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資產投資宏觀經濟效益是指全社會所有固定資產投資活動取得的有效經濟成果方麵的投資收益的總和。國際上常用增量資本產出率(ICOR)來衡量投資宏觀經濟效益,ICOR是指固定資本形成額與支出法GDP增量的比值,ICOR越高,增加單位GDP增量所需的固定資本越多,投資效益越低。
從我國ICOR的變化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宏觀效益的變化有以下三個特點:
第一,與改革開放前比,改革開放後固定資產投資宏觀經濟效益總體上趨好。改革開放前(1953~1978年),我國ICOR值較高,平均為4.3;改革開放後,隨著體製改革和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製約經濟發展和投資經濟效率提高的一些體製性因素總體上逐步弱化,投資經濟效益也比改革開放前有所提高。1979~2007年間,ICOR值平均為4.0,比改革開放前下降了約7.6%,說明固定資產投資的宏觀經濟效益提高了約7.6%。
盡管改革開放後的ICOR平均值比改革開放前下降幅度隻有7.6%,但從各年度ICOR值的變動看,穩定性大為提高。改革開放前,ICOR值的波動幅度相當大,最大值達到12.7,甚至許多年份(1960、1961、1962、1967、1968、1976年)由於經濟負增長而出現負值;相比而言,改革開放後,由於經濟增長的相對穩定,ICOR值波動幅度要小得多,標準差隻有1.1,最大ICOR值為7.1(1990年),且沒有一個年份ICOR值出現負值。
改革開放以來,ICOR值的穩定性提高,說明我國固定資產投資的宏觀經濟效益乃至經濟運行效率的穩定性得到提高,這也是我國投資宏觀調控和經濟運行所追求的重要目標之一。
第二,“六五”時期和“八五”時期是改革開放後投資宏觀經濟效益最好的時期。從改革開放以來各個計劃期來看,“六五”和“八五”計劃期是我國投資宏觀經濟效益最好的兩個時期,ICOR值皆為2.9,大大低於改革前和改革後的平均水平。相比而言,“九五”計劃期是改革開放後我國投資宏觀經濟效益相對較差的時期,ICOR值達到了4.4.
第三,改革開放以來,ICOR的變化與經濟周期波動方向相反,即在經濟加速上升期,投資宏觀效益也有所上升;在經濟減速時期,宏觀投資效益呈下降趨勢。1998年以前,經濟增速波動較劇烈,ICOR值的波動也較大。最近的一個經濟周期1999~2007年,經濟增長平穩上升,ICOR值呈下降趨勢,即投資宏觀效益逐步上升。1999年,ICOR值為4.9,2007年下降到4.0,比1999年下降了18.4%,表明1999年以來我國投資宏觀經濟效益上升了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