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產業結構的演進

  從長期看,產業結構是由投資結構決定的,因此投資結構的變化,必然會導致產業結構的調整。同時,投資結構又受到現有產業結構的製約。一國經濟總量的持續增長往往伴隨著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和優化,經濟增長方式本質上是以產業結構變動為核心的經濟成長模式。特別是在工業化初期和中期階段,經濟增長更是以產業結構的加速轉換為重要特征。而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除了市場的自發力量推動外,政府的產業政策也會在產業結構的演化過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回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產業結構、投資結構的變動特征及國家產業政策演變曆程,有助於我們正確把握未來產業結構、投資結構進一步調整優化的方向,保證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1.改革開放前的產業結構與投資結構

  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的絕大部分時間裏,我國在公有製基礎上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製度。在這種資源配置製度下,政府戰略指導思想決定著資源的行業配置,全社會總供求關係、積累消費比例、生產什麽和消費什麽、生產多少和消費多少幾乎完全由政府計劃加以安排。

  新中國成立之初經曆了三年恢複時期,1952年,全國國內生產總值隻有679億元,農業產出比重為50.5%,工業產出比重為17.6%,服務業產出比重為28.6%,是一個典型的落後的農業國。從這樣一個起點上開始,到1978年,經過數個“五年計劃”的投資建設,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國內生產總值達到3645.2億元,名義經濟規模擴大了4倍多,產業結構也發生了巨大變化。農業、工業、服務業產出比重分別為28.2%、44.1%和23.9%。

  但是,我國1978年的產業結構與國際相近發展水平國家的產業結構有很大差別。我國1981年的人均收入處於低收入組別國家,但農業產值比重低於低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工業產值比重則遠高於低收入國家,甚至高於中等收入組別國家;服務業的產出比重又遠低於各組別國家的結構水平。導致這種產出結構差別的最關鍵的因素是:我國的資源配置以及生產什麽、生產多少不是由市場引導,社會成員最終消費需求結構對產出結構的影響很小。

  改革開放前,為了加速實現工業化的進程,我國製定並推行了重工業優先增長的發展戰略,資源集中用於重工業,國家在投資政策上實行了傾斜和保護,對工業部門的投資大大超過了對其他部門的投資。而在工業部門內部的投資,又嚴重傾斜於重工業部門。其結果是,這一時期工業增長明顯快於農業和服務業的增長,工業中重工業明顯快於輕工業。這種片麵倚重於重工業的經濟增長是不健康的,重工業的增長更多地帶來該部門內部供求循環增長,而沒有帶來就業的增長、人民消費水平的上升乃至生活水平的提高。此外,在投資建設領域,由於存在太多違背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的現象,國民經濟付出了大量的沉沒成本,許多固定資產投資沒有形成固定資產,沒有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2.改革開放後我國產業結構和投資結構的演進

  自改革開放以來,國家開始扭轉產業結構嚴重重型化的傾向,注重農業、輕工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產業結構的偏差不斷被矯正,產業結構逐步由低級向高級演變,三次產業結構及工業產業內部結構隨時間推移有了明顯的改善,產業結構向合理化方向變化。

  從長期的變化趨勢看,第一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除了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前出現過幾年的短暫上升外,之後一直呈不斷下降的態勢。改革開放以後,伴隨我國在農村廢除人民公社製度、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極大地釋放了農業生產力,第一產業增長速度明顯加快,年均名義增長速度達到12.1%,比改革前年均名義增速高出7.8個百分點。但由於農產品收入彈性較低,伴隨30年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顯著上升,第一產業產出份額呈現趨勢性的下降。1978年,第一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8.2%,到2007年僅占11.3%,第一產業產出份額下降了16.9個百分點。

  第二產業比重始終在GDP結構中占據最重要的地位。雖然30年中經曆了波動的過程,表現為先降後升的態勢,但長期穩定在40%~50%。20世紀80年代,第二產業份額從48.2%回落到41.3%;而從90年代初期,特別是21世紀我國加入WTO以來,是我國第二產業特別是工業高速增長的時期,從41.3%再度上升到2007年的48.6%。

  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總體上呈不斷上升勢頭,並在1985年超過了第一產業。其增加值比重由1978年的21.9%,大幅上升至2007年的40.1%,幾乎翻了一倍。

  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產業結構變化大體經曆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78年~20世紀80年代中期):是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中的輕工業迅速發展時期。這個時期產業結構的變動特征是:第一產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迅速上升,而第二產業所占比重相對下降;在第二產業中,重工業比重相對下降,輕工業比重相對上升,輕重工業比例結構趨於合理。1978年,第一產業在我國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為28.1%左右,到1984年,第一產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達到32.2%左右,上升了4.1個百分點。與此同時,第二產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則由1978年的48.2%下降到1984年的43%,下降了5.2個百分點。同一時期,第三產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變化不大(從1978年的23.7%上升到1984年的24.8%)。從輕重工業比例結構看,工業結構出現明顯的輕型化趨勢。輕工業的比重由1978 年的42.7%上升為1988年的51.4%(相應地,重工業的比重則由57.3%下降為48.6%);其中,以農產品為原料的輕工業的比重由29.2%上升為33.4%,以工業品為原料的輕工業的比重由13.5%上升為18%。說明這一時期所進行的農村和農業改革極大地推動了第一產業的發展,同時國家出台的鼓勵和促進輕工業發展的產業結構政策也取得了明顯成效,工農業比例、輕重工業比例不協調的狀況得到較大的改善。

