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軍
出生年月:1960年
畢業院校:美國紐約州立大學
擁有公司:北京華誼兄弟傳媒集團(華誼兄弟投資有限公司、華誼兄弟廣告有限公司、華誼兄弟音樂有限公司、華誼兄弟影業投資有限公司、華誼兄弟文化經紀有限公司、西影華誼電影發行有限公司)
涉足行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
他被譽為中國電影業的“大腕”,2005年1月,他參與投資的《功夫》和《天下無賊》兩部電影的國內票房收入分別突破了1.7億元和1.2億元,這是中國電影有史以來少見的超過1億元票房的作品。
2005年,他參與投資的《可可西裏》不但拿下了600萬元票房收入,而且摘取了“東京國際電影節”評委特別獎。《可可西裏》《天下無賊》和《功夫》,再加上買斷的香港電影《大事件》,2004年華誼兄弟四部影片的合計票房收入達到3.2億元,占到全國華語票房收入的33%。他是“馮小剛賀歲電影”的幕後策劃者。作為中國最成功的民營電影公司之一,王中軍還投資了《手機》《尋槍》《大腕》等一係列叫好又叫座的作品。如今,他創立的公司目前位居中國500強第359位,娛樂傳媒業的第一名。
1960年,出生在北京的一個軍人家庭,自幼酷愛繪畫。
1976年,未滿17歲便應征入伍。
1982~1985年,國家物資總局物資出版社,任美術設計、攝影記者。
1985年,從國家機關辭職。
1986~1989年,在中國永樂文化發展總公司,任廣告部經理。
1989年,到美國密歇根大學讀傳媒專業,並獲得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大眾傳媒專業碩士學位。
1994年回國和弟弟一起創立華誼兄弟廣告公司,開始拍電視劇,如《罪證》《心理診所》《永恒戀人》等。
1998年,開始影視投資,投資的作品有《沒完沒了》《一聲歎息》《大腕》《刮痧》《罪證》《天地英雄》等。
2000年12月,成立華誼兄弟太合影視投資公司。
2001年1月,成立華誼兄弟太合文化經紀有限公司。
2003年5月,成立西影華誼電影發行有限公司。
創富曆程
“好運氣”+“拿來主義”=第一桶金
20世紀80年代中期,正趕上改革大潮的洪流滾滾,王中軍也不例外地被卷入其中。1985年,王中軍從國家機關辭職,做了兩年的職業設計師、攝影師,為人拍廣告片、掛曆,之後,承包了一家公司的廣告部。生活和生意都沒有大的起伏。1989年,王中軍抱著僅僅是出國看看的想法來到美國密歇根大學讀傳媒專業,像每個赴美留學生一樣,上學、打工。畢業後,或者找個好工作,努力奮鬥然後進入小富即安的中產階級,或者是回國。
王中軍1994年從美國回來,在美國的幾年時間,他和太太兩人靠打工攢了10萬美元。回國後就用這10萬美元,與幾個同道者開始合資運作華誼廣告公司,這個時候弟弟王中磊也入股了華誼廣告。大概經過了一到兩年比較困難的創業期,華誼廣告公司迅速發展起來。第三年,他們的廣告公司算是大型廣告公司了。後來王中軍整個買下了華誼,並改名為“華誼兄弟廣告公司”。為滿足客戶需求,王中軍推出了一些電視隨片廣告,為此特意成立了一個影視部進行專業製作。於是廣告和影視在王中軍的生命中出現了交叉點。
所有白手起家的創業大都以艱辛開始,華誼也不例外。終於,在艱辛中時刻準備著的王中軍,等來了一個機會,這個機會在現在看起來,是成就今日這個民營企業巨擘的轉折點:這第一桶金就是為中國銀行做企業形象設計。王中軍首先看到中國的銀行還都沒有統一的標識,於是向很多銀行毛遂自薦。當時,中國銀行曾經請香港頗負盛名的設計師靳埭強做了初步的CI(企業形象)標準化設計,但尚未推廣,王中軍的方案和中國銀行不謀而合。於是他立刻動手,從去美國采購材料,到找加工廠拿出樣品,前後隻用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
在中國銀行的展示會上,王中軍的樣品獲得一致好評。華誼拿下了中行全國15000多家網點的標準化規範工程。此後,其他商業銀行紛紛效仿中國銀行改變門楣,華誼賺得盆滿缽滿。
