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業投資必須明確負有保護環境的責任,其產品和產品的生產過程不應對環境產生破壞作用。為此,根據中國國情,我們不可能也不必要等到達到較高的人均收入水平之後再回過頭來治理環境汙染。我們必須在製造業投資中注重環保政策的影響,提升製造業投資的標準以滿足環保政策的要求,履行好製造業的社會責任。環保政策對製造業投資的影響,一方麵是要求製造業的環保技術標準不斷提升,在製造業投資方向上進行選擇;另一方麵,製造業生產過程的排放也會有更高的要求,在確定製造業投資的內容以及範圍上,需要考慮環保政策的具體要求,考慮環保政策的影響,實際上是從製造業投資全成本(包括製造業本身的投資支出以及改善投資產生的外部性的社會成本的總和)的角度考察投資行為,因此製造業的投資範圍會擴展,直接投資造價會加大。
一、中國製造業環境保護現狀
我國長期以來資源高消耗、環境重汙染、片麵追求經濟增長的發展模式,對生態環境欠下了巨額赤字,環境質量每況愈下,自然災害愈演愈烈,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愈來愈大。汙染物總量不斷增加,環境質量逐年下降,人們生活在汙染十分嚴重的環境中。與此同時,還出現了大範圍的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以及日益嚴重的水汙染、大氣汙染和固體廢棄物汙染;生物多樣性受到嚴重威脅,稀有物種迅速減少,自然災害以及受災率、成災率明顯上升等問題。統計資料顯示,目前我國所有造成環境汙染的排放物中70%來源於製造業。
2003~2005年間,製造業各行業的廢水排放總量逐年增加的行業有農副食品加工業,食品製造業,飲料製造業,紡織業,紡織服裝、鞋、帽製造業,皮革、毛皮、羽毛(絨)及其製品業,家具製造業,造紙及紙製品業,文教體育用品製造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金屬製品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和工藝品及其他製造業;明顯減少的行業有煙草製品業、專用設備製造業、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製造業;廢棄資源和廢舊材料回收加工業;其他行業基本上是升降起伏或基本不變;從排放總量看,排放量前幾名從大到小的行業依次是造紙及紙製品業、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紡織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和農副食品加工業。從達到排放要求的比例看,2003~2005年大部分行業的達到排放要求的比例都在提高,但是三年平均比例低於90%的有8個行業,其中最低比例的是農副食品加工業,三年的比例最高的是橡膠製品業。在四個排汙量最大的行業中,除了農副產品加工業,造紙及紙製品行業也是三年平均比例在90%以下的,由於其排汙量最大,達標比例又偏低,因此,是水汙染的“大戶”;作為排量第二位的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達標率平均也僅有91.4%。可見,在製造業的汙水產量最大的四個行業中,汙水處理的程度和水平還需要進一步提高,以減少汙染。
在2003~2005年間,製造業廢氣排放量減少的行業有食品製造業,煙草製品業,印刷業和記錄媒介的複製,文教體育用品製造業,醫藥製造業和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製造業,其他行業是每年增加的;從排放總量看,排放量居前幾位的行業是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和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從製造業SO2排放總量看,減少的行業有農副食品加工業,煙草製品業,醫藥製造業,專用設備製造業,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以及廢棄資源和廢舊材料回收加工業,其他行業是逐年增加的;排放量居前的幾個行業是非金屬礦物製品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造紙及紙製品業和紡織業。可見,重化工業是大氣汙染的主要源頭。
可以看出,在2003~2005年期間,除了印刷業和記錄媒介的複製、醫藥製造業和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幾個少數行業外,絕大多數的固體廢物產量是增加的;從產量的絕對值看,最大的幾個行業是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農副食品加工業和造紙及紙製品業,重化特征的製造業還是主要的汙染源頭。