  第二階段(20世紀80年代中期~1992年):是非農產業(特別是第三產業)迅速發展時期。進入80年代中後期,伴隨國民生產總值的持續增長,農業與一些輕工業的快速發展,人們基本的溫飽問題得到了解決,社會的主要矛盾開始轉向就業壓力的增大,凸顯了第三產業的發展不足。同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建設的全麵推進進一步消除了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資源配置向第三產業集中的體製障礙,促使第三產業在這一時期得到空前的發展。在這一時期,資源配置的最大特點是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大量轉移到第二、三產業,推動了非農產業的快速發展,導致第二、三產業(特別是第三產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迅速上升,第一產業比重迅速下降。1985年,第一、二、三產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分別為31%、44%、25%,到1992年分別為23%、48%、29%。第二、第三產業比重分別增加4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的增加幅度更為顯著(7年間增加了近1/6)。

  第三階段(1993年至今):是重化工業及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迅速發展時期。這一時期是我國加快技術密集型產業發展,推動工業結構由高加工度化向技術集約化轉變的階段。這一階段,以重化工業為主導,帶動了能源、電信等基礎設施的迅速發展,又以此促進了製造業的持續發展與結構升級,成為拉動我國經濟持續增長的主要動力。這個時期,三次產業結構的變化特點是第一產業比重持續下降,第三產業比重逐步上升,工業中輕重工業結構也發生明顯變化,重工業比重顯著增長,電力、鋼鐵、機械設備、汽車、造船、化工、電子、建材等重化工業成為拉動第二產業乃至整個國民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三次產業結構從1993年的22.4%、48.3%、29.3%,調整到2007年的11.3%、48.6%、40.1%。

  4.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產業結構演變的總體評價

  總的來講,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產業結構演進先後經曆了以農業和輕工業迅速發展、第三產業迅速發展、重化工業所引導的基礎設施、技術密集型產業迅速發展為主要特征的不同階段,隨著時間推移而逐步趨於良性循環,產業結構逐步實現了由低級向高級、由非均衡向均衡的演變。可以說,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通過不同時期產業結構的“良性的非均衡發展”,而逐步實現了對過去產業結構偏差的矯正,並實現經濟結構、產業結構從傳統經濟向現代經濟的全麵轉變。1978年以前,我國經濟長期處於工業化初級階段,農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較大,農業生產主要依靠傳統的生產方式進行。工業基礎十分薄弱,行業種類較少,行業規模較小,技術水平落後。第三產業中,商業服務業占較大比重,而交通運輸、郵電、通信業和金融業的發展十分薄弱。1978~1992年(改革開放30年的前半期),在經過了上述所說的產業結構調整的第一、二階段後,我國農業、輕工業和第三產業先後得到了長足發展,工農業比例、輕重工業比例不協調的狀況得到較大的改善,產業結構趨於均衡與合理,為我國進入下一階段產業結構從低級向高級的全麵演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93年以來,尤其是跨入21世紀後,隨著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全麵推進,我國進入了以重化工業為主導、產業結構從高加工度化向技術集約化轉變的新階段,產業結構升級的步伐加快。鋼鐵、汽車製造、機械等加工產業以及電子、光纖、通信等新興產業有了大幅度的增長,機電一體化得到迅速發展。農業生產具有了一定的技術裝備基礎,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和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高。第三產業,尤其是金融、證券、保險業的國際合作進一步加強,電子信息網絡化技術得到廣泛應用。我國產業結構已逐步實現了由技術水平低的傳統技術產業向現代技術產業的轉變,由從勞動密集型向資金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的轉變,從主導產業單一向三次產業均衡發展的轉變。這些轉變都標誌著我國產業結構正不斷向更高層次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產業結構在調整中不斷進步,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需要同時強調的是,我國目前產業結構特別是工業結構中仍存在諸多問題,有待在未來的產業結構調整中進一步加以解決,例如:我國第二產業特別是工業仍然“大”而不“強”,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盡管我國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全球製造工廠,但距離“世界製造中心”的地位還相差很遠。農業是我國的戰略產業,但農業的基礎地位還比較脆弱,製約農業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的因素較多。第三產業發展仍較滯後,並且結構水平低。生活型服務業長期占主導,生產型服務業(如金融保險、房地產、物流產業、科技開發、信息谘詢服務業等)仍亟待大力發展。

  
更多

編輯推薦

1一分鍾心理控製術
2贏利型股民、基民必備全書
3人人都愛心理學:最妙...
4看圖炒股
5一看就懂的股市賺錢圖形
6基金投資最常遇到的1...
7買基金、炒股票就這幾招
8明明白白買基金、炒股票
9新手上路 實戰股市
10少年不知愁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少年不知苦

    作者:王慧豔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內容:初三開學的第一天,同學們就想不管不顧地大哭上一場,其中不乏幾個脆弱的女生已經泣涕漣漣,打濕了一張又一張麵巾紙。“陳大班,你說話呀!沒人讓你做啞巴。”牛天梓瞪著牛眼,生氣地衝班長陳遠嚷著...

  • 新手上路炒股票

    作者:薛義明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書中自有黃金屋,教你如何成為股票市場叱吒風雲的成功者,如何成為一個輸少贏多的投資人,如何成為能立足股市的成功者。

  • 新手上路炒基金

    作者:林和文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重點介紹基金的基礎知識及品種,常用的技術分析方法及投資技巧,分析了基金投資案例等。

  • 凱達之魂:記一個民營企業家的人生和事業

    作者:馮萌獻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記述了張文遠從一個隻有中學文化程度的中學生,從一個生產隊的記工員開始,成長為民營企業家的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