“拿來主義”和“好運氣”幫了王中軍,1994年5月份他創建的這家公司,1997年不到三年時間已經賺了四五千萬。
兩度私募:打造資本鏈條
王中軍與太合控股董事長王偉,因為都對車著迷而結識。太合控股以地產和金融業為主,有充足的資金,王偉也一直在尋找新的投資點。2000年6月,華誼兄弟太合影視投資公司(簡稱華誼兄弟太合)成立,王偉投入大約1300萬元。
與太合的合作基本屬於私募,用王中軍自己的話說,是“兄弟之間喝喝酒,拍拍腦門就定了”。這次私募對王中軍的公司幫助非常大,使得公司可以拍大一點的戲,可以壟斷一些人才資源,抗風險能力也大大提高了。
華誼兄弟太合的成績是有目共睹的,馮小剛一係列的“賀歲片”給華誼兄弟太合帶來了滾滾利潤和日益高漲的聲名。王中軍的目光也不再局限於國內,引入國際資本漸漸被提上日程來。
華誼兄弟最初選定的戰略合作夥伴是SONY,雙方甚至簽訂了談判協議、鎖定了談判日期,但因SONY隨後大裁員,談判最終流產。
爾後,王中軍與TOM開始了實質性接觸,並選擇了自己的好朋友信中利投資集團公司董事長汪潮湧作為投資顧問。這是王中軍的第二次私募。此次私募,TOM集團投資500萬美元,收購華誼兄弟國際控股有限公司(華誼兄弟的集團公司)27%的股權,信中利投資3%。另外,TOM還認購500萬美元的可轉換債券,債券利率為6%。
這次私募為王中軍融到了不少錢,可以拍更大的戲。而且除融資之外,此次私募也完善了華誼兄弟的股權結構。
並購:構建產業鏈
1998年的一天,王中軍在路上碰見了他出國前在廣告公司的同事劉曉玲,一直在電視劇圈裏做事的劉曉玲告訴王中軍拍電視劇怎麽怎麽賺錢,王中軍有些心動。很快,他投資拍了自己的第一部電視劇《心理診所》,雖然沒有拍戲的經驗,但他利用自己做廣告的優勢,進行了很好的推廣,第一部戲居然贏利百分之百,投入500萬元贏利400萬元!這讓王中軍看見了國產影視的巨大商機。隨後,華誼兄弟廣告公司影視部做了電影《荊軻刺秦王》的市場推廣,參與拍攝了《鬼子來了》《沒完沒了》等影片,全部成功。
2000年年底,王中軍買下了一家當時僅有七個藝人的演藝經紀公司。經四年多積累,現在的華誼兄弟經紀公司已是目前中國最大的經紀公司,旗下聚集了陳道明、胡軍、王姬、李冰冰等中國內地眾多明星,及楊紫瓊、劉嘉玲等港台明星。
令王中軍頭疼的事,是當時政策部不允許民營公司進入影視發行領域。但不久,時逢西安電影製片廠的股份製改革,王當機立斷收購了西影股份發行公司(簡稱西影)40%多的股份,“曲線”拿到了經營權。重組第一年,西影就扭虧為盈。
2003年,政策放開,允許民營企業控股發行公司。王中軍立刻增持西影股份,達到絕對控股,並更名為陝西西影華誼電影發行有限責任公司(簡稱西影華誼)。現在,西影華誼除了發行華誼兄弟的片子外,還發行一些其他公司的電影。
此間,華誼兄弟廣告公司專門負責華誼兄弟太合全部影視作品的商務推廣。以2003年的《手機》為例,僅摩托羅拉一家讚助商,就讓王中軍賺了500萬元。而《天下無賊》更甚,其首席讚助商——中國移動通信抬手就是650萬元,諾基亞等其他10家全程讚助商共計投了1800萬元。
當初與太合控股的合作完全是出於資金緊張,隨著幾年來的自我積累,及華誼兄弟的名號,銀行貸款亦非難事,王中軍的資金已不再像初期那樣緊張。2004年,引入了TOM和信中利的投資後,王中軍對當初“拍腦門”的決策反悔了,他以三倍的價格回購了太合控股持有的餘下45%華誼兄弟太合的股權,將公司改名為華誼兄弟影業投資有限公司。
2004年11月1日,華誼兄弟與戰國音樂成立華誼兄弟音樂有限公司,整合雙方旗下優質資源及傑出藝人,總投資為3000萬元人民幣,涉足唱片製作、發行、藝員經紀、新媒體技術的開發及商務拓展等音樂領域。
僅用三年多時間,華誼兄弟影業投資有限公司就成為中國最大的民營電影生產企業。先後投資拍攝或發行的電影作品有:《荊軻刺秦王》《鬼子來了》《沒完沒了》《防守反擊》《一聲歎息》《大腕》《刮痧》《尋槍》《天地英雄》《手足情》《卡拉是條狗》《理發師》《手機》《天下無賊》《功夫》……華誼兄弟以獨特敏銳的視角選擇劇作,集結國內外影視精英人才,以較為完備的現代影像產業經營理念和專業化的發行隊伍,為社會公眾和廣告客戶提供具有強烈現代感的影視藝術空間,獲得了業界內外的廣泛稱譽。
