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節 發展製造業的重要意義

  200多年前,人類開始了工業革命。在整個發展過程中,製造業一直扮演“領頭羊”的角色。“隨著現代經濟增長,總產量的部門來源一般會發生如下變化:農業及有關部門的份額下降;製造業和公共事業所占的比重上升,製造業內部由非耐用品向耐用品轉變,以及一定程度上消費品向生產資料轉變”。庫茲涅茨的這種關於工業化特征的描述,在中國經濟增長的曆程中也是如此。中國製造業在改革開放的20多年中得到了快速的增長,它的動力來自兩個方麵:一是強大的國內需求,即國內的建設、生產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求;二是國際產業的轉移和出口的需求。到2020年基本實現工業化,是黨的十六大報告基於對我國工業化進程的客觀分析提出的任務。我國已擁有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和一定技術水平的工業體係和國民經濟體係,但是對照國際經驗和工業化國家的發展水平,我國工業化的任務尚未完成。本章將在闡述發展製造業重要意義的基礎上,通過製造業的就業數量、產出規模、製成品出口數量等方麵,詳細分析中國製造業的發展現狀。

  一、製造業的含義

  產業是經濟發展過程中分工和專業化發展的產物。凡是在分工基礎上形成的、具有某種相同屬性的各經濟單位的集合,我們都可以稱之為產業。產業不僅包括各種物質生產部門,而且還包括各種非物質生產部門。產業分類,亦即國民經濟部門分類,是指對國民經濟各企事業單位,按其經濟活動性質所作的部門分類。從目前的情況看,業已存在的產業分類方法有多種。

  聯合國為了統一世界各國的產業分類方法,曾於1971年頒布了《全部經濟活動的國際標準產業分類索引》,將全部經濟活動分為十個大項,每一個大項下分出若幹中項,中項下分出小項,小項下再分細項。這樣,全部經濟活動按四個層次,層層分解,然後按係統進行編碼,試圖將全部經濟活動準確、無遺漏地顯示出來。其中的十個大項分別為:①農業、狩獵業、林業和漁業。②礦業和采礦業。③製造業。④電力、煤氣、供水業。⑤建築業。⑥批發與零售業、餐館與旅店業。⑦運輸業、倉儲業和郵電業。⑧金融、不動產業、保險及商業性服務業。⑨社會團體、社會性及個人服務活動。⑩不能分類的其他活動。

  按照《現代產業經濟辭典》的定義,製造業是對包括一切生產或裝配製成品的工廠、公司和工業部門的總稱。作為國民經濟的一個重要工業部門,一般分為兩大類:耐用品製造業和非耐用品製造業。

  我國從1985年開始建立了三次產業統計,把製造業與采礦業、電力、煤氣、供水業合稱為工業,列入第二產業的範圍。根據中國《GB/T4757-2000國民經濟行業分類》劃分標準,製造業共計30個大類、169個中類、482個小類。

  二、大力發展製造業的重要意義

  17世紀至1830年,在專業化協作分工、蒸汽動力機和工具機的基礎上,出現了製造企業的雛形——工場式的製造廠,在其後的100多年中,人類社會生產率出現的幾次大幅度飛躍都與製造業的發展密切相關。“因為製造業是現代經濟增長中最令人矚目的行業之一,在各發達國家的全國總產值上,約占1/3,因此不少人對其結構的趨勢和改變——在各分支行業上,產出和資源的分布等,極感興趣。”這在經濟發展史中也實證了上述判斷,世界上的經濟發達國家都十分重視製造業的發展。日本政府認為,即使在未來的信息社會,製造業依然是基礎產業,十分重要,必須繼續加強和促進製造業及其基礎技術的發展。製造業為日本工業擴大生產、振興貿易、創造新產業和增加工作崗位做出了重要貢獻。以美國為例,幾次技術的飛躍使得美國的製造業迅猛發展,在“二戰”之前,已在全球的製造業中占有不可動搖的地位,以美國福特汽車公司為代表的“大規模生產模式”風靡全球。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由於信息產業的風起雲湧,美國製造業的發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冷遇,其直接後果就是80年代中期美國經濟發展緩慢,日本等新型工業化國家異軍突起,一躍而超過美國。經過戰略調整,實施一係列的科技振興計劃後,美國製造業重現輝煌,並成為推動20世紀90年代美國經濟增長的第一大動力,在逐漸收複失地的同時也鞏固了其霸主地位,製造業重現非凡的活力幫助美國在20世紀末期實現了長達十年之久的黃金發展。從1992~1997年,美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29%都來自製造業,製造業成為對美國經濟增長貢獻最大的部門。這期間,美國經濟年均增長3.1%,而製造業年均增長則高達5.2%。

