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路徑
1.未來20年沿海與內陸之間產出份額將會趨於穩定
我國東部沿海地區作為國民經濟重心區出現和持續存在有著客觀必然性。計劃經濟時期持續30年的人為努力不曾撼動其重心區的地位,改革開放後的30年向市場經濟體製的轉軌進程則進一步強化了這一地位。
我們認為,在未來可預見的相當長一段時期內,東部地區與內陸地區之間的產出份額將大致維持60%對40%的比例。在內陸的中西部之間,中部地區產出份額將會有所上升,西部地區則會有所下降。在固定資產投資的空間配置方麵,伴隨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以及促進中部崛起等戰略的實施,東部沿海地區與內陸地區之間的投資份額將會逐步趨向於50%對50%的比例。
我們基於以下幾點依據作出上述判斷:
(1)未來全球化趨勢不會改變,在可預見的相當一段時期內,國際市場以及國內市場重心區位不會發生改變。
(2)在資源產地與市場重心在空間上相互分離的情況下,除少數資源指向約束非常鮮明的行業(采掘業、部分原材料產業)外,大部分產業活動會成為“Footloses”(指向隨意)行業向市場重心區域聚集,而不是向原料地集中。
(3)改革開放30年的市場化進程,對計劃體製下形成的經濟空間格局的大規模修正已經基本完成。未來的調整,將是隨各區域要素稟賦豐度的變化發生小幅的、漸進的調整。
(4)中部地區資本報酬水平近年快速上升,已經趨近於東部地區,因此未來中部地區投資將會趨於與東部地區同步增長,或略快於東部增長。
(5)西部地區的資本報酬水平與東、中部地區依然存在較大差距,意味著按“效率原則”配置的競爭性固定資產投資難以快速增長。未來西部地區投資增長仍將主要由政府主導的第三產業投資推動(關中地區、成渝地區除外)。未來一段時期,西部地區產出份額還會有所下降(關中地區、成渝地區除外)。
2.堅持區域規劃新思路,統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中共中央關於製定“十一五”規劃的建議以及《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第十一個五年規劃》,根據我國區域布局的客觀現實問題和發展趨勢,就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而提出的主體功能區規劃設想。該規劃設想雖然在實踐中遇到一些問題,也引來了許多爭論,或可加以修改完善,但其所體現的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思路無疑是非常正確的,也是我國未來真正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必然路徑。
例如,從可持續發展的視角出發,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注重不同區域自然環境對人口和經濟發展的承載能力,加大政府環境投資等以解決負的外部化問題,凸顯了政府在控製區域發展“外部化”影響的職能。又如,從更宏觀、更廣闊的視野提出促進包括人口在內的各種生產要素的流動和優化配置問題;引導經濟布局和人口分布適應自然環境,逐步實現“一方水土”與“一方經濟”、“一方人口”相協調的經濟發展格局。再如,提出“以人為本”地解決地區差異問題,要點是富裕落後地區人民,增加人均產量和人均收入;西部多數生態脆弱的地區,在謀劃區域協調發展時,必須跳出行政區的界限,出路是在減少“人口分母”上下工夫,通過更大規模、更大比例地輸出勞動力乃至移民,減少農業人口;在此基礎上才能實現擴大“收入分子”,把增加農民、農村人口的收入落在實處。
可以看出,這是一個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縮小區域間人均收入差距的新思路,它無論在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目標上還是在其實現路徑上,都顯然有別於簡單的“投資傾斜”、“經濟增長速度均衡”、“均勻分布生產力”、“工業靠近資源產地”等傳統思路,顯然更符合經濟發展以及區域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
無論從經濟學邏輯的角度講,還是在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發展曆程及現實中,實現區域間協調發展的基礎機製,根本的還在於市場製度運作的自然過程。憑主觀信念追求“生產力均勻分布”是難以達成的。國外經驗是,“美國製造業的最初優勢被北方扭住……盡管新土地和新資源被在西部發現,盡管奴隸製度在南方結束,但北方保持作為製造業核心區域100多年至今”。日本的東京、大阪等區域,至今依然是全國人口、投資的主要增長區域。區域間人均收入水平趨同化主要地來自於市場製度下要素流動和資本自主配置。
對於我國來說,最終縮小地區人均收入水平差距的主要貢獻也將是隨著市場製度的完善、市場機製的充分發揮,導致一方麵資本在相對有限的產業方向上流入;另一方麵則是西部人口較大規模的流出,使西部資本勞動比率提高,人均收入水平趨近全國平均水平。這是解決我國區域間差距問題的根本途徑。
主要參考文獻:
1.江澤民:《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奪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更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1992年。
2.國務院:《關於編製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的指導意見》(國發〔2007〕21號),2007年7月26日。
3.曾培炎:《新中國經濟50年》(1949~1999),中國計劃出版社1999年版。
4.馬凱:《開創發展新局麵的戰略部署——解讀“十一五”〈規劃綱要〉》,《求是》2006年第4期。
5.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領導幹部學習文件選編》,中央文獻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2008年版。
6.保羅·薩繆爾森、威廉·諾德豪斯:《經濟學》(中譯本),華夏出版社2002年版。
7.格裏高利·曼昆:《宏觀經濟學》(中譯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8.尼古拉·阿克塞拉:《宏觀經濟政策:原理與方法》(中譯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9.蔡昉、林毅夫:《中國經濟》,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3年版。
10.高純德、張萬清:《中國地區產業結構》,中國計劃出版社1991年版。
11.程選:《我國地區比較優勢研究》,中國計劃出版社2001年版。
12.王一鳴:《中國區域經濟政策研究》,中國計劃出版社1998年版。
13.陳棟生:《跨世紀的中國區域發展》,經濟管理出版社1999年版。
14.武力:《中國計劃經濟的重新審視與評價》,《新華文摘》2003年第11期。
15.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務院西部地區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西部大開發“十一五”規劃》,2007年3月。
16.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務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領導小組辦公室:《東北地區振興規劃》,2007年8月。
17.國家統計局:《中國固定資產投資統計年鑒》(1950~1995)。
18.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1986、1991、1996、2000、2008)。
19.Paul Krugman:“Geography and Trade”,The Leuven University Press&The MIT Press,1991.
§§第五章 投資主體結構變化與行為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