從製造業的上述環境指標數據可以看出,製造業在投資增速較快尤其是重化工製造業投資增速較快的最近幾年,對環境的汙染程度的“貢獻”也在逐年加大。受中國石油吉林石化公司爆炸事故影響,鬆花江發生重大水汙染事件,苯類汙染物流入第二鬆花江,造成水質汙染,汙染帶長約80公裏,持續時間約40小時。該事件再次表明,中國已經進入環境汙染事故高發期。從客觀上來看,一些重化工企業的設備老化,年久失修,加之管理不善,存在重大的環境隱患,有的甚至連環保處理設施都很難正常運轉。從投資的新企業來說,有的地方片麵追求經濟發展,近年來新上馬了一批工藝落後,甚至是國家明令淘汰、汙染嚴重的工業項目。國家環保局2001~2004年連續四年專項行動查處的環境違法企業中,“十五小”和“新五小”等在2000年以前就應取締的企業,分別占到30%以上。另外,重點工業汙染源汙染反彈現象屢見不鮮。我國人口、資源、環境的基本國情決定了必須改變製造業傳統的“高資本投入、高資源消耗、高汙染排放”的發展模式,利用市場機製和技術進步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國民經濟體係。為此,必須通過改變製造業的投資模式、內容和方向,推動我國大規模的產業結構調整,加速從資源粗放利用、環境破壞嚴重、管理粗放、技術落後的傳統經濟增長模式,轉向資源集約、環境友好、管理科學、技術先進的科學發展模式。
我國在工業化初期重工業的傾斜發展,造成了製造業投資中的重汙染型的產業結構,我們在經濟發展較低的水平上就遭遇了嚴重的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在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經濟結構劇烈變動時期,汙染物的增加也就難以避免了。世界各國的工業化進程都是先汙染後治理。美國開始大規模治理時的人均GNP已達11000美元,日本也是在人均4000美元開始治理的。但是,我國不應該重走它們的道路。根據有關學者的估計,我國因環境汙染給經濟增長造成的損失是很驚人。
中國製造業中傳統的低附加值、高能耗、高汙染的製造業產品占世界總量比重大,製造業中已出現大量過剩,而高附加價值、市場需求旺盛的高新技術產品供給不足;相當多的企業技術落後,創新能力不足,市場份額日益萎縮、長期虧損嚴重,又不能退出生產領域。大力調整傳統製造業,也是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調整以煤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減少大量製造業汙染的根本性舉措之一。在傳統製造業中,造紙及紙製品業(紙漿造紙)、食品及飲料製造業(釀造、發酵)、化工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紡織工業(印染行業)、皮革製造業(毛皮鞣製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工業(鋼鐵行業)和醫藥工業是造成水汙染的主要產業之一,關閉一批浪費資源、技術落後、質量低劣、汙染嚴重,不符合基本生產條件的小廠,是減少製造業投資汙染的重要措施之一。通過投資新型製造業以及投資新技術的製造業,利用技術創新、擴散以及迅速的技術進步,可以有力地促進製造業的節能環保事業,高效利用自然資源,不斷降低能耗和汙染強度,越來越有效地解決各種環境問題,有效防止資源過度利用,大大降低資源退化的風險,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和環境收益。
二、中國的環保政策對製造業投資的影響分析
我國目前的製造業能耗中煤炭消費比重過高,而石油和天然氣消費比重過低,是影響製造業投資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國煤炭消費比重1994年達到79%,而後開始出現煤炭消費量下降和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明顯下降的趨勢,但是2001年以來下降緩慢,到2005年煤炭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量由1994年的79%下降為64%,這一比重仍然成為中國最大的汙染源,也成為世界CO2和SO2排放量的重要來源之一。因此,改變製造業能源結構是我國製造業投資減少環境汙染的一個重要措施。增加能耗節約的製造業投資發展循環經濟,減少投資汙染物排放量大的製造業,也是環境保護政策的內在要求。