成功點評
簡簡單單做生意
從創業之初到取得一係列不凡的業績,在王中軍看來卻非常簡單而直接,他認為,做冒險家都比較簡單,碰到事情不用去做過多的分析,也許一分析就不會做了。
也正是這種簡簡單單的行事風格,使得這位擁有八家不同業務公司的中國第一大私營電影公司老板,並沒有陷入煩瑣的公司事務中。王中軍有個理念:老板隻管關鍵的人和事。在他的日程中,一切都被簡化得清清楚楚,自己做不來的事就找合作夥伴,公司的日常管理也完全放手,自己隻是一個“清閑”的“甩手掌櫃”。
人力資源的民間組織者
正是這種略帶浪漫主義的簡單的行事風格,使王中軍贏得了朋友和下屬們的充分信任。在王中軍的談話中,“朋友”這個詞出現頻率非常高。朋友之間做生意沒有什麽顧忌,大家互相都很了解,投資人也知道華誼兄弟的價值所在,王中軍個人也很直率,所以談判進行得很簡單。這份簡單,也成就了華誼的第二次私募。
兩次私募以後,又是在周邊朋友的幫助下,王中軍搞明白了應該如何實現公司內部的增長和產業鏈的完整,最後他進行了三次收購:除了一次經營上的收購外,華誼兄弟還分別於2000年和2004年,收購了西影股份發行公司和戰國音樂公司。現在,華誼兄弟已經成為中國第一大民營影視公司。
六年前,王中軍獨具慧眼打算與馮小剛簽約,這使得當時還不為人所知的馮小剛喜出望外。其實當時王中軍並沒有完全考慮好簽約馮小剛到底會不會賺錢,但是他知道人才非常重要。幾年間,馮小剛果然拍出了多部叫好又叫座的影片,為華誼兄弟立下赫赫戰功,如今這樣的模式再次被複製到年輕導演陸川身上。對於這兩個人的成功“買斷”,王中軍說:“在以知識產權和智力資源為核心的流行文化與娛樂產業中,人力資源永遠是第一生產力。”
除了投資影視公司,王中軍還另外組建了華誼兄弟文化經紀有限公司,專門運作和推行影視經紀人製度,旗下演員有劉嘉玲、關之琳、王姬、範冰冰、吳若甫、夏雨等,導演有馮小剛、路學長、陸川等,正是這樣一個強大的陣容,為華誼兄弟公司製作高品質的影視作品提供了持續保證。
以大製作求高回報
個性粗獷、隨意甚至有幾分浪漫的王中軍是一個很大氣的人,大製作、大手筆加上影視大腕,這是他主要的投資原則。影視作品講求的是單篇的製作規模,而不是數量上的規模,因此必須要用密集的資本來實現規模化運作。
華誼兄弟的資金主要集中用於高薪聘請大牌明星,另外還在電影前期的策劃、後期的推廣和發行。比如電影《大腕》,就首次把美國好萊塢八大公司之一的哥倫比亞集團引進了華誼兄弟投資組合的陣容當中。從《大腕》開始,王中軍在中國電影海外發行的機製上第一個吃起了“螃蟹”——他首次嚐試了在中外合拍片中由中方人員占主導地位的方式,並直接參與全球票房分賬。這改變了中國電影人多年無權參與全球票房分賬的市場現狀。
在華誼兄弟與哥倫比亞合作拍攝的影片中,《功夫》無疑是迄今為止投資規模最大的一部華語片。但在1.6億港幣的總投資中,華誼兄弟僅僅參與投資了100萬美元,占總份額的5%。這讓王中軍更深切體會到了高投入與高回報之間的關係。
然而,王中軍也並不是一個隻知道下狠心砸錢等待著高回報的人,在投拍陸川的《可可西裏》之前,王中軍預見到了市場前景可能不會太好,但還是拿出了近千萬元投拍這部電影。雖然《可可西裏》國內隻有100萬元的票房,但是王中軍表示:“賺了很多的名,還是挺值的。”
工業化的運作模式
事實上,風光無限的王中軍並非總是一帆風順,1998年,由華誼兄弟參與投資的第一部電影《荊軻刺秦王》即遭遇票房慘敗。之後的三年中,華誼兄弟繼續先後參與投資製作的《鬼子來了》等六部電影和四部電視劇,也都表現平平。而正是在前期的不斷摸索中,作為曾經小有名氣的廣告人,深諳市場的王中軍提出了電影的“工業化運作模式”這一概念。
所謂工業化運作模式,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麵:第一是密集資本投入實現規模化生產;第二是專業化分工;第三就是技術先導。所謂技術先導,就是關注業界先進技術與市場的結合。例如電影《手機》獲得成功後,僅僅通過向一家短信內容服務商提供《手機》電影內容的授權,華誼就獲得了100餘萬元的收入,這是沒有任何成本的純收益。
