代未能幸存,現碑是1982年根據原碑文字刻製重立的。
狀元詩人走了,把自己的一身正氣留在雁蕩山水,把自己的兩袖清風留在樂清村鎮。他以一部《梅溪先生文集》前後集,給中國文學提供了內容豐富、體裁廣泛的作品,包括1700多首詩、7篇賦、46篇奏議,140多篇記、序、書、啟、論文、策問、行狀、墓誌銘、祭文、銘、讚等散文、雜文以及8篇《春秋》、《論語》等講義。南宋著名理學家、文學家朱熹為《梅溪先生文集》作序,稱王十朋的詩渾厚質直,懇惻條暢,如其為人;稱其文規模宏闊,骨胳開張,出入變化,俊偉神速;稱其人光明正大,疏暢洞達,並以諸葛亮、杜甫、顏真卿、韓愈、範仲淹五君子比之,說:海內有誌之士聞其名,誦其言,觀其行,而得其人,無不斂衽心服。
實事求是地說,較之他的後輩陸遊,王十朋還是幸運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