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入理念
量子基金創始人、環球旅行家吉姆·羅傑斯曾說過:“成功的理念可以跨越時空。”股神和普通股民的最大不同就是股神具有超凡的成功理念——判斷力。因為炒股和作戰一樣,誰有精準的判斷,誰就會成為贏家,成功與失敗常常在一念之間。
所以,正確理解股票市場的買入理念正是在考驗我們思考的極限——一種蘊涵在心靈深處的力量。
選擇短線還是長線
中國自從有了股市,很快就在書店出現了大量關於股票的書籍,從散戶到莊家,從技術到理論都充滿了各自不同的觀點,但隻有在談論到炒股是長線還是短線賺錢時,“長線是金,短線是銀”的觀點幾乎沒有什麽爭議,而且初期按麵值認購的原始股長期捂住不放獲得暴利的事實似乎也證實了上述觀點的英明正確。
短線交易是一種藝術,交易靈活,有複利的可能,成功的操作會使盈利迅速地增長,而且在理論上幾乎每個交易日均可操作,但很難通過學習得到,需要很高的天賦和悟性,很多人希望通過學習技術分析而成為短線交易高手是不切實際的;而長線交易則是一種計劃,很容易通過學習而學會,對個人的知識和素質要求也不是很高。
因此,選擇短線還是長線,對大多數投資者,尤其是新股民來說,必須是一種理性的選擇。因為大多數投資者初入股市都是血氣方剛,對股市風險認識不足且盲目自信,大多沒有采用嚴謹的研究思考和嚴密的交易方法。如果行情好可能會偶爾賺點糊塗錢,相反則虧損嚴重。此時的投資者大都因為不斷虧損而陷入一種混亂的投資思維中,對自己由自信開始轉變成懷疑。
可以說,這幾乎是每一個初入股市的投資者必然經曆的一個階段。所以投資者在買入進場的時候,一定要先搞清楚選擇做短線還是做長線,而決定做短線或者做長線的依據,是對市場的運行狀態有一個明確的把握。
例如,作為短線投資者,雖然可充分發揮其追逐熱點方麵的優勢,對行情不同階段出現的熱點,可及時地買進賣出,可及時參與各種題材操作,充分享受波段操作帶來的快樂。但是,這種理想狀態隻能存在於一個人的腦海之中,因為在現實生活中,要想真正把握好每個波段,不但市場很多題材真偽難辨,要有極其敏感和靈活的短線能力,而且短線操作講究的是見好就收,如果獲利階段已經結束,而投資者依然在自我陶醉,結果可想而知。
市場是千變萬化的,行情有大有小,投資者一旦抱定一個慣性思維,每一次操作都一定要做短線,或每一次操作都一定要做長線,這對他們日後的炒股生涯是非常危險的。
在中國股市,一般來說,很難用一個標準來衡量長線和短線之優劣,每個投資者的性格不同,投資風格不同,所采取的投資方法也各不相同,所以不要刻意去追求絕對做短線或長線,這樣反而會亂了你的思考,混淆了你的理念。
例如,關於長線發財的人,報紙上、媒體上都曾登載過不少,有人2年間從5萬元增值到200萬元,有人5年翻了30倍。但是,這種成功的概率其實非常低。因為在投資市場上想要有成熟的心性先要學會忍耐,作為長線投資者在行情運行過程中不僅要放棄其他許多自認為非常有把握的投資機會,必須忍受其他個股輪番漲停的誘惑與刺激下的痛苦,而且還要忍受股價的短期波動帶來的盈虧波動,這種折磨足以使許多長線投資者半途而廢,前功盡棄。
其實在中國,長線有時風險會更大,一個企業不是發行了股票,籌集到錢就可以高枕無憂。決策失誤、體製不順、管理不善,常常使企業在有了更多的錢後,反而加速它的失誤和破產,所以長線投資者需要長時間保持著自身的冷靜與豁達的情緒,以及客觀和理性的思維,並且需要時刻堅守著既定的投資紀律。
總之,選擇長線還是短線,要看市場大的趨勢。這就好像在軍事理論中,領兵打仗不能隻用一套作戰方法,應該根據天時、地利、人和等不同形勢的變化,根據敵我雙方力量的對比,知己知彼,實事求是地做出符合客觀實際的作戰方針。
勿以資金論英雄
在股票市場,人們根據投資者的資金實力不同劃分出大戶和散戶。大戶就是大額投資人,也就是資金實力較為雄厚的股民,往往50萬元以上可以稱為大戶。雖然大戶的比例也隻占股民的5%左右,但其資金實力卻占到整個股市的70%左右。可以說,他們是股票市場中的一個特殊群體,可以進大戶室,尤其是擁有幾千萬元的大戶,例如財團、信托公司等。
散戶是指在股市中,那些投入股市資金量較小的個人投資者,其入市資金一般在幾萬元左右甚至更低,基本由工薪階層組成。通常在證券營業部交易大廳內從事股票交易的股民都是散戶,散戶的人數眾多,占股民總數的95%左右。
因此,有很多投資者認為,大戶出於資金雄厚占有絕對優勢。
首先,大戶相對於散戶而言,可以通過一些高科技手段,如電話、電傳等先進的通訊技術手段獵取第一手資料,而且他們還可以通過各種關係獲得大量的內幕消息,甚至有些機構大戶本來就是股票交易的關聯者,如證券公司的自營機構,上市公司的雇傭炒手等。由於他們本身就是產生信息的母體,所以機構大戶往往都能在散戶之前得到確切的消息並進行相應的操作。