穩固的資金鏈
1994年年底,華誼兄弟廣告公司在王中軍兄弟倆的經營下,業務逐日增長,順利度過了艱苦的創業階段,完成了原始積累。之後兄弟倆合力攻堅,說服中國銀行統一標識,全國15000多家網點實行標準化、網絡化管理,從而掘到了華誼的第一桶金,並一舉奠定了華誼在國內CI領域的地位。一係列攻城略地的成功,使華誼廣告公司躋身中國十大廣告公司行列。1998年,王中軍投資拍攝的第一部電視劇《心理診所》贏得了觀眾的喝彩,奇高的利潤使他更加躊躇滿誌,緊接著拍了幾部電影和電視劇。但是憑借自有的資金,要想在耗資巨大的影視業立足,顯然不夠。要想繼續在影視上發展,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就是資金問題。王中軍也對此投入了更多的精力,開始了第一次私募。
2000年12月,華誼兄弟廣告公司與太合控股有限公司一起融資5000萬元,各占50%股份,正式掛牌成立華誼兄弟太合影視投資公司。有了資金後盾,巨額投資的《大腕》《手機》《天下無賊》等馮氏賀歲片,不斷刷新國產電影的票房記錄,給華誼兄弟創造了豐厚利潤。
嚐到甜頭後的王中軍,為保證資金鏈的更加穩固安全,又進行了第二次私募,以27%的股權換來TOM集團500萬美元的現金,另將3%的股權轉讓給內地風險投資公司信中利國際控股有限公司。這為華誼公司提供了更穩固的資金鏈。
完善的產業鏈
在著力打造資金鏈的同時,身為傳媒碩士的王中軍深知,如果沒有完善的產業鏈,有錢也不一定能做好大事。第一次私募成功後,王中軍就注意培養自己的智囊團,“處心積慮”地構造自己完善的產業鏈。
當時影視發行領域是民營公司的政策禁區,華誼兄弟便采取與美國哥倫比亞公司合作的方式,不但給華誼兄弟帶來了資金和海外市場,還引進了先進的理念和管理方式。那時西影廠進行股份製改革,精明的王中軍“嗅”到其中的機會,迅速果斷參與重組,取得西影股份發行公司超過40%的股份,“曲線”拿到了經營權。隨著禁區的開放,王中軍又增持西影股份,從而取得了對該公司的絕對控股權和全部經營權。重組後,華誼兄弟使虧損的西影連續三年的業績在國內排名第一。
隨後,王中軍又將僅有的七個藝人的演藝經紀公司收歸麾下,成立華誼兄弟太合文化經紀有限公司,成為中國演藝經紀人專業公司的鼻祖。
重視產業鏈的王中軍對電影後續產品的開發和產權交易,也運用嫻熟。《手機》裏的鈴聲賣給摩托羅拉;《天下無賊》中的短信授權給有關公司;在影片中大量使用軟廣告和貼片廣告……把產業鏈視為一門藝術的王中軍笑言:“票房不是最主要的,它隻是相當於一個大廣告。把產業鏈條上的所有利潤都收到自己的口袋裏才是最主要的。”
合理的人才鏈
“21世紀什麽最貴?人才!”王中軍的肺腑之言,在《天下無賊》中以戲謔的方式表達了出來。
在人才問題上,王中軍曆來是未雨綢繆。為打造合理的人才鏈,他以藝術家的嗅覺和伯樂相馬的眼光,早在與太合重組前就已簽下了馮小剛、路學長和滕華三位優秀導演,為華誼兄弟的人才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馮小剛——王中軍的“明星”人物,這位王牌所拍攝的每一部片子都賺錢。中國電影最缺的是導演人才,簽導演有時候完全是憑感覺。1999年,在還沒有人知道馮小剛的時候,王中軍就將其“買斷”,結果馮小剛成了“中國內地最賣錢的導演”,成了華誼兄弟的“搖錢樹”,為華誼兄弟創造了單片當年回報率高達263%的神話。
2003年3月,合約期滿的馮小剛離開華誼,成立了“馮小剛工作室”,當時媒體一片嘩然,有關“華誼不行了”的斷言見諸大小報刊。在影視圈的紛紛議論中,王中軍更迫切地感受到了建立合理的人才鏈的緊迫性。精明的王中軍並沒有讓馮小剛走得太遠,在他離開後拍的《手機》和《天下無賊》,還是王中軍投資經營的。
2005年初,自立門戶失敗後,馮小剛又回到華誼兄弟,合約簽到2010年,並成了華誼兄弟的股東。至今馮小剛已經和華誼兄弟合作了六部賀歲電影:《不見不散》之後《沒完沒了》《大腕》《一聲歎息》《手機》《天下無賊》都取得了巨大成功。今天,馮小剛已經成為華誼兄弟的股東,並聲稱將在華誼兄弟退休。