  目前,中國製造業已躍升世界第四位,規模僅次於美、日、德。國家統計局2005年年底發布的經濟普查主要數據第二號公報顯示,製造業已占我國工業企業數量的91.6%、主營業務收入的86.8%、利潤的73.1%,居我國工業主導地位。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物質基礎和工業化的產業主體,是社會進步與富民強國之本。在中國現階段,繼續大力發展製造業不僅是經濟持續增長的發動機,而且還是推動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加快發展的基礎產業。同時,製造業作為科技創新的重要載體,對實現創新型國家的發展目標具有重要意義。另外,製造業將仍然是勞動就業的主要部門,並對在新的國際環境下維持國家安全有決定性意義。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曆史上,製造業打造了工業革命以來世界經濟形成的基礎,也成為一國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構成部分。隨著製造業的大發展,科技研發等製造業的上遊以及流通、金融等製造業的下遊才有最好的發展基礎。

  我國從1980年前後進入經濟起飛階段,顯現出現代化追趕效應或追趕模式的明顯特征,起關鍵性帶動作用的是製造業。我國正處在工業化的過程之中,支撐當前和今後相當長一段時期內經濟增長的主導產業仍然是製造業。我國的國民經濟各個部門,農業、工業、服務業的發展,以及國防建設現代化水平的提高,無不依賴於製造業的先進和強大。今後幾十年,製造業仍然是中國經濟增長的基礎,是我國競爭力的主要源泉。中國的製造業已經成為世界製造基地的一個組成部分。全球製造業的轉移經曆了由英國轉向美國、美國向日本轉移兩個階段後,現正處於由歐、美、日等先行工業化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的第三階段。從20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製造業開始向韓國和我國香港及台灣地區轉移,隨後向東南亞國家和地區轉移,近年來向我國轉移的趨勢非常明顯。中國企業成功地抓住了世界範圍內正在進行的大規模產業轉移時機,利用跨國公司將製造基地轉移到具有低成本優勢地區的機遇,得以培育和發展自身的製造業。要充分開發、利用和發揮中國加工製造業的比較優勢,並在此基礎上形成多方麵的綜合競爭優勢,促進中國製造業的全麵提升,使“中國製造”做大、做強,並成為“中國創造”。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現代科技成果的絕大多數都產生於製造業並為製造業所使用。“製造業增長是技術變化的主要因素之一。”現在,傳統的製造業從其他學科吸取營養,與其他新興產業相結合,正在發展成為一門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大的產業。現代先進製造技術,特別是機械工具產業的超精密加工技術和數控加工技術,又已經成為一門使其他高新技術或尖端技術,如航空航天、辦公自動化、電子、通信、製藥、科學儀器、精密電子機械等發展的重要條件。高科技是引領現代製造業發展的動力,現代製造業主要包括高技術製造業和先進適用技術製造業兩大類。比如,按照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標準,計算機、通信—半導體、製藥和航空航天四種高技術產業,全部屬於製造業;科學儀器設備、電子機械、汽車、化學工業、非電機設備等中高技術產業,也全部是製造業。可以說,高度發達的現代製造業和先進的製造技術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科技水平發展的重要標誌,成為一個國家或地區在競爭激烈的國際市場上獲勝的關鍵因素。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