製約產業結構的因素是多方麵的,其中自然環境因素是一個重要因素。自1900年以來,世界對原材料的要求每年下降1.25%,整個世界的工業已經從原料資源密集型向技術知識密集型和加工程度密集型轉移。因此,在製造業投資中,對於能源消耗大和環境成本高的投資,需要從社會資源最優配置的角度進行成本效益分析。因為經濟增長的來源和格局與經濟增長率同樣重要,來源於能源和原材料補貼的經濟增長的環境成本更大。通過對投資的全成本定價,將有利於外部影響內部化。因此,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以及中國國情的現實需要,決定了製造業必須走綠色發展道路。現在,中國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製造業國家,也成了世界上自然資產損耗最嚴重的國家。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中低水平的製造業必然以高能耗、高汙染為增長代價,是用自己的資源替發達國家生產低級製造業產品,用自己的身體去承受汙染,所賺取的不過是微薄的加工利潤。投資低端製造業生產出來的不僅是廉價出口的“優勢產品”,還有資源和環境。
從減少對環境汙染的角度以及應對能源約束的角度,製造業投資應該考慮注重以下幾個方麵的問題:
第一,轉變發展製造業投資的理念,嚴格執行環保法規。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作為21世紀的發展戰略,是人類社會在麵臨全球性人口增長、資源短缺、環境汙染和生態惡化的嚴峻形勢下的抉擇。這就要求製造業體現循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理念,走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少、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製造業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戰略,不僅有利於企業的持續發展,也有利於人類的持續發展,具有重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因此,中國製造業投資也需要從持續發展的角度,加大對製造業的環保投資,堅持走循環經濟,實現和諧發展。
如今,全球所有發達國家全拋棄了傳統的製造業發展模式而走向生態製造業的綠色發展道路,就是低消耗的生產體係,適度消費的生活體係,持續循環的資源環境體係,穩定高效的經濟體係,不斷創新的技術體係,更加開放的國際貿易金融體係。中國大部分地區隨著環保政策日趨嚴格與資源價格不斷上升,從廢棄物中提取有用物質加以循環利用已成為一種降低成本、提高利潤的趨勢,使高汙染排放型製造業投資的成本壓力日益加大,繼續投資傳統的生產方式已不再可能。因此,製造業投資應該加強要求在產品的設計、製造和使用過程中減少所需要的材料投入量和能源消耗量,盡可能通過短缺資源的代用、可再生或易於再生資源以及二次能源的利用,提高資源利用率。通過資源、原材料的節約和合理利用,使原材料中的所有成分通過生產過程盡可能地轉化為產品和副產品,從而最大限度消除廢料的產生,減少環境汙染。注重通過調整製造業投資結構來淘汰高能耗、高汙染的落後工藝技術,並在經濟杠杆的誘導下,在相關政策法規的約束下,加快環保型製造業投資項目及相關產業的集群,實現製造業經濟結構調整和生態環境並重的新格局。
第二,在製造業投資中充分考慮區域資源稟賦差異,加大減少環境汙染的製造業投資。考慮到我國因能源資源分布不均,能源資源重心偏西偏北,而經濟發達區域偏南偏東,常規能源需經長途運輸才能滿足需求,這給社會和經濟帶來許多問題。因此,在國家整體發展規劃和區域發展規劃兩個層麵,從製造業的整體布局考慮,應該健全政府的規劃對投資項目的引導功能,促使當地政府和投資者在落實具體的投資項目時充分考慮資源約束。隻有因地製宜地注意區域性能源結構調整和優化,在遠離能源產地的東南沿海地區發展節能型的高科技製造業,在能源和能量密度大的區域建設高能耗的製造業,這樣才能夠在總體產業布局上緩解能源供給帶給製造業的成本壓力,同時也減少了運輸費用。注重化工業投資中汙染治理的投資,在考慮總投資時,加大環保設施和設備的投資,嚴格按照國家環保法規和政策的要求進行投資建設,杜絕為一時的投資低成本但因治理汙染而造成的後期的社會高成本的投資項目。目前,由於能源消費方式落後,不僅大量浪費能源資源,而且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很大的負麵影響,比如大量的二氧化碳和硫化物氣體的排放,已經使我國近1/3的國土被酸雨侵害。土地沙漠化,每年以上千平方公裏的速度在擴展,而已經給生態環境帶來嚴重的問題的煤煙型汙染源行業大多分布在製造業等能源消費密集的行業。因此,在飲用水源、重要農業漁業水域、人口密集地區,減少有可能造成嚴重環境汙染危害的製造業投資,比如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工業,化學纖維製造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等。在我國的產業結構短期內不會發生根本性改變的前提下,從減少排放的角度,通過製造業新增投資項目逐漸減少對環境的汙染,是現實可行的選擇之一。同時,製造業投資中還需要格外注意發達國家向我國大批轉移重汙染製造業,這種引進的項目雖然比從前有進步,但在資源利用與環境汙染方麵,比起不斷提高的國際標準,差距反倒越拉越大,將使我國的製造業陷入“引進、落後,再引進、再落後”的惡性循環。這種低端的國際產業轉移承接絕不是製造業投資中利用外資的方向,所有這些都需要我國製造業在具體項目的投資決策過程中,優化投資的環保內容,從投資對環境的影響以及產品的市場滿足程度,提升製造業投資的質量和效益。