其次,由於機構大戶通常進行的是資金數額比較大的交易,券商可以從他們手中獲得非常豐厚的傭金作為自己的收入,他們是券商真正的“衣食父母”,所以券商往往把機構大戶看作真正的“衣食父母”,並將他們安排在大戶室內進行交易,並配備有齊全的炒股工具,如完善的電腦分析軟件、充足的交易跑道、先進的交易設備和清晰的股票行情顯示屏幕等。
而一般的中小散戶由於資金有限、人數眾多,在股市交易中散戶的行為帶有明顯的不規則性和非理性,其情緒極易受市場行情和氣氛的左右。由於散戶基本都是業餘投資者,其力量單薄,時間和精力沒有保證,其專業知識和投資技能相對較差,所以散戶在股市投資中往往都成為機構大戶宰割的對象,其虧損的比例要遠遠高於大戶。
其實,這種把股票市場稱之為大魚吃小魚的說法是不正確的。因為股票市場不以資金論英雄,即使是大戶其買賣決策主要還是基於對走勢的判斷,而市場走勢永遠不會脫離漲和跌兩個方向,換句話說,能否賺錢並不取決於你是大戶或散戶,隻有看對方向的人才是贏家。
散戶由於資金少,考慮買賣時通常隻做對走勢的判斷,而且在他們的理解範圍內往往能對上至國家宏觀經濟政策、行業政策,下至上市公司財務狀況、高級管理層的講話闡述翔實的個人觀點,甚至時常切磋看盤技巧,或者到上市公司做實地調研,在一些特定時期,進貨容易出貨方便,比大戶更具優勢。
股票市場不以資金論成敗,順勢而為才是股市的經典名言。如果大戶操作不好同樣會變成散戶甚至被消滅,而散戶隻要把握住市場機會非但不會被大戶吃掉,反而能跟隨股市的發展最終成為大戶。這樣的事例在深滬股市不勝枚舉。
所以,無論是大戶還是散戶都具有各自不同的優勢,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占絕對上風,機會是均等的,隻有跟隨股市的“勢”才能賺錢。
漲與跌都有機會
股票市場的迅猛發展為投資者提供了諸多便利。然而,與投資者增長速度成鮮明對比的是,那些相關的買入理念與金融市場的發展程度依然存在一定的偏差,其中最為薄弱的環節就是眾多投資者對股票市場的漲跌尚缺乏正確的認識。
國內很多投資者把股票市場的漲跌看成是洪水猛獸。實際上,股票上漲是因為跌到了支撐位,股票下跌是因為漲到了壓力位(這個支撐位與壓力位是按照波浪理論算出的,且準確率為98%),股票市場的漲跌是完全可以由投資者來控製的,如果配合以適當的操作手法與配置比例,投資者完全能夠做到有效地規避金融工具帶來的風險。
股票市場的漲跌不僅是非常正常的現象,而且也是投資者盈利的良機。因為買股票和買東西不同,雖然很多人認為買股票是投資,但是99%是投機,都是在賺取股票市場波動時的差價。試想,有幾個投資者不是希望買完股票——漲價——賣出——下跌——再買進,而且是跌得越多越好?
投資於股市的人,都想在低點進入在高點賣出。然而,所有的投資者卻在犯著同一個錯誤,就是在低點時不敢大膽進入而在高點時不敢果斷賣出,不能抓住股市中的大好機會。
股市升跌幾乎就是自然規律,有漲必有跌,有跌也必有漲。機遇在痛苦中產生,也在絕望中來臨,股票市場的漲與跌都有機會。作為投資項目的可行性研究,最簡單的判斷標準就是在股市中進行逆向思維操作,即別人賣出時我買進,別人買進時我賣出。
相信任何一個投資者投身股市並非助人為樂,成千上萬的人都是為賺錢這一共同的目標才走到—起。但由於中國股市起步較晚,所以有些人的概念是隻有在上漲市道中持股才能賺錢,而在下跌市道中,持股卻要賠錢。殊不知,即使是單邊市,升跌都有機會。
事實上,市場目前的低迷仍然是多數投資者過於貪婪所致。例如,大盤已經下跌近80%,底部特征已經非常明顯,但大部分投資者不敢買入,總想等待反轉的來臨。而當能夠通過走勢判斷和確認反轉的時候,大盤必是已經有了一定的漲幅而麵臨調整的時候,等再度衝高的時候,投資者反而又到了不敢買入的狀態了。所以賺不著錢的投資者不但在牛市的時候貪婪,在熊市的時候也貪婪,不想冒一點的風險、也不想有一點損失,從而錯失良機。
這其中的簡單道理投資者應該都明白,市場是永遠具有波動性的,而且這種波動性在短期市場中的軌跡是飄忽不定的,甚至具有很多的不確定性在裏麵。但是,市場同時也是一個需要理智的地方,而不是一個拿錢來比武鬥狠的地方。
總之,股市中漲漲跌跌永無休止。但在大幅震蕩的行情中,一閃而過的最高價或最低點常常蘊涵著某種機遇。對於真正理性的投資者來說,往往是在市場人氣最低迷的時候開始建倉,可能在建倉之後,市場仍有再次探底的可能,但幅度已經非常有限,這個幅度伴隨著成交量的萎縮和交投意願的降低,一般都非常小。所以,隻要掌握好持貨持幣的比例,不管股市突破盤局之後向何方向運行,都有較好的盈利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