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製造業的邊際資本—產出比例
利用2006年《中國投資報告》的計算公式,ICOR=I/ΔG,將每年的製造業固定資產投資代入I,將製造業的增加值的增量代入ΔG,利用統計資料計算的結果。
自1981年以來的變化還是很大的。根據變化起伏的程度,可以將整個時期分成五個階段進行分析:
第一階段是1982~1985年,製造業的ICOR比較平穩,從2.4逐步降低到1.4,反映出製造業投資效益如趨好轉,這與改革開放初期的經濟環境是密切相關的,大部分製造業產品還基本上處於賣方市場,需求很旺,投資效益好。第二階段是1986~1990年,從這個指標可以看出製造業投資效益出現很大的變動,先是1986年猛增到11.9,然後1987年又驟減為2.3,隨後平緩一年後,1989年增加到6.7,1990年增加到17.0,反映出製造業投資的效益惡化和動蕩變化太大,這可能與當時的社會環境尤其是市場環境在出現明顯的通貨膨脹後變動太大有關,當時我國經濟體製正處於從“雙軌製”向市場經濟過渡的關鍵時期,製造業企業的市場化改革進程加快,但相應的市場硬預算約束機製尚未形成,仍存在很強的盲目擴張衝動,計劃經濟時期“一放就亂”的體製性因素尚未消除,政府管製放鬆後企業特別是金融機構的信貸混亂可能是重要因素之一。第三階段是1991~1994年,該期間也是很平穩的幾年,而且投資效益很好。第四階段是1995~1998年,該期間出現了兩次負值,分別是1995年的-2.5和1998年的-4.9,這是由於製造業出現嚴重的經營困難造成製造業增加值減少所致,除此以外,該期間也是ICOR變化比較大的時期,但是比1986~1990年間的變化要小很多,1997年最大隻有4.8.第五階段是1999~2005年,是變化幅度小而持續時間比較長的時期。
通過製造業投資的ICOR與全部投資的ICOR進行比較後發現,總體上看全部投資的ICOR的變化起伏沒有製造業的那麽大,但是就該指標衡量的投資效益來看,製造業投資效益是比較好的。在1982~1984年,全部投資的ICOR都略高於同期的製造業投資,而在1991~1994年間,全部投資的ICOR與同期的製造業投資的指標比較,略有遜色。自1999年以來,全部投資的ICOR基本上在4.1~4.4之間,而製造業投資的ICOR明顯好於全部投資。這種情況的可能原因有兩個方麵:一方麵是製造業投資在市場化改革基本完成以後,企業活力增強,投資行為更加市場化導向,同時市場環境也在逐漸好轉,表現為對國際市場出口的持續增加、國內市場的消費升級帶來的新活力,尤其是國家擴大內需的政策的有力支持以及製造業產品結構調整帶來的效益增加;另一方麵的原因是由於自亞洲金融危機以後政府為了保證一定的經濟增長速度,采用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加大了對公共領域的投資,這樣在總投資擴大的前提下,其投資效益沒有製造業投資那麽好。
在製造業投資的ICOR與第二產業的比較中,自1989年以來,第二產業的投資效益的變化總體上比製造業平緩,但是在製造業投資效益變化沒有異常點的時期內,比如1999年以後,第二產業的投資效益指標還是高於同期的製造業的效益指標,說明製造業投資效益的情況好於第二產業。該期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不斷增強,製造業經營活動麵臨著很強的硬預算約束,投資行為已基本市場化,中小型製造業企業已基本完成市場化改造,大部分大型製造業企業也已進行了以建立現代企業製度為核心的市場化改造,這種以市場需求為基礎的投資擴張行為在市場需求的硬性約束下,出現了投資效益較好的局麵。
總之,從ICOR指標來看,製造業投資效益1981年以來變化幅度比較大,其中固然有社會環境以及重大突發事件帶來的環境變化的影響,也有製造業本身結構重組以及行業調整的因素。但是在製造業沒有異常的重大變化情況下,製造業的ICOR指標和全國的投資比較以及第二產業的投資比較,都是比較好的。尤其是自1999年以來,製造業投資效益持續向好,而該期間也是製造業投資迅猛增加的時期。在這次製造業投資的持續高漲中,雖然造成了經濟出現過熱的苗頭和資源環境的約束趨緊,但也是投資效益和投資規模比較理想的時期,而且這是製造業投資在更加市場化和更加開放的條件下取得的。