第三,大力發展節能降耗型的製造業投資項目,從而在新增製造業投資中逐漸優化耗能結構,減少因新投資項目不斷增加帶來的能源壓力。積極推行產品的生態設計,治理汙染要從源頭抓起,即資源的高效使用和材料的循環利用。一是要從產品設計抓起,在設計中選用無汙染、低汙染、可再生、可再用的材料。選用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少的技術和工藝,選用便於高效拆洗、綜合利用的技術方案。如果企業能夠在投資之初,從產品設計開始的時候,就充分考慮環境保護的要求,工業汙染防治就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提高製造業投資的技術水平,依靠技術進步,解決汙染問題。環境汙染是落後技術的必然產物,製造業投資項目要求在產品的製造過程中采用先進的生產技術,做到節能、降耗、減汙,在回收處置過程中,采用有效的拆洗技術和複用技術,以最小的處置附加成本實現最大綜合利用的價值為目標。三是投資方案設計中充分考慮產品銷售、消費和廢棄後的無害化處置,因為許多產品消費以及廢棄後的汙染也會產生很嚴重的社會汙染和環境問題。傳統經濟發展模式是以資源、產品、廢物為特點,經濟發展的速度越快,付出的環境和資源代價就越大,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則是呈現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特征。它以最小的資源和環境成本取得最大的經濟社會效益,廢物綜合利用是最經濟的汙染治理措施。四是加大節能降耗的製造業投資,多發展能源利用效率高的製造業投資,就有可能實現在減少能源消耗的前提下維持製造業發展所必需的能源供給。在人口持續膨脹、資源日趨短缺和環境汙染不斷加劇的情況下,發展資源節約型製造業成為我國實現工業化、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第四,積極發展綠色製造投資,適應市場需求變化。綠色製造是一個麵向環境的複雜的製造係統工程,它把製造過程中涉及的每一個環節、每一個因素都與對環境的影響和資源的利用緊密結合起來。綠色製造的目標就是使產品從設計、製造、包裝、運輸、使用到報廢處理的整個產品生命周期中,對環境的負作用影響最小,資源效率最高。綠色製造的特征目標就是追求廢棄物最少和環境汙染最小。在貿易領域,發達國家利用環境概念設置了大量的綠色貿易壁壘。綠色壁壘是指在國際貿易領域,發達國家憑借其經濟技術優勢,以保護環境和人類健康的名義,通過立法或製定嚴格的強製性技術法規,對發展中國家商品進入國際市場進行限製。綠色壁壘的表現形式主要有綠色關稅、綠色市場準入、綠色反補貼、綠色反傾銷、環境貿易製裁、PPM標準、強製性綠色標誌、煩瑣的進口檢驗程序,等等。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的環境標準與發達國家差得很遠,綠色壁壘對中國製造業出口造成嚴重影響的標準主要是:食品中的農藥殘留量、陶瓷產品中的含鉛量、皮革的PCP殘留量、煙草中有機氯含量、機電產品與玩具的安全性指標、汽油的含鉛量、汽車排放標準、包裝物的可回收性指標、紡織品染料指標、保護臭氧層的受控物質等。所有這些都需要在製造業投資中給予足夠重視。在機電製造產品方麵,從1995年機電產品成為我國第一大出口產品時,就遭遇綠色壁壘。我國絕大部分機電製造企業缺乏核心競爭力,企業的設計製造及環保檢測水準比起發達國家還差得很遠,僅機電產品出口一項,我國每年就要因綠色壁壘損失幾十億美元。歐盟頒布的《關於報廢電氣電子設備指令》和《關於在電氣電子設備中限製使用某些有害物質指令》的實施,使中國受到直接影響的機電產品達幾百億美元。因此,我國的製造業投資不僅要減少環境汙染,還要能不斷生產出具有滿足國際市場環保要求的產品,否則,很多製造業投資的產品的出口會麵臨很大的困難,也實現不了投資的目的。
第五,加大環境汙染防治專用設備製造業的投資。環境汙染防治專用設備製造業是近幾年我國機械製造業中發展最快的行業之一,是防治汙染、保護環境、促進資源永續利用和環境與社會和諧發展的產業,也是製造業投資需進一步開拓發展的行業和增長點。國內由於在前些年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在環保和汙染防治許多方麵沒有跟上,欠賬較多。如火電廠燃煤造成的SO2汙染是國內大氣汙染防治的重點,而我國現有火電裝機中大部分沒有安裝煙氣脫硫裝置。目前,環保設備行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達到規模化生產製造的企業較少,在技術上主要為引進或仿製,企業自身的研製開發力量不足,難以形成係統成套解決重大項目的能力,這都是需要通過加大製造業投資的發展來逐步解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