二、製造業基本建設投資建成投產率和交付使用率
根據投產率和交付使用率的概念,項目投產率是指一定時期內全部建成投產項目個數與同期施工項目個數的比率,該指標是從建設單位建設速度的角度反映投資效果的指標;而固定資產交付使用率是指一定時期新增固定資產與同期完成投資額的比率,該指標是反映固定資產動用速度、衡量建設過程中宏觀投資效果的綜合指標。
製造業的基本建設投產率自1985年以來變化一直比較平緩,沒有太大的起伏,基本上是緩慢上升的態勢,從1985年的43.4%上升到2000年達到最大值55.5%,此後幾年則明顯下降,到2003年降低到43.6%,然後開始回升,到2005年是54.4%。從建成投產率的概念分析,該數值是建成項目與施工項目的比,因此兩個方麵的因素決定了其大小:一個是建成項目的數量多少,另一個是施工項目的開工數量。提高建成投產率,固然可以通過加強科學施工以及保障施工進行所需要的各種資源的及時足額的配備來實現;但是在開工項目增加太多的情況下,也可能導致建成投產率的相對下降。1995年之前的建成投產率一直在50%以下,和改革開放以來製造業產品市場供需兩旺,導致投資每年遞增有一定關係,但是更重要的原因可能還是在於在經曆傳統的計劃經濟體製向市場經濟體製的轉軌營的客觀要求出發,研究資源的約束和產業鏈上下遊的製約;其次,也要從履行企業的社會責任角度,製造業投資有利於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製造業投資項目,並減少各種浪費,走內涵式的發展道路。因此,在項目可行性研究階段,需對原材料,尤其是資源性原材料的儲藏量、開采量或生產量、消耗量及供應量予以高度重視。對項目所需原燃料、動力的供應條件、供應方式能否既滿足項目生產需要,同時又能經濟合理地加以利用,認真加以落實。
(3)技術工藝風險。製造業投資活動作為企業不斷提高市場競爭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應該在製造業投資項目可行性研究中,既要處理好技術的先進性、適用性問題,又要充分考慮技術可行性基礎上的自主創新空間。通過製造業投資項目采用國內外的先進技術,通過在實際生產過程中消化吸收,有可能產生自主和創新的跨越式發展機會,並在市場需求的推動下,集合一定時間內的人力資源和資金,切實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較快產生經濟效益。當然,製造業投資項目工藝技術的先進性、適用性、可行性必須以經濟性為前提。隻有投入產出關係合理,才能獲得較好的製造業投資效益。
(4)資金風險。對製造業投資項目而言,資金籌措是先落實製造業投資項目資本金後,根據製造業投資項目的具體情況,籌集銀行信貸資金、非銀行金融機構資金、外商資金等。加強製造業投資項目籌資風險防範,需重點分析籌資渠道的穩定性,並嚴格遵循合理性、效益性、科學性的原則。盡量選擇資金成本低的籌資途徑,減少籌資風險。
(5)製造業投資建設風險。製造業投資項目的廠址選擇必須符合工業布局及城市規劃要求,並靠近原料、燃料或產品主要銷售地,靠近水源、電源,交通運輸條件及協作配套條件要方便經濟。工程地質和水文條件要滿足項目廠址選擇需要,總體布置要緊湊合理,盡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製造業投資設施布置應符合國家的現行防火、安全、衛生、交通運輸及環保生態等有關標準、規範的規定,通過客觀、公正、科學地進行多廠址比選,以取得較好的製造業投資效益。製造業投資項目還包括:項目管理風險、環境風險、人力資源風險、不可抗力等。實質上,風險貫穿於整個製造業投資項目的始終。通過提升製造業投資決策水平,減少因製造業投資決策失誤帶來的低水平重複建設,杜絕在狹小領域的同業過度競爭,則完全有可能從製造業投資源頭上控製製造業的投資方向和金額,減少各種製造業投資浪費,不斷提高製造業投資效益。同時,也隻有加強製造業投資風險防範,避開形形色色的隱性或顯性的製造業投資陷阱,才有可能減少損失,實現製造業投資效益最大化的製造業投資目標。
§§第六章 影響製造業投資的因素——融資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